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资产估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问题

1.1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体系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理论上看公允价值应是现实条件下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交易价格,是最贴近商品真实价值的交易价格。从定义的角度确定公允价值需要满足的条件有:(1)完全的市场;(2)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地位平等,不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而且任何一方不能处于明显的弱势(例如出现财务困难、处于清算期或市场的弱势等);(3)市场信息的充分共享。另外,公允价值的意义中还隐含着:①公允价值的时间性:需要会计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化及时的修改调整账面价值;②公允价值应当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全面进行计量。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如何进行确定进行全面的规定;另外,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如何在账面进行公允价值调整、如何在报表中反映和披露也并未做详细、系统的说明。例如:(1)投资准则中(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及投资比例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按照《企业合并》准则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负债的公允价值,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中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资产整体的公允价值应是否能等于各单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和。其次,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应采用什么方法确定,以及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都没有规定。(2)在权益法下,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中规定,投资账面价值却要求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相应进行调整,这与用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投资的初始计量有出入,会造成前后计量标准不一致。(3)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披露的内容规定,应披露: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清单和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受限制的情况;当期及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的金额;或有负债的情况。按照准则只需披露被投资企业及相关账面信息,没有披露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确定金额及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计价金额。IASC则规定在会计报告中应当披露投资计价金额的确定等有关计价的内容。这些缺陷,都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

1.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能成为独立的计量属性

IASC讨论规定会计要素有四种确认计量基础: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在我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学术界还有很多的争论,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不能独立的为一种计量属性。因为只要条件适用、计量方法得当,历史交易成本、现值、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其他的计量属性都可以表示公允价值。因为在理论上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计量形式,如现在按公允价值成交的成交价格,随时间的推移就成为了历史成本;未成交的、估计的公允价值是在假设市场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法、现值法、市场比较法估计的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又可以表现成为可变现净值、现值、重置成本等等。所以公允价值独立的成为第五种计量属性并不合适。这样容易造成误解和概念的混乱,不便于公允价值的理解和计量。

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技术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运用公允价值想要达到理论要求的真正的公允价值,还存在很多技术性的问题。

2.1 完善的市场尤其是完善的金融市场不存在

完善的市场是根据定义确定为公允价值的先决条件。我国现阶段市场基本成型但是还不能说的上很完善,那么双方交易形成的价格就很难说是公允的。在交易时,即使形成的交易价格即使是双方自愿的成交价,也会因双方地位、信息等的不平等损害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并损害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尤其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尚在培育中,金融市场中的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市场价格,从而影响资产现值的计量。另外,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给企业或管理层操控利润带来可乘之机。

2.2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难统一,存在操控利润的空间

根据评估原理,公允价值估计可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具体准则中定义计量方法时,并未做出明确的指导。例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会计;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以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现在对资产估值基本的技术有:现值法(收益法)、市场法(市场比较法)、期权定价模型、成本法等。另外还有一些具体准则中根本就未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作出规定,因此会计人员可以根据技术掌握程度、信息掌握程度进行专业判断、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会给计量公允价值带来利润操控的空间。

2.3 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操作难度大

公允价值计量是运用公允价值的核心,根据原理,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市价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或同类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或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市价调整时间、区域、功能等因素予以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使用同类和类似资产的公平的市场成交价格需要对区域因素、时间因素、功能因素、成新率因素、交易情况进行调整。现值则需要正确地区分资产、资产组未来现金流量,并准确的估计每年的利润和折旧则;需要正确地选择折现率;还需要量化风险也就是需要在考虑不同资产或资产组的特征、市场变化前景的预测,或通过调整无风险现金流量,或通过调整无风险利率的方法进行计量。

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问题,估值技术及专业判断都比较复杂,不宜会计人员操作,估值的结果会因操作员个人的因素而产生差异,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

2.4 现阶段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

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求预测或根据市场条件、环境进行判断和调整,公允价值要求实时的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因此,增加了人为主观性因素,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判断能力。从公允价值的运用推广的技术方面看,又需要会计师具备优秀的财务管理知识、专业运用能力。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从其掌握的知识结构看,大部分以会计核算知识为主,包括部分具有注册会计师资质的高素质人才,其现有的知识也是以会计核算知识为主,这使得真正具有职业判断、财务管理能力的会计师屈指可数。会计师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职业判断的水平,制约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效果。而现阶段我们国家会计队伍中大部分会计没有接受相关的训练,这就要求他们就必须接受专业的训练或者在必要时必须借助资产评估师的工作,完成对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初始计量、后续的计量。这样往往会大大增加计量成本。

