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令人瞩目的发展
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从无到有,在机构布局、经营业绩和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取得了持续显著发展,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机构布局看,截至2011年末,已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252家分行及1家附属机构)、1家外资财务公司、94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09家代表处。目前,外资银行营业网点设置已逐步延伸至内陆省份及二、三线城市,在50个城市共建立了782家分支行服务网点,初步形成了连贯东、中、西部,有一定覆盖面的服务网络。
从经营业绩看,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业绩持续向好,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2011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达2.15万亿元,实现利润167亿元,整体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41%的低位,拨备覆盖率达255%;流动性比例大大高于监管标准,法人银行存贷比全部达标,资本充足率为18.83%。一些经营规模和实力不俗的综合性银行已开始崭露头角,有的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规模已与同期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大体相当。
从产品服务看,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由原来的单一业务品种逐步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特色化、立体化、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已达240多个。许多擅长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航空航运融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资产及财富管理、托管等业务的特色银行也找准定位,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以衍生产品交易为例,外资法人银行在衍生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仅次于大型商业银行。尊重商业选择、鼓励差异化经营是我们在引进外资银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各类型外资银行都能够在中国发掘业务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保持着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最近十年为例,十年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实现了19%的年均复合增长,2011年实现利润相当于十年前全部外资银行利润的十倍,资产利润率也提高了近一倍。放眼全球,能够维持这一增长水平是极难一见的,无论与其境外母行(或总行)相比,还是与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相比,其在华取得的业绩都十分亮丽,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冲击影响的局势下更显难得。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有质量的发展
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外资银行正逐步融入本土经济,它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强边远农村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建设。截至2011年末,外资银行已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设立了125个营业网点,并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了村镇银行,参与当地银行业竞争和金融服务环境改善。在“调结构,促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外资银行积极利用业务专长,为中小企业、新兴产业、进出口贸易等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截至2011年末,外资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境内企业贷款33.48%,超过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事实上,在华外资银行快速发展本身就是其本土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直接体现。从经营形式看,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占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87.82%。从本外币业务比重看,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占全部资产比例已达71%。从客户基础看,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客户数量过半,相关业务量稳步攀升。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外资银行本地管理资源投入持续加强,许多银行建立并完善了与本地发展策略相适应的管理职能、人员培养机制和系统支持能力,一些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还追加投入了27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本金/营运资金,显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对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坚定信心。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显示出进一步本土化的趋势。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与本土银行的双赢式发展
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和创新中飞速发展,外资银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初期,市场曾担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冲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外资银行带来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资银行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中资银行提升综合经营实力提供了压力和动力。通过股改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经营机制、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风险抵御能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更是大幅提升。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也为本土带来了丰富的产品、服务和业界良好实践,促使中国金融服务环境更趋成熟。例如,一些外资银行具有专长的进出口贸易、银团贷款、小企业金融和消费信贷等经验,在本土市场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的跟进和进一步创新,带动了中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银行间差异化经营格局也初步显露。
