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音乐鉴赏 教学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和最受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则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因此,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均靠旋律来表现;而节奏可以传达音乐的情感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则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一个统一体。恰当的形式能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现实社会中,音乐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人们,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音乐无处不在,音乐鉴赏也无处不在,人人都有鉴赏能力。因此,“音乐鉴赏”也就成为显学中的“显学”,受到极度关注。

1 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的作用与意义

音乐与美术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而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人们最容易接受,最为熟悉的艺术形式的融通教学便可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这样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和造就综合性艺术人才中,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鉴赏首先并不是教授技能技艺,不是为了造就一位音乐评论家,而是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所展现的内在美会极大地感染我们,我们的性情和爱好会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净化。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文化背景的构筑,我们的精神面貌会得到升华,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审美情趣也会在愉悦中形成。叶圣陶先生曾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育人,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挖掘各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从而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2 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的实践

自2010年以来我校的艺术学院在动画艺术设计和新媒体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开设了音乐鉴赏课,进行试点:

2.1 教学目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通过赏析中外各时期、各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鉴”与“赏”的教学活动,了解、吸纳中外优秀音乐艺术成果,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了解中外经典音乐及有关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拓展知识结构,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①音乐鉴赏理论基础。包括音乐欣赏心理;音乐欣赏知识;音乐欣赏的方法。②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包括中国各民族经典歌曲欣赏;中国民族器乐简介;中国经典曲艺、戏曲简介;中国近现代经典音乐作品欣赏。③西方音乐欣赏。包括西方经典歌剧;西方经典艺术歌曲欣赏;西洋管弦乐器简介与作品欣赏;西方音乐发展各阶段的音乐家及其名作介绍。④中外现代经典通俗流行音乐鉴赏。⑤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将国内外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充实到教学中。⑥运用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体现对音乐的审美感悟。

2.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授课教材和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俗性、思想性和时代性。首先,在内容的准备方面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水平;其次, 要精选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黄河大合唱》、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力图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避免课时不足,教师在授课时对同类体裁的作品应有所选择,余下的作品可作为课外补充欣赏,也为学生的自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最后,内容由浅入深,由结构短小、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开始,再逐渐过渡到复杂的、艺术性较强的大型乐曲,使学生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2.4 教学特色。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共同备课,授课。从音乐鉴赏的方法与理念入手,对中外音乐文化的历史、中外经典的传统音乐、多元的世界音乐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等,进行点面结合的全面介绍。

采用音乐教师和艺术设计教师穿插授课的形式,音乐鉴赏课每周一次,每次课介绍一种典型的音乐形式,每次授课为4学时。以京剧为例,前两学时由音乐教师讲授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京剧的艺术表现特征,发源发展情况,片段赏析等。后两学时由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对之前欣赏的某个片段用任意一种视觉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油画、国画、版画等。如果遇到一些并非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他们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把音乐和美术融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音乐鉴赏课上运用视觉听觉结合的方式来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要走入两门学科生硬拼凑的误区,不要简单的用一种艺术形式来翻译另一种艺术形式,这些误区都会使我们音乐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音乐艺术的核心要素是音响,音响的基本属性不具备视觉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也不具备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思想观念,因此人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一味追求音乐表现了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思想,往往容易走入鉴赏的误区。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音响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与自然景观、生命律动、心理感受、情感起伏等进行对应,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实现审美。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说到底不过是将人们潜在的艺术感受能力做一次理论上的梳理和实践上的引领而已。

应当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通过艺术美的熏陶,把那些最富美感, 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可以引领他们主动地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譬如在声乐学习中,那些优秀的民歌,艺术歌曲,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情感,深邃思想,充分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性之美。

