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管理的职位

行政管理的职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管理的职位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组织政治行为 管理者 职业生涯管理

组织是由具有不同价值观、目标和利益的个人及群体构成的,由于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决定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在资源分配上的潜在冲突。再加上组织分配标准的模糊性和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组织中的成员在资源分配中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择手段的竞争。这就为组织政治行为的存在和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

组织政治行为的内涵

组织政治行为是各种组织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对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有巨大影响,但是由于组织政治行为的高度隐密性和象征性,对其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一直存在困难。近年来由于研究思路的改进和研究方法的进步,这一领域得到很多组织心理学家的关注。Mayes&Allen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组织中想要藉以获得利益的一种动态影响过程,通过政治行为得到额外的产出结果或是一种影响现有组织管理程序而获得不被组织允许的结果。Ferris(1989)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一种社会影响过程(social influence process),其行为是经过精心设计以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而其结果可能与其他人的利益一致,或是需要牺牲别人的利益以成就自己的利益。Pfeffer(1992)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个人借助对权力及其他资源的取得、加强和使用,以便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获得其想要得到的结果。Cropanzano&Howes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不被组织认可的自我服务行为。台湾学者陈序维(2002)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有三个特点:是一种运用社会影响力的行为,是用于促进和保护个人利益的行为,内在隐含着多方面的利益分歧。

纵观研究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组织政治行为(political behavior)即组织中的政治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为增进、巩固、维护自身利益,直接或间接地运用本身具有的资源所从事的、在组织正式角色要求范围之外的,试图影响组织中利害分配各种自利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直接服务于个人利益,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个人目标可能与组织目标一致,也可能与组织目标存在分歧。在目标分歧的情况下组织政治行为的运用会损害或威胁到组织和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常见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现象;而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组织政治行为表现为组织中无害的非角色行为,是管理活动中追求的一种“双赢”局面。按照美国学者Stephen P.Robbins的观点,组织政治行为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两种,前者的使用对组织利益有威胁,后者的使用对组织利益无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组织政治行为的采用对于组织成员个体利益有巨大影响,忽视它的人常常会面临许多困境甚至危险。

组织政治行为与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

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是指管理者在其一生中所承担的各种管理职务的相继历程,或者说是他一生中管理职位的升迁路线。所谓职业生涯管理是指为了达成个人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开发自身工作潜力、拓展工作领域的措施。一个人一旦通过选择或选拔进入组织定的管理岗位,他的管理者职业生涯就开始了。通常,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一个固定的管理岗位上从事一项固定的管理工作,也可能经历若干个管理岗位、若干职业甚至若干个不同的行业。不管属于哪种情况,管理者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管理者职业生涯的成功与组织政治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众所周知,组织中的管理者角色就是对组织目标负责的人,管理者职业生涯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组织成员与组织整体成功的前提上。只有通过协调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和工作,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才能顺利发展。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管理者总是试图在不断变化的个人、组织与社会环境中找到恰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采取各种措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以谋求在事业上取得进展。换句话说,管理者个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其他成员利益和组织利益的满足。要实现三者的统一,仅仅依靠组织合法权利和正式的角色行为无疑是不现实的,当管理者通过各种努力,获得管理权并将自身的影响力付诸实施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组织政治行为。

正如前文中介绍的,这种行为可以表现为合法的形式,即不违背组织规范的约束,在正常的程序或途径范围内采取的正式管理角色外行为,如:组织政治联盟、制造舆论加速政策的推行、施加个人影响力提升下属、运用私交建立与上级的非正式沟通渠道等等。也有不合法的政治行为,即与组织规范存在显在或潜在冲突,违背或影响到组织的整体利益,如:恶意中伤竞争对手、抵制有损个人利益的改革、为竞争对手制造工作阻力、联合罢工以达成小集团目的等等。

