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金流动产生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资金”管理的前提
资金流比利润更重要
从持续经营来讲,利润良好却无资金流的企业很容易陷入支付危机;但资金流良好而利润不理想的企业却无生存之虞。例如很多企业的破产倒闭,不一定是因为没有利润,大多是因为资金链的“断裂”――没有资金支付到期债务而不得不宣布破产保护等。从价值创造来讲,资金流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过多的关注会计利润而忽视资金流,往往会导致管理者做出毁损企业价值的行为。比如关注会计利润的企业多牺牲当期的研发投入、资本投入,而使企业增长潜力不足。国外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股票的市场分析与企业资金流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强,公司的市场价值与折现现金流量有很大关系。当然并不是说利润不重要,大部分投资者对利润的增长还是有一定要求和预期的,在此只是说资金更重要。
现金流量净额比净利润更“真实”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净利润更能真实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而言,由于主观和会计政策的模糊性,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或者操作关联交易等进行利润调节,但作为直接标志真金白银流向的现金流量,牵涉不同的独立的经营利益体,很难被人为虚构或调整。根据权责发生制确定的利润指标在反映企业的收益方面确实容易导致一定的“水份”,而现金流量指标恰恰弥补了权责发生制在这方面的不足。关注现金流量指标,甩干利润指标的“水分”,剔除企业可能发生呆坏账等因素,投资者、债权人可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财务状况。
规避资金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
目前仍旧有不少企业存在库存现金余额过大、备用金长期挂账、白条抵库、超限额现金支付等现象,个别单位还存在私设小金库、大额资金支付未有审批及发放明细、公款私存或体外循环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个别人的蓄意违规违纪,另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力度较弱或失效所致。监管力度较弱或失效的原因又可分为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人为因素是有个人利益在里面而蓄意指使或伙同违规,致使监管失效;客观因素是无强有力的监控手段,致使监管乏力。因此为规避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一定要做到“有资金流动的地方就有就能监管”。必须要注意的是,“就有监管”是指制度机制上的保证,“就能监管”是指方法手段上的保证。
“肥水(资金)不留外人田”是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一是生产环节、业务板块的“肥水不留外人田”。任何一个经济体从事任何业务、事项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赚钱)。例如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包工队”就是要赚钱,可若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工程队”或者是同一系统、集团内的其他二三级公司,即便赚了一部分利润,也还是包括在“系统内”的,仍旧是企业整体利润的组成部分,进而是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做到“内部优先、尽可能少的致使资金流出”,才能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创效收益率,获取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是提高企业内部资金集中度和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外部借贷款,进而减少利息支出,等同于直接创效、获取收益。
实施“大资金”管理的措施设想
掌控资金全局,依托两个平台
资金在流动时才有威力、才有效益,怎样让其更好的“流”并产生最大的效益?重点应放在资金流的管控方式上。
首先要掌控资金全局,就是要财务部发挥其全局性管理的职责,突出资金预算管理,强化资金控制,统一对外融资政策,合理控制信贷规模,抓好风险管理。
其次是依托“两个平台”――依托财务公司加强资金的集约经营,财务公司要尽量用足所赋予的金融职能,发挥资金营运的中枢和纽带作用,管好用活资金,既要确保企业内部资金安全,又要让有限资金产生更大效益;依托结算中心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结算中心要发挥其资金监控的职责,协助财务部进行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盘活存量资金,挖掘内部融资的潜力,严防内部资金“体外循环”。
企业总部对财务公司和结算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和结算中心的各自运作平台,整合系统内的资金资源,对资金存量进行统一高效的资金运作,使资金管理、营运部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起到减少结算环节、畅通流转渠道、调节货币流通、加快资金周转的作用,进而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财务费用、提高使用效益。
建立资金管理实时信息系统和资金流风险防控体系
企业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和执行,其中执行的本质是对各个细节的充分落实,而决策的本质是对信息的占有、利用和判断。如何实现公司管理层的科学决策,就需要在企业总部账户统一运作的基础上,建立资金管理实时信息系统,通过整合企业与各商业银行的联网资源,及时采集企业系统各单位在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实时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运行情况,使资金流能够像电流一样得到实时、全面和真实的反映,使企业能够对各单位在不同时间时点的资金存量、资金流向和资金流入流出量进行实时监控,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适时、有效、多角度的信息,从而为企业领导资金决策提供快捷、准确、全面的运行信息,做到“凡是有资金流动的地方就有就能监管”。
资金风险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如何规避,控制资金风险都是企业始终面临的问题。一是建立资金管理专设机构,落实风险控制责任;二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注重制度落实;三是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审批,确保资金运转安全。
调整法人结构,加强内部调控,提高投资协同
一是通过组织架构调整、资金政策支持,辅助相关新兴产业壮大成长,尽快使其具有市场独立性,具备行业竞争力。对于新兴产业、创效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尽量为其提供独立法人、独立市场主体、独立发展的条件,去赢得更多客户,占领、开拓更大市场。要使相关新兴产业、创效板块尽快尽早的完全市场化运作、具备行业竞争力,一方面可以给系统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争取更多的系统外客户,提高整体创效能力。
二是加强调控,注重诚信,优化系统、集团内市场环境,为系统内各法人单位提供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同时采用考评加分等手段,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使之乐于采购接受系统内有关单位的产品或服务,同样亦使系统内的产品或服务乐于销售提供给系统内的其他单位。但要避免产生逾期欠款或形成保护“落后”和“低效率”的温床。
三是投资协同,整体运营,获取收益最大化。此处所说的投资既包括外部投资又包括内部投资,重在“整体运营”。例如在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的投资开发,应充分发挥“投资-设计-开发(土地、矿产等资源)-施工”一体化优势,在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同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考虑综合收益,并处理好内部收益的反哺、分配等关系――以BT、BOT方式获取的低价土地。在内部收益的处理上,要考虑对BT、BOT项目本身的反哺,以及与设计、施工方的利益分配等,在保证整体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内部收益分配也应市场化、合理化。投资运营项目应优先选择内部设计、采购、施工、监理、开发等单位,增加企业整体收益,对内部单位无法承担的部分可对外公开招标,相应的房地产开发等亦应如此。
