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半导体资金流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先进半导体再现放量拉升行情年初至今已累涨90%】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公司先进半导体(03355.HK)今日尾盘出现放量拉升行情,现报1.21港元,涨21%,暂成交2905万港元,最新总市值为18.72亿港元。
【失业保险金标准将逐步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记者26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人社部、财政部近日共同印发了《关于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适当上调失业保险金标准,逐步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
互联网保险:据港媒报道,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本周四将挂牌港交所。部分机构投资者场外暗盘交易价达到67港元,较招股价上限高12.2%。照此计算,众安市值达到965亿港元。背靠蚂蚁金服、腾讯和中国平安等“明星”股东,众安IPO受到市场热捧,超过10万人认购,公开认购超额逾400倍,冻资2000亿港元。按照当前市场热度,众安挂牌后市值或破千亿。建议关注:焦点科技、东方财富
智能物流: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集团26日宣布增持旗下菜鸟网络的股权至51%,并预计未来5年将持续投入1000亿元建设全球物流网络。阿里巴巴表示,未来除了继续投资数据技术等领域的研发,还将主要用于和物流伙伴共同推进智能仓库、智能配送、全球超级物流枢纽等核心领域建设。建议关注:荣盛发展、中储股份
ETC:交通部办公厅近日印发《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在方案提出的多项重点任务中,加快推进ETC拓展应用居于首位。今年将印发《关于促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应用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探索ETC在停车场、租赁汽车等领域推广应用。到2020年,使ETC客车使用率达到50%。建议关注:金溢科技、万集科技
人工智能:据报道,英特尔实验室今天(9月26日)宣布,正在研发出代号“Loihi”的自学习神经元芯片,模仿了大脑的功能,能从环境反馈中直接学习。Loihi不需要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训练,随着时间的增加会变得越来越智能,而且功耗极低。建议关注:东方网力、中科曙光
无人机:据报道,近日,德国无人机开发公司Volocopter在阿联酋迪拜进行了一场载客无人机飞行测试。阿联酋这项雄心勃勃的无人机载客服务计划,旨在使迪拜很快成为全球首个推出无人驾驶“飞的”服务的城市。建议关注:雷柏科技、山河智能
【甘肃中药配方颗粒监管的首部地方标准】记者26日从甘肃省食药监局获悉,《甘肃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试行)》(第一册)(以下简称《标准》)于新近实施,这是甘肃省中药配方颗粒监管的首部地方标准,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
上周新增投资者31.85万人.中国结算周二盘后的数据显示,上周(9月18日至22日)A股市场新增投资者31.85万人,较前一个交易周环比下降5.6%。每周都增加几十万新股民,看来“城外的人不断会进城入市来”。
【26日港股通两市共净流入18.06亿元】周二(9月26日),港股通两市共净流入18.06亿元。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出1.01亿元,港股通(沪)净流入7.8亿元;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2.12亿元,港股通(深)净流入10.26亿元。
【期指】期指成交持仓方面,IF1710成交10149手,持仓25306手,日增仓-941手;IH1710成交5816手,持仓15880手,日增仓-622手;IC1710成交9697手,持仓20018手,日增仓-661手。期指升贴水方面,IF1710升水6.98点,IH1710贴水5.81点,IC1710升水35.72点。外盘方面,截止收稿,A50E09报11977.5点,涨幅为0.46%;成交33.18万手,持仓46.44万手。
点评:周二早盘两市惯性低开,沪指在30日线附近窄幅震荡,午后震荡下行,失守30日线,创业板指低开低走,午后再度下行跌近1%,上证50指数全天绿盘震荡,至收盘,沪指小幅翻绿跌破30日线,创业板指跌近1%,两市成交量均较前一日缩量。技术上面临3370-3400点的压力。向下支撑在3330-3300点。后市观察趋势变化和量能的变化。耐心持有没大涨的个股,只要站在操盘双线上方就不要频繁波动。但止损设防是有必要的,那就是操盘双线下方的个股坚决不做! 投资者中线品种宜持有不动摇,平时盘中操作还是以围绕主题投资为主。从这段时间看,学会135短线技术的朋友知道高抛低吸,而没有学过技术的只能观望或被套。因此,只有学习技术是不二的选择,如果你还得过且过,必将被市场淘汰。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建设;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225-02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快速发展、城商行及农商行的改制步伐加快、村镇银行的设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但同时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在机构林立的买方市场中、银根收紧的宏观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客户建设是根本,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客户建设尤为重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抓住客户建设这一根本不动摇
第一,加强客户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客户是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基础,客户建设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客户拓展培植力度,尽快做大客户总量,提升客户质量。
第二,加强客户建设是推动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优质客户是银行获取综合效益的主要来源。只有加快推进客户建设工程,提升优质客户的维护和价值挖潜能力,以客户结构优化带动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提高产出水平和整体创效能力。
第三,加强客户建设是巩固行业地位的需要。客户建设直接决定着一家银行的经营水平。没有规模可观的优质客户资源搭建坚固基石,银行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为此,既要把客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来抓,又要作为当务之急,在营销目标设计、产品研发推广、业务流程优化、配套制度保障等方面,以加速提速的理念,促使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可见,商业银行要始终抓住客户基础建设这一根本不动摇,明确战略目标,有效推进客户建设。以发展无限为经营理念,求发展、增总量、扩规模;以结盟无边为根本要求,着力客户结构调整,实现客户的多而优;以服务无尽为行动指南,整合全行营销资源,建立上下级联动、前后动的运营机制,提高客户开发效率。
在客户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切实做到“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层次,全面介入。要细分市场,明确目标,对区域内客户分类排队,名单管理。二是把握时序,梯次攻击。分别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按营销进度不同实行滚动推进、梯次开发,保持项目开发的常态化运作。三是把握政策,规范操作。做到“营销热点、储备焦点、关注重点”。
二、聚焦主流市场,着力培植优质客户群体
