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机械设备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204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机械行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正由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进行转变,机械设备的维修能够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节约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因此,机械设备维修在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和转变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机械设备维修专业能够有效满足我国机械发展市场的需求,为机械行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为探索我国机械设备维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有效途径,首先对我国机械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
1 机械设备维修行业现状的评价分析
首先,从我国机械维修行业的起步时间来看明显晚于发达国家,导致对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得较晚。其次,由于目前经济技术发展迅速、机械设备技术的更新较快,对维修人员维修技术及知识更新的要求较高。除此之外,我国的机械维修缺乏合理的维修制度和先进的维修管理方法。以上我国机械维修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导致我国相关的机械维修人员短缺,尤其是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维修人才及其缺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2 国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本文中分别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机械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课程设置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教学模式及教学改革均已职业行动为导向,以此来培养跟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型人才。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提出了技术与继续教育的概念,即学生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力,在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中通过学习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3 教育现状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关于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教学工作,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创新的阶段。大多数高校已经能够认识到传统教育中的缺陷和不足,重新确定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但是依旧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教学主体上,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仍旧以传统的“授业解惑”观念为主导,将传播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较为单一,学生以“听”和“记”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相关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除此之外,考核方式仍旧以传统的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对书面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学生很难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缺乏足够的技能和经验储备,从而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快速适应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
4 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首先,借鉴国外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
其次,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强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
然后,增加校企合作,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缺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补充。增加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经验,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对接。
最后,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用综合型评价取代传统的理论知识型评价。将传统的书面考试更改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以提高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适应力。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借鉴国外高校关于类似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对我国当前高校机械设备维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存在的发展漏洞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以探索我国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新模式,旨在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我国机械设备维修行业发展、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的专业型机械设备维修人才,为我国高校教育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机械设备维修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河水,徐厚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3):20-22.
[2]刘震东,王立萍,游佳伟,宛宇,李爱华,朴景威.机械设备维修工程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7(01):19-22.
[3]江辉.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模式研发[D].西华大学,2014.
【关键词】设置形式;设置特色;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也发展迅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改进。这其中,课程设置改革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课程设置的观摩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其灵活多变,考核多样等设置特点,对比我国现实国情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引发了一些思考,获得了一点启示。
一、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陈旧
我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仍然沿用或借鉴普通本科的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补充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联系的新知识、新经验。其次,相关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程度不充分,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及实训条件不足。另外,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衔接不上,严重影地响了学生对相关证书的获取,使学生与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相距甚远,最终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二)校企合作虚设
学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合作下的教学规划匮乏。在教育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企业参与的现象并不多见;二是校企实训合作不充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有些流于形式,缺乏实训计划的指导,有的由于专业本身特殊性,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训,而不得不另寻他家勉强的完成实训任务,实训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三是企业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服务于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双赢的模式由于政府缺乏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加上观念的影响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形同虚设。
(三)院校之间课程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采用各自为阵,课程设置的重复增多,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学校对校际间协调的意识淡薄,对于生源的竞争多于课程建设合作;二是协调机制不健全,同一经济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高职院校,由于生存竞争,导致现有的交往仍是相互设防,很难组织统一的高职课程协调机构。
