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资源不断紧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阶段,加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农业发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沉重代价之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三维和谐统一。而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思想来源于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诞生于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再生能力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并指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突破末端治理的思维定势,从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线性增长范式向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他认为污染物是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发展引起的,必须由发展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此后各国学者和政府机构纷纷支持,展开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大讨论,由此诞生出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见解。如丹麦学者提出的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美国学者提出的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等等。
循环经济理论倡导者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所能够认识的唯一能自我设计、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具有可持续活动的生产系统。他们所倡导的就是人类经济的发展要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并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建构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融为一体,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纳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这一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使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这一理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也是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是单一化、专门化的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范式。“两高一低”(资源的高消耗、废物的高牌坊、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是其特征。在这种模式下,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其生产潜能已逼近极限。因此其唯一出路在于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万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循环经济之路是升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生态转型的需要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去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因此,循环经济没有废弃物,故也称为“清洁生产”、“零排放”生产。因此不难看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生态型转化,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其他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3、实施循环经济是我国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发展农业对外贸易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必须在WTO的框架下进行经济贸易,必须按其游戏规则办事。但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他们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后发国家实施打击。如我国农产品出口就受到农药、化肥残留超标问题的困扰,损失很大。特别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圈地”运动。如源产于拉丁美洲,在墨西哥等国家世代种植的高含油玉米,被美国杜邦公司抢先申请专利权,并声称利用此玉米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他们允许。泰国香米被美国一教授通过基因技术进行了改良,他就要对这种香米申请专利权,泰国农业部长说这有可能使数百万泰国农民没有活路。而我国也面临这种窘境,一种产自我国的野生大豆被美国一研究机构将基因标记申请了专利,专家说:这有可能是我们“种中国豆,给美国付钱”的局面出现。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尽快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打通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道。同时要加快发展生物高新技术,以保护我国农业安全。
4、循环经济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
农村的环境污染要比城市严重很多,农、兽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交织在一起,治理难度极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没有利用,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地膜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村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全部直排,使农村环境严重恶化。另外乡镇企业发展布局不合理,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忽视环境规划和治理,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因此农村现状与建设新农村总体目标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有学者推算:如果能利用全国每年生产的50%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开发约5%的(约550万公顷)的荒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能转化工厂,那么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即相当于一个大庆)。生物质能转化工厂就是利用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进行生产的工厂,而生物质能转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它利用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生产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固化成形燃料及沼气发电等,可见生物质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可使我国实现绿色农业之梦,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
5、形成农村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的个体经营、单一劳作、单一管理的生产局面将要被产业化经营格局所取代,大量新兴农业产业将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从而极大的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格局的转变,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与此同时,还会带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单纯的农业耕作生产转移到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产业上面,从而实现从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三、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路径
1、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决策者、管理者做起。因此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首先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充分认识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干预,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如企业绿色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绿色GDP等,其中绿色GDP制度是其核心。它从生态经济学出发,把生态价值计算在GDP之中,传统的GDP计算忽视了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而绿色GDP是在原GDP的基础上扣除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是真正的经济“净”增长。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制度的保证,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如日本式循环经济立法较完善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环境基本法》、《绿色消费法》等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有些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制定。循环经济立法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或具体的法规,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规划、开发利用、产品消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纳入其中。
3、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对乡镇企业中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要进行整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同时淘汰或关闭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严禁兴建。设立基金帮助那些以废弃物或再生资源为原料的“静脉产业”兴建。
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建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使化肥、农药的污染降到最低。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全民的主动参与才能加快实现循环经济步伐。这与他们长期坚持宣传教育有关,也与公民受教育程度有关。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全民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公民自动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如德国的DSD系统对废物回收利用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站,加拿大的社区组织等,都对循环经济做出了贡献。我国农村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深远,不良积习较多,如人厕养畜、楼下养畜,楼上住人、畜禽散养、村中无公共下水道、各家各户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等。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乡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学校应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教育之中,使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增加环保意识,并带动家庭和社区。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探讨,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方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坏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己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二、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氨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方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三、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人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钵”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四、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4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分类回收利用和元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五、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不怀疑的。因为循坏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十二五”期间以国家投人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人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
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董必慧.王少祥.刘意.农村循环经济初探[J]江苏农村经济2005.