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我们要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这对我们学习、表演、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 C110631;课题名称:音乐元素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定向选择,激活学生鉴赏情趣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一定量的戏曲内容,教师要有整合意识,优化处理戏曲内容,激活学生参与戏曲鉴赏的热情。相比戏曲,学生对流行音乐更感兴趣,为激发学生戏曲鉴赏的兴趣,教师不妨结合流行音乐开展戏曲鉴赏教学。对于流行歌曲中涉及的戏曲,教师可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戏曲鉴赏,激发学生戏曲鉴赏的兴趣。很多流行歌曲都属于校园歌谣范畴,在筛选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做好调查。《校园的早晨》是一首校园歌曲,为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推荐喜欢的校园民谣,在课堂上进行鉴赏,然后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校园歌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界定。20世纪,校园歌曲风行一时,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踏浪》《三月里的小雨》《雨中即景》等。后来,校园童谣有《唱脸谱》《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心愿》等。对于涉及的戏曲内容,教师可给出如下一些建议:《唱脸谱》是对京剧的认知,具有普及知识的意义。之后,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展示一下。由校园歌曲联系到戏曲内容,教学设计自然,教学氛围和谐,教学环节有序,教学效果高效。学生偏爱流行音乐,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展开鉴赏活动,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价值取向,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个性引导,拓展学生鉴赏思维

在戏曲鉴赏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开展个性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鉴赏思路。戏曲鉴赏要先学会听,然后才是品,最后是内化认知。由于小学生对戏曲缺乏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戏曲唱腔的特点,听人物个性表达,听戏曲台词内涵,学生感觉“好听”了,鉴赏才会有效果。戏曲特征极为鲜明,不同戏曲的种类反映不同区域的文化内质,所以教师可以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鉴赏认知。《杨柳青》属于江苏民歌,为了让学生体验多重学习,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用扬州方言演唱的《杨柳青》。学生纷纷表示听不懂,教师可由此展开教学引导:“我们都听说过‘扬州八怪’,扬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所以才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一说。扬州文化丰富,人才辈出,《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旋律悠扬动听,活泼风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们可先读读歌词,已经听过扬州方言版的《杨柳青》的学生可说说方言演唱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播放扬州方言版《杨柳青》,从扬州文化视角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以方言版歌唱为话题,引发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多元训练,塑造学生鉴赏能力

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在戏曲音乐鉴赏训练中,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演绎戏曲情节。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另外,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在设计课堂演绎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必要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花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歌舞形式,在欣赏《花鼓》乐曲时,教师应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先展示一些花鼓动作,然后配上《花鼓》乐曲,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跳花鼓舞。教师还可设置民歌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展开舞蹈训练,实现戏曲和课堂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历练机会,帮助学生感知我国戏曲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作者:陈楚阳 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参考文献: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音乐的教学设计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探究出符合当展需要的音乐教学方法,实施合理的音乐教学设计。然而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落后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

一、研究方法

音乐教学设计工作是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设计对教师能够顺利的将课程标准规定培养的目标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这些方面入手。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形式,致力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方案,探索高效的音乐教学方法。首先,一共针对高中的音乐教师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到了9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率高达96%。

二、研究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调查问卷总统计和归纳了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要素中包括了学生分析、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方面,然而在高中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忽略其中某些方面,使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混淆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教学原理掌握的程度不深,而且对音乐的学习缺乏有效的认识,所以音乐教学的正确理念也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改音乐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教案的形式出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讲稿与课堂的流程,缺乏必要的教学设计要素和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也较弱。

(三)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当要素分析

1.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前期包含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的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少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具体了解,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难点以及教学的方向都没有很好的把控,影响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确。由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混淆,所以很难准确的把控二者,再加上每个高中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能力、阅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每个学校和班级的班风、校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难点时,主要以经验来推测难点,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3.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准确,导致音乐教学中存在环节不衔接的问题,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重视教师的行为,忽略了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用。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述,而没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去感受和反思,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观看音乐视频中的文件,让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改革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教学设计不与教学方案混淆

