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管理和安全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0805
1 引言
在21世纪,电力发展的福利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率的电力生产行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电力生产企业,是一个资产设备数量大、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对设备的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的技术密集和设备密集型企业。在电力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和事故就会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甚至会波及社会用电安全。
据调查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事故24起,死亡人数达到43人,比往年同期事故数量增加7起,死亡人数增加20人。其中,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18起,死亡22人,同比事故起数增加5起,死亡人数增加6人;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6起,死亡21人,同比事故起数增加2起,死亡人数增加14人。全国共发生21起电力安全事件,其中电网停电事件11起[1]。如此伤亡惨重的教训,不得不对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给予重视。
在现有电力生产行业管理方面是存在以下问题的,首先是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严重[2]。不符合电力企业各部门强耦合的、严密的协同关系。其次是电力行业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各系统间基本上没有联系。耦合度不紧密,与电力生产的整体性、连续性不符合。要想实现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和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还有相当一段差距。最后是电力生产系统本身就是危险源,并且存在安全隐患。设备异常情况、负荷变化、电能质量的变化都会影响电力生产系统运行。一旦某个环节发生变化,若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能会造成事故发生。因此,加强和改善对电力生产行业的安全管理以及保障电力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已经迫在眉睫。
对电力系统安全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是确定性的安全评估[3~7]。其原理先确定分析对象,包括事故列表、系统网络结构以及时间范围和负荷状况。然后找出先违反系统运行状况标准的事故。最后采取措施解决这些事故。虽然确定性方法很直观好用,但是存在以下不足:运行标准不统一;单纯重视最严重、最可信的事故,而对非限制性事故疏漏使评价结果过于保守;事故发生频率没有考虑;难以评价系统安全工程能力级别及其能力优化升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国防部、加拿大通信安全局以及60多家著名公司共同研发SSE-CMM模型[8-10],国内外学者也纷纷对SSE-CMM进行探讨,并提出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李志明,丛琳等人就SSE-CMM模型进行研究探讨,将其应该在电力信息安全工程评估,提高了系统安全工程能力;蔡皖东,李伟英等人基于SSE-CMM模型[10],并将其映射、剪裁、关联在电力通信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评估中,有效地改革了安全管理模式,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刘晓杉、乔悦怿等人基于SSE-CMM模型[11,12],对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合理进行评估,从而加强管理模式。由此可见,SSE-CMM模型在安全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3]。
参考前人所得经验,文章将根据电力生产系统的特性,利用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对电力生产系统进行映射、关联、裁剪得到电力生产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对电力生产系统进行安全评估。此思路特点:安全过程域和基本实践并不是照搬固有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模板,而是根据电力生产系统组成结构来确定安全工程过程域;基本实践根据电力生产安全特性来确定;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通用实践进行分类,并确定通用实践。
2 电力生产系统SSE-CMM安全性评估
2.1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是指系统达到所需要达到的安全性指标的能力,对一个系统工程的过程安全能力稳定地进行改善,该系统工程也会变得“成熟”。此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和完善一套成熟的、可度量的安全工程过程。特点是任何工程活动在这个安全工程下都是清晰定义,并且都是可管理的、可测量的、可控制的且有效的。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由“过程域”和“能力”两个维数构成。过程域是为完成一个子任务所需要实施的一组工程实践,其涉及三种过程域:工程过程域、组织过程域和项目过程域。后两类过程域并不直接同系统安全相关,故不是模型的一部分。模型为每个过程域定义了一组确定的基本实践(BP),每个基本实践都是完成该子任务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维表示的实践代表过程管理和制度化能力,称为通用实践(GP)。而通用实践是来描述每个级别的共同特性(CF),即每个级别的判定反映为一组共同特性。通用实践是应用于所有过程的活动,它们强调过程的管理、度量和制度化。用通用实践来描述共同特性的逻辑区域被划分5个能力级别(还有第0级,表示无安全工程能力,不予讨论)如图1所示。
