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安全生产费;会计核算;资本性支出
一、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资本性支出核算演变过程
1、在2004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下发的财建〔2004〕119号文件,要求煤矿从产煤实际投入成本中提取一部分用于煤炭生产安全的费用,作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按照规定费用性支出直接冲减安全费余额,形成资产的,在转资时一次性提足折旧。企业固定资产有两个判断标准:(1)是指为了生产经营而持有的,预计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房屋及建筑物、电子设备、运输设备、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2)是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但单位价值在2000(不含2000元)元以上,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列为固定资产。不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物品,为低值晚耗品。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只要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便可确认为固定资产。如:购买灭火器,消防设备,劳动用品等都有它的使用期和价值所在。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全额计提折旧,同时冲减安全费余额。
形成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举例:
(1)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 ,价值120 000元。借: 固定资产 120 000,贷:银行存款120 000。(2)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长期应付款,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借:长期应付款 120 000,贷:累计折旧 120 000。
2、2008年11月,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又对安全生产费的处理做出了的规定,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再从成本中列支,而是做为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同时进行利润分配,而固定资产折旧分期计提计入费用。
形成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举例:
(1)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120 000元。借:固定资产120 000,贷:银行存款120 000。(2)同时,按照安全生产费用实际使用的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借:盈余公积-专项储备120 000,贷: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120 000。(3)每月计提折旧(假设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残值为0,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1 000,贷:累计折旧1 000。
3、2009年6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则对安全生产费会计处理做出了最新的规定,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形成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举例:
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价款120 000元,进项税额20 400元。(2009年开始进项税可以抵扣)。借:在建工程12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0 400,贷:银行存款140 400。(2)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借:固定资产 120 000,贷:在建工程 120 000。(3)根据固定资产成本冲减原则作为储备资金备用,并确定相同金额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借:专项储备 120 000,贷:累计折旧 120 000。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只有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合理的支出才能准予税前扣除。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提取的安全生产费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合理,但并未实际发生支出。企业在处理税务事项时,应进行纳税调整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将本年度提取的安全生产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对于费用性支出,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对于资本性支出,要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计算各年度应计提的折旧额,分年度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二、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资本性支出核算分析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安全生产费资本性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核算经过了一个变化过程:
1、2004年旧规定中形成固定资产时,折旧费用一次冲减“长期应付款”,导致企业资产被严重低估,不符合配比原则,形成了账外实物尚存,账面净值为0,账实不符。
2、2008年新准则要求形成固定资产时,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按固定资产正常核算方式,每月计提折旧,记入成本当期费用。
3、2009年6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则对安全生产费会计处理做出了最新的规定,,新规定中在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形成固定资产时冲减专项储备,一次性全额计提折旧,在资产以后使用期间不再计提,首先是导致企业资产被严重低估,不符合配比原则,形成了账外实物尚存,账面净值为0,造成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其次是不利于资产实物管理,增加了资产风险。再次是与税法规定不一致,需在税法规定的折旧期限内每年进行纳税调整。最后是资产类科目“累计折旧”与权益类科目“专项储备”波动过大,导致报表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状况。
三、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资本性支出核算的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资本性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分期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其本身的实物形态,而是根据其磨损程度,逐步地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其价值转移部分回收后形成折旧基金。因此固定资产价值回收是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分期进行的。分期计提折旧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账实相符;符合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理论;与税法理论及要求保持一致,减少纳税调增业务;还可避免报表数据波动过大。改进后形成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举例:按固定资产正常核算方式,每月计提折旧(假设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残值为0,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借:制造费用 1 000,贷:累计折旧1 000,借:专项储备 1 000,贷:累计折旧 1 000。
【参考文献】
[1] 张维宾,郑先弘,安全生产费的会计规范新旧转换及其协调,会计之友,2009.19.
