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创新;信贷模式;基金
去年以来,深圳金融业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47.85亿元,同比增长6.6%,两年平均增速7.8%,居国内主要金融城市首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5.8%。简单说,金融业贡献了深圳全市1/6的GDP和1/4的税收,深圳也跻身中国内地三大金融中心之列。下面本文主要从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以及我区如何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两个方面来为各位汇报。
一、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和“压舱石”,本文认为深圳金融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民营经济受益良多;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尤其注重对民营经济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没有“血液”的中小企业寸步难行。对深圳来说,民营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让它们得到金融“活水”的灌溉滋养,也是实现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末,深圳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同时,深圳金融业始终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忠诚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0余年来,金融业为深圳基础建设提供了70%的资金,为深圳企业生产提供了80%的流动资金,为深圳居民大宗消费提供了60%的资金。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高效务实服务实体经济。在深圳,金融从实体经济发展中受益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引导资金“活水”的流向,信贷融资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从信贷结构相关数据来看,去年9月末,深圳制造业贷款余额8511亿元,同比增长14.2%;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657亿元,较年初增长19.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558亿元,同比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围绕深圳现有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更新改造升级”,以便于将“金融资本”引导推动实体经济高质发展。从以下两个实例来了解:例一:工行科创中心围绕原创新药行业特点,通过“科创企业债权类投融资风险限额测算模型”为企业核定了风险限额,并按照药品研发、临床试验、注册、上市推广的不同阶段设置了分步提款的方案。这也是深圳工行首个原创新药企业的评级授信,有效解决了生物医药企业在特殊时间节点的用款痛点问题,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腾飞助力。例二:农行深圳分行创新推出科创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票据,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开拓出科创企业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新渠道。3月,由该行牵头主承销的“深圳易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定向资产支持票据”(ABN)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为6亿元。不仅如此,农行深圳分行还联动农银国际、投控资本等机构,发起设立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各方资本满足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深圳科创基金目标规模20亿元,采用市场化方式独立运作,以股权直投方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科技项目。此外,深圳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要在银行间直接发债融资,往往由于信用评级不够达不到发债要求,因此要不断通过证券化结构创新、产品创新、投贷联动等方式,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的突出特点,银行正在淡化传统授信审批所倚重的资产、盈利和担保的“老三样”,转变为对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新要素”的考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据统计,去年上半年,深圳新增A股上市公司2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对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渐显现,深圳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0家,其中深圳企业124家,数量居各大城市第一。上半年,深圳辖区企业通过境内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合计超过3700亿元,同比增长16%。在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方面,深圳大力引领价值投资文化、提升大宗商品定价效率、发展私募股权市场。深圳是科技创新的聚集地,它注重发展、规范和优化私募股权市场,为更多产品、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深圳拥有大量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为更好地服务此类企业主体深圳一直在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打造完整的资本服务链条。特别是对处于创意期或者种子期且更加需要资本扶持的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发展出以深交所为“链条”龙头,牵引更多的创业资本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从而推动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在其创新驱动的背后站着一支庞大的“创投军团”。比如赫赫有名的深创投——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专业从事创业投资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是国内最耀眼的“官办VC”,投资企业数量位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其曾在2007年与苏州政府对接合作,设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而后在十余年期间覆盖了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四个层次,形成了全国性的基金覆盖网络。由于深创投的创投基金背景,深圳市政府在政府引导基金的探索中充当了双重的角色。特别是在探索阶段,与全国各地政府合作设立政府子基金,深创投作为子基金的管理者参与其中,为财政资金获取收益的同时,摸索了保本+固定收益、特殊奖励、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选择回购等不同的引导基金模式。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由深圳市政府与深创投合作,该引导基金的运行架构是:由政府独资成立引导母基金,深创投作为受托管理人全面负责母基金的管理工作,母基金再联合社会资本投资专项子基金,进而投资于企业。整体而言,深创投运营基金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角色淡化、投资行业广泛且面向全国。
