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有效教学;理念

新课程主要强调了十点音乐教育理念,在此我主要对其中的四点略作谈论。

一、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

这是由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一)从教师方面,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首先,从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考虑,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从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考虑,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从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应遵循着参与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二)从学生方面,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期正处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阀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利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学生可以愉悦感受和积极参加音乐之中,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要以兴趣为动力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主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这才是正确之路。

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既是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

三、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是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应该是受教育的主体。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且使他们从中受益,这是学生应有的基本权利,是音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应该接受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这点必须认识到。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同时,音乐教育也更会面向全体的学生,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达到两方面的提升。

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性是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界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的一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高音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之所以谈论,主要由于学生在各个方面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如此,更应面向全体的学生。在音乐教育中,针对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整体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如此,可以更好地促进稳定、快速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要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界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毒的毒素,吸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音乐本身的多元化更值得关注。在提倡学科综合的今天,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寻找更好的教会学生理解音乐的方法,一切为音乐审美服务。

科学合理的走向综合使丰富音乐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从音乐理解的深度上说,这是一条纵线,综合得越好,这条纵线就越长,对音乐的体验就越到位。不断地给学生介绍新的音乐形式和同一作品新的表现形式,使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重要途径。从音乐的感受面来说,这是一条横线,介绍的越多,这条横线就越长,音乐知识面就越广。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努力研究这两条线,发展着两条线,是音乐教育真正成为人本教育,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等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还会积极探索出更多的实施音乐教育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

课堂起始于目标。教师心中有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科学具体制约着教学的走向。某种程度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着教学的质量。试想,医生面对病人,制定的治疗方案是何等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治疗的方向和途径。制定科学、合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

(1)依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树立以课标为基础的意识。从课标中找内容、找要求、找坡度、找方法。要多读课标,不仅要关注大的价值和理念,而且需强化内容标准的学习,因为内容标准对教学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2)依照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

目前,音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三个层次:一是不知教什么,一会儿教文学、一会儿教德育。可以说,离开歌曲或乐曲的标题不知道从何教起;二是教授音乐作品,从整体到部分,细细解读,以学生学好这首作品为教学的唯一目的;三是明白音乐作品以内容为主,同时通过这些歌曲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如逐步学习并达到会唱歌。教授内容从哪里捕捉呢?最简单的就是从教材中捕捉,教材里有内容。教材中内容的提示分四种类型:有清晰地说明,较为清晰地暗示,如图例等;联系前后教学单元,可以通过判断找到;需要自己依靠自身学养去发现、提炼。可以说,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而每一项内容中,又包括不同的类型和层次。这样一组又一组看似相似的词语:唱游与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与表演唱;集体舞与邀请舞,究竟其实质是否相同呢?此外,教材中有方法。柯尔文手势、图形谱等都给教师提出明确的教学建议。

例:四年级教材中《小螺号》一课

依照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

Ⅰ、认识并运用上滑音、波音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小螺号》:

Ⅱ、通过对歌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知与体验,联想并表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Ⅲ、加入伴奏声部,能用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

(3)依照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本课具有怎样的认知基础。这要求教师通读教材,明确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分析学生学习的终点,学习本课为达成课标所要求的公民所应具有的何种音乐素质服务;分析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及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2、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点

评价一堂课的视角应该是以学定教。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是观课议课的标准;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是教师教学反思的立足点。同时,教学目标也是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内容与程度。因此,应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检测。笔者建议,教学目标与达标检测内容的设计要同步进行。即要依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明确用于判断学生达标的准则是什么。

(1)检测内容要与目标一致。

例:一年级欣赏《调皮的小闹钟》教学目标:

Ⅰ、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

Ⅱ、听出音乐中的切分音及铃声,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Ⅲ、知道曲名及曲作者。

检测目标达成内容:

Ⅰ、随乐曲哼唱A主题旋律;

Ⅱ、听音乐,听到切分音用响板或木鱼演奏;听到铃声用三角铁演奏;

Ⅲ、说出曲名及曲作者。

(2)检测形式多样化。

例:二年级欣赏《加沃特舞曲》检测目标达成内容:

Ⅰ、请听下面两段乐曲中哪一段是《加沃特舞曲》,举手表示?

Ⅱ、请你说说下面两种乐器哪一个是《加沃特舞曲》的主奏乐器?