关键词:固定资产 支出 处置 维修
一、前言
从会计原理上来讲,如果这些支出能够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增加服务潜能、改善产品品质或者降低产品成本的,都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这些支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只涉及当期,或者是为了使固定资产维持正常的使用效率的,都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当然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还可以看金额大小灵活处理,如果有些支出从性质上讲属于资本性支出,但是由于金额不大,如将其作为收益性支出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在实务中,一般企业会从成本、效益及重要性原则出发,将这些小金额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统一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
二、固定资产的维修与改良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额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应有的使用效能,企业必须有计划地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和修理。
根据维修范围的大小和维修时间间隔的长度,固定资产的维修可以分为一般性维修即日常维修和大修理。一般性维修是为了维护和保持固定资产正常工作状态所进行的经常性维修工作,即我们说的中小维修,具有范围小、费用支出少、次数多、间隔期和维修期较短等特点,例如排除临时性故障、更换部分主要部件和配件、对及其设备进行拆卸和清洗等。一般性维修的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计入企业当期的费用。
固定资产的大维修是指固定资产经过一定的时期后,为了恢复其原有的生产效率,对其主要组成部分或较多的零件进行更新或修理,维修的范围通常比较大,维修费用比较高,维修间隔和维修期较长,像企业房屋和建筑物的全面返修、及其设备的全部拆修等。这种大修理在企业中发生的次数一般比较少,是非经常性的维修。由于大修理的金额用处比较大且收益期不仅限于当期,因此大修理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大维修,大修理的费用可以采取预提或待摊的方式。如果采用预提方式核算,则应当在两次大修理间隔期内均衡地预提预计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并计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实际发生大修理时再冲减相应的预提费用;如采用待摊方式核算,则企业应当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先计入“待摊费用”这一资产类账户,然后在下一次大修理前平均摊销,计入相应的成本或费用类账户。
预提费用是个负债类账户,在采用预提方式进行大修理核算时,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今后大修理的世界之初金额,预提的金额只能是个估计数字,因此可能与实际发生的支出不符,如果预提金额小于实际支出金额,则少提部分应在实际支出时计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如果预提金额大于实际支出金额,则多余部分可以将冲减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是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进支出,,例如以质量或性能较好的新资产来代替部分旧资产,这种改良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提高服务潜能,收益期包含整个使用年限,因此改良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对改良支出的核算,会计上有三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替换法,即将被改良的旧资产的成本及累计折旧账户都冲销掉,然后记录新的资产的成本;第二种是增加账面价值法,即将改良支出增加到原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去,被改良资产的累计折旧不变;第三种是冲减累计折旧法,即将改良支出计入被改良资产的累计折旧的贷方进行减冲,以达到实际上延长折旧年限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减值
虽然会计上强调遵循砾石成本计量基础,但是由于历史成本的局限性,处于谨慎的角度考虑会计上对资产的评价有时会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做一些修订,例如对存货的评价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如果存货的价值发生跌损,小于原来账上的成本时,企业就要确认相应的饿存货跌价损失。那么作为企业一项重要资产的固定资产会不会发生价值上的跌损呢?如果会,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正是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要重视与讨论的内容。
由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它不像存货那样是以出售为目的的,因此固定资产的成本一到那入账,除了计提折旧,一般不必经常考虑市价变动对其价值的影响,固定资产账户一般仍然维持其原来的历史成本不变。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上会出现一些迹象表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无法收回的可能,例如,固定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或者固定资产的经济环境、使用状况发生重大的变动等。