2.2 电力生产系统安全性SSE-CMM模型构建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是一种衡量安全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根据电力生产系统的安全特性,对其进行映射、关联、裁剪得到关键过程域,并拟定每个关键过程域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实践项目,从而构建电力生产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电力生产系统安全工程过程域可以根据电力生产系统工作流程或者组成结构进行划分。通过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细致地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调研来确定过程域的能力级别。根据能力级别等级,可有针对性改进其管理水平,提高能力级别,最终达到优化升级目的。
2.2.1 确定过程域与基本实践
根据电力生产系统主要组成结构特性,对电力生产系统进行映射、关联、裁剪选出关键电力生产系统安全过程域如下:PA01发电厂、PA02送电线路、PA03变电所以及PA04配电网。根据所选过程域,拟定执行该过程域必不可少的子任务,即基本实践项目。以发电厂为例,其基本实践项目如下:BP0101建立安全职责、BP0102指定的安全要求、BP0103安全配置、BP0104人员安全意识培训、BP0105安全控制机制、BP0106安全状态监视、BP0107设备安全防护及维护保养和BP0108安全应急预案及消防措施。映射与关联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2.2.2 电力生产系统的能力级别与通用实践确定
能力级别反映一组共同特性,而每组共同特性可由通用实践来描述。采用拟以SSE-CMM的公共特性为基础,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通用实践进行分类,组成电力系统安全工程工程的公共特性。以上结合电力生产系统安全特性以及所调查的资料文献和相关考察,确定能力级别与通用实践如表2所示。能力级别的原则与匹配如表3所示。
2.2.3 评估该系统安全能力成熟度水平
根据“5个能力级别”相关属性描述,对裁剪后的过程域中的基本实践进行关联与评价,从而确定该系统安全工程过程域的能力级别。主要步骤如下:首先是确定该系统是否执行了所有的基本实践;然后根据所列举的通用实施,考察所有的基本实施是否得到良好的管理与制度化。最后通过考察结果确定该过程域的能力水平。通过熟练度水平等级,电力生产部门优先对能力级别较低的过程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其安全运行与管理,以达到改进其安全级别。
3 实例分析
根据对某电力企业展开调研得到相关资料,然后对某电力行业发电厂评估其安全等级。文章根据发电厂安全特性,构建发电厂基本实践以及相关通用实践。文章前面已经例出,此处不再重复。以下是对电力生产系统发电厂中的基本实践进行评估。
3.1 BP0101建立安全职责评估
该发电厂以多年管理及运行经验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该厂每年年初就已制定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各级安全负责人所担负的职责已在《安全员安全职责》中详细描述。安全生产负责人的责任划分规定已在《调度科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描述。《各科室、班组报送资料时间表》规定定期对电力生产部门专业学习和总结资料进检查。《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安全生产监督规定》、《安全生产奖惩规定》明确部署对各级部门、各小组、各员工以及相关安全责任人的职责并给予相关的奖励与惩罚。《人身安全责任书月度落实检查表》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以及安全决策措施执行进行描述,并按月度检查。《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工作负责人名单》规定员工职责范围。《电业安全生产规程》详细描述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的职责。
3.2 BP0102指定安全要求评估
该电力企业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每月对已执行的工作票、操作票进行认真的检查、评定合格率,对不合格的工作票、操作票进行考核。每季进行一次总结分析,查找在执行工作票、操作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给予记录。该厂根据《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结合该厂实际制订《湖南省电力公司工作票、操作票制度补充规定》。为贯彻执行安全生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即人员、时间、力量三个百分之百)该厂制定了《湖南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违章下岗”实施规定(试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此外,该企业要求员工熟悉《安全法》、《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农村低压电安全规程》、《农村安全用电规程》以确保安全工作顺利进行。人员作业要求规范,并有相应安全技术要求,如:国家标准GB4385-1995防静电鞋、导电鞋技术要求;国家标准GB12011-2000电绝缘鞋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GB17622-1998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通用技术条件。
3.3 BP0103安全配置评估
该电力生产系统的所有设备都运行在标准化的机房中,机房内的设备资料、运行记录以及测试、操作修改日志以及安全记录等在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被执行。该企业配置的安全帽、电绝缘橡胶板、防静电鞋、带电作业用遮蔽罩、防静电工作服等安保用品,其规格均采用国家标准(GB)。并且人员使用均需记录,每次工作前后都进行签字。