根据、利用资金的逐利性,自然调控
【关键词】 财务风险;资金流;内部控制;体系
一、风险导向下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涵
(一)资金流的概念界定
资金流(fund flow)有别于资金的概念。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资金流是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随着商品、实物及所有权转移过程中发生的资金往来的流程。举例来说,企业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原材料,需要支付货款给供应商,从而形成资金流出;从物流的角度,资金流是指企业在销售完商品后,客户确认商品购买后将资金支付给企业或者企业形成应收账款的过程;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交易资金流包含了交易环节以及支付结算环节两大部分,资金流的状态转换意味着商品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交易过程的发生。
本文认为资金流应从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角度来进行定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使企业的各个构成要素都处于不断的能量交换之中,资金流成为连接企业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实现企业对外进行交易等各项活动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资金流事实上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一系列的生产交易活动中所产生的资金的动态表现,企业的很多活动都会以价值的形式出现,例如企业工资的发放、企业对外销售产品,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企业资金的流动。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资金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但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现金等,还包含了企业经营、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静态形式的资产(如应收账款、预支付款)以及动态形式的资产(大多由正在进行交易的项目活动产生)等。结合以上论述,本文认为资金流是企业供应链中的剂,是企业进行价值分解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撑和表现形式。
(二)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涵拓展
资金流内部控制不但包括了静态形式资金的控制,还包括了动态形式资金的控制,资金流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结合的概念。资金流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产生更高的价值,但是这一切要以资金流的平稳运行为基础,即以不产生风险或尽量不产生风险为基础。资金流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筹措风险、投放风险、配置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这些大多是由于财务结算、财务信息共享以及资金管理无法在一个完全畅通的平台下运行而产生错误的财务决策造成的,因此企业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建立一种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形成了关于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理论成为目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重点。从风险的角度来看,资金流内部控制不但要提升资金在运动中更快地进行形式的转化,从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弹性,并且必须以财务风险有效规避为前提。资金流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保证资金流的通畅性、安全性、平稳性以及增值性,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带来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资金流内部控制不但是关于资金方面的控制,更是一个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免疫系统。结合风险管理理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定义为:以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通畅性、安全性、平稳性为基础,实现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的子控制系统。
二、资金流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控制的关系分析
(一)财务风险是资金流运动的结果
财务风险的发生与资金流运动的平稳性具有内在的联系,财务风险包含了资金筹措风险、投资风险、经营性财务风险以及流动性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是资金流运动过程中一个典型表现。企业在面临内外部复杂环境时,常常由于信息无法共享、交流不畅而产生不合理的财务决策,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由于资金流没有合理科学的财务决策作为保障,导致资金流不能够合理流动,从而发生资金风险,进一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资金流内部控制是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则是与资金有关的企业内外部交易活动中资金的使用、配置与管理产生的,其典型的特点是资金的流动性不足,陷入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当中。资金流内部控制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内容的建立和完善,使有关资金筹措、投资以及经营性财务信息实现共享,构建了交流通畅,决策科学的信息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应保证企业资金流的平稳运动,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提升财务风险的控制效果
首先,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有助于防范资金筹措风险。筹措风险又称为举债风险,是财务风险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借债或者融资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和配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分配与配置,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使企业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防范筹措风险。
其次,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防范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证券投资,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由于盲目投资而带来的资金损失与风险。通过全面的资金预算与管理,加强对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增强投资收益。
