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加强中小学生民族音乐的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进而使学生体会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不仅能够领略广阔的精神文化,同时可以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 目前我国中学的音乐教育,特别是民族音乐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远不及流行音乐,虽然现行的教材中民族音乐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此,对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一、现状分析 现阶段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程度远远不及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而在现代的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虽然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民族音乐教育中高中音乐教育实践常常被忽视。教学模式倾向于专业化,形成了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以教授为主,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呆板。 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构建新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模式中作用重大。受专职教师数量的限制,有些地区音乐教师基本是由理论水平较低,综合操作技能差的其他教师兼职,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课程标准,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因素之一。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学硬件不足,音乐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此外因家长对学生学习上的传统认识,要求孩子学好主要课程,音乐课可有可无。 这一观点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音乐课的选择。 二、教学策略 中学音乐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和感受与欣赏三个部分。针对中学音乐课现状,建议采取如下的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扎实基本功,并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从而具备广泛的音乐知识及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言传身教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加强民族意识的理论修养,在教学观念的方法上要树立起主体民族文化意识。少数民族音乐根植于民间生活,要对少数民族音乐有深刻的理解,还应深入到少数民族民间生活中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宏扬民族文化是音乐教师应有责任和义务。 2.改进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审美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民族音乐来源于民间的特性,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风,向民间艺人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原生态的民族音乐,从而更直接了解民族音乐。此外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 3.拓宽教材范围。教学的依据和基础是教材,但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在系统正规教材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乡土教材的内容。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但现实教学中,学生并不喜爱。 音乐教学要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如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是媚俗地迎合,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 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音差异的影响,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歌。因此可以结合地区特色。将在本地区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进课堂。对于流行元素,学生比较喜欢追随,为此可以引流行元素与民歌相结合的乐曲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点。目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人都在推崇本民族音乐的情况下,做到了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有出路,才能走向世界并保持领先优势。 4.更新教学理念。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对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的认识、分析、宣传不足,后果往往是行动不力。二是在实际行动上,对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研讨、发掘、整理、总结,提高不足。 实践证明轻浮的后果就往往是徒有其表。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质量必须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正确应对现实需要,将开展民族音乐教学落到实处。 总之,在中小学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还期待同行们多研究一些有关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课题,为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模式

音乐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特质、情感特征,并且可以用直觉感受和交流的具有宏观上相似的世界艺术文化现象。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比如语言沟通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中国民族音乐将社会思潮、社会现状、人民勤劳劳动等文化以高超的音乐艺术方式展现给世界。中国民族音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也在随着各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改变。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特殊性,包含各自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艺术审美等)正是由于上述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的具体反映。[1]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形成的艺术系统的独特性是它保持自身个性,具有民族共同气质的基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得到完整保存,而且能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结构的调整、促进音乐实践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并且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缺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音乐教学方向上依旧用传统保守的方法对待东西方的民族音乐教学,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死板化,无法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正确理解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逐渐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2]具体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对于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社会建设人才的责任,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在实现对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创造能力的全面开发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转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以审美为目的的发展,加强基础民族音乐教育的管理,促进和谐社会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一支具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和谐思想意义的校园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主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做出贡献。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上的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改革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制,调整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和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修订民族音乐教学计划,整合民族音乐课程;逐步构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和完善等措施,建立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总第409期

[2]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 民族性 研究

一个民族的音乐,往往能表现出本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更能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因此,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已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的一个主导思想。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动力。”钢琴教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西音乐的融合中,体现了教学中的民族性,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是高师钢琴教学民族性的基础

1.创作形式上的独特化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钢琴伴奏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比较注重诗的本身意境与表现手法,歌声与伴奏所追求的都是古曲古色古香的韵味。那么,要达到这一境界,钢琴伴奏的创作必须具有相应的特色,如《枫桥夜泊》的伴奏中,前奏一开始就是连续左手的三个纯五度低音,和声出来的效果正是寒山寺那特有的钟声效果。中段右手带装饰音的九连音与左手带装饰音的二分音符始终贯穿于整首乐曲,其作用就是通过模仿古琴的琴声来呈现诗词的情境。可见,作曲家们借此以寻找新的具有东方色彩和民族特性的和声,给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中国钢琴音乐既有中西两种音乐元素的化合,又不同于欧洲音乐和旧的中国钢琴音乐。

