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成长自述

小学生成长自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成长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成长自述

小学生成长自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肝细胞癌 血管生成 紫杉醇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26-02

紫杉醇 (taxol ,paclitaxel) 是一种微管稳定剂,最早在20世纪70 年代首先从美国西部紫杉中分离得到,它通过稳定微管阻断细胞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细胞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1] ,现已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建立肝癌HEPS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旨在观察紫杉醇对小鼠肝癌HEPS生长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为开展临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紫杉醇针剂购自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抗CD34 单克隆抗体为Santa Cruz 公司产品。TUNEL 试剂盒为罗氏公司产品。

1.2 实验动物模型癌HEPS瘤株,由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提供。KM小鼠: 雄性,6-8 周龄,体重18~20 g ,购于包头医学院动物中心。小鼠于清洁级环境中饲养。

1.3 动物分组及干预治疗30 只小鼠分为2 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只。自模型建立次日2 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紫杉醇(13mg・kg-1・d-1) 。紫杉醇每给药5 次停药3d ,停药期间仍给予生理盐水注射。

1.4 肿瘤大体相关指标检测实验第25 d 处死KM小鼠并分离皮下肿瘤,称重,另取部分癌组织于- 80 ℃保存备用。

1.5 免疫组化染色和微血管密度( MVD) 计数采用免疫组化SP 法染色肿瘤 组织。观察CD34 表达情况并记录MVD ,MVD 计算采用Weidner 等[2] 的校正技术。由专业病理医师盲法操作。

1.6 肿瘤细胞凋亡检测肿瘤组织石蜡切片采用TdT介导的带生物素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 检测细胞凋亡指数。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1. 7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为两样本的t 检验(α= 0.05) 。

2 结果

2.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第25 d 所有裸鼠均见皮下隆起性肿块,侵及皮肤。裸鼠瘤重见表1。实验组瘤重小于对照组(P

2.2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指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1,图1) 。

2.3CD34 的表达和MVD 记数CD34 在实验组癌组织中不表达或仅呈弱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中则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窦隙状分布于纤维间隔内的血管壁,其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高于实验组(图2) 。计数MVD 见表1

表1 各组间肿瘤质量、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的比较(x±s)

*与对照组相比, P

3 讨论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 是指在已形成血管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它是维持肿瘤生长和发生转移的前提。肿瘤尚无血管长入时其生长不会超过2~3 mm3 ,这种微转移灶可长期处于“冬眠状态”[3] 。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及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的血管系统目前已成为一个新的抗肿瘤治疗靶点。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用紫杉醇干预治疗,对照发现治疗组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紫杉醇能抑制HEPS的生长。以前的文献报道了紫杉醇作为一种细胞毒剂,因为其稳定微管特性使细胞阻滞于G2/M 期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 。近年有研究显示紫杉醇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在我们的实验里紫杉醇干预组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新生明显的受到了抑制,紫杉醇干预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紫杉醇具有显著的促进HEPS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测在我们的研究中紫杉醇对HEPS的抑制是由于其对HEPS 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本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紫杉醇通过抗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抑制肿瘤生长,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化疗药物。

参考文献

[1]Horwitz SB.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axol. Trends Biochem Sci ,1992 ,13 (4) :134

[2]Weidner L ,Semde J P ,Welch WR , 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correl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N Engl J Med ,1991 ,324

[3]Folkman J . Fundamental concept s of the angiogenic process. Curr Mol Med , 2003 , 3 :643

[4Long BH , Fairchild CR. Paclitaxel inhibit s progression of mitotic cells to G1 phase by interference with spindle formation without affecting other microtubule functions during anaphase and telephase. Cancer Res ,1994 ,54 :4 355

附图

小学生成长自述范文第2篇

正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调失衡的反思,引发我们去研究探索在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观照下建构德育生态的融入策略。德育融入策略的建构有利于为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学生道德发展的生态场;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和自动提升。

