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的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公司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2)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提高固定资产零星购置的计划性和规范性。(3)坚持经济节俭、优化配置,实现零星购置固定资产安全、效能、周期成本最优。
2.明确零购项目涵盖范围及分类
2.1首先明确固定资产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 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持有目的)
(2) 使用寿命超过一个年度;
(3) 资产的持有目的不同,分类也可能不同,比如屋,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大都用于生产经营,属于固定资产,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持有的将用于出售的商品房,则属于存货;
(4) “出租”仅限于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如果是以融资租赁方式出租的资产,则其在租赁期内不属于出租方的资产;如果是出租房屋建筑物等,则一般应该做性房地产处理;
(5) 使用寿命也可以用该固定资产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来表示;
(6) 必须是有形的资产,以与无形资产相区分。
此外,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己不再强调“单位价值标准”,因为统一的单位价值标准不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适当考虑单位价值标准,以便将低值易耗品等与固定资产区分开来。
2.2同时固定资产还需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1) 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靠地计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基于合理的估计,比如,己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未办理竣工手续的固定资产,应按暂估价入账,即其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且应计提折旧。
2.3固定资产零购项目涵盖范围
首先是能满足固定资产定义的物资,且未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且无建筑安装工程量的设备、仪器仪表、工器具及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才可纳入固定资产零购项目。例如按应用专业细分如下:
(1) 交通运输车辆:包括公务车辆、生产服务车辆(含生产管理车辆、生产普通车辆、生产特种车辆)和其他特种运输设备。
(2) 生产管理用工器具:包括制造、检修维护设备和生产、安全工器具等。
(3) 仪器仪表及测试设备: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营销、继电保护、自动化控制等专业测试设备、仪器仪表等。
(4) 办公及辅助设备:包括个人办公用电子计算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打印、复印、扫描、传真等办公设备,印刷机、电动切纸机、电动订书机等印刷设备,摄录及图像编辑设备,通信设备等。
(5) 其他:包括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其他零购设备等。
3.固定资产零购项目的储备管理
3.1设置统一的固定资产零购项目储备库
项目储备应按轻重缓急的情况划定优先级别,项目的抽取遵循项目储备的优先级别,实施项目需统一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
3.2设置固定资产零购项目储备归口管理部门
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具体负责项目储备管理工作,制定项目储备管理办法及流程,制定项目储备审核管理办法审核流程,制定项目实施的年度计划,监督管理项目储备库项目实施情况。
3.3设置固定资产零购项目储备审核机制
项目审核部门可根据零购项目的应用专业,投资规模进行分类、分级审核。例如按以上第二节五类应用专业进行分类审核,同时固定资产分级审核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分类、分级同时管理才能提高项目储备审核的效率和效果,分级可按投资规模和投资数量进行,例如按设备价值投入资金规模分级:
(1) 全部交通运输车辆及单项投资3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设置为限上项目,报最高(第一)级别审核机制审核。
(2) 单项投资1万元-30万元的项目,设置为限下项目,报第二级别审核机制审核。
(3) 单项投资0.2万元-1万元(含1万元)的项目,设置为零星项目,报最低(第三)级别审核机制审核。
无论采用哪种类别的审核方式,项目储备必须要有统一的规范或模式来缩小差异化的存在,用以保障项目储备能规范,审核能高效,可制定项目储备管理办法用以保障项目储备的质量。
(4) 制定固定资产零星购置管理办法,统一组织编制、审核固定资产零购置项目年度计划,平衡汇总后纳入单位综合投资计划,对于己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并有投资完成工程量的项目,应及时从储备项目库中转出。
4.固定资产零购项目的实施
项目负责部门(或需求部门)需按照当年固定资产零购项目年度计划下达的项目实施。按照采购管理办法或采购程序交由采购单位或部门进行采购,采购完成后项目负责部门(或需求部门)按程序做好到货、验收和入库(或只发现场)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似顺畅简单,但由于各单位机构设置、制度流程的复杂程度不同,也会造成采购周期存在较大差别,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考虑项目监督必须规范化和常态化,项目负责部门(项目需求部门)需定期汇报项目执行情况。
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月度或季度项目采购情况、合同签订情况、到货情况、付款情况、投运情况等。
5.固定资产零购项目的转固管理
固定资产零购项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项目,项目转为固定资产管理要及时,只要验收入库或投入使用便可进入资产管理的程序,项目转固会涉及项目归口管理部门、项目使用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诸多部门,涉及多项手续、流程,为保障固定资产零购项目能从始至终顺利实施,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最有效措施。
摘 要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长期资产,通常具有收益期限长、耗用金额大、风险大等特征,其价值能否真实反映,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利用财务信息做出决策往往有较大的影响,而正确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难点在于对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本文便是对固定资产减值实务核算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固定资产减值 计量属性 可收回金额 会计职业判断
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经营资产的价值,财务报表披露的各项资产价值必须是未来经济流入的真实价值反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长期资产,通常具有收益期限长、耗用金额大、风险大的特征,因此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否真实反映,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利用财务信息做出决策往往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固定资产的原值抵减了累计折旧以及减值准备后得到,核算它的真实价值的难点往往在于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其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固定资产减值实务核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在更好地理解固定资产减值本质的基础上,正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使财务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信息更加真实有用。
一、在会计核算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根本原因
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中,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资产价值的经济实质即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它的价值即通过使用该固定资产能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这里所说的经济利益指的是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由于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经济利益也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如果企业未来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影响到固定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实现时,固定资产价值也就有了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当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导致固定资产未来经济利益减少时,固定资产便发生了减值。因此,在会计核算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根本原因就是固定资产的获利能力,即其未来经济利益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了解这一点可以为我们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提供考虑的方向,同时可以为我们确定估算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方法提供依据。
