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意义;途径;方法

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为铁路工程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出路,以网络技术、通讯科技以及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深入地运用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中,实现了工程建设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效率,为实现“六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利保障。

一、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整个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各种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与工具被应用于工程建设行业,循序渐进地推动着工程建设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面对这种形势,铁路工程建设势必要顺应形势,加快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步伐,才能更好地融入时展,满足时展的诉求。

2、提升铁路建设效率的必然要求

铁路建设工程是个工艺复杂、高度风险、高度专业的工程,多种工序搭接、多种工艺水平、多个施工单位协作等都为铁路建设工程带来了难度和挑战。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让安全卡控措施、质量监督机制、内业资料收集、现场信息回馈等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自动化展开,为统一工程项目管理创造了条件。现代化的信息智能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能够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在信息系统支持下,各种数据、信息等得以高效传输,将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的传送至相关的管理部门,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时有效的掌握现场情况和相互沟通提供了有利手段,有效的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二、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途径

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最基础是要搭建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多种数据、信息等的支持下,根据铁路工程建设的现实特点来扩建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三、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实效

1、增进各参建方的协作,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通讯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带动下,各参建单位都统一参与到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化管理中来,依托于现代化网络与通讯技术,建设单位有效领导了整个建设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强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之间协作、交流,使各参建单位都能在建设单位统一领导下来执行各自的职能和任务,并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从整体上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与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信息化管理削减了繁琐复杂的工序协商环节,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

2、推动建设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多种智能技术的引导和带动下,铁路工程建设得以高效展开,各个参建方都能按照统一的技术规定与标准规范来执行自身任务,信息系统也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了客观、实用的数据,在各种数据信息的支撑下,铁路建设逐渐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了铁路建设管理水平,达到了预期的管理工作目标。总结: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铁路工程管理的一大趋势,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适应时代的发展,又能提高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一过程中需要各大单位有效协作、集中配合,彼此间通过信息资源的分享来逐步推动并实现信息化管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作者:李昕 单位:银西铁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

1 概述

铁路建设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线路的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从而决定了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根据以往经验,沉降观测管理的发展方向在于防止人为因素对稻菡媸敌缘母稍ぃ建立及时的数据信息反馈机制,方便和简化管理者掌握结构物沉降数值,确定沉降观测的重点,为控制线下工程质量提供依据。

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采用.NET开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B/S(浏览器/服务器)与C/S(客户机/服务器)相结合的技术构架,具有数据回归分析与预测功能。根据不同监测项目,内嵌不同的监测公式,包括单曲线回归和双曲线回归。采用规范统一的报表生成技术、可复用软件构建技术、java技术、XML集成技术、协同技术、silverlight技术、WPF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是集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分析、超限提示和远程监控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平差、自动上传,自动计算分析、自动反馈和超限提示,终结内业资料人工处理模式。

在观测数据成果评估使用方面,评估单位可自系统选择下载成果数据或原始数据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对系统数据的拟合分析,预评估测点或断面的沉降曲线图,直观准确掌握结构物后续沉降变化。

2 目标

系统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由数据采集端、远程数据处理服器端和客户端三个软件模块共同组成的、B/S与C/S架构混合应用于工程管理的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沉降观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自动处理、自动反馈和超限提示,观测数据及处理结果远程实时查询、溯源管理。

3 系统思路

系统集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远程监控于一体,由数据采集端软件、服务器端软件平台、客户端数据处理(PC机和手机)软件三部分组成,包括现场数据采集端、远程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4 系统特点

系统最大程度地解决了路基、桥梁、隧道等构建物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处理、反馈、超限提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问题,实现了数据传输、处理、反馈及超限提示自动化。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运用,满足管理者对沉降观测实施过程及超限处理的适时管理需求。

4.1 避免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真实

传统管理模式中,沉降观测数据采集通过水准仪获取,临时存储于仪器,或手工记录以保存数据,再通过手工导入或录入平差软件等可用于数据处理的软件中进行人工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全程处于人工干预状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来源不明的自动编写虚假沉降观测数据软件,导致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系统分级建立工程基础信息,内嵌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电子记录薄和计算公式,自动计算变化值、累计值,生成数据变化趋势图,通过内嵌的预警策略,及时自动超限提示,可做进一步回归分析及研究。数据的唯一入口来自手机采集端加密数据库,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来自水准仪测量,无法进行人工录入和修改操作。

系统的技术创新性集中表现在:实现了通过电子水准仪和蓝牙传输功能直接获取观测数据,自动平差处理后及时上传,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处理数据、反馈处理结果,自动超限提示。数据采集模块及处理模块规避人为干预,保证数据真实。

