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口诀

初中物理口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口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口诀

初中物理口诀范文第1篇

一、口诀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 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口诀可以减轻学生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负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对轻松。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以概括成“等值反向共线,同性质共存亡,作用在两物体”;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对于惯性的概念可编口诀“物体有惯性,不论动与静。惯性是属性,大小质量定”。在学习机械振动时,判断波动图像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采用口诀“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向下,下坡的向上”后,只要遇到此类题,学生都能用口诀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楞次定律的口诀“原增感反,原减感同”比教材的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要直观和具体。

2. 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步骤

在实验操作中,由于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或者有些关键的实验步骤学生容易记反,采用口诀后,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使得学生操作有序,出错的概率大大降低。例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告诉学生其用法为:“一上一下接电路,阻值大小观下柱,滑片远离阻止大,滑片靠近阻值小”;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按照“先通(电源)后释放(纸带)”的顺序操作;用刻度尺测量的教学口诀有:“一观、二放、三对零、四估、五记、六单位”;游标卡尺的口诀:“看明游尺几分度,主尺读至整毫米数,找准主游对齐处,数出条数乘精度,统一毫米主加游,算出尾零不可丢,看清单位再出手”。在电学实验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里常常需要对内接法和外接法做出选择,归纳教学口诀为:“内大大,外小小”,“内大大”中第一个“大”意为内接法测量大电阻(被测电阻的阻值要比电流表的阻值大得多),后一个“大”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大,“外小小”中前一个“小”为外接法测量小电阻(被测电阻比电压表的阻值小得多),后一个“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 避免繁琐的推导过程

要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推导过程,有时口诀可以避免这种复杂繁琐的推理过程。甚至,学生不会推理,不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但只要记住口诀,照葫芦画瓢也可以答对试题。例如,在电路动态分析中,使用口诀“串反并同”可以很快得出结果,省时省力。

例1: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与定值电阻R1、R2及滑动变阻器R连接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增大

B.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减小

C. 电压表读数增大,电流表读数减小

D. 电压表读数减小,电流表读数增大

解析:程序分析法:基本思路是“部分整体部分”。即从阻值变化的部分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知R总的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判知I总和U端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等规律判知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接入电路有效电阻增大,因此,整个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电源内电压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即电压表读数增大;又总电流减小,R1两端电压减小,并联部分电压增大,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故选项A正确。

口诀法:R()R与电流表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R()R与电压表间接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

对电路结构不变,外电路中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发生单调变化时,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功率变化的定性分析,运用电阻变化的“串反并同”定则显得简捷、准确,只需弄清电路的结构及其与变化电阻的构成关系,而无需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口诀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口诀虽然在物理教学中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1. 记混记反口诀,起负面作用

口诀一旦记反,其对物理教学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是学生利用错误的口诀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得到错误的结论,其次是学生一旦记住错误的口诀,往往很难纠正过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内大大,外小小”,有学生会记为“外小小,内大大”,而“串反并同”也会被记反为“串同并反”。

2. 口诀表述模糊,产生歧义

有些物理口诀,过于追求简化,表述模糊,学生使用口诀时,容易产生歧义,结果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在学习地球同步卫星时,很多教辅资料和不少教师归纳为:五同——同轨、同高、同速、同周期、同加速度。2011年广州一模考查了一个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试题,试题比较简单,所有的教师都觉得自己的学生肯定可以拿下这个题,但是最终考试的结果,令不少教师大跌眼镜。

例2:(2011广州一模13题)某一时刻,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 )

A. 向心力相同

B. 线速度相同

C. 向心加速度相同

D. 离地心的距离相同

本题中,很多学生记住了“五同”,也正是这“五同”害了学生,口诀中的“速”指线速度,“同速”意指线速度大小相同,加速度也仅是大小相同,然而,口诀教学忽视了加速度、线速度的矢量性,学生的出错是必然的。

3. 不注意口诀的条件,乱用口诀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口诀时,师生往往都不注意使用的条件,遇到类似的物理问题就乱套口诀。例如在楞次定律中,当相对运动导致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时,判断两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时,为了免去应用楞次定律的繁琐步骤和复杂过程,教会学生根据口诀“来拒去留”作出判断不失为上策,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所以,当学生遇到如例3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3:如图2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的条形磁铁的S极附近,一个闭合线圈向下运动并始终保持水平。在位置B,S极附近的磁感线正好与线圈平面平行。试判断线圈在位置A、B、C位置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判断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

分析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时,本题中线框从A到B是靠近磁极,学生根据“来拒去留”可知应该是排斥。这样的分析实际上学生没有注意到“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而从本题的图中可以发现A到B过程磁通量减少,B到C过程磁通量是增加。

