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研究的范畴

化学研究的范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研究的范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研究的范畴

化学研究的范畴范文第1篇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核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合理分析了这一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化学作为实验型的学科,和原型范畴理论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吻合”的共同点,才能将原型范畴理论与化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们带来精彩的课堂内容。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的基础化学课堂,与原型范畴理论有着很多相同点。为了让课堂更加的精彩,教师们可以将原型范畴理论带进课堂,让学生们对基础化学理解的更加深刻。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所以在将原型范畴理论带入课堂时,教师们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原型。通过讨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给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就十分有必要。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应用

作为范畴理论的成员,原型范畴理论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是其中最典型的成员。范畴的边界十分模糊,所以许多家族成员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作为批判经典范畴理论发展开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已经有很丰满的羽翼,但是却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它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的范畴,原型范畴理论更适合在教学中应用,也很容易被学生们理解接受,这也是它作为范畴理论的独特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

1.典型的范畴成员

众所周知,范畴成员之间虽然有着些许差异,但彼此之间也有着相似的联系,界限十分模糊。而原型范畴理论虽然打着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旗号,但却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凭着这样的优势,原型范畴理论拥有了不同的典型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典型性,让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有了立足之地,为教学提供了优势。

2.范畴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

虽然范畴理论的范围很广,但实际上,家族中的各个分支理论,也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也和其他的范畴理论分不开。这一点,也可以称作是“家族特征”。虽然理论不相同,但范畴家族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将各个理论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合理的融入教学,也是因为除了典型性外,它与其他的范畴理论一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

3.原型范畴理论具有开放性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既有典型性,又有家族相似性,但实际上,范畴的边界还是有些模糊的。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范畴理论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虽然有着不相同的组成条件,但却不能简单的就被区分开来。这也就是表明,范畴之间并不分散,而是拥有剪不断的连续体。当然,这并不能否认范畴理论的原则性,只是这些理论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依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化学课程的基本构架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从分子、原子层次上对物质进行了细微的研究,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一门学科。而它的基本构架就是根据这些细微的知识,学习物质元素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化学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之间的变化。化学的教学方式和原型范畴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把原型范畴理论融入课堂,也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的充实和完善。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但对于“原型”的选择,也十分值得推敲。

(二)原型范畴理论使用的注意事项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和化学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引用至课堂时,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课堂上所选择的“原型”,要有一定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原型”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化学虽然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但基础理论还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只有选择好的原型,才可以让知识更加完善。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学“原型”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比如说,在讲到分子概念时,可以选择水分子作为“原型”为大家讲解分析。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大家非常熟悉,而选择这样熟悉的原型来分析知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概念。反之,如果选择的原型大家并不清楚,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就会直线下降,这也就是很多人反馈的“听不懂”现象。所以,想要将原型范畴理论合理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教师们需要进行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解决问题有着启发性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使用原型思维进行合理分析,并根据问题特征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这足以证明原型范畴理论独特的存在意义。而将原型范畴理论运用到化学教学中,也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又一大作用。加入原型范畴理论,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充实,有吸引力,学生们更容易“听得懂”。虽然与经典范畴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但原型范畴理论更适用于教学当中。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原型时,除了要选择典型、熟悉的例子,也需要考虑学生们对原型的接受程度,如果原型太过深奥,不如选择稍逊一点的简单原型,这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教学中加入原型范畴理论,也是希望给学生们带去充实的课堂内容,希望大家更好的理解知识。当然,学习知识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好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只有充分掌握课堂知识,学习才能够节节高升。

参考文献

[1]罗爱宾.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郭玉锦.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4,(10)

化学研究的范畴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化学 多媒体教学

迈出教学科研的第一步——进行“多种媒体教学”实验。“多种媒体教学”是我校进行了近十年实验研究的教学科研课题。这个课题从化学学科角度讲主要的特点是两个注重:注重观察实验,注重即时反馈调节。具体做法如下:

1.继续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如进行元素符号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把元素符号制成双面书写的卡片,正面写拉丁文字母符号,背面写汉字名称,用“钅”旁、“石”旁、“气”旁、“水”底、“氵”旁区分金属元素(固态金属)、非金属元素、气态元素、液态元素。其使用方便,帮助记忆效果好,是其它教学媒体所不可取代的。

2.充分发挥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失去化学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还尽量把教师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3.恰当运用投影媒体,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化学实验中的瞬间反应稍纵即逝。我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绘制成投影图片,在实验之后映出,让学生再观察模拟的实验现象。通过覆盖片上的文字说明和给出的符号与数据,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效果很好。投影字幕片可以节省课堂板书板图时间。

4.化学实验装置零件组合叠映投影片可以随时复习化学实验装置的合理组装,不仅可以在投影仪上放映,学生在白纸上也可随处进行复习,兼有学具功能。

5.有关化学实验的教学录像,因我校每间教室都装有声像辅助教学系统的大彩电,事先登记,定时由主控室发送播映,配合教学十分方便。

6.由我们化学教师自行设计,电脑专职人员编程制作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如化学实验由于装置不合理或违反操作程序会造成试管爆裂、有害气体溢出等现象,现场实验不安全,而这部分内容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电脑动画的演示效果极好。

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一致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属于德育范畴;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中应包括美素质)属于智育和美育范畴;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体务劳动技能与脑力劳动技能)属于劳动技术教育范畴;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属体育范畴。可见教育方针中只没有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素质教育。而这恰是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了的方面。现在许多教育理论专家提出了“六育”的主张(在原“五育”的基础上增加“心育”)。我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并主张要把素质教育的这六项指标一一落实到化学学科的每一堂课中去。

1.德育: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但是认真挖掘起来,每一章每一节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如我国在化学科学研究、化学工业生产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成果,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天津将建成现代化海洋化工城市,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就是生动的学习目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本身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智育: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科的智育内容,也是“六育”之重点。这里的关键是克服“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单纯应试倾向,真正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3.体育:从表面看,好象化学课与体育没有联系。其实广义的体育包括卫生教育在内。化学课的课堂(教室)空气是否流通?教室采光状况如何?我校搞“多种媒体教学”,投影、录像的亮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视觉卫生?进行化学实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等这都是体育范畴。此外,有些化学知识本身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更是化学教学中体育教育的因素。

4.美育:所有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美育,化学也不例外。观察化学实验的反应现象,各种教学媒体的演示,老师的板书、板图和教学语言等无时无处不存在审美的因素。老师应有意识地自然渗透审美教育。

5.劳育: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随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仅是学习目的教育和培养学习化学兴趣之必需,也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技能的必要手段。重不重视劳育也是单纯“应试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6.心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要靠每个学科一堂一堂课逐渐培养和提高起来的。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缺少有效办法,单纯应试不仅忽略心理素质培养,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多种媒体教学”中通过“五色反应卡”进行课堂上的即时反馈调节,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显著功能。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责任感,克服盲目从众、投机侥幸、怠惰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化学研究的范畴范文第3篇

有效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在深入分析和考察学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战略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是对学科发展战略愿景与目标以及学科建设战略举措设计与执行的动态过程。基于战略愿景对学科发展前景与方向的高度概括性描述与引领,战略目标表现为学科自身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围绕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需要在学科的知识、组织、制度、文化四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挥作用的范畴采取战略举措。

关键词

战略管理;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等发展趋势下,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在战略思想指导下,谋划学校运行与发展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全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管理作用。就大学的办学而言,战略管理应重点围绕学校的功能定位、学科发展、条件建设、制度改革和文化培育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理性设计。[1]其中,学科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更是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其进行战略管理,无论对提高学科自身的竞争力,还是提高学校整体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分析

