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管理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独立院校;德育;学分制
自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以来,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可以说,学分制对于学生知性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学习质量的过度强调,造成了部分学生德育素质的缺失。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相关事务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完成学习安排、注重完善自身人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
(一)学生对部分规定细节的忽视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秉承“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手册》,详细讲述了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习管理规定、奖惩措施等。但是,部分学生仍会无意识中违反学校规定。例如:无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考试过程会交头接耳、夹带纸条、使用通讯设备等;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饲养宠物等。可以说,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自我约束得到解决的。
(二)校纪校规的执行方式有待改善
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学生手册》上明确指出了:违纪处理程序,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对于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旦一种错误行为的参与主体成为大多数,我们该怎么办?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学生生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生考试作弊,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给予了一定处分,是对学生行为的惩罚。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本身思想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育氛围” 造就。所以,如何把行为惩罚方式,转变为思想引导是值得探讨的。
二、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
基于独立学院实际,一方面,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并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来说较短,而文化底蕴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所以,实行德育学分制有其必要性。
(一)建立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
德育学分是指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日常行为等方面现实表现的一种量化指标。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可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分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由两个子标系统组成。一级指标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心理心态系列,二级指标是将一级指标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积分点。奖励分是反映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服务、参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附加分是反映学生担任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期(年)评优等方面的情况。例如:学生违反相关纪律规定,除了给予相关处分,还要按照德育学分制量化系统,扣除一定的学分。学生德育学分学期评定成绩与毕业成绩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必须补修,否则不能按时毕业。补修既开设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等课,又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或义务劳动,并要参加一定时期的宿舍文明和文明守纪竞赛(具体量化细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课外八学分制”、齐齐哈尔大学的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长安大学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办法”等都明确规定德育学分与学生毕业挂钩。
(二)强化导向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德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创新德育形式。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模范的示范作用,健全奖惩机制。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信息发达、接触的东西多,自己的主观愿望强烈。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也应逐步发生变化。学校首先就要从正面教育入手,着重从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礼仪、纪律、环保卫生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表现,树立优秀的典型,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并不断加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使之“定格”在其他学生心中,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是非谁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如有违纪同学,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与处分,如扣罚学分,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真正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形成道德自觉的氛围。
(三)建设德育阵地,营造德育氛围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却是永恒的。学校要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三、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特别是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3以学分认定的形式导向和激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使得单纯的德育管理走向了德育引导和德育强化,学生在德育规范的约束下主动向制度规范靠近,提高了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学分制客观上要求德育学分与之配套,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酝酿实行学分制改革,如果单纯地追求教学计划的学分制改革,而忽视德育学分制的跟进,就会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类学分,一心只想修满学分毕业,而忽视德育方面的修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是无法适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据长沙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德育学分制试行以前,继续教育分院学生宿舍违纪、内务卫生、公共区卫生等“三项”指标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基本上处于倒数一、二名,然而,自从试行德育学分制以后,其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均处于前3名,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第一名。只有同等重视德育学分制和智育学分制的实施,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益的人,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由于德育学分制注重德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实践,将德育活动日常化、生活化,学生可以通过德育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庆祝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人民日报》,1989年10月1日.
