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旅游资源;指标体系

一、 引言

自2009年被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之后,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的一种新型业态,成为中国旅游的成长点。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中国发展农村经济,有效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式,已经引起了各个层面的重视。

为了更好发展旅游业、让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为了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及适时、适地的保护资源,就必须要对可利用资源全面、系统、正确、深层次的了解。旅游资源评价作为其中一个环节已经成为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品质、规范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本文重点介绍的便是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一) 指标构建依据

经过调研和专家研讨,认为现代乡村生态旅游评价指标构建应该在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包含了“乡村”、“生态”、“绿色”、“和谐”等内容基础上,要考虑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因此需要借鉴经济学和营销学分析视阈。故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平评价指标中,做了以下调整:

1.要素层中增加了对资源乡村性的评价,所包含的指标因子有:农业覆盖率、资源的奇特性、偏远性、乡村居住条件、乡村就业率。

2.生态环境制约层中增加了环境保护条件要素,所包含的指标因子有:景观保护程度、污染治理状况和生态工程建设。

3.在旅游开发条件及发展潜力制约层中增加了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要素层。这是对乡村旅游地评价的重要要素,其包含的指标因子有:交通便利度、客源地距离、资源聚集度、地形组合结构。

(二)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上构建依据,本文构建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概括为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条件与发展潜力3个部分:

1.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最基础部分,从资源乡村性和资源价值特征两方面去考察,主要包括农业覆盖率、资源的奇特性、偏远性、乡村居住条件、乡村就业率、资源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考教育价值和康娱游憩价值等9项指标;

2.生态环境评价,着重从生态环境质量与保护条件两大方面考量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是否符合开发生乡村态旅游的要求,包括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地污染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旅游容量、环境稳定性、适游期长度、景观保护程度、污染治理状况和生态工程建设等10项指标;

3.旅游开发条件与发展潜力评价,主要从可进入性、社会经济条件与客源市场的发展潜力去进行分析、评估,目的在于评价影响、制约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外界支持因素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与机会,包括交通便利度、客源地距离、资源聚集度、地形组合结构,客源市场条件、经济基础、服务设施、高等教育普及率、市场潜力、产品开发潜力、环境优化潜力和品牌创造潜力12项指标。

(三)研究方法及指标设置

对旅游学、生态学、农业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园林学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模糊打分准则,将各级指标重要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和很不重要5个等级。借鉴层次分析法常用的等级标度进行赋值,可获得评判集:V={9(非常重要),7(重要),5(一般重要),3(不重要),1(很不重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

主成分分析( PCA)可将多项评价指标综合成少数几个主成分,有效地消除多重共线性,并可以各自的贡献率为权重构造综合指标。孟生旺(1992)根据理论分析,建议用第一主成分作为综合评价指标[13],对专家打分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第一主成分的因子。

根据公式g ( i) =wi ×xi对不同层次指标f ( i)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wi为因子得分系数,xi为各专家对同一指标的打分值fi=gi/∑mi-1gi从而得到权重数集F = (f1 ,f2,...,fm)r ,并且满足∑mi-1=1。从而得到生态旅游指标体系各层的要素权重子集。见表1。

表1乡村生态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A制约层B要素层C指标层D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指数A乡村旅游

资源价值

(B1)0.349资源存在

价值

(C1)0.508资源种类与规模0.309资源特殊性 0.292资源组合条件 0.221资源聚集度 0.178资源价值特征

(C2)0.492 美学观赏价值 0.230历史文化价值 0.251科考教育价值 0.207康娱休憩价值 0.312 生态环境

(B2)0.361生态环境质量

(C3)0.525大气质量 0.168水体质量0.171土地污染指数 0.128生物多样性指数0.166旅游容量0.124环境稳定性 0.137适游期长度 0.106保护条件

(C4)0.475景观保护程度 0.410污染治理状况 0.318生态工程建设 0.272旅游开发

条件及

发展潜力

(B3)0.290社会经济条件

(C5)0.497区位交通条件 0.277客源市场条件 0.148经济基础 0.131服务设施 0.225高等教育普及率0.219发展潜力

(C6)0.503市场潜力 0.253产品开发潜力 0.276环境优化潜力 0.275品牌创造潜力 0.196三、基于皖南皖北不同旅游县评价

(一) 皖南皖北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各层次的权重结果分析,基于皖南皖北地区8个县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成果、运用模糊综合法对各县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打分,获得皖南、皖北地区各4个县乡村生态旅游资的评价结果如下。

表2乡村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

旅游区所属

城市结构优良

度(V1+V2)很好

(V1)较好

(V2)一般(

V3)差

(V4)很差

(V5)黟县黄山市0.9070.4010.5060.0910.0010.001青阳县池州市0.7510.4230.3280.1070.1390.003绩溪县宣城市0.6330.1140.5190.2490.1020.016铜陵县铜陵市0.5990.1050.4940.2270.1460.028颍上县阜阳市0.6070.2780.3290.1040.1540.135涡阳县亳州市0.5780.1890.3890.2050.0960.121五河县蚌埠市0.5430.1520.3910.1330.1230.201萧县宿州市0.4790.1120.3910.2530.1250.143(二) 结果分析