再次,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性财务风险的发生。经营性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供、产、销等几个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企业资金流运动的不平稳或者滞后所带来的风险。在这几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一些损失或者价值变动。经营风险又称为营业性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以及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资金流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资金流运动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由于资金流动环节而带来的风险。例如原材料采购时,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容易导致实际付款与平均付款的偏离,如果不进行资金流方面的控制,就可能由于提前或延后付款而带来一定的资金损失。应收账款变现同样如此,如何降低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加强赊销政策的执行与实施,都涉及到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这些可降低企业经营性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最后,加强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流动性财务风险。流动性财务风险是导致企业出现流动性不足,从而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动性不足往往是由于存货、应收账款或者现金流管理不当造成的。因此流动性财务风险一般是指企业资金不能正常进行转移来履行企业债务或付现的责任。流动性财务风险包括变现力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两个方面。资金流内部控制就是要严格规定资金流在运行中的各个形态,保持合理的资本形式,从而减少由于企业资金不正常、不合理的流动而带来的变现力风险与偿付风险。在流动性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应收账款与现金流量的管理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三、资金流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资金流内部控制是财务风险控制的子系统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应从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中实现进一步的拓展。资金流内部控制无论是资金的保值还是增值,其实都是为了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资金流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资金流内部控制视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子系统,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科学设计来完成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资金流运动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二)优化资金流管理与控制的模式
资金流管理与控制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与资金流管理模式息息相关,资金流管理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虽然关于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有些是固有的制度安排,但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内容必须与资金流管理的模式相匹配,尤其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平台进行资金流管理与控制模式的优化,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尝试进行资金管理模式的创新。资金管理与控制模式的优化,将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变过去资金流管理的不当形式,本身就意味着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改进和创新。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价值分解的形式来进行的,其中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资金的特性决定了财务预算的内容和方向。资金存在的形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状态。货币资产与变现性很强的非货币资产都是资金的表现形式。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强,可以自由地进行聚合与分割。资金在配置的范围与形式、重组的状态以及转移上都很少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都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客观的支持。全面预算管理对于防范资金使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做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一个岗位资金使用的控制;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做到强化资金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事后分析与考核。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企业集团的资金整体使用水平,更可以有效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优化信息资金流平台,建立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使关于资金流的信息处理融入到了网络信息平台之中,使资金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和监督控制常态化与动态化,并且将资金流内部控制嵌入到了企业每个部门和单位,拓展到了企业的每个角落。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及时反映整个企业的资金动态情况,实现资金使用与配置监控功能;二是资金存量分析:对全部结算资金余额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提供有效根据;三是资金流量分析:对结算资金流量的内部与外部比率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和企业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四是资金流向分析:对结算资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分类,按结算单位、按付款单位、按预算项目类型进行分析,为企业集团的上下级关系分析提供可靠依据;五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将实际结算资金量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分析数据。通过建立资金流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减少由于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带来的风险,更可以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功能,从而优化资金管理功能,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
结束语
资金流内部控制是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风险控制的子系统。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风险作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通过资金流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通畅性、安全性以及增值性,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总体来看,资金流内部控制作为一个财务风险控制的子系统,将在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以风险为导向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资金流内部控制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玉环.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J].会计之友,2008(12,上).
