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新闻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众所周知,语文课不仅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必须学习的公共课之一,同时它也属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课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提升便成了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师们在实施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理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其今后的深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创新对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研究
据了解,中国学者对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话题的探究通常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的探究是特别有限的。即便有,此类研究也往往不够深入,未曾牵涉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前进与医学模式的变革对高职护理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护理专业的独特性亦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差不多所有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自教材至教法均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到现在都未曾出现过实质性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独特主要是由于他们今后需接触的人是病人这一急需帮助及关爱的弱势群体。如果护理人员缺少涵养、专业素质,毫无爱心,那么他们必然无法给病人带来欢乐,甚至还会让病人长时间居于负面情绪之中。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特别深,高职护理教专业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此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的前进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身为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肩负起落实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二、促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教育而言,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其注重学生护理技术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护理人才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职业教育范围里,因为专业不一样,教学内容及目标等亦将有所不同,所以护理专业必须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却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其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讨厌语文,抑或轻视语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老师们在实施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立足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摆脱其他学科知识而单独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护理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师们理应强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具体而言,老师们可选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努力充实自身知识,除了需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外,还需对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其他学科知识和自身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其二,把自己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感悟和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对人生、生命及教育的真实理解及感悟,同时将此种感悟贯穿于自身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近年来,鉴于新教学理念的进一落实,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早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样,所以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置上,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充分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老师们理应强化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供给帮助。
(四)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直观性及生动性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往往只能选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然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却给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创新,新型教学法便属于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可选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居于活跃状态,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深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合作教学法,借助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小组协作水平及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已然成了制约高职护理R悼沙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语文教学创新对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各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在仔细分析本校、本班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选用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及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人际交往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等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矗张占开. 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1-02
由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课堂教学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及教师、讲台、黑板、学生组成的课堂,现在又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在这个模式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二则是实验课堂,即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模式里,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力图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新闻传播类专业是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本文所指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是由以上两部分组成。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时代环境、传媒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第一线——课堂更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创新的需求背景分析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第一,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以灌输知识信息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第二,在教学手段上,要调动多种辅助手段。当今教育界特别重视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情境是便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1]。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创设情境是必要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后来居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行业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即需要既具备新闻业务也具备传播技术和前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但要求学生对新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有较深的认识,还要对新理论、新技术保持敏感的触觉,紧紧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高校更应该担负这一使命积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超前的专业观念和高水平的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截止2011年底,全国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总计188所[3],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满足高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显得特别迫切。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统教学课堂