根据表3的评价结果,结构优良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地黟县、青阳县均属于皖南地区,而皖南地区的绩溪县以及其他所研究的皖北地区的结构优良度偏低。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黄山市黟县具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具有莲花佛国美誉的佛教名山九华山则坐落于池州青阳县,这两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地导致了黟县和青阳县的评分较高,其他旅游地区则均缺乏影响力较大的旅游景区。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的生态质量较皖北要高。鉴于评价结果和地区实际旅游状况基本符合,我们可以认为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实际情况有较好的解释性。

四、结论与讨论

皖南、皖北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对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恰当的保护对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所构建评价方法对安徽省的皖南以及皖北共8个县区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各地的现实旅游状况。

本文吸取了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但是因为专家个人因素,在指标权重赋值时还存在一定缺陷;在相关指标构建设方面,还需要样本数据支撑来进一步帮助验证和完善指标。

参考文献:

[1]高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5-96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第2篇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1.1平潭县海坛岛概况海坛岛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位于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之间,面积267.13km2,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著名渔业基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9.45℃,年降水量在900~1200mm,属福建省少雨区之一。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年平均蒸发量为1917.4mm。年平均风速8.4m/s,受台风影响,常出现极大风速,滨海地区全年平均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d,是全国强风区之一。海坛岛属于陆连岛性质,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形以花岗岩丘陵为主。土壤严重侵蚀,主要土壤类型有风积新成土、砾土和红壤。岛上现有植被均呈现明显旱中生特征,森林群落均为人工林,最主要的有滨海沙地和台地上的木麻黄林(Casuarinaeq-uisetifolia)、黑松林(Pinusthunbengii)、台湾相思树林(AcaciaconfusaMerr)等;荒山荒坡上主要分布着较为耐旱的旱中生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如仙人掌(Opuntiadillenii)、龙舌兰(Agaveamericana)等;海坛岛隶属于福建省平潭县,县辖7个镇、8个乡、11个社区居委会、192个村委会,人口39.2万,距台湾仅126km,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份,现在已被批准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验区。

1.2数据来源与处理为了反映研究区当前景观生态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既能保证研究时段具有足够的跨度,又能使得数据易于准确获取,本研究采用海坛岛2003年和2009年Landsat7ETM+5,4,3波段合成影像和常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信息源。研究区景观生态类型划分是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依据“国土资源部2007年土地分类标准”,并结合海坛岛景观生态实际状况,本文将海坛岛景观生态系统划分为7个一级类别(耕地、林地、灌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和10个二级类别。在此基础上利用1∶15万地形图校正影像图,通过野外调查采集的GPS定点、照片等资料与遥感影像对照,建立解译标志。运用软件ArcviewGIS3.3对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得到研究区2期的土地利用矢量图,并对解译结果进行随机选点,通过野外踏查进行数据校正。进一步将矢量图转换成像元大小为5m的栅格图像,使用Fragstats3.3从中提取该区2003年和2009年的类型水平景观格局指数(包括斑块结合度指数、斑块聚合度指数)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包括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维数、景观变异系数和景观破碎度)。

2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1.1综合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指标体系内容要划分清晰合理,涵盖全面无重复,既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在自身结构,稳定性和产出功能方面的指标,又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学干扰方面的指标,以求综合反映影响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

2.1.2主导因素原则在全面分析各因素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主导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取能够反映景观生态质量优劣状况及突出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评价的工作量。

2.1.3动态差异性原则景观生态质量变化具有过程性,这就决定了评价应该具有动态变化性,选取的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且要选择那些在评价区域有明显变化的,又不相互重复的评价指标。

2.1.4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中应该尽量考虑评价方法是否可以操作,理论研究是否现实可行,数据资料是否可以准确获取,计算过程是否简便不繁杂,指标是否易于量化并且不受主观影响,所以应该尽量利用现有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2.2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从植被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5-7]。根据以上指标选择原则,本文对海坛岛进行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拟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景观产出功能等方面出发,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如表1所示)。

2.2.1景观稳定性景观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系统保持现状的能力,即抗干扰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到原状态的能力,即扰动后的恢复能力[8]。自然景观的分布状况和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都对景观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本文选择植被覆盖度指数、水域面积比率、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维数和景观变异系数等指标来评价。(1)植被覆盖度指数。不同的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而它们对改善景观生态质量的贡献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明显区分贡献程度的差异,由大到小规定以下3种植被类型的重要值为:有林地取3、疏林地取2、灌草地取1。各植被类型得分为其面积比例与其重要值的乘积。以下式来反映植被覆盖程度:S1=(X1/A)×3+(X2/A)×2+(X3/A)×1(1)式中:S1———植被覆盖度指数;X1———有林地面积;X2———疏林地面积;X3———灌草地面积;A———景观总面积(下同)。(2)水域面积比率。S2=Xi/A(2)式中:S2———水域面积比率;Xi———景观中河流、水体的面积总和。(3)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是基于信息论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一些指数[9],本文选取的是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3=∑mi=1(PilnPi)(3)式中:S3———景观多样性指数;i———斑块类型;Pi———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m———景观中斑块类型的总数。(4)景观分维数。在用分维数来描述景观斑块镶嵌体的几何形状复杂性时,通常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即S4=2s,式中:s———对景观中所有斑块的周长和面积的对数回归而产生的斜率[9]。(5)景观变异系数S5=Ds/Dm(4)式中:S5———景观变异系数;Ds———景观面积标准差;Dm———整个区域景观面积平均值[8]。#p#分页标题#e#