二、探索我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区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诸如受担保圈、恶意逃费金融债等不良因素影响,整体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区内企业上市积极性不高、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阻力较大;区内现有园区产业基金未能真实有效运转,政府引导基金整体发展未有实质性进展等等。对此,借鉴深圳发展金融经验,本文总结了对我区如何引导金融服务经济高效发展的几点思考。1.进行金融信贷模式转型升级目前,为处理银行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恶意逃费金融债等问题,政府大多处于协调引导角色,如全力压降不良贷款,做好重点风险企业化解工作,市县两级合力推进银行向上争取处置资源,向市法院集中推送重点不良贷款,加快司法进程等等措施。效果是:1—10月份,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59.94亿元;10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80.83亿元、不良贷款率5.39%,提前完成全年不良贷款率压降目标。但仅靠政府引导,政府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借鉴深圳经验,“解铃还须系铃人”,将银行与企业的问题交还于银行、企业来处理,建议从市场化的角度处理此类问题。具体来说,引导支持银行创新其业务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吸收其现有“不良信贷”问题,效仿深圳农发行、工行等上述做法,创新自身模式,真正“围绕各种产业、不同规模企业所需”量身定做金融产品,而不是固守“重资产、重担保、重规模”的信贷老套思路,创新业务模式,更加贴合经济实际发展所需。2.探索先进金融运作模式,激活区内产业基金目前,我区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各类园区公司也成立了产业基金,但面临着可投项目少、基金平台不成熟、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点是缺少实质运作的动力,建议可尝试深创投使用的利益绑定机制——跟投机制。跟投机制,是指在基金运作开展过程中,由参与决策、运营的核心层和骨干成员与企业一起共同投资,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的一种机制,本质是一种投资行为,但由于其有足够强的收益且风险对赌锁定,激励约束统一,实现了有效的激励效果。据了解,深创投的强制跟投项目投资额的1%;项目激励机制,公司净利润的10%奖励给全体员工,净收益的4%奖励给团队;投资制度十分完善,从项目挖掘—立项会—各类尽调—预审会—投委会—投后管理—决策退出;投资退出机制灵活,能投能退,能退能投。以深创投为例,373个项目已退出,其中:196家已上市,177家非上市退出中有16家并购、112家回购、27家转让、22家其他方式退出;资本活跃,投资市场成熟,国企主动让利,社会资本活跃。而这套成熟流程中,有一个我们值得去尝试的环节,用它来撬动整个基金运作的突破点——“跟投”机制。实行项目激励,投资收益按比例奖励投资团队;投资制度,完善投资制度,探索市场化投资机制,尽职免责,充分利用直投、基金投、租金换股权等投资方式;退出机制,重点做好投后管理,全方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视投资周期、企业业绩等择机退出;寻找开发区的让利模式,激活社会资本,提高投资意愿。3.加快内部潜力挖掘,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我区目前已有20家企业纳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其中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今年我区新增7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目前累计已有18家企业报至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上市后备资源整体占比偏低,在区内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威玛、新大上市挂牌也是进展整体缓慢。可以说,我区资本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深圳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发展,将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彰显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力。对此,建议我区进一步深化引导区内企业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改善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今年9月初,书记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指出要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我们更应顺应这种金融发展趋势,全力支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机制,也可为私募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创投管理机构提供一种可投资项目退出渠道,助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结语
关键词:商业银行;民营经济;小微金融;续贷业务;预测
一、 研究背景
小微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自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中银监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积极促进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于2011年6月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以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随后,银监会于2015年3月《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单列信贷计划,优化信贷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要求。此外,“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金融发展规划部分提到鼓励互联网金融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发展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资需求。