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院系 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81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in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Wei[1], LIU Shanshan[2]

([1]The School of Financ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s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2]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98)

Abstract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ree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which is composed of schools,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es, classes.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play its basic role, has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render a certain guidance to these activities. Howev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in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is lagging behind, and far did not play its proper ro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in the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危机事件越发增多,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于2011年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基于这一文件精神,各高校已逐步建立了由校、院(系)、班级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能够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减轻高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重任,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辅导需要;能够使各院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主体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迅速开展辅导工作,从而可以将一些问题尽早解决,避免事态严重化;能够更好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现状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但是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不够到位,高校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1 硬件设施不足,经费投入太少

目前很多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仍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致使心理辅导工作不能得以很好的开展。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虽然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但是这些场所大部分非常简陋,布置不规范,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建设,缺乏基本的专业设备,如沙盘、宣泄器材、放松仪器等,并且这些场所常常缺乏保密性和隐秘性,很难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以温馨感和安全感,难以实现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功能。除了场地不足之外,经费投入也太少。大部分高校倾向于重点建设校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经费投入却非常少,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一般都没有独立的经费支持,即使有专项经费,也远远低于相关标准,从而制约了它的建设和发展。

2.2 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应该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只有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其他人员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故需要对提供心理辅导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而在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工作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服务,他们大部分没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且基本上都不是专职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缺乏专业知识、心理辅导的实践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3 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基本规章制度已建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结合院系的现状和学生特点来制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辅导站规章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和发展。心理辅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和私密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规章制度去进行规范。

3 加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建议

3.1 明确工作内容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作为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工作内容:要结合本院系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日常咨询工作,并对其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或及时向其辅导员和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反映;要有计划地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协助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做好问题学生的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2 加大硬件设施和经费的投入

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置专用的场所用于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并按照心理咨询室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满足个人谈话和咨询的需要。在院系学生工作经费中,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专项建设经费,专门用于辅导站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和学院要逐步加大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全面发展。

3.3 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规章制度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主要由心理辅导员负责具体事务,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成员维持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日常运行,其他成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作为站长,要认识到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提高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并鼓励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它的建设。心理辅导员要积极和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及时把学生的相关心理情况向他们进行反馈,与他们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辅导站可以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去尝试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一些高校在院系设立了心理拓展协会,可以将其纳入到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充实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力量。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创新工作方法,将一切可以利用资源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建立“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结合院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规范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促进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

3.4 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推进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

要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成员进行分类分层培训,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综合专业知识系统培训,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知识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站成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心理健康辅导站,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愿意一起来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

心理辅导员是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具体事务的负责人,是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院系学生工作中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心理工作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推进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提升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有利于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要明确心理辅导员的职责和定位,要建立完善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和进修制度,要为心理辅导员搭建交流和实践的平台,要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推进心理辅导员的自我成长。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建立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资格准入机制,如要从事心理辅导员工作必须具有心理学学科背景,或者必须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是健全和完善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必然趋势。当前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场所不足、设备缺乏、专业师资力量不够,等等。但是,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这些问题和困难都会逐步解决。各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特色,打造适合本高校本院系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

参考文献

[1] 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45-146.

[2] 马B.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工作体系初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5(3):192-193.

[3] 张益荣.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70-71.

[4] 李荣荣,赵越.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实践现状研究[J].学园,2014(16):32-33.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委员 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78-02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学校基层管理单位班级中的一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壮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通过选拔和培训思想素质过硬、社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群体中异常突况,实现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工作方式。然而,心理委员作为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其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尚需不断完善。

一、高校心理委员的现状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2004年始于天津大学,至今,心理委员制度设立已有九年的历史,九年来,心理委员在我国高校得到不断壮大发展,心理委员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班级已经设立了心理委员,但同时也呈现出选拔不严格、职责不清晰、工作难到位、人浮于事等问题,工作实践不够理想,其预期的效果还没有达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位

一般而言,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委员工作职责主要表现为“关注、倾听、宣传、报告”四个方面。然而,在实施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时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心理委员专业能力有限,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在班级中开展工作,无法完全承担自身的职责。其次,同龄人的困惑在心理委员身上同样存在,所以在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的求助时,他们有时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这不仅对求助者没有帮助,而且还会使心理委员产生额外的压力。所以,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位与其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高要求与低水平、高理论与低实践、高期望与低实现的落差。高校应该对心理委员的职责进行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与其工作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职责。

(二)心理委员的选拔程序

心理委员的选拔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委员对于培训、管理、考核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个高校选拔班级心理委员的方式各有千秋,归纳起来主要有民主选举、自由竞聘和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定,以及其他班干部兼任等方式,这些传统的心理委员的选拔方式往往使心理委员的角色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较低。同时,心理委员存在着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一年多换等情况。据调查,很多高校对于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条件较为宽松、筛选程序不够规范,因此,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人格特征较差。

