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1篇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进程

以我国1979年改革开放为开端,综合来看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分割点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6年11月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至加入世贸组织之前

这一阶段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领域尚处于尝试时期,而我国也仅仅采取试点的措施引进银行业外国直接投资,并没有具体的开放时间表。对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也是由我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经验,逐步调整和规范。这一阶段可划分为三个过程。

一是1979年至1993年,为外资银行进入和起步发展期。1979年,批准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日本输出入银行北京代表处,拉开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1981年7月,批准外资银行在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机构,从事外汇金融业务;1990年9月,上海成为继经济特区以后率先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起,允许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七个沿海城市。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有76家,平均每年设立五家,资产总额为89亿美元。

二是1994年至1997年,外资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首先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使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更加透明稳定,如1994年,我国颁布了规范外资银行管理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其次,在一些区域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如1996年12月,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办理人民币业务。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快速增加的时期。如图1.1所示,截至199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达到270亿美元,四年内增长了2倍。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164家,四年内增加了90家,每年净增加20多家。

三是1998年至2001年,外资银行进入调整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业开放进程有所减缓。1998年外资银行资产总量出现了负增长,到2000年外资银行资产才又开始增加。截至2001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为177家,四年内仅增加了13家,每年净增加不到4家;如图1.1所示资产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四年内增长了67%,年增长率明显下降。

第二阶段:从加入世贸组织至2006年11月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承诺,自加入时起,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所有客户从事外汇业务,无地域限制。人民币业务先放开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入世一年内,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和武汉;两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三年内,开放昆明、北京和厦门;四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五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另外在入世两年内,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入世五年内,允许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审批标准不含经济需求测试或营业许可的数量限制。申请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金融机构需在中国营业三年并连续两年盈利。承诺意味着加入WTO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在华资产数量迅速增长,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9279亿人民币。2008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是13448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16%,增长加速明显。同时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在入世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2006年底新外资管理条例的实施至今

2006年12月1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完全履行了加入WTO对银行业的有关承诺,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利用外资余额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7.37%。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立237家代表处。1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28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157家)、2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5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家。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5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116家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为57家、外资法人银行为25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为50家,包括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等。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基本面健康,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的影响有限。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特点分析

从理论上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成立外商独资银行。但实际上,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是前两者。随着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表现为明显的来源国特点、地域性特点和投资形式特点。

外资银行来源国情况分析

在我国发展的跨国银行,较多地来自与我国属同一区域的亚洲国家。按资产来衡量,来自亚洲的跨国银行占了在华外资银行的56%。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我国改革特点有关。

改革初期我国银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但是却在其他行业积极引进FDI。外资商业银行不能在华扩展人民币业务,因此大多外资银行进入动机是跟随原有客户,以对原有客户开展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服务。如日联银行天津分行基本上就是跟随日本丰田公司在天津建立公司而设立的。由于在我国的FDI大部分来源于亚洲地区,因此便出现了外资银行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的情况。随着银行业进入门槛的不断放低,笔者相信跟随策略将不再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动机,会有更多的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与中东欧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依赖国际势力与金融机构,因此未来在华经营的跨国银行母国来源将具有多样性,并不会像依赖于欧洲发达国家进行改革的中东欧国家那样――跨国银行来源国多集中于一个地区。欧美银行多属发达国家,其金融系统的发展较为成熟,大量新的欧美银行进入无疑会增加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地域特点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主要选择设点在其金融或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外国银行80%以上都将网点设在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金融中心,加拿大的外国银行则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等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银行在我国进行投资时也不例外,在我国的投资表现出如下特点。

重点布局在大中城市。外资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把其机构重点布局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并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城市,而不像中资银行那样依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并对其作相应的定格。

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外资银行在华设点的策略为: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形成辐射之势,并借此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把服务纵深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

沿海的大中城市是外资银行机构发展的中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的外向度也较高,沿海的大中城市是外资银行机构发展的中心。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大连等发达地区占所有外资银行机构数目的一半以上。

