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声乐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专业设置;设想;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18-03
一、我国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专业设置必要性与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任何优秀歌唱者的成功都离不开钢琴声乐艺术指导(以下简称声乐艺术指导)的帮助,而声乐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层面的完整性与成功也都离不开声乐艺术指导的支持。声乐教师与歌唱家越来越承认与重视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重要作用。“钢琴声乐艺术指导课”在声乐专业课程建设中应与“声乐主课”具有同等重要位置,应同为专业主课。
相对于近些年来我国声乐演唱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下简称为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取得的成绩却乏善可陈。拥有良好的声音技术,但缺乏与之相应水平的全面的音乐素质成为羁绊我国声乐演唱者取得更大成功的首要问题。对于该专业而言,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掌握较高专业技能——能够对钢琴声乐艺术指导课“课程”所应包含内容进行授课的优秀师资。所以,从完善声乐专业建设,提高声乐专业整体水平看,建立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同时,各高等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的声乐专业、专业演出团体以及其它层次的声乐教育单位,也都需要大批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师,而现在,除部分院校(主要是高等音乐学院)外,各单位能够承担此专业授课的优秀师资非常缺乏。因此,从音乐专业建设的全局性角度出发以及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考虑,建立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培养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现有条件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现阶段,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并不存在。在2000年于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上,嬴枫同志(时任教育部教科司处长)在讲话中指出的“首先是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如何建立和进一步完善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的问题”以及“在研究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的问题,十年来并未得到完善解决。当前,即使极少数音乐学院开设了该专业的本科层次教学(笔者认为,从专业确立与建设的要求来看,这只是局部的实验,不具有广泛与普遍意义),其研究生层次教学也已经得到了较好发展(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院校该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已近十年),但作为“专业”,还“名不副实”。
但是也应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立该专业所需的条件。“声乐艺术指导课”在各音乐学院的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经过50多年的积累,从“课程”的角度看,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各院校,特别是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该课程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拥有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个别院校该专业本科层次教学的设立以及其研究生层次教学的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经验。近年来,随着不断的与国际接轨,国内对该专业的专业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随着各相关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该专业专业建设所需的语言、歌剧知识、艺术歌曲知识、综合音乐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都具备了课程开设的可能。大部分新配置的该专业师资的钢琴演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为培养该专业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
笔者认为,根据国际一般认识,1998和2000年两次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中“钢琴艺术指导”所包括的声乐艺术指导和管弦乐艺术指导,更确切的称谓应为声乐艺术指导和室内乐艺术指导,虽然以上两者与钢琴独奏都是钢琴家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但“术业有专攻”,每位钢琴家都有可能也应该具有自己更突出的特点,并且,在国外,对于钢琴独奏、声乐艺术指导、室内乐艺术指导的分工非常明确,各高等院校都有以上三个方向成“专业”建制的教学体系。同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相似,室内乐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也几乎是空白,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建立,各院校可依据自身特点,确定现阶段主要工作方向,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科建设。本文只讨论有关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建设的问题。
二、对该专业课程设置及其他专业构成元素的研究
以下,笔者将以教学大纲研究为中心,进行该专业建设所需各元素的分析、讨论与研究。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体,故笔者将以大量篇幅对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对教学大纲的研究
1、专业面向
本科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主要应为各专业演出团体、高等院校声乐系或专业、其他教育层次声乐专业、业余艺术团体与教育机构、艺术科研机构培养该专业的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本科阶段教学,以专业课授课为主,辅以各专业辅助类课程(包括下文所述“专业辅助课”与“专业共同课”)和普通辅助类课程,紧密联系艺术实践,培养与建立学生对“声乐艺术指导”工作的全面理解,使其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时能够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学习者以及声乐演唱者的所有“非声音技巧”问题进行指导的能力,并为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储备、选拔人才。专业要求包括:对歌唱语言的准确把握与指导能力,对音乐相关问题、作品风格的分析、解释、讲解与指导能力,对歌唱心理的整体调控能力等,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以较高质量的“钢琴伴奏”形态呈现其教学成果。
3、修业年限
本科4年
4、课程设置
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主干课,专业辅助课。此课程设置只涉及专业课程,不包括公共课程(按教育有关规定执行的公共课程)、专业共同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与选修共同课程(各院校自行开设的各类公共选修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声乐艺术指导课(专业主课)、钢琴演奏课
①声乐艺术指导课:
修业年级:第一至第四学年
此课程与我国各音乐院校现开设的“声乐艺术指导课”不同,前者是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是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后者是各声乐专业、声乐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授课对象是声乐专业学生。
该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是通过研究、学习、演奏声乐作品,以及通过与声乐演唱者的合作,教授学生掌握声乐伴奏技能与规律,熟悉大量声乐作品,较深入的了解各类声乐作品特点,学习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演唱者进行艺术指导。
②钢琴演奏课:
修业年级:第一至第四学年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钢琴独奏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术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大型、复杂声乐作品的钢琴部分。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训练根据其专业特点,有别于钢琴独奏专业教学的重点,是在后者基础上的衍变与拓展,需要从业人员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2)专业辅助课
①音乐类课程:声乐课,指挥课,室内乐课,歌剧作品研习课,艺术歌曲作品研习课、即兴伴奏课等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学 声乐欣赏 教学实践