(3)检测时机适时灵活。

例:五年级演唱《我是中国人》检测目标达成内容:

Ⅰ、课中,跟着伴奏用京剧的韵味唱好京歌;

Ⅱ、课后,跟着伴奏边唱边做动作。

3、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过程

既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那教学过程即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相反,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即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内容、策略的依据;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表现。反思目前的音乐课堂,有的课堂没有教学目标,有的课堂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有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学流程与教学目标严重割裂。对此,可采用教学设计中教学流程一页分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路径两栏。如下图:

综上,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服从、服务于国家教育总目标。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的再认识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通常是某一社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领域(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化、总体的要求,是各个教学阶段、各科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总方向。它往往是作为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而存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教学目的毕竟只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性要求,要使这些总要求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部分中去,就必须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水平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便于贯彻和检验。教学过程是有若干层次不同的小过程所组成(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过程、各门课程教学过程、各个单元或课题教学过程、每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有自己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种具体的要求、规定就是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2、三维目标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标志着新课程确立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性标志与亮点。

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总结;技能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是知识的外在价值。笔者认为,在音乐学科中,技能目标比知识目标更重要,同时,知识只有转化为技能,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例如学习变拍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能随着音乐拍出相应节拍;能随着音乐拍出节拍重音;能随着音乐在节拍重音处加入打击乐器演奏;能随着音乐拍击节奏与节拍。

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过程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主要指学习方式。《音乐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细化为五个具体目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它们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标的正确的学习音乐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具体而言,是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其中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情感和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观是情感和态度的升华。

3、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不是要在原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以苹果为例探讨三维目标的关系:果核是知识与技能,它最扎实,最基础;包裹着果核的果肉是过程与方法,它是知识与技能达成的包装,它是好吃的、好玩的、甜甜的,而不是枯涩的;最外一层的果皮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带来感官的愉悦。还是以苹果为例,还可以把三个维度想象成“摘苹果”:苹果是知识与技能;摘苹果的动作与方式是过程与方法;而想不想摘苹果,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实践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如:背离音乐的本体,离音乐远了;音乐课更多关注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在体现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的本质特征等方面重视不够等。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因为“双基”是形成音乐素养的基础。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向学生提供的是学习音乐的机会、足够的音乐知识和正确的音乐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1、结合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一种常用的表述方法――ABCD表述法。ABCD即具体教学目标中应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对象,是目标句子中的主语。

B即behaviour,意为“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句子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句子中的状语。

D即degree,意为“程度”。应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例:六年级演唱《茉莉花》三维目标:

Ⅰ、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初步体验作品的情感与形态,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Ⅱ、了解民歌五声调式、一唱三叹等特点,能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演唱;

Ⅲ、背唱歌曲第一乐句曲谱。

例:三年级演唱《嘹亮歌声》三维目标:

Ⅰ、采用聆听、模仿、感受的方法学会演唱《嘹亮歌声》,知道轮唱这一演唱形式。

Ⅱ、在唱轮唱、听轮唱、用轮唱的过程中,掌握轮唱技能,感受轮唱丰富的表现力。

Ⅲ、参与将齐唱排练成轮唱的活动,提高合作能力。

三维目标融合表述于各目标,有的内容既是过程与方法,同时又是知识与技能。

2、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即要求学生达到的具体的任务及标准。

教科书中相应的练习题即编者依照课标、教材所设计的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及方式,这些练习题关于任务的表示明确、具体,是非常好的教学目标的提示、参考。

例:六年级演唱《嗡嘿呀》三维目标:

Ⅰ、认识长鼓,并用长鼓舞节奏敲出节奏,为歌曲伴奏。

Ⅱ、用一领众和的形式表现歌曲。

3、多用行为动词。

何为具体,可检测?在行动中体现,无疑是最好的回答。因此,教学目标多用行为动词。如:说、唱、奏、跳、拍、写、画等。

例:三年级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三维目标:

Ⅰ、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

Ⅱ、哼唱音乐主题,能用律动、画图形谱、打击乐伴奏的方式分辨作品结构。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1.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在音乐课堂中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上缺乏互动和反馈的弊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表达,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又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话式的音乐教学中不是充当n堂内容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当前音乐对话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我国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即使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进入了高等学校中,开始学习音乐,但是由于我国在高等音乐教学方面缺乏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经验,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未来就业脱轨;还有就是由于教师和硬件设施资源的限制,导致我国当前针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音乐专业课上班级的人数都普遍比较多,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与教师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对学生也不能进行正确引导,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对话式教育模式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展。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是当前对话式教育模式在音乐课堂中开展时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国对于课堂改革十分重视,但是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却仍然流于形式。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介绍知识点,教师以讲为主,这种单调的、没有互动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音乐理论课提不起兴趣,不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也就不能重塑并提升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

