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教学;要素
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同时也指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达到以上目标,也提出了若干教学实施建议和原则。然而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建议和原则的时候,总感觉到过于笼统,过于“形而上”,过于“大而化之”。比如说,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等。这些“建议、原则”的提出都还是从老师如何教入手的。而对于学习英语,要达到“能综合运用这门语言”的目标,究竟需要那些基本要素,究竟要具备哪些必要条件?并没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认作是实践问题,好象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是个不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所以学界总是将对英语教学的研究盯在目标的制定,方法的寻找上。似乎目标明确了,再加上好的教学方法,英语学习的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流行的思维方式,一直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其结果是:英语教学论文出来不少,英语课题做了不少,但基本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兜圈子,造成了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和英语学习的实际严重脱节。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影响到英语教学自身的研究,使英语教学研究长期徘徊不前,新理论,新模式建立了不少,中国人学习英语投入较多,效果较差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本文试图抛开简单对英语教学目标,和对英语教学所谓好方法的寻找上。而把重心放在对英语学习的反思上。试图将英语教学的研究回到研究的原点,试图回答这样的基本问题?学习英语,究竟需要什么?学好英语,究竟要具备什么基本要素?
学习英语需要的第一要素就是学习者必须刻苦。当年的话语“语言这个东西,非下苦功不可。”用在英语学习上再恰当不过。学习英语,离开刻苦用功,除非少数语言天才,没有人能轻易成功,不管他用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是如此简单,我们的老师也天天挂在嘴边,在研究上似乎不值一提。但这恰恰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要素,是英语学习最必不可少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任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无从谈起,都是空中楼阁。但是这个问题恰恰被我们的英语研究者所忽略。我们的研究总是放在寻找所谓“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天真地认为:一旦找到这个我们向往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学习英语就万事大吉了。
学习英语要“刻苦,用功”,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是英语学习的不法二门。离开刻苦用功,任何方法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那么,“刻苦用功”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呢?
刻苦用功一是要保证一定时间的投入。没有时间的投入,根本就谈不到英语学习的效率。在学校当然是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不可以随意减少课时量。在学生自己,除了英语课上认真听讲外,还要保证一定时间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练习的方式当然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活动小组,听英语讲座等等,因为英语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反复回环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过程,没有必要的时间投入是保证不了大量的反复回环的。
刻苦用功第二是说学习时要倾心专注,不可三心二意。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总是要教育学生要注意听讲,认真思考等,这是深谙英语教学之道的做法。当然仅仅依靠提醒远远不够,要以自己课堂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是最可靠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者自己来说,就是要求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果没有学习时专注,单靠大量时间的无效重复,也是无效劳动,也不能算作刻苦。
刻苦用功的第三个方面是要时刻具有英语学习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英语学习者”,注重平时英语的积累,也就是常说的“隐性学习”。这些积累包括:平时偶尔碰到的英语单词。偶尔碰到听到的讲座,偶尔看到的英语电影,偶尔遇见的英语媒体以及方方面面的接触到的英语。当这些英语出现时,你是不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记忆,思索。这些学习已经越来越引起英语教育者的注意,充分利用“隐性学习”能更加有效促进英语学习。
二、个人兴趣。学好英语的第二要素是个人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一个被人们说滥了,然而的确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论断。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或技术,没有兴趣,是无法学好的。所谓兴趣就是特殊的爱好,比别人更喜欢做某件事。有了兴趣,就会对该学科有更多的关注。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有兴趣者却不觉其苦。这样也能大大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在对基础教育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进行阐释是,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是英语教学研究中关注最多的。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现在英语教学的一个前提是认为人人都可以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事实是不是这样?这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三、学习目的。也就是英语学习的动机目标,即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不管是从为国家人民做贡献,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或者是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得到家长老师满意,得到同学的尊重,或者是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出国深造。总归一个学生要有学习的英语的目的,目的越明确越好。我们在各种英语考研班,英语出国培训班看到神情十分专注的学生,他们为什么学习那么专注,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学习潜能。
