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双创”;地方应用型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壮大。
2.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也纷纷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妨碍了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此外,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比赛,认为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忽视教育效果,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其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且课程设置太随便,课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赛”的形式上,并未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与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不够的,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创新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高校缺乏这类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最后,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拓展。虽然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资源整合和利用效果不好的情况,所以对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在依赖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来推动高校的发展。
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课程,避免脱轨现象的出现,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职业规划等课程设置为必选课,改变以往懒散的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创新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建立考核评奖制度,鼓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另一方面,W校要为创新教育工作者提供经费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要只是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根据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双导师制;选、挂,引、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77-0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成功率偏低,究其原因是,在大学生中创业基础知识不够普及、创业意识相对落后。因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待进一步深入,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高校突破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中师资匮乏的制约[1],在师资的建设方式上不拘一格,建成一支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导师队伍。
1 创业教育中导师制的建立
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导师单靠高校自身培养是很难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只有借助校企业合作平台,通过“选、挂;引、聘”方式,才能建立一支容教学研究、创业实践于一身的导师队伍,这支导师队伍既具有创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创业实践能力,尤其是具有创业的经历。
在“选、挂;引、聘”过程中,“选、挂”方式用于校内创业导师的筛选和培养,即从校内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并通过挂职锻炼方式派遣他们深入企业去体验创业过程,以提高其业务素质、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引、聘”方式用于校外创业导师的引进,即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客座教师,或聘请一些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校内导师负责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校外导师主要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学者 + 企业家”的双导师形式。
2 双导师制模式的探讨
2.1 校内创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一定的商业和法律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合作和沟通能力。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担任创业课程的师资,尤其是校内创业导师不仅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创业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传统专业教育的方法还需掌握创业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校内创业导师具备多元化的教育技能和知识。通过“选、挂”方式培养校内创业导师队伍,使他们满足创业教育中多层次创业课程体系和多层面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以及“创业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及差异性[1,2],校内创业导师所肩负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负责向学生传授一些创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经济学、公司法、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及企业所有形式的普及,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商业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创业通识教育”(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一个创业者,怎样才能成功创业,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商业用语,学会以小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课外实践中,校内创业导师帮助学生学会商业策划,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在“创业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可以对那些选的有较强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深化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 “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让他们掌握如何筹集资金、选创自己的公司,建立公司。
总之,校内创业导师向学生传授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是他们完成有效创业的基石。
2.2 校外创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创业理论知识输入的成功与否,最终要通过市场这个试金石的检测。从企业“引、聘”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大学创业教育,是由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的。作为学生的创业实战“教练”,“校外创业导师的主要职责如下: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把自己创业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在创业思想、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困惑做深入分析和指导,同时以现场交流会等形式让校外创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以利学生把自己在创业上所遇到的困难向他们请教,及时得到他们的指点;另一方面,在面临把产品推向市场和竞争对手打压的双重风险时,校外创业导师利用本身的优势,对学生在市场开拓、社会关系等方面给予帮助,有效弥补大学生市场开拓中的经验不足,帮助学生进行竞争分析,放大竞争优势。因此,大学生创业无论市场竞争,还是市场的开发,校外创业导师的帮助和指导都是重要的支撑。
创业者不是教出来的,但一定是实训出来的,毕竟在学校这个小舞台上,学生演不出创业的大戏,只有放到市场这个大舞台上,才能唱出风采。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校外创业导师通过实践指导的方式,完成学生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并通过他们的外联内动,成为学生由理论到实践的动力源。
2.3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施
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双导师新机制。校内创业导师侧重于对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优化创业思路,增强创业能力、有效地整合配置自身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对工科学生来说,开展创业活动,需具备创业项目的科学策划、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知识,而经济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公司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对于化工、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发展了解,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把握市场动态。因此,在校内加强文、理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建立完善的校内创业导师队伍。
校外创业导师在学生的创业教育充当实战“教练”,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战模拟训练,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媒介。校外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各环节,把他们经历过的创业挫折和学生分享,并对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团队的选择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尽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与校外创业导师的创业方向会有所不同,但对创业中的共性问题,他们可以给出中肯的建议[3]。
校内和校外创业导师相互沟通、因材施教,可以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志趣结合起来,可以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双导师制为学生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其学习成果也不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
3 结束语
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创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以“选、挂;引、聘”方式建立的双导师制,可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引导学生科学创业。双导师制能够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市场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华.“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维[J].社会科学家,2011(8).