1.“学”与“术”的楚河汉界融合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由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分支构成。在长期的传统教学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即“学”与“术”的楚河汉界难以融合。
2.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强,要求新闻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传统教学里,由于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慢,难以跟上新闻业界快速变化的特点,造成了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
3.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在我国,传媒的分布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本土特色。这点在各所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里都有体现,而实际的情况则不尽然。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上几乎雷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结构同质化,缺乏特色竞争力,与本土就业需求脱节,导致最后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演变为院校知名度的竞争。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是摆在新闻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堂
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在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 实验课教学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课程设置与评价等方面处在各自为阵的草创、摸索阶段,缺乏交流沟通和制度规范,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实验课教材匮乏。实验课教材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指南,然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对这个板块不够关注,导致了各校的实验课教学教材五花八门,一般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各种实验教材和讲义,而这些教学资料没有经过一定的审核和评价,它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质量。
2.实验过程及仪器使用方面和新闻业界难以对接。新闻传播专业目前开设的实验课有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编辑机甚至卫星转播车等,如果以现有的有一定水准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设备仪器来衡量, 则高校很少有能达到如此专业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过程及其仪器设备的配置难以和时下的新闻业界对接,实验课的价值受到了挑战。
三、创新的思考
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做如下思考。
(一)打通新闻理论、历史、业务三大分支的关卡,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
新闻学专业的三大分支:新闻理论、历史、业务表面看来相互独立,在实际中却形成了三大专业课程群,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只是关注基本概念、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人物、新闻历史事件和新闻经典作品的教学窠臼,一味地重“学”,使得课堂很“理论”化,而新闻业务课似乎又只是传授学生采写编播摄录的专业技能,一味地重“术”,使得课堂很“技术化”,这两种课堂似乎只能平行,也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认知。作为教学主体,应力图打通三大分支的关卡,积极去寻求三大分支的重合点,通过教研活动、听课评教等方式加强各课程群任课老师的交流,深化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认识,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
新闻学专业要实现零距离授课,必须要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时事新闻,通过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手机报等多种渠道获取一周的信息,在上课时可设置5~10分钟新闻播报的环节,对学生掌握时事新闻的情况做考核;其次,作为专业课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关注时事,并选取热点新闻事件,和学生在课堂交流、评论,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训练新闻思维。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新闻课堂
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程。例如,本专业老师制作的《广播电视概论》多媒体课件于2009年11月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如演示案例及网络视频,这些资源丰富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广播电视概论》教学中,当介绍到民生类新闻时,笔者即选取了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新近制作的“雅培奶粉喝出半截”、“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可能吗?”等新闻节目视频进行课堂观摩,同学们零距离地接触新闻热点事件,之后进行交流,气氛异常热烈,且观点各异,实现了新闻课堂的生动化和立体化。这一教学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之后很快有了联动效应,在《优秀新闻作品选读》、《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等课程中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细处着眼,凸显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
1.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出版实验课教材,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根据各专业课程群的特点,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并出版实验课教材,为实验课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
2.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当今的传媒行业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要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业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理念上即要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使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本专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具备和业界对接的能力。
(五)与当地媒体联手,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联动
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模式已不鲜见,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强实践的特点,因此,与当地媒体联手,已成为该专业办学的必然选择。第一,请新闻一线的名记者、名编辑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精英的良好互动,为学生树立活样板;第二,将新闻课堂搬到媒体里,或是在演播室,或是在编辑室,或是在新闻现场采访,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新闻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办学模式使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近,更能满足本土化的需求,从而根本上解决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建构主义[OL].省略 /view /79065 htm? fr= a la0_ 1.2010-08-02.