现阶段,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音乐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大高校教学中来,成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众所周知,音乐是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的一门特殊的艺术专业,而声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提高音乐欣赏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各大高校的音乐声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影响了学生声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声乐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本文主要分析了各大高校开展声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高校声乐欣赏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为各大高校提出了声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声乐欣赏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声乐欣赏课程是音乐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解读和欣赏。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提高学生对声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增强音乐基本素养,洗涤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声乐欣赏的重要意义。
(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内心涵养
声乐欣赏是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解读和赏析,是学生主动的进行音乐欣赏的一种心理审美活动。众所周知,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优秀的声乐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与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声乐的伟大艺术魅力,还能在无形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从而把感性的声乐欣赏感受上升到思想高度的理性认知,锻炼声乐欣赏的专业素养。
(二)增强声乐的专业演唱水平
声乐演唱是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尤其是对专门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要想很好的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首先要熟悉和理解声乐作品的思想,要在声乐欣赏中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涵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把握好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并对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特征等把握的惟妙惟肖,才能更好的演唱音乐作品。
(三)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声乐欣赏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和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声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再创造。
二、高校在声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声乐欣赏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并增加了对音乐声乐知识的了解。但是由于非专门的声乐专业课程,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学校往往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的,由于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对选修课程往往不重视,课程考核也相对简单。学校对选修声乐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高校的声乐欣赏教学也只是徒留于形式。
(二)教学形式简单单一
音乐是一种艺术课程,声乐欣赏又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讲,声乐欣赏的教学课程,应该更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多彩。但是在实际的声乐欣赏教学课程中,普通高校对声乐课程的设置,往往只有音乐歌曲欣赏或者演唱,对声乐知识不能系统的把握,更不能将声乐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说唱巧妙的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教学形式的单一,不利于学生声乐知识的良好掌握。
三、对高校声乐欣赏教学的建议探析
(一)转变观念,重视声乐欣赏教学
各大高校要从现代教育观念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认识到声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声乐欣赏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声乐艺术技能的重要作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声乐欣赏课程的开设。首先,各大高校要增加对声乐欣赏教学课程的资金投入,保障声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齐全。其次,还要加强规范学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学校开设某种课程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学生对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从而补充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各大高校在开设声乐欣赏课程的时候,也要制定相关的声乐欣赏教学目标,重视声乐欣赏课程的开设。从而完善声乐欣赏课程的考核、评估系统,对学生所学的声乐欣赏知识,进行定期的或不定期的检查,从而促使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欣赏知识的目的。
(三)丰富声乐欣赏教学形式
由于声乐欣赏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多样性的艺术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因此在声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可以采取大家讨论、辩论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采用声乐专业理论知识与声乐演唱实践相结合来学习;另外,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音乐会中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对陶冶学生情操、洗涤心灵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的进行声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完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声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有序展开。
参考文献:
[1]林修婷.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
[2]张建强.关于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3]盛辉.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之我见[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声乐教育;教;写;文化;师范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表现为课堂上的教授能力、课程教案编写以及论文的撰写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或多或少会比成人受到限制,更需要中小学老师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那就需要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写”能力的培养。
一、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许多声乐教育专业,过于追求声乐技能的培养,借鉴声乐表演的声乐教学模式,忽视了师范类声乐教学所特有的“师范性”特色,未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讲演的实际操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后,常常因为理解力或者表达能力的限制不知所云,在解释或者讲解课程内容时不能一语道破,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从而不能更好的的担当起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也往往只重视学生声乐技巧技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应有的特色――师范性及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导致学生很难达到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以至不能扮演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因此, 声乐教育的责任重大。
