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位;适宜度;测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1-0030-06

一、引言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中,科技创业活动不仅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作樽橹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本质上是运用生态学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对科技创业组织及其所受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然而,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滞后导致了科技创业活动积极性受挫、科技创业风险加剧和科技创业资源浪费。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在创业服务中的作用,提高科技创业成功率,有关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位适宜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已成为科技创业领域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将生态位思想及生态位适宜度概念引入科技创业研究领域,有利于对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的主体行为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定性及定量的描述,对解释科技创业活动的区域适应性以及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的适宜性等理论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完善区域科技创业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生态位适宜度理论通过对生态位概念的数学抽象和适宜性测量表征现实生态环境条件与最适生态环境条件贴近程度。自李白珍等在1993年提出生态位适宜度(Niche fitness)概念后[1],生态位适宜度理论逐渐成了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生态位适宜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土地[2]、林地[3]、产业环境[4]、城市系统[5]、创新系统[6]等领域。总体来看,在现有文献中,生态位适宜度测度方法多采用Ft模型和Fmin-t模型,尽管其能够反映现实生态值与最适值之间的贴近程度,但不能体现出二者相对于初始状态变化速度的接近程度,无法反映系统的相对变化性。此外,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位适宜度数量指标测度方法的研究还有待开展。本文借鉴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框架基础上,绝对生态位适宜度与相对生态位适宜度相结合,构建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位适宜度的测度方法。试图为回答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适宜性问题提供分析方法,以克服现有适宜度评价模型的局限性,进一步拓展生态位理论的应用领域,补充和完善区域科技创业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

二、理论基础

与一般生物体一样,科技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的生态系统。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REES)是指在一个区域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与科技创业相关联的诸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一)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结构

科技创业活动与科技创业生态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科技创业系统决定着创业企业的生存条件、运行状况和发展质量。同时,科技创业者对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拥有选择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塑造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在原理上和自然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相似。因此,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可视为由科技创业企业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科技创业生态群落、支撑环境所构成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共同进化的动态平衡系统。

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由科技创业企业种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种群、政府组织种群、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种群、高校科研机构种群构成。相应地,构成主体包括科技创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政府及相关支撑机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等[7]。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二)科技创业企业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物种群长期进化所形成的对环境资源与条件的选择范围。由于生物种群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资源与条件(亦称为生态位因子),因此生物种群生态位是一个多维的环境资源与条件选择范围的集合。这种生物种群的超体积生态位表征了生物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之间的依存关系。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生态位是指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的生存与发展对资源及环境变量的选择范围所构成的集合。它既反映了科技创业企业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之间的依存关系,也明确了种群生存与发展对环境资源与条件的要求。在科技创业生态群落中,人才、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生态位因子对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相应地,科技创业企业种群存在着人才生态位、资本生态位、技术生态位以及服务生态位[8-9]。人才生态位取决于科技创业生态群落能为科技创业企业种群提供的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以及满足其人才资源需求的程度。资金生态位反映了科技创业生态群落满足科技创业企业种群资金资源需求的能力,这与科技创业资金渠道多元化程度和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等种群提供融资服务意愿和能力紧密相关。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的技术生态位主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种群有关,科技创业所依托的技术成果的先进性与适应性以及科技创业过程中的人才支撑服务是科技创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生态位取决于人才数量与质量、科技成果的适用性和后续技术创新能力。服务生态位是指科技创业可利用的相关服务的空间,取决于中介机构种群的发展水平和政府提供的科技创业服务。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的生态位容量取决于人才生态位、资本生态位、技术生态位以及服务生态位的容量。

三、模型构建

(一)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考虑科技创业生态群落中与科技创业有关的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生态因子,定义个生态因子在时刻的量化指标分别为是第个生态因子的取值区间,该科技创业生态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域值为是维生态因子的一个子集,其生态位可表示成函数。又定义集合,则集合表示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的生态位[10]。