客户建设要始终面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脉络、主流因子做文章,在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个人VIP客户上下功夫,在传统和新兴两个市场上拓展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带。
(一)公司客户战略重点及推进措施
1、积极拓展新建大项目、大客户。主城区和新兴产业基地是新建优质客户的主要聚集地。在行业选择上,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拓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经营优势明显的垄断性行业;新能源及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及新材料、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
2、抓紧建设优质高端公司客户群。根据营销目录,明确营销数量、批次,确定重点进攻和择机进攻型客户,不断提高主体业务市场份额。通过着眼于高价值客户群的开发和培育,形成一批客户贡献度高、银企关系融洽的高价值客户群。
3、着力培育优质中小客户。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推动客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结构稳定性的现实选择。按照“抓大、拓中、不放小,以好为先”的原则,稳步拓展产权清晰、管理规范、信用良好、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优质中小企业,有针对性地营销为大企业服务的配套型小企业、产业群集中的优质小企业、专业化经营的特色小企业、业绩优良的出口导向型小企业、品牌优势突出且现金流充沛的服务型小企业、技术领先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二)个人客户战略重点及推进措施
1、抢抓个人业务增长源头。一是完善公私联动机制,批量拓展个人业务。充分发挥工资服务的源头作用,从对公客户的高管、中层人员切入,有目的、有计划地批量开发个人中高端客户群。与机构客户联动,开展第三方存管客户的深入营销;建立机遇性项目开发及储备档案,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各种资金福利、保险资金及企业到期债券兑付、保险分红、拆迁补偿等金融服务。二是深入扩大专业市场综合营销。对城乡的专业市场逐个调查摸底,逐一制定具体的营销方案,逐户上门营销,完善服务,密切客户关系,争抢商户资金市场份额。三是大力拓展校园市场和社区市场。针对教师和学生两类资源,通过工资、代收学费、贷记卡等业务的牵引,吸引客户资源。四是积极拓展个人投资性资金。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引导资金流向,促成资金的体内循环。打造理财业务营销团队,积极做好理财产品的营销和后续跟踪、维护工作。
2、强化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一是完善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要落实贵宾客户管理实施方案,着力优化客户结构。对一定金额以上的个人目标客户必须逐户建档、分户到人、分层管理,提高客户联系率,“一对一”营销服务与维护。同时对目标金额以下的客户要按照“淘汰一批、稳定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加大客户结构调整力度。二是强化对高端客户的管理与维护。要实行严格的分层服务体系,对顶端客户由分行直接进行维护与管理,增加对顶端客户的增值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层次。加快网点转型步伐,通过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客户分层,缓解柜面排队现象,营造良好的柜面服务环境。三是理顺贵宾卡的办卡、用卡环境。明确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办卡条件与流程,限时办卡,保证及时将贵宾客户纳入服务与管理范围。通过优质客户系统筛选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贵宾客户,实现分户到人、人户合一,特别要强调客户的贡献度与管户客户经理的业绩直接挂钩。拓宽全国性的贵宾渠道,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增值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室外广告、印制宣传资料、管户经理向对应客户一对一宣传的方式进行推广,提高利用率,并把对增值服务的推广利用作为考核管户客户经理的一项指标。四是逐步制定常年性的客户激励计划。根据现有个人客户结构,主要以客户贡献和客户存款规模设定客户激励计划。有计划地组织高端客户联谊、投资理财沙龙、客户生日、纪念日的个性化问候等多种形式活动。
在这个时代,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但正在向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扩展,甚至涉及文化取向、价值判断等意识形态方面。全球化问题不仅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更是决定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并对今后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南北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
众所周知,殖民时期,亚非拉国家经济依附于殖民地宗主国;即使在政治取得独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多数份额以及控制和操纵着国际经济机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依然严重地依赖发达国家。这种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2/3以上依赖于发达国家;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贸易条件的变化愈发不利于南方国家,从而导致南北双方的谈判地位和能力的不对称;此外,国际直接投资的3/4流向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所吸收的外资只占19%(况且,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2/3集中在亚洲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有,新发明和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基本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这种不对称性的相互依存正在发生变化。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成品中的份额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3%上升到21世纪初的29%。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也从80年代初的1/4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110个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20%。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极其重要的市场。可以肯定,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达国家不断将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大循环、大流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还会上升。这样,将有利于南北双方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的改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科技进步,正在推倒各国形形、各种各样的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发展中国家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影响日渐增大。