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第1篇

要想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就需要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性教育”为“创新性教育”;需要改变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在这种形势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导学自主”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的总体原则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加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能力含量。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要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和教案相结合,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获得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素质两个目标相结合,试图形成多途径、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立交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氛围中亲自体验个人能力形成、提升的过程。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包括“三步五环节”,即三个阶段五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即第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习环节;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即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这一阶段中,共包含三个环节,即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第五个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

一、依案导学,引导到位

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教师导学环节是整堂导学自主课的基础环节,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给学生导什么,如何导。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是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和目标。以前备课时,老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老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了然于胸,可学生却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不甚明了。没有目标的指引,学生在学习的路上怎会不走弯路?导学环节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要关注单元学习目标,体裁学习目标,篇章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等。只有把学习目标给学生讲明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方向,才不会走弯路,甚至走岔路,走错路。

比如教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课文篇幅长,信息多,教什么?学什么?如果导学环节中这样告诉学生,读小说要关注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习此文,要感知贾府的环境,要感知情节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由此体会人物的性格。当学生明白这些之后,读文章时心中自然有重点,眼中自然有内容。学习起来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是启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要采用启发、激趣的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比如《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教学片断中,导学环节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中哪个字最重要?看到它你会想到些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学生很快找到“归”字最重要,围绕这个字,他们想到这些问题:为何而归?归向哪里?怎样归去?归后如何?其实这些问题正是文章的思路所在。这时,再适时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有了激情,更有了方向。不用你再滔滔不绝,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状态,研读文本,寻找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三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学时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是疑点,更要引导学生注意哪些问题是在自学时,容易忽略的盲点和容易引起争论的焦点。有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善意的提醒、有效的点拨或强烈的心理暗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求知天地。比如教学《项链》一课,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时,大家都能看到玛蒂尔德是虚荣、贪图享乐的,这篇小说也旨在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中贪图享乐的思想。具体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玛蒂尔德其实可以以假乱真还了项链,为什么她没那样做?文中如何描写路瓦栽先生?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对课文作了深度研读,在组内进行热烈讨论,最终他们又看到了一个诚实守信、勇敢刚毅的玛蒂尔德,也看到了路瓦栽先生对妻子深深的爱。经过这样的思考学习,学生知道了人物性格是多面的,课文是可以多元解读的。他们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增强了。

四是给学生指出自学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明确了,方向找准了,如果教师能在自学的途径和方法上再给予指导,学生的自学将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如比较阅读法,比较不同问题的相同点,比较相同问题的不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再比如因果法,由果推因或由因推果,再比如归纳法,文献法等等,还可以给学生指明解决某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比如通过上网查阅、图书馆某个分类专柜查阅等等。途径、方式、方法不一而足,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方式、途径也没有好坏之别,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有用,都可以拿来指导学生加以运用。比如教学《李清照词两首》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课后题――“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然后让学生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创作背景、词中意象的运用等方面入手赏析两首词的异同,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了两首词的情感意蕴。

五是给学生分解自学问题和任务,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学习程度的个人。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学习程度是有差别的,学案上的问题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分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程度的差异,让全班所有学生都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自学任务,最终的结果将是导学案上的自学任务大多不能自学完成。如果教师在导学时能够把自主学习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位同学或每个学习小组分2道或3道自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会缩短一半,学生课下自学完成导学案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把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和任务,分解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来完成,才能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产生自学的冲动和兴趣,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在教师导学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身份应该是向导的角色,教师的导学,要像行车的路标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向,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目标;教师的导学,要像航行的灯塔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道路和途径,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导学自主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者和循循善诱者,才能把课前导学这个环节导得精到,导得扎实,导得到位。

二、据案自学,五官并用

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即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是是学生独自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是整堂课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学生在自学时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导学自主理念贯穿整个课堂的关键。学生使用导学案,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经历问题探究,探究知识应用,归纳总结提升。因此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必须认真写,认真改,认真标注。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行为进行有效规范:

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口,要动口阅读所学的文本篇目、章节,动口阅读是为了对所学文本篇目、章节,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语文学科,没有动口阅读就不可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就更不可能有宏观上的整体感知。没有动口阅读文本篇目、章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可能从大处着眼,就会陷入狭隘的、只为做题而做题的传统教学的窠臼。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脑,要静下心来动脑思考教师在导学环节中分解给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任务,动脑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动脑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动脑思考是一个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从宏观整体感知到微观思考分析的提升过程。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上而没有理性的思考,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显得肤浅而不够深入,也就不可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自学效果。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手,要动手作出书面结论。经过宏观阅读这样的感性认知过程和微观思考这样的理性思考过程,学生独自动手得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深入思考后,必须尽快动手作出书面结论,形成书面自学成果,以供在下面的互学环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之,在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学生要尽可能的独立完成自学任务,尽可能的自我阅读,独立思考、独自作出书面结论或答案。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和十分必要的。我们只有特别强调和重视学生独立完成自学任务这个前提,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才会显得迫切和必要,学生才会做得充分和扎实。

三、组织讨论, 精妙点拨

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学生互学阶段是一堂完整课的阶段,是学生尽展学习风采的环节。这个阶段应包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

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是在班内互学交流之前,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学习小组组内的互动讨论。在组内的互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课下自学的成果,也可以互相浏览他人的自学成果,还可以就某一个有争议而产生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组内的讨论。同组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集思广益,通过全组学生的通力合作,对教师导学时分解给小组的学习任务或问题,作出最后结论,并确定在班内主发言的学生,其他同学也做好补充发言的准备,随时准备站起身来,补充发言者的不足和缺漏。

经过10分钟左右的组内学生互动讨论, 就到了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的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在班内互学交流时发言是否有序和高效,关键看教师在此时的引导和调控,如果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不当,学生班内的互学交流发言就会显得了无章法、毫无秩序,互动交流发言的课堂就会显得看似很热闹,实则很凌乱;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率不高。因此,在班内互学交流发言时,发言的学习小组或学生,应按照在导学环节分解自学任务时的题目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如果在交流发言中,其他学习小组或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争论或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站起身来与发言的同学展开讨论和交流,但这个问题探究完毕后,仍要继续按照原有题目的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显得热烈而有序,学生的互学交流才会显得深入而高效。

班内互学交流发言环节,可以说是一堂完整课中最精彩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应是启发、诱导、激励以及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和控制课堂节奏。班内互动互学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还可以是组组互动,在互学互动中,老师和学生都只代表自己个人,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老师的看法和学生一样,也只能是一家之言,老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自居,把结论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以裁判长的身份作最后的裁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乐意参与到班内的互学互动交流的学习之中,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在各学习小组尽可能充分发言交流的基础上,由师生一起合作,共同敲定问题的结论或答案。

四、总结归纳,反思提升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第2篇

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充分尊重并信任学生,呵护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语文教师更应平等对待他们,并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帮助他们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引起其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从而能够根治其学习落后的情况。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重新拾起对学习的信心,这样方能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在鼓励、帮助那些困难学生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好地展示语文情感教学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深化语文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搭配合理的背景,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现代教学之中,并日益发挥着更重要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寻找更符合学生感官体会的声音、图片等,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实体感,进而更加真实地体会其中所隐含的真实情感。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丰富了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还能促进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情感体验之间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效用。

3.以情育情互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予其一定形式的支持鼓励,增强其对自身的认同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缺陷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开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学习动态,以情育情,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展示出对学生的信任与认同,可以有效地提高情感教学的质量,促进其情感的升华。

4.创新教学方法,巩固语文课堂学习

转变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形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善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性及学习兴趣普遍较低的状况。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切合教学实际更新、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注重寻找师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能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之中,注重把握每位学生身上所特有的发光点,以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5.探索实践内容,培养师生真挚情感

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实践性,决定着语文教学有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及口语的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应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参加课外时间活动的过程中,有效的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体察、有重点地观察、描写自然,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真正体会事物的本质之所在;其次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潜在思维方向,针对题材有层次性地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在情感体验中糅合一定的思维逻辑。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抓住每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细节,促使学生有效地拓展知识面,真正实现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发展。

6.结束语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所以中学生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书籍、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若条件具备,还可以通过出国旅游、考察或者是交换学习等方式来努力拓宽个人的知识储备,努力形成世界性的眼光,从而不断提升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将比较文学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势必会拓展素质教育视角,为高中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元素,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野,催生学生的国际性视域及思维,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来看待文化的多元化。伴随着比较文学应用的逐渐推进,培养学生国际性的视域必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军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文学选文编排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6:38-40