二、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薄弱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师范类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存在只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常被称之为“表演二系”,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师范教育目标所规定的全面性的要求,这种能力的缺乏体现在声乐教育学生“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
1.“教”
“教”即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体现。而现有的学生往往只会唱不会教,不懂得教学方法更不会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主要原因为声乐教学曲目缺乏积累、教学语言过于匮乏、理论知识掌握太少、教学手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往往造成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教学中无从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以及对于一些常见的声乐演唱问题不能一语道破,更缺乏针对性的解决等问题。
2.“写”
“写”即教案的撰写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音乐教育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以后的科研、教研水平,更会影响到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音乐教育类学生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究其原因:首先,音乐类学生文化课要求不高,进校门槛较低;第二,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而不偏重“理论”;第三,论文指导课程的设置问题,论文写作只是放在了最后一学期完成,对于文化素养相对较差的声乐学生来说,这只能导致论文完成质量差的结果;第四,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力较低,积极性也不高。
三、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培养的建议
如何提高声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性,为中小学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资源,这是从事师范教育的领导及声乐教师都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声乐教育学生“教” “写”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切学习之本,声乐亦固然如此。一首声乐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曲与词的表达,声乐歌曲中歌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去理解他深层次的含义,或者需要学习者对歌曲的背景或相关历史做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演绎作品。因此文化课程应视为与音乐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2.重视艺术实践
声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二度创作,最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录音或者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二度创作与平时积累离不开,也是实践的积累过程。无论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声乐教育应专业学生应特别注意的自己的参与过程,在过程中感受自己亲身参与后获得的音乐美感体验、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成果不可或缺。
3.发挥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灵活性
(1)注意发挥小组课的优势
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块唱或逐个唱的老传统,让学生在互相讨论、聆听中学习,相互提意见,不但可以强大歌唱心理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同学的优点及不足的了解、明确自己出现的同类问题和困惑,进而完善自己。
(2)个别课教学中应突出理解力
个别课应该因材施教、提高专业素质、突出艺术个性。注重解决学生歌唱生理、歌唱心理、歌唱协调性以及歌唱曲目处理手段等具体问题。从一首作品中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知识。
4.积极发挥声乐教学法课的作用
声乐教学法是声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他的目的在于讲解关于声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声乐发声的原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的支持等等专业知识。
(1)课程中应该注重讲课内容的知识扩展
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深入讲解,例如从“教”的角度考虑,让学生了解声乐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和目标等等,了解歌唱心理以及如何应对调整,从生理学的角度,可以加入相嗓音医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可能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逐步让学生掌握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达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真正理解声乐学习与教学的真谛。
(2)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法课程中,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而学生的教学实践课较少,应将实践内容穿插于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中,适时让学生进行讲解与锻炼。在方式方法上,注意针对每位同学的上课情况利用同学之间提意见、讨论、教师点评、作示范等方法,让同学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3)在声乐教学法课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针对培养学生写教案与说课的能力,可以在课后布置针对性的任务,对每节课的设置安排以写教案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或讲解写作技巧。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教”与“写”的能力。
5.增设相关课程
(1)设置交叉学科
高师声乐学生应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可以增设部分如声乐与文学、声乐与美学等具有交叉性选修课程来提高“教”与“写”的能力,如声乐与哲学等。
(2)增设论文指导课
艺术高校的论文指导课程一般开设在毕业前夕,仅仅是由主专业教师代替指导,而没有专门的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设置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论文写作课,同时结合专业老师的指导,将会对学生写作水平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相信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培养出更为合格的毕业生,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输送更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音乐,2007,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美]本耐特―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
全国第七届音乐教育会议文件
一、加大声乐教材选编中乡土音乐文化的比重
近年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大多以传授西方的发声理论、乐理知识、音乐体系等西方的音乐知识为主,却忽略了中国传统的乡土音乐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乡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我们不是盲目的去跟风国外的教育理念,而是抓好中国的乡土音乐文化,才能在世界音乐之林拥有自己的特色,立于不败之地。教材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要想将乡土音乐文化更好的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就必须要加大声乐教材中乡土音乐文化所占的比重。要想选编一套能够将乡土音乐文化合理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谁来选编教材。这套新的高师声乐课教材的选编工作除了一些在声乐方面资深的教育家和一些一线教师的参与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请一些对中国的乡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表演经验的民间艺术家,这样才能够充分保留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至于在改编的过程中跑偏。第二,教材内容的原则,这套新的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其主要目的在于将中国一些民间的优秀乡土音乐文化进行保留,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保存传承。因此在教材的选择时,应该深入民间,对一些原汁原味的,把代表性的优秀乡土音乐曲目放到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筛选,严格把关,才能真正通过教材把乡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的进程中。