[2]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日本是循环经济发展较早且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循环农法是其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也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重要实践。日本的循环农法就是将居民消费过程产生的有机垃圾进行发酵后变成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及时的补充土壤养分,使农业能够生产出更加安全、美味的有机食品提供给普通的消费者。在循环农法的基础上,日本尝试开发了多种循环农业模式,日本宫崎县菱镇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并且较成功的地区。1988年7月该镇首次发起并通过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镇政府规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所有的非有机肥料,从而有效地阻断了霉素向粮食传播的途径,保证了农业发展的安全性和长期性。菱镇所有的有机农产品在销售前都要根据“发展自然农业条例”来划分等级,在给每一种农产品定出等级前,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们要亲自去视察农产品和产出农产品的农田。
通过将小规模下水道污泥、农业家禽粪便以及企业的有机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前处理后投入到甲烷气体发酵设备,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后,固态成分进行堆肥和干燥,液态成分处理后再次利用或者排放,最终实现废物的高度资源化,排放到环境中的少量废物已完全对环境无害。该模式既解决了工业有机固体废物和农业的家禽粪便问题,还有效地处理了下水道污泥,资源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须的大量肥料和能源,促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0多年来,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资源循环农业使菱村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社会秩序安定。
二、日本循环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1、做好循环农业战略规划
发达国家为促进循环农业顺利发展,均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如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等。我国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也应该针对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编制相关规划,加强宏观指导,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我国“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在地方“十一五”规划中,也应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国际贸易格局。编制节能、节水、节约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
2、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法律体系
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立法和经济引导来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和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在法律建设方面,可以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三个层面上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处在起草过程中,可以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的基本法,这是第一层次。在第二层次综合法的制定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防沙治沙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但这些立法思想在其他的资源保护法律中体现不充分。我们目前在资源再生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重要领域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第三层次专项法方面,应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社会规范,并制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约能源、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专项法律,使我国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并与现行环境法律相协调。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是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要使得企业在循环经济实践中有利可图,企业才能有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才能持久深入。市场机制的特征又要求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定位是创建、培育、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体系。
各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制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我国应该大力借鉴,强化我国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制定相关财政、税收、价格、投资、贸易等政策,形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中,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可以充分借鉴。排污权交易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治理体制,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染主体—企业治理污染。在制定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美国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设计了不同的管理体系,我国也可以吸取美国这个重要经验,并且在形式上也可以采取排污许可证交易和总量控制排污交易。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些地区对排污权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表明,我国在排污交易初始产权的制度安排、排污权的计量基准、排污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
4、鼓励和扶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引进
国际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同样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追求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目标都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政府可以在循环技术方面进行前期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基金、循环专利技术购买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通过自我革新和引进购买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改进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应把技术攻关列为重点,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技术攻关,避免把资金用在一般的项目中。
鼓励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鼓励通过现有行业协会或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专业协会,建立循环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支撑体系。
5、以绿色消费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消费促生产”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绿色消费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必然会发生消费规模的急剧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如何将我国的消费变动趋势,引导到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无疑是一项重大历史课题。为此,需要积极促进绿色消费,使之蔚然成风。
我国不仅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而且要以垃圾分类处理和包装减少为突破口,展开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活动。可以在若干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而后全面推广。采取行政措施严厉遏制企业产品包装越来越豪华的趋势。
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可以引领绿色消费发展。由于消费规模大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成为我国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火车头”。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的大客户,会想尽办法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
关键词 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经验做法;问题;对策;河北宣化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9-02
宣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全县面积24.33万hm2,辖13个乡镇、304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县,生猪、奶牛、蛋鸡、肉羊生产在全市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宣化县抢抓列入国家级扶贫攻坚示范区、京津冀一体化等机遇,采用“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模式,推行“猪-沼-菜”等多种种养结合综合利用模式,全县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 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宣化县已形成李家堡神农、常峪口龙祥等8个5 000头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规模养猪场带动建设的100多个育肥养殖小区规范经营。已建成肉羊规模养殖场83家,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95个,发展适度规模养羊户2 420户。该县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合理布局规模养殖场,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作为设计依据,应用农艺、园艺、生物等综合技术,建成以沼气池为纽带(畜禽排泄物入池发酵,沼渣、沼液用作蔬菜、果品种植基地肥料),种养有机结合,实现循环、再生、污染物零排放,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2]。
2 经验做法
2.1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推动畜牧产业布局合理化
一是在总体上划分为禁养区和养殖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及干道沿线等区域发展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二是将养殖区规划在种植业发达地区,使养殖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三是依托养殖区规划,编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规划[3]。
2.2 龙头带动,典型示范,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
引进建设了河北宣化正邦农牧发展总部基地、张家口帝达农超对接物流配送中心等2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严格建设标准,多渠道投入资金,建成近2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县现代畜牧产业规模化发展。到2012年底,全县出栏生猪65万头、肉羊52万只,实现产值18.21亿元。
2.3 种养结合,集约经营,促进畜牧产业发展低碳化
宣化县李家堡神农、赵川同建等规模畜禽养殖场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发展”等措施,注重种养优势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据统计,该县自启动沼气池建设以来,共投入1 200万元在全县80余个规模养殖场和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2 236 m3。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后,变废为宝,产生出沼气、沼渣、沼液。沼气用作养殖场和周边农户的生活能源,沼渣、沼液处理加工成有机肥后直接施入蔬菜、果品种植园,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改良土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了畜牧产业发展低碳化。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例不高
一方面,目前养殖业向种植业转移,循环的粪便和污水量占比偏低,循环方式单一,并受到肥料运输成本高、季节性强等因素影响,而种植业受重化肥轻粪肥等问题的制约,业主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在种养结合循环过程中,养殖场与种植园的布局难以匹配,种植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制约着两者良性循环。
3.2 投入不足成为制约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的瓶颈
目前,各级财政缺乏专项资金、融资渠道不畅、业主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等因素制约了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缺口,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4 对策及建议
4.1 健全完善机制,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二是加强法规建设,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机制和农业治污补偿制度,制订和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稳步推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使用权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集中,使其成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4]。四是完善市场经营制度,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盈利主体。五是各级财政对业主投资建设沼气池、灌排管网渠系等基础设施进行适当补贴,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解决业主资金量不足的问题,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杠杆,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投入。
4.2 强化人才队伍和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
一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培养一大批实用型、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二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形成完整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4.3 调整布局协同配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措施,促进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根据种养殖业的规模程度,将相同规模的种植业向养殖业区域分布,将相同规模的养殖业向种植业区域分布,力求养殖排污量与种植业的消化量相匹配,做到就近排污、就近消污,形成种养业相互匹配、互为利用的布局,提高种养循环经济的综合效益[5]。
5 参考文献
[1] 黄国清,王博,李华.江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8):62-65.
[2] 朱莲,左静枫,张巧英,等.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195-196,198.
[3] 宣立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