关键词:旅游人口 社会文化 预防措施
旅游人口在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中的社会文化作用
旅游人口是指购买旅游产品并具有流动性质的消费人口,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吸引物和媒介)。旅游人口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人口就是指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按照其来源地可分为国际旅游人口和国内旅游人口。研究旅游人口是为了揭示旅游人口内在运行机制,为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决策依据。一般而言,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发展旅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往旅游人口的流动总是比较单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人员流动,其实,旅游人口流还涵盖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和旅游信息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动。旅客出游,要随身携带物品;返回时,一般会买回大量纪念品和土特产品,这些都是旅游物流。我国近几年国际旅游创汇中,大约有20%来源于旅游产品销售,在旅游产品发达地区,该值则可增加一倍。因此,加强旅游物流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旅游资金流是指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它除了包括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旅游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开展合作的向导。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游客中不乏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出访目的地时,往往要求参观目的地有关单位和设施,并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旅游目的地也可从中增加对有关科技领域的了解,还能获得重要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适应游客需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也常常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设施和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之中。例如饭店电脑预订和管理系统自动化、磁悬浮列车等。
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贷款;资金平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9-0066-03
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后,商业银行预算约束加强,必须将风险识别和控制焦点从借款人特征扩展到借款人与市场并重,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的要求。这种转变意味着,商业银行不能够仅仅从债权人角度孤立的考虑如何保障债权安全,而要从借款人角度出发,综合、整体的考虑整个投资过程是否可行、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什么、如何规避等问题。只有借款人投资达到期望的效果、银行的债权才能得到根本保障。[1]
借款人的投资过程就是将自有资金和债务资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后通过生产的产品实现销售后回流资金补偿投资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借款人资金筹措、融资安排、投资计划、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负债偿还和利润分配等资金过程。这一过程要求现金流入和流出必须保持平衡。在银行贷款参与资金循环过程后,凡是可能减少现金流入和增加现金流出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银行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准确揭示、提前控制。本文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例,从项目资金平衡角度考察投资过程中资金流动特点,通过分析影响项目资金流的各种因素来识别风险、测量风险和控制风险,并评价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平衡
1.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按照房屋形象进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设准备期、建设期和现房销售期。在建设准备期,开发商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购置土地、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工程招标和市政报建等工程前期准备,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开发商自有资金。在房屋建设期,投资支出的主要是工程费用和相关税费;由于商品房开发采取的预售制度,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自有资金、银行开发贷款和预售收入三部分。房屋竣工结算后进入现房销售阶段,投资支出主要是当期经营成本、相关税费、贷款本金偿还和净利润分配,所需资金来源于销售收入(见图1)。房地产项目开发投资的建设准备期、建设期和现房销售期必须保持资金平衡。
2.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的投资资金整体平衡。考虑经营期和贴现率后,以通过项目财务净现值来反映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的整体平衡。上述三个阶段的资金平衡都能够通过净现值的公式来衡量:
NPV=∑(CIi-COi)/(1+r)ii=1、2、3、...、n
其中,CIi是现金流入,COi是投资过程第i期的现金流出,r是贴现率,i是开发经营期。
(1)建设准备期的资产平衡:CI=F(E,L,R)
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现金流入是自有资金E,银行贷款L和销售转投入R的函数。其中,自有资金来源于前期存货销售净利润、固定资产折旧、长期费用摊销和股东追加投入等,是企业前期经营成果和股东信心的综合反映,属于内生变量。银行贷款是银行对借款人和项目的综合评价后发放的,属于外生变量。销售转投入取决于市场价格、消费者付款方式等因素,也是外生变量。
(2)建设期和销售期的资产平衡:CO=G(I,T,c L e)
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现金流出主要是投资I、税费T、经营成本c、贷款L和股东收益e的函数。其中,投资、经营成本和股东收益是可控的内生变量,税费T和贷款偿还L是刚性支出,属于外生变量。
需说明的是,贴现率r是股东预期收益、贷款利率、风险升水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还受市场竞争程度、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