发达地区多是对金融服务要求较多的地区,外资银行要开发国内市场必然会以此为据点,而内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多年受制于行政指导,因此转变观念,以需求为导向扩张机构应该是内资银行向外资银行学习的方面。否则经济增长带来的银行业利润的增长将由外资银行较多地获取。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路径特点分析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路径以2003年12月公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构管理办法》为节点,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管理办法”实施前,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多采取独立设置分支机构的形式,“管理办法”实施后外资银行在华投资更多地采取参股形式,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

以参股形式进入和获取中国市场。在2006年12月11日以前,受中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表限制,外资银行采取入股方式提前进入中国国内银行市场,以其自身良好的形象和业绩,推广了外资银行的品牌、产品和服务。同时,为弱化进入一个国家初期风险较大的情况,外资银行采取参股国内银行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国内银行分支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从而快速进入传统人民币业务领域,达到其迅速赢利的目的。

参股对象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管理办法”公布后,很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均有外资银行参股。同时,我国成立时间较短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等由于业务发展迅速,也成为外资银行参股的重点对象。第三,一些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成为外资银行参股的对象。统计数据表明,至2002年底,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持有上海银行8%股权,国际金融公司持有南京商业银行15%股权,加拿大丰业银行持有西安市商业银行12.4%股权。

参股地域以沿海和中心城市向内地和周边地区发展为特点。这也是国际银行跨国投资的共同性特点之一,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成本与效益的统一,主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和发展潜力以及客户分布情况等作为参考,审慎选择入股地域。因此,在经济发达的中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往往是外资银行优先进入的地区。

少数控股成为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主要特点。跨国公司FDI的股权策略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独资经营方式,即拥有全部股权的95%及以上。二是多数控投,即拥有全部股权的51%~94%。三是对等控股,即双方各自拥有股权的50%。四是少数控股,即拥有全部股权的49%以下。而根据2003年《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单个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入股比例均未超过20%,因此均属于少数控股。但近两年也有例外的情况值得主意,即外资银行在参股国内银行时,以大股东身份对国内银行实施较大的影响。如2006年11月,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投资团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超过85%的股份,其中花旗银行持有20%股份,其合作者IBM持有4.74%的股份,虽然与中国人寿、国家电网持股比例相当,但是花旗银行在实质上却已经获得了广东发展银行绝对的经营控制权。

对策建议

外资银行的业务在中国迅速扩展,压缩了中资银行的一部分利润空间,同时也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有利于银行业稳定性的提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坚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总思路,无疑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在坚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应注意。 注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新特点,保证国家金融稳定。针对近两年出现的外资银行通过不同手段控股中资银行的情况,应充分评估控股对中国银行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影响,完善相应

法律法规,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加强监管提高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多层次多元化银行服务体系的形成。继续推进国有银行改革。同时要从深层次上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业务创新机制及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与薪酬管理,从制度上增强国有银行的活力。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外资银行 经营发展 金融监管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1995年,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增加到24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情况

1、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置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从地区分布特征看,外资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地,这些城市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总数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据统计数据,外资银行在我国共设有34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02家分支机构,2家外商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26家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95家外资银行分行。

从来源国别(地区)分布特征看,目前,港资、韩资、日资、美资、欧资银行在华均设有分支机构,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开始在我国建立网点。在华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网点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0%左右,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银行机构较多。

从国际超强银行在华分布特征看,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华建立了机构,在投资银行、公司金融、个人银行业务各方便竞相发展业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尤为突出。

2、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现状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主要是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高端个人银行业务,外资银行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方面,一般都避开中资银行的优势。在客户群上,外资银行主要选择高端零售客户、需要复杂金融产品和海外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整合。不同类型的进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经营策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由于背景不同,其业务发展战略迥异。如,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型银行专注于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专项业务;日本的银行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客户;台湾则努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欧洲的银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展方式较为谨慎;美国的银行多采用激进的产品设计。

截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亿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情况如图1所示。

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总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236亿元,存款总额为7336亿,不良资产占比0.85%,利润总额64.5亿元,保持了资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亦达到20.76%。按照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情况排名见表1。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利润大幅下滑,但中国仍然是外资银行“新兴市场战略”发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解和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网点布局在追逐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更趋均衡化。2009年,外资银行在继续深化一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同时紧密跟踪近年来涌现的新兴区域发展热点,加速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如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汇丰、花旗、东亚等前期布局较早的银行已经开始加速在这些城市的支行网络建设。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太原、南宁、哈尔滨等在内的重要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外资银行竞相布局的新热点。除加速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外,外资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也继续稳步推进,如汇丰和花旗分别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

