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3]伊文婷.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31-34.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6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而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趋势。其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面小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资源建设无论是从平台的构想、目标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初步阶段,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络平台建设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学生的状态,而忽略更大部分同学的情况。在的信息中,更侧重于完成课业。这样的网站,缺乏共享的精神,自己“关门造车”。这就造成了资源共享面小、资源建设不及时,网络上虽有一部分的信息沟通、共享,可是所建设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仅供本校学生使用,各高校校园网对外一般都安置了防火墙,外校师生无法进入资源库进行共享交流,同时对于住在校外的本校学生也造成了共享障碍,仅是一个防火墙的问题就导致了兄弟高校的学生不能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内获得想到的知识,本校的学生也不能在其它高校的资源库里得到知识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大多高校只重视教学资源部分的建设,并且只在乎数量,往往忽视资源的质量方面。

(二)缺乏互动交流方式和学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对与互动交流方式相关的资源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资源的者,只是传播了思政课的内容,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反馈,无法实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网络教育的互动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只是靠校内论坛、留言板、Blog 等交流方式,这些交流方式都不能建立师生间迅速、有效的沟通渠道,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开放性题目缺乏,对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答辩、社会调查等学习过程的评价相对缺乏,难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帮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资源匮乏

思想政治理论网上教学资源缺乏,最主要是反映在有效的网上素材库和网络课程较少,缺乏网上多媒体课件。有些网络教学资源附以教师授课的现场视频图像,但由于网络传输、摄像条件局限,造成学生观看视频图像的连续性极差,可视价值不高。以某大学为例,网络平台上的课程,大多数是教师平时上课所用的课件,没有针对网络教学特意制作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平台大多是对已学课程的复习,很少能够学习到有创新内容的教育资源,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存在着攻关时重视、日常时轻视的现象,往往是在建设初期或是有关部门检查评比时,才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集体突击攻坚,待评比检查结束后,又恢复原样,突击上传的网络教育资源得不到日常更新,缺乏长期的日常维护,难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提供有用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策

(一)建立共享的、高质量的地区性、全国性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首先,要做到高质量。教师在教学资源时,必须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所以就要求教师们严于律己,创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与大家共享。其次,注重共享。不能把眼界只放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放在自己的高校内,要多关注其它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共享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站,加强互动交流,不仅交流学术,更是交流心得。建立共享的网站,不仅会充实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而且会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以便于师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将高校思政课建设成精品开放课程。将以前的国家级精品课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将通过科学布局,优化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建立师生互动交流模块

师生的互动交流是体现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性,活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师生互动交流网络资源的建设可考虑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聊天室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形式主要包括BBS、QQ群、博客、微博等。

(1)BBS交流论坛。BBS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在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往往决定了整个论坛的发展,同时,优化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高论坛的影响力。

(2)QQ答疑。当代大学生均有QQ,这种既省钱又便捷的新沟通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便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QQ这种新载体,将其纳入到思政课资源建设的规划中来,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QQ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答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疑问和困惑,师生通过QQ不仅能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而且也能有效增进师生情感。

(3)微信讲座。与 QQ 的师生一对一答疑不同,微信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课程相关的简短言论和见解提供了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就课程内容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在微信上开通独具特色教学讲座,同进入教师微信空间的学生实习实时的网络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沟通不全面的缺陷。

(4)微博讲座。教师可以针对微信讲座不详细、不系统的缺点,在自己的微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完整、详细的解读。通过对学生留言的回答,实现师生的网上教学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持续开设专题,就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阐释,高校思政课管理部门也可以将微博讲座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从而实现微博讲座的常态化。

