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企审计重点

国企审计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企审计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企审计重点

国企审计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转型 发展

一、企业审计的职能和国有企业审计内容的定位

企业审计职能主要包括监督、控制、评价、服务,企业审计内容围绕审计的这几种职能展开:

监督:审计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者无法亲自对执行层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审计借助于其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内控制度情况、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都熟悉实施监督职能。审计监督职能的履行一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威慑作用;二是通过对企业各个层面的检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控制: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效果进行检查与监督,这本身就是内部控制职能的手段的应用。审计通过控制职能将收集到相关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为及时纠正、完善内部控制执行的偏差提供依据。

评价:审计通过事前、事中审计,为管理层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了解和评价提供真实、公正的监督检查信息,从而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得以改进。评价职能主要在对重要岗位、关键业务环节履行内部控制的情况,以及对管理层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目标责任的执行等方面发挥作用。

服务:审计综合性强、熟知企业管理环节、评价客观真实,通过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经营决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企业管理中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提供较为全面且中肯的审计建议及改进措施,共管理层决策。

审计的各个主要职能都在发挥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任何审计项目缺失了其中一个职能,要实现审计目标都变得十分困难。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与一般企业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多数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联系的,因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依照常理进行推断。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检查企业的各项工作流程是否规范,经营机制的转换等等,通过这些审计,获得一些详细的数据和资料,对总体的运营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第二,国有资产的投入是审计的重点,无论是成本、盈利还是支出、亏损,所有与国有资产投入的相关环节,都要得到彻头彻尾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工作当中,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第三,针对生产经营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审计,核查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是否挤占成本费用等等。通过以上三点的审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审计水平,并且充分确保监督到位。

二、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发展展望

(一)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建设日趋规范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工作标准,明确审计质量与企业内部审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等准则,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与权利,为审计人员工作独立性的提高奠定了法制基础。

(二)风险审计逐渐成为主流

随着国有企业的逐步发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部审计也逐步有事后控制向事前、事中预防转变,才能不断满足对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全过程的监督与评价职能,通过采用风险评估方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按照风险度的高低适时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审计,促使其要不断关注企业内控制度中风险的变化,从而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出具审计报告,有效地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与风险评估相衔接

(三)审计信息化的运用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稳定性、及时性的优势日渐明显,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己经成为一种可能。审计手段信息化,使审计人员能够通过审计系统随时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使得实时审计、过程审计将不断取代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在线审计取代就地审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审计发展的新动向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不足与企业规模日渐壮大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迫使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将内部审计向外部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石内部审计将其全部或者部分只能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中介结构来完成。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有效结合,一是利用外部审计机构服务于不同企业积累的经验提高本企业的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二是从独立于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行为,是审计结果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三、新时期做好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转型

正如上文所述,国有企业审计既具有一般企业审计的基本职能,同时又由于国有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要在审计内容上有所侧重。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国有企业审计正在朝着信息化、外部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转型,所谓审计转型,其实质就是审计思维、审计手段、人员素质等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推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转型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在审计理念上,对内部审计本质的认识由检查系统向控制机制的认识转变,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在审计的职能上,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审计的目标上,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在审计的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应该说,这一目标的提出,既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国企审计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古典合唱;审美本质;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启示

合唱艺术是一种群体艺术,是不同音色、不同音高、不同旋律之间相互协调后形成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

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东欧希腊文化中,合唱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神话之中,据说宙斯之子狄俄尼索斯因善于酿酒,被古希腊人成为酒神。在祭祀酒神的活动中,古希腊人都要精心打扮,喝着葡萄酒、唱着酒神颂,来敬拜和祭奠他。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合唱艺术与基督教的礼拜息息相关。在礼拜中,教会有专门的唱诗班的带领众信徒唱歌赞美神,在这个过程中,合唱的雏形得以被发现。后来,经过众多合唱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探索,使得西方古典合唱艺术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