(四)评估体系单一
我国的高职课程设置评估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缺少企业的参与,导致评估主体的单一及过程单一,缺少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
二、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
(一)课程设置的理念及培训对象
TAFE的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社区需求开设的,其中有金融、银行、贸易、商业、信息工程、建筑、旅游、烹饪、缝纫、营销、娱乐、汽修、交通运输、媒体、艺术、室内装潢等,范围之广是任何培训团体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可注册的课程达近千种。每年可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提供约450门课程进行选修,每年有56000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国家的学生在TAFE注册。课程设置随着行业需求进行削减或增设,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行业接受,此课程马上停止。课程评估分三个层次进行:课程委员会,注册委员会,国际标准。TAFE还可依据各行业制定的职业标准和相应的培训标准,派人与企业内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经公司认可后,由TAFE照此实施。行业咨询委员会ITAB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TAFE管理的权威机构,也是澳大利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机构,行业咨询委员会参与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同时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负责教学质量评估,提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看法和建议,向TAFE学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依据,行业的主导作用是TAFE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TAFE培训对象包括:中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在职人员和非在职人员、残疾人、少数民族、留学生。培训方式有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行业培训。培训对象和方式的多样化为TAFE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二)课程设置形式
TAFE课程从几小时的短期课程到三年的全日制课程均有,所学课程与实际工作职业技能紧密相连,这些课程大多是根据社会经济和商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工业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开发制定,以确保提供最新的培训,极大地方便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TAFE的课程安排既有阶段性的又有可连续性的,学员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可以通过学分的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提高个人品位等方面自由选择;TAFE课程与澳洲大多数大学学位课程衔接,某些TAFE课程的学分经过权威部门的评估,以后可直接转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分,即承认已修的课程,学分可以转移,可允许优秀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更高级别的大学课程。机动的课程设置形式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前往TAFE就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特色
TAFE的课程设置特色是以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s)为职教框架,每个专业配备一个培训包。培训包具有国家级的权威性,是政府组织,由政府官员、企业家、行业协会专家、TAFE学院著名学者共同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及培训框架、认证框架和国家资格认证标准,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批准后颁发。培训涵盖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教学文件,涉及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资格、资源、课程、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技能要求、质量标准、评价手段等,所有学院均按培训包的要求进行教学。培训包的课程开发有明确和严格的依据,主要由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ITAB)制定的,以行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为依据,必须在VET权威认证机构获得认证和注册。课程以模块组构成,包括必修课模块组和选修课模块组;以核心技能进行模块组合,每个核心技能模块再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模块推进教学。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为与时俱进,培训包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它有一定的有效期,期限到了,必须对它进行整体更新,重新评估,修订标准,否则将失去使用资格。培训包必须根据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灵活性、实用性及先进性,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国家经济发展护航。
(四)相关资格认证
澳大利亚政府以各行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等级的技术要求标准为依据,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规范就业市场、证书、学位、学历和职业岗位要求,国家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是由八级能力水平构成的能力标准体系(ASF),规定只有取得TAFE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即使是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须取得TAFE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就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体系,职教领域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能力标准,教育界与产业界采用统一的能力标准和证书体制,TAFE学院所举办的各种课程均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承认,学员按教学计划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澳大利亚政府给予承认,同时获得所有英联邦国家的认可。
(五)教材选择
课程设置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等设置的,教师根据联邦政府国家培训管理局和州教育培训部总体规划及评估内容和标准选择教材,调整教学内容。这给各学院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学制和学习时间都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能力培训是TAFE职业培训体系的主要特色,其培养目标不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理论知识,而是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做什么,所以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考评,而更注重实践考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考试一般为现场实际操作,评估者根据其效度、速度、操作中的应变能力等进行全面审核和评估,所以评估过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三、TAFE课程设置给我们的启示
(一)强化企业行会意识
由政府部门出台政策,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项政府行为,由有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召集相关的企业、行会专业人士及院校专家共同筹划,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内容,以确保其先进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政府的行政介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规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产生。依靠企业,配合企业,形成校企间的优势互补,产教间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出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发挥各骨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将企业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真刀真枪的演练场所,为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工程服务。跨企业的职教培训中心也应该面向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组织企业联办或行业社团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教发展途径。
(二)优化专业课程,推行核心技能模块组合教学