三、对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口诀的看法

初中物理口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方式;“爬走跑”式

朝鲜族中学的学生,他们和普通中学的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多学习一门汉语,这样他们学习其他的学科时间就相对少了一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原则,在不断探索总结中,找到了适合朝鲜族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达到了让学生爱物理、喜欢物理、愿意上物理课的目的,我把这种教学方式叫“‘爬走跑’式教学”。

一、“爬”

何谓“爬”?就是让学生模仿。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从孩提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模仿得来的)……模仿对人而言就是自然的,和较低等的动物相比较,他所具有的一个利益在此,他是世界上最善模仿的动物,并且最初是通过模仿而学习的。”

初二年级的上学期,在学生对物理还朦朦胧胧、左顾右盼时,教师及时地给学生确立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和探索,从模仿起步,不仅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而且可以适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建立课堂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组合,而是要以能使学生富有成效地进行讨论学习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小组成员间的设置要合理,每一个小组要有一名有组织能力、思想活跃、能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学生,这样能带动全组成员来探讨问题。小组中的学生轮流当讨论小组长,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其次,领着学生讨论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物理科该怎样学习。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高度,设计好让学生模仿什么,怎样模仿,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据内容,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使物理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尽可能地接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这个领受过程会很麻烦,学生模仿得不是太好,但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起点上向前走,就减少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少走了弯路。接着是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思想,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规范语言的表达形式,用学科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对每一次的小组讨论,都重点放在抓好落实上,及时地反思、纠错,再反思、再纠错,绝不得过且过。

例如,在声的现象的教学中,声音的特征是一个难点,作业中问题较多。根据每一个特征中的不同点,组织学生讨论,寻找声音特征的辨别方法,鼓励学生编口诀,看谁编的既具有科学性又上口、好记。教师先说出音调口诀,学生就模仿着编,很快编出了:“音调高低看频率,振动越快越尖细;响度大小看振幅,振幅越大越离谱;音色特征看材料,结构不变就变不了。”而且还解析这样编口诀的意义。因为是自己编出来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物态变化中的液化、凝华现象的判定,也是个难点,学生是这样编的口诀:“‘白汽’雨、雾、露,水蒸气液化放热小水珠,‘白粉’霜、雪、雹,水蒸气凝华放热小冰晶。”经过这样一段的爬行模仿,学生爬得快了,就有了站立的基础,创新意识和思维的萌芽在逐步初步形成。

二、“走”

“走”,顾名思义,在“爬”的基础上站立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走向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稳当当地向前走。经过模仿的过程,学生头脑中会领受很多正确的思维理念,为创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都是电学,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分化时期,学生普遍感觉难,不易学会弄懂,掉队的现象很严重。随着学习的深入,在经过“爬”之后,学生的兴趣来了,跃跃欲试,热情很高。抓住这个好的契机,在探究实验中,我用控制变量法、模型法、转换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方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能力。在设计电路、电路计算、电路判断中,即便是难一些的问题,也能分析解答出来了。解决问题的速度是加快了,但走得还不是很稳当,时常会摔倒,教师不再是拐棍,让学生自己爬起来,再向前走。这一过程中,虽然走得趔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悟性却有了很大提高。

趁热打铁,在“电功率”结束后,我组织进行了“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操作竞赛”,具有创新的实验题目,让学生耳目一新,仿佛又走入一个新的天地,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实验时,每四人一组,抽签进行,力求考查从选择器材、设计电路、进行实验操作、表格设计、分析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本次竞赛不只是实验能力的提高,更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团队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在学习物理的路上,他们走得更稳了。

三、“跑”

到了初三,学生的心理渐渐走向成熟,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每个学生都有想好好拼搏一下的劲头。“跑”势在必行,不让“跑”都不行。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对中考出现的高频考点要认真抓好落实,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务必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必须要这样?不这样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来完成实验?让学生在不断的疑问中巩固基础,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疑问中和不断解决疑问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诱发潜能,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地提升。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领悟到了思维的魅力。

“生本教育”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如夸美纽斯在他的《大学论》中表述的那样:“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和快乐及坚实的脚步。”

初中物理口诀范文第3篇

一、物理情景

建立物理模型的基础是建立相应的物理情景,这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的生活片段,我们可以从这些有效的片段里进行筛选,然后创建有效的物理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让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到整个物理学习中,达到让整个物理知识根深蒂固的效果。

例如,教材中常常见到像这样的标题:

1.人为什么能在冰面上滑行?

2.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关闭发动机的车辆最后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3.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凹凸的花纹?

