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从我10岁被确诊患有癫痫病起,我就失去了与同龄人一样应有的快乐。初起发病次数较少且症状相对较轻。但随着年龄增大,疾病也在不断发展,用药也从原来的一种增至四种。药品种类的增加及药量的加大虽然使病情有所好转,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头晕、头痛、精神怠倦及视觉障碍等副作用。
上初中时,因服药产生的不良症状,我常受到同学及旁人的议论和嘲笑。为此,我一狠心把所服的西药停了,可没想到第二天就口吐白沫、四肢抽动,发生了大发作。记得我苏醒过来时自己还躺在地上,同学们紧紧地围着我,正在窃窃私语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惊异和怜悯。那时,我真想大喊一声:"天啊,为什么让我得这种病!"自那以后,每次去医院复诊我都单独向大夫请教:"我这病到底再过多长时间能够彻底治愈?"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相同的:癫痫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彻底根治,只能是终身服药、维持现状!看到医生那肯定而无奈的眼神、我茫然了,难到我真的要被这"癫痫"病纠缠一生吗?
参加工作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医,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将治愈癫痫的最后一线希望寄托于此。从那以后,我翻看了大量的中医、中药方面的书籍,很快就试着用中药替代了所服西药。但由于我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急于求成,疾病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缓解,反而更为严重,并出现持续症状。看到这些,平时最关心我的亲人和朋友纷纷劝我放弃学习中医,面对用药的失败及旁人的劝慰,我动摇过。但当我再次看到中医理论所讲"有阴就有阳、有矛就有盾"时,当我再次面对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的痛苦时,当我回想起因病受到的歧视和嘲笑时,我再次下定了与癫痫病抗争到底的决心。
我开始进一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络、穴位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中医药系列教材,并吸取教训多次向中医老师及前辈们请教治病经验和用药技巧,同时还学会了中医经络、穴位按摩技能。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更增强了运用中医药疗法治愈癫痫病的决心。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科医生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一
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
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患者沟通,进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患者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20XX年恩格尔(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
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问题的一部分。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患者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心得体会二
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患者沟通,进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
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患者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20XX年恩格尔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问题的一部分。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
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患者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三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全科医师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科在陈启松院长的领导下,结合院内的实际情况,对院内全科医师进行了比较规范的一系列培训。
1、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
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而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院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榜样,潜移默化感染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带教老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规范化培训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
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多作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规范化培训医师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
我科在全科医师全面素质训练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和专业外语阅读项目,要求培训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参加科里科研工作,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目的是让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4、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
每月定期召开全科医师例会,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临床实践培训,全科医师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医师、副高或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5、加强评估和考核:
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全科医师轮转不能达到要求、指导老师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培训要求。临床技能考核中普遍认为尽量利用真实病人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病人或虚拟病人,尽量客观设计考核方案、内容,流程和时间,并应增加了人文、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全科医师培训正在从无到有走向逐渐规范的过程之中,带教老师对全科医师培养工作要高度重视,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用十二分的热情,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四
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
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患者沟通,进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患者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xx年恩格尔(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
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问题的一部分。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患者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五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全科医师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科在陈启松院长的领导下,结合院内的实际情况,对院内全科医师进行了比较规范的一系列培训。
1、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
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而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院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榜样,潜移默化感染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带教老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规范化培训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
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多作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规范化培训医师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
我科在全科医师全面素质训练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和专业外语阅读项目,要求培训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参加科里科研工作,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目的是让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4、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
每月定期召开全科医师例会,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临床实践培训,全科医师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医师、副高或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5、加强评估和考核:
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40-02
一、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关于人的素质内涵,现在比较共识的是认为“素质”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其中,文化素质又包括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制。就学校教育而言,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提高各种素质。1998年教育部教高司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青年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古时指礼乐文化,在现代则是指各种文史哲的知识。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青年来说,人文当然还包括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了解,因为中医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中医基础理论阐释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学说、发病学说、病机学说等等。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使中医青年更加坚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科学价值自信,倍加珍惜和觉悟中医药文化,继续增强和提高对中医学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素质。从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格;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的形式,以人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要载体,加之环境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因此,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中医青年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教会中医青年如何做人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结果。
二、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方略