因此,企业应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则企业应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就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根据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而且只要两者中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站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个发生减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照公平交易中的销售协议价格或者按照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来确定,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限制,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固定资产建筑准备”账户是“固定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未来会计期间该项资产的折旧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即按照新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要注意的是,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通过资产负债表评价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时要注意固定资产净额并非是完全精确的数字,因为折旧费用本身就是个估计的结果,计算折旧费用时,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都是主观估计的结果,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也掺杂了估计的因素,因此固定资产净额在很大程度上是估计的结果。在物价波动剧烈和经济环境发生大变动的时候,宝宝使用者在评估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要注意计算固定资产净额所参考的这些估计因素是否发生了变动,以便随时做出调整。
【关键词】 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高等学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假设: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数据,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例如高等学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在账面反映。目前学生欠费额相当大,少计了学校资产。另外,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计入支出,导致当期支出数额庞大,并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同时通过固定基金核算的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维持固定资产的再生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经济交易与流转发生背离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各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成为一种必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等学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各期教育成本水平。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睿.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60-01
一、事业单位在已有会计准则下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全面而又彻底的改革,但重新规划了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核算新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意义,但是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依旧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使得事业单位不能完全的适应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
(一)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信息与实际不符
事业单位内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准确的体现出来。例如当固定资产被购入到事业单位内,虽然资产的产权与支配权已经归事业单位所有,但是由于资产的货款采取的是分期付款的形式,所以具体的资金情况就不能完全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由此拖欠的各种欠款以及负债也不能在报表上显示。
(二)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混淆
预算会计对资本的支出与处理和当期的费用支出处理的步骤是相似的,不能完全的反应资本支出在事业单位内产生的价值,所以在这样的会计准则实行的环境下,事业单位在制作预算的时候,也就不将当年的付现能力考虑在其中,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能带来的利益回报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估量,这些在固定的资产管理重采购和轻使用的普遍状况存在的现象时,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内存在许多不良资产或者是闲置资产,对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不利。
(三)预算会计梯子层次之间的链接不好
在现行的会计准则的实行之下,事业单位内的一些收付实现制度的基础很薄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内在制定的会计岗位的规范制度的时候执行力比较低,存在着预算与会计资金核算的要求与单位的会计管理要求出现不一致的状况,例如在事业单位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十分的模糊,分类方式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规则也不相同,因此在事业单位的统一管理模式之下,几个部门之间的会计准则不一致,导致各个层次之间的衔接不佳,出现了事业单位管理不善的情况。
(四)事业单位改革后对新问题适应能力差
目前经济社会出现了很多的改革,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细化、集中采购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现使得事业单位的必需对已有的会计准则作出改善,但是事业单位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十分的彻底,现行的核算方法依旧不能以最佳的途径处理事业单位内的会计事务,缺乏应有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不能把会计事务的处理过程清晰的反映出来,使得事业单位在面对着一些会计事务的处理细则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处理细节的空白。
二、 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措施
