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育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字:高校教育 信息化教育 现状与问题 发展策略

信息化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或者说,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应如何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才是重点。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趋势和目标。高校教育信息化呈现了不断向上增长的势头,使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信息化息息相关,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里程碑。高校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阶段,因此当前阶段的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就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不够全面,存在盲点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正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许多高校由于对信息化认识的不够全面,或者说教育的信息化存在误解。使得高校对教育信息化这方面的热情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将会给高校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和好处。有些高校忽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本末倒置,甚至没有对教育的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使得高校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瓶颈。没有树立对教育信息化正确的发展观念,这是不利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2、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建设滞后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还未弄清楚,就一味的去追求数量上的结果,并以此来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衡量的标准。却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在高校教育信息建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配置不合理,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明显多于软件,使得硬件与软件更新不同步,造成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浪费。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对高校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去开发利用,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滞后。

3、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资金和人力不断持续的投入。但是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办学经费本来就已经很紧张,在加上日常高校的各种费用支出。这使得高校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资金更加的少。大部分高校无法抽出经费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很大程度的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全面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关系着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和现代化教育的建设。首先高校的领导者必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兼顾的计划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其次要让高校的学生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改变,去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2、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

要想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关系着高校教育的发展程度。比如说:将高校内的教学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免费共享,或者与外校进行外交活动,联合高校多方面力量,共享彼此有用的教学信息。达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更多的高校通过教育信息化得到帮助。教育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好,因此科学并合理的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3、加大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资金投入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与资金的投入是成正比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资金作为支撑。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的去筹集资金,利用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优势,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吸引企业的资金投入并与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筹集到资金,而且能够促进高校自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总结

本文结合了高校教育信息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三点分别是:没有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滞后,对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不足。并就此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分别是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设施并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当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但如何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才是关键。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每一次机遇,大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2篇

(一)有利于实现创新型国家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前景广阔,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之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理念,提出后得到高校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由于信息技术涵盖多个领域,可以应用在教学任务开展环节中,日常监督管理也能够引入。实现高校基层工作人员与管理层实时对接,在校园内形成区管理网络,减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制度冲突。也可促进高校科技领域建设情况与国家先进水平接轨,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教育信息化理念落实后在教学途径上也有明显增多,可满足不同时期高校学子以及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

(二)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与信息资源环境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与教学任务拥有同等的重视度,信息化教育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方便工作人员对教学任务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在知识资源上也有明显的增多,教学阶段还可以将网络知识与学习者共享,帮助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知识。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完全能够满足信息化技术应用,大部分课程都会使用到多媒体设备,除此之外计算机的普及也加快了教学形式进步速度。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开展信息化教育可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先进技术,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高校发展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学生素质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才可以将改革与发展提上日程。而教育信息化正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更具有吸引力。在讲解知识点时将网络上不通观点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并在教学环节中发表独特的见解。计算机是了解社会动态不必可少的设备,信息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一)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在高校普及后,管理人员也开始研究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创新。信息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从多个角度分析,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捷,在工作方式上也有明显的改变,不但工作效率高,更能随时将工作资料与管理人员共享,方便领导指令。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强大,使用者还可自行将信息加密保管或者删除,节省空间用来存放更多的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在已有的网络平台中进行,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构建运营平台,教育信息化理念落实后还可以加快信息更新速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校社会竞争力也能因此得到提升。

(二)教育资源数字化

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可丰富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在课堂中教学人员提出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听课后反馈效果也有提升。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项目,教学能力得到保障后再开展规划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新型技术人才。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从单极化向合作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在落实过程中会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影响,这也是教育改革所必须经历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不能选择乐于接受的学习模式,而信息化技术应用后,大量多媒体设备被代入到课堂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整理的资料与同学共同分享,增大了互动环节的比重。此时学生处于主动状态,能够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为途径开展的高校改革规划具有可行性,应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帮助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新教育理念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学习活动从群体化向非群体化发展

自古历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因群体形式存在的,引入信息化技术,可开展网络教学,彻底打破集体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有力的学习空间。高校教学理念改革需要一个过渡阶段,避免教育工作者因模式突然改变而不适应,既不能应用先进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又出现混乱。信息化不单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要在内容与管理方式中做出创新,给学生更多自主安排的空间,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毕业生工作能力强会为学校赢得良好的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即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影响,教育模式由传统向信息化转变这一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而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也要展现出来,帮助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