适宜度指标是用以度量系统中因子之间相互适应程度的常用变量,它为定量评价系统中因子之间的耦合性与协同性提供了新的思路[11]。在生物种群与生态群落环境的协同进化过程中,种群生态位的空间范围取决于群落环境资源(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对变化的适应。科技创业群落生态位适宜度是表征生态因子实际值与最适值之间的贴近程度的维超体积生态位,其取值在[0,1]区间上,数值越小,表明各生态因子满足科技创业种群生态需求的程度越低。记科技创业群落的生态因子最适值为 ,,生态因子实际值为,,则生态位适宜度为:

生态位适宜度函数取决于的含义。一般地,传统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主要有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和限制因子模型。

1.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表示第时段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的适宜度,其中,为和之间的绝对差,为的最大值,为的最小值,为模型参数, 。

2.限制因子模型

限制因子模型常用来评价现实生态位因子中最显著限制因子与其最适宜值之间的关系,其中,和分别为第个生态因子的实测值和最适宜值;为最适宜值[12]。

(二)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综合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本文在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广义灰色关联度,利用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构建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综合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相应地,该模型包含绝对生态位适宜度和相对生态位适宜度两部分。绝对生态位适宜度判断生态因子现实值与最适值间的贴近程度,值越大,说明生态因子现实值与最适值间的贴近程度越高;相对生态位适宜度表征生态因子的现实值与最适值相对于初始状态的变化速度,值越大,反映出二者的变化速度越接近。综合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弥补了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仅能表征生态因子现实值与最适值贴近程度的局限。

1.计算缓冲序列

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的现实数据常受到外界冲突因素的干扰而失真,从而影响建模精度。为排除扰动因素对系统行为数据序列的影响,这里引入缓冲算子来提高建模精度。

对于某一生态因子测度指标数据序列为,,。设为平均弱化缓冲算子,则该指标实际值的一阶缓冲序列[13]:

令为二阶弱化缓冲算子,则该指标实际值的二阶缓冲序列为:

2.无量纲化和零像化处理

无量纲化公式为:

式(6)(7)中,表示第年第个生态因子无量纲化值,表示第个生态因子最适宜值无量纲化值;为第个生态因子最大值。 。

根据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进行零像化,公式为:

3.计算综合生态位适宜度

绝对生态位适宜度:

一般取,。若侧重生态因子实际值与最适值间的贴近程度,则可取大些;若侧重实际值与最适值相对于初始状态的变化速度的接近程度,则可取小些。,值越大,显示实际值与最适值之间的关系越紧密[6]。

四、模型应用

(一)指标构建与数来源

物种的生态位适宜度表示拥有一定资源谱系的生物物种对其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宜性。同理,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的生态位适宜度是科技创业生态群落资源条件对特定需求的满足程度。作物生长离不开温度、湿度和营养等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因子供给,科技创业企业种群也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生态位因子。因此,根据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的特点,按照主导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科技创业资源和科技创业潜力两个方面构建指标,运用德尔菲法从中筛选出12个可获得客观数据的指标构成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位适宜度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

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群落在2008―2013年6个时段的12个生态因子实际值数据见表2。

(二)二阶缓冲序列生成与无量纲化

二阶缓冲序列生成。根据公式(4)和公式(5)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弱化缓冲算子构造,生成二阶缓冲数据序列,结果见表3。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公式(6)和公式(7)对表3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4)。

(三)计算综合生态位适宜度

根据表4数据,利用公式(8)―(12),取,计算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的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见表5)。

在无量纲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公式(2)和(3)计算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见表6)。