关键词: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28-02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听着刘欢激人奋进的歌声,笔者有颇多的感触。这是无意走过某班时听到的,细打听才知道是为教育违纪学生而举行的班会,可见教师育人用心良苦。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因违纪而受处分的学生大都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他们本来是需要帮助和挽救的,但往往成为被遗忘和漠视的群体。我们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习惯于时时盯着学生的“短处”,觉得学生不可救药,从而抛弃他。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缺乏关爱,一部分人干脆“破罐子破摔”,以至背着处分走出校门。
教师抛弃违纪学生,就等于教育的彻底失败。不抛弃,我们总有希望在,即便学生没有改变,但我们的努力和情绪是积极的,我们的行动会触动他们的心灵,从而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受到惩罚,这样才能敲响规范的警钟,让学生重新理解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让学生品味到许多平时品味不到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重要的是犯了错误之后如何改过自新呢?笔者认为,探索教育管理违纪学生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教育管理实际,从学校制度、教师关怀、调整学生认知、同学帮助四方面进行引导教育:
一、人文课程教导学生做人做事
学校的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尤其是德育课。德育课是培养学生的文明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遵纪守法的合格劳动者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一位英国学者说过:你可以把牛牵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任课教师要在授业、解惑中传道,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规律和特点,以教材为载体,采取灵活授课方式,用深刻的道理、新鲜的内容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去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挺起胸脯走路。蒋乃平说,德育应该让学生感到可信、感到可亲、感到有用。
二、处分解除制度点燃希望之灯
“我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追悔莫及。我将毕业迈入社会,在我完成人生的新转折时,我不愿有这样的精神枷锁,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以崭新的姿态走向社会。”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袒露心声。
“经过这次教训,我的心灵完成了一次蜕变。我不敢苛求学校对我有多宽大,我只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重新站起的力量。”一位受到记过处分的学生对学校的期盼。
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挽救学生的手段,出发点不是束缚人、禁锢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是教育、引导、鞭策学生健康成长。在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违纪的学生能够深刻反省,从思想意识、纪律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转变。如果学校建立违纪处分的解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违纪学生奋发进取。
为了适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体系化,学校可以围绕办学方向和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学生纪律处分解除制度。制度可以规定学生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定时汇报思想、学习学生手册、参加公益劳动,接受师生的批评监督等;规定辅导员制订帮教计划,定时定量与受处分学生正式谈话沟通思想,并将谈话记录、学生阶段表现等情况记录下来;规定不同级别的处分考察的时间及考察后的处理意见;学生所在院系将学生在班级的表现情况、与辅导员的谈话纪录及处理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报学生处,学校在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表现的基础上,作出最终处理。这样既加强了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又为他们解除处分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就有解除处分的机会,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关怀与启迪调整认知
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是痛苦的,压力很大。因此,我们辅导员的工作首先是不抛弃他们,了解和掌握受处分学生的思想情绪状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正视自己的错误,放下思想包袱,改变消极态度,正确对待处分。同时,尽力解决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重新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用行动改变自身的形象。
1 贴心关怀,树立信心。“我知道,对于试卷上的内容,我什么都不会,只有一些简单的内容还能乱写一下。我在胡乱地写中决定这次就让自己一塌糊涂的成绩来拷问一下自己,也拷问一下自己所受的大学教育。我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我的性格和思想注定了我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也注定了我在老师眼中只能是一名‘坏学生’,这一切或许是我作为一个学生无法改变的悲哀。”“在这期间,我都背着一个沉重的大黑锅,使我抬不起头。”一位因考试作弊而受到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的情绪如此低沉。
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违纪的学生就像“难看的”的孩子,需要格外精心的关爱和呵护,但教育者的态度多数是恨铁不成钢。要使违纪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需要辅导员老师与违纪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鼓励和赏识,让我们的关注感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抬起头来,自己不要放弃自己,从而让违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2 以理启迪,正视处分。我们的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许多方面没有做好,但是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教育他们理解过去的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现在和将来的所为。只要把缺点留在昨天,只要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只要信念不倒,就不算失败。旷课也好,通宵上网也好,考试作弊也好,都是不良习惯。1%的不良习惯可能决定一个人100%的失败。只有把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习惯改掉,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人都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学校的处分看起来比较沉重,但是却能变成前进的动力,提醒你曾经跌倒的位置,促使你不断向前。老师的谆谆教诲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对于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我无可辩驳。我深知此种做法的严重后果,它却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改变的事实,没有‘如果’,我只有去面对,使它成为永远的历史,不再重演的历史。”“处分下达后,我没有怨天尤人,潜心从自己身上找不足。我作弊,试图欺骗老师,辜负老师对我的辛勤培育,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侮辱。我自己没有自信,
不敢面对失败,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我投机取巧的行为是那样的愚昧,那样的无知,想起来就想哭。”
3 审视个体差异,提供特殊教育。每个学生的弱点不同,解决其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到病灶,对症下药,为违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如一位学生因痴迷网络游戏而作弊受处分,是因为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大学的自由支配时间与中学紧张的生活截然不同,我只想到如何去打发时间,却忘了来上大学的目的,就这样我沉迷于网络游戏,整天只知道游戏,忘记了学习。”辅导员把握了这名学生堕落的原因,耐心地予以指导,帮助他克服各种困难,与其约定在监督中磨练意志,鼓励他离开网络,投身学习,慢慢从受处分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4 重新审视处理方式,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出现过错时,辅导员有时会采取过激的措施,本来是属于沟通、教育批评的范畴,却上报学校予以处分,给学生留下心灵上的创伤,个别学生可能会作出过激行为,无法补救。辅导员需要反思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生的出轨行为,当动用“处分”的时候,冷静地想一想:除了处分,还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当学生有悔过的表现时,能否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比如: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可以尝试罚他们写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们当时的违纪心理。这样,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可以把握他的违纪心理,便于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营造积极帮助的氛围
