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 管理 经营 模式研究

职业院校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借鉴市场机制?不少院校管理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论是,院校不仅需要管理,还需要经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引进面向市场经营的观念、运行机制、操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经营的涵义

当前“经营”一词使用极为广泛,除了企业组织普遍使用之外,非企业组织使用经营概念的频率也在逐年上升。院校经营的涵义是院校经营理论的核心,国内学者理论界认为,现阶段“经营应有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既包含商品经营,又包含资产经营;不仅是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经营,也应是对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经营;不仅包括对物质资源的经营,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的经营”。

二、院校经营概念的界定

(一)院校经营的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靳希斌教授明确提出院校是可以“经营”,而且第一个提出了“院校经营”的定义。他认为“院校经营(schooloperating)是指院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院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院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院校经营环境分析、院校经营思想确立、院校经营目标确定、院校经营策略选择以及院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二)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的比较分析

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之间既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具有特殊性。

在经营理论上说,院校组织是非企业组织,其经营行为与企业组织的经营行为相比呈现出四个明显不同的特征――多公众性、多目标性、专供服务性、公众监督性。

1.多公众性。院校必须以未来学生、现有学生、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当地企业、当地政府等公众为目标,来开展其经营活动。

2.多目标性。院校经营一般多倾向于追求多种目标,而不是像企业主要以利润为目标。

3.专供服务性。院校组织从事的主要是服务(是非有形产品)产品的生产供应,院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

4.公众监督性。院校组织要受到公众的严格监督,其经营活动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

(三) 院校管理与院校经营的比较分析

对院校实行经营性运作必定会考虑院校管理问题,不可否认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点,但是,院校经营与院校管理还是存在不同。

1.“重效率”与“求效益”之别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管理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指向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经营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的是院校的生存发展。

2.“着眼内部”与“内外兼顾”之别

管理院校,着眼于院校内部,办学是封闭的,学校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自行确定院校服务的对象、区域和层次。经营院校,办学是开放的,实行的是“内外兼顾”,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院校在市场中找准位置,办出特色。

3.“僵化被动”与“灵活主动”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照章办事,习惯于贯彻、落实、执行,遇到困难找上级主管部门,寻求上级支持,这是被动的“等、靠、要”。经营院校,学校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寻找市场商机,这是主动地谋求发展。

4.“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向上负责,让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满意;经营院校,学校还要向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满意。院校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三、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及分类

(一)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

院校经营发展模式,就是指在院校经营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有共同投资和管理特征的院校经营方式。

(二)院校经营模式的分类

院校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院校产品经营、院校资本经营、院校资产经营三个层面。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组成院校经营的有机整体,每一层面都有若干具体运作模式。

1.院校产品经营

院校产品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院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院校产品经营,是指院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

院校产品经营的主要形式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院校品牌开发三种。院校品牌也是院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

2.院校资产的经营

院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指院校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够满足院校产出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院校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五大类。

院校资产经营,是指院校以充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利用资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院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院校经营活动。

现代院校的资产经营,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主要形式。

3.院校资本的经营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财务经营 商品经营 货币经营 资本经营

企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利组织,追逐利润是其本质属性,企业的财务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需要在企业存续期间的财务经营、财务管理、财务治理等活动中渐进地、累积地实现。经营,指的是企业适应并利用其环境的活动,从外界获得资源并为之提供经济品。管理,指的是企业利用已有的资源使之达到高效利用的状态的活动,使企业的存量资源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的整体目标。治理,指的是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予以协调的活动,对企业的收益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在各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维持企业的存续。三者对财务目标的实现缺一不可。目前,财务理论的研究限于财务管理、财务治理,而财务经营甚少。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理财的领域不断扩大,现代企业的理财领域已从企业内部与商品经营活动相结合的理财扩大到企业外部与产权交易和金融资产投资相结合的理财,企业的盈利也由内部经营的盈利和对外投资的盈利两大部分构成。企业财务部门的任务由此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服务于企业商品经营活动开展各种财务运作,即对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进行管理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独立地进入金融、产权市场,组织各种财务经营,即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参与市场交易,以谋取经济效益。

