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1篇

听唱教学,就是先听后唱,让学生先通过听歌曲旋律,然后视唱曲谱的教学方法。

听唱法古已有之。纵观历史,歌唱的产生先于记谱法,听唱自然先于视唱。“当人类祖先劳作时发出第一声杭育之时,歌唱就诞生了。(鲁迅语)”而直到公元9世纪,人们才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音高。五线谱的出现更晚,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在记谱法尚未诞生或完善的岁月里,人类一刻也未停止歌唱。中世纪的欧洲,僧侣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就完整地演唱多声部的格利高列圣咏。这说明,自古以来,听唱就是人们学习歌唱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生的第一首儿歌不就是通过听学会的吗?时至今日,听唱法还是大部分人用来学习歌唱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将听唱概括引入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一、听唱教学符合认知行为学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走向,也就是说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读谱训练,将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唱训练,学生会对音乐诸要素如节奏、音程、时值有一定的积累,待这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他们就会从听唱学习这个必然王国走向视唱学习这个自由王国。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尚未掌握读谱技能之前,听唱教学更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二、听唱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是以听觉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模式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记忆能力与再现能力。我注意到无论是近几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各大音乐师范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测试了选手的短期音乐记忆能力。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听音乐、复述旋律的测试,考核了选手对音高、音准、节奏、速度及音乐总体形象的把握。而在以往教学中从未涉及到有关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听唱教学填补了这个音乐教育的盲区。通过对音乐片断的听辨、记忆、复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听唱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调查显示,虽已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基础学习,但他们的基本音乐素质仍不容乐观,大小三度唱不清楚,遇到视唱更是无法开口。可是他们演唱流行歌曲时,增四减五,临时变化单,甚至转调都唱得非常准确,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在唱歌课上展现自己良好的音乐素质?通过调查了解到,孩子们大多对唱歌课中大量的读谱练习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他们认为学一首新歌根本不用去学唱谱,因为他们从广播、电视、CD里学到的新歌远比音乐课上学的多,而音乐老师显然不会认同这个观点,如果音乐课只需要一只录音机,学生除了几首歌曲还能学到什么呢?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正是在对读谱与唱歌的认识上,师生各执一端,导致了目前唱歌课的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听唱教学既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大多数音乐老师的教学要求,它较好地协调了师与生在对识谱训练认识上的差异,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视唱之前已有听唱的基础,他们摆脱了开不了口的尴尬局面,敢于大声视唱,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视唱,学生对基本节奏及单程进行了反复练习,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无疑是有帮助的。

下面是听唱教学法的一次实践。

在湖北省全日制中学音乐试用教材初中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歌曲《我们的心同国旗升起》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介绍了这首歌的主要特点――进行曲节奏,然后将歌曲分为三部分,让学生逐段边听边学,每小段播放三遍。由于我事先提出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唱比赛,学生都听得特别仔细,播到第三遍时,大部分学生能跟着录音机一起唱了。三段学习完毕,让学生再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并由老师作一些简单的讲解与错误纠正。三十分钟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伴奏下完整地演唱歌曲旋律声部了。在学生能完整演唱歌曲之后,将歌曲的重难点旋律抽出来作为视唱曲目当堂完成。由于已有听唱的基础,视唱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视唱质量的提高又对学生的演唱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 民歌特点 审美情趣

笔者有幸观摩了全国特级音乐教师王平老师的一节音乐课,感受颇深。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围绕民歌教学,阐述在民歌教学中从民歌的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歌衬词等特点上入手,加之引导、发现、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宝贵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案例实录

1.教学引导

首先,学生看视频、听宋祖英演唱会。问题:(1)演唱者是谁?(2)地点在哪里?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2.导入新课

(1)老师弹奏《茉莉花》,学生用“U”音唱一唱,老师再范唱;(2)学生唱歌词,老师讲解气息方法并示范;(3)叫俩学生分别唱并对比评价。师:你认为哪句唱得好?哪一句难唱些?(4)情绪处理后再全歌演唱;(5)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6)跟着音乐唱一次,老师指挥。

3.参与练习

竖笛配奏。(1)自由练习;(2)跟琴吹奏“茉莉花”;(3)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吹奏。

4.走进江南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听二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

老师导入新课《拔根芦柴花》。

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江浙地区民歌《拔根芦柴花》,曲中透着山野气息,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仔细听老师介绍,学生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了,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

5.新歌教学

(1)歌谱学唱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江浙方言)?

