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机械标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
关键词:工程机械后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技术营销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编号:ZJB2012004)的研究成果。
截止到2011年年底,我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保有量超过500万台,而我国工程机械在平均使用6000小时后,就会进入第一个大修期,之后,设备维修频率加快,500多万台的市场保有量催生并进一步促进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发展。
2012年,在整机销量大幅缩水,市场低迷的态势下,工程机械后市场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各工程机械企业开始把战略重心向后市场转移,后市场成为企业寻求利润点的一大平台;另一方面,在市场大环境和区域工程量锐减的情况下,用户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新设备、大设备的投资,二手工程机械、小型工程机械凭借着价格方面的优势,销量出现增长,加大了工程机械行业后市场中设备的流通和维修服务。
一、工程机械后市场概述
(一)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含义
所谓工程机械后市场,是指工程机械产品销售以后,围绕产品使用过程中客户所需要的一切服务的总称,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工程机械后市场由设备维修及保养、配件供应、租赁、二手机流通和再制造五大部分构成的。
(二)工程机械后市场的构成
在国外成熟的工程机械市场中,整机销售利润占整体利润的30%左右,余下的70%利润主要来自于后市场,国内正好相反。而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的持续增长,500多万台设备的市场保有量带来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后市场,这个后市场涵盖了以下几个领域:
1、设备维修及保养
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包括质量保证期内的免费维护保养和质量保证期外的有偿维修服务。目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从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转向定期维护保养,维修与维护并重,最大化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大大的拓展了工程机械后市场。
2、配件供应
包括制造商对服务商或者用户的零部件供应和专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对用户的零部件供应。目前零部件的销售、更换市场需求量非常可观,尤其是在中低端零部件和工程机械附属装置及其零部件销售上,还有巨大的市场潜量。
3、租赁服务
租赁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会:第一,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品种增多,工期缩短,租赁解决了单机工作量不足的问题;第二,以租代购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更灵活。
在我国,目前工程机械租赁市场基本都是由专业的设备租赁商提供专业服务,工程机械租赁企业如果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开展租赁业务,必能在这块细分的后市场中获取较好的效益。
4、二手机流通
二手设备市场是工程机械前市场的一个补充。二手市场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在设备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回报率,而且可以帮助客户随时处置工程设备,实现设备与资金的迅速转换。
5、再制造
目前,工程机械再制造主要是针对零部件再制造,是以原产品为基础,但是质量和性能指标都能达到原产品标准,再制造要求有专业的分工,专门的修复设备和检测设备,同时还涉及技术、市场、法律、政策,是一个比新机制造更为复杂的产业链。
二、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发展困境
(一)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观念不清,认识上走入误区
目前,行业内还有一些企业,对后市场的概念和覆盖范围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观念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行业内的制造商和商,在过去的许多年基本上都把服务作为整机销售的辅助手段,主要开展的服务也是整机保修期内的服务,而对保修期外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维修与服务缺乏完整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导致质保期外的客户流失率居高不下。
(二)透支性的营销方式同时也透支了整个后市场的盈利能力
在工程机械行业飞速发展的最初几年,为了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提升销售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透支性的市场营销方式来换取自身阶段性的短暂发展。于是,融资租赁、不断降低的首付条件甚至零首付等透支性的市场营销方式应运而生。这种营销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缓解了工程机械企业的生存压力,但是企业也必将为长时间的透支性销售付出应有的代价。比如说透支性的营销方式,造成商不堪重负:不断降低的首付条件透支了客户的还款能力,不断增加的销售,不断延长的维修时间和维修范围则透支了整个后市场的盈利能力。
(三)后市场发展速度滞后
在工程机械行业飞速发展的10年里,工程机械社会保有量增长速度非常快,与之相适应的,工程机械后市场的服务、维修、配件、二手设备等领域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可是500多万台的市场保有量却无法培育出具有一定实力的、规模化的技术服务企业,目前行业内的技术服务企业的通病表现在服务体系反应速度慢,导致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差;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薄弱,影响了故障排除及维修工作效率;服务的利润率高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整个后市场的发展速度滞后。
(四)后市场的某些领域还亟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工程机械后市场的维修、服务、配件和二手设备等领域发展迅速,可是再制造领域却还存在很多的障碍,这表现在行业企业对再制造认识不清,将再制造与翻新、改装等混淆;在再制造的技术领域,核心技术缺乏,产品设计能力不足;针对再制造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操作细则还有待出台和进一步完善。
三、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后市场的拓展
过去十年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黄金十年”,受惠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500多万台工程机械的维修服务、配件供应、租赁及二手设备孕育着一个广阔的后市场。