财务经营理论可以提供一种新理念。财务经营是财务活动的扩展,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新的方式和技巧,对企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有现实意义。何谓财务经营?现将企业财务经营及其模式分析如下:

一、财务经营概念

财务经营的概念在我国财务学界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或权威的定论。笔者认为,财务经营是指企业以实物商品、金融资产、产权为对象,利用特定的财务手段,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这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财务经营首先是财务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次才是一种方法、过程、技巧。树立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运作的效益的观念,通过财务经营环境分析、财务经营目标确定、财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财务经营操作方式的确定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第二,财务经营的层次性,它不仅包括投资于企业内部商品经营活动所开展的财务运作,而且包括在金融市场上开展得对金融资产的买卖和在产权市场上进行的产权营运。

第三,财务经营更注重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它不仅要注重资金周转环节上的纵向分布和结构,更注重资本在不同经营方向上的横向分布与结构,以及在此相关的风险、时间、空间分布与结构。

二、财务经营对象

企业财务经营的对象按照其经营的场所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商品经营。在企业内部以控制的各种实物资产为经营对象。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商品经营活动,通过计划、预算,对企业资金运动的速度、方向、规模和结构进行控制,在保证商品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货币经营。在金融市场上以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上又称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它主要以各种有价证券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有价证券可以分为化身证券(包括各种短期票据,如国库券、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及可转让定期存单)、资本证券(包括各种债券、股票)和衍生证券(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等)三大类。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资产按期限长短,又可分为短期金融资产和中长期金融资产;按其职能作用,还可以分为基本的投资筹资性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和衍生的保值投机性金融资产(如期货、期权、互换)等。

3.资本经营。在产权市场以产权为经营对象。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对其交易,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其结果是企业产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及由此而引起的企业资产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提高企业资本增值的目的。

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三者相互渗透。资本经营是商品经营的强大推动力。资本经营会为商品经营提供良好的前提,为商品经营提供规模效益、协同效益,使无用、无效和低效资产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后,为商品经营产生更大效益提供条件。同时资本经营通过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重新组配,最终也必须落实到商品经营上,组配是手段,使商品经营取得更大的利润是目的。另一方面,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以确保资本不断实现增值。资产重组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商品经营中也包含资产重组的内容,企业为了更加充分的使用企业现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必然会对一些具体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组合。

货币经营侧重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资本经营则侧重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可控权利的扩大,两方面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当一家企业投资于另一家企业的股票,在一定额度获得的只是股票分红和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但当该企业所持有的股票达到足以影响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从而从对其的控制权和影响权来获得额外利益时,这就成为了资本经营。

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是动态的统一,这种动态统一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资本经营的规模要与不断发展的商品经营的规模相适应,要适时适度。随着商品经营规模的扩大,资本经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商品经营发展过程展现了企业发展的轨迹,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相互适应过程,就集中表现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不断发展的动态统一过程。

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握好资本经营、货币经营和商品经营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不能顾此失彼。要进行财务经营,其核心就是要加强成本、风险和效益观念,要精于计算成本和风险,把降低成本和风险作为重目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机会成本,通过选择和比较,进行择优。财务经营的关键在于本金的不断增值,应始终把增值放在首要地位,只要是有利于本金的流动和增值,并不拘泥于经营的具体形式。

三、财务经营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科斯指出,“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

财务管理的三个基本观念:一个是绩效观,一个是分配观,一个是经营大于管理。即管理必须对绩效负责,没有产生绩效的一切行为都不是管理的行为,其次,作为管理一定要不断地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最后,财务管理本质上是服务,是对财务经营的服务,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经营关乎企业生存和盈亏,管理关乎效率和成本。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本项目建立自身的影响,从而获取利润;管理是对内而言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盈利得以实现。

