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原则。这既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又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宣传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同时,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也体现出宣传工作的“三结合”原则。高校宣传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参与办报,更能体现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需求。
高校校报由于特殊的定位和读者群,决定了学生记者在校报的创办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学生记者和广大学生一样是受教育者,他们是同龄人,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可以真切体会出同学们的实际需要和审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同学们的心声和诉求。只有在最大的程度上深入师生生活,采写为师生喜闻乐见的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才能增强校报内容的可读性,避免校报“宣传纸”的嫌疑。学生记者是校园的文化生活参与者,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反映学校生活的实际,是校报和校园的紧密联系人,在高校校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记者的主要职责
参与策划。在现代媒体发达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传媒纷纷进入校园。如何让校报贴近学生实际,做到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成为学生喜爱的读物,让学生记者参与校报策划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
校园生活是校报来稿的一部分,学生记者由于不同的特长,不同的专业背景,思维比较活跃,同时更明白同龄人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因此学生参与策划会使校报具有更强的可读性。由学生记者掌握新闻策划这一利器,可以塑造全面深刻独到的新闻精品,做到与众不同。以学生的视角来宣传报道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拉近了学校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提升报纸内容的教育效果,还能够提高校报的竞争力。
参与采访写稿。随着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呈现出多校区办学的局面,校报编辑部的人力资源往往显得紧缺。仅凭编辑部一两个工作人员要把全校的事情宣传报道出来,且事事都由编辑亲历亲为难度很大。而学生记者可以作为老师身边的有力助手,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发现校园的感人细微处。
在采写过程中,对学生记者进行及时的培训和指导也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破解自己遇到的难题,便于及时投入工作,顺利完成任务,这样既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树立成才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他们的思考和情感报道学校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样才能在年复一年中让校报永远保持新鲜的面孔。
参与编辑。形形的稿件堆积在一起,每个人对稿件的内容和写作方式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只有一个人来审稿的话,很可能一份报纸就变得单调,也会给读者带来内容上的审阅疲劳,所以让学生记者参与审稿不仅会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阅读能力,也会让报纸生动活泼。学生记者作为校报的重要读者,他们了解自己要读什么,在选择的内容上会让人产生共鸣。同时在每期校报出版前的一两天,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记者把学校里发生的重大新闻及时采写上,每期报纸上都有几条“新鲜”的“活鱼”。这样就在编辑过程中巧妙地缓解时效性问题。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纸质媒体的版面越来越丰富,许多报纸都有专门的版式设计人员,然而校报的现有条件不可能配备版式设计人员,可校报面对的读者群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对审美上的追求较苛刻,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版面设计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对报纸版面策划的活跃想像力,提升校报的整体美感,让校报在版面设计上更有吸引力。
参与校报网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单单纸版的校报已经很难满足需要,纸版的校报容量小,内容单一,成本高,复制困难,传播力遭到不断质疑。在新的传播方式下,校报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与记者和读者的最大互动。校报网充分发挥了网络的特点,可以做到对纸质校报的一种补充,从内容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增加诸如新闻动态、记者札记、理论研讨、育人心得、青春风采、图片报道、校园百科、在线交流等,每个内容板块根据需要精心设置栏目。记者团在完成相应的采写、编辑、策划等工作之外,对校报网的每个内容板块分工负责,落实到部门,明确其责任目标,并进行学年总结评比。同时动员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校报网,不管是从内容的信息容量上还是版式的美观上服务广大师生,让校报网成为广大师生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条件。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报记者团是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直接指导的学生机构。记者团内部可设置顾问、指导老师、团长、各部部长等几个层级,实施科层制管理。在学校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院系设置记者站,各学院记者站站长直接对校报记者团团长负责。
