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安全一体化

信息安全一体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安全一体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安全一体化

信息安全一体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记载人类真实活动原始记录的档案,在记载、存储、传递、利用等方面都有了本质变化。档案信息化建设除了技术因素外,还要有信息化环境、信息化人才、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和法规制度等。这些环节中有一处失误都会导致档案信息安全风险,所以,必须建设好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

1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1.1基础设施存在的安全风险

一是硬件设备存在的安全风险,硬件存储设备会受自然界非确定性因素的破坏,由于电源、系统等造成死机使档案信息丢失或破坏,由于计算机硬件老化使设备中的档案数据不能读取;二是网络环境存在的安全风险,网络中非法入侵的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威胁到档案信息的安全。数字身份认证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使用中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计算机病毒对档案信息的破坏也不容忽视;三是系统软件的缺陷,软件资源没有优化配置造成的系统故障,系统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带来的安全隐患;四是应用软件的兼容性问题,不同档案信息化应用软件厂商开发的软件存在数据兼容性问题,在应用过程中是需要注意的。

1.2构建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1)硬件设施安全体系建设。要具有防自然界非确定因素安全体系,档案馆或机构要有综合布雷方案,电子文件安全防护设备除了要调温、防盗等一般功能外,还要有防磁、防磨损等能力。计算机机房环境控制体系,要保证机房内的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等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既能保证机房安全,又能延长计算机寿命。(2)网络环境安全体系建设。要建立全网数据安全备份体系,消除系统使用者和操作者的后顾之忧,它是档案信息化地区体系建设的重要数据保障体系。建立网络设备安全体系,在注重系统本身防范的同时还要配备防火墙设备,保证档案信息安全。建立病毒防护体系,为档案信息提供灵活安全、多层次、强有力的保护,并且要做到简单、易用。(3)系统软件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系统软件漏洞扫描机制,预测潜在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以便及时做出补救措施,增强档案信息化信息安全。建立系统软件安全配置机制,通过不同的权限和身份认证等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各个软件厂商要有不同文件格式接口或转换功能,解决因兼容性引起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2信息资源安全体系

2.1信息资源存在的安全问题

档案信息需要庞大的数据库予以支撑,由于认为的误操作会使数据库信息丢失,网络环境下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威胁档案信息的完整及安全。档案信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其保存格式制约着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的发展。电子文件易被改动,使其内容和格式都失去原件的原始特征。电子文件的复制和扩散都会影响其原始性和真实性。其存储介质及形式决定了其易受到破坏。

2.2构建信息资源安全体系

(1)传统信息技术下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纸质档案安全防护体系,控制好档案库房的环境,延长纸质档案的寿命。声像档案安全防护体系,根据声像材料的特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2)现代信息技术下电子档案信息资源保护体系。建立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备份体系,有效防止了操作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做好网络数据备份、数据隔离、数据加密等三个方面。建立传统档案信息数字化安全体系,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形式的共享。(3)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安全体系。这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开发利用大都以电子形式和网络形式提供服务,涉及到档案信息公布利用的限制,对出现的越权使用和非法使用要有明确的限制。

3应用系统安全体系

3.1应用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档案信息化中档案信息的生成会出现不真实、不完整、不可读、不可用、信息生成的不及时、数据不一致等安全风险。档案信息流转时会出现信息的丢失、窃取、篡改,保密性档案存在泄密的风险。档案信息保存阶段出现信息不完整、不真实,文件不关联、格式选择不当,信息的不可读、不可用,以及泄密风险。

3.2构建应用系统安全体系

(1)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档案信息内容访问控制机制,其中要包含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建立应用系统用户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建立应用系统日志管理机制,为系统管理员提供安全管理的文档记录,使其可以记录和预测潜在的系统入侵或破坏。(2)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网络技术安全控制,保障信息网络传输的正确性、完整性及可用性。建立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安全体系,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建立档案业务管理系统防病毒安全体系,保证档案业务管理系统的安全。(3)档案信息上网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使用网络防火墙接口技术,防止外来的侵入与攻击。使用网络档案信息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信息泄密与截取。使用网络档案信息备份技术,包括网络信息数据库、电子文件、邮件等的备份。

4构建标准规范安全体系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水平,是企事业单位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树立了档案信息化服务、技术应用以及应用系统的标准,对于数字资源的长期管理和保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又包括管理标准规范安全体系、业务标准规范安全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安全体系三部分。健全的档案信息标准规范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制保障,为档案信息化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肖军.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丁兆华.关于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1.