可以看到小微金融将成为未来一段r期我国金融发展重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无论在服务形式还是在业务规模上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巴曙松、王松奇、许小年等专家认为,我国小微金融发展潜力较大,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当前金融体系离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将成为下步金融改革的重点。而各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着力于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小微金融业务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推动点。他们也指出我国小微金融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微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成本问题,建立社区性的服务模式,实现低成本信息收集,是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针对小微金融,应该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大力推动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促进小微金融快速发展。
受当前宏观经济趋势性下行、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开发受制于劣势选择和逆向选择等因素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了前一阶段迅猛发展之后,显现出后劲不足的疲态,主要体现于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有方向地增加银行小微贷款投放规模,有效确保贷款余额增长的稳定可控。为此,各商业银行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如何有效掌握行内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业务动态,并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为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策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文献回顾
在研究小微金融之前应明确小微企业的定义。刘睿(2014)指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小微企业规定,小微企业一般符合年度应纳税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崔静静(2011)认为:应将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定义为小微企业。崔静静还尝试分析了该类型企业的融资行为,在对甘肃省小微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省的小微企业融资现象,探讨了在小微企业融资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从银行信贷业务的视角,郑九歌(2012)建议:首先应树立“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观念;监管机构应将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作为发展小微经济的战略重点,并采取降低这些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实施积极宽松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例,韩刚(2012),吴玉霞(2016)认为: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难点是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为缓解该不对称性问题,应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业务发展模式。郑霞(2015)分析天津市216家小微企业相关数据发现,商业银行是现阶段小微企业首选渠道,社会金融机构次之;另外,政府财政资金对小微企业融资效果不显著,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信用担保有效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刘金文(2011)支持引入政府这一角色,构建企业、银行、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动态博弈框架下参与方各自的行动和收益,以期实现政府引导下商业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目的。
其他相关研究还包括陈勇俊(2011)将大数定律引入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模式和风险定价策略;刘静海(2012)将金融心理学引入小微企业融资信贷问题,大胆假设小微企业或商业银行是一个有心理波动的人,通过心理学理论探讨银行和企业的心理,并以贵州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续贷(或称“续授信”)业务 方面的文献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银行业开始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目前仍鲜有银行接触或关注续贷业务,而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银行及相关文献则更为稀少。
三、 问题的提出
1. 商业银行着力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设想。在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的关键时期,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前期的迅速发展后,出现了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为商业银行推行小微金融贷款增发提出设想: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还应及时了解行业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动态,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尤其要为行内已经发生过贷款业务的小微客户发展“续贷”业务。甚至对银行现有小微客户进行续贷可能性的预测分析,从他们当中准确识别出贷款即将到期、贷款资产良好、具有强烈续贷意向且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并为他们"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客户续贷推动策略,全面巩固银行在小微金融层面的先发优势,努力实现与客户的共赢。
2.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续贷业务定义。所谓“客户续贷”是指银行已授信客户在贷款到期或提前结清后,经授信审批,再次获得银行贷款的行为。本研究以国内某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信贷业务数据为例,结合该银行数据仓库支持情况,对客户的续贷行为定义如下:
(1)将当月贷款日均额不为“0”且月末贷款余额为“0”的客户定义为当月贷款结清客户;