在国外成熟的工程机械市场中,后市场的利润与前市场相比是7:3,而我国是3:7。随着世界经济大环境的不断波动和实体经济的整体下滑,国内市场需求不旺,整机销售利润大幅缩水,市场状态低迷,制造商和商开始转变观念,把战略眼光瞄向后市场,开发工程机械后市场成为了各工程机械企业应对行业危机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而言,进入后市场时代的标志是核心市场从产品转移到服务,因此企业要树立“服务也是产品”的观念,在后市场中,各个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积极拓展后市场领域,如在原来的服务、维修、配件和二手设备领域外,积极拓展再制造、设备管理、技术咨询和教育培训等领域,这些领域能够为后市场带来更多的收益。
(二)对后市场进行细分,找到企业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
面对巨大的发展空间,工程机械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后市场这个具有丰厚利润的新领域,并及时抓住机会,注重经营管理的创新,对后市场进行精确细分,找到企业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寻找与本企业优势相关的领域,合理规划本企业后市场的发展路径。
全球最老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凯斯,抵制住了多元化的诱惑,执着于矿山和园林等细分领域,在滑移装载机领域成为世界行业内领导者。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各样的需求满足后,机会会变小,于是细分市场成为企业更好的选择,在细分市场上,企业可以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能够集中全部的资源进行投放,因此对后市场进行细分,有利于企业找到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有利于企业在细分市场更专更精,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三)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而言,后市场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外包。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外包,简单讲就是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企业为工程机械设备拥有者和使用者提供全程的包括配件供应、维修以及其他的技术服务,这是一种国家、企业、用户、社会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模式。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外包,实际上是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企业,由专业企业来承担工程机械的保养、检测、配件供应和修理,使专业的更加专业。一方面技术服务外包可以为设备拥有者和使用者提供多产品类别、多品牌产品的综合服务,同时保障这些工程机械产品能够得到专业的高水平的维护;另一方面,技术服务外包延伸了技术服务商的服务领域,拓展了盈利空间;再次,技术服务外包使后市场中其他的利益主体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2012年,服务外包在市场困境中已经凸显优势。
(四)后市场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比如说要进一步的完善工程机械维修服务体系,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各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可以实现跟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培养维修和再制造方面的人才,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要逐步形成工程机械的诊断网络,配备专业的检测和实验设备;要建立专业的维修、装配、调试、检测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经过行业迅猛发展的黄金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终于实现了理性的回归,在市场低迷、销量萎缩、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各个工程机械企业开始实行战略转型,纷纷向后市场开拓。面对利润巨大、前景广阔的后市场,如何透彻认识后市场,仔细分析后市场,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与独特优势,找准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进行准确定位,这是各工程机械企业步入后市场时代应当深入思考和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易新乾.在后市场中找准角色定位[J],今日工程机械,2012(3):24
[2]谢获宝.在后市场中淘金――基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分析[J],今日工程机械,2007(12):70-74
[3]樊宇明.博弈工程机械后市场[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9(06):99-102
[4]王超.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J],工程建设,2012(05):50-53
[5]俞琚.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形势[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8(01):73-77
关键词:工程机械;维修现状;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TE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科学技术进步和交通基本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机械化大生产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高效、低耗、优质是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体现,是实现高等级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为使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效能,对机械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维修好工程机械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多年来,在机械设备管理上习惯于把维修工作看作简单的技术管理工作,很少研究机械维修的经济管理,使机械维修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一、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机械维修,并非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的重复劳动,而是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机械达到、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机械上的普遍应用,使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科技含量的增加,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高等级公路建设施工,在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仅几个月的施工期,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在点多、面广、线长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难度。为有效减少无效的作业台时,减少机械的故障频次,应有针对性的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件的供应保证、检测手段的完善、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合理的组织。