2.使用素材上的民族化

中国钢琴音乐在使用素材上始终以本民族的音乐为主,多以各民族的民歌或是器乐音响的效果作为创作的素材,共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优秀的民歌作为素材创作的钢琴曲,如《红星照我去战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的祖国》等。二类是以古典乐曲或是民间器乐曲作为素材创作的钢琴曲,如《流水》、《夕阳箫鼓》、《二泉映月》等等。三类是对舞剧或是民乐合奏曲为素材的钢琴曲,如《彩云追月》、《金蛇狂舞》、《解放曲的天》等。这些钢琴曲为传承和弘扬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来进行的,因此创作思维上具有多元化。这些钢琴音乐中,有反映战争题材的,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还有一类就是反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时期,“钢琴改编曲”这种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允许生存下来,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钢琴创作的唯一形式。钢琴伴唱《红灯记》成功的开启了改编曲的新纪元,即利用钢琴的特点来表现京剧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虽然和声还显得有些单一,织体也有些点程式化倾向,但它毕竟开创了二者结合的先例。接着,以《黄河大合唱》为素材而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钢琴音乐作品。它在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幅度,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有黎英海的《夕阳萧鼓》、陈培勋的《平湖秋月》、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王建中的《梅花三弄》和《百鸟朝凤》等。这些作品在创作思维上、追求民族风格上和模仿民族乐器的音响上都做了一些尝试与创新,表现手法丰富,演奏效果也比较突出,是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会曲目。

总之,民族音乐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内涵,不但展现了民族的气节与精神,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民族音乐成为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撑。因此,高师钢琴教学加强民族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师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高师钢琴教学分为了练习曲、复调音乐,中国作品、外国作品和钢琴伴奏五部分的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外国音乐和钢琴曲的教学占据了重要的部分。首先,大学四年,学生选用的练习曲都是外国作品,从《拜尔》基础教程开始到车尔尼的作品599、849、299、740,再到高级别的《莫什可夫斯基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肖邦钢琴练习曲》等,而适合本民族钢琴音乐基础技巧练习曲却没有系统的完善的体系。其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外国作品占多数。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声部能力和手指控制音色的能力,教师多采用复调音乐的训练和大型乐曲的训练,从《初级巴赫》到《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从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到肖邦的《夜曲》等,而忽略了对中国复调音乐的研究。再次,在对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这一环节的训练中,部分教师也多以外国歌曲为主,只要学生的和声运用合理,伴奏音型选择合理就没有做更多的要求,她们忽略了对于中国特有的五声民族调式的编配的训练。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认清现阶段高师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三、高师钢琴教学民族性的思路

要加强高师钢琴教学的民族性,首先就是要改革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我在教学中就对四个年级的钢琴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对于一年级才进校的学生,我在加强他们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求他们上网去收集一些他们喜欢的中国钢琴作品。能弹奏的可以尝试自己去弹奏,不能弹奏的则做好相应的记录,如这个乐曲的创作年代、写作背景、作曲家的背景以及这个乐曲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等。与此同时,每月还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对自己所演奏或是所收集的乐曲做一些讨论。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去感受中国作品的特点,领略中国作品独特的韵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在进行复调音乐训练的同时,要求他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一首复调音乐来演奏,但必须是中国作品。这样,它在寻找适合自己演奏的中国复调音乐中就会不经意的去收集很多的中国音乐,就会去了解中国复调音乐的历史,这对他们了解民族音乐及特点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让他们多演奏一些不同风格的中国,通过他们实际的演奏去理解作品、分析作品。同时让同学之间在我的指导下互相进行指导。这样,他们在互相指导的过程中就会加深对作品的了解与认识,演奏的乐曲风格不仅具有自己的特色,也符合中国音乐的特色。我也在他们指导的过程中,及时掌握他们对民族音乐了解的情况。

总之,高师钢琴教学民族性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一步一步的树立起目标,中国将来的钢琴文化及教育事业才能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傲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9.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措施

今天的中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音乐教育也日益提高到较为重要的位置,音乐教学的整体改革势在必行。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淳朴的风格、无穷的意趣,反映着人民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中国的民族音乐规模庞大、数量丰富,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还有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都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但是近年来,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民族音乐教育受到冲击,其作用受到忽视。