财务经营与财务管理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管理是经营的基础、保证,经营是管理的前提和目标。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营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必然发展为财务经营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企业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经营行为是不同的。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企业还比较弱小,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还在完善之中,企业的产品、市场都还在培育之中,这一阶段的企业抓的是产品质量,是节能降耗,因此强调的是商品经营。随着生产的扩大,能否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满足生产扩大的需要,能否保证资金流转顺利进行、资金的补偿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财务工作的焦点问题,更要强调企业货币经营的能力。当企业的产品形象、财务形象等在市场中树立起来,这时,积极地捕捉恰当的机会进行资本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此时应综合运用商品经营、货币经营、资本经营,不可片面强调资本经营的作用。

另外,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经营强调的程度也不同。中小企业本身实力较弱,且抗风险的能力较小,更应强调企业的立业之本、强调商品经营;而大中型企业由于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实力,应该注重使用企业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帮陈瑶:财务经营的理论依据[J],财经科学,1996.4

[2]王跃武:财务经营、管理与治理财务职能的重新解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

[3]张士怀:企业财务经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葛永波:企业资本经营:理论与实践[J], 经济经纬,2OO6.5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 资金管理 财务公司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1.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负债经营;管理;杠杆优势

虽然企业筹资有多种渠道,但负债筹资有其相对的优势,多为企业所采用。以特定的偿付责任为保证,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负债经营,已被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作为重要的理财策略。

1 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除明显具有融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好的优点外,还有下列优点。

(1)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缓解企业资金紧张。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在拥有一定股权资本的基础上,以借贷和租赁等方式吸引资金或实物资产投入本企业之中,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提高企业的以经济效益。负债实质上是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的有效手段。通过负债一方面使社会闲散资金得以充分利用,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补足企业的资金短缺,使企业得以正常营运和持续发展。

(2)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负债经营是一种动力、压力并存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的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运用更多的资金力量,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和竞争能力,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不能无偿地使用资金,使用资金要付出代价,承担一定的债务责任,这就能企业经营管理和资金运用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也是促使经营者不断改善和加强管理,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3)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负债经营的负债利息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从税前支付可减少缴纳所得税的数额,获得一定的减税利益,相应地降低了资金成本,尤其是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形成的负债,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企业不放弃折扣,就没有资金成本,所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增加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4)有助于企业更加注重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增加资金使用上的责任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经营者由于有还本付息的外部压力,可促使其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克服在运用资金时“宽打窄用”所造成的浪费现象。

(5)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负债可以使企业得到出于货币贬值而产生的购买力变化的利益。这是由于企业采用负债方式超前使用资金,使用等额资金能发更大的作用。

(6)负债经营可实现财务杠杆利益。由于提供资金的债权人只能按固定利率获得利息,不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的利息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若企业运用资金产生的投资报酬率高于负债利率,则负债经营所获得收益在支付利息后,剩余的净收益全部归企业所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报酬率。

2 负债经营的弊端

(1)按期还本负息的责任风险。企业必须根据借款合同规定定期支付利息,安息额较大的利息支出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借款到期,企业又必须偿还本金,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若企业不能如期支付利息,甚至拖延还款,不仅会因此产生罚息加重企业财务负担,而且还会引起信用危机,造成再举债的困境。

(2)利率波动的影响。利率的波动即使负债经营有盈利的机会,同时,也存在可能赔本的风险。利率下降,资金成本降低,营业利润增加;当利润提高时,资金成本增加直接导致营业利润减少,而当营业利润减少到不足以支付负债利息时,企业就会出现赔本经营的局面。