学科(discipline)包含多种含义,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2]我国《辞海》将学科解释为“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3]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把学科理解为,通过对学术或知识的分类,形成高校的基本组成单元。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重新修订学科目录,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把学科分为13个门类(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军事、管、艺术)和111个一级学科。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知识增长与学术发展,开始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或学术组织。当知识或学术组织产生以后,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管理就成为必然趋势。[4]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科理论不断深化,跨学科的知识和问题日益出现,传统封闭式的学科管理模式已不能支持与适应学科的发展。换言之,需要在深入分,析和考察学科自身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促进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战略管理。正确认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是高校加强学科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韦伯斯特大辞典》对战略管理的定义是:对整个组织首要的、普遍性的、持久重要问题的计划制定和行动执行的动态过程。[5]别敦荣教授提出,学校的发展战略包括三个要素,即高校发展的愿景、高校发展的目标以及高校发展的行动。且三者的关系为愿景引领目标,目标决定行动。[6]学科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石,上述三个战略要素同样适用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是对学科发展的战略愿景与目标以及学科建设的战略举措进行设计与执行的动态管理过程。学科发展的战略愿景是高校对其学科长远发展的憧憬与瞻望。在其战略愿景的指导下,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科系统功能的发挥。学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围绕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为促进其最终实现而采取的实践行动。为有效实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应该从学科发展的知识、组织、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质就是基于学科发展的愿景与目标,优化学科建设、强化学科系统功能的过程。

二、学科发展的战略愿景与目标

(一)学科发展的战略愿景

发展战略中的愿景与目标是高校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明晰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其中,战略愿景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灵魂,是高校对学科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是推动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起到凝聚人心、引领目标和指导行动的作用。如,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高等学校要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7]2016年3月17日,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8]这均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发展理念和愿景,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如,厦门大学在其“十二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中对学科发展愿景的表述为: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优势学科地位得到巩固,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加快发展,学科“主流特色”进一步凸显,若干学科和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因此,战略愿景具有全局性、概括性、前瞻性和理想化等特征。

(二)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对战略愿景的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制定战略目标的前提是找准自身定位。因此,学科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进行考虑:一是学科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二是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与竞争形势;三是高校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愿景。而且,所制定的战略目标要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10]为了使战略目标有效发挥其导向性与可操作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其分为战略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如,厦门大学在其“十二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中对学科发展战略目标的表述为:到2015年,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10个左右的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术影响力进入ESI世界前1%)。到2021年,形成一批学术竞争力进入世界百强的学科。[11]这属于其学科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另外,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还能够在学科评价中得以体现。如:根据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基于学科的学术声誉(academicreputa-tion)、雇主声誉(employerreputation)及研究影响(researchimpact),对世界一流大学所公认的42个学科进行全球综合排名。其中,学术声誉是指全球学术界在该学科领域中最权威的学者,对该学科的专业评价和认可度;雇主声誉指全球顶尖用人单位对为其提供毕业生的国内外高校及学科的评价和认可度;研究影响主要指该学科在当今世界最大的文摘和研究引文数据库Scopus中的“引用次数”及“高被引指数”。[12]这些评价指标反映了学科在其自身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此类指标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导向。因此,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在结合上述战略要素与特点的基础上,集中反映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学科功能的发挥,即若要基于战略愿景和总体目标达到优化学科结构、建设一流学科等目的,应该在促进学科自身发展,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发挥的方面制定相应具体目标,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造就高素质师资队伍、产出高质量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进而为采取战略举措提供思路。

三、学科建设的战略举措

在实际环境中,目标的达成不仅仅取决于价值观、敏锐的前瞻或合理的目的,还在于将这些意识付诸于实践的务实举措。有效的战略管理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促进战略制定过程与战略实施过程有机的融为一体。[13]国际知名公共管理学者欧文•E•休斯(OwenE.Hughes)曾指出,“对于一个二流的战略进行一流的实施胜过对一个一流的战略进行二流的实施。”[14]因此,战略管理作为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科学有效地落实战略举措对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学科自身的内涵与特点,可以将学科建设的战略举措分为,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挥不同作用的四个范畴,分别为知识、组织、制度和文化范畴。