2.2.2景观受干扰度人类进行土地利用活动对于景观生态系统来说属于一种生态学干扰,会导致景观异质性结构的变化,并且会进一步造成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0]。人类对土地利用越频繁,土地利用压力越大,景观受干扰度就越大,景观也变得更加破碎。因此,景观受干扰度可以用景观破碎度指数、居住用地干扰指数、交通用地面积比率、沙地干扰指数和农业用地分布指数来衡量。(1)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反映景观斑块的面积异质性,斑块面积越小,景观破碎度越大,景观异质性越高[11]。I1=(Np-1)/A(5)式中:I1———景观破碎化程度;Np———景观中各类斑块总数。(2)居住用地干扰指数I2=(α/A)+(N1/Np)(6)式中:I2———居住用地干扰指数;α———景观中居住用地总面积(hm2);N1———居住用地斑块总数;Np———景观中各类斑块总数。(3)交通用地面积比率I3=β/A(7)式中:I3———交通用地在景观中的面积比率;β———交通用地面积(hm2)。(4)沙地干扰指数I4=(γ/A)×C(8)式中:I4———沙地干扰指数;γ———景观中沙地总面积(hm2);C———沙地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5)农业用地分布指数I5=(δ/A)×AI(9)式中:I5———农业用地在景观中的分布情况;δ———农业用地面积;AI———农业用地斑块聚合度指数。

2.2.3景观产出功能景观产出功能反映了景观的经济利用可行性与生产力目标,景观产出功能越好,景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越强,景观生态状况越良好[12]。由此可以看出,景观产出功能是影响景观生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选择以下3个指标来反映景观的产出功能。(1)地均工农业总产值(P1):景观内单位面积的工农业总产值,反映该区域土地的直接产出能力。(2)粮食作物单位产量(P2):景观内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3)水产养殖指数P3=(ε/A)+(N2/Np)(10)式中:P3———水产养殖指数;ε———景观中水产养殖用地总面积(hm2);N2———水产养殖用地斑块总数;Np———景观中各类斑块总数。

2.3评价指标标准化

本文采用均值法[13]对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所筛选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yij=xijx珚j(11)式中:yij———第j个指标第i年的标准化值;xij———第j个指标第i个年份的指标值;x珚j———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由于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有正逆之分,逆指标数值大小与景观生态质量的高低成反比,如本文选取的景观变异系数和景观受干扰度准则下属的5个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所以,在综合评价时,首先必须将指标同趋势化,本文采用取倒数的方式把逆向指标正向化。

2.4指标权重

由于区域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本文采用熵权法[14],根据各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客观确定其权重。首先,假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中有n个指标,m个评价年份,建立一个评价的原始矩阵R=(rij)m×n,(i=1,…,m,j=1,…,n),式中:rij———第j个指标第i个年份的统计值。然后,对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计算其信息熵,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Hj可定义为Hj=-k∑mi=1fijlnfij(12)式中:fij=rij∑mi=1rij,k=1lnm(假定:当fij=0时,fijlnfij=0)。最后,根据下式来确定第j个指标的熵权wjwj=1-Hjn-∑nj=1Hj(13)2.5评价方法本文应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如下:LEQ=∑njwj×Cj(14)式中:LEQ———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数;wj———第j个指标的权重;Cj———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3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根据上面所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构建了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公式(1)对2003年和2009年该区域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标准化值代入公式(2)进行各个评价指标信息熵Hj的计算,再将各指标的Hj代入公式(3)得到各指标的熵权ωj,如表1所示,最后由属于同一准则的指标权重进行加和得到该准则相对于景观生态质量的权重,如表2所示。表1中,从海坛岛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分布上看,对景观生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主要有地均工农业总产值、水产养殖指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区域景观产出功能的大小。另外还有一些主要影响指标,如沙地干扰指数、居住用地干扰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可以反映出区域景观受外界干扰的程度。而植被覆盖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对该区景观生态质量的变化影响最小。由表2可以看出,景观受干扰度和景观产出功能两大评价准则对于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高低起到主要影响作用,这与表1的结果能够很好的吻合。将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和其相应的权重值代入到本文所建立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当中,可以得到福建省海坛岛2003年和2009年的景观生态质量各个评价准则得分值及综合评价值,具体结果如表3。由上述评价结果可知,在近6a时间里,海坛岛景观生态质量总体情况不但没有变差,还有了明显改善。在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体系中,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景观产出功能这3个评价准则对于该地区景观生态质量的提高贡献度大小各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从以上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3个准则来看,在同一年中,景观生态稳定性的评价值最低,而且与其他准则差别也较明显,其相应的权重(0.0616)也是3个准则中最低的,这说明该准则在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景观受干扰度的评价值在2003年高于景观产出功能,到了2009年,景观产出功能的评价值超过了前者,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景观产出功能对景观生态质量的影响力逐渐提高。2003-2009年3个准则层的评价值均有所提高,增加最多的是景观产出功能准则,评价值提高了0.2288;相反,评价值最低的景观生态稳定性准则提高量也是最少,只增加了0.0068,这可以进一步说明景观产出功能准则是对于这段时间内海坛岛景观生态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p#分页标题#e#