辅导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辅导员以打造优秀班风,发动集体力量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辅导员可以《只要希望还在》、《只要信念不倒》、《从头再来》为题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和校内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感觉,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辅导员可以每月量化考核学生养成教育的表现,评比文明个人,某个方面表现最好的或者是进步幅度大的可以增加学分,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接受是非的冲撞,不断进行价值辨析,认同主流价值观,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一次次完善与整合中个性化与社会化,从而使生命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教育者首先要承认生命的差异,允许学生出错,在出错中产生内疚并寻求改变。其次要营造爱的氛围,让学生的负面情绪在爱中融化,在不断注入的人文气息中溶解,在教育和等待中转化。只有各方面积极努力,加强教育的协调、沟通与整合,形成以专职辅导员教师为主,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通过思想交流、学习帮助、行为感化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
参考文献: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改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学分制弹性、灵活性和自由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发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师的指导,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业成绩。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化
学分制实施后,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通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活和弹性,学习内容也可以自由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发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衡量。在预选课程后,学生进行试听,在试听中如果发现自己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趣,可以进行退改选,对已经结束试听的课程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对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出现考试不及格,均可以重修重考,直至取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虽然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符合自身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学习体系,还需要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个别化的帮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
2 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学可能不在一起上课,同学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打破了,班级中很难安排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进行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重视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个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挑战
(1)学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往往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自己的学习,降低自己遵守纪律的要求,学生日常管理弱化趋势严重,因此,学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要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渐弱化,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要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体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仅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要求,需要不断丰富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出现的新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适合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地位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须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十分传统和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尽快进行摈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倡导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十分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家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服务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养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建立丰富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否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今非昔比,传统的模式在现在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开展工作。对原有的机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形式已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须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建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管理功能,为学生教育管理贡献应有的力量。
(3)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能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基础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然而,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成长成才依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养。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仍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行政班级的功能,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障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发展需求,又要解决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已经难以胜任。除不断加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老师做好信息收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活多样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接受知识的能力极强,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须充分掌握大学生心里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要创建美好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管理途径灵活多样