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实行例会制度。例会制度是学生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例会上,可以布置工作、总结工作,可以及时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例会必须有会议记录,包括考勤、开会内容等。例会记录不仅明确工作思路,而且是考核干部的依据。
其次,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是激发一个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学生记者具有学生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对学生记者的考核激励要从如何培养人的角度来进行。既要考虑到学生记者工作的成效方面,又要考虑到学习的效果方面,即考核他们对工作和学习的协调平衡能力。同时,做好考核晋升工作。
再次,实行招聘制度。校报记者招聘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1)思想上,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仰,热爱学校和自己的专业。(2)文学素质上,要有一定的文学水平和敏锐的观察力。(3)综合能力上,必须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不管是理工类学生还是文科类学生,凡是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都可以层层筛选进来,成为校报记者。当然在招聘过程中,要注意结构性问题,尽可能考虑到院系结构、年级结构、专业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方面,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记者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特殊渠道招聘的方式。有些学生具有新闻工作的素质,但热情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可以通过做思想动员工作招聘进来,充实和加强学生记者队伍的实力。
最后,建立培训制度。对学生记者的培训必须有一个全方位有重点的系统计划。培训内容方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新闻业务知识、组织管理、心理素质等;培训方式上,可以是集中教育和模拟实践相结合;培训时间方面,可以做学年培训计划进度表;培训考核方面,参训同学都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培训任务,从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分面试、笔试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者予以表彰。
对学生记者的专业培训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个是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另一个是如何看待新闻事实。前一个问题培养的是学生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要认真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学校的工作重心,社会和校园关注热点,学生活动和重大事件。培养学生记者关心社会、关心校园、关心周围的人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学会发现真善美,辨别和批判丑恶。后一个问题培养的是学生记者把握新闻价值的能力。如何把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校园的主流才能挖掘出新闻的价值,才能突出校园新闻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因此,必须对学生记者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素养,这是办报的需要,也是学生记者成长的需要。
建设和谐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校报记者团隶属党委宣传部,政治性要求比较高。学生记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清醒的政治头脑,这是学生记者业务素质的需要,也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校报记者团应该成为政治上追求进步的学习型组织。校报记者团成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互助方式进行学习。老成员带新成员,老成员帮助新成员,从培训到采访写稿到编辑都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提高新成员的素质,同时巩固和提升了老成员的水平。因为同是学生,在交流沟通上存在的困难相对比较少,同时也不存在级别的代沟,说服力和影响上都要比老师直接给予的指导效果好些。每位学生记者应该充分利用记者团这一平台增强学习能力,锻炼实践能力,磨练意志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可以牵头举办全校性征文活动,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其他社团、外校记者团的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艺术展,欣赏音乐会,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等。
参考文献:
1.龚妮峰:《关于高校校报的几点看法》,《文化与艺术》。
2.刘江:《网络环境中校报传播形态的衍进与创新》,《高校媒体》。
3.钟仕安:《提升校报影响力》,《长江大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所以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思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什么有效”和“怎么教有效”,从而找到实施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课题组旨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与反思,摸索出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物理模型教学)的一般策略与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
(二)内容:
1.研究的视角: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从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执行课程标准、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研究本身不是目的,不是归宿。通过研究,努力使课题组老师不断思考,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利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提高各成员的专业水平。
课题组对本课题的理解是: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课题组对本课题的理解是:
所谓《物理模型教学研究》就是将课本中的核心概念通过物理模型的形式联系起来,将枯燥的文字表述转变成立体的模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关键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框架,小到一节一章的整合,大到整本书的布局,都可以进行构建物理模型。从而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1.文献检索法。通过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 关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手段及其效果的报道和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最新生物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认真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对《物理模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推进教学。依托试验班级进行逐步研究,将试验班级和平行班级的一些主要方面的指标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高中生物课堂《物理模型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定时或不定。
时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教学和研究。
(四)组织分工:
1. ***负责理论文献方面的查询、总结,及时对组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分析对比数据,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
2.***负责对教学内容、方法的审核,引领其他两名组员对教材进行分析,详细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物理模型构建,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教学结束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制定改进方案。
3***和***负责《物理模型教学》的具体实施,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写出教学反思。
(五)研究进度:
计划在一年内初步确定《物理模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并根据教学效果在一个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全面推开。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2019年1月——2019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2019年9月——2019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2019年7月——2019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2019年11月——2019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西地那非;障碍
西地那非(sildenafil, Sil)是美国辉瑞制药厂开发的治疗男性障碍(ED)的药物,因其为枸橼酸盐,亦称枸橼酸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商品名为伟哥(Viagra), 在我国以“万艾可”商品名上市。该药上市以来,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伟哥热”, 在美国,“伟哥”家喻户晓,目前“伟哥热”仍在全球升温。
1998年3月27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Sil上市以来,已有120多国家批准临床应用。据报道[1],上市后7年中,已有70多万医生为2700万ED患者开出1.5亿张处方,成为医药市场中销路最好的药物之一。
以sildenafil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截至2007年6月,可查到相关文献3000多篇。研究报告不仅肯定了Sil对ED的疗效,还发现其具有多种非ED方面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本文仅就有关抗ED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分析。
1研究历程的回顾[2]
5型磷酸二脂酶(PDE5)抑制剂的成功合成。1986~1998年Pfizer研究小组开发成功PDE5抑制剂,最初命名为”UK-92,480”,即Viagra的前身。
机制的阐明。1990年Ignarro等证实,性刺激可使海绵体神经末梢产生神经递质,即一氧化氮(NO), 扩散进入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使细胞内环磷鸟苷(cGMP)水平升高,导致平滑肌松弛,海绵窦扩张充血,使,从而使研究思路转向如何提高cGMP水平。
1993、1994年首批研究报告指出,Sil对性刺激所致的功能有增强作用。
根据21个不同的临床研究报告,证实了Sil治疗ED的有效性,1998年FDA批准了Sil上市,作为治疗ED口服药应用于临床。
开创治疗非ED疾患的新途径。1998~2000年,Pfizer的研究人员发现Sil静脉注射后,有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随后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2005年,FDA批准了枸橼酸西地那非以商品名Revatio上市,治疗肺动脉高压。
2sildenafil作用机理解读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细胞信息转导系统的作用和传递机制已逐渐阐明。即信息分子靶细胞受体细胞内信号系统启动靶细胞生物学效应,是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基本生物学机制。不同的信息物质,通过不同的转导途径,产生生物学效应。