二、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平衡的主要风险因素
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平衡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减少资金流入的风险因素和增加资金流出的风险因素。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分析影响项目投资资金平衡的各种因素变动对项目净现金流量的影响程度,找到敏感性因素后再研究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是:
1.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决定项目资金流入的决定性因素,工程投资和偿债资金主要依赖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因此,市场风险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可以分为企业个体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Allen和Gorton1991证明了理性投资者与资产管理者之间的问题会产生资产泡沫。Allen等(1993)指出资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使价格操纵成为可能,并最终导致资产的价格泡沫。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周期、信贷、国际资本流动等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的。袁志刚等(2003)通过一个具有理性预期的购房者、地产商和银行的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均衡价格存在理性泡沫的条件和程度,以及导致泡沫破裂的相应条件。关于区域性市场风险,王维安等(2005)对存在地区经济差异的房地产市场区域风险产生和扩散机制进行了描述,认为通常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对土地价格的炒作和居民对房地产价格的升值预期是导致房地产市场区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2]
2.项目资本金筹集风险。股东新增货币资金投入也是项目资本金的重要来源。为了弥补企业现有资金不足,借款人可能要引入新股东投入项目资本金。部分开发商为了获得税前抵减费用的优惠,不在实收资本中核算新增项目资本金、而是在“其他应付款”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因此,对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银行除了要审核投入资本形式和到位情况,还要其在借款人财务报表中的核算形式。
3.经营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借款人前期经营净收益形成的自我积累投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住宅、商铺和车库等存货租售,在抵偿成本、税费后形成的净现金流量能够用来进行新的投资。应当重点考察借款人前期项目销售情况,凡是能够影响到企业存货销售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资金流入的风险因素。如果借款人前期存货余额较大、销售期较长,应当进一步分析其存货的构成,找到存货销售缓慢的原因。通常认为,存货中大户型住宅销售缓慢可能是定价过高、当地购买力有限等原因;商铺销售不畅多是因为当地商业氛围尚未形成等原因造成的。借款人前期存货销售不理想既占用了原有投入自有资金又影响到对新项目的资本金筹集能力。
4.土地购置风险。由于政府垄断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一级市场,借款人只能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有关于土地转让的制度、政策、税费等变化都可能导致土地购置成本上升,将直接增加土地成本资金支出。为了保障项目用地,开发商一般要提前进行土地购置,待条件成熟后进行开发。银行要关注企业的土地购置计划,如果企业在贷款期内频繁购置土地,将占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形成现金流出刚性压力,相应减少了偿债资金。
5.财务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采用开发、建设和物业管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造成开发企业和建筑商等企业存在密切的关联方关系。各关联方之间能够通过频繁的股权转换、资产交易、往来账款及等关联方交易转移成本和利润。部分实行集团开发管理的公司还对各下属公司实行统一对外融资、集中财务管理等方式在集团内部调控资金。银行对于这类关联方交易很难监控,难以保证项目资金的封闭运行,存在资金监管风险。
6.贷款方式风险。房地产开发商一般通过项目土地和在建工程为开发贷款提供抵押担保。这种抵押方式存在法律瑕疵,必要时难以执行担保、可能影响第二还款来源的稳定性。首先,由于土地使用权是与其地上附着物的权利一并转移的,当项目实现销售后,房屋所有权将从开发商转移到消费者,消费者所购房屋对应的土地使用权也转移给消费者所有,造成抵押物悬空。其次,相关法律规定,开发商在未付清建筑房工程款时,建筑商对在建工程形成的债权优于银行的抵押权利。银行只能在建筑商工程款付清的情况下才可能处置抵押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7.偿债风险。开发商一般采取滚动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如果开发商前期项目销售不畅,前期开发贷款不能按期偿还,而开发商偿债资金主要依靠新项目销售收入。原项目贷款等负债造成借款人偿债时间集中、偿债压力加大,可能影响新项目贷款按期偿还。
三、在风险控制前提下提高房地产贷款使用效率的对策
考察房地产企业投资资金平衡过程说明,在准确识别投资风险后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就能够提高房地产贷款的使用效率。
1.选择贷款进入时间。项目前期土地购置、拆迁安置、场地平整和报建等工作涉及面广、资金要求集中,风险较大,在基本建设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不宜过早进入。为提高市场效率,可以提前了解借款人融资需求,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进入投资循环。
2.关注行业政策变化。政府行业调控政策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要密切关注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行业政策,及时调整贷款风险控制重点。政府政策主要从土地供应、施工规划、利率水平、信贷政策和税费政策等方面调节房地产市场价格。由于政策调节具有时滞性、动态性等特点,银行要关注政府部分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等方面变动情况的信息,分析市场价格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贷款投放节奏。
3.提高市场风险识别能力。市场价格变化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银行要分析反映房地产价格需求的指标,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年龄构成概况、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和近年来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收入的变化情况;反映供给水平的因素,如房地产投资规模变动情况、施工和竣工面积、空置面积变化情况等。