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也是英语教学研究中被关注的重点之一。现在的英语教学理论总是期望能够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以为只要找到了这个方法就能使英语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世上有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实在值得怀疑。英语学习方法因学习的材料不同而不同;因学习的目标不同而不同,因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同而不同,因个人的学习条件不同而不同。总之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臆想找到一个普遍使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在学生方面当然也就根据学习目标和个人的学习性格特性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己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五、学习环境。学习英语的环境也包括英语的使用环境。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是学习英语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课堂的英语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英语的认识程度和使用程度。有没有英语学习伙伴。学校的英语大环境,学校有没有经常开展的英语活动,比如一些竞赛活动,或其他英语活动。2、家庭英语环境。比如说家庭中有没有人懂英语,有没有人经常督促你学习英语等。3、英语资源环境。学生是否能够得到英语报纸杂志,能否借助电子设备进行英语学习,如MP3,录音机,电脑,能否上网得到资源等等都属于英语学习环境,如果能到英语国家去学习当然最好不过。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能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六、好的英语老师。教师的因素在英语学习中无疑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说好的英语老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一有良好的英语学科基本功。二要懂得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三要有高尚的教育情操,愿意奉献,以教好英语为己任,这样的英语教师可遇而不可求。好的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同时又是学生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好的老师不但能在英语学习的宏观方面如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给学生指导,也能在微观方面如解决英语学习的具体问题上给予学生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在思想道德上给予学生以影响。一个真正好的英语老师给予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英语学习方面的,而是是全方位的,是学生终生的学习楷模。
以上所谈到的英语学习的方面是学习英语的最基本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英语学习才有一个好的基础,才有了可靠的保证,才谈得上英语学习的效果,才谈得上达到英语学习的目标。离开了这些学习英语的基本要素而去奢谈什么教学方法,无异舍本逐末。所以我们的英语研究也要以这些基本的要素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研究,促进英语学习。
课堂气氛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课堂气氛也因此奠定了有效课堂的基础。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在专科院校,课堂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双向互动,课堂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专业素养提升的最重要场地。中国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教师习惯主宰课堂,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但是课堂最主要的目的是教导学生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把课堂当作自己的秀场,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动力给扼杀的话,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有效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而应该是学生探求新的知识,获取直接经验的场所。总的来说,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传递已知的知识,学生要能够探索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激发和个性扩展。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长。以下面这句话为例:Three Apples changed the world. The first one seduced Eve. The second one awakened Newton. The third one was in the hands of Steve Jobs 本句话翻译过来是:有三个苹果让世界改变,第一个引诱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则被握在乔布斯手中。细细琢磨,这个英语句子很有趣味性,教师在课上多多使用含义丰富、幽默风趣的英语句子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很有帮助。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素质上是全面的
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够真正的教书育人,这说明教师不仅在知识上要能够主导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也要能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其知识素质应该是过硬的。教师应该对自己学科内的知识做到精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把学科内的知识展示出来,更应该将所教授学科本身的内涵和本质阐述清楚,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发展的无限可能,将知识生活化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根本目标。教师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教师还应该具有足够的能力把知识传导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学科的魅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个性化课堂设置,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课堂气氛,让寓教于乐这个理念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另外,比教师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的品德和修养,教师在课堂上情绪饱满,对学生一视同仁,不随意批评学生,不随意恶言相加,以上种种都能在无形中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此为标准,使自己不仅仅成为学习上的好学生,更成为生活中的好公民。
三、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提高自己设置疑问的技巧
关键词 层次计划 阅读速度 阅读量
成教学生重精读轻泛读是影响学生在短暂的成教学习中迅速提高英语水平的一大障碍。阅读是接触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取感性和所需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阅读能力对提高成教学生整体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对如何提高成教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几点看法。
1改进课堂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具体做法是: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正对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针对性地预习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克服依赖思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上教师检查作业,解难答疑,组织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等进行辩论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请优秀学生对新课的复习步骤等进行分析和亲身说法。