1 西方古典合唱的审美本质

古典艺术中,普遍存在着和谐、崇高、悲剧、优美等特征。西方古典合唱作为古典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这些审美特征,然而西方古典合唱的起源,又决定了它审美的本质是“和谐”“崇高”。

1.1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美

在审美学中,“和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样统一”的和谐,另一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和谐。在西方古典合唱中,这两个方面相互存在互相补充,使整个古典合唱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1.1.1 多样统一的和谐

多样统一的和谐,也称为和弦纵向结构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各个声部在音和旋律中等和声结构中达到和谐,这种和谐通常是以音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1)音与音之间的和谐。音与音之间的和谐,实际上就是“音程”关系的和谐。在合唱中,依据人的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音程状况,可以将音程分为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

协和音程每一种音程的高低组合起来之后能够诗人心情平静舒畅,乐声虽高低不同,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在合唱中,纯一度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完全合一的八度,这两种音程会让人产生空灵飘渺的感觉,这是渗透进人类心灵的组合,是极完全协和音程;而纯四度和纯五度在合唱中,声音融合在一起,同样沁人心脾,它们就属于完全协和音程;还有大小三度以及大小六度,它们虽然不是特别融合,但是能够使整个合唱曲变得丰满有内涵,这种就是不完全协和音程。

不协和音程顾名思义就是声音的音程组合过于不协调,甚至刺耳。不协和音程经常让人们产生烦躁、苦闷、讨厌等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影响着整个合唱的观赏质量。在音程中,大小二度、七度以及各种增减音程基本都属于不协和音程。

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的和谐尤为重要。甚至在西方社会早期,就已经有人专门研究“协和音程”,例如在西方封建社会晚期以及拜占庭帝国所写的音程理论之中,就清楚地将四度和五度音程分别归为谐音和附唱。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与音之间的和谐是合唱最基本的审美要求。

(2)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在合唱中,乐音和乐音自身情感的传递都要通过演唱者来完成,所以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对于整个合唱的成功尤为重要。这里的和谐一般指的是演唱者的音乐功底,比如声音的平稳、圆润、有感情、不抖动等等。这种和谐感是观众用视觉和听觉共同感知的,所以更为直接。

1.1.2 对立统一的和谐

对立统一的和谐,一般是指乐曲中横向的和声的和谐。而对立统一主要针对的是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之间。

不协和和弦、协和和弦,这两者之间本身是对立的关系。单纯的不协和和弦由于其乐音极度刺激人的听觉神经,如果用到合唱中,会使整个合唱在质量上大打折扣,同时也毫无美感而言。而协和的和弦能够安静人们躁动的心,陶冶人的情操,用到合唱中,提高合唱质量的同时,也传递着音乐自身的美感和情绪。

“统一”几乎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趋势,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也不例外。要实现和声的和谐,就必须使不协和弦与和协和和弦在乐曲中相互转化,之后达到“和谐”。这种方式在乐曲中很常见,可能够体现出两者的统一。

西方古典合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离不开和声。因为在原始的乐音中,音程的结构大都是一音对一音,随着音乐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用拉长或者持续音符等方法,是的声部的作用更加重要。之后,各个声部之间会一句音乐的节奏而相互穿插互补,这就形成了多声部,即和声。合唱本身是多声部音乐,它基本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和声的一种表现形式。

多样统一的和谐和对立统一的和谐,是西方古典合唱中不同的和谐之美的表现,也是这种兼有纵向和横向的全面的双重的和谐,促使西方古典合唱成为人类音乐的瑰宝。

1.2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崇高美

1.2.1 创作目的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起源于宗祭祀活动,多以它们的创作经常是为了歌颂或者祭拜神明的。在古希腊戏剧中,合唱一直是其主要的舞台表现艺术。而古希腊的戏剧经常是根据希腊神话或者传说创作的,并且在这些创作中,悲剧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这两个方面基本都是崇高的严肃的,所以作为戏剧感情传达载体的合唱,同样也是严肃的崇高的。