二、固定资产减值实务核算中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固定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固定资产时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金额,并按一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价值即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值。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的价值具有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为交易双方所认可、成本数据容易获得且可靠性较大等特点,可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可靠性的要求。
然而,当固定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发生不利变化,即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必须对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资产价值进行调整。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当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确定资产减值损失,并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这里所说的可回收金额实际上固定资产销售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比较的孰高者。由此可见,可回收金额涉及公允价值与现值两个计量属性,这两个计量属性反映的均是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下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相比,可回收金额更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对相关性和及时性的要求,用可回收金额对历史成本计量的价值进行调整,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更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为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可回收金额的计算具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并且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较历史成本计量下有所降低,使得可靠性与相关性、及时性之间产生了矛盾,维持可靠性和相关性、及时性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消除矛盾的不良影响,也是在会计实务中需要解决问题。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即固定资产销售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因此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即是对固定资产销售净额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固定资产销售净额的估算涉及公允价值和处置费用两个因素。其中,处置费用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固定资产处置的增量成本,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但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不包括在内。而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则较为复杂,当固定资产存在销售协议时,协议价格即可确定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当固定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的外部交易市场时,市场的交易价格即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当前述两项皆不存在时,如果存在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则可通过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因素的调整来确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不存在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则可参考资产评估中有关固定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确定公允价值。
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算涉及固定资产的收益期限、折现率、未来现金流量三个因素。其中,收益期限通常以固定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为依据确定。折现率的确定应当首先以目标固定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固定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替代利率则可以根据企业的加权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利率作适当的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及市场风险等。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估算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但是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映敏感的,企业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折现率。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是最关键的部分,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不准确,则估算的结果将会失去意义。预计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以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此外,预计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还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生产的产品存在内部转移价格的,还应将其调整为市场价格来预计未来现金流入。
四、会计职业判断在固定资产减值实务核算中的运用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依据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在固定资产减值的实务核算中,会计职业判断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判断是否需要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虽然准则对判断减值迹象提供了可供考虑的方向,如从企业外部信息来源来看,会计人员可考虑固定资产的市价在当期是否大幅下跌,且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或者从内部信息来源来看,会计人员可以考虑是否有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等,但做出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结论仍是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结果。二是判断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为多少。当判定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会计人员需对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在估算销售净额时,在市场上销售固定资产的处置费用,当市场上无相同资产时对相似资产各市场因素的调整;以及在估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未来现金流量与折现率的确定均需要由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由此可见,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固定资产减值实务核算的全部过程,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产减值损失 可靠性 相关性
一、资产减值损失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指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立有关资产的备抵科目减记资产价值,在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从而夯实资产价值,避免利润虚增。如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资产减值损失准则对于可靠性的影响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可以更好的体现可靠性的要求。