(2)在景观稳定性准则中,植被覆盖度指数和景观变异系数评价值有所增加,表明海坛岛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不断增强,抵抗外界干扰和受干扰后恢复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与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平潭县继续加强森林监管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紧密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分维数基本保持不变并略有增加,说明该区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没有因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为干扰而降低,反而有向良性发展的态势。水域面积比率能够反映出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作为一个海岛县,水资源贫乏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水域面积的减少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景观受干扰度的评价值成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沙地干扰指数和农业用地干扰指数的得分有了明显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平潭县不断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对沿海沙地的治理,有效减少风沙危害。农业用地的面积和聚集度均减小,土地利用单一化趋势得到改善,这使研究区景观空间异质性得到增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景观生态质量转好。居住用地干扰指数和交通用地面积比率得分值稍有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成增加趋势,说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有所加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区域景观更加破碎,景观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受到影响。

(4)景观产出功能反映了景观的经济利用可行性和生产力目标,研究区工农业总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和水产品产量都有大幅提高,表明该区景观产出功能有了显著提高,景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景观生态质量状况得到改善。这是海坛岛沿海防护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的直接结果,并且与平潭县人民利用对台有利区位,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地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4结论与建议

福建省海坛岛作为一个海岛县,其景观生态系统既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又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活动在海岛开发建设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根据海坛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构建该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为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并建立了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坛岛从2003-2009年景观生态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风沙威胁进一步降低,农业用地单一化的土地利用状况有所改善,景观总体产出功能有了很大提高,整个景观有向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当地建设用地没有合理布局,导致整个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加重,并且水资源缺乏也成为该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景观生态质量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价时需要建立极其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单独对区域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尝试性地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选择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指标进行评价,还不能全面反映当地的景观生态质量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不断改进评价模型,以求景观生态质量研究能够更好地为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服务。平潭县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区,具有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为了进一步改善海坛岛的景观生态质量状况,实现海坛岛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评价结果,本文建议如下:

4.1采取适合海岛县市开发的景观生态管理规划和措施海坛岛处于我国强风区-台湾海峡的北口西侧,又是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县份,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特点具有相对特殊性,主导风向东北风与地形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合力作用,增加了风沙威胁;海坛岛与台湾新竹市直线距离仅有68nmile,为两岸直航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会增加对当地景观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因此,要根据海坛岛自身的特点,重新制定合理的景观生态建设与管理规划,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第3篇

1景观生态质量的衡量标准

景观生态质量(LsEQ,LandscapeEcologicalQuality)是指景观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的能力,其衡量标准就是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景观生态系统稳定程度和系统干扰程度两大方面。若干扰程度大于稳定程度,景观生态系统趋于非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低;若干扰程度小于稳定程度,景观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高。生态学干扰是土地利用活动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图1),这些干扰都是人为的,主要有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土地破碎化、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以及交通线建设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土地利用过于单一化等。景观生态系统稳定程度是指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的一些自然生态特征所决定的系统稳定性。总体来说,这些特征适宜于生态学过程的进行,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演化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有土地的植被覆盖度、自然景观面积大小和形状、土地利用形成的有利于生态学过程的土地结构、河流廊道等。

2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和稳定程度

2.1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下列有关景观格局事件对景观生态系统造成明显干扰,可做景观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的表征。1)景观破碎化: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使得土地形成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斑块。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缩小,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11]。景观破碎化对一些物种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如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扩散和迁入、种群遗传和变异、种群存活力等;改变生态系统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捕食者-食物、寄生物-寄主、传粉者-植物以及共生关系等[12,13],对土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流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景观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14~17]。但也有人认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较高的多样性,并不是完全不受干扰的景观具有最大的生物多样性。2)建设用地干扰度:人类对土地的建设活动包括城镇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和交通用地建设等,它们是外部的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干扰,阻隔了生物的迁移和物质能量的移动,影响了景观生态系统的自然纯度。从空间尺度来说,当干扰面积与景观总面积之比较小时,景观一般表现出稳定态;当干扰面积与景观总面积之比增大时,景观稳定性趋于下降;从时间尺度来说,景观稳定性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18,19]。交通线路主要是公路和铁路,公路包括农村道路、一般公路和高级公路三个不同的等级;铁路可分为单轨铁路与双轨铁路。交通线对景观的影响有:(1)公路的存在方便于人类活动对田块的干扰(田块),所以可用行政村公路密度表示人类活动的干扰度,如公路上行驶汽车尾气的排放、噪声的污染、飞扬尘土的污染以及公路上杂物冲刷到两侧农田中等等。(2)交通线成为两侧斑块生态学过程的障碍,阻隔了物种交流和物质循环等。所以,交通线密度越大,其影响越大,景观生态质量稳定性越差。3)单一化土地利用度:在景观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过于单一化,景观生态质量将降低。因为单一化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既包括生境多样性降低,也包括物种多样性的下降。这一点在Odum的生态系统发展战略中早已论述过[20],关键在于确定单一土地利用面积的适度大小问题,论文采用Haber测算的结果。在分异土地利用战略中[21],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不能超过8~10hm2[22],特别强调在人口密集地区。

