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作为油田持续生产和经营的实物载体,是油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在为油田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也因此而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针对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促进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合理化和效率化。

一、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投资体制及弊端。首先,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定项目,是一种微观管理,充其量是大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宏观管理的虚位,本应是着眼宏观,调控总量,实则是着眼微观管理,虚置了总量的控制。其次,投资决策本应是企业内部行为,建设时机和周期应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能力决定,贷款决策应由商业银行做出,但立项审批制度使这些都成了政府行为和行政职能。投资决策权利的错位必然导致投资行为的扭曲和投资责任的“真空”,这是我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再次,由于主管部门强调审批,形成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机制”:一是为过审批关而故意低报项目概算,化整为零,分散审批,形成大而全,小而全;二是引来许多“钓鱼项目”,形成倒逼机制。最后,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对项目和资金的分配有些不是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而是平衡各方利益。该上的项目没上,不该上的项目上了,资金的利用效益很低。

2.油维资产及企业账外资产的形成。由于现行投资体制的弊端及国家针对油田企业的特殊政策,油田企业在完成国家下达指令性原油产量任务外,在不超计划投资的前提下,将本应作为成本节余的资金用于计划外投资项目,修建食堂、招待所、冷库等生活服务设施;用材料费购置小轿车等;投资第三产业购置设备、修建厂房。油田维护费提取后,本应用于油田设施维护方面,但被大量用于计划外投资进行资本项目建设。由于投资的不规范和企业内部各单位各自利益驱动,使计划外项目屡禁不止,导致油田形成大量账外资产。

3.储量资产没有量化。在传统的核算体制下,油气田企业的储量是一个生产、技术术语,没有量化到经营管理中。由于没有量化储量资产,导致油气资产和固定资产处于概念上的划分,而在折旧、折耗的提取上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全部按常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而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将油气资产由提取折耗的方式进行资产价值补偿。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油气资产是伴随储量资产而存在,随着可采储量的递减与耗竭,油气资产同时进入废弃阶段。油田企业需要量化单一区块或单井的可采储量,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获得人们的接受,也需要修改目前资产管理模式及油田成本费用核算及归集方式。

4.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支持。由于石油企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目前的石油企业大多哀利。虽然近几年内部改革频繁,但由于受现有体制的限制,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利支持,只在经营表面做文章。既根据历史数据,对主营业务只考核上缴内部利润,生产技术服务考核资产收益率,只是生产指标和利润指标的再分解,决定因素是历史推算的利润,固定资产只是在利润确定之后的无效分母。固定资产占用多可以通过倒算调整内部价格,闲置、低效的固定资产被虚假成本所掩盖,奖惩不到位,管理者无压力不需考虑盘活

5.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的形成。石油工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几十年的国家投资,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在过去,忽略了资金的补偿性,使老企业无力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主要是用于基本建设,把老企业用于简单再生产的资金去搞固定资产投资;有的投资项目论证不足,投资效益不高,形成资产闲置。

二、油田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1.加强国有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盘活管理。为充分发挥国有闲置、低效固定资产(以下简称资产)的潜力,加大盘活力度,提高经营效益,局财务资产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对全局资产的进行技术鉴定,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对盘活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局属二级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在局财务资产部的领导下,组织本单位资产的清查、确认、统计和申报工作。资产盘活的目的是使其进行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促进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产盘活的对象是局属各单位占用的闲置、低效资产或有明显特征不再使用的资产。资产盘活是企业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挖潜增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2.强化项目效益跟踪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应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要根据油田的可采储量来确定投资规模。一是严格论证区块投入的资本回报率,在投资前期,根据市场油价预测,详细论证产出效益,从而科学确定投资规模。二是全部费用资本化,无帐外资产和油维资产,投资和费用化界定清晰,成本反映真实,可以根据市场准确控制产量。

3.油维、账外资产的价值确认。解决油维资产价值确认的前提是细化固定资产分类。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油气生产的专用资产定义为油气资产,按递耗资产提取折耗;其他活动设备和办公设备定义为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提取折旧。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界定方法,它真实的体现资产的折旧折耗与资产特性、产量等的合理配比。不同于我国只考虑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忽略了资产的特性。

4.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为了管好、用好有限的投资,盘活存量资产,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支持。一是严格规范投资考核的奖惩制度。二是强化存量管理和奖惩机制。三是实行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四是实施增量调控和存量调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