(四)结果分析

运用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群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3年,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值总体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从2008年的0.638增长到2013年的1,数据显示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群落实际生态位趋于最适生态位。2008―2013年青岛市新增科技公司数量和科技公司总量变化趋势也印证了科技创业生态群落在不断完善的事实。青岛市新增科技公司数量由2008年610家增加到2013年948家,科技公司总量也由2008年3460家增加到2013年8052家。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群落各个生态位因子趋于最适值,尤其是表征科技创业资金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表征科技创业技术的发明专利授权数、科研成果数量、技术交易金额,表征科技创业服务的孵化场地面积等因子观测值均趋于最适值,反映出青岛市科技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投入不断加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由表6可见,2008―2013年、和生态位适宜度值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与相比,的测度结果更为全面综合。它既反映了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因子实际值与最适值之间的贴近程度,也反映了二者相对于测度初始状态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与相比,模型设有一个参数,可视情况进行选择,增强了模型实用性。而重点反映了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因子中最主要限制因子与最适值之间的关系,测度结果反映出的信息不全面。

五、结论

借鉴生态学理论,在传统生态位模型基础上,引入广义灰色关联度,提出科技创业群落系统生态位适宜度测度改进模型,并对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进行测度。

现有文献中,生态位适宜度测度方法多采用模型和模型,缺乏对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生态位适宜度数量指标测度的研究。本文构建的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综合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能更好地对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的科技创业活动适宜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为促进科技创业资源合理使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定量分析方法,既拓宽了生态位理论的应用领域,也丰富了科技创业系统的评价方法。同时,选择青岛市作为试验地进行方法实例应用,既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也为在其他地区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实践参考。依据本文提出的科技创业系统生态群落生态位适宜度测度方法所计算出来的适宜度数值指标,对于科技创业企业选择适宜的科技创业区域以及政府出台有效的科技创业企业培育政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李自珍,赵松龄,张鹏云.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9(4):219-224.

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02):113-120.

于波涛,王成成.国有林区产业生态位与区域生态位适宜度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5):387-391.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周章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产业发展适宜性综合评价―以广东为例[J].人文地理,2011(6):120-126.

夏斌,徐建华,张美英,切皴樱何绘宇.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06):178-181.

覃荔荔,王道平,周超.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在区域创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5):927-935.

段琪,麦晴峰,汪波,张宇.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1):159-168.

刘文光.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杨勇,王志杰.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政策仿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2):99-108.

李自珍,韩晓卓,李文龙.具有生态位构建作用的种群进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27(3):293-299.

周青,陈畴镛,张定华.浙江区域技术创新适宜度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2):109-113.

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第2篇

1.1文献数量随时间分布情况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自2002年之后成为国内的研究新课题,笔者将文献按照发表期刊类型大致分为四类并绘制了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通过对样本文献发表时间走势的描绘,可以大致了解国内学者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方面的研究随时间分布的情况,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2009年至2012是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研究的高峰时期,其中2009年的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2011年,而最早将电子商务与信息生态链明确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出现在2003年的经济类文章中,图书情报类的文献出现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相对经济类文献较晚。总体来说,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文献呈增长趋势,未来的文献数增长指日可待。

1.2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文献的来源期刊情况的分析,可以探究不同领域学者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方面的研究情况,明确研究主题文献的空间分布,揭示研究主题的主要刊载期刊。笔者将30篇样本文献根据其来源期刊学科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经济类、图书情报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计算机与信息类。其中来源于经济类期刊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0%,主要刊载的期刊有:《经济实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现代商贸工业》《商业时代》《中国经济信息》;其次是图书情报类的文章,占总数的26.67%,核心的期刊主要有:《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其中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发表了3篇;另外还有一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分别发表在《软科学》和《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上的3篇计算机与信息类文章。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主要研究阵营还是聚集在经济和图书情报领域的。1.3文献关键词分析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6]。笔者基于文献题录信息的挖掘技术方法,通过中文检索的三大数据库导出文献题录信息,利用SATI①软件进行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然后运用SATI软件的Netdraw②功能实现关键词网络关系图谱的构建,进一步揭示目前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之间的关联还不够密切,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三者之间形成交互圈,电子商务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理论、生长模型、企业价值等方面,企业生态圈和信息管理之间也进行了研究的交流,而在企业经营、战略资源分配、信息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略显独立,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研究分散核心研究优势尚未突显。