(三)体育教学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领会技术动作要领,进行练习的单一传递式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教学环境下难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会再度兴起。尤其是以学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模式将会被广泛地认同。

(四)为体育网络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等院校教材管理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 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管理正面临着办学规模扩大、专业更新调整、课程改革建设、学分制、主辅修制等多方面的挑战。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利用教材管理系统对教材使用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获取、快速传递、即时交换、及时反馈、高效处理的过程。在高校教材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1.1 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教材管理信息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有的学校同时拥有几个校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沿用以前那种依靠经验手工操作的管理方法,势必会影响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展教材管理的科学研究,运用计算机等设备,在高校教材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2 教学改革客观上要求教材的信息化管理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各个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许多高校正在探索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工作。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级的限制,学生根据所选课程自由组班。因此过去按照行政班的班级人数采购和发放教材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1.3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自身对于信息化的需求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多校区运行、教学改革,这些都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教学管理的理念上由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管理的方式上由强制性管理模式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突出管理服务教学的理念。教材订购不再是强制性的,学生可以在学校订购教材,也可以自己到书店购买,还可以向别人借。书费结算也不再是结算到班级,而是结算到学生个人。多校区运行时要及时了解各个校区教材的库存情况和需求情况,及时调剂余缺。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管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无法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单机作业也无法适应多校区运行的模式,推行信息化管理是教材管理者必然的选择。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否准确、优质、高效,不仅关系到整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而且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对高校教材实行信息化管理,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和提高教材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2 南京工程学院教材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南京工程学院于2008年引进了杭州正方软件公司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教学计划、排课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和教材管理于一体,主要面向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使用。由教材科、各教学单位秘书录入选用教材的基本信息,可按教学任务、学生选用等个性征订。教材科根据学生实际选用教材情况与库存情况生成教材订购单,并负责教材采购。教材到货后按规定进行教材入库,学生领用教材以后进行教材出库处理及库存管理工作。出库的形式有以行政班领用、个人记帐、个人领用和对外零售,还可进行报废处理。整个管理过程均能进行各类查询统计打印,如到书情况及统计、查询库存及统计、学生教材领用清单查询和统计、学生教材费使用情况查询和统计、教师领用教材查询和统计、教材进出收支及差价查询和统计。学生可以通过WEB形式对自己选用教材及领用教材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个人使用教材明细账和缴费情况,主要功能菜单:教材代码维护、基本信息、教材计划、教材征订、教材入库、退还供应商、教材出库、教材回库、教材报废、数据查询、数据导入、数据设置、教材盘库、数据统计打印、教材输出接口等。

2.1 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的基本流程为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各教学单位根据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接受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所授课程提出教材选用意见,经教学单位审核通过后,由教学秘书通过网络将教师所选教材录入到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见图1)。录入的方式可以是在录排课信息的同时录入教材信息(如图2),也可以是在录完排课信息后在“指定教材”里录入教材信息(如图3),在这个界面里还可以修改原来录入的教材信息。录完所有的教材信息后,教学秘书审核教材信息(如图4)。通过这个设计,将教材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避免了教材的漏订、错订、重复订。

2.2 教材征订

各教学单位根据教学任务录完所开课程的教材信息后,教材科根据学生人数汇总形成教材计划(见图5),再根据教材库存情况制定教材征订单(见图6),选择教材供应商。即使是多校区运行,也能准确反映出教材的需求情况。

2.3 教材的入库和出库

根据教材征订单录入每一种教材的单价和实际到货数量,即可完成教材入库工作(见图7、图8)。根据教材计划生成教材发放单,可以按班级整体教材出库(见图9、图10)。根据班级名单生成每个学生的教材领用清单,将书费结算到个人。学生可以登录学校网页上的个人账户查询领书清单和价格。教材管理人员既可以在系统里查询每个学生的领书明细和教材费用,也可以在按学期统计所有学生的教材费用信息,结合财务处提供的学生预交书费情况,可以很方便的统计出每个学生应退或应补交的教材费情况。