为避免出现本科压缩版的课程设置,高职教育要打破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学术性和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从职业岗位需要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如何实施课程设置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技能模块组合构成课程体系是TAFE教学包的特色之一,此模块组合教学对我们进行优化课程设置颇有借鉴价值。专业课程设置应紧扣职业技能需求进行课程组合,以核心技能模块为单位,每项核心技能模块可由分技能组成,分技能还可按需再分为细分技能。各层次的技能配有对应的系列课程。技能模块组合包含两方面,其一,选择适当的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其二,把一门学科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选择其中适当的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核心技能模块组合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制缩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主导,保证了学生在两或三年的学制里掌握岗位必需的技能。
(三)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
教学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具体内容和安排及教学的评定标准应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跟上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步伐,切实满足就业的现实需要。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是需要上至政府职能部门下至教学一线的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的一件工程。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上把好关,掌好舵,企业行会和相关教学部门积极建言献策,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并能根据市场的风云变化和学生的切实需求灵活机动的调整课程设置结构,相信成功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也必将为高职教育整体的蓬勃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2005.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
陈伟(1980-11)性别:女 籍贯:安徽淮南 现供职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媒介经济
关键词:机械设备;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q016.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31-01
1 前言
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是企业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产品的制造,还是新技术的实施,都要有新的机械设备的支持。使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科学,合理,规范地展开,促进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过程展开讨论,由于在国民经济中,产品生产类设备占有很大比重,本文的讨论就主要针对此类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
2 机械设计的过程
2.1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归纳起来讲,就是根据用途和实际需要,设计研发出能有效地实现一种或多种功能的机械装备,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机械设备设计研发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2.2.1 需求申请: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首先必须有需求,由需求者提出申请。
2.2.2 需求的确认: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必须由主管部门或领导确认并批准。
2.2.3设计研发任务书的下达: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被确认批准后,必须将需求申请中的具体要求细化成设计研发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使设计研发者明确任务及目标,便于组织实施,并将任务书下达到承担任务的部门。
2.2.4组建设计研发项目组:承担设计研发任务的部门收到设计研发任务书后,应根据任务书的内容、要求,选配适当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设计研发项目组,并明确项目组成员的各自责任。
2.2.5初步确定方案:设计研发项目组根据设计任务书,组织对设计研发方案的讨论,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方案。如果是大型或成套的机械设备,应先进行小样机或关键功能部件的方案设计。
2.2.6方案草图的设计(形成总图及部分主要部件图):根据初步拟定的方案,有关人员进行相关部分的草图设计。
2.2.7设计方案草图的评审:设计草图完成后,项目组应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展开评审,对方案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部分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讨,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修改方案。
2.2.8方案修改、正式设计:根据修改方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并开展正式设计。
2.2.9图纸审核、批准:设计完成后,由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出图。
2.2.10交付加工制造:图纸设计完成后,交付加工单位加工制造之前,要与加工制造单位针对图纸做深入沟通,对图纸上的一些疑问进行磋商,确保加工制造单位对设计思路和要求有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便于施工。
2.2.11跟踪加工制造过程:图纸交付加工后,设计人员应与加工制造单位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及时了解加工进度及遇到的问题,除了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外,还应对问题做好详细记录,以备今后查阅和参考。
2.2.12机械设备的验收: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完成后,设计人员应到加工制造单位进行设备验收,尽可能让机械设备进行连续试运转,观察其运行动作和可靠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发现问题要求加工制造单位及时纠正。验收合格后,方能允许发货,以避免设备到达安装场地后发现问题难以处理。
2.2.13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设备到达安装现场后,设计人员应亲临现场,对设备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和技术指导,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既很重要也非常必要。可以说,安装、调试阶段的工作质量,对机械设备的最终使用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14试产鉴定: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设计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共同组织机械设备的试产,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达到使用要求,交付使用;如未达到要求,需找到原因,采取措施,修正调试后再行试产,直至满足要求。如果是小样机或关键部件的研制,此步骤完成后,应当对此前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并提出中试设备的改进设计方案,进入新一轮中试设备的研制。如果有必要,也可再进行一轮样机及关键部件研制试验。
2.2.15交付使用:机械设备试产达标后,设计人员必须整理出机械设备操作、工艺、维护的相关图纸和资料交付使用部门,并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机械设备才能正式交付使用。
3 设计研发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上述设计研发程序的执行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都应正确把握方法,确保设计研发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别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研制阶段的工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制阶段是设计方案实现的基础阶段,机械设备制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取得设计的预期效果,甚至影响到设备能否正常使用。在此阶段,除了制造加工的承担单位应当注意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合理安排制造工艺外,还应当加强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沟通。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经常关心制造过程的情况,与制造者共同商讨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法,并虚心听取制造现场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零件结构、加工精度等做适当的调整。切不可认为:制造加工只是制造加工单位的事,与设计者无关;能否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加工,也都是制造加工者自己的事。机械设备的设计者应当知道,对于制造能力、加工手段和加工工艺,制造加工单位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许多意见和建议,甚至判断,是很有价值的,有时是决定性的。
【关键词】机械设备;设计;问题
1 前言
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是企业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产品的制造,还是新技术的实施,都要有新的机械设备的支持。使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科学,合理,规范地展开,促进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过程展开讨论,由于在国民经济中,产品生产类设备占有很大比重,本文的讨论就主要针对此类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