3.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主体,尤其是在高校的音乐课上,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为课堂奠定基调,不要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要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音乐知识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时间、与教师的交流时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主讨论,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在对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合理安排课堂,不断提高学生水平。为了更好地在音乐课堂中贯彻对话式的教育模式,第一,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对话,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意见,与学生交换思想。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使知识得到深化、内化。第二,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作为高校的音乐人才,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往往能够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促进他们互相进步。

(3)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对话式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没有一个标准的固定答案。尤其是高校中的音乐人才,往往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意见、思想,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见解,彰显个性。

对话教育模式是培养优质音乐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应当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构成,从本质上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68-02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不是天生的,而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是需要逐步培养起来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基本理解和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影响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

1.老师。老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完整的音乐课活动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与音乐素质的好坏。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为幼儿全面发展而做准备的,幼儿早期音乐教育具有启蒙作用,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创造力,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其次,教学方法也是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幼儿的音乐知识大都是从老师教学获得的,幼儿自身正处于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在乎他人的观点的时期,教师多表扬幼儿,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环境。环境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也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幼儿园面对的社会环境,例如北京奥运的举行,幼儿园可以开展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听有关奥运的歌曲,利用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有利条件,在另一面给幼儿音乐教育。又如家长给予的学习环境,家长自身文化水平高,对教育会更加重视,提供很好的一个学习环境。家庭的经济收入对音乐教育也有很大关系等,一些环境因素对音乐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幼儿音乐教育,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自身也有一些因素的影响。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通过声乐发出的特殊的艺术,而作为艺术的音乐对幼儿的身心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幼儿园所选的音乐作品比较陈旧,缺乏创新,适合幼儿音乐教育作品较少,大多是流行歌曲,这些又不适合音乐教育,不符合幼儿音乐教育的理念。没有幼儿喜欢的作品会让幼儿渐渐失去对音乐的喜爱,让他们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幼儿音乐培养的可能。

4.幼儿自身。如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幼儿会更加主动参加音乐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作为学习音乐的主体,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兴趣,有利于更好的幼儿音乐教育。又如幼儿的心理因素,幼儿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心理活动的水平,他们的心理好坏,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心理和生理。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没有从正确客观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从片面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这是错误的。如,在教学中仅是从一个角度来看待让音乐教育失去了基本的功能作用。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精神境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过分重视结果。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认识不清,只是重视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过分重视结果,忽视对音乐教育过程的引导,音乐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学科模式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作用,音乐教育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没有注重对音乐的体验,没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一旦过分重视学科教育,这些将制约着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使他们得不到全面发展。

3.环境差异对幼儿音乐教育影响甚大。幼儿园的环境也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幼儿园教育差异极大,尤其是东部中部西部的城市,一般东部地区幼儿教育较为完善,而西部地区甚至缺少幼儿园。再者,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教育设施较好,农村则较为落后,资金的投入差异大。另外老师水平也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方略

1.应该先理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的关系。幼儿园作为教学的场所,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的单一功能。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操作艺术材料,并在主动参与听辨、唱歌、韵律、敲击、欣赏等的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获得有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注重情感的积累和生活的体验,培养孩子的音乐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这些比获得单纯的音乐知识更重要。

2.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运用符合时代新的元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要有固定的思维,经常以固定的思维教学会钳制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模仿多了,孩子就渐渐缺失了创造力,不利于将来的成长。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繁荣,让幼儿自己动手创造音乐,利用乐器,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动手活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例如,让幼儿试着弹钢琴,或许他们不懂得是什么意思,但通过接触,音乐特定的声音,会吸引着他们,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有了印象,当他们再一次听到钢琴声时,会唤醒他们在脑中的记忆,让他们想再一次弹钢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培养了幼儿的兴趣。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起先并不是那么明显,但对幼儿的成长自始至终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让幼儿学会音乐的审美、理解、体验、享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俊平.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大观周刊,2011,(6).

相关期刊更多

大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东方语言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中国方言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