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工程方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我们农业生产中所提倡的大农业,又是将加工、销售等因素综合起来,以期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现代高级农业。所以他是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技术,对知识的要求较高,必须超越生态学、农学、林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融会与贯通,需要多个学科学者的共同参与建设,需要生态农业自身理论体系的拓展。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很难协同,各个学科大都单兵作战,另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民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经验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仿照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各个生态系统情况很难一致,现实中往往并不能获得成功。
1.2技术体系完善度不高目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缺乏对生产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包含传统经典经验如何传承,高新科学技术如何引进等众多问题。在生态系统创新方面,我国技术开发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研究水平较低、人力物力严重浪费,成果转化几乎为零。此外在技术的研发上,我国生态农业注重工业现代技术,轻视高新生物技术,造成技术结构不适宜,江河湖泊等环境污染、平原梯田地力衰退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破坏问题难以有效地解决。
1.3推广力度不够生态农业历史虽然悠久,各级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但其大面积推广运用仍然局限为数不多的县市,目前为止仅仅在100多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推广运用。由于农民在生产中只愿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异常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而言很难接受,他们担心开展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自己的农业收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仍然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改善生活。因此,如何让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耕作,以期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教育推广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
2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服务的优势
2.1特色资源馆藏丰富河南省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追溯于本世纪初,至2004年,河南省内高校纷纷参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达到一个峰值,成为自建特色数据库快速发展的时期。笔者对河南省所有本科院校、部分专科院校的图书馆特色库建设情况做了网上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院校图书馆建有专题特色数据库。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除建设的“玉米特色数据库”及“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既满足了河南农大的教学科研,又可以为河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需求。河南科技大学正在建设的豫西地区“干旱地区作物特色数据库”可以为豫西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服务既是永恒的目标也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区域,不管是特色信息服务还是信息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各个学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围绕图书馆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以读者为主,为高校学科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智力保障,但服务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一方面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实现特色资源区域建设,实现它的服务功能,如日夜兴起的观光农业,由于涉及农业、旅游、生态等多方面学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另外通过地区的图书信息联盟,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2.3人才优势突出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现有在职教职工11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博士1人,硕士6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人员分布于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农林、工科、文科、理科、教育与经济管理、艺术等专业。另外,将这种优势与本校专家、教授和学生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为生态农村建设服务,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为生态农业服务的方法
3.1发挥信息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既有传统的书籍、报纸等文献,又有网络电子文献,综合学科门类较多,针对性强,兼有系统性、完备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学术水平较高,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林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的资源信息。其次图书馆员能够时刻关注上述专业的学术动态,及时将科研成果填充到电子文献中,保证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另外高校中学科的研究者一般都承担着一些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他们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与专利可以直接运用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提高成果转化的数量级效率。
3.2发挥馆藏优势,普及生态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态农业的优势知之甚少,对目前生态农业的宣传接受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大规模发展,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生态农业,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正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迎合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展资料、标语、书籍、报刊、电视等形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
3.3发挥设备优势,建立专题网页探索农民群众接受和欢迎的信息服务形式、努力把农业科技信息传递到乡、到村、到户,发挥信息化建设为生态农业服务的积极作用。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的互动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共享和服务方式。网站的建立是农民最直接获取信息的途径。高校馆员一方面可以将农业生态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管理手段、注意事项、成功案例等内容建立通俗易懂的数据库,通过查询数据库,可以了解生态农业的大致内容,优缺点等相关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原理、生态设计模型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建立数据库,及时的将农民需要的生态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等内容进行,引导他们进行生态农业的操作,解决技术不成熟的后顾之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1资源优势
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地理环境广阔,自然风景优美,特色农产品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郁,对渴望体验农村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北京、天津居民选择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处。河北省栾城县是全国著名的草莓生产地,十几年来,该县每年都会举办草莓采摘节,带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发展至今,栾城县采摘面积达到670多公顷,采摘品种不断丰富,包括了草莓、甜瓜、油桃、水果西葫芦等。位于京津腹地的永清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乡乡有农家乐、采摘园。永清县拥有34000多hm2林地,其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是全省之最,被誉为京津走廊的“天然氧吧”。这里的原生态历史沉积与生态农业的人性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绿、美、鲜已经成为吸引人们来此观光的鲜明特色。
