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金流向问题

资金流向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金流向问题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1篇

选取2007-2009年三年间61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当期和未来一期绩效均显著负相关;自由现金流量为正的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与企业当期绩效正相关,但和未来一期绩效负相关程度相比自由现金流为负的公司更大。实证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量的存在的确损害了公司绩效,而这种关系会随着自由现金流量的增加而更为严重。

关键词:

自由现金流量;公司绩效;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15801

1文献综述

当前,学者们对自由现金流量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验证自由现金流假说上,通过证明大量自由现金流量的存在会带来过度投资等随意性支出,而这些支出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以此来间接说明自由现金流量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胡建平(2009)使用我国775 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闲置资金、过度投资和随意性支出都显著地与自由现金流量正相关。刘昌国(2006)同样验证了自由现金的持有会带来过度投资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对自由现金流量问题的抑制作用,发现法人控股公司的经理人员股权激励机制抑制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比国有控股公司的相应机制更有效。

通过以上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对自由现金流量与公司绩效进行直接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自由现金流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也很少列入研究范围。

2研究假设的提出

自由现金流量本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业绩水平,因为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利润,利润是产生自由现金流入的根本。经营者在不断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就增加了取得自由现金流的能力。所以,在投资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自由现金流量与公司绩效是正相关的。

但是,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需要扣除营运资本的净增加和资本支出部分。如果一家企业处在高速增长期,或者经营者预防性持有现金动机不大,那么即使企业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管理者也未必持有高自由现金流量。而高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之所以持有高额现金流,也可能因为成长性较低、对外投资较少等原因,而并非盈利颇丰。所以,如果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敏感度处在很高水平,业绩的增长会带来更大幅度资本支出的增加,那么同一期内的自由现金流量与公司绩效也可能是负相关的。

综上,本文提出假设为

假设1a:公司绩效与同一期自由现金流量正相关。

假设1b:公司绩效与同一期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

假设2: 公司绩效与滞后一期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

自由现金流量高的公司,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且成长性一般较低,投资比较少,所以这样的公司自由现金流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的可能性更大,而自由现金流为负的公司,很多处在较高成长期,投资现金敏感度高,因此,本文提出的假设为:

假设3:自由现金流量为正的公司,公司绩效与自由现金流量正相关,公司绩效与滞后一期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

假设4:自由现金流量为负的公司,公司绩效与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公司绩效与滞后一期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但是,负相关程度小于自由现金流量为正的公司。

3样本数据与研究方法设计

3.1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3年间在A股上市的公司进行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实际使用到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5-2010年。

3.2建立模型

在参考了之前研究后,本文构建的回归模型为:

4实证结果

4.1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是对2007-2009年公司绩效、自由现金流量和控制变量总体的统计情况,以及2007-2009各年以及按自由现金流量正负进行分组统计后,FCF与ROA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三年期间的ROA平均值与中位数均为正数并逐年增加,自由现金流量数据在三年内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则均为负数,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在收益减去营运资本增加和资本支出后,经营者已经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了。

分组后我们发现,高FCF组中样本数占全体样本数的45.2%,说明市场中占多数的还是FCF为负的公司。高FCF组内的公司ROA均值0.375,中位数0.0274,而FCF为负的组内ROA平均值为0.0324,中位数为0.03525,整个市场是盈利的,低FCF的公司ROA的中位数甚至高于高FCF组的公司。这反映FCF为负的上市公司很多都并不是因为亏损导致FCF为负,他们在观察期内很可能有着更多的资本投入。

4.2回归分析结果

全体样本组中,公司绩效与当期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与滞后一期自由现金流量正相关且关系显著。实证结果与假设1b相一致。从结果我可以看出,目前上市公司投资力度大,收益的增加带来了更大幅度的资本投入,从而带来了

更低的自由现金流量。而滞后一期FCF与ROA显著负相关则证实了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成本的存在,说明企业经营者创造了自由现金流量后会产生损害企业经营业绩的行为。