从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一方面,政治手段高明的管理者能够更有效地运用和增强他们的影响力,使自己得到更有效而迅速地提升,获得更多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有大量管理者却因不谙此道而在职业生涯中屡受打击,升迁无望。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管理者不理解组织政治行为的意义,不懂得在管理工作中有效运用合法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为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服务;二是管理者在工作中滥用或误用非法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导致组织成员支持下降、信心不足,甚至受到严厉的制度惩罚,失去管理者的合法身份。因此,有必要探讨成功的管理者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合法的并且有效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以便更好的促进管理者自身的潜能开发,帮助管理者在成功地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增进组织整体的效益。

管理者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

合法的政治化策略

所谓政治化策略是指那些能够使管理者更加精于组织政治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本文认为有助于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的合法政治行为包括:

制造有利的舆论,将自己的私利尽量与组织利益结合。因为那种一望而知的牟取私利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指责、失去影响力、最终被组织所抛弃。

建立自身良好形象,管理者的形象是否与组织倡导的形象一致常常是影响其管理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管理业绩良好的前提下,能够使自己的形象与组织倡导的形象保持一致,对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同时也要做到让别人了解你的绩效,由于绩效评估涉及大量主观判断成分,因此,“实际做了什么”和“别人认为你做了什么”之间存在差别。特别是当工作本身不受人关注或无人关心时,管理就需要通过建立非正式沟通渠道或扩大交往圈子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

控制组织的资源,是获得权利的最佳方法,管理者控制的组织资源越多,他在组织决策中的地位越高,他对他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个人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管理者可以合法开发和控制的有效个人资源,可以使管理者在组织中更有价值,拥有更多机会和更多的支持者。因此,不断提高自己是管理生涯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有志于不断获得升迁的主管人员,不能只将眼光盯住职位权力的换取来实现自己的管理生涯规划,而应更多地注重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获得一种自然影响力,只有这样,才会显得自己对组织更有价值,因而更可能得到职业保障和晋升。

争取最关键工作,是对于本单位发展至关重要,被上级领导最看重的工作,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业务市场的不断扩大常常会出现。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能力的大小争取承担类似关键工作的机会。可以考虑将自己对这一工作的构思和计划显示给与之相关的人,一旦得到积极的反馈,就可以进一步设法实现这种构思和计划。这种努力可以在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结成权力联盟。权力结构是指组织中由正式组织结构所确定的职权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资源配置状况。在特定的组织中,当某人拥有他人需要的某种资源,且是这一资源的唯一控制者时,他(她)便因此而使其他人依赖于他(她),从而获得了对其他人的权力。有意识地与有权势的人结成联盟,可以使自己更快更多地得到核心信息,得到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当有机会晋升时,就可以获得有权势人的支持,达到成功升迁。

回避危险人物。组织里有一些地位不稳固的“危险角色”或“边缘角色”的人能力、绩效和忠诚度受到怀疑。如果与这些人保持密切关系,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绩效也会受到影响,在选择“一个人的支持”和“大多数人的支持”上,管理者的立场应该非常鲜明。

有效的印象管理策略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管理者试图控制他人以便形成对自己良好印象的过程。涉及对环境敏锐的知觉,根据环境调整和改变自身的形象和行为,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由于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与大量形形的人打交道,管理者的职业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能够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对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有很大裨益。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印象管理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面试的成功率。在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从众策略。即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支持或赞同某些“重要人物”观点以便于自己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认可。

施惠策略。即通过帮助他人、为他人谋取利益以获得他人的感谢和好感。

“担担子”策略。当组织陷于困境时,管理者主动承担不良后果的责任,以获取相关人员的信任和谅解。

选择性沟通策略。一种是对有利事件广泛宣传,以帮助扩大对自己形象的正面影响;一种是对困境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解释,以降低他人对事态严重程度的估计,减轻不良事件对自身形象的负面影响。

赞美策略。能够敏锐捕捉他人的优点并适当赞美和宣扬,可以让管理者受欢迎,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接受。

参考文献

1.Mayes B.T..Allen Robot W..‘Toward A Defini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7,(10)

2.Ferris,Fedor,Chachere,Pondy.‘Myths and politics in organizational contests’.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1989