1.2区位优势
河北省内环京、津两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4年12月,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提出将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港通、智能交通、综合枢纽等领域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交通一体化取得实效。在铁路方面,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将出资100亿元,共同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在公路方面,北京交通委员会将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及人口分布进行规划,实现国道、高速与津、冀的对接;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综合发挥其先行及保障作用,最终形成相邻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交通的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短路程、低花费成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
2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乡村风貌是根本。所以政府应该以景观的概念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具有当地独特文化的新风尚农村,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乡村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地。
2.2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丰富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如果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只是简单的采摘、农家乐,那么将会导致同质化严重,就会失去客源吸引力,旅游业无法长久发展。只有与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才能使生态农业旅游长足发展。
2.2.1随着旅游的常态化,游客开始追求具有深度的体验。因此在设计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上,就要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能够引导游客进行深度地参与活动,加大在互动性的旅游项目上的设计,努力营造深度体验的氛围,让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2.2.2生态农业旅游要属于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因此要注重真实性。在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注重旅游项目之间的优化组合,使吃、住、行、娱、游、购配套发展,具有整体性,保障游客能够体验到生态农业旅游的真实性。
2.2.3要想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独树一帜,就得发掘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越是与众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在进行园区开发时要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突显出原有文化的韵味,形成独特鲜明的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2.3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实现规模经济
河北省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要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企业间联手营销,实现规模经济。这样既可以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避免同业间恶意的价格竞争,使企业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战略。
2.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促进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知名品牌带动整体发展的战略。具有星级设施及服务的知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周边旅游园区的兴起又会反馈给知名园区,形成共生共荣的发展关系,达到延长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生命周期的效果。
2.5跨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完善协调、监管机制
产品高质量 营销严要求
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农场严格按照农作物的作业规范,选用先进的农产品操作方式,在水果种植培养上严格防止和杜绝农药残留物对农产品的污染,确保产品完全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在产品销售方面,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行“品牌”战略,在同一品牌下统一标准、统一品质、统一价格。这些方式起到了带动、扶持、示范的作用,这些在海南已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并对开拓海南农业种植及农产品的经营交流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孜孜不倦发展事业
在海南省引进种植(“美国夏威夷优质红色女士木瓜”)并取得成功后,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内部的生产,以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为目标,通过统一种子种苗的供应、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销售等的规范管理,促使种植产业成为了“产品标准化”、“产业规划模化”、“销售一体化”的联合体。同时,海南旅游经济已将当地的热带种植、房地产开发、海产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整合为一体,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公司决定发展观光旅游经济,建设整合更多的优良资源,把触角伸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基于此,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决定,将竭力把海南特色的农产品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让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来自海南健康岛的特色及绿色健康食品。2007年,公司建设了观光型的生态种植基地,以观光旅游拉动公司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政策制订到措施落实,以及专业游客运送,公司都精心策划,并对各条旅游线路精心设计,从游客就餐点到住宿点都统一认定,每一个环节都确保了旅游服务的高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海南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未来的承诺
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07年将投入资金1亿元人民币,在木瓜的深加工方面要进行突破性进展,聘请国内专家学者为高级顾问团队,力争推出10余种绿色包装食品,罐装食品等进入全国市场,并将部分出口海外市场。日前销售定单已签署完成。公司将永远把“诚信专业,打造绿色健康新生活”的宗旨摆在经营的首位。
背景链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旅游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81-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由传统农业类型向生态农业类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正日益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城市郊区的旅游观光农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形式应运而生,同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并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促进秦皇岛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观光农业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重要思想内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以及共同性原则3个方面基本原则。
2.旅游观光农业的内涵
旅游观光农业又称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其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2]。
二、秦皇岛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1.多样的农业产业类型,为秦皇岛市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供基础条件
