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1篇

    一、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模式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

    (一)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二)树立新型服务观念,建设服务型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机关的背景下,学校首先应该把“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落实,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内化为学校文化,把当前从事的工作当做一种责任和义务,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追求而不只是一种职业定位,只有这样,教师的心才能真正潜下来,静下来。

    (三)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教育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为学生成为人才奠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适应社会,创造未来。

    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向目标要动力,向细节要超越,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创新”。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学校工作管理的创新。要坚持走“制度+情感+目标”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一)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教师评价制度要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要明确规范制度,提升“规范”境界,引领教师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品位追求,用发展的目标激励教职员工,摒弃“只按制度工作”的传统思维;要坚持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特别要注重优秀教师群体的建设,专门制定教师团队发展评价激励制度,使评价激励的重点聚集在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赢”的结合面上。使学校管理更趋科学化、高效化。引导和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方向发展。

    (二)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沟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学校发展为本,推进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明确目标,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地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愿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上而下确定各部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引导全体师生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二是科学计划,近期规划要落实长远规划,学年计划要落实近期规划,学期计划要落实学年计划,周工作安排要落实学期工作计划;三是狠抓落实,实行教师岗位竞聘制和领导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要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要做到工作标准有高度,过程管理有力度,考核评价有尺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事务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转变。

    三、落实课改精神,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改革是动力。深化教学改革要以课标为依据,以常规为基石,以科研为依托,以课堂为载体,实现“六化”,即教师素质品位化,师生交往人文化,教学设计科学化,习题训练精炼化,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进课堂要求“六带”,即“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激情进课堂,带着爱心进课堂,带着自信进课堂,带着责任进课堂,带着反思进课堂”。具体要明确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两大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落实三维目标,创设“四多时空”(课堂给学生多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消化反馈和校正的时间,多一点动手实践的时间,多一点了解社会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督查、研究和指导,实现课堂教学“零距离”管理。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评课活动和专题研究。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教育改革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以评价体系为导向。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四)以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学校在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规定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强化队伍建设,关注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能力强、水平高,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一)加强师德建设。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良好习惯的训练师,知识技能的奠基者。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校长亲自抓,常抓不懈,要求师生做到的,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必须做到,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引领全校师生强化拼搏奉献意识、主人责任意识和行为示范意识。以校本培训为平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德培训。要重视做好每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选表彰工作,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标,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努力抓好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名师育名师和校际结对帮扶等活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走“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的校本研训新路子,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同伴互助、自学反思、课题带动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的竞争进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反思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2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时表示中国600多所地方高校将实现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形势下,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院校的生源、生机、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学生注意力提升的视角下,探讨民办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之道是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头等大事,是地方民办院校积极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创新计划)的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鉴于此,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本文以高校最难实现学生注意力提升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及实施、教学考核、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X学院的思政课如何通过应用型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案例分析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毛,是高等院校四门政治公共必修课之一。我们通过大量的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授课实践发现,X学院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极度排斥,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同感较低,认为这是一门无用的课程。教学内容空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学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考核方式为传统的期末考试定论制,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学生迟到、缺课、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考试作弊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鉴于此,我们从课程定位出发,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设计实施与考核评价。1.课程定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四门思政公共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现实,了解各自专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做好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步的准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国家和社会、增强对党大政方针的理解认同、关注行业的发展、提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献言建策的教学目标。2.课程设计和实施。对于现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大学的学习中,绝大部分教学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就连课外实践也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因此,本文结合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聪明灵活、勇于表现、敢于创新、富有激情但同时基础较差、自私懒惰、学习动力不足,团队协作意识、集体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主性和沟通能力不强的现实,通过取长补短,项目任务式教学,充分发挥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潜力,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将课程设计围绕课堂和课外具体设计为课前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三大部分。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课前:线上预习(纪录片、专题授课内容及相关资料)课堂:新闻播报、专题授课、学生讲课、知识竞赛、主题演讲、辩论赛、深度研讨课后:特色作业、情景短剧、社会调研考察、专家报告、人物采访、正能量微电影、时政小报、家事国事天下事论坛社团、志愿者和公益等活动,实现课前导学、课堂steam项目任务促学、课后活动助学。3.课程考核。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将课程考核从传统的期末考试定论制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占70%,期末考核占30%的全方位开放式动态考核模式。其中,新闻播报10分、团队深度研讨20分,个人抢答10分,知识、演讲、辩论竞赛15分,社会调研及调研报告撰写20分,专家报告及心得体会10分、微电影PK15分、赛事奖励10分(置换分),总分100分。为了使我们的整个考核过程有论有据,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个人表现考核记录表、小组讨论考核记录表、过程性考核总表等三个记录表,整个考核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积极创新、小组协作才能较完满的完成教学任务,顺利过关。4.课程评价。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在课程评价方面,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主要包括同事、督导及本专业带头专家)、社会评价。调研显示,学生对于毛课程评价相当高,教学效果相当好。学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主动性、参与性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和提升。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全方位的应用型课程教改。在课程定位上尽量凸显出课程的应用型价值,突出课程对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未来就业的帮助;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要结合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积极教改,通过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查找资料、课堂展示、抢答提问等竞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参与整个协作、探究的过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及跨学科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整合课堂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个人、合作、竞争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有效融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互学,营造了和谐良好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主动性和参与能力大大提高,通过课堂各个环节的参与和展示,将学生的自我价值通过课堂活动一一实现。3.以生为本。毛课堂教学的成功得益于整个教学安排体现了以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课前导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到课堂项目任务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再到课后各种活动的举办,较好地刺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角,提升了能力(即身心素质与健康、人文素养与品德、表达与沟通能力、知识获取与自学能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技术应用与创新、敬业乐群与合作能力、国际视野与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4.加强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当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时,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从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能、课堂驾驭能力等多方面提升自我,才能有效控制课堂,优化教学。而一批专业高水平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无疑将成为整个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主推手。5.构建全方位开放式过程性监督、管理、考核体系。教务、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教学监督、管理和考核,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督导、专家共同参与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风、教风建设。推进课程的应用化融合,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简爱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军事教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 高校军事课课程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是军事课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和高校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较,军事课课程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