3.Pfeffer, J. .Managing with power. Boston, 1992

4.Cropanzano R..Howwes J.C. . Grandey A. A. .‘The Relationship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and Support to Work Behaviors.Attitudes.and Stres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7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第2篇

1.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并不是一般的政府行政管理,也不是企业管理,它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体,该管理系统主要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企业内部组织进行智能化管理,旨在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管理,而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则是做好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使企业内部员工各司其职,各谋其位,充分发挥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2.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合理设置具有时效性

企业在生产运营中涉及到诸多环节,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从中协调,若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分配不够合理,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存在模糊性,那么在管理过程中必然无法保证企业其他工作调整与分配的合理性,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分工一片混乱。由此可见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合理分配的重要性。在行政管理岗位设置时要避免盲从,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做出合理化设置,彰显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合理设置的时效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项任务都有人承担,尽快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目标。

3.降低完成企业战略性目标的难度

由于企业战略性目标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一般情况下较难实现。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将企业的战略性目标分为多个模块,使每个行政管理岗位负责部分目标模块,这样一来能够降低完成企业战略性目标的难度,使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完成,总而增强企业实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

二、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各企业为了优化内部机构组织,提高自身整体管理水平,开始全面实施行政管理工作,全新设置行政管理岗位,这是由于行政管理岗位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它的合理设置是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关键。当然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在设置中要严格遵循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况进行合理化设置。以下是笔者针对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分析:

1.视情况设置企业行政管理的岗位

在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工作中首先要明确一个道理,企业内部有多少个岗位,不代表要安排多少人,岗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切不可将其混为一谈。行政管理岗位设置完毕后要安排多少人上岗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决定的,既可以一人多岗,同时也可以一岗多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负责人员在设置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需求而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把握:

(1)工作环境变化状况在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工作环境变化,另外还要结合工作量的大小进行科学设置,比如企业文员岗位减少、电脑应用普及等变化都是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因素若是考虑不周,会直接影响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岗位是否饱和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之前,应准确判断企业内部岗位是否饱和。一些企业领导错误的认为自身部门人员越多越好,能够增强自身部门的实力,这种想法存在一定的偏差,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提高部门工作质量,不在于人员的多与少,而在于人员是否精干。岗位设置负责人员应根据企业内部岗位的饱和状况进行工作人员的合理安排,尽量使每个岗位都处于饱和状态,要避免人员冗杂,岗位分配不均的状况,因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发展。

(3)正确划分岗位职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按照其工作内容的不同分工,根据其职能分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因此岗位设置负责人员应掌握各个岗位职能的层级,了解各层级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明确各个岗位职能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设置工作,保证岗位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符。

2.合理安排企业行政管理人员

(1)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因素据调查了解所知,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10%左右,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人员在设置过程中应以此数据为参考依据,同时结合企业行政管理对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政人员数量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保证企业岗位的供求平衡,使行政管理部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2)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因素行政管理岗位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的,在岗位设置分配之前应综合考虑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了解每个人员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岗位设置与分配,充分发挥每个工作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潜能。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应接受岗前培训,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工作人员尽快熟悉企业生产运营的工作流程及整体概况,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及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另外,由于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因此在生产经营中对于产业结构、发展目标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整,那么相应的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人员也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调整,使岗位设置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总结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宏观控制;微观搞活;职能;作用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特征概述

1.综合性。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首先管理的内容丰富和多样,管理的过程整体且统一。市场中各种商品的流通和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都决定了市场关系的复杂和多样,进而决定了监督管理的多元化。而工商行政管理就是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核和确认,包括市场主体的进入、竞争和退出。正因如此,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2.程序性。工商行政管理是发挥经济监督职能的部门,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客观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尤其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等条文,在工作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监督管理活动中切忌主观性和随意性,要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的程序,严格进行行政管理的实施。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确认等活动中确立规范程序,保证工商行政管理的顺利完成。3.关联性。工商行政管理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的范畴,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监督管理,从而维护和构建市场的秩序。工商行政管理并不直接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也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而是通过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来管理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将国家对于市场的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它具有了关联性的特征。4.超脱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隶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并不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因此不会与市场中各个主体具有关联,也不会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依法行使对市场的监督权力,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正是因为它具有超脱性,没有利益纠葛,能够超脱于市场之上,因此才可以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监督和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权益。

