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助银行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信机构 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随着全球金融改革推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占比也随之而不断增多,这促使中间业务渐而发展成为银行业支撑业务之一。近些年来,源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号召,农村信用社规模在逐步扩大,业务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较之于其它银行,农信机构的中间业务并不能作为其支撑业务,无法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往成功案例已经表明,中间业务具有资本投入少而收益高的特性。故而,于此发展背景下,农信机构欲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必行举措。下文主要结合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现状,探讨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想对策,以期为本地农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给出明确解释并予以规范,这是缘于2008年中央人民银行公告第5号令将对中间业务作出了定义和规定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予以废止,由此在央行暂未推出相关管理办法前,业内仍将《暂行规定》中对中间业务阐明的定义作为标准,沿用至今。《暂行规定》认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由此可知,中间业务不仅包含传统代收代付等业务,还涵盖咨询、融资和担保等衍生的非传统业务类型。
二、简析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现状
中间业务最初衍生于商业银行,在当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了同资产、负债业务位于同等位置的商业银行三大支撑业务之一,并且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如火如荼地兴盛起来。不过对于农信机构而言,中间业务引入于该体系还属于初步阶段,中间业务主要为派生业务和辅助业务,并没有同其它商业银行一样采取防化风险手段,实现中间业务资产多元化。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现状虽然在过去几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目标,但是其占比仍然处于较低位置。以广东省会广州为例,其2009年中间业务收入在全社经营收入占比率为4.99%,远远低于其它商业银行15%左右的水平。由此可见,广州农信机构中间业务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区间。
如上所言,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同其它商业银行发展情况并非处于同一水平,分析原因,还在于业务范围窄及中间业务收益小。结合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可以明确,业务范围窄的确是影响本区农信中间业务贡献度不高的原由之一。同样以广州市为例,目前广州市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中间业务更多的传统业务产品,较之于其它商业银行,受政策限制,诸如信用卡、代销基金和第三方村官等业务并没有开办。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含的业务诸如借记卡、刷卡消费、POS收单、ATM、自助银行、汇款、转账、代收代付、保险、理财产品、外币兑换及保管箱等。结合上文资料可分析得出,广州市在近些年来通过扩延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项目而得以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构架,为中间业务营业额的提升提供了帮助。但是总体而言,中间业务在农信机构中发挥的效用仍然不及其它商业银行,这便提示农信机构在发展业务产品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那些本机构业务范围未能涵盖但是在新一代系统上线后可实现的产品,诸如网上银行及账户理财等。
三、试论促进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关对策
总体而言,目前农信机构中间业务发展趋势呈现出良好状态,但是较之于其它商业银行,其在发展产品、规模、水平和层次方面均存在显著不足,而且,这种不足之处会随着商业银行营业规模的扩大和中间业务管理模式的完善而成为拉大两者之间差距的主要原由。因此,在近几年,农信机构中间业务发展应当加大力度,抢占市场份额,由此方可实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感悟,现将促进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关对策兹述如下:其一,以改制为契机,建设并完善品牌体系。主要操作方法为调查客户群体需求和自身发展特点,在加强既有业务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新业务,同时,依据各项业务发展现状和市场潜在需求,不断调整和丰富业务品牌内容,规范中间业务宣传工作,从而从维护和吸引客户群来扩大品牌影响力。其二,创建并不断完善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创新机制。操作方法为通过强化研发队伍,以客户需求和期望为导向,辅以客户需求反馈调查研究结果和产品创新奖励规范,如此便可突破传统业务范畴创建同市场需求一致的产品和业务。其三,建立并不断完善农信机构中间业务绩效管理考核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和考核办法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农信机构内部人才竞争力,促进业务发展。其四,完善总结业务发展的风险防范措施。业务内容和种类的不断增多,固然会为农信机构带来更多盈利,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风险也会随之而逐步增大。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观念,明确划分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风险类型和应对策略,是提高农信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呈现出一片大好前景,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其它商业银行的挑战,因此亟需通过多项策略和方案来促进广东农信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
参考文献
[1]曾绍敏.拓展农信社中间业务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
[2]尹德军.如何弥补农信社中间业务“短板”[J].中国农村金融,2011(14).
