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
生态文明研究较为广泛,在内涵界定上还存在一些歧义。综观所有学者观点,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人们用来维护生态环境的相关制度、文化、法律意识等,以此来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系统化的文明构成形态,这是表现人类多样机能的综合体,以一种多元化的系统体现出来。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相对于以前的文明形态而言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通常与自然生态融合一体的文明,表现为较高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阶段。第四种观点认为自然与文明的关系是从崇拜自然的原始文明到依赖自然的农业文明和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正在转化为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就这些观点而言,生态文明其实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物质与精神积累的成果,其通常由生态物质、生态化技术以及生态化精神累计而成。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资源资本化的特征决定生态文明的特性:第一是生态文明难以界定与计量。第二是生态文明的相关建设成效与整个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其消费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特征。第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与滞后性。生态文明这三大特点正是公共产品的典型特性。外部性是公共产品的特性,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搭便车”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投入资金不足,投资主体缺位现象时有出现。生态文明建设出现市场失灵时,必然会挤压社会资本投资,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出现生态产品供给不足。政府的适当介入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方式之一,而财政支持政策是最为主要的调控手段。
2、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现实依据
生态环境恶化是全球性的紧迫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生态环境污染代价却非常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增长至少有二成是依靠生态资源与环境“透支”获得;同时国家环保总局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我国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该年GDP的10%左右。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实施财政支持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逐渐认识与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投入量逐渐增加。统计资料显示,生态环境投资在“七五”期间占GDP的比例为0.7%、“八五”期间占GDP的比例为0.8%、“十五”期间占GDP比例的1.2%。但其在GDP中所占比例长期低下,与发达国家的生态资本投资比例1.5%-2%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GDP总量为51.93万亿元、外汇总量达到3.5万亿美元左右、财政收入达到11.72万亿元,这些数据充分显示我国有能力也有足够财政空间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
二、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困境
1、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1998年至2007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建设中的实际投资就已经达到2700亿元(见表1)。统计资料显示,1950-1999年50年间,国家在草原生态建设上的投入仅为21亿元;2000年以来,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投入总计约100亿元,大体相当于前50年投资总额的5倍,平均达25元/hm2;同时,国家林业投入达1100多亿元,平均630元/hm2,是草原投入的25倍。生态环境投资增加,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1998年至2008年间,造林面积增加40093.29千公顷、增加林地面积3.64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近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保护性投资对于促进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以及森林覆盖率的提升作用很大。在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增长成效显著,统计显示2001年至2007年间,退牧还草面积达到17005.33千公顷,禁牧休牧草原超过13亿亩。在湿地保护方面,主要是利用退田还湖等方式来实现,截至2006年底,已经建立湿地保护区域473处,面积高达4346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也是生态保护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十五”期间仅水土流失治理经费达到122.6亿元,经过治理达到较好效果。2007年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9.87万平方米,较1998年,已经增加了24.85万平方米。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669个,总面积达到14979万公顷;国家自然保护区为363个,面积高达9415万公顷。
2、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整体实现需要财政支持,但由于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导致生态文明建设陷入“囚徒困境”中,具体体现如下:(1)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需求不断增加,这已超出国家现有的资金投入能力当前投入需求压力主要体现的因素在于:一是当前我们国家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的难度也逐渐增强。仅仅以过往简单技术来治理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难达到效果,这就需要环境治理技术创新与推广,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则需要大量资金,这样就促成污染治理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环境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大。二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性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当前生态环境污染已经呈现出区域性、流域性等新特征,这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新矛盾,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则需要更多生态环境投资资金。三是由于历史发展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投资“欠账”过多。一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整体水平比较低,远远低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水平。就国外开展环境治理的主要经验可以知道,只有当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投资达到GDP的2%时,整个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过往我国在生态环境投入方面的水平还远未能达到这一最低要求,这样就造成生态环境治理的包袱越来越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民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期望与需求也逐渐提高,这也为生态环境投资增加压力。(2)生态环境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投入方面逐年递增,但是相比于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局面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巨额环保资金缺口,往往就会促使生态环境投入力不从心。