1.军事课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从课程目标来看,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军事课的特点和优势,不在于它的学术性,而在于它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据此,军事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是一般地传授知识、解释疑难,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军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思想认识,提高觉悟和能力。

2.军事课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融汇性。

高校的军事课包括了以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面向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同时,军事课通过紧密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趣味性,把一些世界热点最新的出处和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授给学生,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和热爱和平的目的,使军事课课程理论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3.军事课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

按照大纲规定,军事课包括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等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性课程内容,也包括了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军事技能课。这种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统一,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课程的理论性决定了课程具有较大的理论知识容量,需要讲授者能博古通今,能根据理论逻辑,理清思路,概括和浓缩基本问题,勾画出某一课题的基本框架,为学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线索,使其对这一课题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课程的技术性又决定了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目标的艰巨性,即要了解条例条令、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行军、宿营的基本程序、方法,培养野外生存能力等,这种技术性的要求就使得军事课课程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 提升高校军事课教学质量的几个要求

新时期军事课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课程自身也有着不同于高校其他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要贴近实际,注重创新,灵活多变,实现军事课教学更加正规化、科学化,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军事课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1.军事课的教学务求贴近实际。

军事课首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课程教官讲课,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离开学生思想放空炮,要运用战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触动思想、消除疑云、提高认识的目的。贴近实际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青年学生更加懂得理国,立志报国。

2.军事课的教学要处处创新。

所谓"新"就是要寻求新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军事课教学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局部创新,更加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全方位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紧密结合军事理论教学的新任务,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第一要深入研究教材,突出分层设计的逻辑线索,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第二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军事课理论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第三要从教学中、言语中、社会活跃的案例中寻找方法创新的突破口。第四要教学得法,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探索能让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这门课能够成为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3.军事课的教学要灵活多样。