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马新勇. 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

状、难点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9).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效益型;资产管理;油田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劳动资料。其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在整个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油田企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几十年的国家投资,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随着重组、改制的深化,石油公司资本经营和资产管理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营者关注的是巨额存量资产如何通过流动和重组来挖掘其巨大的经济潜力,如何在重组后盘活,优化这些存量资产,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实现股东收益的最大化。而实现资本配置最优化,不仅是存量资产的盘活和流动问题,也需要合理的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的盘活。

一、油田固定资产的构成及特点

石油企业是采掘型行业,固定资产包括的内容比较突出,既有递耗资产,又有常规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1、直接生产原油、天然气的油气设施;2、围绕油气生产的技术服务装备。3、原油、天然气深加工的炼化装置。油气设施包括油水井、储罐、油气管道等,这类资产都是根据油气储量,分区块按产量进行产能建设,是集设备、房屋、管线、供水、供电等一体的油气生产设施。

油气设施规模和资金投入是根据地质储量决定的,不同于常规的固定资产。它的特点是:1、只为产油、气而建设,油气枯竭几乎没有价值;2、清理费用远远大于残体变现收入,需要堵井、拆除设施、挖掘管线并恢复原貌;3、残体的可利用价值极低;4、相应配套的水、电、讯等资产投入同步失去价值。

二、构建油田效益型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对策

1、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保障油田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数额巨大的资产。尤其是对油田企业而言,管好用好国有土地这笔资产,意义非常重大。以提高利用效率、盘活土地资产为重点,积极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加强对土地产权政策的研究和论证,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和利用优惠政策。

首先,要盘活存量土地,存量土地是油田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资源和资产,要注重统筹规划和利用存量土地,积极推进土地利用向集约高效化方式的转变,重点做好荒碱土地和闲置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因单位撤并、搬迁等原因形成的闲置土地和农业用地,应会同规划计划、多种经营、资产等部门及时给予调整,努力实现存量土地利用的效益化。其次,在改制分流工作中土地资产的处置上,必须严格控制“明晰产权、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改制企业的不同类型,确定适当的处置方式,依法做好土地处置,避免土地资产流失,维护整个油田的利益。

2、细化资产基础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资产的高效运营和严格管理。细化基础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使价值管理与效益型实物管理紧密结合,是进一步发挥资产效益的基础。

细化资产基础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新的资产运营理念,实现从观念的转变到管理方法的创新。树立存量资产持续优化重组、合理流动就是增效,闲置就是最大流失的理念。(2)细化存量管理,落实、完善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定期评价资产管理状况、分析存量资产配置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资产闲置形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改进管理措施,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不断提高管理水平。(3)加强固定资产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维护,提高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建立资产管理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确切的依据。(4)加强资产改良的管理,实行资产的部分增值与部分报废,与计划规划、基建、开发等部门相结合,认真清查公司投资的资产改良项目,落实明细,确定合理的新增资产价值做增值,同时从总资产中分离出符合报废条件的部分,做部分报废,使资产价值真实化。(5)加强对不良、低效资产的清理,为调剂、变现、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加快对逾龄资产报废打下基础。否则难以实现资产质量的提高。

3、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变。

传统体制下,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主要采取实物形态的管理或直接管理,并最终演化为直接对实物资产或其他资产的控制与管理。造成了管理效率低、管理手段行政化不良后果。转变实物管理和直接管理为价值管理为克服国家直接管理与经营企业国有资产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

结合实际,从提高油田企业固定资产效益的现实需要出发,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油田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首先,从资产变动的来源说,应加强存量资产调整价值化管理和增量资产价值化管理,前者主要包括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财产的拍卖以及企业的兼并重组,后者主要包括对资本金的筹集等价值化管理。其次,从实现油田企业资产价值化管理的方法来说,应加强对清产核资方法管理、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管理、资产统计方法管理、产权登记方法管理、收益计量法管理、资本金计量方法管理等。最后,从油田企业价值化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指标来说,应加强固有资产总量、油价资本额、国有资产负债率、国家资本收益率等一系列指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晓枫, 程代淑等. 华北油田土地利用管理战略研究[J]. 石油规划设计, 2007,(06) .

[2] 谢雄标, 宋刚. 论石油企业QHSE管理体系的建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3,(04) .