2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

2.1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却有很多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如: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群、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等。胡岗岚[7]认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超越地理位置的界限,将互联网作为竞争和沟通平台,通过虚拟、联盟等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结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张向先[8]、周璇[9]等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补充,认为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人之间以及信息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循环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王晰巍[10]、汪景粱[11]等对信息生态因子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晰巍等人认为信息生态因子是指信息生态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信息人和信息环境。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灵魂”,脱离了信息生态链,任何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都无从谈起。

2.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特点及构成

2.2.1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特点实现同一链条和相关链条之间的信息流转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功能实现的本质,而其本身必须具备一些特点。国内学者对其特征的归纳比较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是:徐绪堪[12]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一般特征,即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张向先[8]在认同他们的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协同性。2.2.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成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成以信息生态环境的构成为基础,张向先[13]、郑金帆[14]认为信息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社会体系有四个组成成分: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信息环境;张向先[15]提出了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由主干链和支撑链组成,主干链由信息生态环境的四个组成成分相互寄生、共生和转化而来,而支撑链由内外部的信息环境所组成,主干链和支撑链共同组成了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生态链。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中各节点发挥效用离不开以基础网络为支撑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的支持。

2.3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与模型构建

2.3.1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和演化形式信息在不同信息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信息流动,而在信息生态链的节点上主要是信息的转化[16]。郑金帆[14]借用生态链的原理,描述了信息生态链的三个构成:信息企业、信息机构、信息用户之间的信息流动方向;张向先[15]强调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组成要素,用“供应商—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顾客”这样一条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来表示以互联网条件下虚拟交易为本质的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转方向。信息链的动态演化可以从信息链节点间的关系变化及其对信息链功能、结构的影响来考虑。张军[17]等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动态演化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特别的描述。2.3.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模型构建关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模型的构建,各学者研究的侧重不同,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建、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电子商务系统生态链的设计、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系统生态生长模型的分析、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知识管理技术框架、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模型设计以及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等相互联系的方面。王晰巍[10]等结合中国电子商务特点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为主体构建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图;马捷[18]在知识流程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图;徐绪堪[12]结合电子商务系统生态特征,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系统生长模型,构建企业层面的信息系统生态循环模型;王俊[19]应用序参量理论对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设计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协同机制框架,构建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建立在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的基础上,郑絮[20]、刘鲁川[21]、张海涛[22]等结合系统理论,构建了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王娜[23]在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价值网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移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模型图。由上可见,各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模型构建研究的侧重有所不同,核心内容却一致地采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生态系统模型内外部环境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终端消费者在新时代下的新需求。

2.4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具体应用的实例分析

纵观文献样本,笔者发现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理论与实例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尤其以阿里巴巴的商业系统为典型案例的研究居多,其次是以淘宝网为例,以及近期分别以奇虎360和大学C2C商城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信息生态理论为主的分析研究。谈进[24]、胡岗岚[7]结合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目前最成功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关系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协调机制、运作协调机制在整个生态系统起到的作用。乐天舒[25]将阿里巴巴的五大业务比喻成“达摩五指”,考究马云的商业逻辑、绘制阿里巴巴的商业梦想,将其商业模式归纳成一个CBBS的生态链。王晰巍[10]、张向先[8]都以淘宝网为研究对象,分析淘宝网中的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诠释淘宝网的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情况。与前面学者分析应用的主体不同,汪景粱[11]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模型,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影响因子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的因素,并结合“大学生C2C商城”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分析其成功运营的信息生态因子和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任翔[26]基于云安全技术的防毒软件商业模式的研究,对我们熟知的奇虎360公司的电子商务生态链模式进行了分析。众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实例研究丰富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当今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3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3.1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已经产生了一些颇具价值的成果,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3.1.1概念的重复研究,名词之间的界定不明显我们在肯定学者们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方面的研究所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目前研究的关键词仍然集中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两个概念之间,对一些名词的界定尚不明显,出现相同概念的重复研究的现象,譬如: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环境和信息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群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这些概念的定义不明确,名词之间的界定不清晰,容易出现换个主题名词的重复研究。3.1.2理论研究居多,实证分析较少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界定、特点和构成、形成演进和运行机理、模型构建这样的理论层面,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案例较少,虽然已经结合了著名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实例分析,但是模式的构建和信息影响因子的分析略显重复,总体来讲,定性分析较多,实证分析偏少,所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模型的实用性有待提高。3.1.3研究重点分散,核心研究尚未形成由绘制的关于文献关键词的网络关系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我国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主要理论研究内容分散,各学者研究重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甚至有学者为了标新立异另辟疆土,研究的中心内容相对独立,尚未形成研究的理论核心区和研究的核心人物群,此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不够深入,只停留在概念整合和拓展别人研究成果的表面,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值得深究。

