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施工管理信息化

施工管理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施工管理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施工管理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 信息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目前我国施工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管理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施工管理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施工管理中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设计计算技术均已普及,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应用到施工辅助管理工作中,多数企业已建立了网站,通过互联网进行财务、合同、人力资源和物资管理,通过远程监控掌握施工现场进度、质量、安全动态,特别是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更为广泛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

(二)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施工管理信息化程度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投入方面,我国建筑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占企业产值的0.3%,而发达国家占3%,差距有10倍之多。

(三)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从地域性来讲,东部优于西部,南方优于北方,沿海优于内地,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在同样的地域,大型企业发展较快,中小型企业发展较慢,大型项目应用较多,中小型项目应用较少。

(四)应用的范围较窄、方式单一。施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范围较窄,前期主要集中在招投标、造价、施组设计软件的应用上,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以财务、物资管理、技术文件传递为主,应用软件多为单机版为主,特别是在施工质量、安全控制方面。

(五)信息缺少互动交换,未形成集成化信息共享平台

施工管理中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项目部有网络,只把它用来传输文件;企业也有网站,仅仅把它用来和浏览信息;信息的载体也局限于电脑上,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度较低,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自动传递,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类信息孤岛。

二、主观原因分析

(一)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有不少领导和管理人员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产生了信息化无用论;有些人则是对信息化的功效和意义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离我们还很遥远,在项目上摆弄一下电子设备,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或只是做一项形象工程。有了这些思想的存在,造成了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不足或者已有系统的闲置,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二)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次性投入不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要涉及到设备配置、软件购买、人员培训、系统测试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搭建了平台还要运行和维护,这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对大型企业来说尚且有一定压力,中小企业则更加难以承受。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一直是阻碍信息化进程的拦路虎。

(三)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则是的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要素,施工的管理人员没有熟练掌握信息化知识是无法在施工管理信息化管理中发挥效力的,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不懂施工也是无用武之地的,缺乏既懂施工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阻碍信息化进程的顽石。

(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自主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平台体系。传统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施工管理体系,引进信息化技术要发挥良好的效果,就需要与原有的管理体系相匹配,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技术能力来自主搭建适应企业自身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平台。他们要发展施工管理信息化,只能依赖于软件开发商和专业顾问团队。尽管国内目前也有许多较为成熟的管理软件,但也无法适应所有的企业管理机制和特定的工程项目,无法形成与企业和项目的无缝对接。

三、对策及建议

(一)企业要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循序渐进地发展施工管理信息化。首先企业的的领导层要对信息管理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流、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调查显示,建设项目中10%~30%的成本增加与信息交流有关,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效率、增进企业竞争力最核心的手段。其次,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投入、持续建设的过程,不能因为总投入大而退却,也不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而不注重投入。

(二)要注重人才培养和设施投入。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要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队伍,只有高水平的团队,才能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技术团队的建设要从引进人才和现有管理人员培训两方面着手,培训工作的重点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技术管理骨干的信息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网络科技在发展突飞猛进,持续加强员工继续教育才能让信息化团队不断获取新鲜的血液。

(三)要注重高端设施的投入。在设施投入方面,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分步实施,同时结合现如今科技发展的步伐,模型虚拟技术、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单机版时代,不能认为有几台电脑、几套软件、接入了因特网我们就完成了信息化。很多企业信息化投入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网络轻资源、重建设轻维护更新的误区。合理的投资结构才能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和资源共享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注重平台化深度集成管理的应用。随着BIM技术和云技术的成熟、无线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体化集成应用阶段,基于SOA架构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可以把施工管理的全过程无缝集成,基于BIM技术的应用对管理的精细化作支撑,基于云技术的应用让信息资源充分交换共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五)打造适合企业自身施工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平台。老牌企业经过长期运行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施工项目管理体系,这些体系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融入度不够,大多企业发展信息化都借助于专业的软件供应商提供的施工管理信息化平台,这个平台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不可能无缝契合的,能力强的企业可自己开发或向开发商定制信息化平台,能力稍差的可以找到最接近自身管理体系的先进平台,逐步摸索、调整结构。

参考文献:

[1]欧阳剑青,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建设信息,2006.10

施工管理信息化范文第2篇

吉林东煤建筑基础工程公司  徐志超  

摘  要:全文以工程实例,阐述了深基坑的施工及基坑监测,及时准确的将监测数据信息反馈给设计,及时跟进调整设计方案,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关键词:深基坑  动态设计   信息化施工

前 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迅速缩小,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把目标投向了建筑地下空间的发展,深基坑开挖的工程也必然随之而大增,深基坑的开挖均面临着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环境和地层复杂等原因存在很多风险,由于影响因素众多,现有计算理论尚不能全面反映工程的各种复杂变化,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虽然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计算,但设计与施工的脱节扔不可避免。一方面由于设计理论所限,其计算工况模型还不能完全切实地反映施工时的具体状况;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往往只是就常规假设工况进行计算,而工程进行中由于情况的复杂多变,也会使实际施工工况与原设计并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综合的现场监测来判断前一步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并确定和优化下一步工程的施工参数,实现动态数据与信息化施工。下面以工程实例加以阐述。

一、 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为吉林省某医院医疗综合楼,本项目为医疗综合楼一期,地上17层,地下3层,框剪结构;基坑周长约355米,拟建工程±0.00=231.92m,3层地下室净高16.20m,开挖深度约17.40m,开挖深度内岩土层分别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土。

本工程周围有市区道路、相邻楼房(地上16层、地下1层)、地下管线,周围情况非常复杂,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二、 基坑设计方案

由于拟建基坑工程边界附近需要施工场地,并且场地狭小,基坑需要垂直开挖,采用排桩加锚杆支护结构对边坡进行支护。

本工程的工作量统计为:排桩Φ800钻孔灌注桩:326根,桩长19-27.7m;锚索Φ150mm,1206根,长度为:17米-26米 ,总量为20000多延米;土方量十万方左右。

三、 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管理

动态设计是指利用现场监测资料的相关信息,借助反分析等研究手段,尽量真实的、动态的模拟岩土体和基坑结构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于设计和施工,以逐步调整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从而保证基坑的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的这一过程。动态设计通过施工信息反馈这一重要环节,将设计与施工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扩展了设计范畴,充实了设计内容,完善和提高了设计质量。

信息化施工是指充分利用前期基坑开挖监测到的岩土及机构体变为、行为等大量信息,通过与勘察、设计的比较与分析,在判断前期设计与施工合理性的基础上,反馈分析与修正岩土力学参数,预测后续工程可能出现新行为与新动态,进行施工设计与施工组织再优化,以指导后续施工方案、方法和过程。

(一)、施工信息反馈

1、基坑周边管线埋深情况与勘查报告不详,施工过程中信息反馈与设计调整。

基坑南侧有非开挖穿越施工的煤气管道,管道深度施工前未知,施工单位采用了坑探的方法进行查明,但是煤气管道轴线方向并不是水平的,两端高中间低的一条曲线,该侧第一排锚杆为-3.0m,锚杆施工时,钻孔机械的钻具正好与部分管线交差,容易破坏煤气管道,施工单位马上将此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公司进行汇报,监理公司立即联系业主和设计代表,进行了情况说明,之后组织了现场勘察,设计院给出如下建议:首先在基坑南侧加密坑探数量,查明管道埋深情况;然后在原设计锚杆孔位用人工洛阳铲进行成孔作业,探查清楚管道具置后,再采用机械施工,锚杆孔与管道交差的采用调整钻孔角度的办法避让煤气管道。

2、排桩中心距较小,施工中地层情况发生变化,导致无法按原设计施工时的信息反馈与设计调整。

该基坑围护桩直径为0.8m,桩中心设计距离为1.1m,这样相邻两个桩的净距离只有0.3m,施工难度大,质量较难保证,施工前设计未针对此项进行相应优化,施工中采取间隔2-4根桩跳打的顺序,进行排桩施工,第一层土的工程地质情况较复杂,有大量回填土,地下构筑物、管线、人防通道等,从地面到-4.5m的第一层范围内,成孔和灌注过程中跑浆和跑混凝土的情况非常多,排桩的上部形状非常不规则,扩径情况非常严重,排桩施工越到后来越困难,桩位偏差很难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最后的几根中间桩用冲击钻机都难以成孔,施工单位为保证施工质量及进度,提出三根桩中心向基坑外侧偏移50cm-80cm的请求,设计方经仔细核算后同意将申请的3根桩向基坑外侧偏移70cm,并对后序的锚喷混凝土和锚索张拉施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工程的顺利进行给予了技术支持。