3.4 BP0104人员安全意识培训评估
该电力生产部门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学习、培训及教育活动。并根据员工岗位实际和工作特点,来学习安全规章制度。培训内容还包括《安规》、“两票三制”、防止失误操作管理、标准化作业等方面规程制度,来提高员工遵守规程、抵制违章的自觉性。该厂每周一上午举行的“安全日活动”以讨论方式进行展开,员工可根据自己对安全工作的感想进行发言或者对某方面还需加强安全建设给予自己的建议。会议内容均被记录在《安全会议记录本》上,并由主管安全的负责人进行检查考核。此外,该企业部门每月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分析当前安全生产状况,部署当前及下一步的安全工作,督促各类人员抓好安全工作。同时,由相应人员进行会议记录,并交负责人检查考核。公司工作人员要熟悉行业安全法规,通常有《安全法》、《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基本法规,定期举行学习并考试。考试内容包含时常安全常识、个人对安全工作理解等。
3.5 BP0105安全控制机制评估
机房中《设备运行记录》、《设备修改、更新记录》将所有设备操作运行更新修改情况随时记录保留。《设备运行分析报告》定期整理、统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运行指标完成情况、系统现存问题、故障与缺陷问题。《设备配置记录》详细配有各个设备硬、软件、外围支持系统等内容,并且每台设备参数、型号、配置等都急了在《设备统计情况》文档中。
3.6 BP0106安全状态监视评估
机房中所有设备运行情况保留在《设备运行记录》中,电力调度部门每日将收集查看记录,做出相应决策处理,并定期做出《设备运行分析报告》,包活发电机在线检测管理分析,发电机出口风温差检测等。其次,根据每种设备重要程度,电力部门以周期(日、月、季)对每种电力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设备所处环境温度、设备温度、压力、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线圈的磨损、紧固情况、各设备运行状况是否正常、有否警告提示产生等。其次,电力部门定期举行安全大检查。检查内容根据“人、机、环”进行检查,其包括设备运行管理指标、技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人员安全管理,并以安全检查表方式记录检查评估,督促整改完善改进。所有记录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方式进行保留,保留期限5年以上。
3.7 BP0107设备安全防护及维护保养评估
公司依据《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设立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并制定《电力设施保护的工作到位标准和防护设施标准》。领导小组对重点部位进行巡视、设立警示指标并派专人看护与记录。每年春、秋季对电力系统进行预试检修,检修对象主要包括防误装置、防护设施警示标示、继电保护装置以及安全稳定自动装置。检修结果将记录《设备防护及维护管理》文档。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对文档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更换装置并做好了相关记录。
3.8 BP0108安全应急预案及消防措施评估
公司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成立以各级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并针对人身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突发事件等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其次,公司定期进行培训演练,并规范应急预案的上报备案,同时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普查,需要补充、更新的物资及时进行补给并将情况记录在《应急预案》文档。此外,公司根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等规定配备消防专责人员,并加强对机房监视和防控。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最终可以确定某电力生产系统中发电厂PA01系统安全熟练度能力等级为3级,即达到“充分定义级”。因此,利用“木桶原理”原理,该电力生产管理部门应该将管理重点放置在能力等级低的基本实践,通过改进、强化和完善,提高其能力等级,从而推进其他级别的改善。
2009年对我区人来说是一个拼博奋进之年。我们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在祖国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的鼓舞下,在我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加快了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步伐,实施并完成盘龙应急供水工程和汉口北市场群供水工程的建设,实施了川龙大道主管网工程建设和横店、祁家湾、前川、天河、滠口等支管网及配套转压站工程的建设,完成了前川污水厂和前川水厂改扩建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饮水安全工程攻坚之年的胜利,为2010年取得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2009年随着我区区南部六指、三里、前川、祁家湾等街乡镇约200个行政村逐步通水,城市快速发展与现实供水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我们采取了加快水厂设备技术改造、加强供水调度管理、加大客服跟踪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基本确保了接管地区的安全供水。但由于前川城区供水管网老化等原因,导致前川城区局部地区出现供水压力不足、停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对广大用水户对前川水厂改扩建施工期造成的停水所给予的理解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感谢!