目前,秦皇岛已初步形成了粮油、蔬菜、畜牧、水产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和集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社会化服务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8%[3]。
2.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秦皇岛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旅游资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南戴河旅游度假区、昌黎黄金海岸等40多个旅游景区独具魅力,每年吸引上千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3.秦皇岛市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农业的要求
旅游观光农业能使秦皇岛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农业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使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具有旅游观光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旅游观光农业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秦皇岛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秦皇岛市旅游生态农业的典型范例――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
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北戴河,距京沈高速公路北戴河引线500米,东与联峰山公园唇齿相依,西与南戴河风景区隔河相望,南与海滨浴场襟袖相连,交通便利,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也是您接触自然、深入生态的理想场所。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占地面积3600亩,依靠高科技农业,突出农业特色,现已形成了产品系列化、种养生态化、环境园艺化的高效农业生产格局,成为全国首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AAAA级景区。
四、秦皇岛市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取得的综合效益
1.促进秦皇岛市农村人口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旅游观光农业不仅需要懂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还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作用和示范培训,能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同时,旅游观光农业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行业,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游客。通过城乡居民的互动,促使农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自身素质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2.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强秦皇岛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观光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利用独特的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农村乡村文化生活,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休闲度假。为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必须以当地农业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形成特色和规模。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的可观赏性,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了贡献。
3.提高秦皇岛市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为社会带来5个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农业旅游观光还可以带动与旅游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使乡村旅游接待地与周边地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旅游的产业链,扩大了产业面,形成了产业群,并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秦皇岛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并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取得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收益,为秦皇岛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Abstract: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new form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connotations of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 of developi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area of Dahuofang River,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developi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five projects.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流域;生态问题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develope;river;ecological problem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45-02
0引言
绿色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东部重要水源地,库区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农业污染、资源不足等系列问题,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必然选择。
1绿色生态农业概念
绿色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资源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大伙房水库流域概况及农业生态问题
2.1 流域概况大伙房水库建立在辽宁抚顺浑河上,库区流域位于辽宁省东部偏北,东经123039'42"-125028'58",北纬41041'10"-42038'32"之间(图1),流域面积为5437km2,多年评价流量为52.3m3/s,总库容为21.81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8.6万平方米,是辽宁省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流域内主要地貌类型是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0%(图2左),海拔大多在1000m以下,坡度相对平缓;平原主要是浑河谷地以西的冲击平原,与辽河平原相连,其余为山间盆地与山间谷地(图2右)。年平均气温为4-7℃,年降水量为550-1100mm。
2.2 流域农业发展概况流域地形复杂,土壤停留在原始发育阶段,以各种类型棕壤性土质为主。流域总耕地面积约39475 ha,其中高产农田约20053.3ha,占耕地总面积50.8%,中产农田约9835.4ha, 占耕地总面积26.7%。流域农作物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粟、小杂粮和蔬菜等,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大宗作物,油料作物以大豆、花生为主;家畜品种有猪、牛、羊、马等60多种;果树资源丰富,除大量栽培品种外,有仁果类、核果类等20多个野生品种;野生药材以人参、紫草、龙胆草、黄芪等为主,食用菌类则以香菇、滑子菇、平菇等为主。
2.3 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大伙房水库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及构成(表1)变化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2007年,大伙房水库流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速度较快,建设用地及耕地的大幅度增加表明区域内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剧烈,而林地和草地的减少则表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很大,未利用地的大幅度增长说明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与干扰造成了流域内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较大破坏。
2.3.2 农业污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大伙房流域农田生态系统化肥施用量呈上升趋势。流域内主要使用的化肥氢氨、硫氨、尿素等用量逐年增加,而氮肥作物吸收率不足40%、磷肥吸收率不足30%,其余的化肥经挥发、淋溶、反硝化作用和地面、地下径流等进入环境。以渗漏和地表径流形式进入地表水的氮肥约占施用量的35.4%、磷肥约占4%。农药多属不易分解的化学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必然造成水质的恶化。目前水库上游地区饲养牛17.7万头,生猪30.6万头,羊20.3万只,鸡、鸭家禽等797.5万只。禽畜粪、尿总体流失率在10%左右,汇入大伙房水库量约占总排放量的一半,加之废水处理设施落后,加剧了流域水质恶化。