与此同时,基督教中的合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神。比如四声部《Ave verum corpus6》这首合唱曲是文艺复兴时期伯德的代表作,但它隶属于基督教圣餐仪式中的歌曲。宗教本身带有的严肃崇高性,自然而言会感染伯德的创作,使整个合唱曲显得庄严崇高。

1.2.2 所表达的审美情趣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向世人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是真挚的坦诚的,并且能够揭示相关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概况。引导听众看清这些问题,同时能够透彻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这种崇高在古希腊戏剧的歌队合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悲剧,通过当时的歌队的合唱表演,向人们传达的是命运之事,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崇高审美情趣的表现。

西方古典合唱中中和谐和崇高的美,是其一直延续至今的法宝,也是整个西方合唱艺术发展的基石。相比之下,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就有些差强人意。

2 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合唱艺术发源于夏商时代,至于其准确性,尚有待考证。可中国现代的合唱艺术却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时期发展起来的。如今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商业化,渐渐失却其本质。

2.1 作品不能与时俱进

合唱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作品。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流行音乐风靡世界,专业院校中愿意从事合唱事业的人才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合唱作品的创作。回想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无非就是《黄河大合唱》、《茉莉花》、改编的《听妈妈将过去的故事》等。除此之外,能够引起众人兴趣作品屈指可数。作品不能与时俱进,是造成整个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2 对合唱抱有严重的功利心

当前,中国各高校、各电视台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合唱比赛,这些比赛在宣传合唱艺术的同时,也摧毁了它。人们参加合唱比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获得奖品、能为自己带来人气、能使自己更加有名气,这些都是将合唱作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手段,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功利心使得整个合唱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人达到目的之后直接转行,导致合唱队的人数缺乏,整个合唱事业发展艰难。

2.3 缺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合唱艺术来源于西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合唱艺术中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日趋减少。这是整个中国合唱艺术的悲哀,念此令人痛彻心扉。

面对中国合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根溯源,找到合唱艺术的本来面目,帮助中国合唱艺术发展,而这个根就是西方古典合唱艺术。

3 西方古典合唱对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启示

西方古典合唱从创作到整个演出都透漏着和谐崇高的美,所以中国的合唱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要注重四点:一是要创作具有崇高精神的和谐的合唱作品,这是整个合唱艺术发展的前提;二是在演出的过程中,合唱队的成员们要尽量通过声音极其自己的肢体语言,将崇高和谐的美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能够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这个合唱营造的氛围;三是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合唱艺术,尤其是已经投身合唱中的人,应该纯粹地忠于合唱本身,而不是功利性地利用它;四是重要的也是最能促进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因素,即在合唱艺术中加入中国元素,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能够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合唱艺术本身不仅是艺术,也是群体凝聚力的象征,中国的合唱艺术之路还很长,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期望中国的合唱艺术将来能在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及其审美本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394.

[2] 华山.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解析――从合唱比赛的繁荣说起[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3):5860.

[3]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形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3):151154.

[4]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和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国企审计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字:内部审计;国企;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国企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和企业治理密切相关,所以要做好国企的预算管理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能切实到位、顺利进行。国企在公司化改革进程中,同样面临一般企业会面临的委托问题,即如何对委托中经理层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主体, 组织其授权的各资产运营机构编制本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资产运营公司同时组织权属的国有独资、 控股、 参股企业编制公司全面经营预算。最终以公司全面经营预算为基础, 由下向上逐步汇总, 由由国资委完成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 交财政部门审议。在这一过程中,国资委内审机构对国企预算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不断得到改善,有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快速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企业而言不仅仅发挥着基本的监督职能,还同时具备预控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等综合性的企业治理职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监事会组织松散,难以监视到位,导致很多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