信息安全一体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关系;政府监管

一、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食品物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风险监管体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系统管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事实上,近5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国的基础技术落后,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服务体系缺失造成的。当前我国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导致食品链条成本和系统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内学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信任关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 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外部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进行存续、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必要追求,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利益追求和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编织全球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没有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没有了社会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赋予了人们行为的目的性和内在动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导致了社会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着复杂性、统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利益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个食品链条的剂,也是整个食品链条发展和延续的源泉,更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的聚集体。各种利益主体在谋利活动中,都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强弱双方会不断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经济冲突和矛盾行为就产生了。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且对食品需求弹性小,总体上只能属于被动接受者,其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长健认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对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度最为强烈。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由此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不对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监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链条中间环节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集团或个人会存在着具有差别性的动机和实现路径。在其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行为应运而生。根据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结果,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驱逐出市场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隐藏或歪曲和误导食品安全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在市场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食品链条中的各方的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和投机行为会随着各方追逐利益预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失信、国民恐慌和社会动荡。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为因素实质就是利益追逐的结果,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产。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道德风险严重。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对于食品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和行为监控等急需监管部门予以重视。王虎、李长健认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复杂的利益矛盾运动态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为了实现食品领域的利益均衡与和谐局面必须重视对食品领域利益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有效构建该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制衡机制、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利益代表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与利益保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门、法庭与私人多元共同参与的变迁。食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响着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运动态势和市场均衡的变迁,影响着食品链条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体或群体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食品链条中所有群体和个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需求虽无法使个别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最优,但能保障整个食品链条利益最优,使得食品链条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和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的热爱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径、方向选择和监控机制关系着食品行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其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既能为降低食品链条的各种成本和交易费用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家行政监管提供理论借鉴。

三、 食品安全的群体信任关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关系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关于信任,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尼克拉斯·卢曼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一个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信任机制能降低特定情况下的复杂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个人已取得的正向经验、在获取正向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人际关系桥梁的沟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认可程度将影响着信任关系演化的方向、路径和演变结果。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过程,它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组织间信任是组织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在人与人之间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任感知将左右个体的认知或感知结果,影响个体行为和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信任不仅能带来双方的利益分享和价值实现,也能带来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整体利益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关系,将会节省利益相关主体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风险,进而增加双方的合作意愿,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

四、 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与模式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为研究;食品生产者(供应商)行为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等等,但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监管机制。Alan Stone认为管制是“政府通过法律的威慑来限制个体和组织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企业食品安全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与政府监管关系密切,政府监管法律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基于对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认知。研究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诉讼;消费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发放各类生产许可证;行政法规和命令;进行处罚和奖励。我国国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方面。朱允卫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按照WHO的分类方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体可以分为多机构食品监管体系、单一机构食品监管体系、综合食品监管体系三种类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结论指出: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宜少不宜多,应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其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分部门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和文件条款冲突,利益矛盾严重,往往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统化,法律法规需要高度的一致性。(下转第87页)

五、 结论

经过对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制已经严重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当前食品安全中的利益问题、信任关系及系统管理模式等急需要迫切解决,研究需要进一步以下三个经济学领域深入:食品安全中利益演化和规制设计、食品安全中利益主体之间信任关系与信任机制、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和模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个领域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三个关键点,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和谐的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李卓.利益语境下经济法的价值分析.当代法学,2006,(5):119.

3. 王虎,李长健.利益多元化语境下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以利益博弈为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44-152.

4. Akerlof, G. A.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5. Arrow K. J.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Bearing. Chicago: Markham Pub. Co.,1971.

6. 王虎,李长健.利益矛盾论视野下食品安全治理的一种模式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08,(5):19-25.

7. 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55.

8. Doney, P. M., Cannon, J. P., Mullen, M. 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Acade2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3):601-620.

9. Morgan R., Shelby D. H.. The Commitment- 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7):20-38.

10. Alan Stone. Regulation and its alternat- ives. Washingto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82.

信息安全一体化范文第3篇

感谢市农委一直以来对法库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近几年,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法库县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构建了监管能力强、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编织了保护网。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创新手段,继续抓好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1、继续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县农业监测站的升级改造,增加仪器设备,拓展检测范围。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检测服务工作,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风险监测任务。积极引导农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室,开展自检工作。

2、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及范围。秉承“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质量方针,结合“双认证”到期复评审工作,将检验检测范围由过去的三项(土壤、肥料、农产品)拓展到六项(农产品、土壤、肥料、农田灌溉水、农田大气、植株),参数由过去的89个增加到162个,不断提升全县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