4.足球守门员为什么要戴上手套?

5.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穿防滑靴?

这些都是取自沪科粤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个小片段。仅仅摩擦这一个知识,就集中提到了与摩擦力相关的五个问题,就是为了让我们从身边发现这些物理知识,从而建立物理情景。

建立物理情景其实还是将物理问题还原成物理过程的有趣现象。在物理课堂上,我们需要分析的物理问题一般都不是单一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我们应当取简去繁,从中把握物理模型的重点,为建立物理模型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并同时,在脑海中或者图纸上构建物理模型,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物理思维一种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物理方法的一种现实、有效、可行的途径。

二、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问题的抽象和概括。既然是物理模型,自然考虑的理想化一点,不过物理模型一般都能代表一类物理现象,而且具有典型性。从建立物理模型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突出物理问题的主要本质,省去一些干扰因素和次要因素。也就是说抓住了事物主要矛盾,从而忽略掉次要矛盾。物理模型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易于学生去学习。运用物理模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触发他们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使其更全面地了解物理知识以及深化理解。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更多的是图解一些现实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学习初中物理的浓厚兴趣。初中的物理模型,一般反映着生活中的一些自然规律以及应用,由模型来将物理现象简化,使得我们研究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尽管我们考虑问题过多的理想化,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但是他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还是有所帮助的。物理模型,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学生的思维以及判断能力都有所帮助。

三、课堂上的应用

为了让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在物理讲课中再现一些物理现象,用这些现象来引起学生对大自然中物理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些优秀的老师都已经找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将物理情景以及物理模型编成一些好记好背的口诀,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再现物理学习中的场景,以及生活中一些应用的实情,从而使学习达到根深蒂固的效果。

例如,电路连接图的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四、在物理课堂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及物理模型的作用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的实际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亲切和真实。这样既丰富了物理课程的形式,又能在新教材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的物理课堂上,掌握更形象和丰富的知识,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将最基础和典型的物理现象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物理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并将这种建立出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课堂中再现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理解对物理现象的看法,从正确的方法入手去了解整个物理现象,然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物理现象去推测物理现象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再现成物理情景,再对这些情景编辑成有效的物理模型,当然了,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然过程。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研究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注意问题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只能在一定阶段下适用,比如摩擦力一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物理方面的问题,不过,这些物理情景以及模型,只适合在一些简单的、理想化的物理问题中使用。如果再深层次的物理中,还继续采用物理情景以及模型,那将是老师的失败,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的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对物理的学习渐渐丧失兴趣。所以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得更好,学起来更容易。

还有,物理模型是理想化的假象,对于现实事物的解释是存在偏差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毕竟在实际生活中,物理模型跟生活中的实例只能说是相似,也只是在某一个场合或者某一种条件下的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将实际事物用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来处理,但是必须要做到具体分析,不然误差可是相当大的。

初中物理口诀范文第4篇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家里用的电是怎么来的?开关、插座,是怎么连接的?为什么有时候会跳闸?为什么灯丝断了再搭接上灯会变的更亮?冰箱怎样制冷?电视为什么出人?只有我们了解物理、学习物理、掌握了物理,才能明白这些知识,才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其次,我们要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并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到身边时时有“物理“,处处用“物理”。(1)巧设情境,恰当运动激励机制,激发兴趣。(2)加强和改进实验,培养兴趣。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条件,力争做好每节课的实验。(3)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应用,巩固兴趣。(4)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和创新实验,发展兴趣。(5)通过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为什么大油罐车拖着一个长长的铁链?怎么用学到的光学、力学、电学知识解释这些问题呢?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为什么有水珠?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怎么用学到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些问题呢?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物理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三、勇于实验,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实验,不仅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也是学生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获取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所以,同学们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实验时,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能做的分组实验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进行试验。例如,惯性实验,我将一个啤酒瓶正放在桌面上,在瓶口上放一纸条,将另一个啤酒瓶倒放在纸条上,使两啤酒瓶口正对。问同学们:将纸条迅速抽掉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同学们说不行,这样会把啤酒瓶打破或者歪倒,但我迅速将纸条抽掉。学生发起了惊呼———两个啤酒瓶依然直立,学生的注意力被我吸引过来,在这个时候我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做将笔帽放在纸条上,迅速抽动纸条而笔帽不倒的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经历了实验过程,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通过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再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我是这样设计的:(1)用一支短铅笔或圆珠笔做实验,让学生利用笔尖和笔的另一端分别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用自备的实验器材展示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设计,不仅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探讨物理规律,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记,转为主动地操作、主动地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物理的学习。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改进课本上的实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实验的探究能力。例如,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若用棋子,棋子亮度低,通过玻璃板不容易看到像。若用两支点燃蜡烛,让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刚好重合,得出物与像等大的结论。受许多因素影响,两支蜡烛很难做到完全“重合”且污染环境。通过讨论,选用了两根相同发光的荧光棒进行了实验,成像非常清楚,比用蜡烛更容易操作。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若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烧杯中加入的水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且实验现象不明显;若烧杯中加入的水过多,需加热时间过长,完不成教学任务。通过讨论将盛水的烧杯换成了试管,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便于观察。还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四、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说明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联系实际,首先是要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例如,大气压处处都有,所以大气压处处有用。吸盘在家中可以疏通下水道,还可以提很重的物体,在生产中可以用来吸玻璃。我们每时每刻进行的呼吸也离不开大气压,这些都是大气压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同时,还要关心物理与社会的关系,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用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初中物理口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入门 兴趣 实验 语言 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9-01