2 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阅读是接受性技能技巧。阅读技能又可分为解词能力、理解句内关系的能力、摘取要点的能力、基本参阅技能、略读能力、查阅能力等。如果掌握了这些微技能,就会形成总的高级技能。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得学生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直到成为自己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真正步入独立有效的正确途径。
提高阅读能力还必须掌握阅读策略,策略是一种旨在最有效地达到目标的人类活动,具有启发的、概率的特点,它比较灵活,要求有限容量的认识资源。阅读策略是理解所采用的必要手段,策略可以帮助读者推断出语篇的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读者总是使用各种策略(如字位、音节、句法信息、词典释义与上下文含义、认识方法、情感流通等);策略使用正确的,往往能提高效率,很快就能够抓住主要意义,又快又好地达到目标;掌握了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能主动找出文字所提供的线索,不断地进行预测、推理和验证,最后达到文章的全面理解。
3提高阅读和速度
要提高阅读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娴熟地掌握阅读技能。阅读理解能力只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获得。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他们置身于语言的海洋,大量阅读,广泛接触英语语言实际,接触千变万化的语言材料,尤其是强调课上的自我语言实践。大量的应用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增长与阅读量成正比,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大量词汇、习语、结构和句型,才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字材料的反应能力。大量阅读才是真正的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知识的过程。
阅读能力的提高,与阅读量有直接关系。而要加大阅读量,就必须提高速度。因此加强阅读速度十分必要的。要将速读训练放在精读课头十几分钟内进行。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求学生快读,规定时间完成指标,核对答案,统计理解程度。在对学生进行速度训练时,还要记住应选些内容广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文章,如科技知识、天文历史、人物传记等。还应注意,文章的难度要适中,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4克服障碍,提高阅读技能
对于成教学生来说,由于守教育时间短,知识量、词汇量、分析语法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以及在中小学养成不良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之在进行阅读时无形地形成了许多阻碍提高阅读能力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努力克服阅读中的障碍,迅速提高英语阅读技能。
4.1纠正“逐字阅读”习惯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往往习惯于逐字阅读,或手指点读,唯恐遗漏文章内容,这样所达到的只是句子水平上的理解,显然无法加快阅读速度。逐词阅读质量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注意力分散所造成的。对个别词的频频注意,使读者常常偏离文章内容的预期和理解,最终影响了阅读效率。高效的读者并不逐字阅读,而是眼睛每停顿一次,尽可能地加强眼睛所摄取的字数,也就是说,阅读时将文章分成较大的意义单位,即意群,眼睛每次停顿时摄取一个意群,即按意群读。以意群阅读是高效快速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
4.2克服词汇障碍
词汇障碍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在阅读过程中,不停地查字典势必影响学生阅读
速度和阅读量,甚至会影响对该篇文章的阅读兴趣,直至放弃。就其原因是学生的词汇量不足,词汇的再生力不强,缺乏利用构词法去派生、合成、转换以获得不熟悉词汇的词汇的能力,缺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解词能力的培养。
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要强化词汇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构词方法,扩大词缀范围,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缀。这样,学生就可运用构词法,利用词的部分线索来确定词义。
利用上下文线索或提示推断词义。阅读中,读者通过已掌握的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的提示和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词的大概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生词所在的句子以及该句前后的两个句子,这将有助于理解生词的词义。此外,还要注意该生词在上下文中有无重复出现,重复率越高,越容易猜测。根据同义或反义关系推断词义。句中单词与单词有时存在着同义或反义的关系。我们可由此推断生词的含义。
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它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和纠正的过程。一个人拥有英语知识和各领域知识越丰富,他在阅读中的猜测就越准确,解词能力就越强,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网络词典可以对阅读的提速起到革命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英语翻译是涉及到口译、笔译等方面的宽领域、广范围的纷繁复杂的英译范畴。英语笔译方向一般分为图书、报刊等书籍类型的书面语形式的笔译;英语口译则体现在口头表达方面语言转换和表达。然而,口译中依据要求语言转换的速度和表达的准确,按照具体口译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形式的口译内容和任务。其中,同声传译是口译中时间限制最大、要求反应和语言转换速度最快、翻译任务最为困难的一种。同声传译译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素养,遵循基本原则,在口译中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将能力和源语听辨瞬间转换为目的语,为重要翻译会议和内容流露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 :英语翻译;同声传译;素养及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65-01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姜仁基(1991-),男,辽宁东港人,本科在读,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方向)。
一、英语翻译中同声传译简述