高FCF组中,FCF与ROA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CFt-1则与ROA在5%水平上负相关,FCF与ROAZ同样呈负相关关系,实证的结果支持了假设3。这说明,高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投资敏感度较低,在绩效水平没有较大差别时,这些公司资本投入相对增加幅度低,自由现金流量也就随之增多。

低FCF组的实证结果与全体样本组类似,FCF、FCFt-1均与ROA负相关。不同的是,低FCF组中FCF与ROA具有更显著的相关度,而FCFt-1与ROA负相关显著性不高。ROAZ与FCF、FCFt-1的关系则十分不显著,假设4成立。

5结论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自由现金流量水平较低,企业资本支出大。高自由现金流量公司相比低自由现金流量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对下一期公司绩效负相关程度更高,证明了自由现金流成本的存在。因此,上市公司应合理控制自由现金流量,努力缓解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的矛盾,多进行有效的投资,这样才能不断增加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Jensen.M.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1986.

[2]胡建平,干胜道.自由现金流量的成本:理论和证据[J].当代财经,2009.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2篇

今年初,成熟市场及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双双放缓。美国首季经济增长表现令人失望,内地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而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危机亦困扰着市场情绪。多国央行鉴于产能持续过剩、通胀威胁有限,因而继续实施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资金再次流入,似乎是第二季亚洲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之一。政策风险纾缓,刺激资金流入亚洲市场。就香港而言,资金持续流入构成港元升值压力,为捍卫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自7月初起多番入市,购入美元并沽出港元。迄今,金管局合共向银行体系注资 437 亿港元,以免港元汇价突破强方兑换保证水平。今次是金管局逾 18 个月来首次干预外汇市场,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资金流入不只于金管局注资

随着金管局多番注资,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即商业银行在金管局开设的结算户口结余总额――亦在 7 月上旬显著上升。部分意见认为,如果单从银行体系总结余的每日变幅判断资金流向,今年上半年资金流入香港的规模不值一提。但要注意的是,银行体系总结余之变化,并不能全面反映香港的实际资金流向。我们要指出,以银行体系总结余变化来量度资金流向,至少存在两大局限:

其一,有关指标未能过滤金管局公开市场操作所带来的杂音。由于金管局可视乎需要,随时发行或赎回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而银行可凭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作抵押,向贴现窗借取流动资金,故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被视为组成货币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单以银行体系总结余变化来计算港元流动性存有偏差。

其二,商业银行亦可选择容许货币错配,接受外来资金而不与金管局平盘。2012 年的情况便为一例,当时外来资金涌进香港,但银行体系总结余却无甚变化,主要因为银行增持外币资产以作抵销。换言之,只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增加外币资产,而把外币敝口转让予金管局,银行体系总结余方会随着资金流入而上升。

怎样量度资金流向?

总括而言,与一般认知不同,金管局没有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或者银行体系总结余维持不变,均并非代表没有资金流入。为掌握金管局公开市场操作及商业银行外币资产变化之影响,我们根据两项指标,包括货币基础(由银行体系总结余、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结余额、负债证明书及流通货币所组成)变幅及认可机构持有的外币资产净额变幅,判断资金流向。

据我们估算,在夏季来临前香港已见资金明显流入。虽然1月份、2月份香港曾出现资金外流的情况,但自3月起资金便持续流入,每月平均达 510 亿港元,为 2013 年9月以来最高。今年首五个月合计,净流入资金为 452 亿港元,高于金管局约 437 亿港元的注资规模。然而,相对现存金融体系流动性的规模,迄今资金流入的规模仍相当有限,故其直接影响只属轻微。

另一值得留意的趋势,是近月流入的资金,似乎都被商业银行以增持外币资产的形式吸纳,而非反映于银行体系总结余之上。今年首五个月资金流入规模为 452 亿港元,其中446 亿港元已反映在商业银行外币资产净值的升幅上。商业银行增持外币资产的意欲增加,相信与过去两年本地银行外币贷款快速增长有关。