3、进一步强化监控平台管理。将监控平台软硬件进行更新改造,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管理。将全县重点农药商店、重点果蔬生产基地、所有检测室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切实发挥互联网+农产品监管的作用。

二、进一步健全制度措施,落实监管责任

1、进一步加强农药经营管理。以源头可追溯为目标,按照先审查、后备案、再经营原则,对全县农药经销商店进行统一排查、备案管理。

2、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由县农经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拉网式打假整治和执法监管行动,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3、加大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制定监测工作方案,重点抽检树莓、辣椒、白菜、菠菜等重点品种,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三、注重品牌培育,着力提升品质

1、狠抓“标准化”生产。围绕出口树莓、辣椒、寒富苹果、西红柿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0以上,面积65万亩以上。制定标准化栽培模式图,逐村逐户发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推动“品牌化”认证。以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重点,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原则,积极推动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信息安全一体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会计

随着高速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下国企单位内部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要求国企对传统的管理经营理念、手段及方法进行创新与变革。尤其是会计财务方面,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统一由计算机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账目登记,实现财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让财务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实现备份和监护,优化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得以共享,便于管理者实时掌控企业财务信息,便于制定指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政策。

一、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展至今,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对国企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基本告别了手工记账这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但是就其发展现状来看,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受传统财务会计理念影响,国企单位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缺乏重视

国企的管理人员仍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工作都不甚了解,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同时国企单位的会计管理人员大都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受传统财务会计理念影响较大,对会计信息一体化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现在大多单位财务工作中推广了办公自动化,但是并未完全落到实际,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便利程度甚至不如手工记账,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落后的内控体系阻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

国企的会计信息一体化体系发展至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跟一般企业相比较,国企的会计管理体系较为简单,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仅停留在账目登记与核算,并未利用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从而影响整个财务决策。此外,在国企的日常运营中,出于企业管理需要会通过内部牵制与岗位职责等手段对财会人员进行内部控制,从而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但是这种内部控制体系实际上会阻碍现下的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在这种内部控制体系的影响下会计信息出现交叉,直接降低内部牵制与岗位职责的效用,导致会计信息被伪造的现象,直接损害国企单位的经济利益。

(三)科学性和时效性缺失致使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不完善

国有企业对会计信息一体化的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财务软件,但是当前的财务软件大大小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时真正实现会计信息一体化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符合要求的硬件,而国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导致软硬件无法达到会计信息一体化的要求,优势自然无法完全发挥,会计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此外,国企单位的财务信息来源较为广泛,不仅只来自于会计财务部门,与国企内部不同部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中,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加工处理已生成的财务信息并传播至其他部门,使财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但是在实际实行中,由于由于系统原因财务信息无法实现全面沟通实时共享,导致部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到财务状况,无法及时开展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降低了会计信息一体化的时效性。

(四)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缺少配套安全管理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实现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基础,所以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在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中尤为重要。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安全性是财务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媒介,但是由于目前国企单位的计算机网络还不是很先进,导致会计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在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员工操作疏忽或者是计算机自身系统存在弊端,容易导致设备软件损坏或者病毒入侵,而会计部门的信息资料万一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目前国企单位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都较为落后,安全管理不够完善,计信息的安全性仍存在问题。

(五)专业人才较少,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进程比较缓慢

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国企单位的人才培养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我国国企财务工作状况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工作无法全面推广,工作效率亦难以得到实质提高,会计信息一体化的优势无法发挥。此外企业也没有提供特定的机会,让财务工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国企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亟待提高,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无法采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拖慢了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对整个国企单位的健康发展不利。

二、推动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了解

由于国企的财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大多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缺乏重视,已然成为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国企单位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认识,加强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了解。首先要加强对单位内部相关人员尤其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根据参训人员的特长、年龄状况等采取集中培训、轮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使其在思想意识、知识结构、业务知识等得到全方面提升,以增强国企单位员工对于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其次要让财务工作者充分感受到会计信息一体化给日常工作带来的便利,切身体会到会计信息一体化可以减轻财务工作量,同时大幅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从会计理论到会计实务都发生深刻变化;最后还要积极引进会计信息人才,在人才招聘中寻求熟知会计财务知识与电子信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财会队伍,提高会计信息一体化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软硬件设施

要推动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提供符合需求的基础硬件环境和信息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为企业财务工作健康发展发挥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国企单位的管理者在指定决策时应当把资金向会计信息一体化基础设施的购置上倾斜,结合本单位的财务特点,购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软硬件设备,提升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国企单位要重视在财务信息安全的投入,与知名的网络安全公司开展合作,购买网络安全软件以及技术支持,对病毒木马等的侵害进行有效的拦截,实时维护企业的信息安全。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信息一体化工作效率

