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71―01

开发本土资源并实施教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学习课堂。山丹地处河西走廊,蕴涵着许多丰富的民俗资源、旅游资源、地方资源、特产资源,在如何有效选择利用这些本土资源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自然资源,拓展主题教学内容

幼儿园选择教学内容必须以幼儿生活实践为基础,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例外,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以幼儿为主体,以让幼儿获得发展为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在关注幼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大自然、从家乡的乡土特色中,挑选一些课程资源来拓展主题活动内容,充分体现本土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生活性。如,对于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叶子”,我们的做法是:确定目标――丰富幼儿有关叶子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愿望;让幼儿体验各种叶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让幼儿运用各种叶子造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作,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收集素材――收集各种形状的叶子、有关叶子的图片与文字介绍,以及一些树叶拼贴的艺术品。生发内容――去公园或在校园采集叶子、对叶子分类、参观茶叶店、进行叶子创意拼贴等。这样的活动,由于幼儿、家长参与了,幼儿的兴趣颇高。

二、涉取节日资源,充实本土课程内容

教师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以一些重要节日为载体,选择有效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调整充实到课程中,让幼儿在节日的氛围中感知、体验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充分体验节日的热闹氛围,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如,在寒假开学的第一天,大班老师组织幼儿进行晨间谈话,让他们谈一谈春节里的开心事,孩子们个个眉飞色舞地说着正月里的开心事。教师抓住幼儿的开心经历和深刻体验,以“家乡的年味”为主题,开展了“放焰火――压岁钱――拜年――美丽的服饰――做元宵――做灯笼――亲子灯谜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验节日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学习到了“感知”、“实践”和“体验”的知识。

三、引领体验情境,拓宽幼儿活动空间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这也是《纲要》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认识色彩”这一社会活动中,教师带幼儿走出“课堂”,去广阔的大自然开展教育活动。孩子们会兴奋地发现“金黄的油菜花开了!”“有好几种颜色,白的、黄的、粉的,真漂亮”、“苹果、杏子和梨树的叶子是不一样的”……在亲自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丰富词汇,引导幼儿说出感受,让幼儿真正认识“斑斓的色彩”。

四、充实动手资源,丰富幼儿区域活动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区角活动的操作材料,创设多样化的有效区角,有助于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幸福山丹”中,教师是这样创设区角的:创设了美工区――利用各种美工材料表现山丹的风景,制作五彩山丹明信片;创设了语言区――投放景点、特产图片,让幼儿创编“夸山丹”的儿歌,或做小导游介绍山丹景点;创设了音乐区――提供“太湖美”的伴奏旋律,让幼儿创编歌曲“山丹美”;创设了建构区――用各种积木和废旧材料仿建山丹新区、大什字天桥、南湖公园等景点的造型。在这些区域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五、捕捉游戏资源,拓展幼儿活动天地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字:个性化;现代技术;情景教学;评价

伴随着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因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的结合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的语言,当他们接触了英语就会和自己的母语混淆。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局限在单纯的读书和听录音基础上,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缺乏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大大优化了英语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换句话说也就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全面地掌握。然而英语课堂的个性化教学也必须是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贯彻个性教学。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可以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独步处理教材,合理的创设课堂氛围,充分利用个性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发掘学生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巧借现代技术培养学习热情

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定的。为学生创设良好说英语的环境,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在初学阶段,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中句型“What is your name?Hi,I am…”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明白、准确的读出发音,并运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这对话。这样通过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使学生能够简单、形象、直观、准确地学会,记住、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巧用现代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学习情感,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歌曲的形式导入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利用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加上简单的动作来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借用“Hello!I am hello”。这首英语歌曲进行新课的学习并同时借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学些简单的动作,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乐于参与其中。