推动资金流入的真实原因

既然肯定资金在较早时间已开始流入香港,接下来的问题是资金流入的原因。或许资金流入与以下因素有关:海外投资者风险胃纳增加;股票价值被低估;季节性融资需求及首次公开招股活动引起海外投资者的兴趣;被人民币升值潜力所吸引;港元与美元息差轻微扩阔。

透过分析 2000 年 1 月至 2014 年 5 月的月度数据,我们尝试寻找左右资金进出香港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显示,恒生指数市盈率对资金流向起重要作用,但港元与美元的息差未对资金流向产生重要影响。这可能反映选择把资金停泊于香港的投资者,并非被息差所吸引,而更看重实质增长前景。我们认为,市场参与者预期内地经济回稳,是吸引资金流入的重要诱因。

当然,资金流向亦受其他因素影响。根据我们的分析,人民币汇率预期走势改变,亦是资金流向出现变化的原因之一。虽然央行官员对经济形势的评论与此前相若,但 4 至 6 月份公布的贸易数据及采购经理指数均较市场预期理想,令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已逐渐减弱。

就股市集资活动而言,其与资金进出的关系密切。惟较少人留意到今年上半年股市月均集资额仅为 350 亿港元,只及去年第四季融资额的一半。因此我们认为,在季度集资活动完结后,资金流向正常化的影响应属温和。最后,我们发现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幅指数与资金流向变化也颇为一致,惟尚未达到统计学上所谓的“重要”水平。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视角;企业;资金异常流动

在现代会计视角下,对于企业资金异常流动提出了具体的辨别准则,其目的是进一步明确资金异常流动的判定标准,以利于现代企业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同时,企业也要从强化自身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严格约束各项资金的管理,从而尽量避免资金异常流动现象的出现。

一、会计视角下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辨识准则

在对企业资金异常流动问题进行分析前,我们必须要明确几个概念,如: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这些概念的明确定义是进行资金异常流动监管的先决条件。从现代会计视角进行分析,资金流主要是指获得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向对方提供付款、转账等资金转移的过程,其贯穿于企业的采购、生产与营销的环节;物流主要是指特定商品、服务在规定范围内的流动过程,即交易的一方将自身拥有的商品、服务等通过等价交换的形式转移给另一方,其中主要包括:材料购入、生产半成品、成品,以及产品销售等过程;信息流的概念则相对宽广,主要是指特定信息的传递过程,即对企业各项物流或资金流等状态的系统表述。结合上述理论,笔者总结出以下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辨识准则:

1.资金流与物流量的匹配准则

在会计视角下对企业资金异常流动问题进行分析,必须了解资金流与物流量的匹配准则,即在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买卖或交易的过程中,流入(流出)的资金量是否与流出(流入)的商品量或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价值量基本对等,这是判定企业是否出现资金异常流动现象的基本准则。

2.资金流与物流时间的匹配准则

在企业进行商品买卖或交易过程中,资金流与物流时间的匹配主要表现在两者在时间方面是否同步。但是从企业所处领域或经营项目的角度出发,在物流时间的计算中要排除预收款、赊销交易等环节的合理信用期限,从而准确判定企业是否存在资金异常流动的现象。

3.资金流与物流流向的匹配准则

存在商品买卖或交易关系的企业间如果出现资金流与物流流向不相对称的问题,即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单向流动,而不是正常的循环流动,极有可能是某一个企业存在资金异常流动的问题。从现代会计视角进行分析,企业在资金或物品流出后,必须获得相应的资金或物品,从而保证企业的收支平衡。

二、加强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管理的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现代企业必须注重资金管理中的相关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于资金异常流动现象的严格监督和约束,否则可能导致企业内部滋生“”或“挪用公款”等现象,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或倒闭。