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资本流动。世界银行预计,今后20年金融资本的供给将进一步扩大,且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和共同基金。预计,全球此项资产到2025年将高达13.7万亿美元。估计资金需求的增长即使不超过供给的增长,也会与其持平。这些资金必将在全世界到处寻求高额回报。而发展中国家正是国际社会普遍看好、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潜在回报的地方。从1980年以来,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净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增长了12倍。据报道,目前新兴市场国家股票指数上升了10%以上,债券发行量达到了4年来的最高水平,2002年净资本流入金额接近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水平。自1985年以来,吸收外资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从17个增加到51个,而且将近一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必将进一步密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局面的形成。
二、南北间国际分工向水平方向转变
全球化与技术革命“正在共同创造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工业时代是围绕垂直一体化的组织,以高额的通信、信息和交通费用构造而成的。网络时代则依靠横向的网络而建立,各个组织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富有竞争力的独特领域。这些新的网络跨越各大洲,其中心遍布四海,从美国的硅谷、巴西的圣保罗直到南非的豪登和印度的班加罗尔。”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即在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同时,改造传统产业,将一部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纺织、能源、化工、冶金以及机器和电子产品的组装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客观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的改变。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也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跨国公司制定经营战略均从全球性的目标出发组织其经营活动,即从全球的范围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不是仅考虑本国的比较利益,而是在全球范围谋求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以往攫取殖民地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产品主要用来返销母国或出口的跨国经营模式。“全球性公司(总部往往设在北美、欧洲或日本)如今通常都在若干个国家设有研究机构,并且把产品交给各地的工厂来生产。”发展中国家以低廉价格为诸如IBM、微软、惠普、AT&T等公司生产电脑软件。这种“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跨国生产模式,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水平方向的国际分工。
冷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实行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鼓励外国企业到本国建工厂、雇劳工、加工生产或组装,直到将产品运往第三国销售。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所有制成品贸易(约8000亿美元)中有1/3是组件和部件。这种新型国际交流模式形成了不断扩展的全球生产网络。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全球(包括发展中国家)招标,世界各地的企业竞相投标提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把10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列为今后出口和投资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新兴工业化国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重视。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四小龙”开始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以生产标准化产品和利用“成熟技术”为主,向高技术、高增值的方向发展。同时,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急起直追,利用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大量接收日本、“四小龙”转移的成熟技术和标准型产品生产。马来西亚现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亚太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是世界范围的国际产业分工由垂直向水平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国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
三、相互妥协是南北双方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北双方只有保持和谐、平衡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这是南北双方从几十年的实践中取得的共识。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商品市场、资金出路和原料供应的问题,越来越依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不愿意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拖世界经济的后腿。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落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也不可能长期保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稳定。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就是例证。
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一度把援助与民主化、人权联系起来。美国宣称,实行多党制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前提。国际社会说,把提供援助与受援国的人权状况联系起来的做法与日俱增。但是,面对贫困化日益加剧,在国际舆论的压力和发展中国家的抵制下,西方国家不得不对这种“挂钩”政策有所收敛。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关系问题上也开始采取灵活、务实的立场。由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等初级产品依赖程度降低,而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愈加有求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逐步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缓和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的国际性专门会议愈来愈多,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涉及全球范围的问题。