学分制下,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逐渐减少。可以通过QQ、校园网络、博客、个人主页等新渠道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3Q7S管理 优秀教师 优美学校 优质学生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党和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日趋重视以及政策措施的不断配套完善,当前技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技工院校建设已从规模扩张向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快速迈进。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的市场针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增加行业企业用人的耦合度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营建育人模式,打造品质学校,既是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做优做特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已孜孜探索七年并在不断深化完善的重要课题。
“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嘉兴技师学院作为一所融学制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全日制高等技工院校,基于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充分认识,结合教育对象入学基础和人格特征全面分析,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3Q7S管理模式,即以3Q(Quality Teachers、Quality School、Quality Students)为办学目标,以现代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为参照,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7S管理――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u(清扫)、Seiketsu(清洁)、Safety(安全)、Save(节约)、Shitsuke(素养)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学生“四个职业化”(职业化工作技能、职业化工作形象、职业化工作态度与职业化工作道德)为核心,强化工作价值观教育,并将优秀教师(Q1)内涵落实为“双师四维九能”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将优美学校(Q2)本质体现在职业化环境的营造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从而致力于优质学生(Q3)“手脑并用”“敬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硬技能”“软技能”形成(如图1)。
图1 3Q7S 管理模式的涵义
一、培养特技权威,打造“双师四维九能”优秀教师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特技鲜明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学校把“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从“指标双师型”拓展到“四维双师型”(既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专业高技能资格,又有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创业指导师等资格),内涵聚焦于教师兼具的 “九种能力”上,即职业道德(示范与传授)、行业联系(实习管理、企业实践与行业服务)、课程设计(制订与评估课程方案、开发教学材料)、教学工作(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与反思评估)、学生鉴定(开发工具、搜集证据、有效鉴定)、交流合作(有效沟通、团队合作与管理)、职场安全(保障教学场所安全、进行职场安全教育)、学生管理(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发展(专业能力、应用科研能力与职业教育研究)九大能力。通过全方位制定学校师资队伍三个层级(初级、中级和高级)、螺旋上升的“双师四维九能”一体化师资培养规划,实施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为实现学校从优秀到卓越、建设品质学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图2)。
图2 双师四维九能教师的内涵
1.深化“三格”培养机制
依据教师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资历不同,创设“进学府学、在学校研、下企业练”三途径,建立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和骨干教师“风格”分层培养与管理机制。首先,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7S特岗培训、行业企业调研、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等,对三年内新进教师进行“入格”培养;其次,推行青年教师“技能提升工程”,通过“双师型”技能培训、SIYB(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TTT(Training the Trainer)认证和技能大师研修室、产学研工作室培养,以及参加省市以上行业技能比武等,为青年教师“升格”搭建平台;再次,实施“校本名师培养工程”,对升格后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进行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能力培养,促其“风格”形成,同时带动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扎实开展“双十双进”活动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掌握现代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人际关系、成本意识等方面的要求,按企业生产实际、用人标准“反哺”教学,学校每学期派遣10名专业课教师到嘉兴宋氏模塑工业有限公司、天通浙江精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脱产实践,让他们“带问题下企业”“按问题找岗位”“析问题寻措施”“破问题出成果”,学校全程管理,跟踪服务。同时,利用技工院校的优势,在嘉兴市人社局的支持下,校内建立嘉兴市高技能教学研究所、嘉兴市技师协会和技师系列工作室,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家、嘉兴市首席技师沙龙,每月开展“10名优秀技师进校园”活动,以他们高超的技能技艺、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助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以及师生的职业化成长,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3.实施“四个一”实战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深入开展一名骨干教师联系一个骨干企业、一名骨干教师结对一名企业技师、一门学科跟踪一项技改课题、一个骨干专业群共建一个产品研发中心的“四个一”实战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水平。几年中,得到学校教师技术服务、技术支撑的企业多达近百家。如成立嘉兴市万达锅炉节能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每年为五县二区20家企业的蒸汽锅炉和导热油锅炉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双师四维九能”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了教师的特技权威,强化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326人,其中,中高级职称者占74%,专业课教师占61%(双师型教师占82%,技师、高级技师占44%),硕博士学位者占15%,获“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技术能手”“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者占20%。
二、着力改革创新,打造“校企文化互融”优美学校
3Q7S管理的实施以学校“红海生存,蓝海发展”战略为统领,即在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营建一流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和师生健康成长动力机制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蓝海”,以持续改革推动学校品质的提升。
1.构建“三要一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不断探索,学校较好地建立了“园区联校要效益、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入校要技能、文化融校显特色”的“三要一显”的校企合作机制。如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改变与单一企业“订单培养”的做法,强化与学校专业群相对应的产业群企业集聚地――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企业产品加工基地,共同开发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标准;邀请嘉兴市模具行业协会、制冷协会驻校,为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标准和行业咨询等。根据不同专业群工与学渗透融合的方式不同,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前校后厂、产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车间,把课堂搬进车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生产实践;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施“区校合作、AB双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企业内与企业间的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主兼交互,校区企三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161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取得1张素质达标证书,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等6个职业能力对应的6张职业资格证书,获得1张校内实践合格证书和1张校外实践合格证书;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四个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职业培训体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内教育环境。