1.实施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中,要逐步改革和完善传统的模式,实施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并且建立由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共同监管的结算中心。在企业各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应将多头开户、资金账外循环等问题列为重点监管项目。同时,在企业内部要杜绝主管领导独掌生产、经营、资金等管理权利,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以减少企业出现资金异常流动的风险。

2.选择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

在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活动中,必须注重调节资金管理中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即选择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如果在企业中出现资金管理集权程度过高的问题,引发资金异常流动的几率较大,其根本原因是对于企业各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高层领导可能利用手中的职权,对于各项资金进行不合理的处置。如果企业资金管理中分权现象过于严重,也有可能引发资金分散、沉淀资金增加、使用率降低等弊端。因此,在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以强化对于资金异常流动的严格控制。

3.强化资金管理的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与权威,从而强化资金管理的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在企业各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其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同时,在各项制度、规章进入实施阶段,内部审计部门要对企业的各项资金管理活动,尤其是重大资金流入(流出)过程进行全面的审核,要做到账实相符,即各项资金确实用到实处。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险;农业资金;解决思路

农村养老保险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金融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金融问题,农村社会保险又与某种融资体系相联系,并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金融方式对农业资金造成的影响,即社会保障基金带来的农业资金流出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存量的增加

1993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式推向全国有条件的地区。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虽然不断波动,但总的来看仍呈扩大的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54亿元。尽管目前看来,这部分资金总量尚不高,但是,随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必将大幅增加。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资金的流向加以分析,以明确其对农业的影响。

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

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而言,进行投资来对积聚的养老基金进行保值与增值,对于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支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使得大量资金向非农领域流动。对于银行存款而言,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存于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系统。农村信用社资金的贷款方向,集中于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其中,乡镇企业贷款有相当大的比重投到非农领域。邮政储蓄系统长期以来实行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依赖于储户于转存中央银行之间的存款利差,成为中央银行回笼资金的一种手段,即使将这部分资金推向金融市场,由于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所以,农业的贷款并不具有吸引力,银行贷款款的流向,只能以非农产业为主。对于国债而言,国债的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赤字与筹集中央建设性预算的部分资金,对弥补赤字而言,无论是作为政府人员的工资还是用于政府采购,都是使资金进入非农领域,并在非农领域周转。对建设性预算而言,除了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网改造的资金是流向农业之外,其余国债项目的资金都是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对于其他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公司债而言,更是各种非农产业的主要筹资手段,使得资金流向非农产业。

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又主要是农业资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非城镇户口的农村人口。因此,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所交纳的资金,也只能是农村人口收入中的一部分。固然,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群中包括了大量乡镇企业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但是,这些人员是原属于家庭保障范围的,他们向社会保障的转移意味着原有家庭保障格局的打破,使得由他们进行家庭保障的另一部分人群也必须纳入社会保障,以保障其老年消费。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能仅仅面向这些“离土”人员的,还必须包括这些人员所对应的原家庭保障中的人员。这后一部分人群的收入却主要是农业收入,他们交纳的保费,也只能源于农业收入。农村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农村居民的收入,不仅用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还必须用于农业生产的投资。就此而言,农业收入与农业资金具有一定程度的等价性,源于农业收入,就是源于农业资金。总的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仍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农业资金的。

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运作的结果,是资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净流动,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其资金使用是非农产业。农村养老保险规模越大,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越多,农业资金的流出也就越多。而从长期趋势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只会越来越广,保险基金的规模也只会越来越大,与之相应,农业资金的流出会越来越多。

三、农业资金流出的经济后果

农业资金的流出会造成以下三个主要后果。

1、农业资金流出的最直接后果,是农业的萎缩。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农业需要不断的将获得的收入重新进行投资,以维持简单或扩大的再生产。农业资金对农户自筹配套资金的依赖性较高,而农户自筹资金的获得,主要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会使农户的生产支出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尚不发达,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投资主要是依靠家庭积累,农户缺乏其他的融资渠道来弥补参加社会保险所交纳的资金,这也减少了家庭进行农业投资的规模。