由于受季节性影响,在施工淡季,往往会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施工机械视情进行恢复性维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保养,它是辅之以厂房设施,工具仪器设备等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予以完成。这些集中进行修理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取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却对维修质量的保证或提高带来不利因素。来自技能的、责任心的、机配件的、工艺装备的诸多影响,客观上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总结加以完善,以达到实现维修质量目标。这一维修质量的要求与通常所说的质量没有本质区别,但就工程机械而言,使用条件的苛刻,应该说在程度上更为严格。
二、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分析
1、工程机械维修市场现状
当前,我国工程机械维修市场出现了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其它行业维修市场相比,工程机械维修市场起步较晚,维修设备、修复工艺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致使工程机械维修市场发展极度缓慢。二是生产厂家与地方维修企业分离,新产品、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维修难度。三是各维修企业维修质量参差不齐,缺少专门的维修水平评估、检查和监督机制,而且仍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标准。可以说,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工程机械维修市场的快速发展。
2、工程机械维修制度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现行的主要维修制度,特别是计划预期检修制度,虽说对保证机械技术状况完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该制度所依据的磨损规律存在局限性,致使维修工作在制度上得不到很好地开展。第二,制定保修周期及作业内容所依据的磨损规律与当前工程机械实际技术状况差距较大,极容易致使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对工程机械来说,计划预期检修制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盲目的、脱离实际的强制性保修制度,它的最终结果反映到经济上便是维修费用的高昂;反映到技术上便是技术落后;反映到思想上便是顽固保守。为此,需要尽早完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确保维修工作有序进行。
3、工程机械维修技术现状
随着工程机械技术含量的不断增长,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多样化的维修技术极大地方便了维修技术人员的工作,使得维修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然而,现阶段施工项目经理部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短期行为,造成对施工设备维修保养投入不够,施工现场的检测手段和保养、修复技术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检测设备不完善;许多施工单位对工程机械故障的检测诊断还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水平有限;维修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当前的工程机械维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工程机械维修行业、维修管理、维修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必须及早寻找出解决方法,以完善工程机械维修现状。
三、改善工程机械维修现状的有效对策
1、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1)建立区域性的RCM服务网
由厂家出机械,RCM服务网点负责这些机械的维修保障工作,可以有组织的批量进行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修复,以便设备生产厂家对此能够有效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建立行业中介服务网
在维修市场主体建立的同时,中介机构也应同步建立。值得注意的是,应当以不破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运行的竞争性、自动性和企业对市场的充分自主选择为前提,尽量避免对市场活动的过多干预,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协调发展。
(3)构建现代维修服务市场模式
现存的个体、集体的小型工程机械维修实体相结合,在建立区域性RCM服务网点的基础上,以Internet为手段,扩大服务深度,形成多种形式的工程机械服务企业集团,把制造、施工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设备、技术优势,科研单位的理论、智力优势,小型企业的数量、分布、服务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各自所长,更全面地为用户服务。
2、加强机械设备管理
(1)领导重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督办检查。成立设备管理督查专班,不定期对挖掘机、压路机、摊铺机、洒水车等机械设备的油料、配件消耗进行抽查进行检修,使机械达到无故障。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自身情况制定保养和检修计划表,做到定期保养、定期检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做到万无一失。
(2)建立机械设备安全保证体系
在以往的机械维修与保护过程中,使企业的机械损坏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在企业要认真落实保证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将机械设备经常性的安全性能巡回检查与定期检查结合起来,要求操作人员每日作业前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来确保下次机械的正常使用。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
(3)严格机械产品的准入制度,建立安全保障
新购置的工程机械设备必须选择经国务院的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的生产企业,产品符合行业产品标准以及相关的安全、环保、节能、消防等标准和要求,具有齐全的各种资质、技术证明资料和文件,特别是安全保护装置必须灵敏有效、性能可靠。要有较好的售后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机械的后来服务。
结束语
总之,工程机械的维修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在正视工程机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机械维修需求加以改善和改进,并注重维修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以真正满足现阶段企业工程机械维修需求,确保我国工程机械维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庆明.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0,(09).