(一)知识范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知识范畴,即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不断拓宽和深化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及按照教学原则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及课程体系等的建设。因此,学科在知识范畴的战略举措包括学科理论体系、专业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首先通过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等,在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统一性的基础上,不断对其加以巩固、演绎和拓展。其次,学科的交叉与协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科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迫切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研究方法的融合等,一方面促进各学科内在知识的生长,使其理论体系得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新的自然与社会问题,产生新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学科专业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根据对学科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战略分析,结合学科与专业知识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确定学科发展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即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方向不仅要符合专业知识体系,而且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其次,根据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方向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组织范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支撑

学科组织是不同学术领域按照知识的逻辑演绎不断外化的结果。组织范畴的建设,即按照学科知识分类所形成的外显组织得以运行的各种要素的建设。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在组织范畴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学科平台、师资队伍和学科经费的建设等。首先,学科平台的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按照学科中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进行各学科教研室的建设,根据学科内专业和课程的相关性合理进行教研室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同时要加强教研室的职能建设,通过优化教学和科研来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与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按照学科高度分化后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跨学科项目建立符合需要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或组织。如,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共有30个跨学科项目,其中包括17个本科生项目和13个研究生项目,[15]涉及跨学科研究机构或组织60余个;[16]此外,充分发挥有关学科的优势,与政府、企业或其他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构建相关协同创新的基地或平台,以此提升学科的创新能力。其次,组织是人的集合,学科组织是教师或学者的集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学科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水平的高低。为确保组织的运行及学科的发展,在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明确如何完善人才布局,创新人才组织模式,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另外,师资队伍作用的发挥还表现在整个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乔治?凯勒曾提出,一所大学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取决于校领导的有效性,但是规划的创新性却来自校长、教务长、财务副校长、院长和骨干教师。[17]因此,相关领导在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尽量与大家形成共识,从而保障战略决策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战略举措的高效实施。最后,学科平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经费的供给。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经费,高校应努力拓宽学科经费筹措渠道,不断优化学科经费结构。如,各学科发挥各自优势,深入了解各级政府及市场的需求,增强开展与各级政府或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合作争取相应的财政资源或运作资金。另外,鼓励教师积极承接各种类型的科研课题,从而在发展学科科研的同时,提高科研经费在学科建设中的比例。

(三)制度范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制度范畴,即为保障学科自身发展与学科功能的有效发挥,而进行的学科规范体制的建设,以及为促进学科建设、保障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成效而进行的学科评估体制的建设。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制度范畴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学科规范体制的建设与学科评估体制的建设。学科规范体制是在一定的政策背景下,为有效实现学科发展目标,对学科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予以规范和保障的制度体系。该制度体系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和运行学科组织体系的前提,通过对学科组织体系和学科知识体系的规范与保障,来促进学科发展与功能的发挥。如,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课程标准、学科研究规范等。学科评估体制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为促进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评价。通过评估,可以得出学科发展的质量状态,明确参评学科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差异,从而强化学科内部质量保障。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启动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从评价理念、形式、原则、性质、目的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以此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全球范围的学科国际评估,不仅可以明确学科自身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而且可以将自身推向世界。此外,还可借助全球范围的学科排名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学科的评估管理。如,根据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我国内地高校有5个学科进入排名前10,涉及2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65个学科进入排名前50,涉及7所大学。此外,本次排名我国内地共有409个学科进入排名前400,涉及88所大学。这仅次于美国学科进入排名前400的164所大学。[18]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发展取得很大进展,学科高原基本形成,需进一步发展学科高峰。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深入分析自身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差异,选择向学科高原或学科高峰努力。也可以通过评价标准的设置引领与提升学科建设的目标。二是为保障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富有成效,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的监控或绩效评估制度。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学科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战略举措与目标的偏离。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建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监控或评估制度,对战略举措的实施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对保障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