4.2 实现沉降观测标准化、信息化

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过程中,由于受观测水平、观测方法、观测行为等诸多因素影响,数据成果反馈不及时,不利于工程质量管理。

系统支持莱卡、天宝等多种型号规格的电子水准仪,利用外接蓝牙与专用手机配对,即可下载获取服务器工程基础资料。现场完成数据采集后,经过自动平差,可立即验证观测数据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是否需要重测。观测完成后,将对应观测桩的观测成果数据直接通过手机网络自动传输至服务器,客户端通过访问服务器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工作。

系统实现了网页、手机版本(安卓平台)的软件开发,使管理者可适时查询观测数据和处理结果,开展专业管理。

系统监测成果(数据及数据趋势图)支持不同的格式输出,便于用户存储、打印及共享。按工程项目管理需求输出日报、周报、月报。设置用户访问权限,满足观测人员和管理者工作需求。建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库,为同类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具备超限提示手机短信推送功能,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掌握线下工程变形异常情况,制定工程措施加以控制。

系统的运用使沉降观测方法、观测行为和数据处理反馈更为规范和标准,实现了沉降观测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化。

4.3 提高沉降观测工作效率

传统管理模式在完成数据采集后,人工导入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反馈,工作效率低下。

系统可实现数据采集完成即可获得成果数据,具有逐个测点校验功能,自动平差,适时查询测量成果是否满足要求。自动分析处理数据,自动打印纸质报表,降低内业处理时间,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4 应用成本低廉

系统可与主流电子水准仪通讯,主要通讯设备采用普通安卓系统手机,利用现有设备即可完成,不需要重新投入设备,应用成本低廉。

4.5 实现评估工作透明化

评估单位从系统服务器直接下载成果数据(可下载成果数据、也可下载满足平差条件的原始数据)进行评估工作,实现了评估工作透明化。

5 系统组成与运行

5.1 基础技术条件

网络支持(含有线、无线公共网络);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包括服务器、客户端PC机、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E人E本等);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为Win2003以上版本;客户端PC机操作系统为32位及64位Windows版本;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Andriod4.0以上;服务器端数据处理应用程序、PC机和手机客户端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和便携设备端(如手机)数据采集应用程序。

5.2 配套设备

(1)系统运行服务器及网络

单独配置主流服务器1台(独立运行),专人管理与维护; 软、硬件防火墙; 网络带宽10~20M(独享,远端支持internet或VPN连接);

(2)管理终端设备

智能手机、E人E本等(Android4.0以上操作系统,4.0 以上屏显); PC机及网络(满足网页登录查询功能,基本配置CPU(Intel 1.8GHz以上,内存2GB及以上,硬盘160GB以上,操作系统WindowsXP或Win7版本,浏览器IE8以上版本。网络2M以上独享带宽)。

(3)观测仪器及配套设备

用于观测的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数据线;一对一专用便携采集端设备(手机及SIM卡):Android4.0以上操作系统,4.0家陨掀料裕开通2G、3G或4G,具备WIFI功能。

(4)内业数据处理PC机及网络

CPU(Intel 1.8GHz以上),内存2GB及以上,浏览器IE8以上版本,网络2M以上独享带宽。

5.3 系统流程(如图2)

(1)设置工程基础信息

通过PC机客户端添加测段,设置测段示意图,添加观测桩,设置观测桩示意图等工程基础信息。(如图3、图4)

(2)上鞴こ袒础信息

通过PC机客户端将设置完成的工程基础信息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如图5)

(3)下载工程基础信息

现场数据采集前,利用手机等便携式通讯设备自服务器平台下载拟测段的工程基础信息,作好数据采集准备。(如图6)

(4)采集观测数据

观测人员使用预装采集软件的便携设备(手机)控制测试电子水准仪进行数据采集,读取观测数据,自动完成平差计算,成果数据暂存于便携设备,并经便携设备在网络条件下上传至服务器平台。

完成本测段数据采集,经便携设备端(手机)自动计算后,便携设备端(手机)将生成原始数据和平差结果。其中,原始数据同时支持其他软件进行单独平差,支持共享平差结果和原始数据。

(5) 上传观测数据

通过手机将成果数据和原始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如图11)

(6)数据管理与运用

管理者和评估单位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登陆查询数据、超限提示等信息。也可通过PC机网页或客户端软件登陆查询观测数据、超限提示等信息,利用系统数据处理成果开展沉降评估工作。