这套教材管理软件的使用,优化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多校区运行下信息不能及时沟通,教材库存积压浪费的问题,简化了教材入库、出库工作,大大提高了教材管理工作效率,缓解了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和教学改革给教材管理工作带来的压力。但是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这套软件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够方便灵活。例如学生大批领书是在开学时,而学籍处理是在开学后等重考、重修成绩出来以后才进行的,一些留级的学生领书以后要退书,在系统里操作时很繁琐容易出错。还有当同一种教材被不同的教学单位同时选用时,由于录入系统的教学秘书不同,所录入的教材信息有细微的差别,甚至只是大小写字母不同,系统都会当成几条记录,修改起来很麻烦。这些都需要我们和软件的设计者不断交流沟通,修改完善。

总之,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相信我校的教材管理信息化水平会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会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广涵.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的思考,企业家天地,2009-7.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曾经被人忽视的各种媒介中的数据爆发出惊人的价值和影响力。数据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独有的传递媒介,人类将迈入一个深度挖掘数据的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大数据。将信息化技术融入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发展教育还可以为信息化时代做一份贡献。在21世纪这场大数据的浪潮中,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趋势,在高校教育中推行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人们对大数据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义,简而言之,大数据是信息数据的总和,是以信息形式表达的多种信息的融合。可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力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影响力,现代技术是它的载体。凭借其自身蕴藏的无限价值,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象征。与传统数据不同的是,大数据主要讲究的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而对于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却不再关注。大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来实现对信息的优化,帮助人们进行决策分析。在高校教育中,大数据也可以通过对高校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与传统数据不同,传统数据仅仅只是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并未完全实现数据的价值,因此虽然传统数据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仍存在很多瑕疵。反观大数据,大数据主要讲究的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它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达到预知发展趋势的目的,与传统数据相比,它更实现了对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传统数据与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也不相同,传统数据主要进行信息的存储,针对的是过去的数据,已过去的数据为核心。而大数据是对传统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以达到预知发展趋势的目的,是以事物未来的发展为核心。凭借其自身蕴藏的无限价值,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象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也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数据必将在高校的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析

1、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并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的每年期末都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在教学评价中应用大数据可以使教学评价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其实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而且大数据可以根据教学评估中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使教学评估工作更加高效可靠。2、综合分析教师的职业技能。传统的数据仅仅能起到信息存储的功能而无法利用数据的附加价值,而大数据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存储更强调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效教育中,还可以实现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分析,而在高校教育中,最能够决定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便是教师的职业技能。将大数据应用于教师的职业技能分析时,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教师以往教学经历的分析、观察,从而找出最适合该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帮助其在课堂上扬长避短,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将大数据应用于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分析还可以提高课堂的利用率,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制定计划。3、个性化课堂的开展。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数据可以完美的将学习内容与数据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学习。高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便是个性化学习。大数据主要强调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将大数据应用于个性化课堂的开展时,大数据可以根据某个学生学习成绩然后从已毕业的学生中调取有相似学习经历的学生的资料,分析待选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相关性,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待选课程的课程分析。4、满足学生的需求。大数据可以通过学生在高校时使用校园一卡通的情况分析出学生的消费情况甚至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实在贫困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资助,使得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更加的公平、公正。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大数据,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阵地,高校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在21世纪这场大数据的浪潮中,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实现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的职业技能的综合分析,还可以开展个性化课堂,使得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更加的公平、公正等等。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趋势,在高校教育中推行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玉洁.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38-41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49-03

一、教育信息化:高校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现实语境

当前,高校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整合教育资源,促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期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1.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发展教育的重要导向之一

早在2004年2月,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从那时至今八年的时间里,全国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在大步迈進。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谈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问题,非常详尽。文中谈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建设20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重要進展。

2.教育信息化是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从教学的角度看,信息化技术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進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地区间、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些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认识误区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進步;然而,很多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依然处于学校的边缘位置,忙于管理学校多媒体教室、精品课程的制作和拍摄,疲于应付各种达标、评估和检查上,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学习方式、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很有限;当前,進一步推進高校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