(2)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外资银行在华股权投资出现了进退明显分化的复杂局面。由瑞银集团2008年底尽抛所持中行H股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股份的减持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包括中行、建行、工行3家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主要中资银行都先后受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减持,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自救之举,而非对中资银行投资价值的否定。与此同时,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则加紧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扩张,一类是以德意志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欧洲金融集团;另一类是以恒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亚洲金融机构,由于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远离危机发源地,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也开始了针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扩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3)业务创新。外资银行重新重视他们更擅长的理财中间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上。另外,加快了人民币业务的拓展,在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上创新不断,其捕捉市场机会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监管范围的扩大,监管理念的更新,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监管体系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银监会成立以后,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

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监管效率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的成立为提升外资银行监管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对外资银行从进入日常-监管-风险控制与处置-市场退出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程序。

2、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方面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面临着一些监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外资银行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政治行为特征,但是监管不是管制。加强监管不是提升干预力度,加大监管成本,而是为了本国更好的发展,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监管原则和监管理念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管职责不明确、结构性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

(2)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引进外资银行以来,直到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法律监管上的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

(4)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5)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3、有关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此次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将美国金融政策和监管体制的重大缺陷暴露无疑。针对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我们应认真总结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借鉴可用经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3篇

一、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发展的优劣势比较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日益显现出其发展的优势,给我国国内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竞争,除此之外,当然也有值得国内银行学习的经验。我国国内的银行必须正确的分析外资银行的利弊,学习其优势之处,使得自身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1、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在华发展的优势

(1)外资银行相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具有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更加的了解,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更有利于了解世界的金融资讯,增加投资者的收益等优势。

(2)业务的服务质量好、效率高。外资银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顾客的需求,并且保质保量,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能力强,有较强的利率风险承受能力。

(3)外资银行的利率较高,并以活期存款为主。外资银行储蓄业务的安全有保障,受到了大额客户的喜爱,客户对象多为经营机制较为健全的大型的企业。

(4)具有较为完善、先进的经营体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先进的风险评估控制机制,能够应对各种业务问题;且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相应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经验。

而外资银行的这些优势之处,恰恰是国内银行的薄弱之处。国内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非常明显:国内银行的储蓄业务的速度较快,但是不能够保质保量,只是追求业务数量的增长;储蓄业务项目较少,没有及时的开拓新的项目内容,创新能力差,不能实现业务多样化;国内银行的工作人员总体的素质和教育水平较低,不能满足银行业高学历高素质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国内银行的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与外资银行的利率水平相差较远。

(2)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在华发展的劣势

外资银行储蓄业务相对于国内银行储蓄业务的劣势主要有:进入门槛较高,对业务的金额有一定的限制;外资银行的储蓄业务中,外币存款利率差别大,有可能导致收益受损;虽然外资银行收益高,但是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大。

二、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发展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

引进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国内银行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国内银行提升综合的经营实力提供了极大动力,同时也给国内银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一)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银行业体制变革。我国的国内银行为了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必须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治理模式。

(2)促进银行业提高竞争实力。引进外资银行给我国的国内银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刺激国内银行产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引进技术,提高员工素质,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竞争机制。

(3)促进银行业形成特色机制。外资银行的在华发展,使得国内银行能够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机制,以符合中国国内的国情和人民大众的习惯。

(4)促进银行业实现业务创新。国内银行注重创新的重要性,使国内银行能准确抓住人民的需要,发展新的业务,并且能扩大业务的规模,提高业务质量。

(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1)外资银行的来华发展,给中国国内银行带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外资银行本身的实力雄厚,国内银行不具有与之竞争的能力。而且外资银行的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会使得国内银行丧失与之竞争的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2)国内银行相比于外资银行来说,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不如外资银行来的发达。外资银行的特色和优势,会对我国的民族金融业产生不小的冲击,打击了国内银行发展的自信心。

(3)外资银行主要是以获取利润为自身发展的目的,可能会出现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于违背我国的政策措施的现象,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加快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对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发展的建议