2.2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1)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景观单元中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的对比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生态质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林地最好、草地和园地其次、耕地与水域再次、建设用地最差。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也包含景观连接度,在景观单元中,动植物生境彼此连通,将促进动植物迁移或运动,增加景观单元中的生物多样性。如果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超过一定的比例,构成景观中相互连通的景观斑块(连通斑块),则使景观破碎化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大大降低。所以,景观连接度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23]。本文取值为60%[24],即景观基质面积达到60%,就构成连通斑块。2)自然景观多度:自然景观多度代表了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程度,自然景观面积越大分布越均匀,则野生动植物与人相处的和谐程度越好。自然景观主要是指自然植被覆盖的土地或受保护的土地,如林地、草地、苇地和滩涂等用地。3)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表示景观中生产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畜牧业和农区林地系统等。多样性化的农业用地有利于生物的迁移,而且农业土地利用多样化通常是农民抵抗风险的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防止作物欠收和经济崩溃),但它也是衡量区域农业系统灵活性和恢复力以及农业系统抵抗波动和抓住机遇的能力的有用指标[25]。在具体研究中,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4)河流密度:单位面积河流长度越长,对耕作业和其它行业所释放的污染物的吸纳能力和稀释能力将增大,而且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繁衍和生物扩散,满足动植物对水的需求,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态环境。5)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有利于生物的迁移和生存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所以,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3.1评价单元景观生态质量评价考虑的是景观的生态学特征,而生态土地分类是一个描述和划分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生态学特征区域的过程[26],所以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单元的确定应从生态土地分类的角度来确定。参照加拿大和美国的生态土地分类分级方法,选取生态组(生态土地类型集)作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单元。为资料收集方便,评价单元采用与生态组相对应的村级行政单位。

3.2评价指标

3.2.1指标选取原则(1)系统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主要内涵,既包括生态学干扰方面的指标,也包括稳定程度方面指标;(2)主导因素原则。选取影响景观生态质量的主导因素,这既可减少评价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保证评价精度;(3)差异性原则。景观生态质量的每一方面都可以用多个指标衡量,但这些指标往往相互重复,且有些指标在评价区域变化不大。因此,指标选取时应选择那些在评价区域有明显变化且能代表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的指标;(4)可量度原则。有些指标可能对景观生态质量影响比较大,但无法获取准确的数据,在评价中很难发挥其作用,且容易受到主观影响,因此在具体评价中应尽量避免选取这些指标。#p#分页标题#e#

3.2.2景观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关于景观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研究较少,中国部分学者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7,32]。作者依据影响景观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和稳定程度的相关因素,选取了下列指标(表1)。

3.3评价方法

3.3.1单项指标评价方法(1)景观破碎度指数:x1=(Np-1)/Nc式中,x1为景观破碎度指数,Nc为景观单元的数据矩阵方格网中格子总数,Np是景观单元各类斑块总数。为方便起见,用研究区最小的斑块面积去除总面积的值代替Nc。(2)建设用地干扰度:x2=β2/A式中,x2为建设用地干扰度,βi为景观单元中建设用地总面积(km),A为景观评价单元总面积(km)(下同)。(3)单一化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x3=δi/A式中,x3为单一土地利用优势度,δi为景观单元中≥10hm2的土地利用斑块总面积(除去水域、林地和草地类型)。(4)交通线密度:x4=φi/A式中,x4为交通线密度,φi为交通线长度(km)。在特定研究区,以农村道路为基准,一般公路(如乡道、县道)对景观生态干扰能力是农村道路的3倍,高级公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等)是农村道路的5倍,单轨铁路是农村道路的2倍,双轨铁路是农村道路的4倍。(5)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先根据对景观生态质量贡献程度,把土地利用类型定性指标定量化:林地取值为3、草地和园地取值为2、耕地和水域取值为1、建设用地取值为0。然后,各土地利用类型得分为其面积比例与景观生态质量贡献标准的乘积。如,林地在景观单元中面积比例20%,贡献标准为3,则林地得分为20%乘以3,即0.6。如果景观基质(一定是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60%,则土地利用类型得分为100%与贡献标准的乘积。最后,选取前4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土地利用类型指数:z1=∑4i=1xi•wi=0.4x1+0.3x2+0.2x3+0.1x4式中,z1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数,xi代表各土地利用类型得分,wi为1~4位土地利用类型权重(∑wi=1),为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6)自然景观多度:采用两方面的数据,一是自然景观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二是各自然景观斑块分布在景观单元中的均匀度,本文采用观察估计并划分成5个级别:1紧密、2较紧密、3稍均匀、4较均匀、5均匀。计算公式为z2=E(xi/A),式中,z2为自然景观度,E为自然景观斑块在景观单元中分布均匀度,xi为自然景观斑块总面积。(7)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z3=-∑nk=1pkln(pk)式中,z3为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Pk=ni/N,其中,ni为景观单元中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N为景观单元中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8)植被覆盖度:z4=xi/A式中,z4为植被覆盖度,xi为景观单元中被植被覆盖的面积。(9)河流密度:z5=xi/A式中,z5为河流密度,xi为景观单元中河流的长度。