(三)通过多渠道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配合高校具体教学的条件,结合教学需要,创造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网络资源。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能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巨大优势,目前校园网的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汇集了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精品课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平台。因此,积极地建立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模块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模块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案例、阅读书目、实践要求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李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的现状分析―基于对陕西76所高校网站的调查.安康学院学报,2012(1):90-93.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正悄悄地导演着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的又一场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也必将形成一种全球化的生存理念冲击着多元文化和多元世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呈现出开放、快捷、变动、虚拟和互动的特点。在网络社会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通过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①。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网络在以其独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的同时,它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挑战。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使用网络人数最集中的群体,无疑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因此,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普及也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正如同志所说:“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加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②。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在网络阵地上争取主动权、开创新局面。为了在网络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认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搞清楚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现实可能性

(一)大学生网民的绝对数量和增长速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对象性条件

首先,我互联网规模和总体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决定了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巨大前景。众所周知,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载体。网络即指互联网(Internet),亦称国际信息互联网,特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 2011年7月19日在北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为74.0%,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5.5%和46.2%;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较2010年底增加0.4个小时。③可见,中国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其次,我国现有网民的年龄结构发展并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特别是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目前,我国4.85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已达到29.9%。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10~19岁和20~29岁的网民比例已分别占到26.0%和30.8%;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分别是8.7%、35.1%、33.9%、10.5%和11.7%。④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介绍,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⑥据以上数据推算,我国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网民,是指在宿舍拥有自己的电脑,且宿舍有网线能直接上网的大学生。)的数量约为800万左右,即使是其他1000万大学生无论从上网次数还是在线时间上也比社会上其他群体多,而且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不使用网络的。随着2007年以来高校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上网人数至少应在2000万人以上。尽管相对于我国4.85亿的网民人口总数而言,大学生在互联网市场上虽然绝对人数不多;但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肯定地讲:大学生网民绝对是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而且特征鲜明。因此,这就为进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对象性条件。

(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规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物质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并以校园网的建设为基础,构建起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平台,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纵观国内各大专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网站。尽管各学校网站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使用程度有所不同,但其校园网的基本功能还是一致的。首先,校园网是一个有效的宣传窗口。由于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成本低;因此,各大专院校都不会放过这一宣传阵地。其次,校园网是电子办公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送电子文件、校园公告、求职信息等,具有快捷,方便,节省人、财、物的特点,因此,也是各大专院校节省办公成本的有效途径。再次,近年来各大专院校还在校园网上增添了“精品课程”等栏目,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也搞得很有声色。这为网络时代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积累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各大专院校校园网的建设的速度已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所以,我国高校校园网的进一步建设也必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必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新载体。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使用互联网和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主体性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高校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会或者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那必将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所提高。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厌倦推动了教师对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其次,是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第三,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增多推动了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使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能很好的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事实上,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辅导员,他们中年轻的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使用还比较熟练,但其中年龄偏大(年龄在50岁以上)的在这方面的能力就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平时并不关心教学活动,也很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偶尔代点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了。因此,在我国高校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以便于为网络时代“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主体性支持。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应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观念,为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现,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传播学理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环节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达到整体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它是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模式就必须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提高高校师生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主动性

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会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也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自由地进行网上各种操作,这是开展网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组织网络教学过程和制作(或指导制作)网络教材,并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形式多样性、教学内容丰富性的优势。另一方面,它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自主性,也要求学生必须能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否则,课后学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因此,在高校师生中必须普及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其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搞好校园网建设,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搭建网络教育技术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需要的物质技术主要是教室、黑板、粉笔、讲桌等。而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以校园网为媒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互联网络进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相关领导应该给予校园网建设更多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经费和技术人员配备方面应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以保证教学新模式构建和运行所需的网络技术平台的顺利搭建。

(四)处理好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关系,减少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间必然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模式从传统向新型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避免出些不应有的现象。首先,构建教学新模式,不应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但是其积极作用还应首先肯定。毕竟在这传统模式下也培养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构建教学新模式,其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保留了传统模式中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环节等。最后,在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和全面推广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应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和以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等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家学模式。网络时代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教学环节来看,这一新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应依据教育部每年下发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式给学生讲授。首先,教师要“授之以渔”。由于本门课程每次讲授的内容和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教师每次应在第一堂课上给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国内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其次,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思考的空间,主要通过布置课后讨论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讨论主题的现有认识。这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网络教学”。在学生搜集资料和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开展“网络教学”,以引导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向正确的认识方向发展。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在线讨论”来自主完成。由于第一、二部分的有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完成。因此,第三部分就应开展“实践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通过社会实践对一些现实社会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建设性的建议等。