水乃生命之源,滋养万物。水乃自净自洁,奔流向前。随着我区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需求,要确保我区南部地区1000多平方公里和约70万人口的优质安全供水对于我区人来说任重而道远。改革创新,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城市供排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模式,为我区区经济建设服务,为我区区人民生活服务,这就是我区人的经营方向。
2010年,我们将围绕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饮水安全工程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制订工作措施,启动日供水10万吨的新武湖水厂建设,按期完成盘龙污水厂的建设,实现我区南部10个街乡镇300个行政村全覆盖通水,取得饮水安全工程收官之战的胜利。
2010年,我们将与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各街乡镇政府一起研究、探讨建立农村供水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让党和政府决策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真正惠泽于广大农村居民,我们将努力做好农村的供水管理和服务工作。
2010年,我们将在我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用水户的理解和支持下,全面启动前川城网改造工程,按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通过新建和改建前川城区供水设施,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管网老化、部分区域用水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前川城区居民的供用水质量。: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技术框架
1前言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8898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7.6%,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阶段性任务。“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正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内容除了供水设施建设外,重点开展管理部门、供水单位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随着集中式供水工程数量剧增、供水人口不断增加、供水状态动态变化以及农村饮水精准扶贫等形势发展,急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水平。
2安徽省农饮工程及信息化现状
2005年起安徽省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将其作为民生工程和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加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千吨万人供水工程(以下简称规模水厂)1419处、实际受益人口4305.44万人,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80%。目前,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正进行建设中,市级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尚未建设。全省95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县区,仅有蒙城县、颍泉县、临泉县、谯城区、定远县、阜南县、肥东县、屯溪区8个县区已经建设了县级农饮平台,尚有87个县(市、区)尚未建设县级平台。全省1419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水厂,有607个规模水厂已建自动化监控系统,尚有812个规模水厂未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
3总体思路与目标
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在遵循全省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地管理需求开展建设。(1)科学划分、分级建设。根据需求,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信息管理平台和规模水厂监控平台4个层面分别进行建设(图1),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线监测数据采集、基础资料整编及各级农饮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2)顶层设计、统一标准。为保证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一盘棋”,避免各级信息系统间互为孤岛、无法兼容等问题,编制了《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建设规划》《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建设指南》,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标准,保障省、市、县、水厂四级信息化系统之间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3)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省级信息管理平台依托省水利信息中心平台建设,省级信息管理系统部署于省水利厅信息中心机房,充分利用已有硬件、网络环境资源、安全体系以及软硬件运行环境等,完成省级农饮平台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再另行采购相关机房环境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GIS地图、支撑软件等。(4)互联互通、保障安全。四级信息化系统需在全省水利信息平台统一框架下进行建设,充分考虑与安徽省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安徽省水资源管理平台等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调。信息系统部署后应进行等级保护测评,需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测试。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总体建设目标为:2020年底前完成全省农饮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建设信息化任务;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规模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分期实施,实现部、省、市、县四级平台贯通。
4技术路线
根据农饮数据管理和业务管理需求,参考安徽省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系统技术框架可以自下而上地划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如图2所示。感知层完成对农饮原始数据的感知、采集、上报,主要包括信息感知采集、水质检测数据填报、基础数据填报三类。信息感知采集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厂、水源地、管网、供水设施等供水全过程的基础数据和在线运行数据的采集、监测和传输。水质检测数据是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将通过人工检测的水质数据进行系统填报;基础数据主要包括水厂各类工程及非工程基础数据、县级农饮业务及基础数据,通过系统完成填报、审核、汇总。通信层基于安徽省已建防汛抗旱骨干网(水利专网),结合各级平台数据采集、传输、访问等环节的不同需求,综合利用GPRS、微波、4G等无线传输网络及互联网、光纤、专网等有线网络,实现感知信息到省、市各级农饮平台的传输,实现各水利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数据层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类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存储、共享与应用。数据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主要包括数据整编汇集、数据库建设、数据服务三个组成部分。应用层基于计算机软件及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开发各级网络版业务应用软件及移动版业务应用软件,根据各级平台业务管理需求,设定满足其需求的软件功能。