[3] 曹玲, 李秀萍等. 浅谈油田固定资产管理[J]. 中国科技财富, 2009,(08)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拥有世界上最高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并“不差钱”。但是GDP的增速却在不断下滑,制造业PMI指数也在逼近荣枯线。

实体经济可谓是水深火热,中小企业的钱荒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钢铁、水泥等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新一轮的投资无人问津。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创业板却热度不减,大量资金仍然择优而选,追逐高额回报。

“金融热、实体冷”的现状,迫使政府出台了针对金融领域的“国十条”,意图促使并不缺钱的中国,能够让资金真正惠及实体经济。“激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深层次的改革可谓迫在眉睫。

那么,来自政府、银行、券商的经济学家是如何理解“国十条”的?哪些领域的改革是他们最看重的?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却没有触碰到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 陈道富

资源错配严重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政府信用、银行信用被大量用于隐性担保,甚至滥用。因此,即使现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资源在风险收益的诱惑下,仍然难以流向真正缺钱的领域。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时候,利益的获得者与风险的承担者出现了错配,银行变成了最终承担风险的一方。比如很多理财产品事实上并没有银行的担保,地方的城投债也并不允许地方政府进行担保,但是他们都得到了银行或者政府的隐性担保,继而使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的存款,城投债可以不停地发。

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产生大量收益不好或者是不在乎资金成本的企业、项目,因为有了政府信用及银行信用的隐性担保,仍能不断地获得资金。这种现象扭曲了整个市场的风险收益体系,出现了严重的资源错配。

因此,最迫切的改革就是纠错实体经济层面上市场发出的扭曲信号。只有市场释放出的信号是对的,资本市场才能根据这样的信号正确配置资源,从而实现有效供给。

金融热实体冷的问题,其核心解决思路是确立风险分担体系,理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风险分担界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资金仍然会向传统领域进行配置。其次是可以通过利率市场化来推动资金进行有效的配置。

实现改革最有效的路径就是需要允许市场上出现违约、破产等一系列风险事件,通过市场对这些风险事件的消化,逐步确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权利边界以及银行的救助边界,最终通过法律的修改,使三者的权限在这些风险事件中得到具体划分。

最后,改革是有难度的,很多企业确实很难让其破产倒闭。但是如果这些企业没有任何倒闭或退出,那么现在的所有投资就都可以称之为合理的、正确的、理性的。如果不解决这些困难,风险意识就没有办法市场化,资金仍然不能流向缺钱的领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小心给僵尸输血

因为过去的宽松政策使得目前政府的负债已经不低,货币的存量也已经不少。所以增量再多给,压力就会很大,风险就会上升。这也就是政府为何要提盘活存量的原因。

究竟什么是存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含义不尽相同。对于银行而言,就是银行放出的贷款,逾期未兑付就是死的;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就是项目,项目不赚钱就是死的。怎么才能盘活存量资金?那就是让这些钱兑付,让项目挣到钱,否则盘不活。

但现在出台的政策并没有明确提供让企业赚钱的办法。如果此时企业无法赚钱,货币政策再宽松,银行再贷款,那就是给僵尸输血,最后风险将会越来越大。

对于企业而言,赚钱的方向无非就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如果现在认识到刺激有风险,那就应当让企业合理地利用海外市场去赚钱。

但是从2011年开始,人民币有效汇率就存在着高估的情况,这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兵,广东、浙江、江苏这些过去发展最好、活力最强的地区都已经身陷囹圄。江苏1—5月的新增坏账率达到了40%,浙江的温州更是在前两年爆发了系统性风险。

我们可能观察到,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是呈反向变化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越高,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越低。

因此,破解盘活存量资金问题的改革关键就是应当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让企业赚到钱。一旦企业赚到钱了,银行的欠款就可以偿还了,政府就不需要额外的刺激经济,相应的,花的钱就少了。

虽然人民币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升值,但其原因已经不是简单的热钱推动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根本因素还是央行的人民币/美元中间价,而中间价仍在往上走。随着美国经济的向好,热钱开始流出,新增外汇占款从之前的千亿级别回落到了3位数。因此人民币走向贬值是具有趋势性的。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新国十条竟然完全没有提及“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修正高估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问题。由于对国际问题有意无意的忽略,也直接导致了在“严密防范金融风险”条目下仅明确提及了地方负债、理财、银行坏账、民间集资与非法集资等,但却对国际资本流向逆转与人民币刚性汇率未置一词,在美元即将迎来转折的关口,这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缺失。前面都是内债,内债易控,但美元升值下不能贬值的汇率意味着外债。