我国国企单位在处理会计信息电子化的过程中存在由于内控体系落后、员工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国企一是可通过根据业务状况优化内控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操作层面的培训,在容易影响工作效率的环节填补漏洞。二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企业要采取特定措施,请科技部门设置安全系数高的网络防火墙,使会计信息处于安全的服务器中,也可以采取网络信息电子屏障防护手段,隔离与外网的联系,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局域网内进行安全处理,禁止非相关人员获取和使用信息。三是在实际使用财务软件时,国企要严格控制操作员的账户与相应权限,既发挥系统运用的实效性,又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以上措施防护了国企会计信息系统免受入侵,保护了财务信息安全。所以,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涵盖了国企各个部门,是一项整体性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网络技术部门和会计财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联系,对企业安全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定期维护,全面提升财务信息软件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促进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顺利开展。

三、结语

国企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推动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网络化、科学化管理,从而推动国企内部管理方式变革,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并逐步提高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美仪.企业信息化下的会计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3).

[2]罗庆渝.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1(10).

[3]王酾安.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4.

信息安全一体化范文第5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含义及必要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概念

所谓高校财务管理,是指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的组织、筹集、调拨、融通、使用、结算、分配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工作的总称。对于现代高校来说,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作为人才密集的高校在管理工作中也逐渐融入了信息化的元素。而所谓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一体化,就是指在财务管理中结合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实现财务信息的一体化。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性

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既是国家的要求,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第一,国务院办公厅曾于2006年颁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确定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国首次针对信息化建设而颁布的指导文件。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而高校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顺应国家号召,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第二,当前我国高校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很多高校为了争取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不断改善自身的办学质量。而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水平,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第三,高校财务管理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还与教职工以及学生的权益息息相关,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也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一)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共享高度通畅,不管是财务部门内部下属机构之间,还是与高校其它管理部门之间,通过信息一体化都能实现信息共享。下图是高校财务机构设置的基本模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还包括很多下属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客观联系,而相互联系的媒介就是高校的各种财务信息。若不能保证信息共享,机构之间就会相互鼓励,会严重阻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更会增加腐败等问题的风险。

(二)财务信息安全工作有待加强

信息一体化的应用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一方面是信息访问权限的问题,如果对该方面的管理存在漏洞,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是财务数据的储存及备份,由于电子资料容易丢失且难以找回,如果没有做好备份,就会增加资料丢失的风险。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未能清楚意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存在疏忽大意的问题。首先是对于财务资料不能做到恰当储存,财务资料分类混乱;除此之外,对数据库的安全防护也有待加强,这一问题虽然在平时不太明显,而一旦系统数据库遭受恶意攻击,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三)高校高层管理人员缺乏足够重视

由于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的人数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高校要想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就必须对学校各项设施进行扩建或新建,如宿舍楼、教学楼、教学设备等。而实际上,扩招形势下对高校的需求增长不仅仅体现在上述硬件设施上,相关软件设施的水平也急需提高。扩招政策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学费、科研经费、采购经费等等都与扩招政策息息相关。当前很多高校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各项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去,而对于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却不够重视,相关资金的投入也比较少。上级的不重视一方面会导致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相关硬件设备得不到升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一线管理人员工作疏忽、松懈,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三、信息一体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投入

这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上级缺乏重视会导致整个管理的混乱。因此,高校要想落实国家相关指导精神,就必须从上到下重视起来。首先,高校的高层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针对社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文件,依据高校的自身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特点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加大对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保证硬件条件的水平。其次,财务管理部门要也要认真学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精神和措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力配合学校进行财务管理系统的升级。依据信息一体化的背景特点,对其下属机构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信息一体化工作的形式和特点。

(二)促进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往的高校管理系统,由于技术的落后导致信息传递阻力较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各部门都是在自己做自己的工作,缺乏有效的配合,严重拉低管理系统的整体工作质量。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二是财务管理部门下属机构之间。信息一体化为各管理部门的相互联系提供了客观条件,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自身出发促进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一方面,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工作上的相互配合。另一方面,相互监督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保证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在信息一体化背景下,资料的储存和共享变得非常便捷,但也产生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工作疏忽而造成的资料丢失,另一方面则是认为恶意破坏。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了财务管理的软硬件水平。防止因工作疏忽而造成资料丢失,首先要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时对重要的资料数据进行备份;其次要完善数据的储存和备份机制。还要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优化访问权限验证机制,提高系统的整体抗攻击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