同声传译是一种高难度的语际转换,它受到时间的严格控制,需要在特定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言的准确翻译,这就要求同声传译译员在源语讲话发生的同时,必须借助现有的较为确定的相应主题概念在头脑中迅速形成源语信息的猜测、理解和短时记忆,在大脑对源语的反应过程中将源语转换为场合适宜可广泛使用的语言。另外,同声传译也是对目的语的迅速重新组织和表达,对源语加以监听和目的语转换的修正,源语同步翻译为目的语。同声传译又叫同步口译,是口译中要求极高的一种。同声传译是口译翻译的高级形态,是口译领域的高级阶段,要求口译员具备特殊适用的较高素养,尤其在国际间涉及的商务或经济外交等会议上,同传译员必须拥有闪电般思维和卓越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才能完成互相重叠、交叉或影响的多重任务,否则,很容易造成大脑能量的短缺和神经注意力集中困难的情况,从而导致听辨源语与说出目的语之间的不同步,这种并行不悖的境地会极大的干扰同声传译工作任务完成的最终效果。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趋势不断上涨,故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许多重要的国际商务外交会议也较多的国内举行。因此,在国际和国内同声传译译员的需求迅速提高,市场反应热烈。旺盛的同声传译译员需求为国内外高标准、高素质的译员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越来越积极致力于专业的高素质同声传译员的重点培养,以实现国际间贸易交易的顺畅和对外交往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同声传译译员具备的基本素养
1. 坚实的双语能力和较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同传译员在原则上应该是对语言反应敏感的特殊类型。
具有操作性极强的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的捕捉能力和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同声传译译员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应该在于平时语言积累功底,只有语言功底足够坚实和涉及面广泛才能胜任此项繁重工作。依据紧随其后的发言时间要求,在拥有坚实语言储备外,同传译员还应具备较强的口头语言转换和表达能力。讲话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分钟250 字,这种语速高于一般人发言的语速100 字。在讲话过程中,同传译员的要求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语言吐字发音清晰准确,语调流畅自然、表达干净、利落。
2. 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声传译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环境、科技等诸多领域,加之初译的译员会由于心理素质欠缺而导致翻译时出现心慌、嘴紧的情况,即使是较为熟悉的内容也可能在翻译中频频出错。因此,同传译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工作的重要方面,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必要的,情绪控制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有效方法,无论面临任何复杂情况,首先必须保持镇定。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影响翻译的理解程度和质量。
3. 团队合作意识
同声传译需要专门的工团队,一般2-3 人,每人平均分配20 分钟的工作时间,以及时间标准进行轮流翻译。翻译团队的和谐配合是翻译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石。
(1)分工阶段根据各译员的优势分布工作,以实现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2)准备工作需要加强沟通以节省时间,提高翻译准备工作效率。(2)在每20 分钟交换的翻译中,暂时休息的译员应该尽力做好在线译员辅助工作,辅助内容包括笔记记录和清除干扰等任务。
三、同声传译翻译的基本原则
1. 随时调整:调整是同声翻译的重要环节,是语言获得和语言输入的校译过程,需要译员对于接收的新语言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翻译过程中迅速完成纠正错译和补充漏译的工作任务,实现翻译的高质量完成。
英语“I went to holiday for a seminar at 10 yesterday。”如果依照顺句驱动的原则,就翻译成:“我去假日酒店/ 参加会议/ 在十点/ 昨天。”这样的翻译是不符合翻译目的语的语言语法要求的,所以必须进行调整,所以这句应该翻译成:“昨天上午十点,我去假日酒店参加会议。”
2. 适度超前:“适度超前”是针对翻译过程的“预测”推知而言的。需要在源语信息尚不完整时,译员根据上下内容和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超前翻译”,达到同步翻译目的。例如在翻译到please allow me to be on behalf of 时根据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和模式,可以很快的推知和预测其翻译,看到on behalf of 即可完成“我谨代表……”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张文, 韩常慧. 口译理论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s becoming the indispensable strategy to school.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ts core elements include five aspect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ystem, personne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sourc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ore elements is significant to grasp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高等医学教育;核心要素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core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28-02
0引言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十个年头了,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处在急剧变革时代的高等教育无疑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实现自身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必然趋势,国际化正成为办学办校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的大变革,清醒认识发展的大趋势,牢固把握发展的大方向,迎着教育国际化的大潮,顺势而上,成为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自觉追求。目前,国内一流医科院校在教育国际化的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国际化的定义,特别是其核心要素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策略和举措的前提和基础。
1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入进行着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的解释各不相同,但也有重要的共识存在。比如著名学者JaneKnight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化的观念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的过程。(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n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or global dimension into the purpose, function delivery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1]这是目前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界定。国内有樊代明把教育国际化概况为“用国际视野和理念来把握和发展教育”。[2]两者在表述上非常接近。
2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
把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个过程,即必须通过各个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来最终实现学校整体的国际化,而学校整体的国际化必须依赖于一些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