实现便携设备端(手机)数据成果查询、超限查询、超限统计等功能,使管理者适时了解工程情况。

实现PC机通过网页或客户端软件登陆查询标段线路走向、测段布设图、横纵断面图及各种超限情况的处理,使数据、信息查询更直观,更形象。

(7)数据内业处理

通过PC端软件下载数据成果,开展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系统支持根据评估工作需求定制输出其他格式成果资料。

6 系统运用实例

本文以新建宝兰客专线下工程为例,通过系统的运用,及时沉降超限提示,适时掌握线下工程变形情况,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实例一:宝兰客专IDK740+145~IDK742+881段路基沉降处理。

该段路基自2014年4月23日开始沉降观测,共计22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其中路基5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涵洞17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如表1:

依据系统数据及超限提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结论:该段路基属正常沉降,下沉趋于收敛,但仍继续发展。措施:延长堆载预压期和沉降观测期。如图22:

实例二:宝兰客专上庄隧道沉降处理。

该隧道自2014年11月30日起开始沉降观测,通过系统运用,发现仰供沉降变化异常,下沉(上浮)不稳定。其中,系统累计变化量>5mm超限提示点见表2:

依据系统数据及超限提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结论:

(1)依据每期测量数据显示:在仰供混凝土施做后,前期呈现上浮现象。衬砌混凝土施做完成后,呈现下沉现象。

(2)上庄隧道为泥岩、沙层,富含水,泥岩极具膨胀性。因各阶段施工荷载变化,造成仰供下沉或上浮,稳定性差。如图23:

措施:

(1)由设计院委托地质勘察院,与施工单位测量组进行1次/1周的平行观测,每周(月)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2)设计院现场埋设应力监测设备,对围岩沉降变形进行监测,实时获取相关数据。

(3)设计院依据沉降观测数据及应力监测数据,设置专项处理方案指导后续施工。

7 结束语

通过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的运用,更直观准确地反映结构物真实的沉降值,为后续的无砟轨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在系统运用过程中,应考虑配套管理办法的合理使用,促使管理者充分利用系统成果数据和超限提示,分析沉降异常原因,制定工程处理措施及时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发挥好系统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预控作用。

参考文献

[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Z].工管技[2009]77.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支持,能够提高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顺利实现产业化效益。铁路建设不断推进,机车内燃机的检修管理是铁路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努力实现检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得管理效率得到提升,更好地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一、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首先,铁路行业的检修管理机制是长期形成的,很多铁路机车检修工作依旧使用传统的检修方法,对于信息化管理是不信任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人工检修的信赖和对信息化系统的质疑。长时间通过人工检修的方法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检修事故,使得铁路运行平稳、持续推进,这得到了乘务人员以及乘客的信赖,认为是安全的、可靠地。信息系统的管理并没有先例,而且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令人困扰,网络上经常出现黑客入侵、信息泄露等问题,[1]使得人们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是持怀疑态度的,导致检修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推进。

铁路机车检修管理中,要有完善的检修管理制度作保障,使得检修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保证管理效果的顺利实现。但是在目前的铁路机车检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铁路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进行系统性管理制度的建立。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就需要结合检修经验进行指挥,但是随着铁路的发展、机务系统的整合,如果遇到大量的检修问题,单纯凭几个人的经验是无法顺利高效的检修管理的,容易出现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2]

此外,人才的素质水平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直接性的影响,现今社会要求人才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并且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知识,同时能够了解铁路机车检修管理的操作内容。但是在实际的铁路单位中,检修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并不到位,甚至很陌生,而且有些单位减少成本支出,对程序间简化,检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无法实现检修的目的和效果,时间久了导致铁路行业的水平受到影响的,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需要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化其实就是在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使其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在计算机的终端能够了解内燃机新车的情况,明确需要检修的部位以及内容。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系统对于科技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铁路内燃机车的体积比较大,其中的结构复杂,涉及到很多设备零件等,检修起来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检修的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在检修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漏洞的存在,及时处理,就会影响到铁路内燃机车的运行。因此对检修管理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是容量比较大的、操作比较灵活的,能够对检修效果进行统计,防止人为遗漏,使得铁路内燃机车的检修管理实现良好的效果。

要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由于铁路行业中涉及到很多人身以及财产问题,如果检修管理信息系统遭到破坏,[3]就可能出现重要部件检修的忽视,使得铁路运行受到影响。为了保证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需要做好安全准入工作,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要有一定的开发能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变化,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更新与升级。因此需要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开发性,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开发,并做好日常的维护管理。

