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专、兼职机构和个人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规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基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提高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基层保险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真分析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实施新的竞争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这些变化也相应地带来了寿险公司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的改变,而寿险公司也只有适应了这种改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面对成熟的市场、理性的保险消费群体,寿险公司只有走专业化的营销路线才是理性选择,即建立起稳健、高效、具有专业投资理财知识、高尚职业道德的营销团队。而建立这样专业化营销团队的基础是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

与之相适应,寿险公司培训的理性选择策略是:

策略一:科学的培训体系是培训工作的基础

广义的培训不仅包括培训的执行、实施,还包括培训实施的规划;而狭义的培训仅指对培训工作的实施。成功的培训一定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的,但是目前多数寿险公司的培训工作只是看到了培训狭义的一面,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增员的人多了,开一期人资格考试培训班;通过考试的人多了,举办新人入司培训班;高级营销主管要求培训了,就临时找讲师培训几天。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就更谈不到培训的效果,只要参加培训的人感觉到讲得还算精彩,也就算达到培训目的了。这种缺乏计划性和衔接性“强心剂”式的培训,既浪费了培训资源也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寿险营销是一个涉及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税收、社会保障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交礼仪等多学科的专业性工作。如何教会没有销售经验的人销售寿险这种“无形”的金融产品,如何让低绩效的业务员提高销售业绩,让高绩效的业务精英保持成绩,不断有所突破,以及如何发展壮大团队,增强团队凝聚力等都是培训应该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及如何培养寿险公司自己的讲师队伍也是寿险公司培训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寿险公司应结合自身企业文化、地域特点、业务员文化素质等因素逐步建立起包含上述内容的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培训课程的安排,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训体系的构思、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发、培训实施及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等。

中国人寿深圳分公司在三年内建立起的集教育训练为一体、制式与非制式相结合的“人教育训练”培训体系,是适合我国寿险业发展现状的科学培训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大陆正处于一个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高峰。这些外资公司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也有成熟的培训经验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但是中国的市场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尽快完成培训体系的本土化是成功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

策略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培训实施的前提

如讲师管理考核制度、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兼职讲师报酬及考核管理制度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培训体系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另外培训体系是与业务员晋升考核体系相配合实施的,因此营销部门和培训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策略三:高素质的讲师队伍是培训的关键

讲师是培训课程的灵魂,所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讲师队伍是寿险公司顺利实施培训工作的关键。建立讲师队伍应遵循的原则:

专兼职相结合原则。专职讲师作为公司员工,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比较高,对公司的文化和理念都有深透的理解,而且平时的工作全部围绕培训。所以,高素质的专职讲师队伍是寿险公司培训课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来源于营销一线的兼职讲师,具有丰富的营销经验和突出的业绩表现,而他们的课往往有其独特的经验和技巧。对这些课程进行挖掘、整理、完善和提升,使之标准化、制度化成为寿险培训不可或缺的资源。所以,兼职讲师的参与是保持培训生机活力、紧密联系市场的保证。在专、兼职讲师工作的安排上应本着“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专、兼职讲师各自优势,保持信息畅通和有序合作。

自给自足与合理借鉴相结合原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现象在各个行业都存在,目前仍然有许多寿险公司的培训工作主要依赖外部力量。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从外部寻求培训资源,而不是从内部开发培训资源。实际上,随着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客户需求的差异化,寿险培训已经没有可以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了,只有在特定时期为特定对象开发的特定培训内容才能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因此本公司的讲师根据本公司的情况及对营销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出的课程才能真正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所以,我认为寿险公司初级及中级培训一定要做到“自给自足”。海外的寿险市场和培训尽管成熟,但是和国内的市场距离太远,海外讲师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市场和业务员的问题和心态,自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选拔与培训相结合原则。寿险公司可以通过选拔方式找自己需要的培训人才,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有发展前途的讲师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和能力,重新适合公司长远发展的要求。

一专多能原则。培养专业投资理财顾问,寿险公司提供的培训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训。因此寿险公司在选择讲师人才时不要单纯地强调营销经验。只有具有高素质、一专多能的讲师才能适应今后寿险公司全方位的培训需要。

动态管理原则。在讲师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不要

仅仅着眼于眼前,也应该和寿险公司的管理人才一样要有所储备。人才是一个寿险公司最根本、最主要的竞争优势,着眼于提高讲师的素质,正是提高营销队伍素质、保证培训质量的明智选择。