在现阶段,外资银行发展的重心移向了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外资银行的在华储蓄业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采取更加贴近中国国内国情的措施。

现在国内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以外资银行要针对这一现状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加速银行的发展。

外资银行的发展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风俗人情,贴近实际,要从人民的具体的需求中发展金融业务,使外资银行的业务实现本土化,这样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另外外资银行需要多加注意我国国内的政策措施和对于外资银行的优惠条款,也要注意与其他国内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可盲目为了眼前的自身的利益,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而损害他人的权益。

(二)国内银行在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发展的情况下的发展建议

针对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的快速的发展,我国国内银行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来加速发展:

(1)我国国内的银行业必须借鉴国外银行业发展的优势之处,吸取外资银行的经验,从而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管机制,银行业的监管立法应具有前瞻性,应充分考虑到本国银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弥补原先立法中的漏洞。

(2)我国的国内银行必须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治理模式,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

(3)国内银行需要学习外资银行这个良好的榜样,产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银行内部事务的管理,改变老旧的经营方式,从而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

(4)国内银行必须注重于创新。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积极开发新的业务,准确抓住国情的需要,满足人民大众的要求。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进入;效率;市场竞争度;体系稳定性

一、国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

一些学者以多国的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Terrell(1986)分析了14个发达国家银行市场的总体核算资料后发现,外资银行的竞争虽然会降低当地银行的份额和利润,却可以完善银行业市场的功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Bhattacharaya(1993)研究了巴基斯坦、土耳其和韩国的国内银行市场,结果表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能够增加国外资本对国内项目的资金资助。Demirgu?-Kunt,Huizinga(1999)研究了外资银行在不同国家的绩效表现后发现,通常在发达国家经营的外资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利润率比东道国银行要低,而在发展中国家境内经营的外资银行则能获得比东道国银行更好的绩效表现。Claessens,Demirgu?-Kunt,Huizinga(2001)通过对80个国家1988-1995年7900家银行数据的分析发现:

1、在发展中国家,外国银行比本国银行具有更高的利息边际和利润,而在发达国家,上述结论则相反。

2、外国银行参与程度的上升显著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利息边际、利润和总成本。

3、效率改进效应与外国银行进入的数量而不是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显著相关。

也有一些学者以单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Levine(1996)的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收益包括3个方面:更好地提供本国金融服务;更好地构建本国金融基础;更好地获得国际资本渠道。Denizer(2000)研究土耳其的情况后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国内银行的利差收入、资产收益率以及管理费用都下降了。Fachada(2008)研究了巴西的情况,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会减少国内银行的成本,但不会减少国内银行的利润,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迫使国内银行更有效率。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银行带来的成本大于收益:Unite等(2003)选取了1990-1998年菲律宾16家国内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国银行的进入增加了国内银行的风险,使贷款损失准备金上升。Uiboupin(2004)研究了中东欧国家的情况,表明外资银行进入降低国内银行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利润,提高国内银行短期内的管理成本,而且外资银行进入可能增加东道国的竞争。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McFadden(1994)研究了澳大利亚银行业,但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可以提高国内银行业务。Hermes,Lensink(2002)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行为的短期影响,通过运用48个国家1990-1996年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里外资银行进入可能联系着更高的本国银行成本和利息边际,而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的影响结果要么不够显著,要么降低了本国银行的成本、盈利和利息边际。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

Panzar,Rosse(1987)提出了使用H-统计量来估计竞争的程度。Cho(1990)分析了印度尼西亚的情况,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后,银行市场的竞争明显加强。Clarke等(1999)研究了阿根廷银行,结果支持更多的外资进入可以缓慢地提高国内银行在部分地区间的竞争。Barajas等(2000)用面板数据进行估计,表明金融自由化通过增加竞争、降低中介成本和提高贷款质量,对哥伦比亚的银行效率产生有益影响,但是,竞争增加导致银行尤其是国内银行的风险增加和贷款质量恶化。Maritinez,Mody(2004)对拉美五国的经验研究发现:外国银行进入伴随着本国银行市场集中程度的上升,而市场集中程度联系着更大的市场权力和更高的银行利差和管理成本,结果外国银行的持续进入并未产生预期中的显著效率效应。Levy Yeyati,Micco(2007)分析了8个拉美国家的数据,采用Panzar,Rosse提出的H-统计量,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削弱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从而降低银行部门的效率,其原因是外资银行凭借其特定的产品优势而获得了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Demirgu?-Kunt,Detragiache(1997)运用多元Logist模型研究了53个国家1980-1995年的数据,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Dages等(2000)研究发现,1994-1999年阿根廷和墨西哥两国外资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比当地银行稳定,说明外资银行进入不一定损害金融部门的稳定性。Barth等(2002)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少的国家,不仅银行的利差收入和日常开支较低,而且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Goldberg(2002)利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家银行对不同国家的债权数据,通过研究发现,美国银行收缩贷款与国外发生危机在时间上不具有对应关系。Crystal等(2002)分析了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等7个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在当地的并购行为后,认为外资介入当地银行的产权一般会对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二、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