2、农业资金流出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不足的恶性循环。农业资金的流出,要求在农业生产中用更多的劳动来替代资本,使农业中劳动力的使用量增加。而劳动投入的边际效益又是逐步递减的,因此,农业资金的流出,使得劳动带来的收益越来越低,农业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农村人口的外流规模也就越来越大。不断增加的农村外流人口加剧了原有家庭保障的解体,形成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了农业资金的流失。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业萎缩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3、农业资金流出的第三个后果,是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提高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的新要素投入,农业资金的流出,减少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对土地的要素投入也就相应减少,导致农业竞争力的下降。而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的扩大,作为资本要素的农业资金的流出也越来越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会因资金的缺乏而难以进行,这就使得我国农业的成本始终偏高,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价格竞争。

四、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引起的农业资金流失的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农业资金流出,既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危及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但是,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又是势在必行的,这就需要一个与农村养老保险同步的农业资金补偿机制。本文建议采用以下思路进行应对:

1、建立农业资金的回流机制

通过建立资金回流的机制,可以抵消建立养老基金的影响,方案如下:

(1)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农业建设国债

补偿农业资金的第一个方法,是把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资金,再用于农业建设。这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投资于农业,或者购买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但是,直接投资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一方面,农业投资的风险较高,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则有严格的要求,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直接投资于农业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所允许的社保基金投资方向也不包括对农业的直接投资。因此,购买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也就作为补偿农业资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的资金是流入农业的,另一方面,国债作为一种国家信用,其风险很低,也可以满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安全性的要求。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单纯以购买国债方式来回流农业资金是不够的。就目前的农村贷款而言,主要是用于短期资金周转的,而不是用于长期的农业投资。因此,存入信用社、邮政储蓄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险,是难以回流到农业的。这就必须由财政出面,来引导农业资金的回流。一方面,可以加大国债资金对农业的投资规模,以抵消农村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农业资金流出。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农业贷款贴息等方式,来促进农业贷款的增加,以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存款流回农业的比重。

2、以渐进方式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鉴于农村养老保险对农业资金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也必须是渐进的,以避免对农业造成大的冲击。一方面,要使农村养老保险结构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相适应,使其有一定的地区差别;另一方面,推进的速度又不能太快,以保证资金回流的机制能逐步与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相适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是相当不平衡的,农村收入的地区差距也很大。对农村收入高,农业收入比重低的地区而言,农村养老保险所保障的人口,以在非农产业工作的人口为主,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对农业资金的影响较小。但是,对农村收入低,农业收入比重高的地区而言,农民用于养老保险的资金只能从农业资金中获得。社会保险范围的迅速扩大,会使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因此,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农业收入为主的地区,还要以家庭保障为主,非农收入比较高的地区,方可逐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重。并且,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设,要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相配合,同步推进。

3、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就城镇养老保险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第二、三产业内部的融资方式,来自第二、三产业的工薪收入,以养老基金的方式筹集起来,之后仍然以直、间接的方式投向第二、三产业。而农业养老保险,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不论作为存款还是购买国债,都是用于非农部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贷款的高风险与土地生产率的下降。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发达,对长期贷款与农业基础投入的风险难以准确测算,有限的贷放量往往带来高风险,这是信用社所难以应对的。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发达,也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资金瓶颈,抑制了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形成。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业对资金的吸引,不能把农村养老保险建成农业生产的融资来源。因此,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收益率的提高,降低农业融资的风险,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带来的农业资金分流吸引回农业的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这是减弱农村养老保险分流农业资金的最终解决途径。

注释:

①参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 gopinath, m., kennedy, agricultural trad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state leve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2, 5, pp1213-1218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第5篇