1、从资产的定义上看,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有利于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当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则表明,资产在未来期间所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减少,按照要求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资产在存续期间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人,使得资产的计量更具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2006)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范围,包括:金融资产、存货、生物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油气资产等,而原会计准则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只局限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8项资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范围的扩大,更有利于可靠的计量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
2、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规定,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新会计准则第8号第十七条指出,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有利于提高会计计量的可靠性要求。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使用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或转回操纵利润,利用“甜饼罐”(过度计提各类费用和减值准备、推迟收入确认来贮藏“甜饼罐”;后逐步释放出各类准备,享受“甜饼罐”),或“洗大澡”(为防止连续亏损而被ST或停牌,先大额计提各类减值准备,一次性亏足,使得来年轻松上阵,虚增利润。)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决策。禁止长期性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资产减值损失准则对于相关性的影响
1、相关性是一个相对概念,资产减值损失所能提供的信息的相关性只能是相对的。
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决策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不同用户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目前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提供的是综合归纳财务信息,是融合了多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大杂烩”。以资产的计量为例,我国会计准则要求,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以历史成本计量,后续计量也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提累计折旧摊销,但是当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资产减记至可回收金额。则是以公允价值和现值为计量基础,今后的折旧摊销也已可回收金额为基础。如此,资产在存续期间,则出现了不同的计量属性同时混合使用的情况,因此,会计所反映的信息只能是综合的归纳信息,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的决策的需要,例如。企业的管理者更关注资产存续期间为企业带来的净现金流量,这需要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市场上的投资着则更关注投资当时的资产价值,这就要求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公允价值。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从这一点来看,其相关性只能说是相对的
2、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资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后不允许转回的规定也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在资产价值确实回升时造成资产价值低估
市场环境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当原先导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资产减值迹象不存在时,则表明资产的价值得以恢复,这样,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则是正常的,并且是如实反映企业财务质量所要求的。但是,新会计准则为了防止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转回进行利润操作,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如果这些资产的价值得以恢复,则会造成资产价值的长期低估。并且后续计量也以此为基础,造成资产账面价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
2)、造成企业过于谨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形成新的盈余管理通道
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另一个后果是,由于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出于利润管理的需要,企业则会倾向少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对于可以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资产,诸如存货,归入金融资产的应收账款等则大幅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因此,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规定,并不能有效的遏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并且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原则的平衡点
通过《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可以看出,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原则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原则是即相互统一又存在矛盾的。
1、相关性需要以可靠性作为基础与前提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决策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而便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应当是真实、可靠的,如果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或者损失。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该把可靠性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再提高相关性,使其对决策者更有用。
2、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需要平衡点
不可否认,为了实现一定的相关性,需要牺牲可靠性。相关性要求财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了提高相关性,则需要做出一定的预测,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就是对资产未来经济流入的一种预测,而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里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可靠性所允许的范围内,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要。
四、改进建议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资产减值损失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它既体现着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原则的要求,又存在着可靠性与相关性原则在实际执行中的矛盾,鉴于目前的现状,本文主要从会计制度的完善上,给出一些达到可靠性与相关性平衡的思路。
1、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规定的完善。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虽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却降低了其相关性,如果规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不是冲减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而是计人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这部分其他资本公积单独设置三级科目,禁止这部分转增资本,那么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表上的任何改善,这样可以有效关闭企业操纵利润的通道。从而使可靠性与相关性达到平衡点。
2、完善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充分度与透明度。
企业可以在附注的“重要会计政策说明”中,利用“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这一项目,将资产产负债表日的资产按初始计量时的历史成本,上期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提供不同计量方式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的比较,以此剔除市场波动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的影响,更好的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有利于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信息,达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实现两者的平衡。