(3)唱歌词

先朗读歌词,再分析衬词的作用。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得太响(分乐句来学唱歌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找出难点,解决难点)。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指出)。

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得不是很好。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赏听“采茶舞曲”。

师:茶叶是江南的特产之一,现在我们上茶园去看看吧(放音乐、出示歌词)!

6.说一说江南

师:老师要你们在家收集江南的资料,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江南。如小吃、民歌、诗歌。

学生一起吟诵本册语文教材诗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揭示课题――“走进江南”。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江南之行,在回忆“茉莉花”的芬芳中结束我们的课,同学们下课!

二、案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1.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有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没有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在《茉莉花》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又用竖笛要学生演奏了几曲《茉莉花》,让学生在竖笛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加上老师那从容、镇定、极富课堂驾驭能力的举手、投足和手势以及情绪的处理一环一环紧扣,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除此,老师还注重将语文的课堂知识积累运用到音乐课堂之中,符合学科整合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2.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在《茉莉花》教学中,王老师的导入就是:利用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的“茉莉花”直接导入学习江苏民歌,了解江浙的地域、人情。”“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江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江南已不再陌生,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茉莉花》衬托下的江南景色,一边介绍江南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3.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江北方言与浙江越剧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江北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采茶舞曲》。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尽管学生用方言唱出了一点,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老师用湖南方言演唱出来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4.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是民歌的另一特点即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让学生找《拔根芦柴花》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拔根芦柴花》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问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老师又告诉学生,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透露出纯朴的乡土气息。在后段拓展知识部分,老师还注重将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集中体现,并有机融合,将江南的风光、人情全部融在整堂课中,渗透在学生心中,初步了解了江南好,怎不忆江南的经典!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奥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在《拔根芦柴花》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细腻、秀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3篇

一、在教学设计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必须“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语言学家吕叔汀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激活了。”激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了新知,开启了创新的意识,达到了一种和谐的英语教学境界。

(1)活化资源。所谓活化资源,就是要动态地处理资源――即动态地分析资源、研究资源、掌握资源,从而借助资源这个载体,合理地、创造性地把新知识、新方法传授给受教育者。

(2)活化活动过程。英语本身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源于交际,用于交际,当然也应当用交际来教与学。活化教学过程,也就是要避免那种生硬的讲听记背写的过程,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适当灵活地改变、调整教学程序,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上课堂,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生间的交际活动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让交际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激活学生的活动热情。灵活的资源及教学过程为活跃课堂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批思维活跃的参与者,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利于学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自由,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就会思维活跃,学习轻松,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无语或讥讽,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利用欣赏的目光、肯定的微笑,传递无声的文言语:“你真行!”愉悦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

二、在教学设计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必须 “让学生动起来”

(1)形式多样。以下介绍本人一些常用的活动方式。

①唱歌活动。歌曲以其优美的弦律,明快欢乐或抒情的节奏吸引并打动着学生的心弦。歌声不仅能使孩子们集中注意,提高兴趣,乐于求知,又能巩固加速记忆,因为在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学习时,语言材料在唱歌的过程中被欢快的重复着,它充分利用心理学中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转化来优化教学过程,使英语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课中适当地让学生唱唱歌,既能满足学生好唱的心理,又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学习活动,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营造了一种师生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