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容易挤压其他生态环境投入资金渠道,这样就导致一部分投入渠道萎缩,而另外一部分投入渠道就显得名存实亡,这样就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跨区域、流域性的大规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资金的筹措和调度上都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资金问题已经普遍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瓶颈。(3)生态环境投入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未能适应市场而创新管理方式由于生态环境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得生态环境投入主要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这使我国生态环境投入变成一个国家性垄断行业,使一些社会资金介入生态环境投入领域非常困难。同时也缺乏一套非常严格、具有规范性的、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资金是难以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也难以与当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状相匹配。因此,如要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就需要改革行政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将生态环境投入领域逐渐向社会开放,以便吸收社会资本的介入。
三、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生态文明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扶持与维护,这些都离不开财政支持。当前的财政投入资金尽管逐年增加,但是投资效率较低、投资环境恶化、投资监管失位比较严重,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与思路,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
1、构建区域差异性财政支持政策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区域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原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方而言,需要关注区域差异性的特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的制定,则需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差异性,从而形成区域差异性的策略。例如,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较强、市场完善化程度要高些,这就需要在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时要注意适当引入社会资本进入,优化投资结构,以便降低财政支持压力;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经济状况较差,市场化程度较差,市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这些都会影响生态投资渠道与需求。因此,构建一个区域差异性财政支持体系,尊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统领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建立生态环境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生态环境投入在目前阶段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这就需要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由于历史欠账、经济发展差异性以及民众生态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财政生态投资比例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态投资需要占到GDP的2%左右,而我国还不到1.5%,这说明我国财政投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而构建财政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可以借鉴农业财政支出的具体做法,利用《环境保护法》在法律上规定财政生态环境投入资金比例,将其控制在2%-3%之间。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投入方面的监督力度,对不能完成的各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采用问责制度,真正将制度落实到实处。
3、构建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对生态环境投入较低,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政绩考核体系的问题,环境保护在政绩考核中地位不突出,甚至未能纳入考核体系。强化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新考虑生态环境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同时需要突出其权重。构建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能清楚地了解到各级政府实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成效,避免定性指标的主观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量化指标全面及时地反映出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绩效。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在绩效指标构建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因而在指标选择与指标权重的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实际权益,要具有差异性,以此更加科学地反应出实际问题。
4、优化投入渠道,创新管理机制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规划;持续发展
一、前言
可持m性发展主要就是指人们在开发与应用资源过程中,不但要达到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也要兼顾到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因此这种意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力认同,在推动世界整体发展与实现协调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联系到可持续发展,这种状况表明人们不但认识到保护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也意识到生态应该与发展实现有机融合。只有认识到问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要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研究新问题,才能正确开展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保证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城市居民享受更为健康的生活,才能表明当前资源得到了合理应用。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化建设的唯一出路。
二、生态景观园林的主要内容
1.生态景观园林的重要性
笔者分析了我国生态园林的发展发现,生态园林主要涉及下面这些内容:第一,有着较强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不但可以为人类创造美丽的环境、使人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且也有利于居民的休息与娱乐;第二,有利于改善当前环境,绿化植物可以发挥本身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效果,可以调节当地气候,有利于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第三,利用科学配置形成科学的时间、空间、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生态景观园林中的内容