策略四: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要做好培训工作,不仅要有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认认真真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培训工作才不至于“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部分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拓展时,盲目的追求保费规模、机构数目等指标,反而忽视了保险公司经营最为核心的部分———业务结构管理。如非车险业务和车险业务的占比失衡、承保险别之间结构的不合理等。上述不合理的业务结构带来的是中小保险公司风险损失率的不断上升,承保利润的不断下降,理赔和客户服务压力的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公司高层决策者在决策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以及保险专业知识的匮乏,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业务价值的实现和公司经营成果。作为保险公司的命脉,业务销售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销售能力提高,保险公司才能获取足够多的保费收入来进行企业的日常运营。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设立早、资金和实力雄厚,因此拥有绝对性的销售资源,包括:广阔覆盖的机构网点、长期合作的保险渠道,以及参与设立的新兴销售渠道———电销、网销。相较而言,中小型保险公司在这一方面则存在着绝对弱势,无法与之匹敌。

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由于保费规模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因此尽管其机构和人员众多,但依然可以通过保费规模的分摊,将公司的整体固定成本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而对于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来说,有限的保费规模很难对其固定成本进行分摊,因而其固定成本率往往是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的1.5~3倍。由于中小保险公司具有业务规模小、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无法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规划等问题,很难留住专业人才。即使是公司自行培养的人才,虽然初始忠诚度较高,但技能和经验成熟后,在大公司有竞争力的工作职位和优厚的福利待遇的吸引下,也很容易流失。

中小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恰当的公司发展战略,并且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虽然在与大型保险公相比,中小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但中小保险公司仍具有相当的局部资源优势。因此,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是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在制定决策和发展战略时首要确定的关键点。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市场仍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带”,中小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空白点来增强自身竞争力,成为特定服务和特定客户群的“首选”。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选择恰当的文化发展方向;二是以四个“核心”———“维护股东权益、维护消费者权限、合规经营、效益发展”出发,创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三是既要注重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外部的舆论与监督,重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声音与意见。

中小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地域特点和股东关系的资源优势,量身打造具有各自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不盲目的追求“大而全”的经营思路,专注部分目标领域或市场,走专业化的特色道路,从而最终实现从“模仿者”到“创新者”、“革新者”的转变。效益和利润是企业维持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保险公司更应该注重业务的“精耕细作”。一是重视业务经营数据,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对业务数据的分析和观察能力,为业务政策和业务方向提供准确的支持和判断;二是重视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定期或随时业务质量监控情况;三是加强业务来源分析,准确了解业务来源的情况,包括各类、经纪,以及销售团队;四加强市场关注度,包括监管部门和同业公司的动态,对于影响业务发展的重要事件要及时了解、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现在的保险市场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学会站在消费者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生存的法则,也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小保险公司应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同时从内部入手,提高全员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水平。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完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起健全、具有充分吸引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包括:加强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完善保险公司的长期人才激励机制和培训平台,完善人才引进与储备机制;健全以合规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设计科学的薪酬方案,强化战略性薪酬决策。其次保险公司需要完善内部培训制度,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做好保险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建立并完善人才成长长效机制,完善培训规划。(本文作者:王江平 单位: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人;管理模式;团队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6-0077-03

一、两种寿险营销模式下的保险人管理

(一)个人寿险营销模式

我国现行的个人寿险营销模式是1992年友邦保险引进国内的,这种运用激励和血缘纽带调动潜能的寿险产品营销模式没有经过任何调整和修改,迅速取代了当时中国寿险市场实行的工资、福利加提成的销售模式。该模式在没有增加保险公司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将营销员的收入直接与其业绩挂钩,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营销员销售保单和发展新业务员的积极性,从而为保险公司带来远高于员工制销售模式的产能。这种营销模式成就了我国的保险行业,使得我国寿险营销十多年来超常规发展。

在承认个人营销模式为中国寿险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下个人营销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业务合同,保险人按业绩抽取佣金,公司不为其提供底薪,不提供福利和保障。在这种制度设计下,保险公司和人仅仅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人缺乏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深度归属感,极容易产生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利益的行为,如保险人短期行为、误导行为严重,违规事件频频发生,人队伍脱落率居高不下等,影响和破坏了保险企业的形象和长远发展。

(二)探索中的员工制营销模式

2004年7月9日和12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先后在云南和重庆两地挂牌成立两家保险公司,原个人营销员成为公司的专业销售人员,成为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拥有固定底薪、正式的劳动合同和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保障。该模式使得营销员对保险公司有归属感,在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不仅可以调动个人潜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而且可以安心在企业长期服务,对于寿险保单的保全和稳定客户具有重要作用。