一、信贷资金流向产生风险的几种表现

(一)贷款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银行在形式上对贷款资金用途进行了调查和核实后,很难再继续根据资金支付情况进一步核实物资采购、运输和入库情况,仅从一般性购销合同来判断贷款资金流向,而网银等现代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更加大了资金监控难度,使得部分贷款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出现资金回流现象。某印刷企业在银行申请了一笔贷款,用途购买纸张,银行根据该企业提供的购销合同进行了贷款发放。审计时发现该企业通过网银、跨行转账等电子支付手段,将资金重新转回,对贷款资金进行了挪用,导致贷款资金出现风险,不能正常收回。

(二)支付方式与企业经营要求的不符。信贷制度规定,对超过一定额度的贷款资金必须进行受托支付,但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企业的实际经营形式和信贷制度要求往往脱节,增添了企业运用资金难度,导致企业采用虚假合同和营业税发票获取贷款资金,使资金进入虚假交易账户,从而加大信贷资金风险。某经营食用菌的企业,申请一笔贷款后,用途购买玉米芯,而购买玉米芯需在乡间进行收集,无法取得购销合同。为获取贷款资金,该企业提供虚假购销合同。在审计时发现该合同为虚假交易。虽然该笔贷款在审计后被强制收回,但在资金运用方面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信贷资金流入企业担保圈。为办理银行保证担保贷款,有些企业客户间互保或联环担保形成了担保圈贷款,使本来不相关联的企业变得息息相关,由于担保圈内企业经营状况、盈利能力、担保能力不同,如果其中一企业出现风险,便会使担保圈内其他企业的征信受到影响,造成整个担保圈内企业贷款资金不能正常周转使用。审计时发现一案例,某专用车有限公司于2015年2月3日在某农商银行借款270万元,其联保企业为某纺织有限公司及某工贸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在农商银行均有贷款,形成一个担保圈。该企业的一笔借款到期后准备办理收回再贷,在办理手续过程中,发现其联保企业某工贸有限公司因涉及民间借贷跑路,由此该银行进行了抽贷,最终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整个担保圈内贷款到期后不能正常收回,形成不良。

二、对产生信贷资金风险的缘由分析

针对以上信贷资金风险的几种表现,笔者认为有以下二点原因:首先,贷款用途的真实性不能正确把握,导致贷款挪用现象的发生。由于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存在对监控贷款用途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业务发展,忽视规范控制,导致银行难以发现借款人通过隐蔽性极强的关联交易挪用贷款的行为。其次,随着企业间相互担保形成的担保链、担保圈正在快速蔓延,担保圈在企业融资中成为普遍现象。由于担保圈风险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及不确定性,随着经济下行,担保圈风险日益凸显。担保圈中一旦其中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极有可能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传导,进而演化成整个担保圈风险。

三、对信贷资金流向风险的管控措施

(一)增强银行风险防控意识,加大对贷款挪用的处罚力度。要加强对信贷资金的风险防控意识,提高自己监控效能。一是加强贷前审核,准确把握借款客户的真实意图,信贷的投放做到与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专业人员素养相匹配,落实前期尽职调查中的各项工作,不能因为盲目抢占市场而降低审贷标准,放弃审贷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二是加强贷后跟踪监控,积极推行现金流管理,通过对考核银行存款、结算等方面的管理,掌握资金真实的流向。三是严格执行逾期欠息客户监测和下迁客户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逾期贷款、新发生欠息企业和下迁客户的监测。做好重点领域潜在风险贷款监测分析,综合分析企业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对可能出现的劣变趋势作出合理判断,提前介入,尽早处置。四是建立银行间异常资金流动预警机制,确保及时发现挪用贷款行为以及早采取措施。一旦发现借款人违规使用信贷资金,不仅要根据借款合同的有关规定对借款人进行罚息外,还要将此行为作为不良记录纳入征信系统,使其在今后授信、用信方面都要受到影响。

(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有些信贷制度“重形式,轻实质”、“重流程规范,轻信息管控”,在操作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信贷制度,正确把握信贷资金风险因素,灵活运用贷款支付方式,在确定贷款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之间做出选择,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便利的资金运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