利用生态园林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主要依赖于大量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活动与能量不同流动从而创造出一定的生态效益而达到的。要想取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则必须增加绿化量,要想增加绿化量则必须建设大面积的园林植物。在改善当前城市绿地植物景观配置与空间结构过程中,还需主要依靠乔木,利用乔木与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绿化量,保证城市绿地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三、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认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我国古代人民就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有,开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要为人类创造美丽的环境,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需重视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原理日益得到了景观设计专家们的重视。我国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在“城市化世界”发展过程中,人们必然会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问题的重要性,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园林设计师前来。
1.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
西蒙兹认为“园林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人类做贡献,就是保证人类、建筑物、社区、城市、乃至地球的和谐发展”,人们长时间生活在水泥建筑当中、饱尝汽车噪声与空气污染之后都希望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当前生态主义思想影响着全球人类,人们对园林景观行业寄予了新的希望,设计师们也努力使自身工作与整个地球生态结合在一起。设计工作不再局限于花园设计或图纸,而着力设计更为实用的园林景观。将生态发展的认识、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应用、对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应用落实到不同设计当中,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有数据显示,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二者的生态效益是30:1,一平方千米乔木每年可以吸收12吨二氧化碳与300千克二氧化硫,同时可以创造大量的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而且树林当中气候适宜、空气清新,适宜人的生存。由此表明,设计当中将生态设计、功能设计、形式设计三者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生态设计还可能优于后二者的设计,生态设计成为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的首选,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2.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人类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生态规划设计在讲求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同时建设生态园林有利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西蒙兹认为“自然法则指导与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则思想”,同时还认为“生态设计就是与自然相适应相统一的过程”。
四、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就是利用创造实现发展,主要就是为了达到可持续性与和谐。总之就是在设计中创造二次和谐。在实现设计目标过程中,大力引入智力因素,而尽量减少物质投入,防止对人类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都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发展设计。自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我国当前人们熟悉的城市“超常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取性,不能一味侵占后人的资源而实现当前的经济发展,不能对当前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不能为了保证某一地区的利益或发展而过度开发当前资源,短期突进有着较大的危害性,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前的景观设计师大多都在弥补人类在以前发展中的过失,正努力将城市拉回良性发展的轨道,也就是保证设计的生态景观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五、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做法
1.科学选择绿色植物
城市园林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在内,因此不同城市的园林有着不同的植被种类。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要求结合城市种类、当地气候搞好调查研究工作,确定植被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引进与生态园林规划相符的绿化植物品种,促进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2.城市建设多元化和植物配置的丰富性
城市园林建设包括各种各样的种类,不但可以通过种植植物,如树、草、花、果、药材等形式,而且也可以利用江、河、源、海等实现养鱼与养鸭,可以利用树林引进适宜的鸟类,同时饲养天敌,保证人、动物、植物、鸟、鱼、微生物的和谐相处,实现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开展园林规划设计不但为了人们的观赏,不能只为了短期发展,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意识,要结合城市今后的发展综合考虑,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重复建设与破坏现象,有利于节约建设成本,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3.大力宣传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大力宣传园林绿化法律制度,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首先要得到城市领导阶层的大力重视,才能保证园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当前园林建设还不能实现市场化发展,因此可以实现领导绿化责任制的做法,在考评领导工作时引入园林规划设计内容,以此保证园林建设拥有数量充足的资金。还需拥有高素质的园林绿化执法团队,以《城市园林管理条例》为依据,严厉处理侵占绿地、乱砍乱伐等行为,保证城市绿化不被破坏。
4.提高园林队伍建设水平
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还需认识到园林绿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生态园林管理与养护才能得到全体城市居民的重视。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生态园林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第一,建立一支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绿化队伍,及时引进高质量的设计与管理人员,可以联系当地高校及时培训当前工作人员,保证其掌握丰富的生态园林绿化知识;第二,利用引进与培训的二重做法,早日具备生态园林绿化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的综合型人才,保证人才配备与城市园林建设相适应;第三,各个社区要加强宣传,提高居民保护绿化设施的意识,要求各个单位也需宣传城市绿化保护工作,提高城市绿化养护水平。
六、结束语
总之,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人文价值三者的和谐,在开展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大力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合理加工自然景观,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生态规划是其主要指标,只有首先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袁连光.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及其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6(6):113-113.