对于实习,感触还是满多的,当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挣扎,记得才开始做的第一天,带我的老师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他们手写的稿件用电脑打出来,有时也会将当地的一些新闻通过电脑传送到市里。一开始我觉得挺无聊的,便想放弃。但又想到:其实校对文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我也可以看看老师们是怎样写新闻稿的。考虑到这些,我又坚持了,现在想想,还真得夸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在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之后,以后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我便会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进屋后,首先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这样做一是为了有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可以心情愉悦的工作。其次也让自己在老师们眼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觉得“这个学生挺好,将来可以用”。打扫完之后,也将近八点,办公室里的老师也都到齐了,我便会来到临时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也加以修改。虽然这份工作看上去确实很枯燥,但当你爱上这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的每一天过得还挺充实的。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将自己从学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使我学会了一些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次的实习,也加强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习结合起来,提高了实习动手能力,使我对自己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二的再次选修专业有了一定的选择,更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的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才,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新闻人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受单位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新闻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来广电站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里面的关系很难处。虽然我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有把握的,不过,我一开始做事的时候仍是小心翼翼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只要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和你相处。在那里,老师们也交给我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我想,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使我一生受益。
在这两个星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也在做新闻、做记者,而他们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优秀,去市里的电台发现,电台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这就给我这个新闻专业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此,我就更得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消息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站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部门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一些部门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下乡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部门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报道一些部门会议时,我向老师了解到,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报道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理论中的新闻是真实、客观的,在现实中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把真实的事情反映给人民群众,为社会负责、为他人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决不夸大事实,不编造虚假新闻。我们也要多报道一些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积极反映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做好部门和民众的传声筒的工作。
[关键词]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事业也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1997年以前,新闻学属于二级学科的范畴。但是,在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就将新闻传播由二级学科调整到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也自此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新闻传播学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也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确认。以新闻传播为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突破了10万。20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飞速发展。[1]
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我们为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着眼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尽管新闻传播事业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但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没有较大的优势。在人才市场中,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似乎出现了一种“供过于求”的现象。目前,我国院校中平均每年有3.3万余新闻专业毕业生。但是,从全国范围内看,新闻专业学生中的应用型人才十分短缺。新闻传媒业需要的是具备人文知识、新闻编辑出版能力,且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由于我国当前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划分不够细,所以导致了大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无法适应新闻传媒业的需求。在人才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拿着一张成绩单和一大叠的证书,却无法从中脱颖而出。“就业难”也成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传媒业对人才的需求比例也逐渐增加。而要培养满足当前新闻传媒业需求的人才,我们决不能将传统的教育模式生搬硬造过来,而应该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理性的调整。
1、创新办学理念
自从我国加入WTO,新闻传媒业的竞争就愈发激烈。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作用下,各传媒都开始面向世界,迎接来自全球的传媒挑战。新闻传播的竞争超过了国与国的界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在办学之前,我们应该正确理清办学的目标,确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向。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的不足之处,更新新闻课程内容,对教育方案进行发展创新。[2]
2、完善学科设置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完善新闻专业的学科设置。新闻传媒工作者每天处理的事情包罗万象,旁及天文、地理,因此,新闻传媒工作者应该是一名杂家,对文学、科学、农学、经济学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涉猎。在传统的新闻传媒中,传媒工作者的工作往往分得很清,编辑的管编辑,写稿的管写稿,印刷的管印刷,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但是在现在的新闻传媒工作中,则一定要实现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与现代网络知识的结合。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新闻传播知识的课程,还要设置人文知识的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等。新闻传播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紧跟时代潮流,面对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给新闻传媒业带来勃勃生机。
3、重视实践教学
在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中,最缺乏的一点就是实践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只强调写作技巧、语言运用,却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的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摈弃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鼓励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利用微博、博客、论坛等现有平台,踏出新闻传播的第一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一部作品,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顺利踏入新闻传播业做准备。在鼓励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活,积累社会经验,从经历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