在有序竞争的同时,中、外资银行还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据了解,中、外资银行不仅在资金清算、信贷融资、跨境结算、金融市场业务等方面进行着广泛的合作,还积极通过战略协作共同开拓市场,联手推出金融服务。在母行层面,中、外资银行也相互为对方提供网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支持。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1、地理因素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如何布局是与其效益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然而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的外向度也较高,而内陆及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因而决定了外资银行在华设点的策略为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辐射之势。
而跨国企业的中国布局也相应地影响到外资银行的布局。由于珠三角地区集中了较多的港资和台资企业,故中小港资银行纷纷登陆深圳;上海为众多欧美企业的中国总部,因而大多欧美金融机构转战长三角。截止2004年底,进驻上海的外资银行分行最多,有46家,其次是深圳,有26家。
此外,在监管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外资银行已逐步进入中国东北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
2、政治法律因素
有利因素
根据最初签定的入世协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不断出台了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条例。如银监会2004年12月1日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业相关事项的公告》规定: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从13个增加到18个;外资银行只要在华合并报表是盈利的,他们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分行都可以取得申请人民币业务的资质;外资金融机构申请在华设立代表处的手续进一步简化,申请人可将申请资料直接报送银监会,同时抄报拟设机构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允许外资银行经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之后,按照相关的规定从事保险业务:将加快对外资银行设立同城支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及衍生产品等业务的审批,等等。
在混业经营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的大环境下,尽管金融混业目前在中国还为法律所不允许,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各金融业务及品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同金融部门间的业务合作及交叉伴随金融集团的发展逐渐显露山水,表明金融混业经营的限制政策已经有所松动,正如前述保险业务的放开,这对于有着成熟的混业经营经验背景的外资银行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
此外,近几年来,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及鼓励。外资银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这一快速且成本较低的方法+可以弥补其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本地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为2006年底以后全面经营国内零售业务做准备。对于目前尚未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外资银行更可通过参股该地区的中资银行以绕过有关经营地域的限制。虽然目前外资银行持股比例合计仅为25%,但对于一些股权分散的中资股份制银行来说,实际上外资银行已得到了发言权。
不利因素
入世过渡期内的保护政策使外资银行优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例如对外资银行营运资金的要求、新设分行申请人民币业务的要求、营运资金的30%以指定生息资产形式存在的要求、人民币业务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等。
3、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特有的社会结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及消费习惯。外资银行若要提高其在中国的认知度乃至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除了凭借其专业的金融人才及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外,还必须尽快融入本土的文化。因为金融产品离不开社会和市场的土壤,且须适应于这种土壤本身特有的文化及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素质的不断改善,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亦大幅提高。人们开始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也加深了对外资银行的认知度。根据2003年零点研究集团针对1235名金融资产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的认知调查,汇丰银行与花旗银行已经超过国内若干商业银行,分别排列第七及第八位,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交行及招行。
4、经济因素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国际环境下逆风飞扬,过去几年均保持着8%-9%左右的增长率,这一发展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速的两倍,更是发达国家平均增速的三倍,的确令世人瞩目。无论是跨国大型企业,还是国际金融集团,纷纷将中国视为投资的宝地。而随着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主办世博会,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将更为强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及国民财富亦得到不断的积累。目前的中国内地拥有超过20万亿人民币银行存款和超过6000亿美元的储备,这样的市场潜力对跨国私人银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根据中国社科院《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人民币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可见外资银行在中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科技因素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过去十年突飞猛进,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理念。一方面,信息技术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及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银行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只要在网络和通讯能够到达的地方,客户都能够享受银行提供的服务,而无需于银行营业时间亲身到营业厅排队等候办理业务。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与中资银行相比,在华外资银行有以下的优势及弱势:
1、优势
经营体制:外资银行有着较为完善及先进的经营体制,基本不承担“政策性”服务功能,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小。故其能够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而中资银行因体制原因,其目标往往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或只是完成既定的贷款任务。