关键词:双语教学;地方高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36-03
高校双语教学,是指在高校中运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加,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迫切需要专业扎实、外语流畅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中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高校双语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下文中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笔者对北京市属高校北方工业大学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关于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研究生对双语教学的基本态度和需求。
(一)关于双语课程的认识
对于双语课程的开设,80%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20%的学生认为“必要”。而对于选择双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调查问卷中排位比较靠前的几个理由分别是:提高外文专业文献阅读水平、提高外语听说水平、获得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等。
对于双语专业课,50%的学生认为专业内容更重要,30%的学生认为英美法思维更重要,只有20%的学生认为语言更重要。而对于学习双语课程最大的困难,60%的学生认为最大困难在于专业内容难,40%的学生认为是语言基础弱。
(二)关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于双语课程的授课模式,有90%的同学选择了“教师讲授与同学发言讨论相结合”,其中多数同学希望教师讲授比例占50%~60%,同学发言讨论所占比例约40%~50%。另外,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同学们普遍认为在课堂行进行英文的presentation有一定必要或非常必要,可以锻炼提高自身能力,9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课堂行进行英文案例讨论。
(三)关于双语课程授课中的教学语言
对于课堂上教师讲课或组织讨论时使用英文的比例,40%的学生选择“学期初以中文为主,逐渐增加英文比例,最后过渡到全英文”,30%的学生希望“以英文为主,必要时运用中文解释”,20%的学生选择“中文和英文穿插结合”,10%的学生希望能“一遍中文再一遍英文”,无人选择“全英文授课”或“以中文为主”。
对于任课教师的口语,40%的学生希望“最好能有纯正的英音或美音”,30%的学生希望“可以有口音,但发音要清晰,语速可以适当放慢”,30%的学生认为“语音和语速都不重要,能听懂就行。”对于双语任课教师的素质,学生最关注的首先是教学环节设计合理(100%),其次是教学内容深度适中,安排得当(90%)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强(80%)、能提供适当的辅助阅读材料(80%),而对于课件制作等能力相对不太看重(20%)。
(四)关于双语课程的教材选择
对于双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40%的学生希望使用国外原版教材,30%的学生希望选择中英双语对照教材,另外30%的学生则选择经节选、编辑过的国外原版教材。
虽然囿于条件,仅对一所北京市属高校的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但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研究生对于双语课程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获得了充分认可,而选择双语课程的目的更多在于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而非提升语言水平;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目前学生显然并不满足传统的教师单方向灌输,而普遍希望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同时课堂上有讨论和互动,包括学生进行presentation和案例讨论;对于授课语言,虽然对英文比例的选择略有差别,学生还是希望能切实做到双语并用,而非纯英文或以中文为主。对于任课教师的语言能力,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表达清晰,易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语音语调的优美地道;对于教材,多数学生希望能使用原版或经编辑的原版教材,以期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
虽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但毋庸置疑,授课对象对课程的期待和要求,是教师确定授课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了学生对双语课程任课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的努力方向。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困境分析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但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一直是近年来教改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关于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与现存问题,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仅讨论对于地方高校开设双语课程而言最大的困难――师资。
双语课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与配合,而其中教师的作用尤为关键,教师的资质和能力决定了课程的最终效果。笔者理解的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多数是指中英双语)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首要教学目的,而两种语言的运用是工具和手段,以此扩展专业词汇量,提高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最终提升思维能力,二者的次序不宜倒置。因此在教师的选任上,优先考虑的是专业而非语言能力。正由于此种考虑,非专业的外教与外语专业的中国教师均非最佳选择,而母语为英语的本专业教师一来稀缺,二来教师不懂中文,纯英文授课环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对地方高校尤其非重点高校而言,确非现实选择。较为理想的人选,是在国外留学或者工作多年,熟悉专业知识同时使用英文表达基本无障碍的任课教师。