比如,1990年和2002年举行的最不发达国家问题大会、决定减免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和增加援助等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日程》,2002年以“拯救地球,重在行动”为宗旨的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又通过了《执行计划》和作为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表明南北双方在环保问题上取得了更多的共识。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失败后,新一轮贸易谈判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卡塔尔)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决定启动新的多边贸易谈判。多哈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就关于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问题达成妥协,允许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仿制价格昂贵的外国专利药(如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流行疾病的药品)。在多哈会议上,经过讨价还价,欧盟还放弃了原先拒不同意就减少并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进行谈判的立场;与会部长们通过了一项呼吁贸易谈判着眼于“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声明。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使南北双方在涉及双方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做出相互妥协的选择,以免一方遭殃波及另一方。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国际模式;中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2-0007-03
一、国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主要模式与经验探讨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证券市场中心”模式
美国和英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其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从资金来源看,国内庞大的养老基金都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来源;英国在金融管制取消后允许银行资金直接进入创业资本市场,也成为产业投资基金重要的资金来源。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畅通的退出渠道,在美国,新股上市(IPO)和并购都非常便利规范。英国拥有欧洲最发达的股票交易市场,近年来还特别注重培育小型企业资本市场。丰裕的资金来源、灵活的组织形式和畅通的退出渠道,使得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发达的产业投资基金倾向于投向风险相对较高的高新技术型企业和企业的创业阶段,促进了国家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中心”模式
由于受民族文化和国民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德国和日本的产业投资基金都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更多追求投资安全。
德国的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即“万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也成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受法律规定和追求安全性的国民心理影响,日本的养老金不能用做创业投资,个人出资也极为有限,产业投资基金也以大金融机构出资为主。
银行中心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在投资取向上更注重安全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少,也很少投资于企业创建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日本的产业投资基金很多投向流通业和服务业,德国侧重于较为成熟的产业领域和企业的扩张阶段;投资行业也不专业化于某一个高科技产业或其分支,而是倾向于将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分布,以减少投资风险。
注重严肃和安全的国民心理也使得德国和日本的证券市场相对欠发达,都缺乏活跃的私募资本市场。由于创业企业上市的难度极大,日本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通过原投资企业回购和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实现退出。德国的银行家们则广泛参与企业的管理层承接和购并活动,以实现投资收益。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很多后起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大国都有政府力量的推动,有些就是政府直接投资创办产业投资公司,投资于商业性产业投资公司或投资基金所不敢冒险的创业早期阶段,发挥着引导社会投资的领头羊作用和弥补社会资本投资缺陷的拾遗补缺作用。
以色列政府不仅投资参股“YOZMA基金”作为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先驱和中坚力量,还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国外特别是美国产业投资资金的流入,并引导其向高科技和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企业投入。
在我国台湾,当局对产业投资基金进行严格的监管,在其发展初期实行审批制。并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向半导体、资讯、电子等中度技术方向投资,并不盲目求新求高,追求适应台湾岛情的市场定位。同时注重给所投资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
但是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干预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经营,产业投资基金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在行使特殊使命的同时依然严格受到利润目标的约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由于各国在资源禀赋条件、文化背景、制度基础、市场规模、科技知识积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不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征。任何国家和地区在选择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路径的时候,都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的现实条件,不能照搬照抄任何现有的模式。
二、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及面临的环境约束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主要投资于实业的基金,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基金管理法规加以监管和约束。后来,这些基金有的迫于环境的局限而转向证券投资;有的因为政府参与过多,产业投资基金赖以成长的土壤尚未形成等诸多原因而最终失败。90年代以后我国建立了一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鉴于目前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完备的规则加以约束和指导,在借鉴和参考国际经验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以及经济、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及其间接融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