为了改变教师将二者混淆的现象,可以通过制定和推广通用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格式,让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与教案进行有效的区分,逐步的将教学设计的内容规范化。

(二)改变教学设计中的要素不全面现象

1.分析学生与教材的内容。首先,要分析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对每一个学生音乐的起点以及当前音乐的水平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音乐学习的风格。其次,要对每个学生之间存在音乐水平的差异进行肯定,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认识到这些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为音乐教学提供设计的依据,帮助学生认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发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提高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2.教学目标和依据分析。高中生学习音乐是大多数学生音乐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学生之间音乐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分层次的确定教学目标,全面的开展音乐教学,深化音乐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有效的鉴赏音乐的作品。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和分析。在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其中教学重点通常是客观的,不以教学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而教学的难点具有主观性,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难点是不同的。教学重点是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的重点,教学难点与学生教学对象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关系。

四、结语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方法

一、导入是鉴赏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我们应明确音乐鉴赏课的导入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我想听”的主动学习状态。比如我在设计《瑰丽多姿的拉美风情》这一课时,从学生的视野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一些相关知识,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用学生最熟悉的百米飞人博尔特入手,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学习兴趣,利用视听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拉美音乐的兴趣,同时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很快就能够很投入、主动静心的欣赏这一系列题材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课精心设计的导入往往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先机。

二、注意观察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观察,可以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教师时刻关注课堂,观察学生,对课堂上瞬息万变的事件快速做出回应,可以激起师生的互动,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显示课堂的生命力,实现高效的教学。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音乐鉴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作曲者作曲意图和所表达情绪的一个过程,要想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就必须把握学生在鉴赏时对欣赏对象的了解欲望。比如:鉴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在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洁白的羊群,奔驰着的马群,安静的牛群,愉快地劳动着的人们,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在营造好意境后,辽阔的伴奏出现,学生内心深处感受着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唱出了宽广、自豪的歌声,全都从心底喜欢上了这首歌。只有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三、鉴赏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即设置小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设计课堂讲授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地牢固地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一学生的音乐基础并不十分扎实,一开始就给他们欣赏一些比较大的作品显然不合适。我在设计音乐欣赏时注意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声乐曲入手,因为声乐曲结构简单,而且配有歌词,相当直观,歌词与旋律情绪的搭配十分贴切,学生容易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可以向器乐曲过渡。因为器乐曲比较抽象,没有歌词让学生理解和参考,要通过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受来想象它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器乐曲可以先从小作品或者独奏曲入手,然后逐步过渡到比较大型的合奏曲和交响乐,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达到:体现任务、体现发展。

四、运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欣赏意境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音乐是美的,而这种美更多地应通过音乐教师的语言的诠释,来向学生传递。比如在鉴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用柔和、忧伤、带有怀念情绪的语调来介绍这首乐曲,努力把学生带入了对《思乡曲》所表达的身在海外的游子思乡而无法回乡的那种凄楚、惆怅的情怀的体验之中;在鉴赏吕其明的管弦乐曲《红旗颂》时,用激昂的、充满自豪的语调达到把学生带入到看到国旗升起时那种幸福激荡的回想之中。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同样可以运用语言这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通过魅力的组合,循循善诱,把学生带入自己所创设的情景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视听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灵活对待教学媒体,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媒体,才能发挥教学媒体的最大实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运用图像、文字、动画等相互结合的手段,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的的同时,也给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些视觉的冲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活跃。有了“视”、“听”的结合,就打开了多个感官通道,也就打开了音乐与相关门类艺术的通道。比如:在鉴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时,我给同学们观看芭蕾舞剧中的《四小天鹅舞》,他们不仅感受到舞曲的轻松欢快,还感受到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赞叹舞蹈演员们高超的表演水平,也欣赏了舞台上漂亮的舞台布景,从而更好的感受《四小天鹅舞曲》这部芭蕾舞剧。

