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当学生因知识匮乏、无法理解文章内涵时加以引导

阅读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内涵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已经不再是老师的"教本",而是学生的"读本"。教材中文章的内涵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因此,当学生在自主阅读文章时,往往会因为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的匮乏,而导致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甚至扭曲了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从而获取正确的结论。例如,当学生在阅读《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其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园中别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一段中涉及到很多问题:香气为什么会有颜色?又怎么会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为什么作者要说: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花与人们生活的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如果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只能越探究越糊涂,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这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段落中所使用的是"通感修辞手法",并给学生补充"1982年极''左''论调笼罩的时代背景"。不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文字表明,而无法深入其精髓。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花与人一样,都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却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二、当学生在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出现偏差性解读时加以引导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技能的形成都可以在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与思考,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由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人生阅读较浅、个体差异明显等原因,他们在自主解读文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积累对语言和文本的体验,并利用讲解和提问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这篇文章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的"朗读指导",自主朗读诗歌,并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理解作者运用抽象化语言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愁,并将情感上升到渴望两岸得到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从整体上看,很多学生仍然无法深入掌握诗歌的内涵,这是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够而导致的。对于其中的每一句诗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启发,引导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触角,切身体会作者人到暮年却不能"落叶归根"的遗憾情绪。

三、当学生体味关键词,却收获甚微时加以引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自主体味、推敲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作用。初中学生的鉴赏能力较低,对于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对于关键性词句,品味收获比较肤浅。尤其在阅读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大体阅读一遍,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文章内涵,但实际上,文章的精髓并没有被学生细细研读出来,最终造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质量低下,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教会他们将重点知识和整体感悟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很多学生对于其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孔乙己在摆阔;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表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字进行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中挖掘出"封建科举制度"这一罪魁祸首。可见,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对阅读教学中引导技巧的几点尝试,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慧卿,范明科.《初中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6)

[2]秦春霞.《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0,(02)

[3]赵青年.《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革新,2008,(11)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育;激发兴趣;创新;效率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然而,在我的音乐教育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谈谈以下几点经验。

1 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也就更加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会受到制约。比方说很简单的自我介绍,新学期开学我接了一个刚入校的七年级,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笑脸。“作自我介绍吧!”同学们一脸的没趣“哎,又是自我介绍。”我把我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大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变得神采飞扬。自我介绍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朋友》的旋律重换了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通过这次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活动,不但老师、同学互相之间了解了,而且增进了师生感情。

2 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但是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励,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轻视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的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3 通过赏析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美的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4 通过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情感信息。比如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接着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音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创设了锣鼓音的喧闹气氛,带给学生一个新鲜感,这样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