[2]简婧,李科霞.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及其可持续发展[J].花卉,2016(7X):17-18.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二是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很不健全。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三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健全、不完善。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四是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现就如何开展和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农村人民群众、各类投资商等的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得他们认清农村环境保护发展形势,逐步转变农村地区粗放的生产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楚地认识到在发展农村经济、投资农村项目时,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是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法律和政策及技术体系。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特别是要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法规,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3.建立乡镇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只有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农村环保机构的力量,才能加大农村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在坚持环境优先原则的前提下,严格农村环境准入,对农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有效管理力度,加大强化对农村乡镇面源及企业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从而有效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环境排放“三废”;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乡镇政府、农业、林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充分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4.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着眼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握好当前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的两级投入制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形成村村有举措、户户有行动。开展农村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偿还农村环保历史欠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创建。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只有使农、林、牧、副、渔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系统,才能彻底改变资源浪费,废物污染的环境状况。各农村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可盲目追求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适地发展。走出一条既适合当代农村发展要求,又能泽被后代的远大发展道路。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杂草、人畜粪便制沼气的废物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养鸡、养鱼等养殖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以牧养农、以牧促农型生态农业;构建综合、立体、实用的农村生态发展构架。
6.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在加大农村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的大环境下,及时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农村当前环境质量状况,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要加强农药在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中残留,富积和迁移的监测,尤其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蔬菜、粮食、畜产品的监测,并以监测为基础,建立预警系统,预防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生物科学技术;技术应用;技术优势;技术弊端
1、当前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却是十分理想的,在环保以及化工生产领域中均有体现,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帮助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排放问题。最初生物科学技术仅仅是应用在药品的研制中,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这种利用形式已经不能得到满足,科研技术人员也逐渐的向起他层面延伸,实现使用效果方面的提升。在化工生产中应用这一技术方法已经总结了足够多的经验,但环保相关的生物技术却正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如果能够全面\用生物技术来开展环保工作,对最终工作任务完成效率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工作积极性。早在70年代,我国便已经能够利用生物技术来帮助解决遇到的农业生产问题,并通过现场的考察来实现技术层面的优化,进而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创造一个有利的基础环境,发挥更积极的工作效果。如今的21世纪,生科科技技术应用目的在于帮助解决现阶段所遇到的综合管理控制问题,尤其是航洋环保中,解决了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完成的任务,提升海洋的清洁程度,在清理垃圾时也不会造成其他污染物质出现。
2、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优点
2.1.医药生物技术
在医疗行业中应用生物科学技术,能够帮助研制出创新药品,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够达到的。例如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岛素,便是采用生物科学技术仿制人体内所分泌的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能够发挥糖分分解的效果。随着生物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应用生物技术进行现场的预防控制时,充分采取这一方法也有助于提升最终的治疗效果。医药行业发展中,生物科技技术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也是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实现的,并且在生物科学技术中,也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应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医药制作中的难题,是当前行业发展惯用的方法,也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解决常见问题,在相关问题的解决效果上也会有明显提升。此外,一些生物工程也可以应用在疾病的预防上,比如基因工程中的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遏制有着促进作用。这给生物科学技术医药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
2.2.农业和畜牧业的生物技术
农业发展中应用生物科技技术,研制出了很多的环保农药,有效的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使用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畜牧业应用生物技术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层面上,在动物的食料中添加一些有益的生物活菌,可以帮助预防很多疾病,使动物能够健康的成长,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生物科学技术应用能够随着使用层面以及针对群体的不同,体现出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并达到一个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发现问题后及时探讨解决措施,对提供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2.3.环境中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
对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解决,充分应用生物科学技术,可帮助恢复平衡。例如池塘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物质,导致水中营养过剩,鱼儿因缺氧大量死亡。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帮助维持池塘中生物物质的平衡性,从而达到一个均衡的效果,解决了水中缺氧的问题,快速恢复池塘内的平衡性。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染的环境得到有效的处理,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为此,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弊端
3.1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抗生素的应用,这一生物科学技术对医学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却存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技术滥用最终导致的问题是人体内环境失衡,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时对身体内的其他细菌也一并抵抗。这样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并且对其他药物也会产生抗体,生病后治疗的难度也会因此而增大。抗生素的使用具有严格规定,虽然危害大,但治疗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成为当前应用这一技术方法的主要原因,通过协调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深入分期起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弊端问题发生,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合理的效果。发挥生物科学技术积极影响作用,首先要针对这部分弊端问题进行预防控住。