②身势活动。身势活动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通过简单的身体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形象生动,易于模仿,生动活泼,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动物这类名词时,可模仿动物叫声或动物姿势:cat(meow)、duck(quack)、monkey(将手弯曲抓脑、挠痒状);通过动作教形容词:hot(用手煽风,擦汗状)、cold(身体蜷缩,发抖状);利用手势教数词:one(伸出一食指)、eight(伸出大拇指);同时还可通过手势传递肯定的信息:very good (竖起大拇指)、victory(做“V”状)。

③表演活动。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活泼、好动、爱表演。表演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说“Where is my ball, Mum?”一句时,有的同学把“Mum”改为其他同学的名字,有的干脆就扮成Mum的模样,把围巾围在头上,换了说话的腔调,逗得同学们开怀大笑。此时,学生们没有了压抑,发挥了自己的天性,并拥有了表现的机会。可见,表演是提高英语听说水平的妙招,在表演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既展示所长,又开拓了思维,增强了信心。

④游戏活动。学中玩,玩中学。要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受益,教师要会投其所好――游戏。在英语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游戏能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强化学生的听说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游戏的形式多样,如猜谜,BINGO游戏,找朋友,传悄悄话等。

(2)组织互动,面向全体。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交流。这种充满互动合作的学习气氛,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靠保证。

①师生互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可以互换。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由听众变成 了实际参与者,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讨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自我学习的兴致,提高了课堂自主学习效率。通过角色替换,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②生生互动。除师生之间的交流,小组活动以其频率快、密度广的特点成为课堂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常用的小组活动方式有: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chain work等。

三、在教学设计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在活动中创新”

(1)在想像中创新。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4篇

    一、教学活动重在审美体验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作为标准来衡量,这种评价方法无疑是“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轻质态”,使音乐教育偏离了轨道。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掌握某一技巧来唱好歌曲,不惜以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技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审美体验。音乐是艺术,艺术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了生命的体验过程,也就失去了深层次的审美内涵和意蕴,即使演唱技巧再熟练,没有情感的投入,其演唱也只不过是灵魂的外壳而已。学生在演唱歌曲或是欣赏作品的同时,要不断注重音乐的审美情感。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俗唱法,个人条件,基础训练,综合训练

 

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是借助音响扩大效果,以闪耀变化的舞台美术灯光渲染气氛,用各异的演唱方法,集舞蹈表演、伴唱、伴舞,电声乐器伴奏,集说唱于一体的演唱艺术。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歌唱,接近生活语言。演唱风格有轻柔自然的;有高亢强劲的;有民谣风格的;有摇滚乐式的;有说唱叙事式的;有队列进行曲式的;有艺术歌曲形式的。是全世界性、目前还在不断的相互交融发展、感染性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1 学习通俗唱法的个人条件

美声、民族对于演唱者的个人条件,尤其声音,都有着具体且比较统一的要求。美声唱法大多要求音域宽广、声音洪亮,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民族唱法则在声音的亮度、甜美度上侧重一些。相对于前两者,通俗唱法在声音的要求上显得更为宽松,更注重演唱者的个性。

比如张惠妹那富有标志性的沙哑声音,按照美声或民族的要求,这样的条件是不适合唱歌的,在生活中,这种声音也往往被戏称为“莎士比亚”。但是,由于她的演唱功底深厚,具有丰富的舞台控制力和表现力,使得这种声音反而成了她独树一帜的风格。因此,在声音条件上,通俗的范围要宽泛一些。

但是,对于声乐教师而言,没有统一的对声音条件的要求,反而对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没有要求就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帮助不同的学生在没有任何标准可供参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找准适合其风格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经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尽快找到适合自己声音个性和音乐风格的定位。

2 声音的基础训练

通俗唱法要求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声音松弛、通畅、圆润、富有弹性,具体包括:

2.1气息训练。在气息训练上,通俗与另外两种唱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气息是歌唱的“发动机”,歌唱时要求以气带声、以气推声,这一点对于任何唱法都一样。在民族、美声的声乐教学中,“气息向下”是训练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歌唱时气息向下,发出的声音才有根基、有力量,音色才能统一,尤其唱高音时能够轻松地跨越。在这点上,任何唱法都是通用的。因为通俗歌曲同样要求高、中、低音区音色统一,演唱声情并茂,而这些如果没有气息向下、声音向上的支撑,是无法做到的。