二、国企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企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虽然国企预算管理体系随着管理模式的改革在不断改进,但是仍然遗留一些过去的问题,不适应现代制度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国企组织机构职责不清,履职不力。国企机构上,虽然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一系列组织机构,但是机构重叠冗杂,各部门职能存在众多交叉,内审机构在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严重受到影响。此外,机构交叉也带来国企内部人事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而影响内审机构在人事上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加了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难度,从而影响到国企成本及其他财产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

2.内审人员个人因素影响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从而影响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许多内审人员是从财务转入审计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上的能力欠缺,往往导致工作人员得过且过,削弱工作上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有一些内审人员虽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徇私情、不敢坚持原则等等。由此,即使在有重大经济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常常因为与审查对象的特殊关系而放弃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原则,故意不履行审计职责,帮其掩盖,严重影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事后审计为主,缺乏预见性和预控力

当前国企的内部审计缺乏预控性,仅仅是对国企内部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无法发挥预控、计划职能,也就影响了国企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当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弊端在于以事后审计为主,缺乏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无法对国企内部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管,更无法避免国有资产可能面临的减值情况。

三、加强内审力度,做好预算管理的措施

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一个重要环节,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真正转型,就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要提高经济修养,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国有企业管理工作中,为国企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保证国企决策的科学性。

2.细化资金预算,有效配置企业财务资源

国企财务资源能否高效运转直接关系着国企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在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要细化资金的预算安排工作,进一步强化信贷政策发展方向的预测分析,与此同时完善资金成本及收益风险评估机制,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预算规模,将资金风险和经营风险通过预先防控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对于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资源及财务能力要充分考虑和分析,结合企业长久发展,高度统筹企业生产和投资活动的资金分配问题,严控企业资金的流向和结构组成,实现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资金的积极作用。

3.突出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措施

从长远利益来讲,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能源消耗才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国企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成本预算控制,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认真分析企业运行成本的开支组成,并有针对性的压缩部分项目,结合企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着重发展重点和关键项目,强化成本费用的预算执行力,保证预算控制能够有效落实。

4.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跟踪审计

国资委监管层面上, 各级国资委应设立预算专司机构, 监督其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对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情况。过程跟踪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将审计监督贯穿于国企执行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于预算占比较重的部分要重点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资本运营中的重大问题,并进行部署和战略性调整。

5.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能进行合理的制衡,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需要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配套,实现对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内审机构除了应当遵守国家相关内部审计准则,还应当根据国企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健全内审制度:确定审计人员的工作组织形式;确定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制度和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以做到有奖有罚,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建立审计人员培训和发展制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内审工作的质量,切实做好国企预算管理工作。

四、结论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务必做好国企预算管理,国资委是国有资本预算编制的主体,同时也是国企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管主体,国资委内审机构要不断完善审计工作,通过委派独立审计师、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控、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等措施做好国企预算管理工作。保障国企预算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提高国有资产运行效率和利用率,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东红,朱秀霞.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职能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 85-86+165.

国企审计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本;审计办法;系统化;规范

一、引言

建设项目管理通常概述为“三控三管一协调”,三控即质量控制、造价控制、进度控制,三管即合同管理、信息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一协调即协调与相关单位关系。其中造价控制是国企对于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投资项目较为膨胀,房地产开发项目增多,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设,国家对国企技术改造,科技投资带来的配套建设项目也在逐年增加。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量的变更洽商、施工索赔、结算超概等事件突显,尤其施工企业追求利润虚报工程结算的行业弊端,暴露出国企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不足,也导致工程结算审计上的风险较大,难度增加。由此做好工程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发显现,如何运用有效的审计办法,达到造价控制的目标,逐渐成为国企在建设项目管理中重点探索的课题。