2.1 办学理念国际化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理念从根本上指引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国际化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 ,没有观念的创新,一所大学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19世纪的德国大学敢于创新,开创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了现代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1876年,美国创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启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序幕。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逐渐壮大和成熟,世界各国以不同方式地学习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办学宗旨中可以看到“国际化”和“国际教育”的字眼。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七所大学都是世界大学中的佼佼者,都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长期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前十位,它们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说:“哈佛和一些类似的机构有时作为‘研究型大学’而出名,但在这所大学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更重要。”[3]而国内一些院校把国际一流片面理解为追求SCI论文数量,追求科研项目资助额度等科研指标,萨默斯的话无疑是最好的警醒。
2.2 课程教学体系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与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4]可见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
一所大学的课程能力主要取决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所形成的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在这种专业结构下形成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这两个方面与国际接轨是课程国际化的关键。传统上,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学习借鉴前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当今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我们要想实现课程国际化,必须认真寻找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从而实施改革之道。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学国际化也是课程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教学国际化包括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语言和课程实施教师三个方面的国际化问题。医学教育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毕业生拿着学历证书不能直接申请发达国家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课程内容没有和国际接轨,没有被人家所承认。课程实施语言包括了双语教学和外文教材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载体,是实现课程教学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的师资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院校在双语教学和引进外文教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结果收效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对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师两个关键环节没有重视。
2.3 人员国际化这个问题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国际交流。教师的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是课程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促进课程教学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目前,教师的国际交流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项目合作等方面的联系和往来。[5]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6]国内医学院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国际专家来讲学或者指导临床工作,另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国际交流一方面对于培养国际视野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借助认识其他文化,学生可以对本国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少数具备条件的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开始定期选派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生,到国外参加从假期专题研讨到1年的定点培养。
2.4 科学研究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国际合作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7]目前医学科研国际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中华医学教育基金(CMB)等。二是校际合作,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合作的“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浙江大学和UCLA合作的八年制本科项目,三是研究人员的交流,如邀请国外专家讲学、交流,选派学者出国留学、访问等。
2.5 教学资源国际化从物资资源来讲,通过一些国际组织的协调和帮助,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申请资金、技术的支持,如研究经费和留学生助学金等。从信息资源来讲,互联网、电子图书馆、虚拟大学使世界上各个地方的学生、学者有了联系在一起的可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
虽然“要获得一个为所有人所接受的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8]但对于其核心要素我们应当有明确的认识,这对于把握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Jane Knight and Hans de Wit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n Pacific Countries. Amsterdam. EAIE,1997.
[2]樊代明.教育国际化[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10.
[3]HarvardUniversity.TheTeachingFellowsHandbook,2005~2006.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2005: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Z].
[5]程斌,程宜康.2000年以来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2):196-199.
[6]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