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人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不断对自己进行批判和反省,倡导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是我们中医药院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中医青年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虽然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力结构的完备,却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成为具有学术特色、情趣高雅、人格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设置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医药院校应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我们的中医青年真正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具体的课程有:《军事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沟通与礼仪》、《经济与管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修读达到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2.大力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因此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比如中医药院校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设立传统文化、国学学习社,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以及书法、绘画、写作、文艺等各种竞赛活动,加大素质教育的评优和奖励力度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人文氛围的铸造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气质是通过长久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因此,除了开展常规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鼓励、支持中医青年成立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传道”排在“授业”与“解惑”之前,说明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中医青年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作为从事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教师尤其要主动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另一方面,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通过报课题、写论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不断总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作为专业课教师,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哲学,宽广的胸怀气度,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和熏陶学生,逐渐探索一条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模式。总之,优秀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持续推进。笔者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人文素质教育会不断完善与成熟,我们的中医青年会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灵,不断培养自身的优势,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怡,赵雨.北京市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8):61-64.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为依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对于医药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实验教学决定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败。目前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低和不重视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2007年我校中医药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介绍在“面向发展,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些改革措施与心得体会。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分类分层次体系与内容。多年的实践表明,这样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依据是学科差别和学生特点。
(1) 根据学科差别,合理分类教学
我校各二级学院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具体要求尽管存在不少差异,但详细分析各个学科学生今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方向,在基础教学这个层面上,能将它们分为三大类:人文经管类、理工类和医药类,每个大类的二级学院之间的要求比较相近。人文经管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医药类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专业软件,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医药信息检索、利用的能力。
(2) 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次培养
根据学生自身计算机水平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信息技术学院规划了分层次培养,并提出了以下两个层次的培养方案:基本型培养方案面向一般本科生,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型培养方案面向七年制学生和优秀本科生,除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理论课堂全面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分解任务、讲练有机融合,将相关知识点融入项目,通过项目实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采用“项目调研、项目开发、项目验收”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能力培养
(1) 网络化、多媒体化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变革提供了基础,目前我校已建成覆盖全校范围的以两台IBM高端小型机、海量数据存储系统、万兆光纤网络为核心的统一实验教学平台,为全校各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网络服务。在此实验教学平台上已经成功建设了包括信息系统、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等20多个软件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编制了多部实验教学CAI课件。目前部分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已经实现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式模拟实验室功能,整个计算机实验教学正逐步朝着实验教学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正逐步改革教师全面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验采用由简单综合设计创新循序渐进的方法,前半段主要考察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常用机器设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科学表达实验结果以及分析判断、逻辑处理、结论确定的能力,后期重点培养学生检索、查阅文献及工具书、正确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3) 考试与考核
学生实验成绩考评采用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时实验成绩占30-40%,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占60-70%。同时,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凡在实验中有所创新者实验总成绩增加10%,多次创新者总成绩增加15-30%。并建立了合理的实验成绩登记和网络建档制度。
(4) 实验室开放
从2004年开始,我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制定并实施了各实验室开放方案;目前各实验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得少于20小时,每天开放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有利于本科生课外实验或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科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课外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培养
我院针对实验教学实际情况,2005年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教师结合制度和科学研究计划等择时指导本科生,本科生写出研究计划后交导师修改,实验研究计划完善后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学研究工作,逐月予以总结。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强本科生实验技能、设计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的目的。
3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探索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式的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特征和规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是日新月异,是中医药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只有根据不同时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紧紧跟踪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实验环境,促进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的更新,使学生学到当前最新技术,才能够真正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应用型、实用型的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在跟踪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始终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全面走向大众化教育,从政府订单式教育,全面转向用人单位订单式教育,计算机知识进入到用人单位,只能是一种用于创造经济效益的实用技能。“实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计算机的目的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因此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太基础、太学术化,必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配以适当比例的基础理论并选取实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毕业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熟练掌握现代化实验技术和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既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热爱计算机实验教学、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淘汰率高,而计算机人才发展空间比较大,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岗位并不具有吸收人才的优势,因此学校和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智慧,以老带新,平时经常举行教研组的实验教学讨论会,提出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介绍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能尽快适应实验教学岗位。
(2) 教研相长
鼓励青年教师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把研究成果补充实验教学内容。鼓励青年教师不仅教好实验课程,而且要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理论水平和技能。
(3) 激励机制
鼓励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岗位上不断进取,把出国进修、国内交流、参与科研项目、教材编写、晋升机会等落实到为实验教学做出贡献的教师。鼓励年轻的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或攻读博士学位。这些举措使得年轻教师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稳定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5积极开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特别是计算机课程不作为高考的课程,因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巨大差别。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们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做法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体优化计算机实验教学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是:重视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普及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鼓励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我们在各门课程中还安排了课程设计、大作业和课外实验,由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安排分工和规划进度等。由于没有标准和现成的答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自行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撰写实验报告,最后还要小组答辩才能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空间。
为支持学生的研究创新实验,我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开放了工科楼3楼公用机房,为学生提供自由机时,由精通专业技术的教师指导。学院还建设了创新活动网站,为学生优秀作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以 “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新观念来组织教学。渗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创新人才尽我们的力量,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战德臣,孙大烈,张彦航.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0-43.