(二)基坑监测数据及周边建筑物变化信息的反馈

深基坑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基坑周边各种监测数据的变化将直接反映为基坑的变形情况,其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对基坑安全施工起着重要作用。本基坑工程西侧紧邻的16层建筑物,在降水及开挖过程中的沉降变化出现过几次异常,监测负责人及时反馈监测信息,然后经设计分析监测数据,及时调整了设计,确保基坑安全。

1、监测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十分重要,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会给工程带来很大的帮助。

基坑排桩、冠梁全部施工完成之后,土方开挖之前,环形布置降水井已经闭合,按设计要求进行降排水,从降水井开始工作时,监测作业就开始按照监理批准的监测方案每天进行监测,

2、桩锚支护结构监测项目的选择,维护结构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变形速率监测和分项对保障基坑安全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坑位于扬名广场一侧主楼区域虽然坑顶位移比较大,且存在变化不稳定,存在加大的趋势,而锚索应力及支护桩内钢筋应力都趋于稳定,且有下降的趋势,深层位移变化也不大,且较稳定,与坑顶位移加大均不匹配,经设计人员仔细分析研究并查找扬名广场主楼桩基础类型等资料核对认定该主楼桩基础周边摩阻力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土压力附加,为确保基坑和建筑物安全,消除隐患,设计果断地采取增补锚索设计。增补锚索施工后基坑继续向下开挖支护,最后该区域基坑挖至-19.0米时位移均变化很小,趋于稳定。杜绝了事故发生。

四、 结束语

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技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将两者紧密结合形成的具体流程如下:在设计方案的优化后,通过动态计算模型,按施工过程对围护结构进行逐次分析,预测围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性状,例如位移、沉降、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结构内力等,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采集相应的信息,经处理后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决策,修改原设计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将所采集的信息作为已知量,通过反分析推求较符合实际的参数,并利用所推求的较符合实际的参数再次预测下一施工阶段围护结构及土体的性状,将设计置于动态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指导施工,通过施工信息反馈修改设计,使设计及施工逐渐逼近实际,才能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

施工管理信息化范文第3篇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本文在冻结壁温度场模型基础上,运用单元网格划分法,通过Visual C++编译器,开发并设计了深厚表土冻结法凿井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软件。本软件通过实际施工的状况和监测到的数据,探索和研究施工参数有效性以及冻结壁的稳定,对工程施工进行优化和必要的修改,确保冻结法凿井安全、有效、经济、优质的实施。

关键词 冻结壁温度场;信息可视化;软件开发;模型

0 引言

近几年许多新建矿井均采用冻结法凿井施工[1-3],冻结法凿井是一种深厚表土中开凿井筒的有效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信息化的完善和建立,能够有效的满足现场施工人员随时掌握冻结温度、冻结壁、井壁的安全状况等信息,为采用冻结法凿井的实际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计算机信息化施工是计算机技术、可视化技术与现场实际施工相互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6-8],它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状况进行不断的监测,监测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下一步的施工进行预测,如果预测结果是安全的,则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否则就要采取必要措施对施工参数进行调整,必要时给予警报,直至下一步施工是安全的。如此循下进行下去,直至工程施工结束。在岩土工程的领域中,如:隧道施工、大坝工程监测及自动化管理、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等方面,计算机信息化施工系统正在普及和使用,为施工安全。

1 需求分析

(1)考虑不同层面冻结管实际凿孔偏斜,准确得出冻结壁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2)通过冻土变形条件和强度分析冻结温度场是否达到指定的厚度与强度要求,是否满足变形条件等;

(3)根据测温孔的实际温度对冻结壁温度场、有效厚度、平均温度等进行分析;