黄宪、熊福平(2006)通过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也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同。李晓峰等(2006)研究我国14家银行1994-2004年的数据,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的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和资产收益率降低,并使其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但是技术外溢效应以及对国内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对国有银行造成的冲击小于股份制银行。谭鹏万(2007)利用中东欧10国105家内资银行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随着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银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国家内资银行税前资产利润率和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的负面影响将减弱。陈奉先、涂万春(2008)用我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焦建东(2008)研究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7-2006年的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内资银行盈利效率、运营成本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存在“互补”关系,收入效率和经营稳健性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

韩文霞、刘开林(2007)引进含有交互项的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李伟、韩立岩(2008)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市场竞争度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呈现U型关系,当前外资银行带来的实际竞争压力有限,只有超过一定水平时才会发挥促进作用。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叶欣、冯宗宪(2003)运用多元Logist模型,通过对50个国家1988-1997 年的外资银行的实际进入程度、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增强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结论。林亮亮、刘开林(2007)利用12种高频性的宏观经济指标,测度了我国银行体系1997-2005年间各个月度的脆弱性状况,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所占的资产份额和贷款份额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均不显著。王韵亭、林可全(2008)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放阶段的深入呈现倒“U”型的变化;使用宏观经济变量分析无法准确地计量分析外资银行的微观战略选择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Claessens,S. Demirguc-Kunt, A.Huizinga,H.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1(25).

2、Unite,A. Sullivan, M. The effect of foreign entr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Philippine domestic banking marke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27).

3、Barajas, A. Steiner, R. Salazar, N. The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Colombia’s financial sector[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27).

4、Levy Yeyati, E. Micco, A. Concentration and foreign penetration in Latin American banking sectors:Impact on competition and risk[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

5、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5).

6、陈奉先,涂万春.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7、李伟,韩立岩.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5).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进入 商业银行 效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至2007年中旬,外资银行资产总规模达到10000多亿美元,约占整个银行业资产总额的2.3%,而且其业务品种和业务范围扩大得很快,能提供业务品种100多个。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等方面来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银行效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Claessens(2001)选取1988―1995年期间80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银行面板数据,采用了外资银行数量占东道国银行总数的比例和外资银行资产占东道国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两个指标,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其结论为外资银行进入程度高会显著减少银行的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

Hermes(2004)在回归模型中引入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因素,证实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高会使银行的日常开支与利息收入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效率降低;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高会使银行的日常开支与利息收入减少,从而使银行的效率提高。

张荔、张蓉(2006)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展开分析,通过对17个新兴市场国家1995―2002年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有正的溢出效应,但是这依赖于一个有效竞争的环境。

叶欣(2006)运用中国银行业1995―2004年横截面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息边际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本国银行市场竞争程度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互项与中资银行的税前利润这一效率变量显著负相关。

马慧敏(2007)利用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使我国银行的利差、税前利润率上升,并增强了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但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1、商业银行效率指标的建立

本文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主要通过营业费用这一指标体现。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是商业银行销售产品的成本和管理费用的直接体现,营业费用的水平表明了银行成本管理能力的高低。二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收入,用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代表银行经营业务种类的变化。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收入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故将存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列入考察的指标。非利息收入是银行的非贷款收入的指标体现,也是对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能力的一种衡量。三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通过税前利润这一指标体现。税前利润通过营业收入与营业支出的差额,加上营业外收入与支出的和计算得出,是银行盈利能力的具体表现。