三、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效策略

1、积极推进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要从根本山认识到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工作人员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明_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在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提高检修管理的效率。信息管理和开发人员也要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建设,[4]提高开发人员的素质水平,积极学习新的科学成果,强化自身的素质水平,使得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安全高效,保证铁路运输业的顺利推进。

2、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制度

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能够及时发现检修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信息检修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依据检修管理制度对设备检修进行严格控制,保证铁路内燃机检修管理水平的提升。要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还需要使用的引入管理人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处理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铁路内燃机车运行过程中需要保证其是随时处理能够被使用的状态,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努力和操作。但是很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水平不高,操作经验不足,不能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和需要开展工作,使得铁路内燃机车设备遭到破坏。因此必须要提高对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视程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接受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作为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积极向他人学习,使得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结束语: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当前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避免人为检修操作的问题,实现高效的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相关部门要积极努力,相互配合,使得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的效果得到提升,更好地为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培山. 铁路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 技术与市场,2014,06:283-284.

[2]张津,孟凡刚,王可心,刘娟. 铁路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05:37-39.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铁路运输;系统建设;着力点;

中途分类号:TE8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铁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点线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作为一种经济、快捷、安全、长距离、低能耗而且环保的运输方式,在运输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作用,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铁路运输系统建设的重要程度也得到了增强。近年来,我国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发展铁路建设,使得我国的铁路发展水平达到了世界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铁路运输的发展,使得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如何建立健全铁路运输系统,从而促进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效能的提升。

一、增加铁路运输系统的弹性

一个系统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是确保一个系统能够有张力的前提和基础。铁路运输系统同样应该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做到适度的伸缩,这就需要铁路运输系统对储备有一定的认识,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来看待问题,健全和完善铁路运输系统能力的弹性,从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只有有弹性空间的铁路运输系统,才能在社会运输需求突然增加的情况下铁路运输系统依然能够承受。这是因为铁路与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的联系十分紧密,关系也十分敏感,铁路运输系统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铁路运输系统是为在经济环境下发展的,是国民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国民经济一旦受到影响而稍有变化立刻在铁路运输上体现出来。但是铁路运输系统的构成因素很多,敏感性很强,涉及的环节多,系统运动变化多,这就要求铁路运输系统不断增强弹性与有效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带来的变化。因此,铁路运输系统应该留出一定的弹性,适应国民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外部的各种变化用铁路运输的弹性来及时应对,从而做好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

二、完善铁路运输组织的管理系统

我国经济始终处在发展变化的状态,这就导致铁路运输系统建设应该始终处在调整的状态。在调整的过程中应该运用一些系统的理论来知道和分析铁路运输状况。一个系统功能能否很好的发挥,关键是要看管理。如果系统设定很完美和明确,但是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一套适应系统要求的管理体系,那么这个功效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尤其是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铁路运输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铁路运输系统应该不断建立健全铁路运输系统的管理体系,不断调整、改进铁路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铁道部、路局、分局、站、段等方面的管理你系统,从整体出发做到局部,从局部开始提升整体管理功能。

三、实现铁路运输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安全性与可靠性是铁路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健全系统的一个核心环节。在对铁路运输系统的整治过程中一定要对安全性、可靠性采取全面的监管措施,包括人的能动因素、组织的规章制度、系统的软件等,也包括系统的硬件即设备的性能指标等,铁路运输系统都要严格管理和监督,通过一整套的方法方案的预防,积极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管理。

四、加强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就成了完善铁路运输系统的关键内容之一。信息化是提高铁路运输系统功效,保证铁路运输系统安全可靠的基础。铁路运输系统的控制、运转等等各方面都需要靠信息支撑。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铁路生产运营离不开信息,管理的改进离不开信息,运输管理同样离不开信息,人力资源同样离不开信息;财务活动也离不开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铁路运输系统中要把信息系统完善起来,并充分加以利用。信息的积累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建设内容,涉及货物流的信息,经营管理、财务活动的信息,社会的信息、生产的信息,经济的信息等等,把铁路运输系统管理工作与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并通过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运用水平,建立一整套信息系统数据库、资料库、文件库,从而实现铁路运输系统庞大的数据运算工作,提高工作的管理效率、运行效率和节约成本,增强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五)加强铁路运输系统的反馈与控制