(4)通过测温孔的温度下降趋势,判断冻结壁温度场的变化;

(5)在满足井筒掘进速度的同时对井帮温度作合理预测,指导安全高效施工。

2 系统的总体架构

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基础上,在Windows XP下开发冻结计算机信息化施工系统的应用软件。本系统的开发语言选择的是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C++ 6.0编译器,经过充分的分析和比较,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库类型为Microsoft Acess2003。最终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 深厚表土冻结法凿井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深厚表土冻结法凿井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的数据库E-R图,如图2所示。以此为基础,用Access2003建立了2个数据表,分别来记录频率数据和压力、应力计算结果。

3.2 系统主要类的层次

在计划和需求分析阶段完成之后,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出软件的类层次结构是关系到软件成败和好坏的关键,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比较之后,确定本系统的基本类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在系统的类层次结构图中,最有特色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冻结井筒类、冻结井可视化窗口类和数据库管理类,它们构成了冻结井计算机信息化施工系统的核心,下面将简要介绍这几个类的整体设计:

1)井筒类

井筒类只是定义了井筒的一些基本信息(属性),它本身并无具体的方法,其声明如下:

class Shaft{

// 属性:

CString Name;//井筒的名称

float fThickness;//井壁厚度

SHAFTTYPE Type;//井筒的类型

float fDepth;//井筒的设计深度

float fDiameter;//井筒的直径

float fAltitude;//井口标高

int iStratumCount;//穿过地层总数

CObArray* pStratums;//地层数组指针

};

2)冻结井筒类

冻结井筒类从井筒类派生出来,它继承了井筒类的属性,此外它还有本身的属性和方法,其声明如下:

class FrozenShaft : public Shaft{

//属性:

float fBrineT; //盐水温度

float fDugDiameter; //冻土掘进直径

float fMaxPressure; //最大地压值

Stratum* pControlStratum; //控制层位指针

float fHoleDepth; //冻结孔深度

float fHoleArrangeDiameter; //冻结孔布置圈径

int iHoleCount; //冻结孔数目

float fHoleDistance; //冻结孔开孔间距

float fAntiCollapseHoleDepth; //防片帮孔深度

float fAntiCollapseHoleArrangeDiameter;//防片帮孔布置圈径

int iAntiCollapseHoleCount; //防片帮孔数目

float fAntiCollapseHoleDistance;//防片帮孔开孔间距

FreezingPipe* pFreezingPipe; //冻结管指针

int iDeflexionLevel; //测斜水平

float **ppfDeflexionInfo; //测斜成果表

//方法:

virtual void CalcFreezingHolePosition(); //计算冻结管的位置

virtual int CalcTemperatureField(CDC* pDC);//计算温度场

virtual int CalcWholeT(CDC* pDC); //计算整体温度场

virtual int DoCalcThickness(CQdSet* pSet,double& av,double& avIn,double& avOut, double& min,double& max,double& tpmin, double& tpav,double& tpmax); //计算冻结壁厚度

virtual int DJBHD(int iLayer); //冻结壁厚度校核

virtual int DJBCZL(int iLayer); //冻结壁承载力校核

virtual int JBHD(int iLayer); //井壁厚度校核

virtual int JBCZL(int iLayer); //井壁承载力校核

};

4 结论

冻结壁温度场信息可视化技术确定了温度场计算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模拟了深井冻结施工的冻结壁温度场,使工程设计和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冻结温度场状况、井壁安全状况、冻结壁安全状况等施工信息,结合监测数据对冻结壁强度、稳定性进行分析,对合理地设计冻结壁厚度和施工参数,制定合理的冻结方案和施工工艺,正确地解决冻结与掘砌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系统通过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玉超.立井井筒超深冻结钻孔施工工艺[J].建井技术,2007,28(1):28.

[2]贾翱翔.冻结法凿井井壁结构的探讨[J].煤炭工程,2006,3:63-65.

[3]王建平,李长忠,许舒荣,等.地层冻结新进展[J].建井技术,2011,32(1/2):39-41.