(四)文化范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文化是每一学科内部所包含的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20]每一学科的成员都拥有共同的信念,拥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念和学术精神等。[21]学科作为对学术的分类,使学科文化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但每一学科都作为学术的组成单元,又使学科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如针对学科建设,学术自由的文化以及学科质量文化等是每一学科发展所共有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抑或不如制度或组织建设对学科发展的作用即时或明显,但其一旦发挥作用,则会是潜在和持久的。因此,根据战略管理全局性和前瞻性等特征,学科建设与发展应该重视发挥潜在和持久作用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过于注重学科在知识、组织和制度范畴的建设,忽视文化对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科文化作为学科软实力的内核,是学科自身发展和功能发挥的环境与背景。因此,其他范畴的建设要依托优良的文化环境和背景,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科发展。学科质量文化的建设应使每一学科领域的成员都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明确提高学科质量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此外,学科作为学术知识发展的载体,针对我国高校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应努力创建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使学科发挥其内在的学术精神。另外,这种学术自由不仅仅体现为一所高校或一个学科内部的学术自由。根据学科综合性的内涵,它不是根据所在地点实现专门化,而是形成一个跨地区性的行会性的利益团体。[22]因此,要深入开展国内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学科发展理念,注入国际化的文化理念。

综上所述,系统完善的学科战略管理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有效路径,既指明了学科的发展方向,又明确了该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加强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管理,要明确战略管理的愿景、目标、举措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三要素的不同作用,使学科建设与发展能够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成为有效的整体。力图在学科的知识、组织、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功能的发挥,最终实现高水平或一流学科的建设。

作者:刘海涛 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纲要》解读及大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J].高校教育管理,2010(7):16.

[2][20][22]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旭,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4、87、34.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4]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39.

[5][10][19]刘向兵,李立国.大学战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1、202.

[6]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校转型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5(1):7.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A].2016-05-21.

[8]新华社.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

[9][11]厦门大学“十二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EB/OL].

[13][17]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79、208.

化学研究的范畴范文第4篇

周福伟(1981-)男,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摘 要:本文从认知原型范畴理论在整体性和隶属度方面与模糊语义的一致性入手,尝试用原型范畴理论来阐释模糊语义,并根据模糊语义的特点,提出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模糊语义;模糊记忆策略

一、概述

语意模糊性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王寅,2001)。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性,模糊词语在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比如,“三个臭皮匠”“快50岁了”“almost ready”等都表示模糊的概念。虽然人们能够灵活地运用这类模糊词语,但是对于模糊现象的认知,还是比较欠缺。对于语意模糊现象的阐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在《卜居》中写到的“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不逮,神有所不通。”这段话揭示了“尺”与“寸”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而产生的模糊语义现象。在西方,对于模糊语义现象的研究早在Zadeh的模糊理论诞生之前,但是我国学者一般把Zadeh的《模糊集》的诞生作为模糊语言学的开端。模糊集合论将模糊语义描述为一个具有核心和边缘的模糊范畴。这个模糊范畴正好对应于现代认知心理学或认知语言学上的原型范畴。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王寅,2006,p95)。因此,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可以为语义糊现象提供另外一个研究角度。

二、认知视角下的范畴理论及其与语义模糊的关系

(一)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家族象似性

从亚里斯多德到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之前2000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通过一组共同特征而建构起来的,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其决策过程是简单的、明确的。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经典范畴理论以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大家一直以为范畴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很多学者

也将这种范畴理论视为理所当然。经典理论在20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起过主流的作用,比如在音位学的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语义成分分析(CA)等都是建立在该理论之上。

维特根斯坦于20世纪50年代对“game”范畴的研究,发现其并不符合经典范畴模式。“game”成员之间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而非共同的特性――比如,有的游戏是求输赢,有的是追求娱乐;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则需要运气。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象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原理,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问题。家族象似性理论认为,范畴内成员以相似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类别,同一范畴内部各成员的地位不同,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这一原理的提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性和实验性的研究,如Berlin& Kay(1969)Labov(1973),Rosch(1973,1975,1978)等,使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原型范畴理论。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语义模糊