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 程漫江

反而惩罚先进

中国经济中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货币的供给总量和增量均偏高,而实体经济中的公司与项目却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

货币的供给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变量。货币供给的增长,在宏观层面应对应一定的经济增长,在微观层面应产生一定的产出和现金流量,即货币的增量应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所谓以存量盘活增量,我理解应该对应着对相应资产的处置和重组。

最简单的办法是变卖资产,在现实层面可以反映为兼并和重组,也可以反映为破产。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上述情况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货币投放到最有效率的领域,让投进去的钱真正产生价值增量和现金流。

严峻的事实是——大量的货币投放并未能有效带动很多具有附加值行业的发展。一个显而易见的实事是目前的资金配置方式正在强化我们经济结构中一些既有的缺陷,资金价格的双轨制具有奖励落后、惩罚先进的特点。

在当前的这种困境下,理顺资金的价格机制,应当主要依赖市场的功能,银行的表外资产也是一个市场,但相对欠发达和缺乏监管的市场。展望未来,最重要的还是让资本市场,或广义的金融市场来承担资金配置和定价的功能。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恢复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时进一步加速改革,发展债券市场,通过这些市场为所谓存量资产定价,为企业创造新的资金来源。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油公司是指取得一定采矿权,以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为核心业务,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效益化经营的能源公司。在石油行业内,油公司就是指以上游板块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公司。油公司管理模式实现由产量计划型向经营管理型的重大转变,建立起以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勘探开发投资决策管理体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运行体系,以资源资产效率最大化、运行成本最优化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由此可见,注重质量和效益,加强资产管理是油公司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要求。采油厂固定资产主要包括直接生产原油、天然气的油气设施,油气设施包括油水井、储罐、油气管道等,固定资产占资产比重较大[1]。因此,采油厂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促进效率提高,突出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变传统的粗放式资产管理方式,采油厂在成本和投资已经完全下达和既定的情况下,必须转向内部的挖潜。这就要求采油厂的各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涵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增量管理;盘活现有资产,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性能,降低固定资产维修费用。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合理运营资产。在油公司体制下,固定资产管理赋予了新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必须由单纯的实物与数据管理向信息与核算等全面管理过渡。

2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存量固定资产管理有待提高

1)存量资产基础资料不齐全。采油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各下级单位之间固定资产调动实物与卡片转移不同步的问题,往往是固定资产转走了,但是保管卡还留在原处,造成账面虚增资产。2)资产的现场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的现场管理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到生产现场,不能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维修情况,不能及时把资产的技术状况、使用效率、用途变化的有关信息反馈更新。3)闲置报废资产处置不及时。资产的处置权在收归油田分公司财务资产处后,采油厂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处置报废资产,从上报审批,到评估处置,由于存在时滞,管理和保管跟不上,造成管理上混乱。

2.2增量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

1)设备购置上,部分设备的购置选型缺乏科学的分析,存在着盲目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选型不合理,造成技术先进的设备用不上,形成积压浪费;不考虑设备维修的难易性,造成故障维修困难,延误生产;不重视节能,造成后期追加投资;不考虑安全环保,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2]。2)基建项目上,项目的决策、设计、实施缺乏科学的控制,造成投资失控,三个阶段不能连续的全过程的加以控制,只是间断性地进行某一个阶段的某种形式的控制,缺乏连贯性;在各自的控制阶段抓不住控制的重点,没有侧重,使得控制的效果不显著。3)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由于企业内部资产的无偿占有,存在着“重增量投入,轻存量管理”的倾向。企业在争投资,领导在跑计划。投入的资产有的重复,有的利用率不高,没有在盘活存量的高度上考虑增量的投入,从而造成增量资产管理与存量资产管理脱节。

2.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任何游离于考核之外的措施都缺乏约束力,资产管理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和有效的资产经营机制。缺少对于单位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评体系,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来促使各单位开展闲置资产的调剂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虽然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奖金相结合,但效果不显著。