[4]陈飞敏.白垩系地层冻结壁温度场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

[5]张红亚.冻结深立井钢筋混凝土井壁温度场与温度应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6]楼正文.信息化施工与施工安全[J].建筑安全,1998,13(8):27-29.

[7]陈向东.信息化施工及其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27(1):57-60.

施工管理信息化范文第4篇

1.1 建筑施工的特点 ①流动性。建筑施工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相对的流动性,经常发生空间的变化,这种空间的变化会造成施工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和管理需要根据施工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②工期长。由于建筑施工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并且建筑的施工都是室外的露天工作,很多情况下一个项目的施工需要经历多种气候条件,这就对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缩短工期,采用多层次立体交叉的作业方式等是主要的考虑方向。③工程复杂。建筑工程项目包含的项目较多,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这就造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的大量使用,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更为复杂,这就要求用专业化的管理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协调项目施工中各工种之间的关系,保证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1.2 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施工管理中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能够把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管理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安排,通过网络计划的优势对管理工作进行调节和反馈,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完善施工管理的具体工作,从而全面管理施工过程,达到施工高效、高质、快速的要求,通过多项实践可以得到,在应用网络信息工程管理之后施工工期大大缩短,成本也得到了相应的节约和控制。

2 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更多的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很多企业引进了信息管理的系统,大大加快了信息管理的发展速度,信息化管理软件也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信息化应用的局限性 信息化的应用在建筑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了发展,很多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库,充分应用了信息化的管理,但同时有些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不够重视,仅仅使用信息化管理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不能真正运用到建筑的施工管理中去,信息化最核心的应用,例如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统筹调度资源、加强组织协调、实测工程成本在实践中应用极少。

2.2 信息化管理标准的缺乏 信息化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对于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并没有统一出台和确定,这就造成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法律和规范的依据,行业信息内的交流不能得到充分的优化和整合,并且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都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造成管理工作的繁复和低效,数据很多却不能有效共享,甚至造成一些工作在各部门之间重复进行,影响了工作效率。

2.3 息化发展的不平衡 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地域性的信息化发展较快,一些地区发展极为落后,另一方面的不平衡是指人员上的不平衡,很多信息化管理只存在领导层中间,很多员工不能接触到,造成施工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还有就是项目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不平衡,不同的工种工程没有统一的信息化应用造成工程中的偏差,最后是不同种类的项目发展不平衡,例如公路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推广和应用就没有市政工程项目的应用好。

2.4 信息化发展软件的局限 国外软件价格昂贵、国内软件尚不成熟我国国产的管理软件还尚不成熟,与国外软件有一定的差距。而国外的软件价格昂贵,也往往因为国内外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许多软件也未得到真正的汉化,国内企业在软件的应用和有效维护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

3 信息化管理的完善

3.1 大力推广信息化的管理 首先,政府要对信息化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不断刺激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另外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规范要尽快出台和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包括项目管理模式确定,组织设置,职能分配,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信息管理流程和管理的规章制度,都能涉及合同的签约。同时现场的施工、财务管理、概预算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多个环节。明确的规范要求是信息化全面发展的基础。

3.2 市场化控制 标准化还应该对建筑公司的电子商务规范进行加强,承包公司应该进行市场监督和规范监督。市场的良性公平竞争要有保障,资源配置的优化要得以实现,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刺激和推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科研单位联手研究,加快开发速度,节约开发成本;鼓励公司聘请专业团队参与管理工程的计划,制定,实施和检验过程。

3.3 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要建立多层次标准化的管理平台,涵盖整个工程的进程,其中包括现场施工管理、项目远程监控、多方协作等方面,企业知识等多层次的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整合和标准化。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计划进度、资金会计、定额成本、质量安全、人员管理、物资设备、分包管理、变更设计等内容。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内容,将具体工程实际与信息化软件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业务模块的联合监控能力,最终保证建筑工程的全面管控。

3.4 加快国产软件开发速度 目前来说我国国产软件还较少,并且质量不够,需要不断的加快我国国产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在开发中结合我国具体工程特点进行参数设定,简化界面系统,提高可操作性,在信息化系统中植入工程进度和成本的因素,例如根据已进行的工程进度,综合已投入成本和已完成工作量进行实时成本的核算,增加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大程度的提高施工管理效率问题。