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师资较为稀缺,在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在地方高校讲授双语课程的教师,多数虽已取得本专业的博士学位,但并没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工作的经验,英文文献的阅读或许并无大碍,但用英文准确、流畅地表达专业内容依然难度很大。为了将专业内容讲述清楚,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较多地借助中文表达,实际教学语言中的中文比例往往超过50%,由此师生均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中文依赖,从而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开设双语课程的初衷。在课堂教学环节英文输入不足,直接影响学生浸润式英文语境的形成以及有效英文输出。笔者认为,师资力量薄弱,双语课程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教学中英文输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加强师资培训,包括在国内的培训以及一段时间的国外培训。国内为期一周至数周不等双语教学培训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通常并不立竿见影;能去国外学习交流一段时间,语言能力固通常会得到快速提升,但此种机会较为难得,目前还无法在众多双语任课教师中大规模推广。
对此困境,笔者认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应大力加强自我培训和提升,充分利用英语学习资源与软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进行语音语调矫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双语教学思维拓展与模式创新来增加学生的有效英文输入。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
虽然近年来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改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也不断出现,但对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课堂,最多扩展至课前与课后。笔者建议,为解决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而进行的教学模式创新,除其他学者建议的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新教育技术等建议之外,还应考虑突破课堂教学环节,将专业课双语教学与研究生英语教学相衔接,将课堂教学与学术实践活动相衔接,将课程学习与社团活动相衔接,从而打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团活动几大模块,形成全方位多维立体教学模式,运用其他资源弥补双语课堂英文输入的不足。
(一)专业课双语教学与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对接
研究生阶段除开设专业课程外,通常还会开设研究生英语、专业英语等语言类课程,如笔者所从事的法学专业会开设法律英语。如果双语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能与研究生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联合进行教改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对接与互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语言类课程的英文输入弥补专业课英文输入的不足,同时以专业课的内容充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双方均会因此而受益。
(二)课堂教学与学术实践的对接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需完成培养计划中列明的专业课取得学分之外,还需要完成一定的学术实践活动。与双语课程密切相关的学术实践活动很多,如:
1.读书会。各院系通常有不同专业的老师组织各自专业的读书会,带领研究生共同研读经典名著,其中也包括英文原著,即使不是双语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输入。
2.论文工作坊。以笔者所在的文法学院法律系为例,有教师组织了论文工作坊,选定研究生若干选题后会组织阅读中英文文献、中英文案例等材料,最终完成相关选题的论文,其中也有专业英文的输入。
3.案例工作坊。这是笔者组织的一个案例研讨小组,选择国际法领域WTO、ICSID经典英文案例,带领研究生一起阅读英文资料,包括各参加方提交的法律文件以及专家、仲裁员做出的报告或裁决,一些案例直接与国际法双语课程相关,直接呼应课堂教学内容。
4.专业性英文竞赛。以法学专业为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模拟商事仲裁庭竞赛、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等专业性比赛,在准备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英文资料阅读与写作,以赛促学,效果良好。
5.英文学术讲座。研究生参加英文学术讲座可以直接增加专业英文的输入,可以将参与英文学术讲座作为评定双语课程平时成绩的考量因素之一,从而将双语课程的教学与英文学术讲座实现对接,利用开放性的课外学术资源丰富学生的英文输入。
(三)课程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对接
目前各高校均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除常见的英语角、英语协会外,还有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戏剧大赛等活动。双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组织鼓励双语课堂的学生参加上述社团或比赛,在活动过程中增加英文输入。笔者为国际法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法》双语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就有该课堂的学生在本校申请设立了TED NCUT,并于近期组织首次英文演讲分享。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增加英文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从而促进双语课程的教学。
综上所述,双语课程中的英文输入环节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环节本身,拓展至语言类课程、学术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经过任课教师的努力与协调,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团活动几大模块的互动与对接,创设全方位多维立体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英文的有效输入,为学生创设的更好浸润式英文环境,弥补地方高校双语课程师资力量的不足,促进双语教学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金柱,刘艳芳.高校双语教材的现状分析[J].华章,2013,(01).