3.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的改进策略

3.2.1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信息孤岛学术交流和合作是研究保持新颖性和创新性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专研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支持,各学者的研究除了要有个人独特的创新点之外,也要加强与各领域优秀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取其精华,把握相关联学科的最新脉搏,避免闭门造车式的低效率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的深入,带动相关学科的学术进步,在协作与竞争中求发展。3.2.2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运用于实践,再完美的理论研究如果脱离了实际应用的检验都只是空中楼阁,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尤为明显,加强理论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模型在电子商务实例中具体应用的分析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这类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例如慧聪网、物友网、中国制造交易网这类以B2B为主体的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生态链发展模式也是可以考虑的,从整体来把握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生态链模式现状,追求定性研究与实例应用研究的相结合。3.2.3建立核心研究群,推动核心影响力结合样本文献的被引情况、作者的文献发表量、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相对分散,文献质量也是良莠不齐,除了吉林大学的张向先、郑絮发表了三篇文章之外,其他并没有形成核心的研究人物和研究单位,核心影响力尚未形成。笔者建议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以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研究为核心的研究群,形成核心研究影响圈,以核心研究推动整体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实现原始理论与跟踪理论相结合。

4结语

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引言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及其博士生Wackemagel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方法。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湖北近7年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反映湖北能源使用状况。

二、生态足迹原理及模型

(一)生态足迹概念。Wackemagel提出生态足迹概念:任何人只要改造和利用了自然都会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只要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处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地球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人类经济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范围内。

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的量都可以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要的原始物质和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和水域。生态足迹分析中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使生态足迹成为一个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指数,从而通过计算维持现在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便能清楚地表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分析法基于以下两个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可以换算成生产这些资源和同化这些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项目被折算成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燃料土地和建筑用地等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其中,耕地是生产能力最大的一类,集聚了人类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林地是指可以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生产能力大多较低;草地主要用于饲养牲畜,生产能力低于耕地;水域包括淡水和非淡水;化石燃料土地是人们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但实际上人类并未留出这类土地;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工矿设施、水电站等所占用的土地。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不同产量水平的各类土地面积通过引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可以转化为直接相加和比较的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

(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其模型包括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两个模型。

1、生态足迹模型

公式:Ai=Ci/ri=(Pi+Ii-Ei)/(ri×N)

ef=∑ri×AiEF=N×ef

式中,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酌i按生物生产量计算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平均产量(/hm2);Ci为第i种消费项目人均消费量;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cap);P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E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出口量;N为参与消费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cap);ri为均衡因子,用以将不同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目前采用耕地和建筑用地2.8,林地和化石燃料土地1.1,草地0.5,水域0.2;EF为总人口的生态足迹。

2、生态承载力模型

公式:ec=ai×ri×yi(i=1,2,3…6)

EC=(1-0.12)×ec×N

式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供给)(hm2/cap);ai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EC为区域总人口的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足迹供给);N为区域人口数。

根据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报告,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生态系统中1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积。

(三)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反之则表现为盈余。生态赤字表明该区的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容量,区域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是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而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生态容量能够满足人类负荷,该区域发展处于相对可持续状态。