一方面中国居民储蓄的绝大部分都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掌握着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另一方面转轨期间的中国的商业银行还残留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最主要的是产权不够明晰,有时候还在扮演政策银行的角色。许多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过程中都出现过银行扮演主要角色的情况,但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主体的缺位,以独资组建附属机构(如德国、日本)的方式参与风险投资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道德风险。
(二)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
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都很不成熟,缺乏一个多层次的、能满足企业不同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包括场外交易市场和私募资本市场。国际经验中成熟的产业投资发展经验往往与IPO市场的繁荣相伴出现。但是,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做支持,单纯依靠政府来构建创业板市场并不能实现IPO市场的真正繁荣,也不能真正解决产业投资基金的有效退出问题。2004年5月27日,中国的中小企业板在深交所启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投资者对市场也缺乏信心,该市场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产业投资资本、特别是涉及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风险投资资本方式退出渠道依然不够通畅。
(三)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很少
中国的社保基金发展比较晚,规模相对较小,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还不能起到全面动员社会金融资源的作用;保险业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政府金融管制方面的原因,至今未能很好地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投资基金比西方国家发展更晚,现有的证券市场投资基金就存在品种偏少、规模偏小、难以发挥专业理财优势且违规违法操作现象严重等许多问题。
(四)金融监管环境
一方面由于经济转轨时期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另一方面落后国家信用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两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政府的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这样做是有成本的,许多符合金融体系发展规律的东西也被抑制(如私募资本市场被抑制),而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至今仍没能很好地解决,严重地影响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五)金融业开放环境
中国加入WTO承诺要在5年的保护期满后全面放开国内金融业,这就意味着从2007年开始中国将面临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目前中国利用外资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对国际产业投资基金的吸收还很少。金融业全面开放后有助于我国拓宽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在更深层次上利用好外资。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以色列、英国等成功经验都表明国际资金对促进本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相伴而生的风险控制问题,由于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规范。
(六)产业投资基金的投向选择
国际产业投资基金往往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各国政府对其的扶持也以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首要标的。但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外,还承担着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融通资金的重大使命。后二者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特殊时期和面临的特殊问题所决定的,套用任何一种既定模式都可能是低效的,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国情的投资基金发展模式。
三、在我国进一步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路径探讨
(一)先发展封闭式私募产业投资基金,而后发展开放式公募产业投资基金
比较而言,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往往是数量较少且彼此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几个相关机构,基金本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其经营运作不会造成大的社会风险,因此适合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初始阶段使用,能够满足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和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及法律对投资者的保障程度。但从广泛吸收社会闲置资金、特别是大量分散在居民个人之间的储蓄资金流向产业基金的功能上看,面向全社会发行的开放式公募基金将是产业基金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开放式公募基金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社会征信体系等市场条件之上,而我国在这些条件上显然还需要在未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模式
由先发展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向契约型和公司型产业投资基金并行发展,以公司型为主的模式转化。
(三)发展态势
由“大金融机构及大企业集团中心型产业投资基金”渐次向“银行中心型”,以及“证券市场中心型”转变,形成几种类型综合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各地区争取试点的几只产业投资基金大都是由政府牵头、大型企业或大金融机构出资构建,这种模式能够满足试点阶段对于基金资金来源的保障和出资人资信状况的要求,有利于减少产业基金试点过程中的风险。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不利于广泛调动市场资源、其投资运作也非完全依靠市场手段来进行。在我国,产业基金的发展最终应形成银行中心型的局面,打破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现状,让银行资金(主要是居民储蓄资金)成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来源,实现从储蓄到投资的有机转化。
(四)投向选择