(一)处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财务状况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财务状况反映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经常会造成事业单位的完全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合或者是事业单位的成本出现了波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在实际的收付实现制原则中出现较大的问题,为了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的弊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内实行权责发生制是一件有效的事情,例如可以在处理事业单位内的财务报表的时候,将单位内资产的未缴费用进行直接的核算,积极的解决采购中每年年终因财政与单位存在时间差、决算数以谁为准的问题,按期预提或者是分摊集中支付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事业单位内各个部门之间的细化预算问题,并为之建立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可以从理论的层面上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内的会计岗位的人员每年都要进行相关会计专业的岗位培训,在期间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在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帮助下,加之扎实的理论基础,会使得事业单位内的会计问题得到最佳的解决。
(二)处理解决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混淆的措施
由于事业单位在财务的配比原则上出现了理解错误,导致会计准则在实施期间出现了问题,因此只有采取有效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妥善的处理期间出现的问题才是最佳的选择,将资本性支出资本化,事业单位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有偿使用实行收支配比,促进物质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动资产的实际价值才可以得到最多的保障,大量的资产不良的问题也就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三、总结
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形式以及管理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会计准则的借鉴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在对事业单位内的会计准则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在不同程度上对事业单位内的成本核算进行完善和控制,完善企业内的成本法,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真正的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整合,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投资特点
(1)投资金额大,持续性强
电信企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金额巨大。近年来通信市场迅猛发展,一个省级公司年度资本性支出均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这些资本性支出大部分是工程建设项目。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改造、通信能力扩充和技术升级使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具有持续性的特点。
(2)起初立项和立项的实施复杂
具体体现在:一是分公司无项目审批权,所有项目均需集团总部审批,然后依据批复立项,周期长。二是一般单个初设批复项目规模较大,可达5-6亿,实际由广泛分布在分公司地域中的大量相对独立的较小项目组成,这些组成总项目的较小项目需逐步落实。三是项目实施地域范围广泛,其实施落实受市政、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与初步设计相比发生变更的可能性和数量较大
(3)整体建设周期长,各部分完成时点差异大
电信企业的工程建设项目由于各组成部分技术特点、环境特点、运行调测等原因,同一项目中各个组成部分建成入网时间差异很大,整个项目的建设周期又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相应的资本性支出的账期相应会跨越多个会计年度。
这使得会计核算复杂起来。按照准则规定,在建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即应暂估资产,计提折旧。在总工程还未完成时其中一部分已经达到标准,甚至已经入网运行产生效益了,此时若以总项目作为判断对象,就都不能计提折旧,造成风险;若以单个设备为判断单位,财务核算工作量具大,实际无法实现,无可操作性。
(4)投资效益评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通信设备、设施的物理寿命具有不确定性,更加之通信技术、通信手段的迅速更新加速了通信设备的无形损耗,这些非规律性资产减值使电信运营业的资本性支出的效益评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投资周期长、持续强和投资效益评价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电信企业财务部投资控制不能以初步设计为依据,只能随着投资项目的变更而变更,造成投资控制的随意性很大,不利于企业的投资控制,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投资状况和投资效益等。
2、财务风险
(1)战略投向风险。投资预算应该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虽然规定审批立项由集团总部负责,但实际操作中会有超越审批权限或分解立项等规避审批程序的问题,以及审批周期与由此产生企业战略与起初的战略想背离的可能性,导致战略投向风险。
(2)实际价值误估的风险。如果采购招投标程序的内部控制不严格,未能实行技术、商务和决策的分离,就会由于缺乏对采购活动必要的监控而出现蓄意增加工程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工程建设成本失控。通信工程点多面广,其局部实际进度与财务核算资本性支出进度的较小差异可能累积成重大差异。多种因素都会形成实际价值误估的风险。
(3)资金失衡风险。随着电信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需求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性支出的增长,但行业利润却增长缓慢。由于年度支出规模、项目进度、资金储备和现金收入等多方面关系的平衡难度增大,使企业资金不能按照预定的均衡轨道运行。便导致企业资金失衡风险。