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军事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完备等特点。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灵活运用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挖掘丰富的军事理论内容和博大的军事历史知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能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具体事例中去感悟军事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如果能够精选一些重点的战例,进行比较细致地分析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更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了解不多,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在教育内容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时事追踪教学、热点聚焦剖析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 结束语

军事课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集体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军事课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也说明军事课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素质教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提升军事课教学质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先德.普通高校军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7,03:131-132+141.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31-02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存在的最根本保障。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更是凸显。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产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严重匮乏。最近几年,改革之势愈加全面深入与完善。

宏观方面,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高等教育规律,二是职业教育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要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定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高”的特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依据行业职业企业的相关属性,突出职业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现代职场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微观方面,笔者认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为教而教与为学而教的关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同样道理,教育观念决定和制约着教育行为,为教而教与为学而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一些教师为教而教,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挣钱而已,他们不研究社会经济对教育的需求,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材,不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没有针对性,所以,一些教师思想陈旧,不思进取,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凭自己仅有的那点本领,以“不变应万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这种为教而教的行为,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人、是教与学的主体,由学定教;教师的教不是为自己的教而教,而应该是为学生的学而教。

为学而教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教,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去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的;二是为学生发展而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三是为学校的发展而教,师生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学校的不断发展与成功才能满足人们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才会有生命力。

二、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关系

“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支配和管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中心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有效实现其自身的最大价值。回顾我们的教改,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是很大进步,因为以知识本位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以及系统性知识的获取,忽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偏低,培养的学生“有想法没办法”、“有知识没能力”,这样的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也是违背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而由于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 “知识本位型”教育,本身实践能力就不足,“能力本位型”思想意识淡薄,造成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育与训练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严重缺失。所以,教改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各种学习、培训等途径,首先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动手能力,确立“能力本位”的基本教育理念,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成效。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紧密相联的。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反过来影响培养目标。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又对教师提出要求。此外,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要通过毕业生与企业行业需求发生联系,教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企业行业需求四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企业行业需求是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前提,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容与保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课程设置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所谓“脱节”,是指所选择的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原因之一是因人设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所谓因人设课,是指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来选择课程。原因之二是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选择就会盲目,不但会使内容选择与目标脱节,往往还会造成重复与浪费,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原因之三是课程内容陈旧。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适合高职需要的教材建设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需要。教材多年一贯制的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关系

专业能力的高低是高职院校校学生走向职场的敲门砖,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今校园内的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少了,睡懒觉的多了;上图书馆的少了,去网吧和逛街的多了。缺乏吃苦耐劳与进取争先精神、责任心弱,因此高职院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注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此外,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育教学组织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积蓄“后劲”。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走出校门时能够有一个饭碗,而且要使学生手中的饭碗能够越端越好,不仅要让他走出校门时取得职业资格,而且要让他在未来的人生职业生涯中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在自己人生奋斗的领域“自由飞翔”。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高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14-01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展了高校教育教学时空,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可能。丰富的视听材料,近乎真实的模拟场景,趣味横生的动漫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知识传播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学习真正全面调动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全方位的训练观察及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信息获取的自由与方便,使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学习规律,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实现真正有效学习。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提供了可能

1.创新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拓展了教育和教学时空,使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和位置、角色等发生改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建了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改变了过去由外部刺激而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改变过去主动施教者角色,教学媒体成为教师用来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创设学习的情境。

2.创新学生认知过程

合理应用动画、文本、图像、图形、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信息、创新展现教学信息的平台,制作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课件,使学习内容有声、有色、有形,通过图音并茂,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引导学生由单纯掌握书本知识,上升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知识。

3.促使学生个体化学习

教育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独特的教学程序,创新的学习情境,使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适应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个体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观念的更新

1.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时代在发展,教学手段在进步,就势必促使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和提高。因而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要增加学生实践操作、实际练习和社会实践等以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把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让知识和信息在相互传递中碰出火花,引发思考,增强认知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检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改变过去教师对知识和信息的独占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平等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学生在很多方面获取信息有可能早于教师,“闻道有先后”,师生角色互换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