在产业投资基金的投向选择上,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外,还应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也应为跨国公司的中方投融资,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发挥作用。
(五)在银行资金进入产业投资基金方面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六)吸引外资加入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以尽快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分散基金风险。
(七)大力培养投资退出渠道,包括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二板市场和店头交易市场等。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改善贸易条件,其明显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国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购买大量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原材料(如铁矿石)、先进设备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而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多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升值之后,上述商品都会变得更加“便宜”,从而会有效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有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制造业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3219亿元,只相当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09486亿元的2.9%和销售总成本90244亿元的3.6%。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的比重高,因此制造业生产成本中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比重很高。2003年,中国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的进口1631亿美元,按人民币换算为13496亿元,约相当于制造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4倍多。不仅如此,除农产品和一部分最终产品外,中国进口额80%以上都是为了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其中,仅IC、半导体元器件的进口就高达411亿美元,钢材、石油、塑料进口额也分别高达199亿美元、198亿美元、157亿美元,按人民币换算约相当于制造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05.7%、51.2%、50.6%和40.4%。由此可见,如果人民币升值1倍,进口节省的钱不仅足以消化工资提高的压力,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总生产成本。对于占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外资企业来说,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二)人民币升值使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虽然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在华外资企业的赢利能力(以美元计算),但相应的新增投资成本上升,原有的外资企业会继续留守而新增资金回转向其他国家投资;但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将降低,会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尤其是饱受反倾销之苦的家电业,去美国建场就成为非常好的选择。另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国企业必须果断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而要“走出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并购国外企业。事实上,我国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成功,如今年5月1日,联想收购了IBM全球PC业务,此举使得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显然,人民币升值之后,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
(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到国外去度假旅游或接受教育。他们就是本轮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得到了比其他国人更大的财富效应,也就是说他们变得更“富有”了,今后他们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少的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将能够办比以前更多的事。20世纪80年代的阿根廷人就是在比索升值后游遍了世界各地,因为他们变成了“南方国家中的富人”。
(四)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
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外汇占款,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有利于偿还外债。同时,随着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我国GDP国际地位提高,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资产出卖更合算,人民币可以直接交易面扩大,包括用人民币购买境外股票,变相的举债功能等,这相当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上不付利息的债券,增强了本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人民币相对于其他外币升值,我国人民的国际购买力也随之增强,以前花1000人民币能购买的一件进口产品,人民币升值以后也许只需花800元钱就能拥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花费,我们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买更多的东西。
(六)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性货币的进程
在目前的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交易量和交易币种,都还是受控进行的,即人民币可以想买多少他国货币就买多少他国货币,或者他国货币想买多少人民币就买多少人民币,持有人民币的人们想卖多少人民币就卖多少人民币,还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同其他币种的交易数量是受控的。同时与其他币种的交易价格也是官方法定的,而不是随市场供需自由浮动的。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针对人民币的外汇市场炒作,但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如果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的币种,则相对于其他币种不存在支付性难题,一般都只能作为外汇市场上炒家们用于攻击非通用性货币的工具,而难以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因而增强了金融上的抗风险能力。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中国商品以“价廉”大占优势,有不少中国商品进军世界市场,靠的不是人民币汇率,而主要是廉价的生产成本。因此,人民币升值必然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升值,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人们原来 10 亿美元能从中国买到的商品,人民币升值后,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外国进口商就要多付出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才买得到了。如果升值幅度不是太大的话,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所具有的竞争力,使得我国出口的商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其在贸易上的影响只具有媒介炒作时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产品因货币升值在他国产生的价格波动,以及对贸易商的利益影响微乎其微,但别有用心者却借此在