的生理功能,如图1所示,主要通过两条信号途径调节[4,5]:
NO-cGMP途径。其信号分子为NO, NO是通过NO合酶(NO synthase, NOS)氧化L-精氨酸的胍基而产生的。NOS分为固有型(constitutive NO synthase, cNOS)和诱生型(inducible NO synthase, iNOS),前者又分为内皮型(eNOS)和神经型(nNOS), NOS在生理状态下存在于内皮细胞和脑细胞等组织中。NO为第一信使,激活细胞液内具有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 GC)活性的可溶性受体,使GTP环化产生cGMP, cG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G,使Ca++离子降低,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等生物学效应,即NO-cGMP途径,或称NO-cGMP信息转导系统;因L-精氨酸是NOS底物,亦称L-精氨酸-NO-cGMP途经。NO-cGMP途径是重要的信息转导途径之一,但是正常机体组织中存在的PDE5可使cGMP降解为5′GMP,使其失去活性。
RhoA/Rho-激酶途径[5]。Rho激酶被RhoA(一种与GTP结合的小蛋白质) 激活,激活的Rho激酶(α与β异构体)在肌球蛋白轻链苏氨酸(Thr)-696处,磷酸化调节性肌球蛋白磷酸酶靶亚型Ⅰ, 并抑制其活性,促使平滑肌进入收缩状态。在状态下,这一途径还被NO/cGMP/G蛋白抑制,在RhoA的丝氨酸(Ser)-188磷酸化使其失活。另外,RhoA/Rho激酶还抑制eNOS基因在上的表达及其活性;在人内皮细胞的RhoA/Rho激酶途径可抑制Akt-依赖性eNOS的Ser-1177的活性/磷酸化,从而使转为非状态。
3抗ED作用[4,5]
各种性刺激通过大脑的中枢(桥脑的网状结构和扁桃体)传出至脊髓腰骶段中枢,再经非肾上腺能和非胆碱能神经纤维末梢,激活nNOS产生神经信号NO,提高cGMP水平,并阻抑RhoA/Rho-激酶途径,使海绵体中的平滑肌松弛,导致流入海绵体的动脉血增加和流出的静脉血减少,实现的功能。Sil因其抑制PDE5,提高了海绵体组织中的cGMP水平,故有抗ED作用。动物实验还发现[5],初期,由于血流增强的刺激,可促进Akt-依赖性eNOS磷酸化,使内皮细胞中的eNOS激活,进一步提高cGMP水平,使功能增强,有助于充分而持久。此外,Sil有抗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老年人功能。
4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3]
Sil是第一个口服抗ED药物,因其使用方便,颇受患者青睐。进入体内的Sil,命运如何? 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ehrotra等综述了有关研究成果,代表当今的最新观点。
空腹状态下,Sil口服以后迅速被吸收,60 min内可达血浆峰浓度(Cmax),多数报告为30 ~120 min,但也有报告为11 min;口服治疗剂量(25~100 mg),其Cmax为127~560 μg/L;因肠壁代谢、肝脏首过效应,口服Sil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平均值只有38%~41%;高脂肪餐影响吸收,峰时间(tmax)延迟约1 h,Cmax减少29%,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减少11%,但哪种食物使tmax增加、使Cmax减少,目前尚不明确。
所有PDE5抑制剂在人体内有很大的分布容积,而人体体液总容积约42 LoSil静脉注射后,平均稳态分布容积(Vss)高达105 L,表明除体液外,还分布在组织中,还可能与血管外蛋白质结合。Sil及其代谢产物(UK-103 320)与血浆蛋白均有很强的结合力; Sil与白蛋白的结合量,与UK-103 320和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的结合量几乎相等。
Sil在肝脏经P450(CYP)酶系进行代谢,主要代谢途径是通过其亚型-CYP3A实现的,CYP2C9、CYP2C19、CYP2D6也参与,代谢反应十分复杂,已知的活性代谢物有16种,主要是N-去甲基西地那非(N-desmethyl sildenafil)即UK-103 320,仍有药理活性,占原形药物效力的50%,可达到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的血浆浓度;73%~88%的代谢产物从粪便排泄,6%~15%从尿排泄,尿和粪便中均测不出原形Sil。Sil的t1/2为3~5 h。
肝功能不全患者,口服Sil的消除率减少46%,使AUC增加84%,Cmax增加47%,t1/2延长34%。有肾功能损伤患者,亦可使血药浓度升高。因此,有肝肾功能异常者均应减少Sil剂量。
5临床应用成果丰硕[1,2,4,6-11]
Sil上市后不久,临床研究报告即肯定其对ED的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这一结论,随后又经全球范围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加以验证。临床研究试验的主要终点是,硬度、成功率。通过“国际功能指标”(IIEF)问卷调查和受试者对硬度的自我评估,以确定疗效。硬度分为4级:1级=,但不硬;2级=变硬,但不足以插入阴道;3级=硬度足以插入阴道,但不充分;4级=硬度充分而持久。
Goldstein等报告了以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观察Sil治疗ED临床效果,Sil治疗组316例,对照组216例,治疗24周,最后4周分析疗效,结果,服用Sil 50 mg、100 mg的患者,其硬度达到3级或4级者超过80%,而且达到4级者比对照组多5~6倍。新近的报告表明,治疗的最后4周的结果,从基线硬度1级改善至3、4级者,Sil 50 mg者45%,100 mg者78%,安慰剂者12%;改善至4级者,治疗组35%,安慰剂组为0。其他研究报告均有相似的结论,即Sil在改善硬度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P
研究还表明,Sil抗ED作用具有广泛的适应证。无论患者年龄、种族、体质指数以及ED严重程度、时间长短和病因如何,均可应用;还包括多种伴发疾病,如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抑郁症、肾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等;此外,应用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6]、利尿剂、降脂药、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造成的ED均有显著疗效。