三、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计算

从理论上讲,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不减少,我们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燃料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做这样的保留。根据William的分析,全球化石燃料土地的人均拥有量是0hm2,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直接消费着资本。因此,在计算中,只需计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无需计算它的生态承载力。

能源消费账户主要包括原煤、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等。计算能源消费足迹时,以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的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湖北生态足迹能源账户的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见表1,以2005年为例。(表1)

根据表1数据统计出2005年湖北化石燃料土地人均足迹为0.628429(hm2/人),将该人均足迹乘以均衡因子1.1,得出2005年湖北化石燃料土地均衡人均生态足迹为0.691272(hm2/人)。

根据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1999~2005年每年人均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再利用均衡因子得出各年均衡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见表2。(表2)

根据表2数据绘制湖北人均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变化曲线。(图1)

四、结论

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第4篇

/

1 “分子”系统的层面

分子是由元素、原子构成单体或基本单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进而形成的。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生物体内的分子并不是孤立的,分子与分子之间在生物体内也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将各分子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可用“系统”的方法去建构概念,并同时建构思维导图整合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图1)。

再通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展开,从而形成“知识系统树”,使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生命现象加以深化理解与应用。如在种子的形成与萌发过程中,种子内的糖类和脂肪如何变化?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宜口服胰岛素制剂?酶制剂为什么可以低温保存而不能放置于高温下,这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如何?核酸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蛋白质、糖类或脂肪对人体的健康是否有利?人体又是如何进行相应的调节呢?

2 “细胞”系统的层面

细胞这一系统层面可从外到内,即边界(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从结构到功能,即流动镶嵌模型――选择透过性、线粒体――细胞有氧呼吸、叶绿体――光合作用、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细胞核――细胞代谢控制中心;从代谢到调节,即光合作用――影响因子、细胞呼吸――酶、细胞增殖――调节因子、细胞癌变――致癌因子等方式展开复习,同时教学中以生物学科的思想与方法为目标,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其核心概念及其联系也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建构(图2)。

3 “个体”系统的层面

个体层面也可从结构、功能、调节与稳态的角度展开学习。生物个体的结构是由细胞、组织、器官(或系统)组成,而个体的一生则包含种子的萌发(动物胚胎发育)、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等过程。在个体的代谢过程中有复杂的一系列调节机制,通过调节维持个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如血糖代谢调节、水盐代谢调节、体温调节、酸碱平衡调节、动植物激素调节、人与动物的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这些核心概念与知识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去整合,由局部到整体、由知识到规律、由方法到学科思想,不断深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图3)。

4 “生态系统”系统的层面

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生态 技术链 传导机理

[分类号]F22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智力资源,控制技术链的高端,执掌产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标准和产业壁垒。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追赶的关键,而技术、技术链与产业间的复杂关系,使技术链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分析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只有构建支撑产业链和持续发展的技术链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那么技术链发展过程中的传导机理是什么?其传导演化规律是什么?这在理论界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技术链的信息生态观人手,建立技术链的传导模型,构建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技术链传导机制,从而揭示技术链传导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的研究将丰富信息生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为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技术链内涵的深化

1.1 技术链的内涵

国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产品或产业技术时,都体现了技术链的思想。以GereffiI为代表的不少学者提出全球商品链的理论,集中讨论了包括不同价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到了21世纪,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t等学者逐步建立全球价值链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并分析了技术在全球价值链构建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张宗臣和苏敬勒提出的技术平台概念是一种技术链的表述,认为技术平台由核心技术、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三个梯级结构组成。温珂和林则夫基于产业技术流动将数字视频产业的技术分为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制造集成技术以及产品和服务技术四个环节。高汝熹等明确给出了技术链的界定,认为发展某个产业所需的技术常常是由若干技术构成的技术链,既包括基础技术也包括大规模生产、装配等商业化技术。王发明等认为技术链是按产品生产过程的科学程序来考察的技术结构,其本质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序列链接。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技术链的相关概念及组成的分析,而针对技术链形成及传导机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1.2 信息生态的基本概念