(三)心理委员的培训

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委员进行了培训,但培训如“蜻蜓点水”般浮于表面,显得不够系统和全面。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培训方式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大班教学,缺乏典型的案例教学、小班教学等形式,因此培训质量难以保证。总的来说,各高校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心理委员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四)心理委员的工作方式及成效

据悉,目前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心理委员定期报告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方式多为观察、暗访和直接询问,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戒备心理,所以这一制度使得很多学生逃避心理委员,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心理委员记下并报告给老师,导致同学关系紧张,从而违背了设立心理委员的初衷。同时,也给心理委员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更大难度,最后多流于表面形式——上交报表,导致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成效一般。

二、高校心理委员有效工作模式探讨

(一)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位工作模式

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委员的工作重点不是直接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发现、反映或协助解决问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故此,心理委员的职责可定位为“宣传员、组织者、信息员、助人者”四个方面。

1.宣传员。向同学宣传健康的心理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之一。作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班级心理委员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因人因时而异,利用板报、博客、微信、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宣传的有效性。

2.组织者。一方面,心理委员要积极动员和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学校、学院组织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班级实际,自行设计和组织符合班级同学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环境。

3.信息员。心理委员平时要多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情况,特别是那些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心理危机现象,应立即上报。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心理委员的首要工作是报告,而不是直接给予心理干预,因为心理委员的专业知识及危机处理能力有限,如果莽撞干预,不仅救不了别人,还会伤害自己,所以危急事件应由专业人员来处理。

4.助人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扰,心理委员要及时给予关心、情感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倾听和交流,帮助同学调节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如果发现同学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劝导或陪同他们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或及时与相关教师联系。

(二)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模式

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成效,笔者认为,应在心理委员的选拔条件和选拔程序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1.选拔条件。心理委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1)诚信热心。心理委员必须是班级学生高度信任和乐于助人的同学。(2)“耳聪目明”。心理委员要能从同学的言谈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善于观察班级内的细微变化及其蕴藏的思想动向。(3)“能说会道”。心理委员要准确且巧妙地传播心理学知识,及时向上级反映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之,班级心理委员应由那些性格开朗、心理健康、有责任心、有良好沟通能力、有良好人际关系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

2.选拔程序。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选出适合从事心理委员这个角色特征的人员。首先,每个班级设立2名心理委员,通过自我推荐、同学推选和辅导员审核三者相结合的办法,产生男、女生候选人各1名。其次,让候选人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综合测试、试用期培训及培训后的考核,且测试考核合格。再次,测试合格的学生,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颁发《心理委员资格证书》,将其正式任命为班级心理委员。

(三)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选后并不能立刻上岗,因为其不具备作为心理委员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所以还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

1.岗前培训。主要是指心理学知识、助人技巧等一些基础知识的培训。心理委员经过岗前培训后,能基本了解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增强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辨别能力,掌握“助人自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和洞察等能力。

2.岗后培训。主要是指各种专题学习和培训。经过岗前培训后的心理委员在上岗后还需要不断“充电”,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和提升相关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开展不同心理问题类型的专题讲座或团体辅导(如情绪控制、网络成瘾、学习困难、情感恋爱等专题),还可按照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培训:大一年级重点开展生活适应和学习心理的教育,大二年级重点开展人际交往和自我情绪调节的培训,大三年级重点开展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培训,大四年级重点开展就业、创业心理方面的培训。如此一来,培训才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

经过九年的探索和尝试,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已经有所起色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工作中逐步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班级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将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落到实处,将他们自身的培养切实完成等。高校要在继续重视心理委员作用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使高校心理委员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璠.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43-44.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应对措施

0.前言

由于高校思政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践者,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变化和意识观念影响最多的人。因此,提高高校思政辅导员的自身素质,解决高校思政辅导员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大部分思政辅导员综合素质较高,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能够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政辅导员也与大学生一样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而且随着高校的发展,思政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也逐渐增加。高校思政辅导员除了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日常工作,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贫困帮助、就业指导、安全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负责[1]。因此,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思政辅导员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下面,就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产生原因进一步进行分析。

首先,高校思政辅导员大多工作繁重,时刻处于紧张忙碌状态。高校思政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较多,大体上包括大学生的生活管理、组织学生活动、对学生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等。而从目前国内诸多高校的发现现状来看,由于许多高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为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高校思政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各种学生活动的组织已经开始占用高校思政辅导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高校思政辅导员在繁忙中还需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准备,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造成了高校思政辅导员精神一直处于紧张和忙碌状态。许多高校高校思政辅导员身兼数职,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交际问题、学习问题、班级建设、党团建设、各种活动和竞赛组织与评比、大学生评奖评优以及与大学生的心理交流等内容时刻关注。再加上一些突发性问题和矛盾,导致高校思政辅导员精神时刻紧张,产生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疲劳[2]。