二、工程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在国企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审计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审计署指派审计团队,对国企技改项目,即以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进行审计;一种是国企根据国家监管要求或内部管理需求,由内部审计部门或委托专业造价咨询公司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针对第一种情况有明确的规定,关于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责、程序等内容。国企内部工程审计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相关内容的规定,通常企业采用的工程审计方法主要是工程结算审计,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一定程度上为国企建设项目造价控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工程审计随着发展,逐渐浮现出的新问题是工程结算审计是工程竣工后的事后审计,针对的标的主要是施工企业工程结算书,存在单一性、片面性和滞后性。根据统计,建设项目结算审计阶段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量清单漏项、计量有误,招标图纸前后矛盾,做法缺失,投标文件不均衡报价等问题,为工程结算埋下隐患;

2、由于合同签订阶段,对于人材机调价原则、变更洽商约定,结算审计规定等关键条款无表述或表述不清,为工程结算留下漏洞;

3、由于施工阶段,变更洽商表述不详,价格无认定,隐蔽工程签证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工程造价难准确计量,以及可能发生的工期索赔问题;

4、由于结算阶段,抓住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与造价信息的差异和涨跌变化不同,以及建筑设备价格无统一标准参考,通过工程结算套高价格钻空子。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施工企业会统一计算建设投入成本,并结合应获利情况,确定结算数额,组织工程结算书的编报,往往通过抓住工程量清单漏项错误、变更洽商、工期延误等方式,抬高结算额达到目的,坚持不让步,导致建设单位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大多数国企,尤其是军工企业,均非建筑行业内企业,面对建设项目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往往无从下手,无法有效造价控制。

三、工程审计的系统化应用办法

针对工程结算审计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工程审计可调整介入的时机和内容,与工程实施同步进行,从工程招投标阶段即介入,覆盖施工全过程,直至工程竣工结算,引入工程预算审计、工程过程审计,结合工程结算审计,应用系统化审计办法跟踪审计,可达到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

(一)工程预算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

目前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规定,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招投标,并采用固定单价计价方式签订合同。国企在招投标准备阶段委托一家具备招标资质的单位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招标活动,委托一家具备造价咨询资质的单位以施工图为基础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因为招标文件约定了工程合同基本条款并不得在签合同时修改,清单和控制价圈定了工程造价的基本范围并作为投标报价主要依据,所以招标文件、清单和控制价的编制水平和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建议在该阶段即邀请审计公司介入,采用工程预算审计办法,重点审核招标文件和合同、清单和控制价,审计要点应包括如下4项内容:

1、审核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是否明确清楚与工程造价相关的重点内容,如可调价人材机范围和原则、物价波动引发价格调整原则、变更洽商办理程序以及工程量变化的价格调整原则、新子目的单价认价原则、工程审计流程约定等;

2、审核工程量清单编制是否完整准确,清单列项有无漏项和错误,工程量计量是否有误,项目编码有无重复,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错误含糊;

3、在工程量清单审核过程中,应同时核对各专业施工图,发现施工图中的前后矛盾和做法缺失等错误;

4、审核招标控制价是否符合现行清单计价规范,单价计算依据是否合理,措施项目选用和计价是否合理,工程取费是否执行对应基数和费率标准,材料暂估单价和专业工程暂估价是否计价合理,暂列金额、计日工是否列项合理,总承包服务费是否按标准计取。通过工程预算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消除和降低招标文件、合同、清单和控制价,以及施工图的问题,约定好了调价定价原则,在源头上就控制建设项目造价,圈定工程的合理造价,减少工程造价争议的情况,为后续的工程过程审计、工程结算审计打好基础。

(二)工程过程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

工程在完成招投标和合同备案并办理开工手续后即可组织施工,影响工程造价变化的因素集中在施工阶段体现,主要包括现场突发问题的签证、设计单位出的设计变更、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洽商,由于政策变化导致的人材机价格调整,以及暂估价认价等。本文建议在该阶段采用工程过程审计办法,跟踪施工阶段涉及工程造价调整的情况,可确保工程计量和计价准确。审计工作主要围绕如下4项内容展开:

1、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对施工阶段构成合同组成部分的双方的协议、信函、纪要、备忘录等,是否与主合同约定原则相悖,是否影响工程造价,确保前后一致并准确完整;工程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时间支付;工程实施进度是否按照约定工期执行等;

2、审查现场签证。专业审计人员及时到施工现场,对过程中清单漏项、图纸错误等涉及清单、图纸及现场三者有不符的情况,进行实际工程量的签证;对隐蔽工程应在掩盖前记录取证,对未取证的有疑点的隐蔽工程采用抽样定点开挖法[4]核实工程量。

3、审查变更洽商。审查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内容是否明确,工程量是否可准确计量,发现问题要求设计返回修改或者补充对应工程量签证;审查变更洽商中是否有新材料、新子目等涉及新单价的,要求施工单位随变更洽商申报经济洽商,过程审计确定工程变更价款;工程洽商要审查四方签字是否齐全;

4、审查暂估价认价。对于合同约定的暂估价材料和暂估价工程,在实施阶段对价格确认工作进行过程审计,确保认价手续合规、资料齐全。通过工程过程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可使施工合同及付款合规执行,保证变更洽商、现场签证、暂估价认价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及时响应和处理问题避免工期索赔,确保了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同时也对工程质量、进度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三)工程结算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后,施工单位申报工程结算书,经监理单位初步审核后,报审计公司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出具工程结算审计报告,工程结算审计为工程结算的最终节点,确定了建设项目最终造价,应充分重视工程结算审计工作。在工程结算阶段,结合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预算审计和施工阶段的工程过程审计的成果,有理有据,应用工程结算审计办法,依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合同其他组成部分、工程量清单、施工图和竣工图、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现场签证、经济洽商审核结果、暂估价认价单等工程资料,对于合同内外涉及量、价、取费等变化的全部内容进行整体核算,保证审计的依据合规、计量准确、价格合理、内容完整。

四结束语

建设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建设项目管理中重要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不容忽视,任一阶段的管理缺少都可能导致失控。充分利用好审计办法的系统化应用手段,将预算审计、过程审计和结算审计有机结合,合理应用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获得良好投资效益。并作为建设单位和审计公司的宝贵经验,指导其他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程行.利用三控三管一协调,降低业主建设成本[J].中华民居,2014.

[2]高春艳.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国企审计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关键点 原则 发展 现状 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产权机制的逐渐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内部管理中都开始加强对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发展与完善中起着巨大作用。比如,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帮助企业防范与控制风险;使企业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以及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更加规范;会计信息更加真实有效;企业资产更加真实完整。总之,内部控制机制为企业的发展运营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保障。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宏观实施背景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与完善中,我国政府一直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其加以规范。随着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凸显,我国政府于近年来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和监管措施。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等多部委共同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15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2010年4月26日,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随后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一系列相关的宏观政策。这些政策的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关键实施环节

(一)做好预防,辅之检查

实际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机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的预防不合法、高风险、或者低效的行为发生。通过一系列的管控措施,以实现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对不合规的行为进行管控,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因此,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应全面做好预防工作,在必要时辅之以检查。

(二)树立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

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前提。内控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力。同时,企业实施内部管控,是为了获得良好发展。该结果的实现需要各部门、各员工的通力合作与配合。而内控环境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等方面间接影响员工行为,从而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唯有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理念趋同时,才会产生良性循环。因此,企业在内控中应树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三)设定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机制虽然需要涉及企业的各个环节与部门,甚至包含每个岗位的工作。但是内控机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内控机制的实施中,要把握重点、主次分明。可以对重要业务或重点部门加强管控。尤其要做好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的环节的管控。比如:资金管理。要保证企业资金链条的稳定性,防止资金不足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对预算执行要加强管控。总之,企业应对这类关键点集中注意力,在无法“面面俱到”的情况下,做好“点”的控制。

(四)在内控中把握好“度”