2.凸显技能教学特色,创新一体化课改模式
开展系列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的行动研究工作,将职业(工种)的应知、应会内容和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的职业资格等级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的应知作为必须够用的度,并适当加以提高。各主体专业实施“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改新模式: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核心课程以跨学科方式进行重构,突出行业通用技能培养,每个专业设置5~8门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则是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梳理,分解转化成付诸教学实践的“项目”群,突出职业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培养,每个专业设计8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四步动作框架――“减少”“剔除”“增加”“创造”,实现了课程结构的优化;通过补强“现代企业看重的”“学生工作世界必需的”“技能大赛引领的”和“教师有特技绝活的”课程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开展职业规范与技艺训练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等“七合一”技能教学,凸显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技工教学特色。实施3Q7S管理以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22个,省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42个,形成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3.强化专业、基地建设,创新社会服务品牌
实施“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要求、实训基地对接工作环境、职业素质对接企业文化”的“四大对接”工程,以高品质的行动推进学校整体工作高效达成。如根据嘉兴市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将学校35个专业整合为17个专业22方向,强化以主体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建设;今年根据浙江省委“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的“四换战略”要求,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培育”的原则,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电子商务、广告创意等特色专业,以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又如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根据五大专业群职业岗位特点,充分体现企业职场在工作流程、成本控制、质量检验和精益生产的要求,投入5千万元购置行业主流设备,创设企业化环境,营造VBSE场景,高标准建设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省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省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推进产、教、学、研一体化实训管理模式,系统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坚持教学与培训双轮驱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企业职工技能提升、SIYB创业和高技能人才等48个工种的各类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3年年均培训1.5万人次,为合作企业提供公益性免费培训2000人次,以便捷、高效、热情和实在的培训品质赢得企业赞誉,形成了“e心e意”的社会培训品牌。
三、实施QV德育,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优质学生
“优秀教师”加“优美学校”方能培育出优质产品――优质学生。为强化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素养、高技能特质,学校深入实施“QV德育”模式,即以优秀职业人(Quality Professional Person)为追求,构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机制,健全“五线德育”(常规健德、课堂渗德、党团建德、生活融德、社企育德)队伍,校企双主体开展七大主题实践活动(规范与执行、责任与担当、质量与效率、沟通与合作、形象与心态、危机与挑战、创业与创新),从职业化的工作技能(Vocational Skill)、职业化的工作形象(Vocational Image)、职业化工作态度(Vocational Attitude)、职业化的工作道德(Vocational Moral)等四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优质学生”。
图3 QV德育实践模型
1.强化职业化训导方案实施
贯彻“崇德修身、砺能强技、笃学至善、创业创新”的校训,树立“基点在职业生涯发展,重点在职业化,瞄点在企业欢迎”的QV德育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与实施职业化训导方案,明确并强化认知、养成、过渡三阶段的任务。认知阶段:根据行业、职业特点,理解校企文化的差异和企业用人标准,开展职业化素养的认知教育,实现从“初中毕业生”到“职校人”的转变;该阶段重点在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育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养成阶段:根据企业用人标准,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素养的养成训练,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该阶段重点在于明确规范,强化职业态度,培育职业习惯。过渡阶段:通过仿真实训、顶岗实习,校企联动,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完成从学校生活到职场工作的过渡,其阶段重点在于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实效性和稳固性,体现职业精神,显示职业形象。
2.强化7S内化训练活动
管理就是创造和改变环境。推行3Q7S管理,在校内营造符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要求的职业环境和职场文化,让学生一进校就受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训练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做细做精做透”的职业习惯,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7S管理是职业化培养的最好实践。“时时7S”、“事事7S”、“处处7S”是弘扬“自动自发・激流勇进”的学校精神、培养学生执行力文化的最佳载体。从2006年起,学校一直坚持新生班轮流开展“3Q7S行动”体验周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各岗位的清洁、管理和服务工作,让独生子女体验劳动的伟大;所有新进教师像日本企业一样,从扫厕所开始,完成一周整训。全校各班每周一下午开设3Q7S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整理整顿学习生活物品,清扫教室、实训工场和寝室卫生,洁化美化教学环境;每天3次课前5分钟为3Q7S活动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又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不仅将3Q7S管理落实在晨会集训、量具使用、工件摆放、材料节约、操作安全、设备点检、现场清洁等教学环节,还在实训项目选用、任务单布置,操作报告编写、实训作品评价等方面均体现KPI哲学思想。
3.强化QV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2011年以来,结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的建设,学校又致力基于职业化素养培养的“QV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锦绣中华文化长廊”“红色江南主题馆”“校史陈列馆”“企业文化主题馆”“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心灵港湾主题馆”“职业化素养拓展营”“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等“一个中心、八个场馆”的“QV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通过高标准建设未来导游俱乐部、未来职业经理人之家、畅想机器人联盟等25个学生专业社团并开展系列活动,不断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使学生未出校门就切实感受到浓厚的职业氛围,从而引导其由学生向“职业人”的渐进式转变。
近几年来,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毕业生分赴长三角地区,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初次就业率达98.75%,就业稳定率82.65%,专业对口率80.89%,毕业生年均工资收入达到地方年均工资收入的1.53倍,初步实现了优质就业。2013年5月,学校为1904名学生举行毕业前招聘会,吸引了143家企业前来设摊“抢”人,“学生未毕业、单位已抢空”。