但如果企业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在大幅度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营销人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企业的保单增长率。

二、影响保险人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通过对上述两种模式分析发现,它们对保险人的管理均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有目前仍无法克服的缺陷。我们急切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保险人管理模式。要选择的保险人管理模式,必须能保障其运行的效率和可行性。对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各种要素如何影响保险人管理模式的选择:

1.保险人的动力。制度的制定必须保障保险人有足够的营销动力,不然会导致营销的低效率。但又不能以短期的营销动力的激发为目标来制定制度,否则必然产生营销的短期行为。

2.保险人的归属感。保险人的归属感的强弱会直接体现在工作的目的上,对公司有归属感的人会较多地考虑客户利益、个人职责;而对公司归属感较弱地人则会较多地考虑收入的高低、个人的发展。

3.保险公司的投入。在现行保险人制度下,保险公司以较低的成本换得了较好的业绩,如果在新的制度中成本增加过多的话,必然会影响制度的可实施性。

4.保险公司的产出。新的制度必须保证产出在可预期的时期内是增加的或者至少是不低于现有水平,否则将很难让保险公司实施该制度。在此产出不应只用业绩来衡量,还应包括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形象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改善等。

三、“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团队式保险人管理模式设计

“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团队式保险人管理中,基本的管理单位为组。可将保险人5人编为一组,在成员构成上,每组要有4名专业的营销人员和一名精通保险理论与实务的技术人员。专业的保险营销人员主要负责产品的介绍、客户的寻找等保险营销过程前期的工作;技术人员则负责保障方案规划、保全服务等保险营销过程后期的工作。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推动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是提高资源的总产出规模,而是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通过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实现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单位投入的产出增加。在我国保险资源不够丰厚的条件下(表现在社会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还远未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要实现保险业的成长壮大,就必须对保险资源实行精细化、集成化的开发,实现保险资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结合影响保险人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笔者认为“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团队式保险人管理中,相关制度的制定应结合我国的国情。为保障其运行效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制度设计:

1.工作内容方面。遵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专业的营销人员应主要负责保险营销过程前期的工作,这也是现有成功的人的强项所在,若花较大的成本为诸多人做全面的理论培训则是被动的、不经济的,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特别是与技术人员的沟通来提高理论水平。技术人员是该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它的管理将影响该模式的运行成败。技术人员应负责保险营销过程后期的工作,同时对专业营销人员的工作进行协助和监督。在营销人员工作的基础上,由技术人员对客户进行深度开发,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保障方案,同时提供顾问式的后续服务,这样才能保证保险资源的精细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鉴于技术人员在该模式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对于技术人员的选取应严格规定:学历不得低于大学专科水平,而且必须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保险经纪人证书、寿险管理师证书等。

2.绩效考核与奖惩方面。对于小组的人的考核,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营销人员的考核主要结合业绩、个人信用等级、跳槽率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定;对于技术人员的考核应结合其辅助营销人员完成的业务量、个人资质等级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定。对考核指标中的个人信用等级、跳槽率、个人资质等级应予充分重视。(1)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将人营销过程中的事实、行为和数据录入其中,根据人的诚信状况分为不同等级,实施奖惩,倡导鼓励诚信服务。(2)应对保险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加以约束,对于由其他公司转入本公司的人应适用最低级别的佣金比例,以消除人浮躁的心态,再通过宣

传健康的价值取向、提升企业凝聚力留住人才。(3)个人资质能充分反映人的服务能力,是客户获得优质服务的保障,公司应通过有形的措施创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升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若一定年限内的考核均合格,应逐渐给予人基本保障并随着年限的增加提高基本保障的额度,或进行相应职位的提升,以鼓励其为企业长期服务;反之,若一定年限内人考核没有达到公司规定的标准,则不予以奖励,对给客户带来损失的人员还要进行相应的惩罚。对于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者,给予奖励,以增强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监督力度。