1.2.1 信息生态信息生态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学者所使用,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Graham T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质量、管理、产品和价值的总和以及对信息服务、需求和可靠性的评价。Nardi B A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陈锡生认为信息生态是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各要素(如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伦理、信息法律、信息基础设施等)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陈曙、薛纪珊、田春虎、应金萍等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人、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和技术组成的系统,是整体系统中的知识存在。

1.2.2 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因子是指信息生态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本文所指的信息人是从广义上而言的,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个体,还包括宏观层面的从事信息工作的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文化和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1.2.3 信息生态链 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信息人种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它由信息供应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4类信息主体构成。在信息生态链中,主要有3类基本信息人种,即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信息生态因子与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3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内涵

1.3.1 技术链内涵的信息生态观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内涵,是指技术链条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自组织和信息价值创造的问题,是指在特定的产业信息空间内,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使技术链从形成到稳定,再到最优的技术链内外信息均衡的状态。

1.3.2 技术链中的信息生态因子及信息生态链 技术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系统,存在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外与环境的信息交互,这个复杂的系统在形成及传导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一个信息子系统,而信息生态系统则是这一信息子系统的基于生态视角的诠释。因而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分析技术链中的信息生态因子,要从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信息人,也称作信息主体,是指技术链系统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个人及产业组织;信息环境则包括了技术链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环境、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信息系统、产业信息资源、技术链内的信息安全、技术链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信息网络等。

1.3.3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特征分析

・更加突出信息主体的作用。技术链是一个基于多信息主体(企业)协作的复杂系统,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信息行为成为技术链内信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技术链内信息自组织与信息平衡的重要内容,是进行信息创新并最终实现信息价值的主要角色,进而最终决定信息溢出效应对技术链的价值实现。

・技术链内的信息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动态性。由于技术链是基于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模式,因而其内部的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因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而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信息的生命周期比一般系统内的信息要短。

・技术链内的信息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更加敏感。由于技术链是基于某种产业关联而建立的特殊经济组织,一旦外部的产业政策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对作为技术链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信息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信息生态系统对技术链发展的外部威胁具有良好的识别和预警作用。

2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传导机理

2.1 基本假设

假设一:物质和能源是技术链形成过程中的必备条件,而信息则是技术链各种价值形成的最终解释,是技术链形成到稳定阶段的最初动力。

假设二:采用香农信息论对信息的概念进行界定,

即认为信息是用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且认为这种信息的不确定程度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衡量。

假设三:信息生态链中各个角色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本文将信息生态链条每个环节(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者-信息分解者,信息分解者-信息生产者)的具体信息传导机制作为单元环节来确定,因而仅定义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两个角色。

假设四:产生信息价值的水平是信息主体的一个可以后天习得的属性。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之上,本文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分析技术链中信息传递机制,类比银行对金融系统的作用,构建了以精炼贝叶斯博弈为核心的“信息银行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分析技术链的传导机制,其意义在于分析技术链在形成及传导过程中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合作机制,阐明信息生态因子中信息人因子之间的行为模式,并论述在该机制下均衡策略的求解过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从信息生态的微观层面,精炼抽象出以信息人因子为核心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2.2 信息银行模型的基本原理

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致力于技术链形成之初的有限范围内,处于信息优势的信息人因子称为信息银行,劣势的一方为信息借贷者。信息银行基于对未来技术链中个体价值利益的某种信息投入回报,借贷信息资产给信息借贷方,信息借贷方则将借贷而来的信息进行信息再生产或者与物质、能源相结合产生新的信息价值。

作为信息借贷者的信息人因子,为了能够获得信息银行的信息资源借贷,就必须使作为信息银行的信息主体(即另一信息人因子)相信,该信息借贷合同将会对信息银行产生一定的信息收益。根据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贝叶斯博弈,要想使信号在技术链内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具有传递作用,该信号的发出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成本,只有具备一定成本的信号声明对信息银行才会产生信息传递的作用。