二、注重教师乡土音乐专业素质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软实力的竞争显得格外重要,乡土音乐是一种诞生于劳动的音乐形式,人民对于乡土音乐有着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乡土音乐在声乐教学融入的过程中,教师对于乡土音乐的理解和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多,学生学会的自然也就多。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乡土音乐的专业素质,具有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乡土音乐,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热爱乡土音乐的教育工作者。学校也要加强督促教师在乡土音乐方面素质的提高,多为教师推荐一些有关乡土音乐的书籍,定期组织一些关于乡土音乐的培训,加深对于乡土音乐的理解,对于乡土音乐的规律和教学方法进行专家学者的讲座,并开展教师关于乡土音乐的知识答题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提高教师乡土音乐的专业素质,打造出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质过硬,专业实力强,善于教育学生的优秀团队。
三、分层教学,小班授课的教学方式
声乐教学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和重点部分,现在的教育提倡以“大课堂”、“中课堂”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造成了学生的专业性不够强,专业素质不过硬的现象。一个教师管理的学生过多,就会造成有的学生一节课上完也得不到教师的指点,同时教师也过于劳累,指点不全面,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见,造成学生厌学的心理。所以笔者认为高师的声乐教学应以“小班”授课为主,并且加入分层教学,A等为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B等为专业素质一般的学生,C等为专业素质不太理想的学生。
这样的分层教学会提高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同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专业素质变得更加过硬,使专业素质一般的学生变得专业素质较好,使专业素质差的学生变得专业素质较好。例如;当教师讲湖南花鼓戏时,采用小班授课的方法,一班控制在十人左右,教师一节课就能让同学们学习一段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练习。教师还可以给同学们放完湖南花鼓戏选段后,让A等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模仿,教师再根据其练习的程度给出几点建议后让其自行练习。对于B等专业素质一般的学生,让教师在现场演示一遍,教导他们一些技巧,后让他们先自行练习,一小时后教师再听其练习成果并给出建议。C等专业素质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则先行让他们根据湖南花鼓戏选段一句一句的练习,几天后教师再检查其成果,并指导他们的练习。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表演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37-01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是专业基础课的一种,它以培养合格的、具备相应演唱能力的幼儿教师为目的,而并非是以优秀独唱演员的培养为目的。当前幼儿园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应具备如下条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较强,同时还应具备足够的独立工作能力、革新创造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此,我们应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进行反思,并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不断探索和确定教学目标,对固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改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使其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一、表演唱课程的重要性
儿歌表演唱是指在延长幼儿歌曲过程中,通过形象而简单的各种基本动作配合自然表情来表达歌曲内容以及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儿歌表演唱主要在于唱,动作表演则是唱的辅助。其演唱形式一般有多种,还可变化位置和队形,属于初级的幼儿歌舞形式,它融趣味性、舞蹈性和音乐性为一体,属于综合艺术形式,并突出了歌唱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学生营造了人人参与的、富有平等性的实践机会。
二、表演唱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举办专题讲座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可通过针对性专题讲座的举办将儿歌表演唱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幼儿歌曲的正确演唱方法介绍给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儿歌表演唱战士给学生,让他们观摩并欣赏完整作品,同时引导学生对儿歌表演唱所具有的真正涵义有所了解,进而展开讨论、分析以及评价,学生的审美力和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强化,想象力得以激发,从而为以后的儿歌表演唱奠定基础。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歌唱能力,丰富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中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及课外同声乐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表演唱强调课程的系统性与学术性,追求歌唱技术的高、精、尖。
(二)强化表演过程中的队形以及常用动作训练
歌唱与动作表演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可强化表演过程中的队形以及常用动作训练,使学生随乐动作以及肢体协调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例如兔跳、飞鸟展翼等动物的动作,也可以是划船、走路等人的动作,还可以是植物生长、风、浪花等自然现象。并组织学生进行包括划步、秧歌步、跑跳步、踏点步以及踮步等基本舞步,梯形、半圆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队形的训练。
(三)指定演唱曲目,以此强化学生表演与编导能力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根据给定题目展开歌舞表演的创作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行为加以指导和监督,尽量淡化“教”,而应重视引导和参与。以儿歌《春天》的表演唱教学为例,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当学生对歌曲风格与内容有所熟悉后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创作,如演唱形式、舞台表演、道具以及形体等。学生则在教师鼓励下与其他组员团结协作,积极讨论,共同完成表演唱设计。在演唱形式方面可丰富多样,可选择一人独唱,其他组员分角色进行表演;也可由组内男女对唱;还可尝试改编歌曲,通过二声部合唱来演绎。同样,在处理歌曲演唱方面也具有多样性。可以唱的活泼跳跃、亦可优美抒情。而在表演队形设计方面,学生也可交流沟通,别出心裁,在各种丰富表情的配合下将角色形象塑造的更为生动,同时表演也更加富有特色。
三、表演唱课程的实践
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学前教育有其职业定向,同时具备独特的专业特点,而音乐专业与声乐教育同样也相互区别的。教师应计划性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针对性的训练其歌唱教学实践能力,与富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实现早接触、多实践,对本专业歌唱教学所具有的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通过不断演练来区别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切实掌握表演唱相关技能,教学实践经验得到丰富。因而,组织幼儿园见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是声乐集体课表演唱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四、结论
开设儿歌表演唱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与时代要求相符的新型幼儿教师。笔者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当前声乐集体课中推行表演唱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与建议,希望能够利用儿歌表演唱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竞争力,提升综合素质并拓宽就业渠道,使其做到“一专多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