在内控中把握好“度”,也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度”不仅体现在企业对内部管控的措施、方法、程序、范围等方面,其体现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全部客体。此外,企业对内控机制的实施,既要满足企业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又要解决管理者与债权人、员工之间的矛盾。在实际的内部管控中很容易“控制不足”,或者“过犹不及”。控制力过高,容易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发展中的束缚较多;控制不足,又容易造成企业的低效行为。因此,企业应在内控中把握好“度”。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现状

(一)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都能认识到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并于内部管理中对其加以运用。但是,我国多数企业依然是“重经营、轻管理”,在内控机制的建立中,多是从形式上予以健全,内控机制实际并不规范。在企业的发展运营中难以对企业发生真正实效,企业在运营中的诸多问题,都得不到妥善解决。企业的有限资源也因此得不到全面利用。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控机制的执行中主观随意性较高,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中,主观随意性较高,缺乏有效监管。很多企业对内控机制都是更侧重编制,而对实际执行的要求并不大。在企业的发展中,“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严重,内控机制的执行力相对薄弱。而且,由于企业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的重视不足,导致很多企业都并未对内部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监督,造成内控机制的实施效果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和随意性。

(三)当前我国企业内控机制无法有效防范风险,实际执行力不足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而言,制度便是规矩。然而,空有制度,而无执行,那么制度最终将难以发挥实效。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执行中都力度不足,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很多企业的内控机制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此外,很多企业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虽有内控机制,但实际运营中常常是由管理者“一人拍板”,内控机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任何制度,纵使制定的再完善、全面,若无法从执行力上予以保证,那么制度终将沦为“一纸空文”。

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关键环节分析

(一)我国企业应加强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积极落实“岗位责任制”

在内控机制的建立与执行中,管理者与相关人员的主观意识极为重要。唯有在企业管理者等人的积极带领下,内控机制方能真正被建立与实施。同时,相关人员的主观意识也是内控机制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强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在这种主观导向下围绕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制定内部控制流程与措施,并在其中注意风险防范,及时找出诱发风险发生的因素。此外,企业还应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内控原则,对各个岗位实施“岗位责任制”,严密岗位分工的同时敦促各岗位之间相互配合,加强沟通与合作。总之,企业应加强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积极落实“岗位责任制”,全面推进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二)我国企业应做好资金管理,严控资金审批

资金对于企业犹如血液对于人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资金审批关系着每笔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合规和有效,资金运用一旦不利,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因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中,应做好资金管理,严控资金审批。目前,我国宏观内控机制都对资金管理进行了说明与强调,资金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内部管控的一项重点。加强审批是资金管理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有效手段。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应针对资金审批流程进行严格设定,各部门负责人和企业管理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审批,强调审批的严谨性和公正性,保证支付的每笔资金都是合理合规的。

(三)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环境

前文已述,内控环境是内控机制有效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良好的内控环境对企业内控机制的执行具有积极影响。因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在完善内控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环境。就具体措施而言,企业可以从企业文化入手,重点是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具备“风险无处不在”的思想,强化危机意识。其次,企业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内控培训,在企业中加强内控宣传,促进全体员工参与内控建设的积极性,消除其对内部管控的抵触性,为内控措施的推行打好基础。

(四)我国企业应借助审计力量,对内控机制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

再完善的制度,倘若没有有效监督,那么制度实效将难以被有效发挥。因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审计部门,配备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审计监督内部控制机制的实际执行效果。具体而言,企业的审计部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各个部门的业务往来,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审计与检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逐条提出改善建议,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上报给企业管理者。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企业管理者应赋予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一定的“独立性”,确保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等外界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开展定期的外部审计。以更加科学的角度审视企业的运转情况,获取更为专业的整改意见和评判。

参考文献:

[1]张子英. 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J].东岳论丛. 2012(08)

[2]朱晓涛. 浅议企业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 2014(17)

[3]张昌生.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会计之友. 2013(26)

[4]兰宏君.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企业研究.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