二、工商行政管理中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1.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宏观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而微观经济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体现了经济生活中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够相互影响。微观经济的运行需要宏观控制,而宏观经济的运行也要微观经济来保证。因此在行政管理中不能只注重宏观手段,总想着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控制,而忽略了微观搞活。应当从大方面进行控制,小方面进行放开,才能使得市场经济既平稳有序的运行也能灵活蓬勃的发展。2.微观是基础,宏观是方向。微观经济是单位个体,而这些个体组成了宏观经济。宏观控制对国民经济高层次的管理,要想取得宏观控制的成功就必须增强微观经济的基础。没有宏观控制的引导就缺乏经济的方向,没有微观的搞活就容易导致市场经济规律的紊乱。因此实行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相结合才能使得经济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微观搞活是实现宏观控制的保证也是宏观控制有效性的标志。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实质上并不矛盾,因为宏观控制并不是本身的目的,其目的也在于搞活经济市场,促进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首先微观搞活从单位个体出发,使得经济繁荣发展,市场昌盛,这样才能进行宏观控制。如果市场止步不前宏观控制也没有了意义。其次宏观控制是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其目的也是繁荣市场,最终也落实到了微观经济基础上面,从微观上面才能检验出宏观控制是否有效。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具体职能分析

1.监督职能。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监督职能,也是其最主要的职能。其作用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并且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有了监督职能才能够减少非法企业的存在,减少经济市场中投机倒把的行为发生,保护合法企业的经营,避免其受到不正当竞争的危害。2.控制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控制管理经济组织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可以进行控制和纠正,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正常活动。并且对于市场的结构可以进行控制和优化,使其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3.协调职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使得经济主体增多,经济利益矛盾也不断增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协调职能进行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保证其矛盾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各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市场和谐稳定。4.服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许多基层服务任务,对于一些证件的办理和核查都需要与基层打交道,因此其服务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确保基层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简化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做到这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服务职能。

四、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1.有效调控市场机制运行。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会让效率得到提升,但也会存在优者更优,劣者被淘汰的情况,这样将会拉大贫富差距,使得地区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可以进行宏观控制,让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进行有机结合,再有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平稳更加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缩小贫富差距。2.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等原因的存在,还需要宏观调控进行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改革。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必须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其在正确的领域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资源是否能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中,能够通过宏观配置进行资源优化,通过微观搞活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3.合理优化市场结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控制企业登记管理程序,对于国家支持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积极支持,对于生产污染大、消耗高、无销路产品的企业应该及时检查登记,让其早日转型、合并或者歇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调节和控制行业结构,让行业布局向着合理化发展,在优化市场结构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4.弥补市场缺陷,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监管,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合法的企业进行保护,对于不合法的企业进行取缔,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避免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投机打靶和走私贩卖等违法活动,避免搭便车行为。

五、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了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经济秩序,就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管。为此要形成以监管职能为核心,其他职能为辅助的形式,使得相关职能推动监管职能,在工作中形成以监管职能为主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2.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为了确保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的发挥,就要对于部门内部的权责进行详细的划分,保证机构能够高效的运作,在发生事情时也能够追究到个人,而不是找不出具体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认真负责,对于市场监督不放水,保证其依法检查依法处理。3.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监督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多,因此应当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使其能够适应新任务的要求。首先应当充实具有法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其次,应当组织专业培训或者专业讲座,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另外随着任务的增多,不仅应当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当提高其服务素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进行微笑服务,并且将程序进行简化,从而提高办事效率。4.提高各类市场的规划统筹。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个市场也进行了蓬勃发展,例如工业品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等,这些市场各不相同,不能运通统一的经验进行管理,而是应当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和修改,在不同的时期和经济形势下进行不同的统筹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另外也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时掌握行情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的反应。