关键词:工程机械;售后服务;满意度
工程机械产品属于投资性产品,客户在购买工程机械产品时相当谨慎,在有购买工程机械产品的意愿后会搜集大量信息整合后再进行抉择。在这一过程中其购买决策受产品质量、品牌口碑、产品价格、售后服务、购买优惠条件等因素影响。在获取这些信息的诸多渠道中,老客户的评价及推介是主要渠道,在决策时也会更多的考虑老客户提供的购买建议。而作为产品质量延伸的售后服务是影响老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弄清售后服务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因素,对工程机械新机产品的销售及后市场的发展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一、工程机械行业及其售后服务发展现状
作为战略性产业之一的工程机械业的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密不可分,2014年受制造业、房地产业及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板块的影响,机械制造业需求放缓,加之2008年以来快速发展后的产能过剩,预期2015年中国机械制造市场形式依然偏严峻,竞争激烈。2013年召开的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发展论坛会相关专家提出,工程机械产业及市场发展的格局已根据中国客户特点和需求在不断进行演变,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竞争焦点集中在服务水平、售后维修、配件销售、二手市场等方面[1]。
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机械行业大多数专家及经营者都认识到,要想在工程机械制造业竞争中取胜,关键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情况改变自身经营模式,把握住竞争焦点―“后市场”,并意识到售后服务是工程机械业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加大了售后服务投入力度,2014年国内部分企业售后服务开展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资料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售后服务对于品牌塑造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在竞争中取胜都在不断地加大服务投入,提高企业售后服务水平,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争取为客户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服务模式已由原来的应招式被动服务像看护式主动服务转变。
二、影响工程机械业客户对售后服务满意度评价因素
1、售后服务内容
售后服务是制造商或商履行销售合同中各项售后服务条款的服务,是产品质量的延伸和重要体现。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减少设备故障率,及时有效的服务能缩短故障停机时间,从而保证设备的使用价值及客户利益,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但能为解决客户与商、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配件配套供应商等相关方面的产品技术及质量争执提供依据;还能通过售后服务获得自身产品的技术及质量在不同工况下的优缺点、竞争对手产品、客户施工作业等信息,为改进产品技术及质量提供依据。总之,良好的售后服务及售后服务体系不仅能保障客户、商、制造商各方的利益,还能提升企业产品及品牌形象。
不同行业的售后服务内容与其行业特点相适应,李新波认为售后服务涵盖内容较多,有服务网点建设、配件供应、维修、培训、咨询等[2]。李战峰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售后服务主要包括产品的安装调试、交接验收、技术培训、质量保证期内的免费维护保养、零配件供应、质量保证期外的有偿维修服务等[3]。综上,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主要包括服务网点建设、设备安装调试、交机验收、技术咨询与培训(包括机手操作及维修等)、质量保证期内及保证期外的设备保养与维修、配件供应、市场信息反馈等内容。
2、售后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
根据走访调查及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客户对工程机械售后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主要受服务及时性、故障排除效率、配件供应及时性、配件价格、配件质量、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服务人员态度、对用户的培训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在整个售后服务满意评价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将导致客户抱怨,降低客户满意度。
(1)服务及时性
不同于其他大多行业的售后服务,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后,其维修时间直接与用户的收入挂钩,多耽误1小时,用户就少赚1小时钱,真正的“时间就是金钱”,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及到位性是影响售后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故障排除效率
故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排除,不但会影响用户对商、制造商售后服务技术的评价,同时还会影响用户对制造商产品质量的评价,降低再次购买意愿。
(3)配件供应
配件供应影响因素包括配件质量、配件价格、配件供应及时性,其中配件供应及时性直接影响故障排除效率。
(4)服务人员技能素质与态度
服务人员的故障处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服务态度等因素占据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的10%左右。
(5)对用户的培训
简单易懂的用户培训能提升用户保养维护意识及技能,减少机器设备故障,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提升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的相关应对措施
1、构建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服务信息渠道、设立服务及配件供应网点、制定与规范服务标准等方面。畅通的信息渠道、根据客户施工范围设置合理的服务网点、配备充足的服务人员、设置配件供应网点是保证服务及时有效的主要因素,而规范的服务标准是服务人员工作的准则,可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约束,降低工作人员的随意性风险,提升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及企业售后服务形象。
2、加强培训提升服务人员职业素养
根据公司情况开展员工培训,通过培训主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根据产品更新换代情况及服务人员流动情况对服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服务人员掌握必备的故障处理技术、设备操作、设备日常维护等注意事项,构建技术过硬的服务队伍;二、提高服务人员沟通交流能力,减少服务人员与客户的沟通冲突;三、提升销售队伍及服务队伍的职业素养,在与客户的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中不随意向客户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四、提升员工的售后服务意识,使公司上下认识到重视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3、建立服务人员激励机制
服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随着工程机械市场的竞争加剧,服务人员的任务及压力也逐渐增加,若再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便会使现有技术娴熟的服务人员流失。因此,建立服务人员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售后服务工程师工作热情并使之维持,降低服务人员流动性。
4、加强重视保外客户
在以服务竞争取代价格竞争的今天,重视保外客户,为保外客户及其他品牌保外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但能促进配件的销售及服务收入,还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对企业产品及品牌的忠诚度。(作者单位:1.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重庆西莱特电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国联资源网:
[2] 李新波. 转型升级背景下重卡企业售后服务升级研究[J]. 商用汽车,2014,19:104-105.