参考文献

[1]朱萍.资产评估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范文第2篇

一、会计计量方法的演进:现值模式――信息观――计量观

(一)理想环境下的现值模式理想环境是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众所周知的,确定的。包括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是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强调了具有一个给定的、固定的用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折现率;完整的、众所周知的事件组合;事件概率的客观性及事件实现的公开性和可观察性;这样可在期望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计算出公司的市价,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的市场,其会计计量方法是现值会计模式,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期望现金流量基础上的,而且与股利是无关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它客观地反映了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且管理人员无法操纵报表数字,所以,财务报表是可靠的,资产负债表包含了所有的相关信息,而收益表不具有信息含量。

(二)市场有效假定下的信息观理想环境难以存在,因而在现实环境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用需求十分重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为会计信息能够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决策行为,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称之为财务报告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于个人,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反应,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信息观主要是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而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信息观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就在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信息观假定投资者是足够理性的和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会对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反应。信息观是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上,历史成本会计是损益表法,即未实现的价值增量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净利润滞后于真实的经济状况。价值的增加通过收入或者现金流的增加实现时予以确认,收益是收入与赚取收入所费成本的配比过程,损益表含有重要的信息含量,提供了公司创造价值当期部分的信息。

(三)市场并非充分有效下的计量观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但现实中证券市场并非如原来认为的那样充分有效,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股票收益中,仅有2%-5%的的非正常收益是由会计盈余所引起的,这带来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实证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可能没有原先认为的那样有效。

除非在理想环境下,不能期望净收益能解释证券的所有非常报酬。然而净收益的市场反应份额仅占2%~5%也似乎太少,列夫将这归因于低劣的财务报告质量,这导致了针对低质量盈利信息原因的研究。柯林斯、科萨、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Sloan,1994)证实,低盈利质量是因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利信息缺少及时性。这导致了一种提议的产生:当可靠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及时性的效益时,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财务报告也许能提高盈利信息的质量。随着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成为必要。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所谓财务会计的计量观,是指会计人员已经认识到有责任将现值或公允价值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Scott,1997)。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计量方法的应用可以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Scott,1997)。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改进后的财务报告能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的内在价值,降低行为性偏见的程度。所以,证券市场的并非充分有效支持了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二、计量观的支撑依据

决策有用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该方式是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公允价值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所起的作用。

(一)实证研究结果支持计量观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证券价格确实对净收益有所反应,投资者可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获取决策信息。但是随后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几天内,投资者所获证券异常报酬中,只有2%~5%的份额归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异常报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针对市场对财务报表信息做出的反应,许多会计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考虑一项风险投资时,将会分别评估其收益和损失。谢弗林等经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投资者会持有已发生损失的股票而卖出可获得收益的股票,这样对收益和损失分开评估与对概率进行主观衡量结合起来,会导致一系列非理。伯纳德和托马斯证明了净收益公布后,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波动。欧和彭曼的投资战略模型证明,市场并未对某些资产负债表信息做出充分反应,而是等到资产负债表信息在收益或现金流量上体现出来才做出反应等。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还存在过分自信和自我归因偏见,即投资者根据净收益信息会作出过分偏离他们作为理性投资者该做的反应,并且认为好的决策结果是其能力强,不好的决策结果则是因为出现的事件状态不好,不是自己的过失。这种心理因素会导

致市场的股价惯性,通过泰特曼的实证检验已证实了这种股价惯性的存在。所以说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有效市场异常情形的存在,如延迟反应、市场对非盈余信息的反应等,意味着投资者在评价企业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时需要更多的其他信息,而不仅仅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这是由于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质量不高导致的,所以将公允价值计量观引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中,或许能提高盈利信息质量,从而使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二)奥尔森净剩余理论支持计量观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也称为残余收益模型)通过说明公司的价值是如何可由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理论框架。奥尔森认为,公司价值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因而计算公司价值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期末所持现金的预期现值计算,称为比较股利模型,即公司价值=预期期末所持现金的期望现值;二是用未来的现金流量计算,称为现金流量模型,即公司价值=期初所持现金+本期预期流入现金的期望现值,即三是用财务报表变量来表示,称为费尔萨姆一奥尔森模型,即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其中异常收益=预期收益一实际收益。

从净盈余理论的公式可以看出:公司市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相关,因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异常收益;该公式也显示,投资者需要信息来帮助评估存续收益与投资者对当前盈利的反应。