(2)在当月贷款结清客户中,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再次发生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续贷客户;
(3)反之,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未发生新的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非续贷客户。
四、 商I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优势分析
1.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本优势。据相关数据表明: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费用是向现有客户推销费用的6倍以上。针对小微金融贷款产品,姑且不去计量分别向新客户和现有客户营销的具体费用,仅从向两者营销成本的高低来看,营销现有客户显然更具有成本优势。
当银行向行内现有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时,无论是向无贷款客户推介贷款产品,还是发展已授信客户的续贷业务,都可以将“名单制营销” 与“非名单制营销” 搭配使用,且通常以“名单制营销”为主。当银行向行外新客户营销时,则只能通过“非名单制营销”渠道及相关营销方法。由此可看出向行内(已授信)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比营销新客户更具有成本优势。
2.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功率优势分析。有研究表明:销售给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成功率为6%,销售给初次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15%,而销售给重复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50%。其实仅从向现有客户营销可同时采用“名单制”与“非名单制”两种方式,而营销新客户则只能倚靠“非名单制”方式,已经说明现有客户的平均营销渠道数量高于新客户,这显然与营销成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实际上,促使客户产品销售成功的三大要素可以总结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商家对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对已使用同类产品的忠诚度”。一家银行向新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的行为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新客户已经享受其他银行的信贷服务,这家银行的小微贷款营销工作将受到该部分客户对其银行忠诚度(或称“客户粘度”)的制约。此时,银行若不考虑向客户让利(如优化担保方式、增加贷款规模、延长期限、下浮贷款利率等),向该类新客户营销同类产品的成功率显然比较低。
(2)符合银行授信审批要求的新客户未曾享受过银行信贷服务。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极度不对称,这为授信审批、贷款发放以及售后服务等实操工作带来难度。因此,银行若不考虑采用针对小微市场设计的、切实有效的创新市场开发模式(如商圈、产业链、城市合作社、专业化支行等模式),向该类客户营销小微贷款产品不仅成本昂贵、潜在风险高且成功率低。
然而,如果向行内已授信客户再次营销贷款产品,即发展小微金融客户续贷,这将使银行在借贷双方信息相对对称情况下专心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信贷服务,这显然能够大幅提升营销成功率。
3. 发展小微续贷的资产质量优势―对“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的论述。对于小微金融信贷业务而言,其发展难度主要在于客户所能提供的抵质押品价值较低且缺少其他有效担保形式,以及客户经营利润较薄且经营波动受市场影响较大。无形之中,小微贷款的客户信用砝码被减轻,同时客户能力的打折空间被加大。基于这样的背景描述,小微信贷业务可能的突破点在哪?在此,本文提出小微金融续贷客户群较新贷客户群而言其银行资产质量更高的假说,即“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尝试对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这一优势进行论述分析。
不难理解,贷款可以被看作为客户与银行的一个双向产品,即银行在向客户销售资产使用权的同时,客户向银行销售自己的信用和能力,双方的谈判条件主要是价格(即贷款利息),其他条件还包括贷款规模、期限等。在信息极度不对称情况下,客户的信用和能力无以为证,银行只能认为客户的信用和能力趋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时银行除了要使贷款规模尽可能小、期限尽可能短,再就是要使利息尽可能高,这等于压低了客户销售自己信用和能力的价格。这样,但凡可以,客户将选择不贷款,而留下来选择贷款的这部分客户,无论从对资金需求的迫切程度,还是出于对他们信用和能力水平的考量,都给银行对他们进一步压价提供了理由,这将有可能制造出“柠檬”经济现象,形成劣势选择、逆向选择,使银行资产质量受到影响。
既然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上,那么银行就应该从破解信息不对称入手,向自己熟悉已久的老客户(包含无贷款客户和已授信客户)开展信贷(或续贷)业务,因为客户曾经使用银行服务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于银行数据仓库中,这比开发新贷客户所获得的信息要充裕得多。基于信息的相对对称,尤其是发展续贷业务可以使银行对客户的能力和信用(结合其过往表现)有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时,银行除了能够实现更有效的“优质”客户甄选外,还能够杜绝盲目压缩贷款规模、缩短贷款期限、提高贷款利息等情形,为贷款客户的“一户一价”、“一贷一价”、“价格关联价值”、“价值覆盖风险”等理念提供基础,促使银行与客户携手缔造共赢。
前文所提到的“客户自然忠诚”实际上也是消费心理记账(及“价格关联价值”)的概念。本文认为在不考虑极端因素(如银行信贷放款不到位、同业贷款价格竞争、客户搬迁等)情况下,小微贷款客户存在“自然忠诚”,并且续贷客户群应比新贷客户群更容易发生再次信贷业务和其他交叉业务。
五、 结论
为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突破,基于对业务动态的把握,提出了银行小微金融应该着力发展“续贷”业务设想和“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得到发展续贷客户将使银行销售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小微贷款资产质量更优的结论。此外经数据观察,参与本研究分析的国内某商业银行其小微金融贷款客户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在充满信息不对称并可能产生“柠檬”经济现象的竞争市场环境下,无需发生价格战,对手仅出让“蝇头小利”,很可能只是贷款规模放高一点、期限延长一点或利息降低一点,便赚得了他行最优质的那部分客户,其中不乏很多他行忠诚老客户。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应该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研发一套具备前瞻性、灵活性且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工具;还应结合同业标准制定更具竞争优势的小微信贷发展策略。此外,既然客户流失、客户违约等问题对小微续贷(尤其在客户非续贷方面)产生影响,未来应考虑开展相关预测分析工作,建立预测模型,以对当前续贷分析及预测结果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将小微金融作为改革的重点[J].中国金融, 2013,(1):18-19.