服用Sil的禁忌证是同时服用任何类型的硝酸酯类药物,因两药同时服用可引起血压下降。Sil的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服药的发生率,在Sil组与安慰剂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25~100 mg可调整剂量的Sil临床研究报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面色发红、消化不良,其他还有鼻塞、鼻炎、视觉异常、腹泻、头晕、皮疹、呼吸道感染等,这些不良反应总的来说是短暂的,程度为轻、中度,能自行缓解。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未增多,还有所减少[1],如头痛从1998年的16%减少至2006年的13.5%。曾有报道,服用Sil的患者发生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发生率为2.8人/100 000人,而≥50岁男性美国人口中,该病的自然发病率为2.5人和11.8人/100 000人,表明两者无明显因果关系[1,7]。
长期服用Sil以防治ED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评估,但多数有关专家认为是可行的,并推荐每天服用Sil预防ED[8]。
Sommer[9]认为,夜间可促进充分氧合,并且降低胶原水平,每晚服用Sil,而不是按需服用,可以促进夜间,从而有利于ED患者功能的恢复。他观察了76例ED病史6 个月以上的患者。第一组每晚入睡前服Sil 50 mg,第二组按需服Sil 50~100 mg。第三组不服用任何药物。治疗时间12个月,随后是2个没有治疗的洗脱期,即第1个洗脱期为1 个月,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还有另外6个月的第2个洗脱期。在治疗后12个月和13个月时,采用IIEF问卷和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判断疗效。IIEF评分超过26分者定义为功能正常。结果,在第1个洗脱期后,第一组中有58.8%的患者IIEF评分超过26,而第二组仅有9.7%;第一组患者海绵体动脉PSV从29.4±9.8 cm/sec提高到38.9±10.3 cm/sec (P
为验证每晚服用Sil,而不是按需服用对逆转ED的效果,新近,Sommer[10]又报告了随机临床试验。研究采用前瞻性非盲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轻度~中度动脉性ED患者11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每晚服用Sil 50 mg, B组按需服用Sil 50 mg或100 mg,治疗时间12个月,随后接受1个月和6个月2个没有治疗的洗脱期,再进行评估,未接受治疗的ED患者也参与评估,按IIEF的功能部分(EF)和海绵体动脉PSV评判效果;结果,A组, IIEF EF正常者48例中29例,PSV改善11.2 cm/sec;治疗6个月后,IIEF EF仍保持正常、PSV仍稳定者29例中28例(97%);B组, IIEF EF正常者49例中4例;PSV改善只有3.4 cm/sec;未经治疗者,IIEF EF正常者18例中1例,PSV轻度减慢。作者认为,逆转ED的效果,每晚服用Sil优于按需服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Fujisawa等[11]报告,以Sil 25 mg或50 mg治疗伴有各种病因的ED患者54例,年龄≥60岁,接受治疗时间为12.3±6.5个月(1~25个月),以IIEF5计分评估疗效,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评分均显著增加,从8.5±3.9增至20±4.2, P
6展望
Sil 是1998年问世的,当时预言将对ED的治疗产生革命性的变化。9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实Sil对ED的治疗安全而有效,也说明当时的预言是正确的。研究还表明,Sil长期应用,可逆转ED,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可望改写男性ED历史。目前人们期待性能更优越的PDE5抑制剂,特别是长效剂型的问世。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可以预言,将有新的制剂开发成功,给治疗ED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Padma-Nathan H. Sildenafil citrate(Viagra) treatment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 an updated profile of response and effectiveness[J]. Int J Impot Res,2006,18:423-431.
2.Ghofrani HA, Osterloh IH, Grimminger F. Sildenafil: from angina to erectile dysfunction to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beyond [J]. Nat Rev Drug Discov, 2006,5:689-702.
3.Mehrotra N, Cupta M, Kovar A, et al. The role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phosphodiesterase-5 inhibitor therapy [J]. Int J Impot Res, 2007,19:253-264.
4.Fazio L, Brock G. Erectile dysfunction: management update[J]. CMAJ, 2004,170:1429-1437
5.Musicki B. Champion HC, Becker RE, et al. Erection capability is potentiated by long-term sildenafil treatment: role of blood flow-induced endothetial nitric-oxide sythase phosphorylation[J]. Mol Pharmacol,2006,68:226-232.
6.Albuquerque DC, Miziara LJ, Saraiva JFK,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sildenafil in Brazilian hypertensive patients on multiple antihypertensive drugs[J]. Int Braz J Urol,2005,31:342-355.
7.Laties A, Sharlip I. Ocular safety in patients using sildenafil citrate therapy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J]. J Sex Med,2006,3:12-27.
8.Washington RM. Urologist recommends daily Viagra to prevent impotence[J]. BMJ,2003,326:9.
9.Sommer F. Continueous once a day treatment with sildenafil: daily sex prevents the "aging penis"[J]. MMW Fortschr Med,2003,145:59.