在理想环境下,商誉为零,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这种会计称之为无偏会计。若部分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就会发生偏移,这种会计称之为有偏会计。对于有偏会计,只有奥尔森的净剩余等式成立,其余两个公式不成立。当会计是有偏的时候,公司没有记录商誉,所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净收益会滞后于实际经济业绩。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模型的特点是,不管公司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高估净收益还是低估净收益,由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未入账商誉的变化正好被账面价值的反向变化等额抵消,所以奥尔森模型计算出的公司价值是相同的。

费尔萨姆一奥尔森模型引进了持续性,这里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即使在理想条件下,由于异常收益会持续到下期,则损益表也含有重要的信息。因为公式: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此时公式中商誉≠0;由于可持续收益对公司未来业绩至关重要,所以投资者希望获取能帮助他们估计可持续收益的信息,会计人员应当对持续性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提供对投资者更有用的信息。

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可用来预测公司的股票价值,然后与公司的实际价值对比,这样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价值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因为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越多,则公司价值中包含在未入账的商誉就越少,于是投资者在估计公司价值的构成部分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够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

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

(三)实务中法律责任的承担也支持计量观(不是增加披露)越来越多的实务因素也支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计量上,如金融机构的破产表明资产价值被严重高估,所以,出现了要求用市价计价、最高价测试以及其他公允价值为基础技术的会计准则以有助于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为了减轻法律责任,更愿意在资产负债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观,在不严重丧失可靠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采用公允价值会预测到公司可能出现破产、兼并、环保责任等方面的价值变化,增加决策的有用性,这导致了计量观的复归。

环境的变化也给历史成本会计带来了难题:如技术进步要求公司调整规模和结构,这必然会造成许多兼并、重组、裁员与破产事件的发生,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与资产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压力。另外,由于面临许多未来责任,如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则无法应用历史成本会计的收益与配比原则。计量观的大量使用在减少投资者的偏见以及控制市场的无效率上还是有作用的。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关键是确定市场的有效程度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计量观将增加决策有用性,以减少现存市场的无效性。由于存在可靠性问题,计量观永远不会扩展到所有财务报表项目都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如资本资产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不会被取代。

三、现值计量观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现值计量观应用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可靠性。如果为了更大的相关性而牺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则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应在财务报表中恰当的引入公允价值。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

(一)财务报告现值计量项目 一直以来,财务报告中就存在相当多的现值计量项目,如短期应收和应计项目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一旦资产价值被冲减,就不再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当资本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净值时,应冲减账面价值,计算可回收净值时所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不需要折现,如果资产减值了,则应当减计至公允价值;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实质收购,则允许被收购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按重估后的价值进行记录,将计量观引入了财务报告。以上均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观。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状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

(二)美国金融工具计量观一是债权和权益证券的计价。FASB将债权和权益投资的资产分为持有至到期日的、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类。持有至到期日的证券按照摊销后的成本计价,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证券按公允价值计价。衍生金融工具。二是衍生金融工具是价值取决于一些基础性的价格、利率、汇率或其他变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初始投资,要求或允许用现金交割――不需要交付与基础性变量相关的资产。衍生工具具有杠杆的性质――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许多保护或进行投机活动。FASB要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三是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套期保值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自然套期保值,也可以通过购买套期保值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信息观下与套期保值交易有关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予以递延,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直至这些交易真正发生。FASB要求对

于指定为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称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上的利得或损失计人当期损益。而将指定为预期交易套期保值(称为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包含在综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对净收益产生影响。

(三)无形资产会计无形资产会计是对计量观的终极测试。由于无形资产很难预测其盈利性和成本收回,因而无法确定其公允价值,无形资产只有在其获得高于所用资本成本的异常收益时,才具有商誉,但报告商誉的公允价值会带来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商誉主要有外购与自创两类。外购商誉是指当一家公司并购另一家公司时,兼并公司支付的价格与被兼并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净值的差额为商誉。在历史成本基础下,商誉必须在其使用寿命期内摊销。但在现值计量观下,商誉以收购时所确定的价值被保留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除非有证据表明它已经减值,此时应采用最高值测试从而将商誉减计至新的公允价值。新准则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并对商誉运用最高值测试使无形资产确认向计量观迈进,净剩余模型可能为估计商誉的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自创商誉。自创商誉由于没有现成的确认成本,所以通常在其发生时就会被冲销,由此带来了收入和成本不匹配问题,且报告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很低。改进自创商誉的建议包括将成功的研究项目资本化,以及重编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在获取了更多的近期信息后更正提前冲销的无形资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