(一)社区银行的概念
在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冲击下,社区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跑马圈地的战场,是商业银行追逐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产物。在国内,对社区银行有不同的理解,巴曙松认为社区银行是“一个全民专注于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并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王爱俭认为“与我国现状和国情比较接近的社区银行概念重点在资产规模、产权结构、市场定位三个方面,认为在我国,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应该在20亿元人民币,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模式,服务于当地社区经济。”目前对社区银行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资产规模较小,二是主要为本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服务。
(二)社区银行的特点
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跨国银行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社区银行依然能逐渐发展,得益于社区银行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特点。
1.区银行资产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节约了劳动力和机构设置成本,降低金融服务价格。
2.社区银行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更为熟悉,能及时获取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3.社区银行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更加全面化和个性化。
4.社区银行在设立过程中,不同于国有垄断投资或纯粹的民营资本,社区银行投资呈现多元化。
二、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推出了第一个具有社区银行概念的机构――上海农商银行,此后,民生、兴业、光大、中信、浦发等众多股份行都纷纷加入社区银行发展与布局的行列,并开始探索其独特的运营模式。社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一跃成为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之后的第五大行。
近些年随着缓解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揽储业务的冲击,在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建立社区银行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社区银行的出现是富有创新与时代性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漏洞和风险。
(二)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困境
1.社区银行的业务开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法律的束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只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持牌,“无人”则必须为自助,不存在中间形态。《通知》还规定,社区银行一般不办理人工现金业务,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社区银行深挖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能力。
2.社区银行建立的要素筹备困难。选址难,必须与人口基数、面积与价格等多种因素互相协调。人才少,设备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很难将员工自身利益与当地经济联系在一起。
3.社区银行的服务容易被同质化。社区银行的服务内容很难在现有普通银行的服务内容上再创新;由于规模较小,其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大大减少,不利于风险的降低和控制。
4.社区银行缺乏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社区银行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当地政府对于这种新型银行体制的影响缺乏经验,造成了既不支持又不反对的尴尬局面。
三、对我国社区银行走出困境的思考
针对以上对我国社区银行的优势与劣势的总结与分析,围绕以下三个思考要点,对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瓶颈提出建议。
首先我国的社区银行在现阶段仍应由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进行牵头。我国金融业实行牌照制度,发展新成立独立分散的社区银行存在较大难度,但在大银行牵头下成立的社区银行,既能够克服民众对社区银行的普遍不信任感,也能够帮助社区银行充分的发挥关系型优势,形成以人际关系为网络的金融服务系统。
其次社区银行应在合作中谋求机会。 由于对信息的充分掌握,社区银行能够比大银行更好的预测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社区银行应该发挥其信息优势,对周围片区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咨询,积极寻求与居委会以及相应片区政府机关合作,推出便民利民服务。
最后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应以服务为中心,以片区居民和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克服产品同质化,加强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体验。
四、根据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建议
(一)社区银行可以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入股成立,二者形成母子关系。一方面社区银行作为子公司,相对于作为大型股份银行的支行来说更加具有资金运用上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负盈亏,社区银行的管理者相对于支行的管理者来说更具有积极性。
关键词:手机银行 移动银行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61-02
一、引言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是银行实现电子化服务的一种渠道,是移动通信网络上的一项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即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作为一种结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而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者的关注。
二、国内外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一)国外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国外手机银行起步较早,1996年捷克斯洛伐克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目前手机银行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从模式上看,日本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韩国则是以银行为主导,而欧美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银行业务的涉入不多。
韩国手机银行业务目前已经成熟。早在2002年12月,韩国已经有18家银行提供手机银行服务,全年交易超过109万次,仅在2002年9月就有9万次交易发生。目前韩国所有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至2009年,韩国手机银行用户规模已达到1115.5万人。
日本最先建立了手机钱包的商业运营模式,普及率和公众接受度比较高。现在大约有5500万日本手机用户开通了电子支付功能,这个数字几乎占到了日本总人口的一半。
手机银行服务一经推出就在银行信息电子化水平最高的美国大行其道。2009年美国手机银行用户达到2540万人,较2008年增长66%,占当年手机用户的10.8%。艾瑞咨询根据e Marketer的统计数据发现,2010年美国手机银行用户占其手机用户的比例将达到19.6%,到2013年将增长至44.4%。
(二)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手机具备用户精准锁定、方便携带以及随时在线等优势,银行可以便捷地和客户保持沟通,比如账户金额变动情况、附近的ATM位置、利率变动、金融资讯及投资理财信息等。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0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达到13亿元,用户规模已达到5531.5万。我国手机银行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部分的不足。
1.手机银行快速发展,但是规模和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手机银行短短10年来由增长了2000多万户,呈高速发展态势。但是相对于8亿移动电话用户,手机银行用户仅有2000万;而人口不到我国1/10的日本,2008年用户就超过4900万,两者有较大差距。
2.手机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广,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服务,实际使用率低。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查缴费业务,包括账户查询、余额查询、账户的明细、转账、银行代收的水电费、电话费等;购物业务,指客户将手机信息与银行系统绑定后,通过手机银行平台进行购买商品;理财业务,包括炒股、炒汇等。
3.手机银行实现方式多样化。手机银行主要采用的实现方式有STK、SMS、BREW、WAP等,当前国内银行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涵盖了上述各种方式。工商银行和和招商银行的手机银行是采用STK方式或SMS方式实现的;建设银行的手机银行基于BREW方式实现,服务于CDMA手机。交通银行和北京市商业银行开通了WAP方式的手机银行。
三、我国手机银行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手机银行市场前景诱人,但是基于对手机银行安全性、便捷性、效用性的考虑,手机银行在国内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预期。根据艾瑞咨询网络调查发现,制约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安全性、资费以及手续等因素。