[2]张磊.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41-43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第4篇

一、多种手段加强普通话教学实效

普通话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受地方方言环境、以及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和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孩子的普通话无法得到本质的提高。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把普通话教学放在首位。

1.转变普通话教学观念

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那种认为利用方言同样能搞好教学的观念,要明确只有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才能更有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对所有地区的所有人都有益处。

2.将普通话日常化、制度化、持久化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带头讲好普通话,讲准普通话,起示范带头作用。学校要经常组织一些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广播员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日常化。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个现实,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3.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规范意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资源,开放口语交际话题,使学生对普通话的使用立足课堂,贴近生活,还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美语句,积累课外书籍中的佳作名篇,使学生使用普通话优雅、得体,在气质上文质彬彬,温文尔雅。

二、加强农村小学写作教学

上面所述,农村小学生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方言土语跟普通话差别很大,从书面语到口语的差距太大。孩子即使写真人真事也很难表达清楚,语言哆嗦,不简练。加上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识字教学而忽视了说话、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孤立的教学生字,没有很好地将识字、说话、写话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必须重视写作教学。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生活。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孩子们玩的方式很多,如捉鱼、游泳、去山野里游玩等等。这些都是写作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写作,让他们不会感觉没有什么可写,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2.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3.正确对待仿写现象

所谓的仿写就是对照、仿照范文,借鉴范文的某些特点进行学习运用,从中领会写作的内容和方法,这比教师单纯讲写作技巧、方法要强得多。也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景物创造性仿写,放开学生手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写作品质,可以创造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对农村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人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期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必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应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写阅读笔记的习惯

如果读完后把这些所感所悟,所获所得以阅读笔记的方式积累起来,那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特别是对小学生的习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既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品格,又能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语言。因此说,写阅读笔记是阅读很好的习惯。

2.培养阅读反思的习惯

在完成了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3.培养课外自主阅读习惯

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课堂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小鹰总有一天要面对浩瀚的蓝天一样,我们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阅读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四、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

对农村孩子来说,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出适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部分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适时地引进各地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补充,增强训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自编教材,开展集中训练。

2.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消灭脏话,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貌用语,从文学作品中吸收优美的语言,丰富词汇,使口头语言逐步优美起来。此外,还可以利用评比、竞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3.营造乐说、敢说的氛围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语文;阅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2001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地方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对人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整合会促进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的新。

一、妙用地方文化,换位深入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课程资源,但现实中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充分,还是沿袭老一套,跟着教材走。如教学《动人的北平》时,教师围绕这“动人”说得天花乱坠,如它有老成、宽容等品质。教师饱含热情,倾囊相授,可学生一脸呆滞,茫然不解,就算有应允者,也只是流于书本的字里行间,毕竟他们并非生于斯、长于斯,对它的“动人”不解,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滋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也应该养育当地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教师应懂得“以力借力”的手法,能在课堂上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于是教学《动人的北平》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说说处于南国的自己的“动人的家乡”。我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家乡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文化景观、特色风味等方面来描绘自己的家乡。有人说:“家乡是文化专家的博物馆,有预测雨水的白鹤梁,有哲学系派的程朱理学。”有人说:“北平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而我家乡的榨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泡菜文化。”有人说:“北平气候干燥清冷,而我家乡的气候炎热,有火炉之称,但孟冬季节有湿冷,感觉冬天真的来了。”学生对家乡之美了然于胸,七嘴八舌,如数家珍,课堂就这样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林语堂笔下的家乡北平之所以动人的原因了。因为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阔别故土、身居海外的作者对这个具有包容新旧、雅俗的家乡怎会不喜爱,怎会不眷恋?这样联想对比的教学让学生快速地走进课文,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他们作为巴渝人的自豪感。

二、化用地方文化,进行作文教学

高中作文教学对教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写什么”使他们一提及作文就焦头烂额。时间有限,学业繁重,但高考作文标准又要求学生“感情真实、真挚”。那么,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就得从现有的生活资源中寻找素材,培养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