4、注意市场动向
为了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我们应该关注市场的动向,换句话说,就是了解当今的新闻传播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过程中,了解传媒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创新新闻传播的教育思路。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不能只埋头于手头上的资料,而应该着眼于世界,关注新闻传播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应该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周期性,以变应变,走“活”新闻传播教育这盘棋。[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为了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我们应该走好每一步棋,从办学理念、课程设计乃至社会需求各个方面入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方案做出理性的思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策略方案。
参考文献:
[1]赵玉明,庞亮.从新闻学到新闻传播学的跨越——近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新进展评述[J].现代传播,2008(5).
[2]邹华,封延之.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06).
关键词: 评报 新闻学专业 媒体实践
一、师生评报是新闻学专业与媒体行业互动的桥梁
评报制度是多数日报社一直以来坚持实行的一项报纸质量管理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对已出版的新闻报道进行质量评估,分析报道的成败因素,不断改进报道,提高办报水平。大多数报社的评报工作是由报社内部采编人员完成的,属于一种内部业务交流形式,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内部评报难见市场反馈,更鲜有专业点评,另一方面同事互评难免感情因素介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近年来一些报社尝试让社会人员参与评报,如发起读者评报,但读者缺少专业视角,评报更多地成为读后感的阐发,对于采编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而言意义不大。也有报社邀请学界专家对报纸点评,但专家时间精力有限,长期评报难以坚持,对报纸稿件也只能精读一二,评报意见的指导性十分有限。如此看来,评报工作呼唤专业化和长效化,除去报社内部评报,当地高校新闻院系师生参与评报显然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
高校师生不同于一般化的社会人员,他们的评报意见更能促进报纸质量的提高。高校师生首先是报纸的读者,其评报意见也是市场的反馈。高校师生以中青年为主,尤其是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层次家庭,在校专业背景不同,这个群体样本具有较高的普遍性与代表性,他们发出的市场反馈意见正是媒体渴望的。其次,新闻院系师生的评报意见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所学,既不同于普通读者的感慨或直觉,又不同于报社人员站在操作层面的顾虑或解释。同时站在市场角度和学术角度,新闻学院系师生的评报意见对于提高报纸质量无疑具有更大价值。
对新闻学院系师生而言,评报工作则是一次珍贵的实践机会。新闻学教育,无外新闻职业理念的培养、传承和职业技能的把握、提高,其综合性与实践性无需赘言。新闻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各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新闻业界对新闻学教育的失望却有增无减。这种尴尬局面主要归因于新闻课堂与新闻实践的严重脱节。实现对接倒也不是绝无可能——学生分批次到媒体单位观摩实习、记者编辑抽身进校园讲座授课、学界业界共聚一堂探讨实践难题……各地、各层次新闻院系都在开展类似活动。纽带、桥梁建立起来了,但问题在于纽带的牢固性难以维系,桥梁上往来的“干货”太少。类似的做法只能提供给学生一时的接近媒体的机会,机械刻板、流于形式,对于提高他们的新闻业务技能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如何增强和维系学界与业界的互动,并使之常态化、实效化?这取决于互动的内容——互动不仅要见“干货”,而且要供应充足、不断货。在此意义上,读报和评报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常态的、实效的、有足量“干货”的互动,尤其对于新闻学院系而言,这样的互动弥足珍贵。
二、阅评报纸是师生共同介入媒体实务的有效途径
新闻媒体的实践发展日新月异,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新闻学教师要想随时跟进和把握这种改变,就要随时关注媒体行业的实践变化。参与报纸阅评工作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一方面,阅评工作使新闻学教师能够部分参与媒体实践,将新闻业务的专业理论转化为阅评报纸的实践能力,用评报的实践经验充实和丰富新闻学理论,为产学研结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阅评工作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新闻实践,使学生在课上就能够接触到最新鲜的媒体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
对学生而言,读报评报更是一条直接接触媒体的捷径。现在报社的网站建设已经足够完善,通过互联网络查阅当天和往期报纸都极为便利,这就首先为学生在校内读报评报提供了可行的条件。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的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技能后,以专业的视角评阅新闻报道,并形成阅评报告或文章,既能培养学生对新闻实践的认识,又能锻炼学生专业点评的写作能力。如此看来,评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介入媒体实务的途径。
三、把评报引入课堂的方式
1.课前读报:课前了解新闻动态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除学生自主阅读新闻信息以外,教师也会有针对性地规定学生阅读某家媒体或某个专题的新闻稿件。评报工作从读报开始,二者自然有了结合点。学生课前阅读完一期报纸,对当日新闻事件极其重要程度就有了大致了解。每日一期报纸,学生初步建立对新闻报道各环节的感性认识,逐步建立新闻敏感,对找准学习难点与重点极有帮助。长期坚持阅读一种报纸,再联系其他媒体的报道情况,通过比较,即对这家报纸的办报方针、编辑理念、报纸风格、行文特色等有充分的理解,这本身就是接触媒介的一种方式,而且比之到一家媒体单位听编辑人员的机械介绍更可感。再者,长期读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点。课堂中的新闻理论可以促使学生随时调动大脑中的“新闻库”,自主用新闻案例理解新闻理论。这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随堂评报: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单单指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操刀,多半会沦为主观性的感慨或直觉,难以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更可行的方式是教师随堂带领学生对报道、稿件、版面进行全面讨论和分析,形成更专业的评报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既关注整期报纸的报道重点、版面安排、体裁搭配,又分析单篇新闻稿件的主题、视角、结构、标题等,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新闻作品的社会效果、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素养等。学生在讨论中既能学习评报的方式方法,又能更全面地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全过程予以关照分析,形成今后独立完成报道的经验。课堂上还可就同一主题、来自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横向比较,就同一主题、一家媒体不同时期的报道进行纵向比较,让评报更加立体化,达到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媒体实战的目的。
3.课后报评:评报工作不仅具有专业性,还具有独立性,不同人站在不同视角上形成的评报意见往往并不相同,甚至相左。将评报意见形成文字的过程是一个考验笔者理性认识、行文水平的过程,其中也不乏一定的技巧性。要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评报工作不能止于讨论和分析,还应形成文字报评。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报评,培养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将课堂教学中的新闻理论直接应用于对新闻实践的评析,尝试与新闻编辑记者就专业问题进行理性而友好的探讨,这些锻炼对于日后从事新闻工作都大有裨益。经过长期锻炼,学生形成专业的思维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实践,进而发现新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在理论上对其加以认识和分析,为今后撰写学术论文、继续深造、从事新闻学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尽管今天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新闻人的职业能力结构,但新闻专业的基本功——“采写编评摄”依然是新闻职业能力的核心。在现有课程教育模式下,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集中于寒暑假及毕业实习,如何教给学生必要的从业技能,强化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是新闻学教育工作者始终探索的方向。在这一点上,读报评报不失为一种方便高效的介入新闻实务的方式,它虽不甚宏大,但贵在可长期、反复运行。这样的在媒体和新闻院系之间的互动机制,看似简单,实为难得。
参考文献:
[1]黄建友.新闻教育中不妨多“读报评报”[J].新闻知识,2009(06):85-86.
[2]杨志洪.浅论都市报专业评报的定位和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3(06):193-195.
[3]秦丽.评报——一种另类的新闻实习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