一、取消8种强制性收费项目。
取消建房债券押金、墙体改革押金、防盗门押金、产权总登记费、预决算审查费、超标噪声排污费、土地界桩费、街道协拆管理费。
二、下调6种收费项目的标准。
1.商业网点配建费,由原标准总造价4%下调到以总造价1%。
2.建设工程档案押金,按榕政办〔1994〕36号规定标准,同时设定押金上限30万元。
3.教育配套费,外资与内资实行同等收费标准,对于成片开发房地产项目,凡开发商在成片区内投资建设教育配套设施或承担教育设施用地的,可以成本费用抵交教育配套费。
4.电集资费,按榕政综〔1993〕54号规定标准收取,同时取消文件第三条关于“凡装机容量超过15000千伏安的用户,其区内供电所需的变电站由用户集资兴建”的规定。
5.白蚂蚁防治费,由目前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1元下调到0.7元。
6.地籍押金,市区用地由每亩5000元下调到2500元,郊区用地由每亩3000元下调到1500元,最高限额由20万元下调到10万元。
三、进一步加强涉外收费宏观管理。
1.继续开展涉外收费的清理工作。市里成立清理工作小组,继续调查清理、服务业等领域的涉外收费问题,4月下旬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另行通知执行。
2.加强收费监督。市物价、财政、审计部门每年对各部门收费情况进行一次审核;行政性收费要逐步纳入预算外财政收入的笼子,在财政监督下开支,确保专款专用;严肃查处部门乱收费现象,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公布。
3.严格把关新出台收费项目。今后,凡新出台行政性收费项目(含调整收费标准),须经市财政、物价部门会审,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按程序报批。
4.规范服务性收费。市物价、财政部门要全面审核服务性收费的依据和标准,各服务单位在收费时应公布收费详细标准,并出具物价部门批准文件。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实质重于形式”观对纳税调整内容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除了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外,还对原准则体系下的会计原则体系进行了重构,主要表现为不再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原则,并进一步强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也体现着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
我国对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1993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提出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直到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才正式地列上了这一原则,作为十三项基本会计原则之一,并将其应用于会计主体的确定、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定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划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及其应付租金的资本化、收入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界限、关联方关系的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或有负债的处理、合并报表的编制以及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等方面。在新准则体系中,在《企业会计制度》应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扩大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范围。如在借款费用准则中,新准则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另外,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所生成,对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而且,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可见,新准则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比以前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关注。再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对于换入资产的确定,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具备商业实质”作为采用公允价值入账的前提条件,若满足其他各项条件,但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备“商业实质”,同样要以账面价值入账。
而税收制度强调的法定性原则,即税收制度的各类构成要素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能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均不得征税或者减免税。法定性原则可概括为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和依法征收三个具体原则。按照税收法定性原则,要求对任何事项的确认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有法可依,不能估计。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防止税收流失。
因此,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强化将进一步加大“税会”之间的差异,增加纳税调整内容。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例,如果所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备商业实质,则会计处理与税务规定基本一致,均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基础,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或所得;而如果交易不具备商业实质,则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而税法上则根据法定原则,仍然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因此应进行纳税调整。
此外,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一些结构复杂、性质特殊交易的会计核算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也更加符合交易的经济实质。比如,新准则要求企业把发行的复合金融工具中包含的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按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处理;要求企业把符合条件的混合金融工具中的嵌入衍生金融工具分拆出来,单独按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核算;要求企业把符合条件的套期保值项目与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中并没有对这些特殊交易事项进行单独的规范,所以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仍需按照普通交易事项处理,这时就会与会计核算产生差异。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资产负债表观对纳税调整会计处理办法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另一重大变化是着眼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限制企业短期行为。利润反映的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报表体系的设计如果片面侧重于利润表,容易为一些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留下托词和利润操纵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的价值增加了,股东的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观强调对现有资源的公允反映,而税法则更关注企业发生的各笔交易的法律实质,故此资产负债观必然会产生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之间出现更大的差异。
此外,采用资产负债观还要求企业对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特点是:1.对收益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意的是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该种观念可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评价,提高预测的价值。2.损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注重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包含了时间性差异)。3.损益表债务法使用“递延税款”的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将“递延税款”的外延大大扩展,并且更具现实意义。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开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开来。
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同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方式的所得税影响,即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当采用与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预期方式相一致的税率和计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