2 机械设计的过程
2.1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归纳起来讲,就是根据用途和实际需要,设计研发出能有效地实现一种或多种功能的机械装备,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机械设备设计研发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2.2.1 需求申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首先必须有需求,由需求者提出申请。
2.2.2 需求的确认: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必须由主管部门或领导确认并批准。
2.2.3 设计研发任务书的下达: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被确认批准后,必须将需求申请中的具体要求细化成设计研发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使设计研发者明确任务及目标,便于组织实施,并将任务书下达到承担任务的部门。
2.2.4 组建设计研发项目组:承担设计研发任务的部门收到设计研发任务书后,应根据任务书的内容、要求,选配适当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设计研发项目组,并明确项目组成员的各自责任。
2.2.5 初步确定方案:设计研发项目组根据设计任务书,组织对设计研发方案的讨论,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方案。如果是大型或成套的机械设备,应先进行小样机或关键功能部件的方案设计。
2.2.6 方案草图的设计(形成总图及部分主要部件图):根据初步拟定的方案,有关人员进行相关部分的草图设计。
2.2.7 设计方案草图的评审:设计草图完成后,项目组应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展开评审,对方案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部分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讨,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修改方案。
2.2.8 方案修改、正式设计:根据修改方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并开展正式设计。
2.2.9 图纸审核、批准:设计完成后,由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出图。
2.2.10 交付加工制造:图纸设计完成后,交付加工单位加工制造之前,要与加工制造单位针对图纸做深入沟通,对图纸上的一些疑问进行磋商,确保加工制造单位对设计思路和要求有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便于施工。
2.2.11 跟踪加工制造过程:图纸交付加工后,设计人员应与加工制造单位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及时了解加工进度及遇到的问题,除了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外,还应对问题做好详细记录,以备今后查阅和参考。
2.2.12 机械设备的验收: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完成后,设计人员应到加工制造单位进行设备验收,尽可能让机械设备进行连续试运转,观察其运行动作和可靠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发现问题要求加工制造单位及时纠正。验收合格后,方能允许发货,以避免设备到达安装场地后发现问题难以处理。
2.2.13 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设备到达安装现场后,设计人员应亲临现场,对设备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和技术指导,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既很重要也非常必要。可以说,安装、调试阶段的工作质量,对机械设备的最终使用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14 试产鉴定: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设计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共同组织机械设备的试产,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达到使用要求,交付使用;如未达到要求,需找到原因,采取措施,修正调试后再行试产,直至满足要求。如果是小样机或关键部件的研制,此步骤完成后,应当对此前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并提出中试设备的改进设计方案,进入新一轮中试设备的研制。如果有必要,也可再进行一轮样机及关键部件研制试验。
2.2.15 交付使用:机械设备试产达标后,设计人员必须整理出机械设备操作、工艺、维护的相关图纸和资料交付使用部门,并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机械设备才能正式交付使用。
3 设计研发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上述设计研发程序的执行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都应正确把握方法,确保设计研发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别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研制阶段的工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制阶段是设计方案实现的基础阶段,机械设备制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取得设计的预期效果,甚至影响到设备能否正常使用。在此阶段,除了制造加工的承担单位应当注意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合理安排制造工艺外,还应当加强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沟通。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经常关心制造过程的情况,与制造者共同商讨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法,并虚心听取制造现场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零件结构、加工精度等做适当的调整。切不可认为:制造加工只是制造加工单位的事,与设计者无关;能否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加工,也都是制造加工者自己的事。机械设备的设计者应当知道,对于制造能力、加工手段和加工工艺,制造加工单位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许多意见和建议,甚至判断,是很有价值的,有时是决定性的。
3.2 安装调试使用阶段的工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阶段是设计研制过程的最后阶段,设计研制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效果如何,在此阶段能见分晓。在此阶段,设计人员一定要亲临施工现场,对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控,及时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这一阶段也是设计人员积累经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佳阶段。机械设备设计的合理与否,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和可能,都可以通过该阶段的工作获得答案和信息。对设计人员设计水平、处理现场问题能力的提高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安装、调试结束后,紧跟着要进行试产鉴定,通过设备实际使用效果的评价或产品质量的检验,确定机械设备是否达到使用要求。鉴定通过后,必须尽快整理出与使用、操作、维护相关的机械设备的各种说明、图纸等技术资料,对操作工及维修工进行培训。同时,要注意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员工培训完成、所有必须的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并交付机械设备使用部门后,机械设备便可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世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天津大学出版社
[2]李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天津大学出版社
[3]刘心松、朱鹰,容错并行处理系统结构研究.计算机应用,2008(1)
[4]周静伟.改革生产实习模式,促进实践能力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3.(1):51-53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执行器研发动力和力量相对不足,技术现状相对滞后。突出体现在产品的互换性和配套中间产品的缺乏,比较先进的产品又不易配套。当污水处理工艺创新需要自动控制技术改造升级实现工艺过程、目标时,往往因此不易实现。产品多样化带来的问题。国内污水处理机械设备生产家众多,鱼龙混杂,非标设备的不规范、标准设备的标准不完善、国内与国外标准的不接轨使同类产品规格不统一、配套产品不通用、技术性能差距大。
跟踪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创新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同步设计制造机械设备,满足污水处理工艺过程对过程机械设备自动控制的要求;并以此引领城镇污水处理过程机械设备研发方向。制定产品专业自动化控制标准。应先制定行业专业推荐性标准,在此实施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修改为强制性标准。由于利益冲突和生产企业现状,近期很难制定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标准应包括:
(1)与国际标准接轨;
(2)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制造与产品的模块化;
(3)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调节机构与执行机构的配套及产品;
(4)污水处理机械设备产品机电一体化的特殊要求。设计制造污水处理机械设备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污水处理工艺对机械设备自动控制的选用更加宽泛,可以像积木一样组合符合工艺要求的机械设备及其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