信号的选择除了要具有成本性外,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于不同品质的信号发出者要具有成本差异。因而本文假设信息人因子要产生新的信息价值就要付出不同的成本代价,该假设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2.3 信息银行模型的构建

该模型的建立基于贝叶斯法则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信息银行对信息借贷者的信息了解具有不完全性,但其博弈过程是遵从以下贝叶斯法则,即信息银行知道企业产生信息价值的行为集合(即信号)的概率分布,信息借贷者类型、信息银行判断的类型均服从企业产生信息价值实施行为空间的贝叶斯概率分布。信息借贷者计划采取某一信息行为,但该信息行为需要另外一批信息资产(即用于不确定性减少的信息)的注入才可能较为可靠地产生收益。构建博弈模型如下:

・自然地随机确定信息人因子(即企业或中介机构),原有信息价值收益为π,且其概率集合为T={t1,t2,t3,t4……}且∑Ti=1。

・信息借贷者S了解自己的π,并愿意采取措施M来换取信息银行的信息借贷。M={m1,m2,m3……}表示S的信号空间,即企业信息价值的实施行为空间。

・信息银行方R看到s的行为M,却看不到{π,只知道π按照概率集合T进行分布,然后选择自己的决策方案。即信息银行的行为集合A={a1,a2……}。

・信息银行R的收益为UR,信息借贷者的收益为US。

该模型的均衡条件为:①信息银行R在接收到信息借贷者S发出的信号mj之后,必须做出关于措施M类型的判断,即s的选择是m,时,s类型的概率分布为P(tj|mj);P(tj|mj)≥0且∑p(tj|mj)=1;②给定信息银行R的判断P(tj|mj)和信息借贷者S的信号mj,R的行为ak必须使信息银行的收益最大,即a*(mj)的最大化问题:Maxil∑cP(tj|Mj)UR(mj,tj,ak);③给定信息银行R的策略a*(mj)时,信息借贷者s的选择m*(tj)必须使得信息借贷者的收益最大,即m*(tj)的最大化问题:MaxmUs(mj,tj,a(mj));④对于每个mj∈M,如果存在tj∈T使得m*(tj)=mj,则R在对应于mj信息集处的判断必须符合s的策略和贝叶斯法则;反之,即使不存在t∈T使得m(tj)=mj,R在对应于的信息集处的判断也必须符合s的策略和贝叶斯法则。

3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传导机制

3.1 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传导机制模型

为了更全面地反应技术链传导机制,本文分析了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包括物质系统、能量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的技术链传导机制:①技术链中的物质系统为技术链中的能量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为“信息银行模型”中信号的发出提供成本,从而使技术链中信息接待双方的博弈得以发生;②信息生态系统通过信息价值效应对产业物质系统和能量系统产生影响,促进技术链中的能量系统和物质系统进行优化;③产业能量系统为技术链中的信息生态系统和物质系统提供行为能量。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技术链的传导,如图4所示:

3.2 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技术链传导过程

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技术链传导过程如下:①在技术链形成之初,具有意向的信息人因子按照信息银行模型进行博弈,逐步形成博弈者之间的信息生态环境,并且这种信息行为方式成为默认契约继续产生作用,最终实现技术链中跨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②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信息银行和信息借贷者进行高效率的信息价值加工和挖掘,逐步建立一个平衡的信息生态系统和互信机制,由该系统对技术链外部的信息流进行甄别、加工,转换为内部的信息资源;③通过信息生态系统中高层次的信息生产、传递、消费和分解循环过程,持续创造新的信息价值,不断增加信息知识属性的强度;④技术链内的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地产出信息效益,通过信息价值对技术链的物质和能源系统产生加成影响,促进物质和能源系统的不断扩张和优化;⑤由于物质、能源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协调运作,技术链的溢出效应对技术链外成员产生向心作用,吸引新成员的加入,从而不断促进技术链的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