3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相应对策

3.1完善固定资产基础工作管理

1)订正数据库基础资料。建立资产管理中心定期资产清查制度,汇报新增、改扩建、调拨、报废、丢失等资产实物各种形式的变化,彻底摸清资产现状,为以后开展资产经营分析做好准备工作。2)强化资产动态跟踪。实行资产例会报告制度,通过定期组织例会,进行季度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报考核结果,部署下季度工作安排。3)做好资产人员培训配备,使资产管理工作为采油厂生产的安全平稳生产保驾护航。

3.2强化固定资产现场控制管理

首先,在现场管理中,确立目标保证体系,明确责权关系,将各项指标纵向分解到底,横向分解到边,将指标落实到下级单位,资产使用及保养落实到具体岗位,真正做到资产全员管理。其次,加大监查力度,提高现场资产的管理水平。再次,做好信息反馈,实现现场管理的过程控制。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对实际的工作进行衡量,对实际与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

3.3实现资产有效运营管理

1)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将资产管理的权利进行合理划分,对下级授权、分权,规定各级人员处理某些事务的权利。在授权、分权范围内,授权者或分权者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建立内部资产管理制度时,必须将每个单位或个人按其所授权利或所分权利与应负的责任相联系,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应予履行的任务及其应负的责任,作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从而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2)实行固定资产的归口分级管理。归口分级管理就是在厂长(经理)领导下,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由厂部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管理;按照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由各级使用单位负责具体管理,并且进一步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实行谁用谁管,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使用单位应对厂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搞好日常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并充分发挥其效能。3)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建立厂级资产调剂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加快盘活速度。采油厂的闲置资产实行集中统一调剂,及时沟通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利用范围,使闲置固定资产重新发挥作用。详细研究,周密部署,拓宽盘活途径,提高盘活效果。如对闲置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并花费较少的资金,改造闲置设备,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制定和完善有关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确因技术落后或损坏的部分闲置资产设备,在经过有关部门严格鉴定审批后,应坚决予以报废,不再继续使用。

3.4构建资产管理考核体系

1)加大定量考核和客观考核的力度。尽量用具体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考核结果科学准确地评价每一名资产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和每一项资产的效益,提高绩效考评的可信度和有效度。2)建立资产考核机制。考核指标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多层次,全方位考核压力传递机制。资产管理中心负责制定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健全各类固定资产的技术档案,定期清查存量资产,动态掌握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并对各归口部门的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各归口部门对负责资产的实际使用单位进行考核,各采油管理区和班组要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谁用谁管,要求物物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及时维护检修,提高完好率。通过这样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机制,使考核结果和奖惩挂钩,实现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

4结语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为妥善解决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债务,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进程,商务部会同财政部从20*年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国有流通企业“减债脱困工程”。1月4日,商务部在京召开国有流通企业“减债脱困工程”总结会。会议指出,“减债脱困工程”经过两年的实施解决410亿元历史债务,为2000多家国有流通企业创造了改制和发展的条件。

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债务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政府计划调拨、价格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实施“减债脱困工程”,帮助这些企业卸下历史包袱,盘活有效资产,加快改制步伐,既是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商务部等部门根据历史债务形成的特点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要求,在政策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财政补一块,资产公司让一块,企业还一块”的处置办法,即由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统一组织实施,采取“整体打包,协商定价,一次性回购”的方式回购债务,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在债权转让价格上给予支持和优惠;负债企业履行偿债义务,积极筹集资金。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总结会上表示,“减债脱困工程”是各方面通力合作的成功实践。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共投入1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给予补贴,带动地方投入约41亿元,减轻了国有流通企业的偿债压力,为企业安置职工和改制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地方政府作为处置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债务的主体,出台了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多项配套政策,对于暂时难以筹足偿债资金的企业,地方政府还积极帮助其筹措资金或直接由财政垫付;资产管理公司将试点企业的不良资产单独打包,聘请中介公司重新评估,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地方谈判中存在的问题,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予了优惠。

姜增伟表示,“减债脱困工程”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两年来,通过实施“减债脱困工程”共处置了25个省(区、市)77个地市的410亿元历史债务,共支付偿债资金52亿元,平均偿债率仅为12.7%,实现了低成本处置的目标。“减债脱困工程”对国有流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减债脱困工程”直接盘活存量资产350亿元,50多万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为2000多家国有流通企业创造了改制和发展的条件。

财政部、资产管理公司及24个省、区、市商务、国资等部门近120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