2.3.3 可用水资源紧张。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相对量不足,径流变幅大。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50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1]。一方面流域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且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0.5-1.5倍以上。水污染治理工作滞后,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已成为农业水源可持续利用的二大障碍。
2.3.4 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流域发展缺乏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建房占用土地多为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较肥沃的地区。建设用地也在逐年增加,一些项目盲目上马、缺乏切实可行的项目论证,在计划、资金、原材料、市场需求等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急于占地建厂,造成土地使用率过低。由于乱砍滥伐、超坡度开荒种地及坡耨地种植形式不合理,虽然每年都治理了相当数量的水土流失面积,但是水土流失现象仍有发生。现有耕地土壤条件差,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低产田占有相当比例,人多地少的矛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大亟待解决。
3流域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绿色生态农业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以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
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遵循“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究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目标和基本战略。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协调性,它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讲求综合效益和优化农业结构的农业新模式;二是持续性,它突出的永续性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即除了确保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外,还须保证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具有全面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能力。
3.1 大伙房水库流域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思路培育和发展库区绿色生态农业,一是要按照“库区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战略,加强库区生态农业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制定具有库区特点的科学的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二要从库区的实际出发,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龙头企业[3],形成生态产业链及产业群,拓宽生态产业范围;三是要坚持“高产、高效、优质”的原则,根据库区农业资源实际和条件,把发展生态农业与调整和优化库区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库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四是要完善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五是要根据库区不同生态类型,建设高产、多熟、优质、高效的集约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总结和推广集约型生态农业技术,开发适宜当地环境的生态农业体系。
3.2 实施五个发展工程
3.2.1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在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围绕壮大畜牧业、保护地、药材、杂粮、林果业五大产业,整合生产要素,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4]。一是建立适应消费与市场对接的畜禽商品生产基地,通过培育一批优良育种大户、一批养殖大户、一批加工大户和一批流通大户,推进畜牧业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建设以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周围沿线乡镇为纽带的保护地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建设与合理规划流域内药材生产基地。按照扩大规模与调整种植结构并举的要求,积极推广高效栽培模式,建设果蔬、农牧、冷暖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建设流域上游的杂粮生产基地;五是建设覆盖全流域的林产品生产基地。
3.2.2 发展农产品加工工程。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构建公司与新型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合作格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紧紧围绕“五大基地”建设,着力抓好“三个一批”。一是做大做强一批,将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强做大,形成较强的拉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外引内联一批。搞好项目包装,积极吸引域外客商到流域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推介药材、脱水菜、畜产品、果品、林副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加工项目。同时,加强联合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条的紧密度。三是培育发展一批蛋类、乳制品和干鲜果等深加工项目,使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3.2.3 建设观光农业工程。利用大伙房水库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把流域特色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成“农家乐”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基地。通过保护并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旅游区优势,运用高科技在更高层次上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围绕建设旅游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一批无公害、无污染的高效生态果园、特色养殖园。同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以人文、生态景观为主体的特色观光休闲农业,形成大伙房水库流域生态旅游农业经济格局。
3.2.4 发展生态林业工程。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尽快制定、出台《大伙房水库流域林地保护管理办法》,使得流域林地保护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一是设立林地界桩(标),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保护林地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地实行重点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对天然林实行特殊保护、严禁破坏林地植被和地貌。二是禁止毁林开垦,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林地经营单位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防止林地地力衰退和水土流失;在5°以上的坡地整地造林、抚育幼林、集材作业等,应当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三是流域内各项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征用林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本着“用一还一”原则恢复植被,确保林地不减少。四是禁止毁林采砂,对毁林采砂严重地区产行重点监控,综合治理;禁止采挖风景石。
3.2.5 实施环境保护工程。一是实行畜禽的规模化饲养,对规模化畜禽场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严格控制工业“三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工业和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沃土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控制农业自身污染。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推广生物农药,用生物制剂代替化学农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切实夯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双发,李树滢,等.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水利渔业,2004,24(3):46-47.
[2]廖允勇.西部地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