六、音乐鉴赏,必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在鉴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代表作《动物狂欢节》时,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发挥到极致:我在教学设计时设计以分段的形式给学生听这首乐曲,每个乐曲第一遍听时,要求学生思考这首乐曲写的是那一种动物,再次聆听时,让学生说出这种动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要求他们用自己的音乐来概括。在教学时,听“序奏和狮王进行曲”后,学生们说他们的第一判断是:这首乐曲描写的应该是一种体型很大、非常威武的动物,然后有的说是老虎,有的说是狮子。我点评说:你们的判断基本准确,你再仔细听一下这个由两架钢琴演奏的乐曲,它的音乐语汇更贴近于哪一种动物?学生听完第二遍时,大多说乐曲表现的应该是狮子,还说那头威武的雄狮在那里发出深沉的、威严的低吼。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中来了,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官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认真思考,让我们的鉴赏教学真正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赵国忠.《琴歌舞笔》.人民音乐出版社.《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南京大学出版社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都不约而同地侧重了音乐的形象性,音乐的情绪和音乐的情感及音乐的想象。中学欣赏课例中执教老师都很强调学生对音乐情绪和情感的体会,常常会在“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这音乐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音乐的情绪怎样?”之类的问题上停留。如此长期下来,学生的音乐听觉习惯就形成了一种定势,学生的耳朵理所当然地只接受音乐中最能表达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思想的旋律部分,而很少会去注意到音乐中的和声、节奏、调式、织体、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学生的音乐听觉习惯是单线条的、没有色彩的,学生的审美体验只停留在朦胧的音响感知阶段。学生的音乐分析大多是从他们所熟悉的文字入手,还没有效地聆听音乐就直接升华到了文字总结,带有强烈的文学性而非音乐性。

要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不单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还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美、音乐中的音色美、音乐中的和声美等。就像一座花园,人们只欣赏到其中鲜艳的花朵,而忽视了花园中挺拔的大树、翠绿的青草、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蜜蜂蝴蝶……这样的花园还美吗?这样的音乐听觉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聆听到音乐里的音乐性质美,把学生的聆听习惯从横向聆听引导到纵向聆听、多声部的聆听,充分的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作品才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手抓的重点任务,才能让学生有一双真正的“音乐耳朵”。在我校实验班的音乐鉴赏课上,我坚持进行了两年多的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作品”的探索实验。

音乐要素的运用,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聆听音乐时,不单只听到音乐中最能表达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思想的旋律部分,还要能聆听到音乐的不同层次,要感受到音乐各声部之间的和谐美,音乐外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内在微妙变化彼此呼应、相互交织的立体美。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l天就会变成习惯,90天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我不知道一个人形成“音乐纵向聆听习惯”需要多久的时间,但我相信,重要的是坚持,要“时常抓、反复抓”,学生在脑海里就能形成全新的音乐思维定势。“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培养运用音乐要素纵向聆听习惯的过程,不能依靠老师的“说教”和“压服”,而是要依靠老师对学生现有音乐水平的正确评估及对教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准确的、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围绕音乐本身设计好欣赏过程中的问题是关键,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如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教学,很多的老师选择让学生预先收集相关的文字、音响资料,在课堂展示、发表、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我希望实验班的学生在聆听上更纯粹些,养成:在聆听中了解音乐,而不是在文字中了解音乐。以下是,《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教学设计(略写):

一年的探究实验下来,学生在聆听习惯已经一改过去的单线条、单色彩,在学生的音乐花园不仅有红花,还有大树,有绿叶、有小溪、青草……实验班可喜的变化是在其他班同学的身上所感受不到的。

如此可见,培养学生有“音乐的耳朵”,只有坚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习惯的养成,“纵向聆听的习惯”“多声部的耳朵”才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快捷通道。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学生的音乐听觉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是学生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多引导、提示、反思、总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的习惯”就一定能形成,我们的学生就会有一双真正的“音乐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