施工管理信息化范文第5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项目;项目管理特征;信息化管理

一、现状分析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为11.9%,全年增幅预计不低于10%。而且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总体保持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大。根据中国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对未来建筑行业需求总量做出的预测是:到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预计将超过90000亿元,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为了适应这种迅速发展的形势,当前建筑业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更加迅速顺利进行。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效益、技术手段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对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发挥起了巨大的作用使建筑施工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我国建筑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并首先表现在各大设计院坚定不移地推行计算机画图。从20世纪末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北京、上海及各省省会城市现己不同程度的普及了电子政务。但是,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很不平衡。设计院虽己普遍实现计算机画图,但仍多停留在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上,校核、审批图纸仍延用传统手段;大多数工程施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更低,仍停留在手工画、写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也较慢。目前,我国建筑业在技术、管理、效率、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其发展。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力密集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根据欧美国家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工程设计人员每天约有35%左右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查阅图纸资料及交流协调上;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多达50%的工作时间用

来搜查必要的信息和信息交流,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上述调查统计还显示:远程管理和文件传输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0%左右。我国工程量堪称世界之冠,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图纸,快速进行组织、归档、分类、查询、检索,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灵活地组织管理技术文档,共享设计信息资源,快速、准确地协同设计与施工,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当务之急。为了和国际接轨,建筑业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科技、强化科学管理和加速信息化。

二、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工作涉及部门、专业多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

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可以想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3)合作性性强

项目管理工作必然要符合建筑施工从准备到竣工验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还要做到彼此协作、安排有序。

(4)各种信息交流量大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筑施工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可是,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单位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项目参与人进行某些项目管理工作。例如,专业预算员使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施工概预算,生产计划员使用网络计划软件安排施工进度,技术资料员使用AutocAD图形软件绘制竣工图纸等等。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改善。一方面,这说明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各参与人单机独户式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数据信息在参与人群体中得不到共享。频繁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重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如出一辙。此外,由于各软件使用的数据标准不尽相同,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得不到保证,从而为用于决策的综合信息难以提取。

可见,建筑施工单位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做得不够。应该看到,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在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

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三、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3.1 准备工作

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之前,首先针对工程项日本身的基本内容,系统的实施人员和相关业务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利用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能够准确的用施工工序的逻辑关系反映项目实施过程;(2)理解网络计划中如工期等时间参数及其含义;(3)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标明关键路径与关键作业;(4)结合现场施工经验,理解进度、资源、费用的相互关系;(5)结合目标工程,了解目标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结合对项目实施动态跟踪控制的方法。

3.2 管理层次的划分

施工企业总部管理层采用工程组形式管理工程,进行。分头管理、统一协调。各工程之间人、材、机项目协调调度,充分利用资源,在工程组层面进行分析统计。

公司总部管理层该层可以认为是工程项目的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公司工程技术处和信息中心总体规划,由各业务处室包括财务、物资、经营计划、档案、质量、安全部门等部门参与。主要负责工程进度、成本、合同、安全、质量、协调等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及时掌握公司所有工程的进度、资金使用、物资到货、安全、质量、成本等信息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项目部管理层该层是施工现场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进度计划的具体实施和实际的进度控制、资源加载、安全、质量、工作联系等信息的提供。并且负责向公司总部定期上报具体工程施工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的报表。

施工队管理层该层提供施工现场实时数据。施工部门根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并负责将本日、本周的施工情况进行上报。

3.3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查

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将工程分为4级进度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1)里程碑进度计划,此计划由业主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总体安排确定;

(2)由业主或建设单位编制的指导性计划及各承包商的总进度计划合并的总控制计划;

(3)公司总部各部门编制的详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上一级级控制计划编制。反映公司总部对项目内容的整体安排,此计划要报监理批准,为3级总体目标控制计划。

(4)项目部编制的具体指导施工的进度计划,根据第3级进度计划编制。反映项目部对具体施工方案的安排。此计划要报公司总部批准。各级计划相互依存,各级进度计划工序与工作分解结构编码对应。