实施3Q7S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嘉兴技师学院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2012年学校借鉴国外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方法,采用SERVQUAL量表从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与移情性等五个维度22个问项对实施3Q7S管理后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服务总体评价均在82分以上;2013年又对实施3Q7S管理后教师质量、学校质量、毕业生质量与教育服务质量的4大品质104项指标进行全方位评估,专家、雇主和企业等均较为满意。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校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和教学工作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还不足;专业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实战能力、绝技绝活的水平还不强;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团队合作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育还需进一步强化;多形式学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还不够鲜明,等等。嘉兴技师学院将进一步完善3Q7S管理策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细化管理过程,优化绩效考核,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品质的提供。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高校入力资源;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人力资源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高校的入力资源管理中强调的是“科层制”,诸多管理活动都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约束手段被放大成为了管理活动的中心,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其潜能受到制约,大大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高校人力资源是特殊的劳动群体,在现代大学的管理中,必须根据该群体的特殊性,以追求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动态平衡为前提,遵循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以达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序、高效。
一、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
(一)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本原理
激励机制是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晋升奖励等方式支持强化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符合期望方向和要求,从而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约束机制是从抑制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制度约束、合同约束、环境约束等措施来杜绝一个人与组织期望方向不一致的行为发生。激励与约束都是以制度化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入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必须先从了解和把握激励或约束客体的个性特征以及需求动机人手,激励与约束手段协调配合,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的协调统一。
(二)高校人力资源的职业特性和需求分析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给知识型员工所下的定义是: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其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的员工阔。
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灵魂,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属于知识型员工范畴。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他们普遍有着高学历、高智慧,属于社会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层次,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有着较强的独立性;第二他们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治学严谨,思维敏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第三,个性鲜明,自我实现的需求比较强烈;第四,他们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和多样化,对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需求倾向较强;第五,他们对人类科学知识有着浓厚兴趣,渴望学习和进步,对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懈的追求,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高校教职工的主导需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根本保障。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中激励的最著名也是应用最广的理论之一,他认为需要和动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该理论以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分析入的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的社会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体产生的需要既有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且后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又使得人的需要具有个体形式和不同类别,因此高校只有根据教职工的不同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奖励,激励机制才能成为绩效改善的重要因素。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成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管理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两种监督机制。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利用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管理结构,利用约束机制形成动态有序的控制系统,成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
(一)激励机制的构成
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激励,而激励问题的核心是确定哪些因素条件能够持续激发人的动机。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管理激励理论的结合,激励机制的构成则是以高校人力资源的职业特性和需求分析为基础,主要包括物质的激励,成就感、认同感与荣誉的激励,升职与受教育机会的激励,竞争的激励。
1.物质的激励。高校人力资源属于经济人范畴,其需求具有多面性与复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需要必然是高校教职工行为选择的首要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使更高一层的需求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是生理需要满足的基本因素,这些条件的合理满足是他们主动积极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学校要首先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谈及其他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现阶段乃至以后,激励机制的设计中一定要正确面对高校教师合理的物质需求问题。
2.成就感、认同感与荣誉的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这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以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的原始驱动力。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就是充分施展自己的教育潜能,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精力和才能献给社会,其最大的满足莫过于教学科研上的成功以及“桃李满天下”,这是高校教师最高层次的需求。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就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抓住高校教职工有受到信任,获得表扬、肯定和接受荣誉、提高知名度的需要。对管理对象合理运用成就感、认同感以及荣誉的激励,往往能够取得物质激励所不能达到的激励效果。
3.升职与受教育机会的激励。接受教育、了解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是高校管理人员高层次需要之一。给管理人员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又可达到增长进取心和拼搏欲的长期激励效果。教育的激励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满足管理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求知进取的需要。