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由此,也为学校德育的融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仅从构建德育生态的角度就学校德育模式中的“融入策略”作一简述。

一、在德育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中融入

融入,单从词面看是“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里,混合分不清彼此”的意思。但将其引入到德育工作的方法模式中来,其含义就极为丰富了,一时很难全部表达清晰。我们的学校德育应达到“教育无痕、情智共生;植入心底、高峰体验”的境界。

就学校内部而言,德育工作涉及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自然生态的主要因子是指影响师生课堂学习、德育习得和人生成长的物质环境;类生态的主要因子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等共同遵循的学校教学和德育活动方式,也包括教材隐含的文化观念、思想因素以及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等;内生态的主要因子是师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包括学习观念、独立精神、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依据上述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优化学校德育的物质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将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来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社会实践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融入班主任工作全过程,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三重生态各自的最佳发挥是不够的,三重生态之间应是最佳的组合与有机渗透。三重生态体验理论认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①写到这里,笔者自然地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秋夜、明月、江边、空船就是自然生态;琵琶女、诗人、青衫湿就是类生态;琵琶女“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限诉说,引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和被贬后境遇的自述以及诗人的青衫湿,不正是内生态吗?这是自然生态和类生态对内生态的最佳影响所产生的动人画卷,更是内生态体验发挥作用而使得自然生态和类生态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②

上述三者之间已经水融,浑然一体,这可以称作是“融入”的最高境界了。这给我们德育工作者以很深的启发:只有在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中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为学生德育建构起理想的生态环境和健康成长的生态场。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抓住“融入”这一关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注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和历史的使命!

二、在从文化到精神的“暗潜滋长”中融入

进行德育融入,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各种生态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作,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共同参与、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幸福体验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着从文化到精神的“暗潜滋长”,共同发展,持续发展。

学校德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主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而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荣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的东西,它更多的是浸润于校园的空气之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播植道德的种子,收获幸福的人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要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对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上。一切有效的德育都是基于对学生的真正认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有自由思想和发展的生命体。一颗被紧紧裹住的心是不可能有生命弹性的,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融入学生的心底,就必须营造开放、民主的文化心理环境。

中学德育可以针对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解疑释惑,针对学生成长实际力求教育生动活泼,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比如,在讲述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知识时就可以融入“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的“崇善”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融入过程中,可能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接受程度有差异,我们要给予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有认知和认识上的差异,因为“只有在自由之中,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③。学生现实的德育水平,既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程度,也取决于教育者为学生创造环境的开放程度。

三、在德育生态因子的“和谐共生”中融入

在德育生态中,教师、学生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内生态因子。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实践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德育融入,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同时也要呼唤教师主导角色的真正回归。德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在师生“和谐共生”的生活世界中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提升着教师的生命品质。

在今天学校的德育实践中,要将德育生态的主体因子——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表达与展示的权利,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随时质疑和申辩的权利;让学生有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尊重学生,尊重人权,允许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让学生有自我评价和同伴相互评价的权利。把这些权利落实到位了,就有可能激活德育主体——学生的学习“内源”,从而“内生”出一种接受学校德育的情感需求。

在今天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德育生态的主导因子——教师,一要提升自己的德育实践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进行德育融入,教育工作者要从“老师”转变成“导师”,从教育“前台”转到“后台”,从“课堂”回到“课后”,从“主讲”转变到“善喻”。“喻”是德育融入的一种好形式:“喻”者,明也,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明晰;“喻”者,例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喻”者,化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教化无言。二要深入学习理解十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还应以自己尽责做好教育工作的榜样作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刻苦学习、志向高远、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昂扬向上,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重任的责任意识。

在建构德育融入模式的过程中,有了学生权利的回归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就有可能变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德育;变为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德育;变为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德育。以日积月累的“浸润”与“孕育”为手段的融入,一定会在学生思想深处播下德育种子,成为感召学生心灵的伟大力量!

注释:

①②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