不同之处在于:由于通俗歌曲特有的音乐风格、艺术特征和审美观念,在气息向下的力度、深度上,与民族、美声相比略有不同。简单地说,在气息使用的原则正确的前提下,只要流畅、通顺,能满足歌曲音乐表现和艺术处理的需要就够了,而不需要将气息吸得太深、力度太大。

2.2发声训练。对于通俗唱法而言,发声训练主要体现在打开口腔和喉咙上。

有些通俗歌手在演唱时,虽然音色优美、乐感很好,但是由于口腔咬得太紧,致使气息堵塞、声音不流畅,尤其影响高音部分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选择地借鉴美声唱法经常提到的以“打哈欠”方式为诱导的打开口腔腔体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养成以最自然状态张开嘴唱歌的习惯。在训练中尽量以“a、e、o、u”等元音进行张口发生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歌唱机能得到锻炼、口腔更为放松。论文参考网。

当然,打开口腔不是越大越好,应该根据不同歌曲的不同风格要求而定;另外,应用双耳旁颌向上开的力量把上颌打开,决不能向下拉下巴。

在打开喉咙的训练上,通俗唱法要求它应随声区的变化而变化,即低声区低喉位,中声区中喉位,高声区高喉位,这一点与美声有较大区别。论文参考网。美声由于歌唱的需要(尤其演唱歌剧时),打开喉咙是为了构建和扩大自身腔体,最大限度地获得共鸣,获得饱满、洪亮的声音,因此,绝对不允许高喉位;通俗打开喉咙只是为了共鸣腔体的畅通,声音能够顺利发出,只要声音通畅,能满足歌曲表现的需要,喉咙不开也无妨。

2.3语言训练。论文参考网。语言对于表达歌曲内容、传递思想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名歌手在吐字咬字方面不清楚,就很难和观众沟通。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就应通过朗诵歌词、演唱歌曲等手段,细致到每一个字、每一句歌词,要求字头、字腹、字尾的准确发音,字与字之间的连接,以及句与句之间感情的连贯。

总之,在通俗唱法的声音基础训练上,由于通俗歌曲自身的音乐风格、艺术特征和审美观念,决定了它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比,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3 综合训练

通俗唱法的综合训练主要体现在对舞台表演的训练和对艺术修养的培养上。

舞台表演包括舞蹈、形体、台风等。在形体和台风方面,三种唱法都要求形体优美,台风自信、得体、富有表现力;在舞蹈方面,通俗则比另外两种唱法有更高的要求。最经典的例子就是Michael Jackson,他作为一代世界级的巨星,令人们痴迷的不仅是他的歌声,还有他那出神入化的舞技。当然,对于声乐教师来说,兼顾舞蹈的教学是太强人所难了,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至少要对各种当代流行的舞蹈有一定的鉴赏力、理解力,才能对学生在这方面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与民族、美声相比,艺术修养的培养在通俗唱法的训练中往往被忽略。但是,通过许多成功的歌手身上不难看出,他们除了歌唱得好之外,还能身兼词曲作者、制作人,这就得益于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引起重视,在抓好声音训练的基础上,合理的结合音乐理论知识(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文化艺术修养的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歌手。

通俗唱法作为“人类用歌声抒感的最自由的唱法”,以自然、平实的声音,平民化的音乐表现形式,贴近生活的内容,易于传唱的旋律,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因此,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去研究它、提高它、改进它,使之得到更大、更全面的发展和完善,使它更好的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元勇. 通俗歌曲演唱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01

[2]王效恭. 怎样唱好流行歌曲. 金盾出版社. 2010-01

[3]安妮·佩克汉姆、邵晓洁. 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能训练. 2009-09

[4]陈楠楠.通俗歌曲演唱的艺术特征[J].艺术研究,2003

相关期刊更多

母婴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教育厅

散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联

通俗歌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