(一)手机银行安全问题
1.信息安全性。信息传输的安全问题、手机病毒感染、手机丢失是用户对手机银行的最大担忧,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用户的资金账户。此外,由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手机短信欺诈现象和风险的存在使得一部分消费者并不信任手机银行,据相关调查发现,有超过1/3的受访者是因为担心手机银行不安全而暂时不使用手机银行。由此可见,安全问题,不论是信息传输安全还是手机安全始终都是受访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2.终端应用问题。在移动环境中,除了面临与网络银行同样的信任问题,手机银行还有自己独特的问题。虽然顾客可以使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银行账户,但是移动终端很小的、低分辨率的显示屏幕以及功能有限的键盘使得开发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图形应用具有挑战性,这给消费者进行移动商务活动增加了难度。无线网络本身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带宽较窄、连接不够稳定、缺乏标准协议、数据传输容易受到监听等。
3.手机银行业务相关法规制度问题。目前,与移动电子商务相关的配套设施、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使得原有的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无法对在线交易实施有效监管,信用信息披露机制没有在法律规范下实施,难以为网络信任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导致虚假交易、假冒行为、手机诈骗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
(二)资费过高
据相关数据显示,银行客户不使用手机银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费比较高,其中,60.5%的用户认为手机银行资费应该更低。笔者调查了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十几个银行发现,使用手机银行需要交纳手机网络流量费、结算手续费及月服务费等费用,其中网络流量费移动GPRS上网流量费为0.01元/KB,电信CDMA上网流量费为0.02元/KB,服务费每个月6到10元不等,转账交易费基本上不少0.1%,用户快速进行一次完整的登录、查询、转账交易等操作,花费的流量通常在20K左右。整个费用成本基本上与网上银行所需成本不相上下,致使不能使部分网络银行用户应用手机银行。对于部分不常用手机上网,却有手机银行使用需求的用户来说,流量费用则可能成为一道门槛。
(三)银行定位不充分,服务与用户需求脱钩
各家银行在市场定位和发展策略上并不清晰,目前手机银行无论是在市场环境、产品服务还是营销推广等方面都不成熟,多数属于跟风占位的行为。据3G门户调查发现有89.1%的网民听说过手机银行,而使用过手机银行的仅为33.2%。同时在手机银行业务使用中,查询服务是使用率最高的手机银行业务,达62.9%,其次是账户管理,为45.0%。而转账汇款、自助缴费、投资理财等给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使用率不高。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同质化严重,没有灵活地结合手机的特征来制定和推出相关业务,不利于客户群定位以及后续宣传。
四、关于加快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银行应加大安全保障力度,用户需增强使用安全意识
为降低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疑虑,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环节的安全性, 必须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 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等。手机解决方案中尽力采用适合手机特征的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相关技术来加强手机银行的安全。可以借鉴网络银行的安全措施,如使用动态密码、口令卡及装有数字证书的读卡器等措施来保障手机银行的安全。
(二)建立良好的交易环境
为了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手机银行应构建尽可能完整的制度保证,如合同、协议及第三方担保等,提高消费者对移动银行的信任度。手机银行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的支持。一方面,央行、银监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移动银行建设标准化工作,建立起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制订和国家电子银行业务标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的有关的电子银行业务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尽快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法。
(三)银行要不断创新,为用户应用手机银行创造条件
随着3G手机、iphone和ipad高端产品在我国的正式销售,部分银行已开始将产品创新的目光投向了该市场。银行需结合最新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相关技术,重点研究和开发新的应用或对传统业务进行新的包装设计符合手机特性的产品和服务,避免同其它电子银行业务在业务功能、界面展示、操作流程上的同质化,研发有利于用户方便快捷操作的界面,不断完善手机银行易用性和安全,取消交互或展示较多信息的复杂功能。
(四)加强对手机银行的宣传
银行应充分利用网站、社区、论坛等网络营销渠道以及线下广告,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移动产品和服务进行详细介绍,不但要强调移动银行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还要突出介绍系统的稳定性、电子渠道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特点,特别是要强调银行对移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政策。同时,借助第三方的客观评价对其进行间接宣传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通过在已有的银行网站上建立有关手机银行的论坛栏目,让消费者自由交流使用感受,并针对客户的疑惑进行解答,这会大大增加新消费者的信任度。甚至可以把消费能力不高但消费欲望较强的学生作为潜在客户,为其提供手机银行相关知识。
(五)转变服务理念,关注客户个性化需求
富有竞争力的银行应当充分考虑客户的具体需要,突破原来以“业务为导向”的销售理念,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电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客户金融服务的消费模式,从原来与柜员面对面的交流转变为自助式服务,这就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细分目标市场为不同层次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贴身式服务就显得特别重要。利用这一系列个性化、人性化的金融服务才能真正起到挽留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的目的。
五、总结
尽管手机银行存在很多不足,但因手机银行能够真正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3A(anywhere、any when、anyway)”、更具个性化和更具安全性的服务。相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以及资费的平民化,必然催化手机高速上网人群的扩大,这种转变将为潜伏已久的手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艾瑞咨询预计2012年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将接近2.5亿,交易规模将达到108亿元。若手机银行若能和银行已有服务渠道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充分发挥无线互联网和手机这种灵巧终端的优势,开发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如定制服务等),手机银行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玲.手机银行产生、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科技信息,2008(25)
2.甄妮.手机银行.认知度高.使用率低.消费日报,2009.10.9
3.谢滨,林轶君,郭迅华.手机银行用户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
关键词:农信社;电子银行;问的题;策略
电子银行业务这些年受益于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凭借自身的突出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过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经验不足、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银行业务办理趋势来看,电子银行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县级农村信用社需要顺应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这以业务领域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来加以推进,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要,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保持一个比较迅猛的势头,银行卡发卡数量不断提升,传统的存折业务越来越少,同时越来越多县级农村信用社都提供网上银行以及自助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占比越来越高。不过由于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整体比较滞后,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卡、自助取款等方面。
二、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必要性
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来说,电子银行业务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业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具体阐述如下:
1.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提升金融服务水以及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需要,随着居民对于金融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电子银行业务本身具有的便捷性、经济性等给客户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较好的满足了居民不断提升的金融服务要求。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业务本身的属性可以大大降低人们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以及成本,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
2.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业务办理成本的需要
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来说,控制成本支出是经营管理的重要一个方面,电子银行业务相比传统的手工业务办理模式来说,单笔业务办理成本低,耗时也更少,县级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3.发挥农村信用社职能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目前随着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在经营重点不断下沉,在县域及以下市场广泛布局的背景之下,县级农村信用社遭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市场占有率正在不断的下滑。通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可以有效的拓展农村信用社职能作用,从而在与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三、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外业务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因为这一业务的开展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因此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认识滞后,人才思想不到位
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认识滞后,人才思想不到位的典型问题,从认识层面来看,县级农村信用社对于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这一业务的开展不受重视。认识的滞后导致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投入力度严重不够,这一业务的具体开展因此存在人才匮乏方面的制约。
2.设施滞后,硬件配备不到位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支持,没有良好的硬件配备,这一业务的开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支持,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够,这导致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大受影响。
3.观念滞后,政策宣传不到位
客户接受程度低也是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县级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体来看,其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加上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客户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理解以及接受程度大受影响。
四、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难度很大,存在各种现实阻力以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阻力,结合电子银行业务的具体内容,本文提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全面的推动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更好发展。
1.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知识宣传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客户了解、接受电子银行业务,针对目前客户在电子银行业务了解方面的不足,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电子银行业务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客户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好处,同时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优惠政策进行充分宣传,鼓励客户尝试电子银行业务的运用,从而扫清客户观念层面的错误认识,为这一业务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县级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人才队伍,针对目前电子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匮乏这一现实,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注意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县级农村信用社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更多的电子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加盟,同时内部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根据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定长远人才培养规划,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3.加强软硬件建设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的软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牢牢把握电子银行业务的具体要求,在软硬件建设层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优化升级。县级农村信用社软硬件建设中需要注意筛选比较,本身质量可靠、功能健全、经济实惠的原则来进行采购,从而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4.加强管理,防范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对于县级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在风险防控要点、方法等层面有着较大的不同,需要县级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制定出来符合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管控体系,从而实现这一业务的更好发展。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县级农村信用社未来一项必要做好的重要工作,需要积极借鉴一些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注重自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的解决,从而全面的推动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友银.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4年5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办理这类业务时,银行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三驾马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95—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业务是存款业务,其间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存款业务服务,维护存款客户关系,从而稳定并增加存款。其间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代收代付等业务领域。第二阶段为 2000年至今,从 200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主要以防范风险和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据金融界权威人士的披露,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8%,2003年即达5.63%,2004年更增加至8%左右;从1995年到200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银行卡等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消费金额急剧扩大;代收代付业务总量、笔数不断增大,业务范围包罗万象;业务市场逐步扩大;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增加。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商业银行如果仅靠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难以生存。2007年,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中间业务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作用和影响将是长久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在银行领域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1.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2.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3.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 24 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 60% 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3.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等,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等。
5.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