10.Sommer F, Klotz T, Engelmann U. Improved spontaneous erectile function in men with mild-to-moderate arteriogenic erectile dysfunction treated with a nightly dose of sildenafil for one year: a randomized trial[J]. Asian J Androl, 2007,9:134-141.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按学科分类,可分为热带综合类、热带地理类、热带生态类、热带生物类、热带农业类、热带林业类、热带气象类、热带海洋类等8大类27种(表1)。
热带综合类期刊
国际上热带综合类期刊主要有来自荷兰、美国的ActaTropica(《热带学报》)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热带保护科学》)2种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兰主办,Elsevier出版,1944年创刊,是世界上创刊最早的热带研究期刊。月刊,SCI收录,2016年影响因子为2.218,是一本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国际杂志,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科学与生物医学等研究,特别强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关的主题;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态、数学建模、社会科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论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国MongabayCorporation主办和出版,2008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38,为开放存取电子杂志;主要出版有关欧洲、北美地区热带森林和其他热带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的原始性论文和最新评论,接收研究论文、评论文章、通信、观点文章和短讯。
热带地理类期刊
热带地理类期刊主要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热带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热带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马来西亚热带地理杂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热带地理杂志》)4种期刊。《热带地理》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双月刊。主要报道国际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报道内容涵盖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办,Wiley出版,1953年创刊,季刊,为S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类Q3;主要刊登热带地区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论,以及与地理相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马来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半年刊,为EI收录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与环境等方面的论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University)主办和出版,2013年创刊,半年刊,英-法双语出版;暂无影响因子;专注于热带环境,重视开放讨论;其报道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图、遥感、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地缘政治等。
热带生态类期刊
热带生态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英国、德国、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学杂志》)、Ecotropica(《生态热带》)、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创刊,为SCI收录期刊,双月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主要报道热带生态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评论,重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陆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种群进化和生理生态方面的思考,对热带地区生态科学在定量和统计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标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国热带生态学会(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办和出版,1995年创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国际热带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学植物系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生态学各专业论文,包括植物生态、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生态压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演化、国际上生态变化、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热带生物类期刊
热带生物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美国、哥斯达黎加、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种期刊:Biotropica(《生物热带》)、TropicalPlantBiology(《热带植物生物学》)、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热带生物学杂志》葡萄牙文版)、《热带生物学报》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热带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国热带生物与保护学会(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办⑭,Wiley出版,1997年创刊,双月刊,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主要报道关于热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热带生物的进化、行为和种群生物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国于2008年创办,Springer出版,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季刊,该刊报道内容涵盖快速发展的热带植物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学、进化、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生态学和分子育种,多发表原创性研究和评论文章,偶以专题的形式聚焦单一热带物种或某种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办,SciELO出版,1969年创刊,季刊,葡萄牙文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主要报道内容:热带生物学和保护热带生物领域的文章。选择标准是具有新的信息,论文具有相应实验设计、长时段实地工作和完整体系的分类学系统研究。《热带生物学报》⑰由海南大学主办和出版,2009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报道热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协会(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办,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创刊,英-西双语刊,在线期刊,3期/年,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林业、牧业的研究成果,包括奶业和牲畜研究。
热带农业类期刊
热带农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牙买加等国的8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杂志》)、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热带农业科学杂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热带与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学与工业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关于作物科学、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将生物、工程、生态和社会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农作物、种植园和园艺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买加西印度大学(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办,1921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综合性热带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办,Putra大学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创刊,季刊,OA期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渔业、林业、食品科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管理学、生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植物生产、兽医学。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办和出版,2001年创刊,在线期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该刊致力于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发展,鼓励与该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的成果来稿。《热带农业工程》23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1976年创刊,中文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内容为农业机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内容。《热带农业科技》24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主办,1977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南药、热带花卉等为主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和快讯,内容涉及热带农业资源与开发、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热作气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述述评等。《热带农业科学》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报道范围是:国内外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热带作物学报》26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
热带林业类期刊
热带林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热带林业科学杂志》)27由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办和出版,1988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主要报道关于热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管理学、造林学、保护、利用和产品开发和发展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带林业》28由海南省林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综述与述评、科技信息等。
热带气象类期刊
热带气象类期刊主要有《热带气象学报》29的中、英文版,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国际上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热带海洋类期刊
热带海洋类期刊有《热带海洋学报》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中文刊,现为双月刊,这是国际上唯一的一份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的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学研究中有关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与防治、海洋仪器与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2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主办国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的热带研究期刊种类最多。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4个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3国;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德国和荷兰两国;大洋洲仅有澳大利亚。在热带研究期刊的主办国中,中国主办的热带研究期刊数量最多、学科最全。包括《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热带海洋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技》《热带林业》等,涉及热带地理、气象、农业、海洋等多学科领域。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语言文字分布
国际热带研究期刊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种语言期刊。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数量最多,共15种,占总刊数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热带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热带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仅次于英文刊,为9种。占热带研究期刊数量的1/3,即《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葡萄牙文刊1种,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双语刊1种,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双语刊1种,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检索机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