3.2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利用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随意排放,导致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打破,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生物入侵是当前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生物科技技术胡乱使用所造成的,在现场并不能发挥最合理的控制效果,一旦生物入侵问题出现,解决处理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经历很长的净化时间。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论述可以总结到,在学习生物科学技术中,我们一定要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合理运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学科给我们带来的新技术,此外也要了解这一学科的诞生对我国的农业、医药、军事以及环境的影响,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它更有利于民。
【参考文献】:
本文首先针对中国环境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生态文明和环境管理的含义,最后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我国环境管理所需要使用的相关对策,希望凭借此次经验交流,能够给予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带来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环境管理;问题;生态文明;解决对策
虽然从改革开放时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速度始终处于稳定快速上升的状态,但是在各行各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逐渐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成我国环境的大范围污染。所以,针对目前的现状,政府部门需要使用多样化的环境治理手段,以改善目前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同时国家还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要求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严格依照生态文明的含义开展环境治理活动。
1中国在进行环境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意识缺乏
自中国1978年进入到改革开放时代之后,市场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速度产生了质的飞跃。尽管国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渐渐意识到了环境管理对于自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与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比较,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国人在环境管理的意识成型上,远没有达到西方先进国家的高度,企业自身鲜有积极组织参加相关的环境保护活动,同时为了让自身的短期利益得到最大化,违反我国制定的环境管理法律政策,随意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弃、废渣进行排放。而在政府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增加自身税收,会大量地引入一些化工企业,这些企业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税收的同时,同样也会让环境污染现象进一步加剧。
1.2环境管理技术过时
在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地区进行分析,产生污染的污染源涉及到了很多行业和领域,如:城市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与工厂所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等,并且由于工厂性质的不同,这些垃圾有着不一样的化学属性。这便要求环境管理人员需要按照所产生的城市垃圾的不同属性,开展对这些垃圾的针对性处理,由此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垃圾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1]。
1.3国家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如表1所示,该表为我国近几年来用于环境治理和科研投入的经费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用于环境治理方面所投入的经费,一直是稳步上升的态势。但是从资金数额上进行比较,一直与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在这些环境管理经费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到达地方之后,政府对于这些环境治理经费的支配权极度有限。中国属于地广人稠的国家,有着14亿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这些看似数量庞大的环境治理投入,在落实到地方之后便十分有限,城市当中无法利用更多的资金进行环境管理基础设备的建设。
2生态文明和环境管理的本质内涵
2.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含义是: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逐渐恶化,部分学者便提出了和传统的工业文明概念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文明,即生态文明。其主要是按照生态学的基本观念,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是等级最高的文明,同时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行充分的结合,由此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专家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主要涵盖有以下几个部分:建立良好的生态意识、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方法、完善生态制度,从而创造出最好的生态环境。
2.2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有管理、治理、统治和处理等,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环境的污染严重程度,原有的环境管理体系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环境管理,应采用更加先进的环境治理观念和办法,这些先进的环境治理观念和办法主要体现于从原有的单一性环境管理转变成多元化的环境管理,城市所开展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更加民主。城市在开展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主动邀请市民进行参加,献计献策,由此实现城市环境的各阶层一同参加和管理,以求让环境管理达到最佳的效果[2]。
3增强我国环境管理的相关措施
3.1增强城市居民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
目前,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如需要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就必须要让城市居民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让城市居民自发地投入到环境管理的监督工作中。为了能让环境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政府部门在让市民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时,需要就对自身工作进行强化。同时,针对当前城市当中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政府应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存在,以座谈会等形式让人民群众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拓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办法的途径[3]。
3.2增强城市当中的环保技术
当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当中,针对环境管理所采用的相关技术,如污染处理技术等,已经较为落后。针对这一现状,BONWORLDLOWCARBONWORLD2016/9城市环保部门就必须要进一步增加对于这些技术进行升级的费用投入,并组织相关环境管理技术人员,根据自身城市的现状,研发更加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由此进一步降低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污染。
3.3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针对一些在从事生产活动当中,不能严格按照生态文明法律的企业单位,政府必须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地方性规则,对企业生产进行制约,由此改善这些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4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在部分地区的领导阶层当中,其自身就无法严格依照生态文明的法规政策开展工作。针对这一现状,便需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并与领导阶层的利益进行挂钩,由此提升领导阶层对于开展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凭借对中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同美国等先进国家进行比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仍较为落后,部分地方仍旧为了将短期利益最大化,以牺牲环境作为了代价,同时国家对于环境管理经费投入的不足也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迟迟无法落实的一大原因。因此,在我国普及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地方政府部门需要脚踏实地,从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开始做起,让中国逐渐实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使得中国经济建设能够在考虑到环境的因素下,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训芳,等.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9~23.
[2]张道广.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J].低碳世界,201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