3.3.2单项指标的标准化由于指标都有具体的计算值,所以借鉴模糊数学的思想,在上述指标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引入评价因子对景观生态质量的隶属度概念,用(0,3]上的数Y来表示单因子质量指数的大小[33]。

3.3.3综合评价方法

4实证研究

4.1吴江市概况吴江市(原吴江县)地处120°21′4″~120°53′59″E和30°45′36″~31°13′41″N之间,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受上海和苏州经济辐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地区之一(图2)。吴江市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m左右。属亚热带北缘季风区,年总辐射量为480406.9J/cm2,年平均温度15.7℃,年平均降水量1015.6mm,平均无霜期226天。境内河流纵横,湖荡棋布,大运河贯穿南北,太浦河横贯东西,小河小渠纵横交错。经解放后大力兴修水利,形成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4.2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数据及景观评价单元确定吴江市有10个镇和1个农场,共有584个行政村,吴江市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单元共584个。吴江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吴江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属性数据库(2004)是本次评价主要数据来源。

4.3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结果1)总体情况。根据第3节的评价方法,计算吴江市584个行政村的景观生态质量指数,划分为4个等级(图2)。结果表明:YLsEQ变化在0.0973~10.7267之间,其中有300个行政村YLsEQ<1,表明景观呈现不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低,大部分布在吴江市的东北;其余284个行政村YLsEQ>1,表明景观呈现出稳定态,景观生态质量较高,大部分布在吴江市的西南。2)乡镇差异。统计各镇不同级别景观生态质量行政村数与全镇总行政村数的比值,并加以合并(表2)。结果表明,吴江市各镇景观生态质量差别较大,5个镇(黎里镇、芦墟镇、盛泽镇、松陵镇和平望镇)的大部分行政村YLsEQ<1;而其它6个镇(军垦农场、桃源镇、震泽镇、横扇镇、七都镇和同里镇)的大部分行政村YLsEQ>1。3)典型评价单元景观生态质量的特征。选取不同等级景观生态质量的典型评价单元(表3),对比发现,在等级较高的单元,干扰程度一般较低(建设用地和公路较少、地块面积较小和景观破碎程度不大等),稳定程度较大(农业土地利用多样性较大、自然景观面积较多、林地和园地等有利于生物流的土地利用类型较多等)。等级较低的单元,景观生态质量表现出相反的特征。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气环境;灰色聚类;白化函数;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8903

1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生活质量及城市宜居度等日益关注与重视,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1]。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即利用实际采集的大气指标样本数据,结合相关标准,对大气环境性质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客观分析与判定。进行科学有效的大气环境评价是了解污染现状与规律、制定治理控制方案、开展环境趋势预测的基本前提,具有重要意义[2,3]。

从公开文献来看,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判、灰色聚类、层次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对不同的评价应用场景有着不同的适用性。大区域开放环境的大气环境质量数据采集具有明显的时空有限性,样本信息表现出不完备性,这种先验信息的不完备性、不确定性是灰色聚类应用的优势所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已成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4~6]。同时,白化函数的权重处理保证灰色聚类法应用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文献[4]、[5]的基础上对白化函数构造进行了改进,并运用改进模型对西安哄鄙态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2灰色聚类评价方法与步骤

灰色聚类将评价对象与指标通过白化函数关联起来,进而利用灰类完成归纳分类并最终判决。灰色聚类将对象、指标、样本测量值与等级四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对部分信息未知系统的类别属性处理方法[3,4]。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灰色聚类法主要包含以下4个关键环节。

2.1监测样本的白化矩阵

将评价对象的大气指标测量值作为样本,构成相应的白化矩阵W,如式(1)所示

W矩阵表面共有m组监测样本,样本可以按空间域或时间域划分,本文以不同地点的监测值构造样本;同时,每组样本由包含n个评价指标,也可称为污染因子。本文所用的监测样本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的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值,第i组监测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白化函数值对应(1)式中的xij,其取值范围为:其中,一组样本的每个指标都可通过p(指数因数,对应于标准的类别数)个大气质量类别来表征,即“灰类”,用k表示,k∈[1,2,3,…,p]。

2.2样本值的无量纲处理

分属不同量纲的指标测量值在进行聚类计算前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即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使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比重法进行处理,式(2)、(3)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

其中,y0jk表示第j个污染物测量指标隶属于大气质量等级k的标准化值,yjk表示评价指标j隶属于质量等级k的标准值。x0ij表示第i组样本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xij表示对应污染物样本指标的实际测量值。

2.3利用正态分布构造白化函数

相邻灰度等级权重的异化是传统直线梯形白化函数的重要缺陷,一次差值函数很难刻画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邻权重值的线性叠加与不相邻权重值的趋零性使白化函数丢失很多数据信息,当质量等级分布较离散时,聚类计算的偏差更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借鉴文献[4]、[5]的计算方法,利用正态分布构造具有曲边梯形结构的非线性白化函数,利用指数刻画等级权重之间的叠加关系,有效避免非相邻等级权重的零值问题,具体函数式如下。