[2] 郭红.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2-27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Experiment Teaching With The Times
ZHAN Xiu-ju, LIU Xiu-feng, YAN Yan-hong, TANG Ding-y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City of Guangzhou, 510006, China)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1(a)-0116-04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experiment system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ZHANG Zhanrui FENG Suomin MA Yuantao ZHAO Ning
Pharmaceu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School of Pharmacy of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harmacy specialties, the construction guideline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was determined;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is system were drafted; a three-ti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consisting of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and designing experiment were constructed; a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ies was built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udents' enthusiasm for studying was aroused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were improv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So the construction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eaching.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mplement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由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组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药物剂型、科学评价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药品研发、质量评价及指导临床用药打下良好的基础[1]。为达这一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并重,由于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本课程时间较晚,所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实验教学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立足于药学类专业需求,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 构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体系的总体指导思想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验证、巩固和扩展理论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但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课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新时期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由于我院药学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一些医疗单位,故我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把握了这一大方向的基础上,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体系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具体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优化实验项目,精选实验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建设,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强化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进行高质量教材及配套实验教材的建设[2-4]。
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针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由两门独立的学科组成这一特点,确定实验体系应涵盖这两个学科的内容,即生物药剂学部分中有药物的溶出度实验、组织分布实验、血浆蛋白结合率等内容,药物动力学部分则开设了血药法和尿药法实验求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等内容。为逐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将实验体系分为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和设计性实验教学3个层次[5-8]。
2.1 实验项目的设置原则
2.1.1 实验项目应“新” 由于该实验体系的建立仍在摸索阶段,通过网络以及与兄弟院校的联系,根据确定的实验内容方向和层次需求,初步确定一些实验项目,合理设计实验,并在实验中融入新科学、新技术、新方法,来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有机会及时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实验研究,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2.1.2 实验内容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我院办学定位,坚持“为基层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适应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因此设定实验内容时针对临床需求和大家关注的药品安全问题,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1.3 实验课应密切联系理论课 实验课内容应能很好地配合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使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操作做到协调统一,故实验课的开设应充分注意到理论课的教学阶段。首先开设验证性实验,紧密衔接理论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在相关教学内容结束后开出,使实验课与理论课组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完成共同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课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强化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抓住每个操作步骤用理论知识点来解释每一步所做的原理,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再是茫然,而是对于每一步每一过程都了然于心。
2.2 综合、设计性实验体系
综合性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及相关课程的知识贯穿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将一些常规指标的测定及各种实验手段组合在一起,组成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完成的任务是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利用多种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如复方阿司匹林片剂的处方设计、工艺筛选及质量控制,使学生初步了解新药研发的过程,又将学过的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分析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设计性实验:以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并将所学的药学相关课程知识应用于实验的设计,由教师提出实验课题和研究项目,实验室提供条件,学生通过查阅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过程,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写出注意事项,最终完成从实验设计到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做出具有一定精度的测试结果,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科学地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2]。