认知语言学下的认知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我们前面提到,范畴化产生范畴,形成概念和意义,所以范畴化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是人类对外界的认知,如果人们的认知过程受到了模糊性的制约,那么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也必然会收到模糊性的制约。下面本文将讨论原型范畴的特性以及与语意模糊的关系。

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Berlin和Kay(1969)对于颜色范畴的研究,说明了范畴内成员地位不是相等的;社会语言学家Labov(1973)对cup,mug,bowl以及vase区分的研究,证明了范畴具有模糊性;Rosch(1973,1975,1978)先后以家具,水果,交通工具,鸟等十个范畴为对象,让200名受试的美国大学生判断认识对象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结果发现受试者普遍接受范畴成员有程度差别的观念,也证明了范畴成员隶属度在心理上的真实性。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Rosch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原型理论认为:同一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各个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另外,原型范畴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它认为心理现象具有在意识经验中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原型理论从范畴内部,对成员作出了“核心”与“边缘”的区分。而模糊语义学,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用的王寅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一种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这也正意味着它是由一个典型意义和若干个扩展了的边缘意义组成的有机整体,这正与原型范畴在结构上由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组成相吻合,可以说这是范畴化过程中原型在语言上的反映。另外,如前文提到,Zadeh在1956年创立了模糊集论,主张用定量的方法来处理模糊语义问题。Zadeh认为模糊概念构成模糊类,据伍铁平(1999:67)的定义,模糊类是指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的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模糊集合内的每一个成员对应一个隶属度,介于[0,1]以内。这种模糊集论很快被用于模糊语义的研究,以隶属度对语义的模糊性作出解释。比如“中年”一词上下限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其语义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如下图:年龄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隶属度03050809111110908070503 (伍铁平1999:68)

Rosch所提到的范畴成员的隶属度,也表明同类中的各个成员偏离典型成员的可承受范围。某一范畴内部成员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也介于[0,1]以内,以“1”表示典型成员,其它成员的隶属度递减,低于0就不属于此范畴。如在furniture这个范畴里,chair、sofa的隶属度最高,是“furniture”的典型;couch、table、easy chair、dresser等的范畴隶属度次之;而vase、ashtray、fan、telephone的范畴隶属度最低。这种隶属度与模糊语义的隶属度也是一致的。

模糊集论是模糊语言学产生的重要基础,很好地说明了语义模糊具有一定的隶属性。语言是认知的产物,语义模糊主要产生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范畴内成员不同的家族相似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模糊语义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产生了中心语义与边缘语义,所以认知范畴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模糊语义的产生表现出很强的解释力。

三、模糊语义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首先,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应该提倡模糊记忆策略。

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大都泛泛地讲授书本上的词汇,例举各种义项,要求学生对单词及其所有的义项进行死记硬背,结果这些新词,或者某些义项很快会被遗忘,比如说“gay”这一词,在“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中,诗人只能成为“同性恋”吗?学习者对于一些边缘意义的缺失,会导致其产生语言学习障碍,因为词汇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如果没有适量的词汇,我们就不能和别人正常的交流,以致逐渐失去语言学习兴趣。但是词汇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理解词的音、形、义,还得掌握词语之间的搭配以及它的语法属性等。在前面我们讨论过Zadeh的模糊集论,其核心是模糊集合内的成员有一种隶属度,介于[0,1]之间,数值越接近1,其隶属度就越高。我们可以把一个单词的各种义项视为一个模糊集,各种义项的隶属度不同,有核心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英语学习者应该首先掌握好一个单词的核心意义,然后通过推导,延伸等方式,扩展到其边缘意义,也就是“核心意义次要意义次次要意义…边缘意义”。后面的边缘意义可能已经看不出与核心意义之间有任何联系了。例如,“press”这个单词,最初的意义是“压迫,压制”,然后人们根据印刷机与纸张这种“压迫”的关系,引申到了“印刷”,进而泛指“印刷品”,然后词义缩小为“报刊”,目前用得较多的含义是“新闻界”。至此,词义已经模糊到了与核心意义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了。由此可见,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应该遵照模糊集理论,首先掌握好一个词的核心意义,再扩展到它的边缘意义,建立起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孤立地去死记硬背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增加学习的负担。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模糊容忍度。

