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献标识码:B
德育课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泥沙俱下,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思维,使得一些中职学生出现了厌学、弃学等情绪,针对这一现象中职学校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学生德育课实践教学意义
如今,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已经由原本的复杂化转变为简单化,但其抽象化的特点还是存在在教学之中,中职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较,基础文化能力较低且综合素质也较差,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存在一些困难。多数教师也认为,中职学生难管教,因此,他们在德育课时只采取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德育课程内容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之后,中职教育中对德育教育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教师需要在教授学生基本德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应将德育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利用德育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将德育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
二、大力推进德育课程实践性教学
1.班级授课
大力推进德育课程实践性教学不是要放弃原有的班级授课,而是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实现班级授课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班级授课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保持极高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譬如情境创建、角色扮演等方式,并将其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结合,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完成德育任务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社团,教师可利用这些社团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为其组建相应的兴趣学习小组,如法律虚席小组、德育知识小组、哲学人生小组等,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并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完成小组活动成果展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校园德育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也能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社会实践
社会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并且要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实践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社会情感体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素来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德育与法制教育实行一体化提出了要求;其次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呈现出一体性,两者内容交叉、功能互补;最后有效实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的方法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约束监督机制和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等等。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部分大学生道德危机和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实行一体化的德育与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未来市场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依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1]。大学生整体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巧,形成了整体上正面积极的社会风气。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文化及风气的负面影响也给新一代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抵触心理,价值观不正确,过分追求功利目标,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过于古板守旧,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突出意识形态的宣传,进行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多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发展,从说教的方式中发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社会热点案列,首先上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并结合政治因素进行教育,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灌输法制意识,使学生成长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一体性
(一)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交叉学校德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2]。高校德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堂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教育如美育、体育和智育密切相关,具有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民族精神与尚武精神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等。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学习相关法规政策,教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理解法的内涵及作用;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让学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义,学会正当行使民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辨证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宪法最为武器行使权利及保护自己,同违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具有一体化的内容基础[3]。
(二)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体现了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功能互补性。首先大学生德育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人都能思考有感情,特别是大学生情感意识非常强烈,对于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观性的认知和看法,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入手,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其次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检验和保障。虽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德育教育的约束范围也比较宽泛,但是法制教育才能体现出现实意义上的强制性,为学生践行德育提供了标准和支撑。
三、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的途径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运用[4]。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则,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意识。这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进行规划和执行,并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风气自觉抵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首先高校要制定关于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章程和治理细则。高校按照章程严格执行和治理,促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确保教育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特色章程,也可以适当引进外校的治理模式,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现代高校的发展呈现出“去行政化转市场化”的趋势,我国可以借鉴欧美部分高校的经验,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相结合,建立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约束监督机制,对相关的权利运行机构设置进行分权和制衡,防止教育决策中的个人过度自由裁量,从而保证高效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5]。
(三)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效果从内容上说,高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规划。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结合高校所在地区、不同类型院校以及各个年级层次特点来进行。从形式上说,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法制教育和德育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通过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从师资上说,高校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所学专业与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口,还应加强其在职期间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培训,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不断学习和成长[6]。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法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骆小婷,何秋霞.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科教导刊,2013(4):96-97.
[2]李杨.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才智,2013(8):46.
[3]黄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德育与法育融合互动的角度[J].大学教育,2014(3):4-6,21.
[4]李丽娜.德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8):121,145.
[5]李丽娜.德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8(z2):96-97.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鉴赏;审美
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知音和听众,这说明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培养出更多会听音乐,听懂音乐,进而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那么音乐欣赏的学习与教学有何重要意义呢?