(4)财务表现及披露风险。由于现有会计处理的缺陷,资本性支出不能在财务报告中适当列示或披露,无法直接通过会计报表准确获知:本期资本性支出数额以及承诺的资本性支出数额。就上市公司而言,投资人不能通过财务报告了解资本性开支的全貌,可能因此被误导而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同时企业管理层也不能据此实现对企业资本性支出的有效控制。资本性支出的特点及其潜在风险的存在,对电信运营商资本性支出的管控和披露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改进电信企业投资财务管理的措施
1、建立内控体系,加强关键风险点的财务控制
建立项目可研(可行性研究)、初设(初步设计)、合同签订、采购合同招标、工程物资管理、项目建设实施、建筑安装合同的造价审计、单项验收、初验、终验等各阶段关键节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特别要加强基建财务人员在这些节点的参与深度和控制权利,总的来说就是参与时间要提前、参与力度要加强、控制权力要保证。具体来说,参与时间要提前是指在关键节点,例如可研的编制、重要合同的谈判等阶段财务人员就应当开始参与、深度参与;参与力度要加强是指财务人员在这些关键节点的参与不能走形式,要能够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其相应的责任应当在内控制度中明确,其工作有相应的文档纪录;控制权力要保证是指制度保证财务人员在各节点的不同程度的权力,在全过程要有考核权,在某些节点要有否决权,例如验收环节。这是财务部门落实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制度保证。
2、建立完整信息管理体系
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一般至少涉及三个部门:工程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大部分是计划部或网络建设部),主要负责网络前期规划、项目前期管理、项目实施的管理(内容、进度等);工程项目实施(建设)部门,按照设计文件和计划任务书组织建设;财务部门,负责基建财务核算和全过程财务管理。其工程项目管理职能部门信息管理(主要指项目管理台帐)和工程项目实施(建设)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台帐和项目经理台帐和日志)必须由企业自行规范建立。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是法律法规强制建立并规范的,但仍需按实际情况建立基建项目核算体系。部门内部各级次项目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项目信息必须建立相互关联,以便公司领导、财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能及时、准确、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判断,为整个基建项目建设周期内的管理、检查提供信息基础。主要方法是建立项目编号体系,以该体系为基础建立各部门各环节项目信息台帐、组织工程会计核算,通过项目编号进行串联,建立关联。该体系建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
3、建立合理工程财务管理及核算体系,控制关键节点
项目实施管理和会计核算必须落实到各组成总项目的较小项目,以实施项目为基础组织核算、以施工设计为依据控制投资,以实施项目为单位作为暂估判断单位。这就要求:一是初设批复后只能签订设备采购合同;二是初设范围内实施项目的落实必须以会审通过后计划部门批复的施工设计为依据;三是初步设计、施工设计之间采用2级编号方法建立相互联系,项目编号由计划部统一编制,通过项目信息平台将编号、名称、概预算信息交财务部;四是财务部依据项目编号及层次建立对在建工程建立相应的项目辅助核算;五是以公司工程建设部门以实施项目为单位判断暂估条件,在项目达到上述预计可使用状态的当月,工程部门对于符合验收条件的工程办理工程初步验收的同时向财务部门提供书面的“工程项目开通通知书”、“交付使用资产清单”,因特殊原因无法在当月组织形式上的工程验收的,则工程建设部门应在当月向财务部门提供“资产暂估通知书”、“交付使用资产清单”,财务部依据“工程项目开通通知书”签发时间,确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时点,当月办理资产暂估入账(含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次月开始计提折旧。估列资产价值与工程实际支出存在差异的,待竣工决算时作相应的调整。财务部门应通过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来提升企业投资效益评价和增强投资控制水平,达到最终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4、加强电信企业资本性支出财务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步伐的加快,电信企业将会面对更多的风险与机遇。有效、及时的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市场分析等提供强有力的帮助。由于电信企业资本性支出规模大,对于企业现金流、资本结构的影响举足轻重,同时资本性支出规模对企业生产能力和固定成本有着决定性的、长期的影响。因此财务分析中尤其应重视资本性支出财务分析,包括资本性支出财务控制、经济效果(局部及整体)、现金流、资产负债结构、各个电信产品固定成本等各层次的分析。上述数据都来源与合理、真实、完整、及时的会计数据,可见在加强会计核算的同时,并对其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可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提高电信企业资本性支出的披露水平
规范集团内各分公司资本性支出各项内容处理方法,统一判断标准、确认时点、处理方法。首先是做好长期待摊费用的确认和处理。因为随着城市内建设成本增加和投资效益考核要求日益提高,多家电信企业间共同投资共建某一项基础设施,由一家持有和维护的情况在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多见,其处理必须统一规范。其次要规范工程建设项目中主要资本性支出的确认时间。对于设备安装和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属于交钥匙工程的大型设备,在出厂时基本通过了有运营商参加的厂验,运到安装地点后,由建设单位交接清点并负责保管,安装后若有质量问题,大多由厂家修理或调换,基本不存在设备退货、合同撤销情况。因此,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其设备在货到现场是就应同步办理验收入库、领用出库手续,并全额确认资本性支出。最后规范资本性支出的报表附注披露。关于对承诺的资本性支出的披露,我国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要求对已承诺的未来固定资产的采购支出进行披露。电信企业应该建立统一的资本性支出报表附注披露格式,披露资本性支出当期完成金额、与预算的重大差异、与上期的比较、本期负债、尚未完成的资本性支出金额以及已承诺的未来资本性支出金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