[3] 李战峰. 中国工程机械售后服务现状及其分析(上篇)[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3,12:40-44.
[4] 何红;廖吉华.基于提升顾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创新[J].建筑机械,2008年06期
[5] 朱文彪.工程机械满意服务的对象――顾客[J].今日工程机械,2005.80-81
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对高素质技能型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同时,因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机械、电子、液压等多学科的专业,很多高职毕业生很难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通常单位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花费较长时间培训,学生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究其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有关。因此,明确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并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此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重置人才培养目标,以使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课程开设与企业需求相对应,从而使毕业生的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对其的要求,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1职业岗位设置情况
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掌握了工程机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后,可从事工程机械保养、维护、运行、检测、维修、营销与管理等工作。通过深入走访企业调研,以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及查看就业率等形式对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的了解显示: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每年居高不下,而且用人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不再以学历作为主要标准,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高职毕业生吃苦耐劳、操作实践能力强,同时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的心理期望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因此很受企业欢迎。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中、小型工程机械的加工制造企业,从事工程机械设备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检测、装配及工程机械设备调试、管理工作,也可以到各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企业从事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还可到市政、城建、交通等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机械使用、维修、及管理和机械化施工的组织工作,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不同的工作岗位可以分类为以下三个岗位群[2],见图1。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实践性比较强的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功底,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操动手能力,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分布非常广泛,经过调研、分类、总结归纳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涉及职业岗位类别及典型职业任务如表1所示。
2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2.1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可定义为:工作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对工作的态度在从事的职业活动或场景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内容上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指直接决定是否能胜任具体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能力。方法能力涵盖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力、思考问题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当事人的领导及协作配合能力、人际关系交流沟通能力,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能力、组织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及维护国家安全意识等。通过学习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及在校课堂实训或企业的顶岗实习的锻炼,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扎实的工程机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机械相关的服务能力,并初步掌握了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技能、工程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工程机械设备的故障维修技能,而且精通工程机械电子与液压技术,具备较强的判断、检测、维修工程机械常见故障的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群设置情况,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和拓展岗位三种类型,具体的工作岗位是:①初次就业岗位:工程机械操作工、工程机械零部件加工制造、装配工、工程机械设备零部件及整车检验员、工程机械设备修理工等;②发展岗位:工程机械设备质检员、维修技术主管、服务主管等;③拓展岗位:配件主管、销售主管、技术主管、服务主管等。通过分解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领域职责和任职要求,确定了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职业素养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有胜任岗位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要有非技术层面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过关,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调研结果分析,企业除了对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要求外,还同时对职业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的创新能力[3]。
3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1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技术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满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广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力争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3.2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教师的培训机会,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及学习积极性,随时了解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综合对比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尽管高职学生操作实践能力比较强,动手热情比较高,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时变换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程教学过程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成果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来展开教学,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进行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思路,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教育与德育一体化,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劳动意识,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特点,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5]。
3.3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认证、以赛促教
参照国家和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结合国家及省市区技能比赛,创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使本专业在校同年级所有学生参加,通过层层筛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择优选拔,在考证和参赛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以此为机会,学习借鉴优秀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
3.4改变传统考核手段和方法
采用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卷面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统一的方法,以监督、督促学生,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力争培养符合需求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