4.竞争的激励。竞争可以强烈地激发每位员工的进取心,使他们力争上游,发挥最大的潜能。通常情况下,“驱使人们积极工作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自身对目标追求产生的动力、外部激励产生的动力和竞争产生的压力”。按照管理目标方向为被管理者设置风险、竞争环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形成一种外部压力,可促使人们产生某种顾虑和紧张,从而形成一种避惩和控制的力量。所以,竞争也会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多创造适度的压力环境往往会成为激发管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动机因素。
(二)约束机制的构成
1.制度的约束。制度的约束是指将高校教职工要约束的行为纳入管理制度,达到规范高校人员行为的作用。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约束规则,它旨在约束追求自我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约束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学校的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人的不良行为和现象,且出现的不良行为无章可依、无章可罚。高校应形成健全的制度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以合理化的制度来约束教职工的不良行为和现象。
2.道德的约束。荣辱之心,人皆有之。高校的人力资源属于知识型人才,他们有着更加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应重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对高校职工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作用,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道德约束是在高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3.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隐性的,在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不充分的前提下,组织中为什么仍然有一部分成员在努力工作呢?这就是组织成员自我约束的作用。通过自我约束,可使高校教职工树立敬业爱校、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自尊自重、奋发争先等高尚品德,进而增强教职工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高校人员有着强烈的荣辱感和自尊心,要加强对高校人员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通过自我分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效果。
4.组织环境的约束。组织环境的约束是指约束和指导组织整体行为和内部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它不仅能起到激励的效果,同样可起到约束的目的。一方面,高校有责任为其组织成员提供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事业追求的舞台和平台,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校园文化,激发成员的活力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来自现代大学内部监督和外部舆论的约束促使高校人员在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方面趋向一致,在工作中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集体责任”,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三、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追求,谋求管理的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
以人为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准则,它是指要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发展人的基本能力。人们的需求总是随着现实的改变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存的需求得以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也就渐趋强烈起来。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人本需求,还必须强调“自尊”、“自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职工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更加重视对人性的尊重、理解,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把教师作为“学术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把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更具有参与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是一种正面导向,反射的是人的主体特性需要,关注的是个体的自由创造力,而规章制度起源于科学管理思想,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标准状态,两者都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手段。在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求高校管理者抱着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高校教师的行为,制度要体现人文关怀,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系统平衡,以达到有效激励。
(二)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规范和强化每个教师的职责行为,加大压力,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教师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现行的绩效考评制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重形式而轻实质,考评的随意陛过大,科学性不强,考评标准单一化等等。
高校在建立教职工考评体系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独立性,且模糊因素很多,要区别他们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就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指标。强调教师完成工作实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个人道德、修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纪律的考核;在考核教学科研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评奖评优要避免新的平均主义和唯“量”是从现象,增加透明度和可区分度。
(三)灵活运用激励与约束的手段,避免激励不力和约束过度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有效地促使高校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约束机制,则使高校教职工不佳的教学与科研或有损高校利益的行为,都可通过相应的监督系统得到反映,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约束或惩罚。激励与约束机制两者互相协调,缺一不可。激励不应该以金钱为主,而是以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需求为主。在激励方式上,要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在约束方式上,要强调自我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制度约束与道德约束相结合。
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还要避免激励不力和约束过度现象的产生。错误的、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而一些正确的、合理的行为又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肯定和支持,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泛化的负向激励效应。而过度的约束又会造成组织成员过多的顾虑和紧张,影响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理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应该是由激励机制来产生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人本资源,由约束机制来监督并协调人力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寻求激励与约束的和谐统一。
(四)完善竞争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外部人才流动的环境日益宽松,许多高校建立了岗位聘任制、高薪聘请制、竞争上岗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形势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强化合理竞争机制。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潜能与创造精神,提高办学水平,有助于高校事业目标的实现,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制。另一方面,竞争与协作也是统一的,如果竞争机制不完善或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则极易导致“资源”流向不合理,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失与内耗,增大离心力。在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单位所有制”和“职务终身制”,杜绝不公平竞争,将竞争机制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