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第1篇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城建工作的本质要求。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建工作的第一要务和本质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两宜城市建设”为发展定位,按照“南联北进,一体两翼”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沙河尽快融入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提供战略支撑。这一目标,鲜明地概括了我市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内涵,提出了在城市建设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具体措施。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现实要求。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沙河建设成为冀南重要的区域性现代化城市,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理性的选择。沙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就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我省建设沿海强省的战略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力争少走弯路、不走弯路,积极推进我市城市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抓住了我市城市建设问题的要害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大原则。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从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来看,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意识不深厚。我们的城区建设脱胎于乡村,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既未经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也没有现代城市理念的引导。直到上世纪末,仍停留在小城镇建设的阶段,缺乏城市的思考与城市的策划。对城乡二元结构缺乏深刻认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不强。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尚未形成现代城市文化氛围。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与现代化城市要求相去甚远,如城市路网系统,给排水、供气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低,城市废物处理水平尚未达到现代城市要求,公用设施系统完善任务也很艰巨。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性与文化中心、城市广场、休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城市特色不突出。城市的特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横向比较,我们的城市仍然缺乏特色。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形象的品牌价值认识不深刻,城市整体形象设计滞后。城市建筑缺乏个性,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城市生态环境不优,缺乏系统的策划和吸引人的亮点。在全省县级市当中,我们还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品牌。

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沙河现代化城市建设中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第2篇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在海绵城市里,一旦突发暴雨,所有的绿化带、水池、湿地都将发挥蓄水、净水的功能;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洗车、消防备用水源等。更通俗地说,海绵城市就要像海绵一样能吸附雨水,解决城市淹积水问题,还能将收集到的雨水释放利用,破解自然干旱难题,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目前,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通病的总体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韧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如今已成为全国城市工作重中之重。那么,海绵城市怎么建?治涝排水效果怎么样?暴雨是检验城市管理系统的特殊“试卷”。简单来说,就是要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当然,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市政工程,告别“逢雨即涝、雨后即旱”的任务十分艰巨,绝不能“就水论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哄而上,一蹴而就。要加强规划引导,统筹有序治理,系统建设海绵城市。

第一,要正确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和本质。尤其在海绵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一大热门的今天,各级决策者更要深刻理解海绵城市背后的内涵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不会再沦为新的形象工程,避免由此带来的新一轮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海绵城市是一种理念,旨在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本质上讲是对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重地表、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反思和修正,是一种人与土地、人与水的生态关系的回归。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是对简单、粗暴工程思维的反思。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绝不能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建设,警惕跟风投资。

第二,要科学制定规划,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各地制定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制定标准规范及其工程建设标准明细表和技术导则,科学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的根本目标,特别要防止挖湖堆山之类的新一轮“破坏性建设”。

第三,建议创办生态智库,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提升。通过收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前瞻性地研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相关“硬”标准。尤其要研究探讨特殊地理条件下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绿化建设的解决方案,加快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提高城市与人、城市与水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水运;长江经济带;长江航运

中图分类号:U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008-02

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把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放在了规划任务的首要位置,要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因此,充分发挥长江航运的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到长江航运建设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全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长江,是长江航务管理局加快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强航运支撑的重要举措。

1 坚持生态优先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根本要求

坚持生态优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是长江航运的永恒追求。今年1月在重庆调研时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他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充分彰显了总书记深邃的历史思考、宽广的战略眼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是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的行动指南,也为今后长江航运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基本遵循和前进方向。而随后出台的《规划纲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做了更加全面和精准的表述,更加细化和明确的任务,而且要求提出建立生态环境约束机制,列出了负面清单,划出了发展底线。

发展是主题,保护是前提。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这也是国家为什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要位置的根本所在。

长江航运在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比如推进生态航道建设,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航道建设、养护全过程,建设了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生态航道建管养体系。再如着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加强船舶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运输船舶,加强LNG、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这些都是促进航运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2 发挥长江航运的生态优势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长江航运具有投资省、运能大、成本低的经济优势和占地少、能耗小、排放低的生态优势。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和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长江航运对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沿江开发开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得一江清水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在国家战略中的主通道作用。长江是沟通东中西部的运输大动脉、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是与“一带一路”连接的纽带。在沿江各种运输方式中,长江航运的货运量居于首位,沿江所需85%的铁矿石、83%的电煤和8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中上游地区达90%以上)主要依靠长江航运来实现。在实施国家战略中,长江航运充分发挥了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的优势,为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航运服务,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提供坚强的航运保障。