风险控制:外资银行大多拥有一套完善及先进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因为他们深知:风险控制水平影响银行信誉,银行信誉最终又会反作用于银行利润。根据巴塞苎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Ratio)必须达到8%以上,为充分防范风险,许多外资银行将自身资本充足率的警戒线提高到10%以上。而部分中资银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甚至不足8%,风险控制能力及资产质量令人堪忧。
余融创新: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达40%:远远超过中资银行该项收入的占比3%,这表明外资银行业务多样化程度远远高于中资银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利率将逐步市场化,必然导致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国内银行如果不寻找其他利润增长点,则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而外资银行拥有母国成熟的混业经营的背景,较强的金融产品创新及衍生工具的运用能力,因而对利率收入依靠较少,有较强的利率风险承受能力。
专业入才:21世纪银行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银行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外资银行丰厚的报酬、公平的用人制度、良好的培训机制及工作环境等,不仅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人才,一定程度也造成了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而专业人才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优良客户的转移。
全球网络:外资银行拥有全球化的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地的分行资源利用起来,给客户(尤其是跨国企业、国内的外向型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
运作机制:外资很行有着良好的运作机制。无论人员录用、岗位分配、人才提拔、薪酬调整方面,还是拓展客户、开展业务方面,极少存在暗箱操作或拿回扣的情况,
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资银行。
2、弱势
营业网点:营业网点的局限性可称得上是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业务的致命软肋。受制于此,在吸收存款方面,外资银行根本无法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故其人民币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同业拆借而非存款。如此,一方面,由于拆借来的资金期限多为短期,因而对外资银行在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时的资金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同业拆借的利率大大高于存款利率,故增加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成本。虽然电子网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有限的劣势,但鉴于网上交易安全性的考虑,目前仍难以为广大中国民众所接受。
文化差异: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及居民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其对国情、文化的理解,几十年积累的人脉关系都是外资银行难以逾越的。而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及居民之间还需要建立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关系。此外,就职于外资银行的员工普遍归属感不强,银行之间员工的跳槽、挖角的情况时有发生,也说明外资银行应加强其在本地员工心目中的文化认同感。
三、结论
关键词: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因素
目前,中国虽然在2006年加入WTO后五年保护期结束后,对金融业进行了全面开放。但我国国内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银行业务品种、利率等干预较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必须以人民银行公布基准利率为纲,上下浮动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我国政府的金融监管存在国内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格局,政策制定标准不统一,金融业发展混业经营还需要时间,这些都导致了外资银行本土化过程中要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政策因素。
2.经济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国家投资步伐加快,这些都促使我国货币的M2水平大幅度增加,进而助推了我国银行的信贷和存款业务的双增长,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也达到了历史高点,这些良好的经济环境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而导致的持续通货膨胀,开始逐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虽然在2012年初进行了政策性微调而下调了二次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但高水平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同时我国在2005年7月实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外资进入我国资产缩水现象难以避免,加之我国资本市场从牛市转入熊市,加重了银行的贷款负担和风险,这些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理财意识不强,多将存银行做为唯一的现金保值增值方式,我国国内消费水平占收入水平比较低,同时保险等金融服务开展落后,这些都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流动资金,也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水平提高,据2012年统计显示,我国银行业在2011年成为获利最多的行业。这些传统的观念和国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于银行业发展十分有利。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市场的持续影响,以及投资对GDP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影响,“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促使我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社会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用记录体系和监管架构,而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对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的探讨
1.加快业务发展
目前,由于中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受到国家严格管制,使得银行的存款业务上基本处于同质化的局面。而政府性存款一般多放在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很难涉足。为突破发展瓶径,外资银行应加快业务发展,多渠道推动存款增长,学习较为领先的本土银行中存款业绩增长的方法和技巧,深度挖潜,提高现有客户的存款沉淀量。其次,要落实贷后评价,开发授信客户的存款资源,最大化的提高银行的存款水平。另一方面,要在稳健的前提下,加快公司贷款规模扩张,应建立起适用性较强的可变化的贷款审查审批体系,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采用分类贷款政策,同时要按照“一行一强”的行业授信指引,拓宽潜在的优势行业,并逐步发展成为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存贷政策的合作实现银企“双赢”的良性互动局面。再次,要完善产品体系,提高本土竞争力,要抓住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大好局面,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开发多项产品综合营销和增值服务。例如:开展对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的开发,对公司金融增值产品开发等等。