模糊性语言在英语本族语的会话中普遍存在,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

The concert attracteda thousand and onepeople to come.

It istwo and two makes fourthat Tom broke the window.

对于本土语言使用者来说,使用模糊策略的能力被视为其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却很少有机会去学习这种模糊性的策略,极少有人会把模糊语言学习编入教材以供外语学习者去系统地学习。正如上面的两个句子,如果缺乏对模糊语义语义的认知,就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

模糊容忍度是指学习者对特定刺激或情景的了解缺乏足够的信息时勉强接受的程度,这也可以用用Zadeh的模糊集理论来解释:拒绝很难接受勉强接受基本接受接受00207091 英语学习者对于模糊的容忍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焦虑感,例如在阅读中碰到不熟悉的单词,很多学习者会被卡住,纠结单个词汇的意思而忽略篇章整体,导致阅读焦虑感的产生,最后影响文章的理解。在这方面,有些学者也做过研究调查,如张宗庆(2004)调查了大学生模糊容忍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影响,发现高模糊容忍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时,能够有选择地运用学习策略,而低模糊容忍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项策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增强自身模糊性意识,意识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充满模糊的过程,保持积极的情绪,能容忍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从而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观的角度来解释了语义模糊现象。在原型范畴理论中,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一个非典型成员与核心成员之间的距离越近,它的隶属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模糊语义也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关特征,可以说这是范畴化过程中原型在语言上的反映。理解模糊语义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模糊记忆法,把模糊语义的特性运用到英语的学习中来,增强自身的模糊容忍度,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模糊语义,从而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作者单位:1.怀化学院;2.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Ungerer,F.& Schmid,H.J.认知语言学入门[M].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1-19

[2]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5-110

[3]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5-168

化学研究的范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思维导图 应用

初中物理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提升综合技能和素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教师更多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硬性的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思维导图模式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能够从根本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增强技能和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背景下,要求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诱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产生。初中物理学科探究性很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性、思维性的手段进行教学,刺激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的是引导和启发他们学习的导引线。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点的透视性展示模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按照思维导图模板进行探究即可,同时对于自己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可以体现在思维导图上,以可视化、开放化的形式来开展物理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内容时,笔者以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内容为思维定律核心内容,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思维细节导图内容:问题的来源、问题的猜想、实验模拟、感慨、质疑、反思、总结结论。学生则根据这几个问题可以自由的进行自我思维,探究物理知识,完善思维导图的结构体系。这样以思维导图为导引线,明确他们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有效基础。

二、运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记忆

记忆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通过记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得自我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体系。我们知道,复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记忆。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一遍复读,效果不太明显,学生对于这种复习模式也很是抵触。对此,笔者在复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即:教师结合内容,和学生共同的回忆、复习相关的知识体系内容,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以核心内容为点,逐渐的拓展开,而学生通过简洁、具体的图文,能够及时的调整大脑的机能,形成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

如:在复习“力”章节内容时,笔者以力为核心来进行知识点的基础拓展:功、压力、简单的运动、摩擦力、重力等;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这个层次点,逐渐的往外延伸内容,即:功――简单机械、功的分配、功的快慢、机械能;重力――质量、密度;压力――压强、浮力等等。以力为中心点,师生共同探讨、复习、回忆相关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形成一个章节内容的知识链。这样,一方面,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思维导图也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即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自主地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强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思维导图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