一、寻求根源,审视民族音乐教育。

首先,从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和少年期,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发展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思维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和辨证地分析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这种思想的片面性,首先反映在他们对人和事的态度上,狂热的明星崇拜就是出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少男少女们常搜集大量的他们所崇拜的明星照片,甚至在发型、服装、姿态及言行举止上都去竭力模仿某位明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①

其次,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成绩不去评估,甚至无评估方案,一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形同虚设,音乐课的教学情况无人管理、无人监督、无人审查;音乐教学科研重视不足,不少音乐教师至今还沿用着五、六十年代的音乐教学法,教学观念陈旧;广播、电视、唱片公司等社会意识的发展,流行音乐的传播成了重头戏,从而降低了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力度。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其中就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价值上:“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宏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了解、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开创民族音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第二,用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民族心理素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第三,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音乐,让我们的下一代参与到民族音乐的传承、创造和发展中来,让传统音乐形式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让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二、采取措施,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1、树立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自豪感。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特点迥然不同,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自然环境,尤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北方民歌高亢、嘹亮、奔放、豪迈,南方民歌婉转、秀丽、细腻、柔美,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体现着本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以及民族思想,无疑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体味人生、接受本民族的精神旗帜和神韵、强化民族意识的重要教材。

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近年来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乐坛,宋祖英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的成功演出,使外国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崇拜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茉莉花》作为典型的中国民歌,18世纪末叶,曾被传到欧洲、南美洲等地并广为流传。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它用于歌剧《图兰朵》中女生合唱的素材。世界三大男高音在京城的独唱音乐会及多民戈在上海的个人音乐会上分别深情地演绎了《康定情歌》。经典的中国民歌不但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而且受到世界音乐人士的青睐。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为我们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为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的感情。

2、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能力。

中华民族独特的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则、均匀平衡的节奏安排,简繁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述方法,与文学、语言、舞蹈、戏剧、造型等姊妹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讲究的是横向的旋律美,着意于用旋律塑造意境,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令学生陶醉,使学生乐在其中。

民族音乐的欣赏应本着以主观体验为主,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民族音乐的美,领悟民族音乐的妙,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受民族音乐的真的原则,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体验―领悟―理解―再体验―再领悟―再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民族音乐之博大精深。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乐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等内容的分析讲解,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民乐的欣赏才有可能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乡土教材的挖掘和利用,可使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区域中、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得民乐的素材,更加愉悦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3、“原汁原味”与多种唱法相结合――民歌新唱。

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音响制品如春笋般涌向市场,这为我们学习音乐提供了许多方便。同样的一首民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版本,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在音乐方面有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到各地文艺台,多种多样的声乐、器乐组合如“黑鸭子演唱组”、“女子十二乐坊”等分别演绎了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与此同时,改良民歌、包装民歌,用摇滚、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元素来激活民歌。斯琴格日勒曾用摇滚的方式演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周华建用通俗唱法演唱了《大地飞歌》等等。

4、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合理应用。

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占有很大程度,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几首经典的流行歌曲。在初中一年级音乐教材中就增加了《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经典电影主题音乐《我心永恒》等;初中二年级音乐教材中也增加了《让世界充满爱》,《唱脸谱》和《中国功夫》等。美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流行音乐。一些教师不愿教占据了学生课余时间的流行音乐;另一些教师则毫无保留地接受流行音乐,他们的态度是: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他们认为如果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某种音乐的知识和欣赏能力,没有必要再把其他类型的音乐介绍到课程中来。大多数教师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他们承认,流行音乐作为众多的音乐种类之一,应该被纳入课程②。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一些主题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也可以纳入现阶段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来。音乐也要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感,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由此可见,对于广大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然后才能引导好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5、创建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可利用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手段宣传民族音乐,传播民族音乐的知识,组织民族音乐知识讲座,民乐学习兴趣小组,组织民族乐队,举办民歌、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活动,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广泛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兴趣、传授音乐知识,提高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能力,真正实现民族音乐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6、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

教师应该本身热爱民乐、熟悉民乐,即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施民族音乐的实际能力,还充满强烈的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热情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阶段的中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本民族的音乐素质。

结束语:

中国的民族音乐正走向世界音乐舞台,创造着一次次辉煌的业绩,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光芒照遍世界各地,喜欢中国民族音乐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当年齐尔品来到中国,与中国民族音乐结下了世纪缘,因此改掉了自己的名字。现在美国人用英语来演绎中国京剧,甚至成立以专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机构。其实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都流淌着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成分,因此在我们的后代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是不难做到的。加强中学民族音乐教育,使中学生正视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这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一条灿烂的光辉大道,这对于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注释:

①参见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展心理学》

②参见文化艺术出版社迈克尔.L.马克著《当代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当代音乐教育》迈克尔.L.马克文化艺术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要: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成为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这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为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选择易于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情感的教材和教法,遵循音乐学习的规律,做好音乐教育工作。

关 键 词:民族音乐情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视唱、欣赏、歌曲练习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通过其他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化,以此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它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是我国音乐中的灵魂。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多了解一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为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做好两个“选择”,一个“遵循”。

一、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民族音乐作为学生的欣赏教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及感情

要想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必须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从兴趣出发,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我采用了先从听赏入手,让学生从感官上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1.听赏各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语言、生活、民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及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和题材内容也各不相同,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新疆民歌活泼欢快,东北民歌质朴豪放,内蒙民歌辽阔粗犷,陕北民歌高亢奔放,江南民歌抒情婉转。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听赏,如东北民歌《小看戏》、《小拜年》,山西民歌《绣荷包》,陕西民歌《三十里铺》,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安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这些上口、动听的民歌,容易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听赏民歌器乐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优秀的器乐曲可以表达人们细腻的感情,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独具特色、优美动听、婉转低迥。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笛子独奏曲《早晨》、《扬鞭催马运粮忙》、二胡曲《空山鸟语》与《二泉映月》、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等。在听赏前,要先用生动的语言作简单的介绍,给学生讲解乐曲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更透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实质,最后达到从听觉到心灵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3.听赏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民族歌剧,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地方剧种,各地的唱腔也各有特色。如黄梅戏的委婉、抒情,豫剧的高亢激越,京剧的婉转妩媚。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学生的听赏内容,可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拓宽视野。如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越剧《梁祝》中的《楼台会》等,都是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另外,歌剧也是我们民族音乐的一种,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表现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以后创作的歌剧既保留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又借鉴了西洋音乐,如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胡兰》及《江姐》等,让学生了解这种民族艺术形式,既可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又可使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选择各地区的民歌、戏曲及歌剧片断,作为学生视唱及练声的教材,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为了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在教学中选用各地区较上口、动听的民歌作为学生的视唱内窖。学生除了学习教材外,每节课都练习1-2首民歌,个别曲目要求学生背唱,以加深其印象。在练唱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唱出各地区的特色。

在教学中,还可选择一些歌剧及戏曲片段作为学生练声及视唱曲目。练声的歌剧和戏曲片段要难易适中,使声音能易于发挥,演唱时,不仅使学生掌握声音技巧,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其风格。用歌剧及戏曲片段作为视唱曲同时,在选材上要力求简单,以适应学生的音乐水平,唱前要向学生介绍其剧种、创作背景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感情类型的体验上,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当然,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与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感情内涵的体验。

三、遵循音乐学习规律,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更多地掌握和熟悉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中,应注意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遵循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1.在音乐形象的感悟中增强文化意识。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悟”不同于“理解”。心理学上“理解”的意思,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的本质是逻辑思维。而“悟”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在“悟”的过程中.主体能明确意识到它的行程,经常用到形象思维,伴随着情感的体验。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悟”,就必须在反复地聆听、想像、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比如学生大多喜爱《梁祝》,在欣赏期间插入“协奏曲”、“回旋曲式”等术语的讲解,学生既欣赏了音乐,又学习了音乐知识。故不少老师采用以音乐欣赏为中心的综合课,提高了学生的感悟程度和对音乐的理解。随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和感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会随之不断提高。

2.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教师要注意把握、确立音乐教学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以情感人,使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以美育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灵。这样,在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学生的文化美感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培育,使人变得高尚,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3.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少些限制,多些自由。让学生通过歌唱表演、音乐小品、戏剧舞蹈等形式,把自己对声乐意蕴的领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在自主的音乐表达中解放思想,自由想像,激发创新意识,顺理成章地领悟音乐所带来的文化内涵。通过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深刻领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音乐实践的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音乐无处不在,我国无处不闪现着悠久而灿烂的民族音乐光芒。教师要加强与课外、校外的联系,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时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到社会上、群众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比如搜集民间音乐和乐器,学习民族音乐和舞蹈,参加民间音乐活动等,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5.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丰富文化知识。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讲授乐理知识、器乐知识,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以及音乐家的故事等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