一、音乐欣赏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们有的庄严雄伟,气势磅礴;有的沁人肺腑,毫不矫揉造作;有的活泼明快,轻快跳跃,这是德育的好材料,应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欣赏,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觉悟,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人民的伟大、劳动的光荣、生命的可贵,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的祖先尚已知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难道跨入21世纪的我们还不能吗?但音乐也曾被社会误解过,在中唐时期,人们就把音乐看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式的,今天的学生误解了音乐,他们有的觉得无病或近乎狂喊乱叫的才是美,沙哑着嗓子唱劲歌才叫帅,所以,在音乐欣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欣赏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使之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二、音乐欣赏是满足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
音乐欣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喜欢唱歌的、演奏乐器等音乐表演的人多。因为耳朵比眼睛更易于动情。如,在教学《念故乡》这一课时,我尝到了学生主动欣赏的好处。课的开始就直奔主题,背诵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讲讲诗的意思,了解诗人远离故乡的思乡之情,再顺势欣赏《大海啊故乡》《故乡的云》《思乡曲》等一系列思乡的经典音乐,创设思乡的情境,让学生沉静于充满乡愁的乐曲中,仿佛自己便是在外的游子,深深地思念故乡的海、故乡的山、故乡的云和故乡的人,使学生在感情上达到与音乐的共鸣,置身其中,随着音乐的节拍,去感受乐曲作者的思想历程,让美好的音乐去净化他们的心灵,唤起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
三、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鉴赏水平
古人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去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否则,即使有再多的接触音乐的机会,也只能发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的感叹。
“音乐的耳朵”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音乐欣赏教学为此独辟蹊径,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的印象;不仅感受音乐的音响,而且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伟人爱因斯坦就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在研究时,经常欣赏贝多芬的乐曲,让想象展开翅膀,让思想驰骋。
如,教学一年级的《玩具兵进行曲》时,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中,我让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展开想象:“玩具兵在干什么?”并即兴动作,这时,学生随心所欲地摇晃脑袋,摆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玩具兵,吹着欢快的口哨,手舞足蹈。这样,学生在听听、想想、动动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发挥了艺术想象,不仅受到歌的艺术形象教育,而且促进学生的音乐联想力、表现力和创
造力。
音乐欣赏既是音乐学习的起始,又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懂得音乐的欣赏是一个人文化的象征、文明的标志。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才,使他们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献身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音乐欣赏,离不开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部分大学生道德危机和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实行一体化的德育与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未来市场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依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1]。大学生整体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巧,形成了整体上正面积极的社会风气。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文化及风气的负面影响也给新一代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抵触心理,价值观不正确,过分追求功利目标,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过于古板守旧,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突出意识形态的宣传,进行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多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发展,从说教的方式中发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社会热点案列,首先上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并结合政治因素进行教育,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灌输法制意识,使学生成长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一体性
(一)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交叉
学校德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2]。高校德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堂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教育如美育、体育和智育密切相关,具有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民族精神与尚武精神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等。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学习相关法规政策,教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理解法的内涵及作用;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让学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义,学会正当行使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辨证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家根本大法法律的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法律最为武器行使权利及保护自己,同违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具有一体化的内容基础[3]。
(二)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体现了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功能互补性。首先大学生德育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人都能思考有感情,特别是大学生情感意识非常强烈,对于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观性的认知和看法,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入手,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其次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检验和保障。虽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德育教育的约束范围也比较宽泛,但是法制教育才能体现出现实意义上的强制性,为学生践行德育提供了标准和支撑。
三、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的途径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运用[4]。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则,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意识。这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进行规划和执行,并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风气自觉抵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要制定关于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章程和治理细则。高校按照章程严格执行和治理,促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确保教育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特色章程,也可以适当引进外校的治理模式,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现代高校的发展呈现出“去行政化转市场化”的趋势,我国可以借鉴欧美部分高校的经验,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相结合,建立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约束监督机制,对相关的权利运行机构设置进行分权和制衡,防止教育决策中的个人过度自由裁量,从而保证高效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5]。
关键词:职业教育;重要性;意义
纵观当今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虽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发达回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职校”,请大家不要小看它!它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虽然方方面面的都涉及到,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不足,而职业教育是针对就业的教育,针对社会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工作中需要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相对大学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因此,职业教育作用显著。大学教育需要改革,应该把职业教育融入进去,让同学们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技能,学到在社会上谋生的本领,大学教育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非常剧烈,就业结构变化速度快。大学教育只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技能教育。而职业教育正是具有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需求的特质,因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从东亚经济发展经验看,职业教育在其起飞阶段发展很快,对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些经济的发展成熟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出现了下降趋势。因此,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倒U型变化的趋势。我国很大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认为读技校可笑,可悲,甚至可耻!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学习差的学生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才会读“技校”。现在的孩子一般又是独生子女,家长为了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考虑眼前去什么学校,有着先读一般大学然后就业时再想办法的思想。
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们往往把大学教育奉为“正宗”,把大学教育看的很高,期望很高,殊不知大学教育被大众化以后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了。而人们习惯性地会把“技校”看低,是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足和虚荣心的体现。其实现在“技校”已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机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针对就业的培训,是大学教育的完美补充。从就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已经凸显它的重要性,一般单位招聘人才时把职业教育也就是培训经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一些行业或职业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已经成为了一个岗位的充分条件,而高等教育的学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条件。种种事实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打破职业瓶颈职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如用友的ERP认证、思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微软的MCSE等等证书成为进入一个行业的依据,尤其是在信息化行业拿到用友ERP认证就代表着拿到了信息化行业的通行证,你可以去做ERP实施顾问、售前顾问,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等等。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很多职业教育品牌,不仅中高等职业院校日益红火,一些民办技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最有代表性如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孙进技校。这些民办技校年培训能力达3万人之多。现在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没有技能,不好就业,不得不上技校重新接受培训。大学教育遭遇尴尬,需要每一个人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质量难保证,百亩良田也难保没有一粒秕谷,加之高等教育本身也有些不完善,出现这样的事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