国际上造成了一种对中国不利的心理效应,即人们或许会不加具体分析地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涨价了,商人们也会认为到中国进口产品会赚不到多少钱了。从而给中国出口造成真正的不利影响。就其性质而言,类似于一次成功造谣对中国的中伤。或者说,让人民币只要稍稍升值,对我国的出口而言,就会起到“造谣”性质的伤害。
(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用外资,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外商原来在中国1亿欧元能作的事,人民币升值后,可能需要增加上百万欧元的投资才能办成了。这等于外商进来前什么也没买,就要凭空多支付上百万欧元,投资者肯定要划算一番得失了。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总体上会导致本国生产规模减小。若本国物价不变自然导致本国企业利润减小,失业增加。具体来讲,首先进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强,导致进口增加,取代了部分本国厂商的产品,从而本国的劳动力使用量减少。其次同样本国的商品,因为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增高,导致出口竞争力减弱,外国人购买我国的商品数量减少,本国的生产规模减小,同样使得生产商品的劳动力减少。当然,人民币升值还会导致进口原料配件的价格相对之前减小。对于出口厂商来说,生产成本减小,这一点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但是目前我国出口所占的比例远大于进口,所以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失业增加。原来企业需要1000元雇佣一个劳动力,人民币升值后,可能只需要500元,但是他不会用1000元雇两个人,有可能只用500元雇佣一个人,这样的话,就产生了就业的压力,也就是说期望的工资待遇降低,但竞争加大。
(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人民币的升值使对于有大量外汇存储的中国而言,就意味着钱财的损失,比如1美元=8RMB时,8000人民币就是一百美元,但现在就缩成了7000人民币了。这意味着国家存银行的钱少了很多。因为银行是将外汇买入,在以人民币发行到市场上去的。所以当人民币升值后,某种程度上就影响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数量了,这理所当然就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稳定。
(五)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破坏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缘越来越近
从人民币升值起,首当其冲是对企业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眼下对国内从事出口贸易的很多企业来说,他们感受更多的,还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至于对老百姓的生活到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那要看你所处的位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面临的是:实实在在的困难!生活必须品大幅度上涨,生活成本提高,经济收入且难有改变,通货膨胀已既成事实,这一切叫老百姓如何面对?而且这将是长远而漫长的路程,短时间内国家根本无力改变。
升值也可能葬送我国多年辛苦造就的良好投资环境,新增的海外投资则会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将被大大消减,因为这种投资变得相对昂贵。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可能增加,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缘越来越近。例如: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均是以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以吸纳国内资金,但其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内部资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了货币危机的隐患;同时又产生了外资流入推高了本币汇率的矛盾,触发了经济结构问题的暴露,或出现泡沫经济或出现经济滑坡,从而被迫实行本币贬值政策,直接导致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交易风险,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三、中国的对策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探寻经济平衡发展(对内和对外的双向平衡)的发展道路。从目前已经发生的现实来看,经济依然处于相对良性的运转轨道之上,人民币升值并没有成为左右经济成败的必然因素,中国也正在寻求不会剧烈冲击全球市场以及国内经济的平衡运作方式。
(一)实现小幅升值
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不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为最大限度控制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一定要实现小幅度升值。国内外各种计量模型的研究结果,都得出了5%以下的小幅度升值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的结论。为此,以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为目标,在改盯住美元为盯住一揽子货币的基础上,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比率,每年实现3%-5%的小幅度升值。当然,人民币升值并不是直线升值,而是在升值、贬值的反复中趋向长期升值。因此,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如果小幅度升值也造成严重的事态,就可以缩小浮动幅度,必要时也可以转为小幅度贬值;只要小幅度贬值不出现异常严重的事态,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中,由于每次贬值都会给其后的升值带来困难,因此为实现小幅度的持续升值,一定要避免大幅度贬值的做法。实现小幅升值,保证我国经济稳定不受冲击和影响。
(二)不断改进管理变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不断改进管理变动汇率制从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看,现在采取的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的管理变动汇率制,应该转向完全交由市场机制的变动汇率制。面临投机性的失败更多的国际外汇市场,为实现人民币小幅度的升值,还必须继续坚持管理变动汇率制。与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相比,变动汇率制的难度更高、风险更大。经过充分准备,人民币控制小幅度升值在近两年内就可以趋近于平稳,而完全交由市场机制的变动汇率制,则必须在金融、资本自由化完全实现后才能够实现,所以在转向完全的变动汇率制以前,为尽量形成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民币汇率,必须不断改善管理变动汇率制。