[2] 王松奇.小微企业贷款是今年银行创新重点 [N],中国证券报,2012-05-28.
[3] 许小年.中国民间金融的监管和发展:在“2012第六届中银行家高峰论坛”[EB/OL].(2012-09-10)[2016-07-8]http://.cn/hy/20120910/155413095049.shtml.
[4] 刘睿, 张军.如何加强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管理[J].税务研究,2014,(8):97-97.
[5] 崔静静.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基于甘肃省小微企业的调查[D].兰州: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郑九歌.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26(1):80-83.
[7] 韩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突破――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20-23.
[8] 吴玉霞,周明勇,吴娟频,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对策――基于河北省的调研数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6,(8).
[9] 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41-46.
[10] 刘金文.基于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动态博弈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69-84.
[11] 陈勇俊.大数定律与小微企业授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11,(12):114-116.
[12] 刘静海.基于心理学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97-106.
[13] 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4] 吴义根,胡志九.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动态演进与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15]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16]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17]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3.
[18]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5.
基金项目:“211工程”四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一般课题(项目号:XK2014203)。
初春的北京,暖意融融。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各个界别的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银行成立20周年。在本届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北京银行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打造更高质量的北京银行。 打造节能减排融资模式
20年来,北京银行打造了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谱写了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的亮丽篇章。目前,北京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48亿元,支持了天壕节能、际高建业、乐普四方等一批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谈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闫冰竹表示,这不仅需要责任意识,还要有具体行动。
他认为,首先是践行绿色信贷理念,支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据了解,北京银行几乎每年的 《授信业务指引意见》中,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建筑建设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项目都是重点支持领域。在贷款评审时,北京银行坚持“绿色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原则,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及节能减排控制行业的贷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将节能和环境影响作为贷前审要内容;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政策和国家明确要求淘汰的落后产能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其次,要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打通绿色信贷“最后一公里”。针对节能服务企业轻资产等运营特点,北京银行创新推出了以未来收益权为质押方式的“节能贷”、政府奖励资金账户质押方式的“节能补贴贷”。2014年初,北京银行专门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通过项目贷款、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债券发行、保理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为多家企业节能技术升级改造、清洁能源发电、绿色食品生产、城市水务工程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用创新的绿色信贷服务,服务“美丽中国”版图。
同时,北京银行还通过完善业务合作平台,打造“绿色金融”特色品牌。发展中,北京银行以“多样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为发展方向,加强对外合作,创新担保理念,积极引入外部合作伙伴,共谋绿色金融发展。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节能融资服务平台,并获得“中国节能协会最佳合作伙伴”奖;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订合作协议,推出“CHUEE SME”项目,成为全球首家在节水领域与IFC开展合作的商业银行。2015年,与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向联盟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100亿元,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闫冰竹表示,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将围绕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要求,精准发力,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加快绿色金融模式和产品创新步伐,着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全力打造新时期的“绿色银行”,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闫冰竹说,要进一步以监管要求为指引,强化对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的经济资本管理,让有限的资本撬动更大的业务规模,拓展更广阔的经营领域,共同打造资本消耗低、内生增长能力强、市值稳定增长的轻型银行。
同时,北京银行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促进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服务“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强化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方面,北京银行将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前瞻性管理,持续夯实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三大基石,确保全行资产质量保持优秀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绿色金融实施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绿色金融供给不足、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绿色金融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推进绿色金融实施,闫冰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投资。一是探索从国家层面上成立政策性绿色银行,专业从事绿色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推广碳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创新轻资产绿色信贷产品;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三是建议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绿色产业基金发展,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专业投资作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银行携手IFC,合作开展支持中小节能企业的“中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项目“