5主要实施内容
5.1信息管理平台构建
在省水利信息中心已有硬件与应用支撑环境基础上,根据农饮业务管理需求开发相关软件模块,实现对全省的农饮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省级平台功能侧重于省、市、县三级行业管理部门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饮水现状、项目建设、工作报表、水质检测、精准扶贫、资料档案等。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数据资源管理、网络传输、信息采集与共享、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省级移动APP系统等6个方面建设内容。市级根据自身农村饮水业务需要,可选择性建设农饮监测平台,其主要功能侧重于供水工程监管,水源、水量、水质、运行状况等。市级平台业务数据从省级平台共享调用、规模水厂监测数据从县级平台共享推送。全省规划建设16个市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市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和业务综合应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基础设施、网络传输、信息采集与共享、业务应用系统以及市级移动APP系统等方面。县级农村饮水工程安全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据的汇集、管理和应用。县级平台功能侧重于供水工程监管、应急管理、供水服务,掌握辖区农村水厂分布、供水设施分布、运行状况、水源、水质、水压、供水服务等。平台建成后,监测数据需共享推送至所在市农饮平台或省级农饮平台。规划建设80个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基础设施、网络传输体系、信息采集与共享、业务应用系统、县级移动APP应用系统等方面。
5.2水厂信息化建设
根据工程运行管理的要求,规模水厂信息化建设包括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和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建设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对水源、泵站、水处理、二次加压、供水管网全过程的信息监测和自动化控制,使值班人员实时掌握准确的运行数据,使设备按照设定的条件全自动运行,为水厂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的达标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水厂管网的地理信息管理,实现对取水用户的抄表收费管理和巡线人员的GPS设施巡查管理,为用水户提供供水信息查询、在线缴费服务、用水问题上报、供水服务热线的供水服务。提高供水管理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和决策支持。规划在已建607处规模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完成剩余812处规模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建设,实现水厂监测信息的动态联网。主要包括供水工程自动化系统监控、供水管网监控、信息传输网络、水厂中控室、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软件、水厂移动APP等建设内容。
5.3多级平台互联互通体系建设
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省、市、县(市、区)各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平台间的信息共享交换,互联互通,省级平台是其中重要的支点,对上通过标准数据服务接口可与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对下可通过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与各市、县级平台对接;各规模水厂运行信息采集传输至县级平台,县级平台通过数据推送共享交换体系向市级、省级平台推送水厂监测数据;此外,省级农饮平台基于省水利数据中心现有服务基础上,通过开放标准化服务注册进入省水利服务总线,与省水利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与全省水利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互联贯通;此外,各级平台可通过外部接口实现与财政、卫生、发改、环保、住建和扶贫等外部单位系统的对接、数据共享和互联应用。
某市于2006年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民生工程之一,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各县区根据国家、省市规定制订了相应的管护制度,明确了工程、水源和水质、供水以及水价的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维修资金筹集等管理制度,落实安饮工程优惠政策,建后管护制度不断完善;管护体系也基本建成,明确了水务、财政、物价、卫生和环保等部门的职责,同时根据要求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以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监督。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管护资金,督促供水单位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日常管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让农民群众喝上了放心水,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通过审计调查也发现,工程建后管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审计调查发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质管理有待加强
供水单位开展水质检测,对水处理工艺运行指标的调整和出厂水水质的保障有重要作用。从审计调查情况看,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未严格开展日常水质检测,水质管理仍有待加强。其中,既有未建立水质化验室的,也有建立了化验室但未开展日常水质检测工作,也未配备专职检验人员的。
(二)部分产权界定不清,工程资产未及时登记
目前全市各县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形式包括新建、扩建、管网延伸等,所涉及的供水单位既有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和管理的,也有招商引资、改水改厕等项目兴建,还有地方政府兴建后改制为私人所有的,以及政府与私人业主合作建成后,交于私人业主使用、管理的。由于资金投入渠道是多种投入的组合,造成产权界定不清。从审计调查情况看,已完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部分主管部门在财务上未作反映,延伸调查的供水单位也未登记政府投资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产数量和金额。
(三)未及时使用管护经费
各县区政府按规定在财政中安排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维护经费,但由于未明确规定补偿标准、内容和形式等,仍有部分维护经费滞留在专户中,未及时使用。同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单位也未按规定提取折旧费和维修费作为管护经费。
(四)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泥和废水
审计调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单位,在制取生活用水过程中,均将所产生的污泥和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厂外的沟渠或农田等,还有的直接排至取水河道,其中存在的污染物导致周边水体、地下水源污染。