3 新实验体系的实施
3.1 配套教材与大纲的建设
由于在我院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时间比较短,尚未建立系统的实验体系,建立并实施该实验体系需要依赖于一套好的实验教材,因此,编写一套高水平的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完善的基础。在参考兄弟院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教研室自行编写了实验教材。其中生物药剂学中包含实验3项,药动学包含实验3项,共6项实验,实验教材中将每一项实验的给药方法、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点、取样技巧等内容以图表等多种方式详尽罗列,图文并茂使学生能结合理论内容很快理解这些实验的目的及期望达到的目标。教研室所编写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内容详实、联系问题广泛,经多年使用广受学生好评,并得到同行认可。
除了一套好的实验教材,与此相匹配的还有相应的实验大纲,大纲明确每节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实验目标;重点内容是每节课的灵魂所在,既是教师要重点讲述的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消化理解的内容。实验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明确每节课的精髓及期望达到的目标,这样授课教师在内容讲述时都会将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明确的指出,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2 开放实验室
为配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顺利进行,使其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我院大胆开放实验室。于学期初根据教学安排制订开放时间表,拟定开放实验内容范围,采取预约登记的进行方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推动了学生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3.3 实验考核方法
根据我院课程要求,实验教学学时在40学时以下的不单独进行实践考试,那么实验考核的方式就是以实验报告的方式体现的,其中实验表现(30%)、实验报告(70%),学生们往往是根据实验讲义内容、依照老师的讲解一步步地做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后由老师批阅。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实验设备有限所以在进行实验分组时是8~10人一小组,再根据实验内容分步骤完成,最后统一进行数据处理,那么存在的问题就是这8~10个人的实验报告就是一样的,这样就难免出现一些学生偷懒,在实验过程中持观望态度不动手,最后照别人的实验报告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改革后,如果仅凭实验报告则无法客观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对实践考核采用多指标综合考核的方法,主要由考勤及操作(10%)、课堂提问(20%)、实验结果与报告(70%)这三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提问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新实验预习情况,另一部分是上次实验的总结与体会;实验报告则要求除了数据处理及结论之外,应有类似论文的讨论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突出了实验考核的重点,还可以全方位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和实践技能,在考核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实验的积极性[9-12],对于该实验体系的建立及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新实验体系的运行已取得初步成果
4.1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方法和结论提出质疑并有所思考,对实验中有些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授课老师检验后,部分科学合理的建议已向实验室提出并被采纳,充实了实验内容。同时设计性实验是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与挫折,允许学生实验失败,只是最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心得体会分析失败原因,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10]。
4.2 改进传统实验,逐步开发新实验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最初于2008年我院开设实验课,实验内容仅有3项,而且内容仅局限于生物药剂学这部分内容,药动学实验部分一直是个空白,为使本课程的实验更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本研究对传统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改进,在生物药剂学部分增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与竞争性研究一项,药动学部分通过预增加实验内容3项,随着实验内容的扩充,实验仪器设备随着更新换代,提高了实验水平,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本研究还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3 对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产生的新学科,对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程教学教师及实验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将这一领域中新的发展趋势纳入教学内容中,这样既保证学生接受了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又接触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前沿的发展动向。
5 新实验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把握契机,整体规划,体现了加强基础、突出特色、紧密结合临床的原则,使用了临床上和药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和方法,整合了实验室的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13]。通过教学实践,新实验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如:①实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根据预实验内容编写的,在学生实验中发现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仍需要进一步改进。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太先进,目前药动学计算软件有3P87/3P97,本研究尚未在实验过程中引入。③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还不够具体,如何准确地把握设计性实验的深广度是教师在设定实验题目时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④设计性实验具有模糊性、待定性及反常性等特点使实验经费预算困难增加,而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增加一部分经费投入。⑤由于实验人次数剧增,仪器设备接待能力明显不足。⑥多媒体软件辅助实验教学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
[参考文献]
[1] 王锐利,张淑秋,张丽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47-49.
[2] 成颖,刘道洲,刘苗.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标准的建立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55-757.
[3] 鲁茜,印晓星,吴云明.临床药学专业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262-264.
[4] 张青,徐群为,刘丽萍.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高生物药剂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76-778.
[5] 贾永艳,李民,祝侠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62-163.
[6] 赵永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医药指南,2011,9(25):356-357.
[7] 何纯莲,赵冰清,黄浩.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06,22(1):43-45.
[8] 宋英明,邹维,孙吉凤.《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79.
[9] 鞠爱霞,崔明宇,康宇红,等.创新性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2,25(3):430-431.
[10] 刘畅,韩翠艳,马晓星.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61-163.
[11] 赖玲.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4):276-277.
[12] 邹豪,鲁莹,陈琰,等.构建系统性药动学实验教学体系及实施体会[J].药学实践杂志,2007,25(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