(3)限制条款多。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中,一般都有一些限制打款,如定期限报送有关报表,不准改变借款用途等,这些条款可能会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3 负债经营的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量举债,负债率急剧上升。一些企业还因本身经营不善,造成财务困难,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为此,对负债经营应进行规范管理。如何利用财务杠杆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充分考虑筹资风险,恰当选择负债比率。企业在抉择筹资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运用适用方法确定最佳资金结构,这是企业筹资的核心。资金结构实际上就是负债资金的比例,即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里所占有比例和份额。确定企业的资金结构,关键在于正确预测息税前资本金利润率和负债成本率之间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是辩证的,不能片面的不加以分析地得出结论。负债低,财务风险就小,如果息税前资本金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过低的负债率就会使企业丧失获利的机会;负债率高,财务风险就大,息税前资本金利润率如果小于负债成本率,企业不但不能增加效益,反而会因债务过重而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另外,在确定资本结构时,还需要结合分析企业的偿付能力。短期负债能力的衡量指标通常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但过高的流动比率将导致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高,造成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和获利能力降低。因此,企业应尽可能将流动比率维持在不使货币资金闲置的水平。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1比较适当;速动比率一般为1时比较安全。;因为速动比率小于1,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大于1将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现金比率最能直接反映企业偿付流动负债能力,企业不可能也不需要保留过多的现金类资产,这一指标也应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不能过高,否则,被认为流动负债未能得到合理地运用。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第5篇

从国内与国际的角度来看,在银行、保险及证券业的发展中,先进的数据处理和电信设备以及政府对金融行业管制的放松将会创造新的统一金融服务业,这加剧了金融各个行业间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保险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逐渐被资产规模巨大、资本雄厚、经营领域宽泛又不失竞争力的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服务集团所掌握,这些保险集团作为“金融超级市场”经营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既包括寿险、非寿险、再保险等保险业务,也包括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和经纪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而这一切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保险经营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既是保险公司在困境中进行企业再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险公司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资本经营是通过产权的变更与交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最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加所有者权益。通过资本经营如何调整现有不合理的资本配置,启动存量资本,吸纳闲散资本,激活呆滞资本,聚集优势资本,甚至引进外来资本,在增加资本的同时,扩大保险业的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的制度基础是较为完善的公司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公司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产权的变更与交易成为可能。资本市场是企业为进行资本经营而筹集资本和进行投资的场所,一个结构完善、竞争有序、规范严密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本经营的顺利进行,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本的配套功能,资本市场的不发育和不完善,将是资本经营的制约因素。

资本经营的对象是所有者权益,以及由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一系列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凯斯教授所认为的,不存在最佳的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行业的特点,及时调整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而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新设计,则属于资本经营的范畴。资本经营的突出特点是资产的扩张,保险业通过资产扩张,可以实现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保险资本经营的形式和目的

资本经营是对所有者权益的经营和管理。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企业所有者权益依其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资本主权益”,合伙组织所有者权益称为“合伙人权益”,公司组织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而言,所有者权益被称为“政府权益”。保险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目标。

在“资本称王”的,保险业资本经营是优化资本结构,解决资本金短缺的重要途径。资本经营不仅满足产权主体和监管政策的需要,同时为跨业经营与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战略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保险业 2 600多家公司中有70多家破产,尤其是排名在前25名的加利福尼亚执行保险和共同受益保险的破产,动摇了客户对整个保险业的信心。投保人的需求已转向对利率敏感型的保险产品,同时金融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更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的研究。1992年,美国的保险公司如安塔那、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公平人寿采用直接从外界输入资本或出售部分资产的方式,使保险业的困境得以扭转。1990年前后,美国保险业由于“垃圾债券”市场与不动产市场的暴跌,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其的信任危机。为了提高投保人的信心,10大保险公司都分别从其控股公司接受资本注入,改变股权结构,以防止评级机构发表的信用级别滑坡和提高投保人和人的信心。这里美国保险业所倚重的主要就是资本经营的方式。

保险的资本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在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股份制和相互制是最常见的两种商业保险所有制形式。此外还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劳合社等形式。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按照解释经营组织方式和管理人员行为方式的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其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其压缩总成本至最低限度的企业。通过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实现了资本的增加,降低成本,为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重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种方式是兼并与收购。并购是产权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一种产权转让或交易行为,由此引起企业对可控制与支配资产权力的转移。保险行业的特点以及大多数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使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使并购成为现代保险业扩张业务领域的重要手段。生产经营、投资经营是企业实现内部成长逐步扩大规模的途径与手段,而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成长的主要途径。