3.佣金提取方面。在现行人制度下,人营销动力有余而责任心不足。因此,它虽然保障了保险公司以较低成本获得较好的业绩,但也引发了人失信的诸多问题。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在保障人营销动力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其责任心的管理。笔者认为暂不给人提供底薪和相关保障。对营销人员来说,佣金的首年提取比例应适当降低并延长提取年限;新手与长期从事业务的保险人在佣金提取比例上应差异化;将个人信用等级的评价因素写入激励合同,对于各个等级的佣金提取比例差异化,以降低短期行为的发生概率。技术人员的收入则根据4名营销员的业绩的一定比例提取,此部分资金可通过降低人佣金首年提取比例部分进行填补,以保障不增加保险公司的成本。由此可以给予技术人员一定的收入保障,但只有技术人员能力提高并伴随业务员的业绩增长才会带来其收入的增加,所以必将激发技术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意识和动力,同时为公司人才的储备打下基础。

保险公司团队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 车险理赔 管理

一、车险理赔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个好的车险理赔管理制度需要符合以下五点要求 :

1、是否适合当时内外部环境。主要是指“考核赔付”是否适合当前日益激烈的车险市场竞争。因为提高配件价格,人工价格,将事故车辆向车行推修等政策势必造成赔付上升,但如果不执行,会造成车行保费减少,公司整体保费缺口无法弥补。从整体来看,车险理赔考核赔付率指标没有什么问题,但在特殊环境中,是否要考虑保费完成优先。

2、内部矛盾冲突是否有效解决。主要是指在庞大的车险理赔队伍中,难免发生一些摩擦。比如派工区域到底谁负责,发现问题到底由定损指出还是理赔支持,排名前后个别人难免有情绪等等。这些内部矛盾,如果处理的不好,容易造成队伍士气低下,花费时间和精力。需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来解决。

3、信息上传下递是否顺畅。主要是指政策宣导及信息传递体系并无完善,主要通过邮件及口头传递,时间一长,容易遗忘。类似“驿站”的点不明确,信息传递对象及保密级别也不明确。尤其是队伍庞大后,容易造成操作规划执行不一致,整个队伍对理赔政策的理解执行不一致。

4、技术经验是否积累传承。主要是指目前两核队伍的沉淀有待完善。资深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经验最丰富的人员没有在最关键的经营分析岗位上。

5、部门互相协作是否高效。主要是指车险理赔部整体高效运作为出发点,搭建一个体系:确保信息传递通畅,各部门协同作战,经验能够积累,内部矛盾能合理解决。 并且,用相关制度来保障以上运作,而不是口头要求或是道德要求。这套制度需要整合不同利益间的矛盾,在保障分公司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兼顾各方利益,使得冲突双方在解决问题时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

二、车险理赔队伍管理的完善

一个好的车险理赔队伍管理需要符合以下五点要求 :队伍是否上下同欲;队伍士气是否高昂;队伍是否步调一致;队伍是否协同作战;队伍是否后继有人。

1、队伍是否上下同欲。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车险理赔队伍的“正气”是理赔队伍的根本,一定要营造全体人员“干干净净做理赔”的氛围,不能让个别理赔人员为自己谋福利,抹杀整体成绩。这个问题一定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对查实情况属实的理赔人员,绝不姑息,确保队伍的风气。

2、队伍士气是否高昂。高昂的士气是车险理赔队伍的动力,士气旺盛才能积极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以主人翁的态度做好理赔,做出成绩。车险理赔部各室要定期召开理赔沟通会,鼓舞队伍士气;向理赔人员描绘公司发展蓝图,激励员工工作激情;在理赔队伍中不定期举办文体活动,提高队伍凝聚力。

3、队伍是否步调一致。理赔规范的一致性,是衡量整体队伍管理水平的标准。也是在当地市场树立公信力的有效手段。所有理赔人员执行统一的标准,可避免与修理单位之间的争议,让修理单位感受到无论换哪个理赔人员来,给出的都是同一个价格,换修的都是同一个配件,也是对理赔人员的一种保护,避免将矛盾集中到理赔人员个体与修理单位之间。养成习惯后,可以加快案件处理的时效,减少摩擦。

4、队伍是否协同作战。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排名制度下做一种思考:现有排名制度的好处在于让大家都彼此成为鲇鱼,互相竞争积极向上;弊端是各自为了自己的排名,减少了团队各自,不利于优秀人员花费时间在培养落后人员身上。

5、队伍是否后继有人。车险理赔队伍是否后继有人,培训制度与考核激励是关键,同时,也要让各级员工看清自己未来成长方向。明确部门理赔人员需要培训的重点在哪里;针对培训重点涉及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执行,制作被培训人档案,纪律培训效果和考试成绩。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队伍整体能跟上业务增长。

参考文献:

[1]保监会.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管理指引.2012.

[2]李景之,赵长利.汽车保险与理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