1.教育技术工作的定位模糊

“教育技术是姓技,还是姓教?”长期以来都是高校教育技术界争论的重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到底是做教学的技术支持还是教学活动本身的一部分?高校教育技术部门从最初的电化教育中心到如今纷纷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都明确地体现了其和技术结合的紧密度。但是,如果仅仅定位为高校教学的技术支持者,尽管服务的最终对象是教学,却始终游离于高等教育核心工作。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一定要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扭转单纯“技术服务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能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高等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是教学内容载体的简单转换,不是将传统纸质讲义变成电子版本,也不是把传统课堂的升级为网络课堂。在高校教学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使用不得当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生硬传输和师生交流的减少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正确的做法是将新的技术手段真正成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一部分,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重实践轻理论容易出现教育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度欠缺

许多从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于新技术的出现和新产品的推出很有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停留在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本身上,与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的结合考虑不够,无法以宏观的视角、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和手段综合应用在高校信息化过程中。

部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复建设、使用产品不兼容、教室资源单一性现象等;一边是学校不断投入经费,一边是反复建设,给学校的合理解释还很充分,现如今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没有起到对称的效果,教师和学生缺乏认可度。

3.部分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长期规划

当前相当部分的高校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长期规划是不够的,只有短期的规划,甚至是只做当年的计划,新项目立项和经费使用有一定的盲目性。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的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蓝图,制定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推進策略。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也必须像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样制定长期规划,具有前瞻视野,只有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才能避免盲目建设,少走弯路,少浪费资源。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策略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包罗万象,但其主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现阶段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那么组织建设一定是保障。从组织建设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应该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当前重点工作是建设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而这正是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或教育技术主管部门最重要的工作。提升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地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很有必要。

1.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高校建设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传输网络和应用平台,这部分要依托国家以及各个地区的信息化资源基础建设,实现教育网与各种教学资源、社会公众的高速互联;二是高校的智能化校园建设,实现有线、无线、VPN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和基础信息数据库、教学资源与校园服务数据库建立,积极探索基于云计算、3G互联技术等支持的新型教学环境。

智能化的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而且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庞大,既包括多媒体教室、智能录播教室、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以及课程资源平台等教学软件资源。高校需要适时建设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多学科资源融合;立足于课程,向上形成学校专业的集成化信息平台,向下探索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各级教学组织的信息化平台,使教学工作全程信息化。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应围绕教、学、管三个方面开展,形成数字化学习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新系统;应该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音视频压缩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進行教学应用与管理,而不是设备的简单叠加与组合。

为了让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各个高校必须形成对教学资源的评估和检测的机制;以评促建,提高利用效率;各部门、学院之间要建立协调机制、资源共享。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特别应已学校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寻求教、学、管三方面新突破。

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是国内学分制改革较早的学校,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学课程获取学分,因而对教学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从选课到教学安排、学分统计、教学评价都要在网上進行。学校课程中心网络资源平台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建设这个平台之初并没有开展学分制改革工作。这得益于当初项目建设的准确定位,即建立完整的网络课程资源体系同时还要成为教学管理监督的平台、教师创造性教学工作平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专业展示建设与交流平台、教学组织建设和资源共享平台。武汉大学课程中心资源平台建设始于2007年,由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负责建设与实施。经过调研、学院试用评估、正式立项建设到成熟投入使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在原有良好课程建设基础上,颠覆定式,大胆创新,推行在课程中心平台上运用“统一建设标准、鼓励个性应用”的方式新建所有课程,大大加快了课程整体建设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最终实现全体师生从中受益,把教育质量工程落到实处。从武汉大学在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工作中的作法,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各级领导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项目实施有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做保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

3.提升教师、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

高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進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用信息化的手段推進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

提高教师、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進行常规化的培训并结合教学资源建设内容所开展的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件制作、教学平台使用以及与各专业相结合的特定软件或者教学手段的使用和研发等;注重对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所教课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整合设计能力,以及怎样将设计好的课件应用于教学中的实施能力的培训却涉及很少,应引起重视。

培训工作要常规化,建立一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学习、研究信息化教学手段。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举办短期研修班,聘请校内外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分批次为教师讲解与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信息化知识,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与此同时,开展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高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评价标准。高校要制定与当前教育信息化大趋势相对应的战略发展规划和适合各自学校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制定针对教育技术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政策,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信息化背景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现实语境。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不断追踪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進展,同时立足于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现实,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