六、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经济主体的增加使得市场更加容易混乱,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就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有效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工商行政管理从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两方面着手,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于市场中的衰败企业和非法企业进行监管,让其转型和关闭,有效维护了市场的秩序,使得市场结构更加完善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建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作者:侯德林 单位:河南省安阳县民政局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管理体制;变革

会计集中核算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应运而生的一种财会工作运行模式,是通过集约式管理方式来组织和实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达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财会工作质量、促进财会工作规范化运行之目的。随着我国财政管理和会计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实施。特别是财政“三大改革”的稳步推进,要求政府部门建立起更为“规范、有效、安全”的预算管理和财会管理机制,实现由投入型、用财型向效能型、质量型的进一步转变。而在政府部门中导入会计集中核算这一运行模式,对落实上述要求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背景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和规范财务管理、财政监督,提高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是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总体归纳起来,其主要的内容是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人员,单位只设立报帐员,负责本单位经费收支的结报和经费的预决算、财务管理以及与核算中心的工作联系。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集中办理本辖区所属预算单位经费的集中收付和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管理手段和支付程序上不同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但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做法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在保持了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责任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纳八了会计核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各单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

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除核批保留的几个专项基金户和纳税专户外,注销原有的银行账号,各单位不再设会计岗位,只保留一名报账会计。核定一定数额的备用金,负责单位日常零星开支的报销。并向中心报账;其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算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银行对账及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和承担。

同时,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其会计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但单位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归各单位,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根据单位预算、用款计划和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财政局的要求,审定、报送财务报告。如实反应单位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和监督。

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利与弊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有利因素

一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原有单位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全面掌握了单位的资金流向。在支出时,由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并按资金的不同来源和支出内容按统一的口径办理资金结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改变了过去单位会计在核算时随意或有意截留收八、转移收入、改变资金用途、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是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对单位的支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对纳入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符合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方向。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紧密结合,建立起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机制,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会计核算中心在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工资统发、住房公积金统一缴存、个人所得税统一代扣代缴、职工医药费统一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统一支付等职能,减少了资金支付环节。加大了资金直接支付的比例和力度。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管理和核算不够全面。由干各单位的业务情况不同,往来款项错综复杂,对往来款很难做到纳入集中核算,因此,少数单位存在侥幸心里,在往来款中混杂着很多隐性收入,有的单位甚至将上级的补助资金也隐蔽在往来款中核算,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是会计主体问题不够明确。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大部分是财政部门的~个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不是会计主体,其职能无非是集中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中介机构的行为,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预算编制、理财机制仍是单位。部分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不愿得罪人。没有很好把关,把矛盾转移给核算中心,将一些明知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也送核算中心结报。

三是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在国库资金的拨付上仍没有脱离原状,无非是把原来拨给单位的财政资金改拨到核算中心。原来沉淀在单位的资金现沉淀在核算中心。

四是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取消了出纳和会计岗位。有些单位认为报账员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因此把原财会人员调离岗位。而把一些不熟悉财务的人员安排到报账员岗位。有的还是兼职的,因此给中心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自制度改变以来,由于组织构建、人员编制等原因,中心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非常之大。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整天忙于记账、算账、报账、保管会计档案,以及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经常陷入矛盾的漩涡之中,左右为难。为进一步做好会计核算中心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笔者认为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要加强对单位账户的统一管理,全面掌握单位资金情况,合理聚集财政资金,为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奠定基础。要积极协调会计核算中心与银行的关系。推行银行进入核算中心办公制度,方便单位报账,降低行政成本。要实施统一的会计规范和业务操作程序,加快会计电算化建设,提高核算中心账务处理的速度,在搞好日常核算的同时,能够及时为各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明细科目余额等会计信息资料。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中心要全面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统一装订保管,大力推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pillar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basic industries. Lack of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sector management system, docu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is not complete, compared with foreign advanced mode gap.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roject supervision behavior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oject can be achieved using the fun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investment results. Commissio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its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is to protect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behavior of an important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aspects.