4.做好贷款封闭运行管理。设定还贷资金专户,对贷款使用和偿还进行封闭管理、专款专用。关注借款人的关联方交易情况,督促其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时充分披露经营信息,防止借款人挪用项目开发贷款资金。
5.设置合法、有效、足值抵押。银行应当关注项目土地权证的真实合法性、建筑工程付款等合同执行情况以及项目土地等权利是否已设为其他债务抵押等情况。由于房地产项目土地和在建工程抵押存在法律瑕疵,还应寻找非本项目土地和在建工程为开发贷款提供合法有效足值担保;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依法进行实地审查并进行相关抵押登记,确保第二还款来源。
参考文献:
[1] 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以中国钢铁工业为实证[M].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2004.
在社会范畴中,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在经济组织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其领域在不断地拓宽,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与流动性统一,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标准。
一、明确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反映经济活动状况,监督和控制经济过程,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职能,财务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务活动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也由单一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企业管理中的低位也逐渐加强。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核心。
现代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他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作用
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
(一)资金管理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处于企业整体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企业资金流控制,加强和完善资金在企业的内部循环,调剂余缺,放大效益。
内部资金管理中心是为满足公司财务和控制需要,为下属单位办理资金融通和结算,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机构。其性质类似内部银行,主要着眼于为公司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
通过内部资金管理中心,企业把分布在各个银行账户上的沉淀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子公司的银行账户,核定子公司对外付款的定额,审核子公司内部贷款申请,主持企业内部往来结算管理,控制企业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跟踪资金在企业内部的流动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还可以成立独立的财务子公司,可以较好地运用好财务公司的信贷功能、低成本低筹措资金,在银根紧缩时期,有利于化解财务风险,节约结算成本等。
(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预算管理的核心是监控,监控有序可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
以现金流为重点,就是企业的预算收支活动都要紧密围绕现金的流进流出,以现金流为主线,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可以预测出全年总的资金需求量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全年需要融资的额度,通过各项预算指标的管理与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向,如果某个项目的资金流入大大低于预算,就要适当控制其资金投入,要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对效益好的可以加大投入,对于没有效益的项目要谨慎投入或者暂停投入。通过对预算指标的不断改进和修正使预算更加趋于合理,管理和控制资金流间接地控制着企业融资的额度,进而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资产负债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或者银行信贷要求的比率,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手段来降低资产负债率。
好的企业预算制度,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产生的管理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现财手段的基础,也是衡量企业财务水平的主要标志。
企业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财务管理软件,建立统一的以全面预算控制、业绩评价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平台,随时全面掌控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快速汇总、查询和提供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实时控制数据资料,动态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及时发现企业违法违规问题和财务重大异常情况,并予以纠正,为现实从上至下全过程管理和控制,提供准确完善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使得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日益成为管理的信息集散地。
(四)建立预警反应系统,防范经营风险
风险防范是现代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财务预警系统就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的必然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资金预警反应系统。
2.存货预警反应系统。
3.应收账款反应系统。
4.经营利润预警系统(包括收入、成本、期间费用、利润等)。
各反应系统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及销售产出,编制合理的风险防范警戒数据,建立绿、橙、黄、红灯警戒线。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确保企业在风云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财务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