二是在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中的主骨架作用。构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长江既是主轴、是核心,也是基本依托,有效发挥长江航运作用是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的基本前提。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长江航运干线全面建成高等级航道,航道通过能力大幅提升,船舶大型化、船型标准化趋势明显,港口枢纽功能进一步发挥,有力促进了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三是在沿江产业布局中的主支撑作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目前沿江地区是我国最富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目前聚集了全国500强企业中的近200家。要进一步发挥长江航运的比较优势,加强长江航运发展规划与沿江产业布局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的沟通衔接,发挥长江航运对吸引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的促进作用,支持沿江地方政府依托长江发展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支持沿江物流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多式联运的主枢纽作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以长江港口为枢纽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发展多式联运,发展现代物流。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布局和结构优化,努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有效满足需求,大力推动打通铁路、公路进港“最后一公里”,补齐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基调作用。长江航运以其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节约资源能源的绿色天然优势,代表和引领着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进实施“美丽长江”工程,坚持“法规推动、市场带动、技术驱动”,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推动形成航运绿色发展方式,更好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3 建设人水和谐美丽长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到决胜阶段,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正快速推进。长江航运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消除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过程论”“条件论”“短痛论”“难免论”等影响,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全力打造生态黄金水道,进一步扩大长江航运在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实施国家战略的能力与水平。

3.1 进一步提升航道船闸通航能力

加快实施一批重大航道治理工程,确保《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目标如期实现;着力推进航道建设、管理、养护手段向规范化、智能化转变,推动管养模式向预防性、主动型转变,贯彻落实好《航道法》,加强航道资源保护;对既有通航建筑物进一步挖潜提效,积极配合做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前期研究工作,力争尽快实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两坝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

3.2 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积极倡导长江航运“大安全”理念,把系统单位联合执法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同时强化与地方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的联系合作,形成整体合力;大力完善安全责任体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强化航运公司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船舶和船员监管、监管队伍与装备、应急设施和预案体系等五个方面建设,全面提升长江航运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互联网+安全”工作,提升安全风险辨识和防控能力。

3.3 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深化长江航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与沿江地方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涉水涉航等单位的交流合作机制,合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长江航运”行动计划,组织推进“云上长航”发展规划研究,打造立足长航局系统、面向全行业、关联沿江涉水部门的长江航运大数据体系;加强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3.4 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健全政策、法规、标准、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促进长江航运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航道”示范工程。加大建设项目环保投入力度,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促进长江航运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美丽长江”工程,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强化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3.5 进一步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第4篇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第5篇

生态社会主义即生态,是20世纪生态运动中产生的一个新思想、新流派。在西方各种各样的生态理论中,生态社会主义别具一格,它把生态学与结合起来,力图用理论阐释当下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为人类解决生存难题开创新的方法。生态社会主义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最初起始阶段,代表人物有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等。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阶段,其中代表人物有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等。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并成系统,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等观点极具代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丰富。每个阶段生态社会主义都有其特点。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一)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问题的原因首先,资本主义旨在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其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最大化的剩余价值,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就会产生经济危机,生态问题也相伴而生。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伴随着更为严峻的生态问题。其次,生态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全球化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生产扩大化为目标,尽可能的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对不发达国家实行生态掠夺,把高污染高浪费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全球化的过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尽先机,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生态问题也愈发严重。

(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高于人类;其二是技术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高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主宰。与这两种观点不同,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我们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它是立足于人们需要,能把社会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和谐统一。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绿色经济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的生态问题形势严峻,为此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合时宜,要进行完善,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的利用资源,把保护环境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谐的绿色经济,坚决杜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发展,要发展集约型高效率可循环的经济,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发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与社会主义关联起来,试图拓展一条既能减轻或者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能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道路。这对我国们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不论是顶层制度设计,还是具体内容实施落实,对于我国的建设发展都十分重要特别关键。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是五位一体相统一的表现。

(二)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树立危机意识一方面,当前我国人口多,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势必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这会给生态和自然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资源总数是一定的,我国人口多,人均量自然不足。更加严峻的是,我国的国情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应对我国人口的急速增长、资源不足和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有危机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这关乎子孙后代关乎国家未来。

(三)加强大众生态教育,提倡绿色生活生态社会主义者指出,人们幸福指数的标准并不是消费水平决定的,反之这种异化消费是人性的扭曲的一种表现。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它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一切要求。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更新老套过时的消费观念,用理性合理地方法使用自然资源,进一步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甚嚣尘上,混淆污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生活,追求绿色、和谐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