三、利用现代技术展示学习情境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要有良好的学习情景,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学习情景,从而进行有意义的教学。在教学中,要避免用简单枯燥的形式,而要运用现代信息、现代技术形象地、生动地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冲动。比如:在学习认识《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一单元人物David,Liu Tao,Yang Ling,Mike,Nancy时为了使学生熟悉了解各个人物特征熟记每个人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人物的图像,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所学的人物特征。利用色彩鲜艳的画面、逼真的视觉形象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使他们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像。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和多向性。

四、为学生提供展示知识舞台

不同的学生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填充句子,What are you___?(在干什么)的例题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答,有的学生答案是doing,有的学生答案是does,有的学生答案是done,还有的学生的答案是to do。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全班同学听。在集体交流中,同学们的收获和感受都会很多。交流结束后,并不让学生比较哪个答案正确,而是让学生说说除了自己的做法以外,你还准备采用哪些做法?为什么?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的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从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的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从而掌握知识。

五、利用不同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对学生不同的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既要说明不足又要指出让其努力的方向,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提高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教师就要有不同的评价,对优生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Good” 、“ Very good”等,对学困生教师不妨多鼓励几句。教师运用这种不同的评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英语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学习特征,创造学生的学习个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人优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课堂教学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有利于课改的成功进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俊明《英语教师的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胡文仲《英语教与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3篇

一、创设真实情景,加强意义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加强对句型的感知与理解。例如,为了教学生“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师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悬挂了一个气球,邀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并发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气球;女生则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着男生问其他学生:Does he iump high?学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着女生问:Does she jump high?教师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这样。学生就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该句型的意义。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 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 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这种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帮助学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既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教学,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新知。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 本土化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研究与教学研究实践”(项目编号2008A018),以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D027)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背景分析

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其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被大规模引入我国。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开设这门课程对于普及市场经济学的知识,改变学生的经济学知识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和经济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的教学有一种误区,许多教师误认为越是原汁原味地讲授西方的经济学,就越是与国际接轨,越有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高校教师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忽略了与本国现有实际相结合,即本土化问题,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简单照搬照抄照讲,结果既没有达到“西为中用”的目的,又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内涵的把握。

所谓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就是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内在于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即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采用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政治背景的分析案例,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对经济学的内涵。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1.精心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教学团队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课程建设来说,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建设了一个好的教学团队,才能建设好的课程。一是选好团队带头人: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由学术带头人的教授担任,负责对本团队对本团队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绘制建设蓝图;二是组建好教学梯队:多年来,西方经济学一直保持有6-8人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学缘、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团队主要成员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开展正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尤其针对团队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并通过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研究凝练教学研究方向,凝聚教学队伍。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上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并于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2.科研促进教学

团队教师以学生为本,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教研相结合,致力于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按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思路,团队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本土化上下功夫,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加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以科研促进教学,即科研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承担了自治区级以上经济学学科的科研项目十余项,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广西参与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研究”、广西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东桑西移’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经济学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了团队教师深入学习、领会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本土化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动态,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夯实了基础。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责任感教育 学习积极性 家庭教育

当前,孩子的学习受到家长前所未有的重视,学习积极性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家长极为重视。虽然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学习积极性教育,甚至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但孩子却把这些视为耳边风,依然故我。对此,许多家长很无奈,感叹孩子“少年不知愁滋味”。笔者认为,转变观念,进行责任感教育,是培养、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一、缺乏责任感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