2.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外资银行本土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面对国内金融环境存在的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逐步不确定因素,其强化风险管理就显的更为重要。要辩证认识期限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在风险管理中吸取期限管理的合理因素,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在逾期贷款发生的时要客观分析,由于季节性销售和大额销售时间差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逾期贷款可以归入正常类或关注类。对于关注类的需要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再做判断,合理部分可以归入正常,如季节性销售,而不合理部分直接划入不良贷款部门。其次,要进行精细化风险管理。应针对中国本土市场的经营环境和金融体系特点,适当调整公司金融业务的信贷风险监控方式方法和标准,使本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更好地为本土化的经营发展服务。同时按照国内《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总体要求,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进一步细化,不断研制出更加符合中国金融实际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进而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3.建设本土企业文化和人才库
首先,要加强和本土企业文化的适配性管理,不断培植良好的本土经营文化。应深刻了解中国本土客户在经营行为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和价值观,顺应内地本土文化的思维惯性,并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在合作习惯、谈判风格、后续管理等软文化给予国内客户全新而亲切的感觉。在人才管理方面,应以“员工本土化、管理国际化”为目标,不断吸收国内外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加盟,并做好人才融合和培养工作,为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长远发展提供长足的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 发展前景 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关键词:跨国公司;独资化;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合作;竞争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035-04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国银行业进入后WTO时代,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境内不受地域和客户的限制开展人民币业务,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将在同一环境和条件下公平竞争。但是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外资银行的强大实力和多年全球化运作经验面前,中资银行短期内不可能获得绝对占据上风的竞争优势。双方虽然在同一环境内,但是并不在同一个起点上。同时,作为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我国政府的协助和支持。其多年在本土经营的网络和理念根深蒂固,是中国民众长期信赖和依靠的银行。显然在此方面,双方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相当明显,究竟如何处理双方的关系,中资银行又该在这样的对垒中如何摆放自己的位置,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是否能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合理地应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入侵和挑战,不仅能使在国内市场上垄断经营多年的中资银行在“鲶鱼效应”作用下开始关注更高效、更合理的发展途径,而且理智的应对思路和方案也有利于中资银行在未来合作与竞争共存的中国银行业市场上保持优势,站稳脚跟,也更有利于中资银行实施内部改革,提升内在竞争力,加速规模化,尽快走向世界,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集团。
此外双方和谐相处,还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和中国金融安全的稳定。能否处理好双方关系,将双方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积极贡献也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问题的提出
对于双方关系的问题,学界大致有两种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兵临城下,中资银行大敌当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坚决地固守阵地。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银行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不可阻挡,合作已成为必然,不如干脆摆出合作的架势,与外资银行一道重新洗牌,将目前国内的银行业市场重新分割,会使中资银行的实力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提升,扩大其市场份额。两种观点,一种是“主战”,另一种是“主和”,但无论哪种观点,其本质都在于如何使中资银行在面对外资银行挑战的情形下,尽快提升自身实力,维护中资银行利益。然而两种观点都对如何处理中外资银行关系考虑得过于片面,没有从外资银行作为跨国公司的特殊形式来分析其发展趋势,从而正确把握中资银行在处理对待外资银行的关系上究竟选择是合作还是竞争。
单纯的正面竞争是不明智的选择,那么如果选择全面合作又如何呢?双方的确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自己竞争所必需的优势,但是又有面临丧失各自固有优势的危险。并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也是不可避免的,双方在合作上也不会选择全面推进。
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双方的关系呢?
三、问题分析
(一)基于收益成本比较模型的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模式分析
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最终目的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保证风险最小化,因此分析跨国公司选择合资或合作还是独资市场进入模式,一般从成本和收益方面来考察。美国学者康垂克特(F.J.Contractor)和罗润积(P.Lorange),1991年提出了收益成本比较模式,全面地考察了决定合资或合作与独资选择的若干因素,其具体形式如下:
当[(R1+R2)+(C1+C2)]-[(R3+R4)+(C3+C4)]>(1-a)Π时,采用合资或合作方式;反之则采用独资方式。其中,R1、R2是合资或合作相对于独资所增加的直接与间接收益,R3、R4是合资或合作相对于独资所减少的直接与间接收益,C1、C2是合资或合作相对于独资所减少的直接与间接成本,C3、C4是合资或合作相对于独资所增加的直接与间接成本。(1-a)Π为合资或合作对方的利润分成。该模型表明,当合资或合作方式相对于独资方式所带来的净收益大于合资或合作对方的利润分成时,合资或合作方式优于独资方式,跨国公司获利,反之,实行独资方式对跨国公司更有利。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东道国企业对本土政策环境比较了解,跨国公司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关于东道国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竞争对手、产品的分销渠道以及原材料供应等信息,加上合资或合作方与当地政府比较熟悉,跨国公司就可以减少与政府间的行政摩擦,相对于独资企业来说,这些都是合资或合作企业所拥有的额外收益,即R1、R2。另一方面,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或合作,看中的就是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管理经验、国际性知名品牌以及其独特的产品,这些无形资产是跨国公司取得高额利润的优势所在,若采取合资或合作形式,东道国企业就可以通过边干边学、搭便车等形式逐渐掌握这些无形资产,因此可以说这些是合资或合作相对于独资所减少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也即R3、R4。C1、C2可以看成是合资或合作相对于独资所降低的风险成本。因为文化差异和东道国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增加企业进行投资的风险,采取合资或合作就可以减少这种风险,而独资的风险成本则很大。C3、C4可以认为是跨国公司采取合资或合作所提高的合作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合资或合作双方进行谈判所花的时间和金钱、管理上的冲突与摩擦、决策上的不一致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决策、生产、销售。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发展和东道国本身环境的变化,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例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经验越丰富,对东道国的市场越了解,R1、R2就会减少,合资或合作的优势就会削弱;当跨国公司改变其生产结构,生产更具特色、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时,采取独资或控股对其更有利。根据经验分析,跨国公司进入欧美发达国家时,一般直接采用独资方式,因为这些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大体相似,且与国际接轨,跨国公司比较熟悉;而他们进入发展中国家时,一般采用合资或合作――控股――独资这一逐步过渡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这些国家的市场环境不十分了解。模型中的R1、R2、R3、R4、C1、C2、C3、C4,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跨国公司在市场内发展过程中动态变化的。
(二)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模式数据分析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三种模式――合资、合作、独资方式的比重不断变化。中外合资实际投资比例经历了一个波动的过程,从1979年的15.57%到1987年的69.73%,再下降到2004年的27.89%。中外合作实际投资比例从1979年的84.2%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3.0%。独资实际投资比例从1979年的0.24%上升到69.11%。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模式逐渐倾向于独资。事实说明,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时间越长其独资化趋势越明显,这是因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拥有的可以使其独资化的资源越来越多,这也验证了收益成本模型的适用性。
(三)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战略历程及趋势
从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历程看,其发展战略一般为四步:
第一步,与中国企业建立贸易关系。通过国际贸易一方面加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另一方面开始试探性的投资,为以后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产品与市场基础。
第二步,建立生产基地。在中国通过独资建立分支机构或通过合作、合资、兼并收购等方式,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中国欲融入世界经济的愿望、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其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大幅度低成本生产从而适应其全球化战略。
第三步,建立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充分利用其在中国的生产基础,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中国作为其全球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其合作主要集中在销售渠道上,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增加其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
第四步,主导垄断。不断使用其创新产品及营销手段,将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而试图垄断或主导其所在行业的市场,形成垄断优势。
按投资方式外商在华实际直接投资情况
单位:万美元,百分比
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年1月-11 月)
目前多数跨国公司的战略已经发展到了第三步,将中国从“世界工厂”的观念转变到“世界市场”,充分认识到了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能力和中国的经济实力。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说明其欲加强对在华投资的控制权和在中国市场占领行业市场主导地位的意图。独资化倾向已证明跨国公司有足够的资源和经验独立经营。只有当其市场占有量达到了一定的份额时跨国公司才可能有信心独立经营,将各种优势从合资合作企业中收回,并入到独资企业中,这就证明了其处于第三阶段的后期,并将逐步向第四阶段即主导垄断阶段过渡。
(四)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模式变化验证了收益成本比较模型的适用性与正确性,外资银行是提供以货币为载体的并提供金融服务的跨国金融百货公司,属于服务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必然会体现在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上。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要经历建立贸易关系――建立生产基地――建立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主导垄断市场的战略历程,但外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这种特殊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其金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不可分离的,因而其进入中国的策略历程不可能从贸易开始,而是跳越一般跨国公司的前两个策略阶段,直接进入扩大市场份额的阶段。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跨国公司发展的策略历程来看,其必然期望进入主导垄断市场的策略阶段,因而其在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上也必然要体现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特征,即合作、合资、参股等模式发展到控股、独资的模式上。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合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外资银行增加R1、R2,减少C1、C2,其合资或合作获得的收益将远小于模型中不等号左边的部分,收益成本模型[(R1+R2)+(C1+C2)]-[(R3+R4)+(C3+C4)]>(1-a)Π成立,所以外资银行选择合资合作是必然的。但与跨国公司发展一样,外资银行的R1、R2、R3、R4、C1、C2、C3、C4也是在动态变化的。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合作一定会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即R3、R4增加。而当中资银行的实力不断增强,其谈判能力也会显著提高,合资与合作中的摩擦也会逐渐增多,C3、C4会增加。模型中不等号左边的部分会逐步缩小,合资、合作对外资银行来说就不再是必要手段了。