(三)避免人民币升值对策的失误
为克服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对策。目前,面临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中国货币当局也有可能犯和日本政府一样的错误。即中国人民银行为维持现行的人民币汇率,继续采取增大外汇储备的政策。自1997年中国外汇储备达139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大国以来,外汇储备就一直是大幅度增加的局面。近几年外汇储备又创了历史新高,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多数运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投,因此,很多人就担心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央行所持美元资产的损失。
对于中国迅速增大的外汇储备,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在美元地位江河日下的形势下,除日本为抑制日元升值而保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外,其他发达国家大都不搞多大的外汇储备,这就是所谓“逃离美元”的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资金严重不足、每年都要引进数百亿美元外资的情况下,把自己口袋里的钱用于对美证券投资,这绝非明智之举。从实际情况看,因美元利率下调,央行购买美国国债的收入已经低于发行国债的付息,其损失最终将不可避免转化为财政的负担。另外,面临当前高速经济增长中所出现的投资过热,必须及时采取适当的金融紧缩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
(四)减轻本币升值对通货紧缩的影响
是基于巨大的升值压力,我们必须对其可能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长期趋势来看本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就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验来看,日元的升值导致了日本的物价的整体下跌。所以说看本币升值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着眼于长期,着眼于对未来物价的影响,对长远的整体经济的影响。那种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抑制当前通货膨胀趋势的观点,短期来看也许可行,长期来看,还可能进一步形成通货紧缩趋势,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对于> :请记住我站域名/
(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沉着应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追求进出口平衡、略有赢余的理想目标。然而,今年1-4月进口快速增加,却出现了107.6亿美元的赤字;5月后虽然重新出现了黑字扩大的局面,但上半年的赤字仍达68亿美元。由此,人们担心一旦人民币升值,不仅全年会出现赤字,而且还会导致长期赤字的局面。尽管如此,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前述正面影响,因此,对于一时出现的负面影响不必惊惶失措,要沉着应对。
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还应该把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以及其促进因素的人民币贬值、升值等都作为尽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手段。根据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的经验,只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的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即使一时出现小幅度的贸易赤字或不超过1个百分点的GDP减速,也不必大惊小怪。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之前,贸易赤字是不可避免或正常的。实际上,如果迄今为止不是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即实行管理贸易,那么根据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即使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恐怕也难以维持10多年来的黑字局面。每当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增长或出现投资过热时,进口都迅速增加,黑字也迅速减小乃至出现赤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面临2020年前后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东亚自由贸易区以及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新形势,尽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了。只要能够尽快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那么即使出现一时的贸易赤字也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好事。而且,由于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无论如何也要设法减小,因此,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就是用外汇储备来消化一时出现的贸易赤字。用外汇储备消化一时出现的贸易赤字,与引进外商间接投资、扩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设备进口、人才培养并促进其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对策,就能像以往一样,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响,克服升值的负面影响。相信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政府能够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度过改革调整期。企业也能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会使我们更加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农《罗纳德?麦金农谈中国的汇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研讨会”大会材料(原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3年6月27日)。
2、张斌《人民币升值的策略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3月。
3、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月号。
4、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版社,2003年11月。
5、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金融论坛出版社,2005年8月。
6、刘建江、徐长生《本币对外升值引发通货紧缩的机制》,当代经济研究出版社,2005年1月。
7、褚庆义、李悦、刘润石《中国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聚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
8、冯菊平《国际游资与汇率风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2月。
9、曾康霖《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