(五)未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审计调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单位,部分供水单位未按实计量收费。其中:有的供水单位实行基数加计量收费,比如按每月每户用水量4.5吨以内收取8元,超出部分按标准收取;还有的供水单位每月在抄表实际用水量之外,另加1吨水损收费。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护的审计建议
(一)加强和规范水质监管工作
各级水务、环保、卫生等部门应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监督,定期开展检查,及时排查存在的问题,强化检测结果的督察整改,对相关供水单位水质检测指标项目达不到要求的,要督促各单位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要严格依规进行处理;强化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控,定期请当地卫生部门检查水源的生物和理化指标,以保证水质符合卫生要求,确保水源水质和群众饮用水安全。还要加大对供水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检验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范、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二)清晰界定产权,加强资产管理
国家投资的安饮工程竣工验收后,应当明晰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即入户水表及以下管道、水龙头等入户设施的所有权,为农户所有自主管理,取水设施,输配水设施,水处理设施以及主干、支网及其配套设施等的所有权,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政府投入部分形成的资产所有权归县级政府所有,并授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建后管护,应及时与当地镇政府做好工程移接交工作,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权,再监督镇政府将工程移交给当地供水单位经营,签订相关委托经营协议,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同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门管理机构对安饮工程资产,应及时登记入账,确保全面真实的反映安饮工程资产实际情况。
(三)完善管护经费投入引导机制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经费保障是关键。要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强化水费计收,做到抄表按实收费。同时采取县区级财政补贴、水费提留等方式,逐步形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资金投入机制,引导供水单位加强安全、检测和污染治理设施投入。以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居民长期吃上安全水、放心水的愿望。
(四)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排污行为
各县区要制定供水单位排污达标规范,对排污设施不完备的水厂强制规定建设相应的过滤、沉淀等配套设施,并采取政府收购、关停重组等方式,逐步淘汰一批产能落后的小水厂,消除水质卫生隐患。
(五)建立健全后期管护制度,强化落实到位
各县区要建立健全水质、水源、日常运行等管理制度。建议对运行中的农村饮水工程管护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普查,对目前尚未落实的后期管护制度,制订措施、逐项落实到位。对当前已落实的管护制度,结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做到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具体。
关键词: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策建议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所院校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所院校。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于2003年,截至目前已毕业本科学生600余人,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45%签约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年10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一)调研对象的构成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6~13年,平均10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调研对象选取的依据原则是本科专业为安全工程,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且在本专业学有所长,对本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表1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概况。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其中几个部分。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二)调查问卷的构成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是指本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调查问卷由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分。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表2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分反馈汇总表。在38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份。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毕业于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评价分数达到89.85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三)知识体系碎片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专业基础课。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虽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因此,山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与国内八所煤炭高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批技术难题,也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10]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了解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性质、特征,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极大丰富。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解决的方法有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格局。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2015年9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11](六)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2]黑龙江科技大学也即将逐步开展完全学分制。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11]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预赛在华北科技学院举行[EB/OL].(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