第j个评价指标的第1个灰类所对应的白化函数可用分段函数表示,见(4)式:

2.4聚类权与聚类系数的计算

聚类权用于表征指标对应某一灰类的权重,考虑到传统的单一阈值计算法不能有效刻画不同样本指标测量值在同一质量等级范围内的幅度变化差异,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对聚类权计算式进行了改进,以有效纳入测量值与标准值,如(8)式: 聚类系数由白化函数与聚类权两个因变量计算得到,用于描述评价对象隶属于评价等级的程度,即样本与灰类之间对应关系的强弱,也是最终评价结果的直接依据,(9)式给出了其计算式

结合表2计算出式(9)所定义的聚类系数,进而得出各等级的隶属度值,结果如表3所示。

在评价等级为Ⅰ类的区域中,大气环境质量优劣顺序依次是湿地公园、桃花潭景区、哄卑氲骸⑷瞥歉咚馘焙哟笄牛黄兰鄣燃段Ⅱ类的区域中,优劣顺序依次是世博园区、欧亚经济论坛会址、欧亚1号桥广场、长安塔、

表3监测样本灰色聚类系数与评判

采样点位置Ⅰ等级Ⅱ等级所属分类P1北辰立交0.38410.9842ⅡP2哄贝蟮2号桥0.51390.8012ⅡP3欧亚1号桥广场0.49740.7691ⅡP4桃花潭景区0.94290.3863ⅠP5湿地公园0.96750.2165ⅠP6欧亚经济论坛会址0.59310.7702ⅡP7城建博物馆0.64390.8907ⅡP8世博园区0.67470.8634ⅡP9长安塔0.52700.8941ⅡP10哄卑氲0.84600.4652ⅠP11绕城高速灞河大桥0.86470.7119Ⅰ

哄贝蟮2号桥、北辰立交。其中湿地公园位于灞河与渭河交界河口地带南端,远离主城区,且距离泾渭工业园也较远,水资源充沛、生态环境良好;世博园区虽然具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与水域,但其与东郊电厂、三环交通线、部分人口密集商住区毗邻,外部大气扩散对园区内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被评为Ⅱ类;欧亚1号桥广场比哄贝蟮2号桥等靠近哄比角洲地带,沿河绿地面积逐步增加、平均车流量减小、人口密度下降,空气质量状况好转。

4结语

结合对西安哄鄙态区11个区域近一年的大气监测数据,本文运用改进的灰色聚类方法对11组监测样本进行了质量评价,并进行横向比较讨论。评价结果表明哄鄙态区大气质量呈明显不均衡性,特别是生态区南部,与主城区相重叠部分、与一些工业、基建污染源相临近的区域大气环境等级较低,交通、商业等人类活动影响的明显;汉印㈠焙友匕堵痰仄琳献饔貌幻飨裕仍需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未碧贵,常青,闫彩云.基于改进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3):135~138.

[2]张云海,马雁军,孙财涛,等.灰色聚类评价在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S1):426~428.

[3]卓倩,雷梓松,陈光伟,等.改进灰色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5):176~179.

[4]胡军,许丽忠,张江山.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9~54.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062-03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rbanization quality is conducive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with quality of the regional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o guide and standard urbanization strategy in various regions.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provided by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about urbanization qualit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evaluation principles,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quality and integr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quality,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evaluation methods to evaluate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Suqian.

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近年来,宿迁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推进并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城市的经济与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3-2014年,宿迁市城镇人口由154.95万人增加到 260.27万人,城镇化水平由31.0%提高到53.74%,全市城镇人口增长势头强劲,城镇化发展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城镇化在促进农民增收、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缓解农村人地紧张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宿迁市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比如严重的贫富分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等问题。可见,宿迁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通过经济发展来积累财富,还有赖于增加政府的服务功能,制定更加完善的公共政策,实现社会转型。因此,宿迁市要想提高城镇化质量,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质量指标,评估与比较各县区城镇化的质量,有利于科学引导和规范各地城镇化战略。

一、城镇化质量的内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病的出现引发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众多学者由于学科的不同,都从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出发诠释了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其中朱洪祥等人认为,城镇化质量既要考虑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同时要注重城镇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公平表征和集约表征;[1]叶裕民认为,城镇化质量包括两个方面,即作为核心载体的城市的发展质量和作为域面载体的区域的发展质量;[2]刘素冬认为,城镇化质量是在不牺牲城市资源的进程中,城市实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环境与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最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3]李明秋和郎学彬认为,城镇化质量是在城市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对外福射能力不断增强,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4]

在对城镇化质量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城镇化质量的内涵是在城镇化这一动态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等逐渐和城镇融合,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现代化质量和城乡一体化质量两个方面。城镇现代化的发展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具体表现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社会发展和谐,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尤其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表现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逐步发展成为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二、宿迁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城镇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城镇化的最终目标也是要提高人们的生产水平与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因此,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人们的意愿,真实并客观地反应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综合性原则

城镇化过程不仅包括农村向城镇转化的过程,也包括城镇本身完善的过程,它是经济、人口、生活与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因此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不能选取几个单项指标,而应该通过综合性指标来全面、系统地反映城镇化质量,只有全面、完整地反应出被评价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得出的结果才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才更具有可信性。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包括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判断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使城市发展不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四)可操作性原则