考虑到各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以上指标均采用比例的形式。同时,外资银行进入方面则选取外资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为指标。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效果有一定影响,在考察中也加入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用名义GDP变量即名义GDP的增长率来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2、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96年至2006年,主要选取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排名靠前的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含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涉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6年各卷和上述银行2006年年报。

3、变量的选取

因变量: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利息收入率和非利息收入率。自变量:外资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外资银行设立的营业性分行数占我国银行机构数的比例,名义GDP增长率。

4、模型的建立

为消除序列的自相关,各变量采用一阶差分形式,具体建立模型如下:

ΔIit=α+βΔFt+λΔXt+εit

其中,Iit是被解释变量(反映外资银行进入后对国内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程度),由国内银行各主要经营指标即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等构成;α为截距项;F反映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分别使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S)和外资营业性分行数量份额(FN)作为自变量;X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用名义GDP增长率即GDPGR表示);εit为随机误差项。

5、回归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的Panel Data计量模块,计量研究外资银行在1996―2006年对我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本文分别以外资银行的营业性分支机构数所占比例和外资银行的资产所占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下的GLS(Cross Section weights)法估计分析。

(注:上两表中对应解释变量的数据为回归得到的该解释变量的系数,括号内为该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第一,从对我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结果看,以外资银行营业性分行所占比例(FN)为自变量的4个估计方程t值不显著,均未能通过统计检验。这一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数目所占比例的变化不敏感,外资银行为谋求发展而进行的“布局”并没有引起国内银行较大的注意和相应的经营调整。

第二,与此相比,以外资银行资产所占比例(FS)作为解释变量获得了较为显著的计量结果。在所估计的4个方程中,非利息收入率和营业费用率的2个方程显示,外资银行资产份额作为自变量对其影响显著。这表明,以资产数量比例代表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更大,而不是单纯的外资银行对手数量增加。

第三,在使用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作为解释变量的分析中,利息收入率和税前利润率都没有获得统计显著的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利息收入率和税前利润率的变化同外资银行进入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而非利息收入率和营业费用率的计量都获得了比较显著的结果,而且都是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外资银行占据市场份额的增加,这些经济变量也增加了。

另外,本文在营业费用率与税前利润率上存在与部分国外学者研究不一致的结果。在营业费用率这一点上,我国银行的表现与外资银行的进入呈正向相关关系。这同Hermes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与Claessens的研究结果相反。后者认为,在长期,外资银行的影响会导致国内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降低成本。前者认为,在短期,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服务,随着外来竞争的增强,国内银行为了与之竞争、弥补同对手之间的差距,势必会加大投入,对产品、技术、服务等进行改造和升级,改革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组织,并加大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入,这些都会在短期内导致银行营业成本的增加。结合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应该更适于Hermes等人的研究结论,即国内银行在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时增加了自身的投入。

而关于银行税前利润率,我国国内银行在这点上与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与Hermes等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同,而与Claessens的研究结果不同。对此可能的解释是,目前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业务领域有大差别,由此导致的利润来源也不尽相同。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优势在表外业务,如出口信贷、金融租赁和个人理财等方面,而我国的银行利润大部分仍然来源于存贷差的收入。以2005年为例,外资银行的表外业务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为52.4%,国内银行该指标的平均值为14.9%;外资银行的表外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9.7%,国内商业银行的平均值为3.4%。另外,近年来外资银行虽已持续加快进入的步伐,但受国内条件的限制,其资产份额始终维持在2%左右,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有限。从短期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率未形成明显的威胁。

四、结论

从本文实证分析结果看,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这表现在,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的增加,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率和营业费用率相应提高,说明国内银行已经开始注重传统存贷款以外业务的发展,并在增进服务、开发产品、提高技术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其影响的效果还很有限,表现为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存贷款业务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利息收入。由此可见,虽然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开放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市场的竞争功能,但中国银行业整体的竞争水平仍然较为低下,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Claessens,Asli Demirguc-Kunt,Harry Huizinga.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25).

[2] Robert Lensink,Niels Hermes.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 behaviour: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tter[J].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04(28).

[3] 张荔、张蓉: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体系的效率改进――新兴市场国家的截面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