Keywords: Quality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government oversight agencies act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倒塌事故及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建筑工程质量十分重视。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颁布了许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2000 年1 月30 日施行的国务院第279 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实施监督管理。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要方式是政府认可的第三方强制监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强制性标准的情况,2、抽查涉及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工程实体质量,3、抽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4、抽查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质量,5、对工程竣工验收进行监督,6、组织或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7、定期对本地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8、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处罚。质量监督机构应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建筑节能、安装工程等进行监督检查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 主要手段是工程质量监督注册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多年以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工程监理单位是建筑市场的主体之一,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有偿技术服务。199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做出规定,明确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 工程监理单位具有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公平性,应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规定,“建设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施工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引自第三十六条)”。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进行工程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工作关系。监理工程师应该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引自第三十八条)。所以加强对监理机构的管理是政府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建设工程监理制在我国经过这些年的推行,虽然已取得了某些成果,由于实行时间不长,目前监理企业的监理行为尚存在有待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影响建设工程监理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1、 监理行业管理混乱

(1)20年来监理企业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整个监理行业不乏存在监理工作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监理企业的市场行为不规范和监理人员工作不规范。这些不规范行为必将给建筑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监理单位大都缺乏独立管理能力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只有及时识别与分析风险,进行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及监控,才能使得监理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

(2)监理企业采取压低取费标准或以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接业务。压价竞争影响监理工作的开展。在监理业务招标竞争时,很多建设单位不是优先考察监理单位的资质、人员的素质,而是以最低的监理取费标准为选择的唯一标准。部分监理单位为了能得到监理业务,也互相压价,以致个别工程的监理取费满足不了监理日常工作的要求, 监理机构对工程现场监理人员的合理配置难以得到保证,只能通过采取减少人员数量、降低人员层次和减少监理工作程序的方式降低监理成本,获取不正当利益。从而影响着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工程质量管理的进步。(3)以挂靠手段承接监理业务。允许个人或低资质监理企业挂靠,利用企业资质进行经营;由于被挂靠资质的企业通常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所以企业对项目监理机构的管理根本无从谈起。监理与本单位有同一隶属关系的单位所承建的建设工程;将监理的工程转包给其他单位管理,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规范行为,更属于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将被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清出监理市场。

2、 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差

实行监理行业准入制度以来, 我国监理队伍的相应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整体素质而言,仍然还不能适应监理市场的需要。一方面,现有的监理从业人员, 临时聘用人员较多,专业技术能力较差,容易造成监理队伍不稳定,这样就使这部分监理人员不能形成良好的系统理论和监理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高级职称和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太少,监理行业缺乏技术全面的监理人才,职称结构不合理。在这样的结构体系下,大部分监理人员只能提供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真正精通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知识,又有较强管理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更是缺乏,大多数监理人员尚不能够提供高智能的咨询服务,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就必然制约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3、 项目监理现场管理不到位

(1)项目监理机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未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或监理人员。

(2)项目旁站监理不到位。旁站监理是指对工程施工中有关地基和结构安全的关键工序和关键施工过程,进行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或检验的监理活动,有事甚至连续跟班监理。如浇筑混凝土、土方回填、梁柱节点钢筋隐蔽工程、卷材防水工程等等都应全程旁站监理。由于旁站监理不能连续跟班不能认真规范地做好旁站记录,使得施工质量难以得以保证。

(3)有的项目监理人员不能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致使工程中使用了没有材料证明、没有按照要求复试的原材料。

二、 解决影响监理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1、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办理监督注册手续时对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查工作, 在报监项目时要求监理单位明确项目总监及各专业监理人员,建立网络登记锁定制度。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的,监督管理单位应当给予不良行为记录。

2、在日常监督巡视的过程中有重点的对监理质量行为进行监督,对监理人员资格进行审查,对现场总监、监理工程师、监理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到位情况,做好不良监理行为记录,建立监理市场信用体系。对有严重违犯有关法规的监理机构及个人提请其资质主管部门对其资质进行降级甚至清出监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