四、中资银行现阶段应采取的具体策略
以上的分析已经能充分说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策略过程,中资银行应充分认识到采取阶段性的措施来应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基础上与其竞争。长期来看,中资银行应该选择阶段性而不是从一而终的策略,首先选择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策略,在合作中保持竞争意识和观念,防止最终变成外资银行的傀儡和入侵中国金融市场的工具。随后在成熟的时机选择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策略。在目前情况下选择以合作为主才能真正从外资银行那里学到国际化的理念来培养自身竞争力,为后期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状态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与外资银行建立审慎的战略联盟
通过战略联盟,中资银行可以获得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合作时,不能因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盲目决定,而要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应该看欲参股的外资银行战略目标是否与自己一致;其次,要注意外资银行的性质,由于境外商业银行、境外投资银行和国际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战略目标存在差异,中资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外资银行;再次,对于合作双方由于国情不同而出现的非原则性问题,应本着的原则,但对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损害其他股东合法利益的要求应予以拒绝,不可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而降低标准、放弃原则。中资银行要明确战略合作的目的是最终实现长远的自我提升与飞跃,不是仅仅获得当前合作所得的利益而放弃后期的发展。
(二)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金融业开放的主要障碍在于银行体系中积聚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能否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既关系到中资银行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开放金融服务后国内银行能否应对国外银行的竞争问题。“中资银行应加强内部监管和制约机制、强化贷款评估、审查和监督机制,以保障贷款的安全,减少不良贷款发生的比例。在不良资产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合作要利用其成熟的处理方法,充分改善中资银行的资产结构。” 要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人事激励、业务流程、信息科技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有条件的银行尽快上市。2001年,中国银行成功地重组了香港中银集团。2003年底,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促其进行股份制改造。2004年9月21日建行股份挂牌,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内地和香港同时“A+H”上市,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中,中资银行要充分借鉴其混业经营和海外分支机构庞大的优势,顺利实现在海外上市与实力扩张。
(三)加强市场营销
中资银行营销战略的现实选择是: 以“精致”营销取代“粗放”营销;以“动态”营销取代“静态”营销; 以市场开发取代市场占有。首先,从各个角度进行市场细分,根据经济发展、客户需求、自身实力等因素选定和培育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其次,保住重点客户,在我国20%的人群占有约80%的银行储蓄,所以重点客户对银行的利润非常关键。在巩固国内客户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发挥外资银行海外机构众多的优势,将中资银行的营销触角渗透到海外市场,借助外资银行的实力建立在海外市场的经营网络。
(四)推动金融创新,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
能否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具有个性化产品的能力,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所在。中资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发零售业务;适时开展金融创新,推出市场需要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商品。
(五)提高信息技术在银行业中的运用
21世纪的金融业要求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中资银行已经在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国际金融行业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中资银行要在合作中谋求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协助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加快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以电子技术和信息为支撑的电子化银行系统,从而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银行业务网络化。
总之,中外资银行选择合作或者竞争的根本出发点是自身利益,即无论选择合作或者是竞争,都要获取最大化利益,这也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考虑的最基本问题。但是中资银行必须明确,合作的目的是学习、吸收外资银行积累的专业技术及银行业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在未来的20年,合作性竞争的局面将从目前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格局,逐渐转变为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状态。中资银行在抓住机遇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参与合作只是其次佳选择,最终还是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中资银行应逐步提升自身实力,锻造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有次序地先后以合作与竞争为重心,合理地选择合作或竞争策略才是最明智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蔡兴.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述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3).
[2]李文瑛.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发展历程、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9).
[3]祖强,曹慧.独资和控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倾向面面观[J].国际经济合作,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