一般而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指标概念明确、直观、计算方便、资料易于收集且指标数量适当,并尽可能使用统计系统规范化和公开化的数据。但是城镇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应选取的指标非常多。但是多指标的选取虽然能提高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精确性,但是会造成数据计算工作量巨大,不易处理。因此我们在考虑数据资料收集的可行性并兼顾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必须有选择性的选取指标,构建一套尽可能合理的指标体系。

三、宿迁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宿迁市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方面构成的指标整体,结合城镇化质量的内涵,本着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将城镇现代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作为构建评价宿迁市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其中城镇现代化发展反映的是城市自身发展质量的提升过程,城乡一体化反映的是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具体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质量

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在众多因素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最为密切。兰帕德通过研究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了美国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城镇化阶段存在很大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

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选取,主要选择人均 GDP 和非农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两个指标,分别用以衡量经济总体水平和产业结构转变。近年来,宿迁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特别是城镇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财政收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13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8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在第一产业增长的同时,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第二、三产业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9%和13%。宿迁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二)人口发展质量

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是城镇化的最直接表现,人口发展质量与城镇基础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2014年我市的城镇化率为53.74%,比上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发展质量主要从城镇化率和劳动就业结构两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市区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2013年宿迁市人口有572.11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50.03%,年末就业人员有276.4万人,非农就业人员占比60.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8%,比上年相比,降低了0.12个百分点。从这些指标来看,宿迁的城镇化进程还是在正确的轨道上。

(三)社会发展质量

在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众多因素中,社会发展指标与人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它和经济发展指标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城镇社会发展质量主要是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创建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逐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居民生活质量

居民生活质量包含了居民的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它主要从城镇生活水平、城镇生活质量和城镇生活现代化三方面进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主要反应的是城镇居民的生活状况,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恩格尔系数、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等。

(五)基础设施质量

一个城市要确保城市功能在运行中实现全面提升,必须要具备完善的城市道路、通信、供水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以及较高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其发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能否顺利、健康有序的推进。基础设施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人均道路面积、用气普及率、人均生活用电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数、集中供热普及率等。

(六)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城镇化追求的目标之一。城镇化质量的高低需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逐步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质量也才有环境依托,而丰富的资源则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七)城乡一体化质量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差距,逐步淡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而目前过大的城乡差距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城镇化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必须要考虑城镇化内部的差异。因此,城乡一体化质量指标是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5]

根据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宿迁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目标层,B层为城市子系统层,C层为详细指标层。三层的关系如表1。

四、宿迁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一般采用单一指标或多指标进行评价。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多指标评价,其中部分学者是对各个指标分别进行评价的,也有学者是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一个城镇化质量指数进行评价,后者主要是以乘法或加法的形式将多个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数。因而,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数的方法主要有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两种,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型,都会面临指标赋权的难题。常见的赋权方法一般有两种,即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主观赋权方法是基于专家对不同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所做的主观判断,主要有作者直接赋权、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这种赋权方法主要是凭借专家经验进行的,但由于各自知识背景不同,难免存在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方法是基于指标本身的信息量或者基于样本差异驱动进行赋权,主要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等。这种赋权方法避免了主观随意性,但仅凭样本的差异驱动赋权有时又无法反映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6]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灵活选取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应用多种方法对评价结果的稳健性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宿迁市城镇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采用熵值法来对宿迁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具体计算步骤是。

(一)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假设:原始指标数据有m个年份,n项测评指标,则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

X={xij}m×n(1≤i≤m,1≤j≤n),xij是第i年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

(二)原始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定量评价时,对原始数据一般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保证标准化值全部在0和1之间,且各指标的权重能反映出其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我们将指标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中型指标。正向指标中,标准化值是实际值与目标参考值之比,但当标准化值>1时,令标准化值=1;逆向指标中,标准化值是目标参考值与实际值之比,但当标准化值>1时,令标准化值=1;适中型指标则是在不同的区间设置不同的标准,当实际值越接近合理区间中的最佳值时,对应的标准化值则越接近或等于1,当实际值越偏向两端时,对应的标准化值则越接近于0。

(三)指标归一化处理

原始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对各项指标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具体计算公式为:Pij=xij/xij。

(四)计算指标熵值

第四步是需要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计算公式为:ej=-kpij ln pij,其中k=1/lnm。

(五)计算指标熵值的冗余度

第五步是计算各项指标熵值的冗余度,计算公式为:dj=1-ej。

(六)计算指标的权重

在进行定量评价城镇化质量时,需要根据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公式为:λj=dj/dj。

(七)计算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

最后一步就是计算每年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具体计算公式为:Yi=λj×xij。其中Y是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λj是第j个指标的权重,xij是第i年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n是指标数量。

根据最终计算出的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把宿迁市各地级市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其城镇化质量分别进行评价,综合指数值越大的说明其城镇化质量越高。

参考文献:

[1] 朱洪祥,雷 刚,吴先华,刘阳强.基于预警指标体系的城镇化质量评价―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深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7-10.

[2] 叶裕民.城市化和统筹城乡的关系与实施路径[N].河北日报,2009-10-28.

[3] 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14-17.

[4] 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