进入初三的学生开始接触到一门新鲜的课程——化学。初中化学课程不仅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同时也是处理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开设比较晚,因此学生对化学存在很多的疑问和好奇心,比如:什么是化学,化学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学化学,以及怎么学好化学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促使学生学好化学是摆在每一位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初中化学的入门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入化学知识

任何一门知识,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永远都是纸上谈兵,而谈不上真正的掌握,而想要将一种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就必须先了解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例引入化学概念,比如在学习空气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空气会怎么样?空气里都有哪些成分?大气污染都有哪些?炒菜时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就可以灭火是什么原因?再比如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食品问题:食盐和糖的成分有什么不同?闹得沸沸扬扬的“假酒”和“真酒”的成分有什么区别?黑心商贩采用硫磺熏制色泽好看的食品有什么危害?通过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将学生放置在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环境中,而互动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并且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必须学好化学的信念。

2.结合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尔文曾经说过“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自己的学习对象感兴趣,学习的行为才会高效持久的进行下去。

2.1 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多神奇的实验现象,化学概念、定律、性质和化学现象的描述来源于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汲取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辅助教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入门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教学中就可以准备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吹气生火”——在一块脱脂棉上撒一些过氧化钠的粉末,然后找一段粗口径的玻璃管,从管中向撒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吹气,就会发现脱脂棉燃烧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N2、O2,还含有H2O和CO2,而后两种气体和过氧化钠发生反应放出热量就会使着火点较低的脱脂棉燃烧起来。

实验二:

“近朱者赤”——在甲烧杯中加入20ml滴有酚酞的浓氨水,甲烧杯中的液体呈红色,在乙烧杯中加入20ml滴有酚酞的酒精溶液(呈无色),并用玻璃片盖好乙烧杯。将甲乙烧杯靠近放在桌上,抽取玻璃片的同时立即用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这是会发现,原本无色的乙烧杯会和慢慢的变成和甲烧杯一样的红色。这主要是由于碱性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遇到酚酞溶液时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在这些化学实验的帮助下,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会有所提高,因而会更快更好的入门。

2.2 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的化学语言

化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媒体,风趣幽默、具有画面感和色彩感的化学语言可以给学生鲜明的化学形象,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枯燥无味的化学语言会使学生望而生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化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记忆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小口诀来帮助记忆,同时辅之以分批记忆、日积月累的方法。比如可以将碱的性质编成几句口诀:碱的性质很活泼,能和酸类起中和,酸性氧化物很多,发生反应和碱液,能和盐类起反应,指示剂遇碱变颜色。再比如我们常用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此外,一些化学复杂的化学现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比如镁条燃烧时,可以生动的形容为:上冒烟、下掉面、燃烧白光很耀眼;“铜绿”的加热分解可以描述为:绿色粉末变黑色,生成气体CO2,氢氧化钙变浑浊,试管内壁有水珠。

这些押韵的小口诀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画面,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实验现象的记忆如诗歌般的美丽,学生在记忆口诀的同时能够促进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实验现象。在经过几次的引导之后,学生就会自主地把各种难以记忆的内容编成小口诀,从而达到快记、巧记、牢记,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庞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这几十种元素还可以组成多种化合物,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如果将这些知识孤立的机械的记忆,往往会事倍功半。但是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对比,形成知识网络,从本质上来记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每章知识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知识点进行衔接,同时也要注意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物质时,可以按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取、用途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并进行对比。对于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质、熔沸点等)和化学性质(与金属、氧化物、还原物、酸碱盐的反应)分别进行记忆。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都能以类似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就会对全书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系统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对全书的结构和知识体系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入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并热爱化学,就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的入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锋.以兴趣之钥匙开启化学之门[J].大观周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