通过加强铁路运输系统的反馈与控制功能是促进铁路运输系统完善。一个系统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这种控制不是限制,铁路运输系统如此庞大的工程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全面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系统的功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控制,控制什么内控,控制有什么样的要求,控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需要根据铁路运输系统所属的层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处理。而在控制过程中需要有信息,需要有一个系统分析的工作,这涉及到反馈的功能。在建立铁路运输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应该及时发挥出系统的控制能能,铁路运输系统在社会环境中是开放的,但是在有反馈和控制情况下,这种开放对铁路运输系统是有利的,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而帮助铁路运输系统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机制,做好铁路运输系统完善。

总而言之,把系统工程科学运用到铁路运输系统工作中来,全面系统的分析铁路运输系统事业的发展需求,也是铁路运输系统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我国铁路运输系统保持与世界同步的需要,所以应该从各个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通过多方面完善铁路运输系统工程,从而发挥铁路运输系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友妍. 基于AnyLogic的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仿真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胡辉. 我国铁路运输系统节能问题的研究分析[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06:73-79.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大同037005

摘要: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职工保障制度。在铁路企业中,社会保险工作涉及企业的每一位职工,对他们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工作尚有不足,本文将主要针对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展开论述,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以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铁路企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铁路;社会保险;信息化;企业

社会保险工作是铁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保障企业职工基本生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我国加强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建设的前提下,铁路企业加强社会保险工作,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改进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1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是在国家积极引导、推动、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基金,将之用作社会劳动人员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后给予的特殊的补助,以维持劳动者的生活。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进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社会保险已经基本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相关机制的建设还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进行。就铁路企业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存在着工作流程不规范的现象。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职工参保需要经过参保申报—审核—办理—反馈等四个环节,这大大便利了企业职工的参保,然而在社会保险的网络管理环节,由于社会保险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无法对同一类的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也无法做到统一业务不同环节的分类处理,只能进行单一项分别处理,这就造成了许多的重复劳动,加大了保险管理工作的任务量。此外,目前的社会保险网络管理环节和管理制度上还存在漏洞,也极易造成管理工作中的不便。

其次,铁路企业的职工信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的有效进行。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也在进行改革和深化,保险统筹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职工的数据信息也更加详细,同时,职工数据的丰富也就意味着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也更加繁重。由于铁路企业的工种不同,范围不同,而且社会保险的险种也有所不同,各个社保经办机构对于自身保险数据的处理和收集方式也各有不同,这就加大了企业社会保险数据处理的难度。因此,铁路企业应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对企业职工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工作难度,提升工作效率。

再次,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网络化办公缺乏专业的公共业务平台。随着网络信息化在铁路企业的普遍应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和管理。然而,从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尚未形成一个专门针对社保管理实际需求的、覆盖面广的网络业务平台,保险业务的工作流程较为混乱,因此,企业在进行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还应该建立一个运行顺畅、规范的网络业务平台,促进企业社保管理的规范化。

此外,由于铁路企业的职工人数较多,职工的岗位变动较为频繁,企业在进行社保管理时,还应该根据企业职工的发展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方案,促进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动态化发展。

2 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规范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流程。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处是全局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将规范工作流程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来。首先,要将处理环节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对同一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的分类处理,做到既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坚持业务办理过程无错漏。其次,就是要对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顺序,使其紧紧相扣,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形成完整的办事程序。最后,要规定严格的管理权限,将所有经办人员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详细的规范和界定,并对信息系统中各岗位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限定,避免出现推诿扯皮和越权办事的情况。

2.2 加快推进铁路企业职工数据库建设。为了提高企业数据建设的准确性,企业必须要建立基层单位与铁路企业统一使用的数据库,通过权限分配,各单位用户在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一个预操作记录,只有在铁路企业审核批准后才能对数据库进行修改、补充和维护。同时要将各险种纳入同一数据库管理,将各险种的数据进行匹配,建立包括各险种信息数据的全险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2.3 创办专业化网络平台。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企业还应该创建专门的社保网络信息平台,规范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首先,要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权限,明确社保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避免其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管理的安全性。其次,还应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业务流程,参保人员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提交入保申请,再由社保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办理,申报成功后社保管理部门再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基层单位和申报人员,从而节省了社保申请和审核的时间,还能补充企业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社保管理工作效率。

2.4 加强职工资料信息的系统管理。社会保险作为参保职工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是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与职工的一生息息相关。因此,进行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就必须要将这些记录内容纳入系统管理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进行各项社保业务经办,同时也要将经办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数据日志,做到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延续,并且逐步形成完善、齐全的社保电子档案,以备历史查询和决策者参阅。

3 结语

铁路企业实施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专业的管理系统,用于数据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等,从而为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铁路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应着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企业职工数据库的建设,并创办社会保险业务平台,以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险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鸿.本钢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