[2]侯丽红.试析激励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华章,2012,(36).
[3]王伦,孙静艺.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国外双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67-168.
[4]李璐.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基于审计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2,(23):226-227.
[5]王光大.试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改进策略[J].中国轻工教育,2011,(03):45-46,74.
[6]赵德荣.双语教学在教育国际化中发挥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02):32.
[7]李明哲,徐亚兰,高志英.高校理科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图论基础》课程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8):135-136.
[8]洪必纲.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的教师激励研究[J].硅谷,2009,(10):101-102.
[9]方莹.论高校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6-109.
[10]袁利平.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82-87.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for Post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WU Li-j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44,China)
关键词:自主学习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5
1 问题的提出
之所以提出培养高职单招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论题,首先是因为教育部为了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机制,已批准全国近160所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试点。随着这项政策,新的学生群体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中,他们的英语水平更显不足,使英语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其次是经过中学的应试教育,学生养成了只关注与考试相关技能训练的习惯,这种情况反映在英语学科上就是学生只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的读和写这两方面的培养,而全然忽视了听说的训练,这和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2 高职院校单招生英语“双向结合式”教学模式试验
2.1 试验对象
本次教学试验的时间为半学期,即2013年秋期,我们在2012级室内装饰1、2班中进行试验。
2.2 观察自主学习教学试验的实施
2.2.1 动员阶段或准备阶段
利用上课时间对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大致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令人担忧的是单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对学习英语感到十分地痛苦。
从调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一般,学习能力各异,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低。第二,两个班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不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两个班超过或接近4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了没有用”。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绝大多数是属于工具型动机或证书动机等外在动机,缺乏成功的学习者所具有的内在动机,没有好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第三,学生学习工具单一,因为对这一门学科的不重视,有的学生手中仅有一本教材,上课有时连课堂笔记都不记,上课仅是为了混学分。
2.2.2 实验测试阶段
首先,通过学习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把平时同学们专业课上的专业物品拿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来,增加同学们的熟悉感。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针对单招学生英语底子薄,语言基础差,词汇量少的特点,从最基本的词汇开始,用实物与英文相结合的办法,一个个单词地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把英语教学融入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中。
具体说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做到:① 所教单词必须与专业课所需单词相结合;② 上课尽量用实物展示,以便学生形象、生动地学习单词;③教师要对所教专业单词的专业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
其次,通过体验英语学习中策略、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形,对“单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调查表”中的学习策略进行体验。例如:
“我一般根据单词的发音和它的结构、词缀来记忆单词。例如:cartoon(卡通),和我们平时对动画片的称呼相结合;词缀dis 表示分开。如: dislike 讨厌等。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加深我的记忆,使我更容易的记住单词。(记忆策略)”
“每当我英语学习有厌倦感或学习紧张的时候,我一般以深呼吸、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放松自己。当我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时,我会以阿Q精神鼓励自己,一定能学好英语。(情感策略)”
最后,加强学生互助学习。
学生们利用自己专业知识的功底,以团队的形式对全班进行专业术语ppt讲解。通过这一办法,同学们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生动地学习了英语单词,更增进了团队协作能力。
2.3 数据统计
根据学生在“双向结合式”教学模式试验前后的测试成绩对比,对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图1 2012级室内设计1、2班试验前测试分数对比图
图2 2012级室内设计1、2班试验后测试分数对比图
从2个测试对比图可以看出,在试验前两个班的成绩很接近;但试验后两个班的成绩差距较明显,尤其在70―80分这个分数段。说明通过试验,部分单招生已经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并且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使之运用于自身的英语学习中,提升自主的学习能力,为将来的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高职院校单招生“双向结合式”英语教学模式试验结论
针对单招生的“双向结合式”英语教学试验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理念的一种积极教学尝试,它体现了当前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单招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高职英语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目前还无法保证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所研究的单招生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参考文献:
[1]Brooks,A.and P.Grundy.Beginning to Write[M].CUP,1998.
[2]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1998.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参考文献:
[1]胡桃.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