责任感是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当学习者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生活道路要由自己脚踏实地地走,负责任地生活时,他(她)才会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个人理想,进而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许多孩子在家庭中过着一种缺乏责任感的生活,无论对家庭成员还是对自己,无论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缺乏责任感,用“不劳而获”形容他们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学习是孩子的社会责任外,他们几乎没有别的责任,养家糊口不需要他们,家务劳动也不需要他们,只要他们学习好了,家长就满足了。就是学习,许多孩子也体会不到太多的个人价值,因为他们学习与否、学习努力与否、学习好差与否,都没有事关当前生活的现实意义:冷了有衣穿,饿了有饭吃,没零花钱了家长就给,学习不努力、学习不好顶多挨家长的唠叨、训斥,习惯成自然,天长日久,家长的责骂也就无足轻重了。许多孩子,除了感受不到学习对当前生活的现实意义之外,也体会不到学习对自己未来的意义,很多孩子觉得,将来实在虚无缥缈,再说将来的个人生活已由家长负责安排了,住房由父母盖(买),结婚由父母出资,工作由家长来找,有了孩子父母还会帮着照看,父母死了自己还有遗产可以继承,何劳自己操心未来?某教师批评一个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时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生活啊?”学生振振有辞地回答:“俺爹给俺积攒的钱,俺一辈子也用不完。”教师竟哑口无言。可以这样说,现在的许多孩子过着“在家靠父母”而心安理得的日子,独立自主地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淡薄。这种缺乏责任感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缺乏理想,难以明确学习目的,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二、孩子缺乏责任感的原因分析

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下面的观念对孩子责任感的缺乏不无影响。

1.生命永生观

中国儒家文化将子女的生命视为自己生命的存续,这就是儒家的“永生”说。这种生命延续观在儒家的精致文化中不限于它的生物学意义,还十分重视作为文化的、社会的等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国家长特别重视子女教育,以图通过子女的繁衍、教育而达到生命的“永生”,这是中国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价值追求。[1]

在传统文化的生命永生观的影响下,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是以亲子之间的纵向关系为轴心的,亲子关系体现为界限的模糊(以父辈意志取代子辈意志)、感情的越界(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了过多的爱,消解甚至取代了夫妻间的爱)[2],于是“中国父母差不多半生都在为了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工作,到生儿育女,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中国亲子关系的一种典型的共依存行为就是对孩子责任的替代(父母代劳),家长完全代替了由子女独自承担的责任,孩子过着一种无责任的生活。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麻木不仁的生活。

2.以慈养孝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养儿育儿不单是为了孩子今生的生存与幸福,也是为了使儿女能够赡养父母,这种赡养既包括物质的供养,也包括精神的抚慰。子女将来能否尽孝养老既取决于子女的赡养能力,又取决于他们的孝道和赡养意愿。传统观念认为,实现养儿防老的手段是家长以慈养孝,即父母施慈更多地是为了激发子女尽孝的热情,增加子女更多的孝行,父母以慈养孝、儿女以孝报慈,父母老来有靠。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以慈养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往往导致家长们错误地解读“慈”及“以慈养孝”,认为“慈”就是父母承担家庭生活的一切责任,子女无事一身轻、无忧无虑、快快乐乐,“以慈养孝”就是前半生父母做牛做马、子女作威作福,后半生子女为父母做牛做马、父母安享晚年。这种错误观念会导致亲子之间界限不清,使子女过上缺乏责任感的生活。许多中国父母对他们在子女成年前与成年后所应负的责任范围往往是不加区分的,如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愿意继续承担成年后子女的教育责任,永远充当子女保护者的角色,父母责任心的“超重”容易造成子女责任心的“失重”,许多子女都将理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如自理生活等都诿之父母。

3.学习至上的价值观

学习至上的价值观由来已久。历史上,有学问的人、科举之士总是受到社会尊敬,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渗入到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之中,对“官”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历史上中国人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盛行,家长极为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在某些家长看来,“学而优则仕”的现代阐释是“读书—考大学—上名牌院系—读热门专业—挑好的职业、岗位”是人生最佳的奋斗路径。

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中学习至上的价值观使家长们把学习看成是孩子唯一的责任,把孩子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看得无足轻重,甚至视其为影响孩子学习的累赘。于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仅指望孩子学习好,至于其他事则由父母包办代替。由于孩子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没有受到良好的责任感教育,他们不懂得自己应该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缺乏对现在、对将来的责任心,于是学习责任也成了孩子的额外负担,成为限制其自由生活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