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发展的前景

银行发展的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发展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发展的前景

银行发展的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

银行发展的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 发展前景 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银行发展的前景范文第3篇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

银行发展的前景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59-01

摘 要 数字媒体是信息科学与媒体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数字媒体专业便是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应运而生的专业。随着我国数字媒体应用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每年在数字媒体领域缺少数十万的实用性人才。本文对数字音频与录制技术在高校音乐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电脑音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字音乐;音乐专业;电脑音乐;发展前景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发展。电脑音乐系统的不断完善及其在高校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既为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音乐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素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数字音频制作领域,除了作词、作曲创作工作外,还有诸如音效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配音、数字音频的编辑、数字音频的传输和存储、人声的润色和修复等制作工作,这些制作工作只要我们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和音频的物理、心理特性,掌握相应的普频处理软件的用法,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

2 电脑科技对音乐艺术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80年代初电脑音乐技术的兴起,给音乐领域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脑与各种带有MIDI接口的电子乐器和设备联合使用,使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开始了新时期的腾飞。在国内,演艺界和音乐录音公司利用MIDI设备和技术进行音乐表演和音乐制作,对音乐界产生了较大影响。90年代初,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引进了MIDI设备,成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开始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创作和研究,不断有新成果涌现。

90年代末,电脑音乐系统在全国各艺术院校逐渐普及,许多音乐教师购置了个人的电脑音乐系统,电脑音乐系统比以往更多地应用在教学、研究和创作之中。随着电脑音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效果及效益不断在拓宽音乐界及音乐教育界的认识,这些效果和效益在各级音乐教学、广播电视、音乐录制、音乐表演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是,在音乐制作方面依靠电脑和其他设备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拓展了人们的音乐传统观念和听觉。音乐艺术虽然是一门与科学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其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将得益于与电脑技术相关的科技,如:电脑音序软件、MIDI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MIDI设备、电脑和音乐软件的结合,构成了电脑音乐系统。

3 数字音频与录制制作方面的优势

模拟磁记录方式在音频领域的应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单声道录音、双声道立体录音,到复杂的多声道合成录音等,音响制作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同时磁记录方式在录制系统中的瓶颈效应亦显得非常突出,如磁记录方式记录的制品动态小、信噪比差等,尽管在技术上也采用了降噪、压缩等手段,使音质得到很大的改善,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今基于个人电脑基础上的电脑音乐系统不断完善和普及,不断地拓展着它的应用空间。受其影响,传统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将计算机的技术应用到音频领域,“数字音频工作站”这个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它的引人和应用实现了节目制作音频信号可视化和编辑制作的无损化,以磁记录为主构成的录制系统已渐渐被数字音频工作站替代。这是以计算机控制的硬盘为主要载体的非线性数字音频处理系统,由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数字音频处理器、软件功能模块、音源外设、存储器等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工作系统。 与传统录制系统相比,数字音频工作站更灵活、更先进,且操作也较简单。数字音频工作站由于是采用信号处理器采集音源,全部都是数字处理,当量化(bit)和采样频率一定时,很容易被其逼真、有穿透力的声音听吸引和震撼,这都是数字录音的功劳。时至今日,周围的大部分音像制品的录音都是以数字形式进行的。

4 利用电脑音乐系统改革高校和声课教学模式是发展的必然

面对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必须以较新的视角,对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要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整体思路,同时也需要以反映论为指引来揭示音乐学的基本视角,来了解音乐学活动的本质性,了解音乐创作论和接受论,运用大艺术的视野,推动我们走向音乐学理论研究的新的境地。突破原有边界,向综合交叉的新向方式推进的趋向,对数字化媒介下的音乐学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努力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回答,将数字媒介引导新媒体新音乐健康发展和快速繁荣,推进数字媒介音乐学本身的学理建构起到好的作用,推进整个音乐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其中之一就是要通过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升教学水平,并具体要求各高校在高校音乐技术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电脑音乐系统改进现存和声课程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的高校和声课教学模式必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及教师个体必须研究电脑时代一音乐教学中教与学的新规律,认识21世纪新的和声课教学模式。在各级院校,由于教学设备落后,音乐理沦课教师对电脑技术的掌握欠缺及对其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的影响还认识不深,导致存在教学资源陈旧、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空间难以拓展,教学方法难以突破等一系列问题。利用电脑音乐系统改革发展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更新和声课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逐步发展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学模式成为必须!

参考文献 

[1] 马达. 聚焦基础教育,深化高师音乐教改——“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J]. 人民音乐 , 2002,(05) 

银行发展的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体系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村镇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2006年末全面取消对外资银行在空间和业务上的限制,我国金融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严峻的挑战,如果缺乏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可能稳健的发展。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村镇银行的产生主要由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决定。

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大体上分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四个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服务的。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二元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把工业而不是农业看成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由于利润的导向,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都主动边缘化。新农村建设要求日趋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目前农户的贷款需求已不再是购买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部分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户和生产大户,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且数额较大,超出一般农业生产的数倍。农信社缺乏效率,竞争不足。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诞生前,农信社是农村市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加入WTO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信社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清,管理混乱,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不佳。此外,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少,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信社结算功能尚不完善,办理结算的方式和汇兑时间均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农信社的内部管理及开展业务的电子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运行的需要。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障碍和困境

(1)发起行问题。目前村镇银行的发起主体也就是商业银行对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使得组建村镇银行的速度正有所减缓。而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发起人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论各界和实业界都倡议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主体列入其中。譬如现在颇受关注的小额信贷公司转制,由于村镇银行的发起行持股规定,将导致公司股权将拱手让人,阻挡了小贷公司转制热情,不利于形成一批真正的“草根”银行。

(2)接入问题。村镇银行至今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国内结算行号难,致使无法实现在央行开户提现和同业结算,企业资金结算渠道不畅,对公结算业务受限。银行汇票业务只能通过借助别的银行的平台来进行,完成一个支付结算就会产生时滞。现在也有少数村镇银行解决了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大型商业银行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最新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文件规定:“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是,这个文件并没有明确符合条件到底有哪些。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23).

[2]蒋桂波,闻一文.尤努斯“乡村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