中小企业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对我国税收、就业乃至GDP的贡献不容小觑,没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头号问题,为了推进中小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防止一些“潜力股”小企业被扼杀于“摇篮”中,我国政府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从财政倾斜、税收优惠到政策法规方面的保障,允许各地制定地方保护政策,尤其以上海市为首,近年来相继颁布诸多办法进一步从财政政策上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以促进中小企业带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融资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及特征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有关质量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应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在其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提出在信息使用者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决策有用性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1]
就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社会需求现状来讲,其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应是真实性。然而,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虚假错报问题严重,会计操作不规范的现象突出,诚信问题堪忧,这就违背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真实性原则,形成了其融资困难的内生性原因。商业银行即使有大量可贷资金,但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只能对中小企业谨慎放贷。
(二)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融资关系
胡茜茜、黎玉柱提出中小企业所披露的不完整、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严重影响了其融资效果和效率。[2]张劲松、季秀杰提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正确融资、投资决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报表体系及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等是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可靠性越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失败风险越小,本息如期收回的可能性越大,银行便会扩大信贷规模。比较优秀的中小企业便可从中得到实惠,且其本身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行为也能够增加融资成功的概率。因此,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应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减小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贷款风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关系的研究中也有不同的发声,张重、吴小军在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数理分析中指出:在中小企业没有足额抵押担保品和其他违约损失的前提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虽然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有成本的,当企业提高会计质量增加的成本大于预期带来的收益时,不仅不能降低或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小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只能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不是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充要条件,如果缺乏必要的担保或者适当宽松的融资环境,融资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减小其融资道路上的阻力。只有融资环境与企业自身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提出融资改进措施
(一)自身条件的完善,提升自身软实力
真实的企业运营信息是提高企业信用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健全财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会计信息质量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由于中小企业财会人员专业能力有限,可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发展、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中小企业应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定位,加强银企合作与交流,及时向银行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只有使信息尽可能对称才能促进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真正做到从完善自身条件、提升软实力角度出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二)弥补中小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成本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会计机构精简、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信息的成本是高额的。并且如果没有外界适当宽松的融资环境,缺乏政府的支持保护和金融机构的包容举措,中小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因披露某一项会计信息而带来的融资失败的损失,即机会成本,使本就艰难的融资局面“雪上加霜”。这就会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甚至失真,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影响其信用等级评价。所以政府机构可出资弥补中小企业因会计质量提高带来的成本,以补贴形式或采取一种奖励机制鼓励其充分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尽可能地减小中小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成本,为其健康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加强外部监管,增加外部违约成本与压力
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且融资效率低,以间接融资为主且大量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单一来源的筹资方式更加导致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体系,则企业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缺乏外界压力(如强制的高额违约成本)。故可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有贷款意向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确保其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引导其会计操作步入正轨。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作假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企业的法制成本和道德成本。中小企业有了来自外部的高额违约成本,必然会严肃对待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由此会计信息质量可大幅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资信度将会大有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四)提升外部动力,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契机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