其次,高校思政辅导员即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也是学校干部。繁忙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占用了高校思政辅导员大部分的实践,除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及情感的交流时间,高校思政辅导员几乎没有剩余时间对工作进行总结和思考,也不能够有效开展关于思政工作的科研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3]。但是,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的科研成果是十分重视的,缺乏有效科研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的高校思政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方面处于劣势。这也就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高校思政辅导员面对繁复的工作常常失去耐心,情绪逐渐开始变得焦虑,产生了心理压力。

第三,高校思政辅导员地位普遍不高,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许多高校将课堂教学之外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均安排给高校思政辅导员辅导员负责,不仅增加了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也导致高校思政辅导员缺乏有效的专业化教育,科研和理论研究基础较差。国内的大多数高校以学术研究作为职称评定、工资调整以及地位评价的主要依据。

最后,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大学生作为接触这些信息的人群容易受到误导,产生急功近利、浮躁的观念和意识。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常常从自身利益考虑,经常产生消极态度和逆反心理,甚至对高校思政辅导员不尊重或表现出反感的情绪。高校思政辅导员经过反复教育和交流,仍旧不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正确引导,不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容易给高校思政辅导员带来负面心理压力,产生挫败感,对工作产生心理负担。

2.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探讨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辅导员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产生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缓解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为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基础。

完善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教育培训机制。虽然,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招聘和选拔机制都较为完善,得到录用的高校思政辅导员自身素质也较高。但是缺乏明确的高校思政辅导员专业培训机制,导致高校思政辅导员入职后不能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提高高校思政辅导员的素质,在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减小工作压力的产生。

对高校思政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由于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容易产生工作压力,面对许多突发事件,也让高校思政辅导员产生心力交瘁感。因此,注重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定期有效疏导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压力,缓解各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结束语

总之,面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高校思政辅导员已经成为了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的重要群体。因此关注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心理压力,提高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健康发展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伟毅.高校辅导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第5篇

1.打造“成员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专、兼、聘职教师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1.1按标准配足专职队伍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要求: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目前仍有高校人员配备不到位,以兼职代替专职或者以聘请代替专职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1.2按需求聘请专家队伍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复杂,问题多变,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因此高校应依据本身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男女生比率、专业布局等实际情况聘请校外专家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例如:文科类女生多的高校,聘请的专家首先应侧重女生生理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其次应注重男生的男子汉气质的塑造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另外,聘请专家时还要注重与医院的对接,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来校内讲座,同时指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转介就医等,共同做好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3按发展聘任兼职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涉及面广,仅仅依靠专职心理老师(1:3000~5000比例配备)是无法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因此,必须依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本校实际发展状况配备适量的兼职心理老师补充队伍力量,特别要重视对二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工作指导,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定期排查二级院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指导辅导员开展学生的成长辅导和心理疏导,遇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中心或协助心理中心送医院就诊。

1.4按目标打造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大学生从新生入校一直到学成毕业接触最多老师,是最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的老师,也是学生最信任的老师之一。因此辅导员能够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所以高校应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培养打造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5按实际培训朋辈辅导队伍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广大学生的同辈朋友,在其所开展的工作、活动及进行的心理辅导中,主要是向周围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援助途径等,同时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周围同学的心理动态,扮演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诉、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角色。他们被称为“阳光天使”,是预防最基层的心理危机产生的关键力量。因此,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朋辈辅导队伍的培训是加强最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

2.开辟“形式多元”的培训教育途径

2.1校内培

学校每学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心理健康案例交流会、团学人员培训班、外出学习交流者的返校汇报会、校内专职心理教师的面授等方式加强工作交流和研讨,促使大家向身边的人学习,获得典型经验,并在工作实践运用中进步。

2.2专家讲

为了紧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与新形势,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外知名专家面向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让他们学到更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更实用的教育咨询技巧,促进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2.3送出学

高校应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与交流活动,包括全国高校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高峰论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修班、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各类心理健康疗法理论与实务培训等,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巧技能。

2.4竞赛激

唐纳德?克雷斯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比过去做得更好,而在于你比竞争者做得更好。”竞争能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评选、心理健康教育赛课、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与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激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强化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优意识,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

2.5考证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问题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几名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但兼职的老师往往专业知识又比较欠缺,能较好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通过培训考证促成长。因此,高校可免费对兼职心理老师、全体辅导员进行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的知识培训和考证,从而提升兼职心理老师的专业水平。

3.创新“方式多元”的考核激励措施

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机制是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活力,鼓励创新、争先进、创优秀的有效途径。

3.1加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高校应将各二级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综合考核中,并明确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项奖,并对单项奖的评选从发展性心理教育和预防性心理教育等方面提出详尽要求。

3.2落实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中应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内容和分值,学生工作处、二级党总支每学期应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3.3细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在辅导员月考核中建议实施缺项扣分的方式。

3.4重视朋辈辅导员的考核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