转变所有制形式和兼并与收购,都是保险业依托资本市场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与手段,进行扩张经营领域,增强企业财务基础,适应金融混业趋势,组建金融服务集团的手段。组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是保险公司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对保险业而言,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根据美国A.M.Best对美国以资产计最大的200家保险公司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的规模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这200家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只占美国保险公司的13%左右,但保费收入所占比例却高达88%,资产占比更高达93%,税后利润占比为86%。在 1998年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保险公司共有52家,超过企业总数的10%,其中寿险公司多达34家,拥有绝对优势。因此,资本经营是保险公司最终实现资产扩张、集团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资本经营产生的必然性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专业公司模式与集团公司模式。保险资本经营实际上是保险集团化在企业经营手段方面的表现,而集团化是保险公司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前20家保险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的形式。

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是保险业发展初期,在分业监管、精算与投资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产生的,可分为专业分设模式与专业控股模式。在专业分设模式下,保险公司只经营保险业务,在绝大程度上侧重于生产经营,投资经营不是重点,投资方式与策略也非常简单。在专业控股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投资经营,并投资设立提险产品与其他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经营保险业务的同时对子公司进行资产管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彼此业务严格分开且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但其突出的特点是经营主体规模小,所能提供的服务单一,导致提供同样的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偿付能力低,经营风险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放松对分业的监管情况下,随着金融领域各个行业间与内部竞争的加剧,集团化成为保险公司必然的选择。

在集团公司的模式下,集团公司通过控股对专门进行生产经营的保险子公司与产险子公司以及专门进行投资经营的投资子公司进行管理,由集团公司对重大对策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个子公司经营与保险相关的业务范围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开拓了除保险业务以外的多种收入来源,并通过资产多元化,使保险公司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由于提高了竞争力,集团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所采用。

资本经营实现公司的集团化,使保险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的服务,既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又有利于建立更为密切的企业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保险公司在利润目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有强烈的扩张资产规模的愿望,这需要通过跨国经营、规模经营、多元经营等方式来实现,而其中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资本经营。

三、保险资本经营的作用

资本经营是企业与行业在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保险业而言,通过资本经营可以增强保险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迅速扩张保险业在国民中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保险业内部企业间与其他行业企业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应。

1.有利于资源在保险业的优化配置

不同的保险公司各有优势。例如,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在某一方面优势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公司将丧失掉很多成长的机会。通过资本经营,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优势互补,并购前公司所具有的技术、管理经验、知识等生产要素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播与嫁接,劣势公司被优势公司所接管,优势公司得以扩张,使生产经营、投资经营形成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2.解决保险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

转变所有制形式与组织架构,是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保险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架构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有制形式。在美国,限制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Glass-Steagall Act已经被废止,在1999年底,经克林顿签署通过的金融化方案的推动,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成为可能。1996年,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开始促进银行、证券与保险的相互兼营。这使得组建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可能。

3.可以解决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

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在新市场上开业的保险公司其开业的前5、6年之内难以盈利。同时,在竞争性投资收益上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难以吸引到新的投资。因此,保险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时,存在增量资本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保险业在扩大增量时,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业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有效利用的存量,用存量来弥补增量不足的基本方式就是并购。

4.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

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规划,资本经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指导。在企业选择进取型发展战略时,可采用兼并、收购、改制、控股等形式,形成资产规模的扩张与资本收益的增加。当企业选择转变或退却型战略时,可以采取拍卖等产权转让的形式,缩小企业规模或进行经营重点的转移,对某一类业务进行转让,从而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资产经营的效率。

资本经营可以打破行业间、市场间的壁垒,实现经营重点的转移。保险公司要实现跨国家、部门、行业间的进入,利用资本经营打破壁垒比直接投资进入更为迅速和有效得多。

5.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负债管理的性

金融业的各相关行业的不同特性,归根到底是由其负债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而负债的不同特性又决定了其不同的资产匹配属性和风险控制,进而决定了该行业的经营特性。当保险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向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拓展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特性负债的属性,在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实现科学的配置,从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