从教学平台来看,这一教学新模式需要三大平台:其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所学要的多媒体教室,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声音、图像、影视和文字等方式生动的表现出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其二,是“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校园网或互联网,主要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分专题在线进行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能力,并且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和成果到网上,使广大师生共享这一资源;其三,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是让学生能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在不用太费周折的情况下就能方便有效地对某些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活动,这一平台要求要灵活多样、还要不拘一格。

总之,网络时代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应是建立在三大“教学平台”支持下,三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注释:

①宋元林,陈春萍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

②.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l).

③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CD].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34632.pdf,2011-7-19/2011-9-10.

⑤新华网.信产部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72亿[M/CD].,2007-10-12/2007-11-20.

⑥中广网.我国普通高校在学人数世界第一[M/CD].省略/jy/jryw/200712/t20071221_504659783.html,2007-12-21/2007-12-22.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6:289-317.

[2]胡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网络教学新模式[J].艺术学院学报,2007(2):

86-88+75.

[3]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方交通大学,2005:60-77.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第4篇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

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制度建设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媒体条件等实践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从分类上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必须有效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具备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一般具有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平台),中心同时具备实践课程资源图片展厅、演播厅、情景模拟室等场所和设施,具有该类教学资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据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尚且没有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相对困难。因此,开发整合校内思政课实践资源,对于后者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除了争取学校支持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史馆、校园文化长廊、学生活动中心、学校演播厅、教室等场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实践教学案例、图片做成展厅供同学们参观学习,还可以利用多种场所、舞台排演历史话剧、播放红、红歌、记录片,开展红色教育、改革开放教育。通过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改善思政课校内实践条件。

(二)充分利用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内容广泛,除了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外,还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包括除学校之外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外资源。很多思政课教师一说到校外实践资源就单纯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显然是是不正确的,这种认识不利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为红色教育基地并非到处都是,不可能随时把所有学生都拉过去开展教育,更不要说成本、安全问题、课程衔接问题。而且,红色教育取代不了思政课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成果、现实社会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矛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等进行调研考察不失为好的办法。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其实到处都是,关键是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愿不愿意做、怎样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思政课网络实践资源

虚拟、开放以及承载信息的无限性,使得网络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注重的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实践资源库,既可以充分收集存储各种电子材料、音频资料,还可以充分进行演示。二是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民意社情分析,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部分实践教学基地的虚拟参观考察,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种各种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同步学习。

二、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的组织实施

思政部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思政课必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建设理念。

(一)与专业系部合作,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重组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把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政课。同时探索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相应的拓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主动融入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和岗前教育、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弥补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与党团、学工等部门合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围绕学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宣传教育、文艺活动、公益活动、安全教育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提升为素质。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系部的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院各部门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

(三)与实习企业合作,拓宽实践教学路径

思政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既是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和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文化、规章制度和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由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平台――企业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广泛调研,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规范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是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推行的根本。高校要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有院党委主要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机构要有定期会议机制,协调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要求,高职学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的提取标准为生均经费不低于15元,这是衡量思政课建设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也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考核评价实现,因此,各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层面的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评价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和成果质量。考核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要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挂钩,纳入大学生日常操行评定。二是对教师层面进行评价。对组织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评实践教学的开展的组织实施情况、效果情况。三是对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其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工作情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部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思政课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可以和部门工作绩效、教师工作绩效挂钩,同时还可以评优奖先挂钩。总之,各高校通过完善各种实践教学制度,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高校必须注重开发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同时,注重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各个部门的内外联动。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